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江河》读后感
近日拜读了许倬云老先生的三部曲之一《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算是一部尝试从新角度观察中国的通史。虽然还有朝代编年穿插其中,但本书的框架已然是基于大时期和文化类型,反复提到了各个时代不同文化和文化圈的出现,发展和交融。
中国文化从某一地的小部落,逐渐吸收周边所有文化的成分,成为了亚洲文化的重要基石和组成部分,在最后参与到了人类的全球化大势之中,这样的历程本来就是波澜壮阔的,如果在带上许先生著作特有的全球化视野,每论述一个时期,就会将同期的当时世界上另一个强盛文明国家进行文化的比较。比较之中,就会发现这些大王朝尽管有异有同,异却永远大于同,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极大不同,相同的官僚系统架构也可以导致完全不同的统治结果。
本书完成于2005年,正是上一代全球化最辉煌的时代,许先生也非常乐观的写到“本书是为这一代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也就是中国文化成长发展的故事,及对于这一过程的解释。”这种乐观情绪洋溢在后面的文章中,但在15年之后的今天,看到民族融合和文化交融这些字眼,却不得不在世界大势的乐观下看到个体的沉沦和痛苦剧烈的文化冲突,也能看到异同之中,求异和求同的殊途殊归。
文化传统的巨大鸿沟不是同构的政治体制就可以抹平的,但在哪怕是同途殊归,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历史当中每个个体日常生活的极强相似性,这也是本书的重点,在每个历史阶段,会专门介绍普通民众和统治阶级的衣食住行,也会有和其他文化圈或者文化的对比。毕竟任他王侯将相如何折腾,我等小民的生活追求总是一样的,不是么?
在本书中,还有一些有意思的新知。
北方汉人对对南方的同化并非一时之功,也并不是有些人想象中的种族屠杀,而是潜移默化的交融(也就是持续数个世纪的大量冲突和融合)。尽管秦朝疆域已然覆盖南方重要区域,但直到多次大规模南迁后,也就是隋唐五代之后,中央政权才不仅仅是能控制交通网络的核心城镇,而也可以开始控制很多基层村落了。
在中国古代,中央政权的基层组织需要靠编户齐民这样的一个系统计算粮税,分配劳力,以达到有效统治。这种政治传统持续两千年,也就成为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治世之间总有乱世,但乱世结束后第一件事却每每都是进行普查。为什么有的国家连身份证都无法推进,还要大量依靠驾照标定人员,除了政治因素,也要关注文化传统。
中国文化在南宋鼎盛时已经露出了颓色,尤其是技术领域,一个过于完备、自恰的系统太容易延续而太难推翻。但此后的乱世,在河北这个长期被另一个文化统治而在思想上不受中原主流文化影响的地区,数学有宋元四大家,中医有金元四大家,还有郭守敬等人,在这些区域传道受业,提倡实用主义。这些人也许正是因为绝念于中国读书人以儒术取功名,反而有较为自由开放的求知态度,不再为正统思想桎梏;同时生处乱世,实用知识就是谋生本领,才会去发展测量与计算,也会开始意识到古方不一定可靠,用医学而不是玄学治病救人。
食物的变迁也很有意思,但太过细碎,自己去阅读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万古江河》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798424.html
- 上一篇:生命的重建读后感
- 下一篇:余华《活着》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