《战国策》读后感 3篇 本文简介:
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改革——《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读后感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00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赵策·
《战国策》读后感 3篇 本文内容:
天下最难的事,莫过于改革——《战国策·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读后感站在历史的今天,瞧一瞧现今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服饰,是一件多么自然不过的事情!
站在历史的今天往回看2000年,看一看著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改革,会惊讶于小小服饰改革的艰难!
其实,也只是废弃传统长袖的服饰,改用便于骑马射箭的胡服。
《赵策·武灵王平昼闲居》几乎可以算是整部《战国策》中最长的篇章之一,本身就表明改革的艰难。
其所记叙的是越在进行服制改革时,赵武灵王和保守势力的代表人物公子成、赵文、赵造三人所进行的一场激烈争论。
长长的激烈争论里,赵武灵王表现出极大的耐心和极大的真诚,其言辞具有三大特点:
一、宽容的胸襟。
鼓励异己之言。绝不阻塞忠诚进谏之路,绝不以势压人。
二、广博的学识。
引经据典。娓娓道来。
三、敏捷的言辞。
对仗句式的连续相接,反问句式的参差穿插,极尽语言交锋之艺术。
也许《战国策》的编纂者,赵武灵王的耐心和智慧,寄予了无限敬佩,所以在《武灵王平昼闲居》之后,紧跟了一篇《王破原阳以为骑邑》,讲的是赵武灵王驳斥军事大将牛赞的保守观点。
牛赞说:“利不百者不变俗,功不什者不易器。”
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要改变习俗,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要更换兵器。
其实,自古及今,由中到西,有些改革之利,何止十倍百倍?
改革之难,难于上青天。
女性的力量——《战国策·齐策四·齐王使使问赵威后》读后感
战国时期,是男人的历史舞台。
《战国策》,是男人的丰功勒碑。
连绵不绝的杀伐声,金戈铁马的呼啸声,居心叵测的密谋声,构成贯穿整部《战国策》的雄性的、刚硬的主旋律。
五音令人耳聋。
长时间颠簸于单调的激越,会让人深感历史的冰冷如凌,会使人格外失望于人性的凛冽如匕。
忽然,有轻柔的音符灵动的跳跃而出,如闻仙乐耳暂明,如逢甘霖久旱消——
赵威后的形象,在男人的背景中脱颖而出。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在《齐策》,甚至在整部《战国策》,都具有非常醒目的特点。
一、鲜明的艺术特点
文章通篇,竟然都是对话。
竟然没有外貌、举止、行为、神态的一丁点描写。
竟然没有任何的环境烘托或者细节刻画。
既然什么也没有,读者的目光便只好格外聚焦赵威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三个提问: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第一句“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这里的“问”,是慰问、问候的意思。
“书未发”,信还没有拆开,威后便发问,可见威后心中的急迫。
“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
今年的收成好吗?百姓好吗?齐王好吗?
使者很不高兴,责问“我奉命出使到您这里来,现在您不问候我们君王却先问年成和百姓,难道能把低贱的放在前头,把尊贵的放在后面吗?”
“不然。”短短两个字,表现出威后的回答斩钉截铁——
“不对。没有收成哪有百姓?没有百姓哪有君王?有舍本逐末的追问吗?”
威后,为中华民族贡献了一个成语,“舍本逐末”。
“本”是“民本”,“末”则为“君”。
二、明媚的人性光辉
文学,记录人性,折射人性。
本章简短的三问,便烘托出一个具有民本思想的女政治家形象。
正因为简短,更衬托出他名本思想的纯粹与浓厚。
上古时期有男人说“民为贵,君为轻”;中世纪有男人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今,我们说“为人民谋幸福”,甚至就连三岁的小孩子也知道他们的幼儿园老师要“办人民满意教育”……
湮灭于历史尘埃中的女性,却早已在两千年前,就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三问。
这三问,具有穿透历史、烛照当下的力量。
这种力量,高俊却不陡峭;果断,却不凌厉。
如月之永恒,如水之上善。
是绝世天籁,是梵乐飘缈。
飞矢因之噤声。
金戈因之铸犁。
铁蹄因之裹步。
热血回归如水心静。
这就是女性的力量。还原人间本来该有的模样。
“明士”庄辛——《庄辛谓楚襄王》有感
《战国策》是上好的历史性散文合集。有的以辞锋见长,比如《赵策·赵太后新用事》;有的靠情节取胜,比如《东周策·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有的以哲思为能,比如《秦策·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有的通篇闪耀人性的光辉,比如《齐策·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令我五体膜拜的,是《楚策》中的《庄辛谓楚襄王》。
庄辛,战国时期楚国策士。在国厦将倾之际,挺身直谏;于社稷临危之时,力挽狂澜。
《战国策》的所有篇章,都将第一句话默认为题。
所以,“庄辛谓楚襄王”是后人强加的题目,并非出自作者之手。
若由我出题,则极简,只为四字——《明士庄辛》。
一、庄辛之“明”,在“明人”,更在“明己”。
篇章伊始,庄辛便 直面楚襄王,指出其淫逸骄奢必将导致国政破败。若论看透楚襄王,还有哪一位楚国策士,能像庄辛一样将楚王透视得如此明白?
人噤声之际,又有谁能像庄辛一样,明知不可为,却偏不敢忘自己“楚臣”之份,敢于挺身而谏,且直言不讳?
又有哪一位臣子,能够在楚襄王罔听诤言之时,也决不僭越“臣”之本份半步,而决然隐退?
当谏则谏,当止则止。当退则退。
儒家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
道家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庄辛一人,兼具儒道两家精神。
二、庄辛之“明”,在“明德”。
庄辛隐退,楚国大败于秦国。楚王被迫流亡。
楚王重新征召庄辛。
庄辛只有一字,“诺。”
“诺”,即“好”。
一字千金。
千钧国难悬于一发之际,君子一字,催人泪下值千金。
在轻轻的一“诺”里,庄辛将楚王带给自己的所有过往不堪,摒弃得云淡风轻。
这一“诺”,既是楚国大士之“诺”,更是社稷重臣之诺。
为国家,为江山,庄辛视此为“德”。
此时的庄辛,不言一字怨愤,不见一丝骄矜。反而极尽鼓舞颓丧的襄王:
“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得意时便妄形,失败时便气馁的楚王,何其有幸!
三、庄辛之“明”,在明“术”。
即便在自己被襄王视为唯一救命稻草之时,庄辛也力求自己对楚王的建言能够“缓而不失骤,柔而不失刚”。
庄辛之辞术,在譬喻。
蜻蜓不能居安思危,卒为蝼蚁所食。
黄雀不能居安思危,坠于公子之手
天鹅,白天游于江河,夜晚被烹于钟鼎。
蔡圣侯耽溺声色犬马,被系以朱丝。
一系列的比喻,由小及大,由物至人,由外而内,步步紧逼,直抵楚王内心!
所以,“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用以执圭而授之庄辛……”
千古庄辛!
明士庄辛!
庄辛之明,明亮而不眩目刺眼;
庄辛之明,明白而不皎皎易污;
庄辛之明,明快却又骤缓有度。
《战国策》读后感 3篇 本文关键词:战国策,读后感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战国策》读后感 3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198.html
- 上一篇:学习王继才同志征文 范文7篇
- 下一篇:《一出好戏》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