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畅行在故乡的大路上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篇

时间:2020-09-02 09:19: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2020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征文

畅行在故乡的大路上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篇(1)

  常听妈妈念叨这么一句话:“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啦!“小康?什么是小康?”我向妈妈支援。妈妈想了想说:“衣食无忧,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就是小康。不过,‘小康’不是一个人的小康,是能感受到的、人们共同拥有的小康。不信,待会我送你上学时,看看自己身边发生的一切。”

  来到小区楼下,看到自己背后的一栋栋楼,我不禁想起了以往拥挤破旧的房子,那时厨房卧室不分家,老鼠时时来留宿。现在,在我眼前的已是一座高楼大厦。以前同住在平房里的邻居现在都住上了干净整洁的套间,舒服多了!我想,这应该就是小康了——让大家感到舒适。

  “妈妈,好像理解了什么是大家的小康”我开心地说。“你只懂得了其中一点,如果还想知道更多,那就快出发吧!”于是,我坐上了妈妈的电动车,开启了我的“小康之旅”:到了绿洲公园,映入眼帘的是在林荫道上慢跑的叔叔听着歌曲;练着健身操的老爷爷慢悠悠地哼着戏文,自得其乐;一些操着羽毛球拍互相“炒豆子”的阿姨们,一边打球一边笑嘻嘻地交谈。我想,这应该就是小康了——让大家感到幸福。

  这时,妈妈突然停下了车。放眼望去,宽阔的公路上车水马龙,各种豪车川流不息;“共享单车”、“摩拜单车”随处可见。它们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悄无声息地为我们的快捷式生活提供了便利。我想,这应该就是小康了——让大家感到便利。

  正想着,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校园。我朝着校门飞奔,突然想起我的“小康之旅”还有一个问题,连忙刹住脚步,回头问妈妈:“妈,小康是怎么来的?”妈妈回答:“当然不是天上掉下的,小康是大家共同建设出来的。爸爸努力做一个好商人,为更多的人服务;妈妈争当爸爸的助手,做一个勤快的人;各行各业的人一起努力,就会把小康这栋大楼建得更漂亮。”我豁然开朗忙冲妈妈挥挥手:“我也要建设小康——当一名健康成长、文明向上的小学生!”


畅行在故乡的大路上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篇(2)

  捧一杯香茗,茶叶翻涌,一如我读完*的心情,思绪竟也飘逸起来,震撼了心灵的岁月。

  梦想,从乡间小路走过

  乡间的那条小路,弯弯曲曲,坑坑洼洼。

  曾几何时,乡间小路读懂村民的贫困与饥饿。他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把锄头一担箕畚,只为了填空肚子,然而,日子还是那样的艰难。曾几何时,一阵阵春风吹进乡间的小路,村民们追着春风,背着行囊,装着勤劳和智慧,寻找梦想的道路去了。

  富起来的村民们,行囊里,装着鼓鼓的春风,和着时代的强音,迈着自信的步伐,描着乡村的蓝图……

  眨眼间,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厂厂房错落有致,交通四通八达……

  乡下人知道:圆梦了,采撷希望时代到了!就在这个年代,乡间小路,踩出乡村幸福美满的生活。乡间的小路拓宽了,整平了,又把一阵阵春风迎进来了。

  小康,从山间果园飘来

  我和爸爸走进一片果园,从果园里传来几声孩子的哭声,我顺着哭声走过去,只见一个小女孩坐在树下,小脸红扑扑的,我走过去把她抱起来,她不哭了,望着我咯咯地笑起来。我怀疑是不是有人把她给遗弃了。

  “谢谢你!”背后传来一个声音把我从疑惑中揪回来。回头一看,有点像有康(化名),可我和爸爸都不敢确认,因为他是我们村有名的懒虫。“啊龙,我是有康,你不认得我吗?”“有康,怎么会是你,你在树林干什么?”“你没看见我背上背着什么吗!我在给果树喷药。”我们简直怀疑自己的耳朵,爸爸笑着问:“你什么时候也变得勤快了?你以前不是……”“别提了,那是老皇历,党的政策好啊,我能眼看大伙大步跨小康社会而无动于衷吗?这个山头的果园是政府承包给我的,一年收入也有五六万,我还想请两个专业的技术员进行科学种植,这几年的承包,让我感觉原来幸福生活就在我身边!”望着他那乐呵呵的模样,我们也乐了!牵手梦想,收获了希望……


畅行在故乡的大路上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篇(3)

  又逢一年枸杞成熟时,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新村一片火红。采摘工苏格买将果子一粒粒掐下,过不了多久,经她之手的枸杞将变成原浆、酵素,销往全国各地。

  “采摘季能赚五六千元,全年下来收入过万元。”2014年秋,苏格买搬离生活了24年的固原山区,来到红寺堡这片陌生的土地。两年后,宁夏永进枸杞扶贫车间在这里开辟了6000亩种植基地,带动50多户移民脱贫,苏格买也由此迎来新生活。

  近年来,“易地搬迁+扶贫车间”模式在宁夏各地实施。大批像苏格买这样的山区群众迁出深山,走进车间,迈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旱天岭引来黄河水

  6月15日清晨,天上飘落蒙蒙细雨。旱天岭村党支部书记丁建华告诉记者,这是近3个月来的第一场雨。

  年平均降雨量200毫米,蒸发量超过2000毫米,旱天岭的自然条件并不优渥。因靠近黄河和县城,这片土地被选为同心县的县内移民村,9年来已接收山区移民3351人。

  “我最后才搬来,算起来还不满6年。”马国才一边归置着牛槽里的草料,一边跟记者聊。2012年,群众搬迁下山,马国才很是执拗,“听名字就知道缺水,能比山里好到哪去?”

  到了2014年,为照顾已经搬迁的年迈母亲,马国才思虑再三,终于搭上了易地搬迁的末班车。100多里的下山路,汽车弯弯绕绕走了两个钟头,看不穿的大山,渐渐变成了望不尽的平川。

  “搬来有没有后悔?”

  “后悔没早搬来!山外一天一个样,山沟沟还是老模样。”天气阴沉,但马国才笑得灿烂,“到这才知道啥是好生活!你看,这边是我养的20多头牛,还有那边的大瓦房。”

  丁建华说,2013年旱天岭村依托易地搬迁扶贫政策,引来黄河水,通了自来水,2016年又借助央企帮扶搞起了牛羊养殖和扶贫车间,移民们渐渐站稳了脚跟,人均年收入眼看就要突破7000元。

  在同心县,像旱天岭这样的移民村还有20多个。而这些仅是宁夏移民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面对部分地区“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困境,多年来,宁夏一直将移民搬迁作为“拔穷根”举措持续推进。吊庄移民、扶贫扬黄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移民……像苏格买、马国才一样走出大山的群众,在宁夏累计已有百万人。

  小车间承载大梦想

  移民搬迁,脱贫致富是目的。如何避免“住上新房子,过着旧日子”?产业配套、就业保障又该如何跟进?小小扶贫车间,成了破题的金钥匙。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东南,恒达纺织扶贫车间内,纺织女工马建建向记者讲起这些年来的经历。

  “祖祖辈辈都在山沟沟里种土豆,赶上年景不好雨水少,一年攒不下几个钱。”2012年,马建建以劳务移民身份搬迁到大武口区,但因缺少一技之长,只能在餐厅打零工,收入并不稳定。

  转折出现在2015年,石嘴山市引进恒达纺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扶贫车间,让移民群众变身产业工人,马建建成为其中一员。“如今每个月收入4000多元,加上丈夫在外务工,全家年收入能有10万多元。”

  “日子红火了,没打算添点大件儿?买辆汽车?”

  “去年就买了!”马建建笑着解释,“二手的,不贵不贵。今年还想换套大点的房子,然后就得攒钱供孩子念大学啦!”

  从靠天吃饭的父辈,到变身“上班族”的自己,再到有望步入大学校门的孩子,谈起三代人的生活变迁,马建建感慨万千。

  近3年来,宁夏累计创建各类就业扶贫基地238个,给1.66万名贫困群众及其家庭带来新希望。

  “这个法子同步解决了移民脱贫难和企业招工难,可谓一举两得。”恒达纺织扶贫车间负责人马元营介绍,“车间虽不大,可承载着几百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梦想,我们不敢有丝毫懈怠。”

  可喜变化越来越多

  “搬出大山,走进车间,环境变了,精气神儿也足了!”谈起村里的变化,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党支部书记何鹏这样评价。

  作为生态移民村,海燕村近年来先后投资1300多万元建成3个面积各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帮助160余人稳定就业。

  在织袜车间,李晓琴和十几名工友穿梭于机器之间,织造、缝头、包装……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

  “这边针线串好了,再按那几个按钮,一点不难!”趁着工作间隙,李晓琴介绍起自己的工作,自信地说,“工友们干劲很足,每天都有人申请加班。等我操作熟练些,工资还能再涨!”

  “你看,信心足了,观念也变了。”何鹏说,“过去围着锅台转的家庭主妇,现在学习了产业技能,成了独当一面的工人。”

  类似的变化,还出现在银川市闽宁镇原隆村。

  “金丝菊配枸杞,粉丝朋友一定要尝一尝……”在村口一侧的禾美电商扶贫车间,27岁的马燕对着手机镜头侃侃而谈。面前的桌子上,枸杞、红枣等当地特产依次排开。谁能想象,经过扶贫车间短暂的培训,只有小学文化的马燕成功从车间工人转型为带货“网红”。

  时间回到8年前,马燕还生活在西海固山区,对外面的世界所知不多。“除了大山还是大山,除了种地只能种地。往后有什么打算,没有想过。”谈起当下,马燕两眼里有光,“如今每天都在琢磨怎么把车间的产品卖到全国去。”

  “乡亲们在这里务工,最大的变化不是赚得多了,而是有梦想、有奔头,敢想更敢干。”禾美电商扶贫车间负责人徐美佳说,“赶上了新时代,这种可喜的变化一定会越来越多!”

点击查看更多:2020年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征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畅行在故乡的大路上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征文三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1820.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