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征文:你,认识南京吗? 本文简介:
王丹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他有过很多好听的名字——金陵、建康、石头城,他现在的名字叫南京。夜深的时候,这里总是万家灯火辉煌,可是这里曾经有过六朝烟云和故国残梦,有过民国兴亡和秦淮烟粉,也有过满城回荡着的撕心裂肺的凄鸣。现在的我们,每天都在和他接触,生活在这里,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着这里的风景,但,
红色征文:你,认识南京吗? 本文内容:
王丹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个地方,他有过很多好听的名字——金陵、建康、石头城,他现在的名字叫南京。夜深的时候,这里总是万家灯火辉煌,可是这里曾经有过六朝烟云和故国残梦,有过民国兴亡和秦淮烟粉,也有过满城回荡着的撕心裂肺的凄鸣。现在的我们,每天都在和他接触,生活在这里,呼吸着这里的空气,看着这里的风景,但,你真的认识他吗?
这座历史古城,很难表述自己的历史。六朝古都,人们却都说是短命王朝。民国春秋,人们轻描淡写他的过程,只记得一个落魄王朝逃难的结局。
在共和国的坐标里,东北是长子,北京是光荣所在,上海代表了中国的现在,深圳是梦想成真的城市,只有南京,悲伤的城市,被放在那里,纪念历史的悲伤,做共和国胜利的注解。
几乎是全国所有的文人,都会忧郁地说:南京是座悲伤的城市,是短命王朝、偏安朝廷、伤感之地。但是这一切都不是让南京真正成为一座伤城的原因。
“如果我不曾得知南京暴行,面对这样一个拥挤而繁荣的城市,我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所发生过的一切。”直到看过作家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我才有了比较真实的体悟。
上个礼拜朋友来南京游玩,她说她要去看看哭墙,于是我和她一起又一次走进了那个有点空旷的地方——绝望的手,坚硬的墙,血证一般的图像和物件,一下子把我推入历史浓黑的烟云里。墙上赫然写着300000的数字,对着这样的数字,人们很难不把南京和悲伤联系在一起。大概也很少有中国城市,人们直接用他的名字拍成电影、电视,而讲述的几乎都是大屠杀的故事。纪念馆中的人们被震撼了。他们开口说话时显得义愤填膺,“日本鬼子”四个字频繁出现在他们的表达中,他们不是南京人,在这里感觉到的却是一样的来自南京的悲伤。
大屠杀时期的救助者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每年的12月13日,这个城市的公民都要被集体唤醒一次,全国各地络绎不绝的人们在这里表达愤怒和同情。我还记得去年公祭日的时候,在这所学校里发生的事情。十点整,刚下课有些喧闹的校园突然安静了下来,每个人都驻足低头默哀。但一分钟结束后,我分明听到了身后传来几个女生逗趣的声音“真尴尬,怎么都这么自觉啊”。当时听了心情真是复杂。
血应该是在我们每个人心里的。面对这样伤痛的记忆,这样撕扯着的疼痛的历史,这样在鲜血和挫折中站立起来的民族,又怎么可以笑得出来?道阻且长,“铭记历史,吾辈自强”不应该是一句停留在表面的口号,而应该是铭刻在每个人心里的警钟,是始终沸腾着的热血。道阻且长啊,可行则将至。
今年的9月3日刚过,又是一年抗战胜利纪念日。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呢?纪念是为了更好地正视历史和展望未来。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牢记自己的使命,热爱祖国,勤奋学习,不断奋斗。
我真的爱着我的国家,尽管他身上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毛病。这种爱是不高调的,不是那种昭告天下的“我爱我的国啊”,而是暗藏于心的自豪,是不惧怕说自己是个中国人的底气。这是一个风雨中诞生的国家,华北的战火,南京的伤痛……我也很高兴能够看到祖国这些年来的变化和发展,外国人对于中国的印象也不再是一到生日就霸屏美国时代广场的中国明星。究竟怎样才算是爱国呢?爱国是在每一个小细节、小触动里体现的,或许就是那种看到“黄河”“华北”这样的字眼都会落泪的感同身受。
要说那段抗日战争的记忆究竟带给了这座城市什么?伤痛还是耻辱?我想更多的还是平静。经过了鲜血的洗礼的人还有什么可怕的?有的只有更加坚定前进的信念与勇气。生活还在继续,历史还在前进,我们唯有看向前方,阔步前行。
谁说南京是短命王朝,谁说南京永远悲伤?这里充斥着桂花酒酿盐水鸭鸭血粉丝小笼包的惬意,弥漫着夫子庙灯火兴旺的繁华气息,还有桨声灯影里秦淮河的幽幽韵味。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是不断发展着的充满活力的城市。
愤怒永远不会成为生活的常态,那只是暂时的,有时甚至不是自发的。而平静,如法国梧桐般沉默厚重,偶尔在风雨之夜簌簌作响,才是南京。南京一直在前进,而继续前进的却不仅仅是南京,还是每一个中国人,是这个始终坚强的民族与国家。现在,你认识南京了吗?
新时代的青年们啊,未来在我们手上。
希望我们都能直面历史,不忘初心,都能够始终难凉热血。
红色征文:你,认识南京吗? 本文关键词:南京,征文,红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红色征文:你,认识南京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8559.html
- 下一篇:《龙猫》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