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1
20xx年4月2日,我和支部部分党员一起参观了东北烈士纪念馆,感触颇多。
一、纪念馆综合概况
东北烈士纪念馆,坐落于哈尔滨市南岗区一曼街241号,是一座典型的西欧古典主义建筑,该建筑是由东北特别行政区于1928年始建,历经3年建成,当时建馆初衷是作图书馆用。1933年7月,该建筑被哈尔滨伪警察厅占用,成为了日伪当局实施法西斯专政的工具,其内部结构共分为三层,二层为厅长办公用地,一层为各科室办公用地,负一层为临时关押所和刑讯室。哈尔滨解放后,为缅怀和纪念在东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在时任东北人民解放军政委聂荣臻的提一下,东北人民政府改伪警察厅旧址为东北烈士纪念馆,1948年10月10日正式开馆,陈藏文物12000余件。1998年,时逢建馆50周年,黑龙江省政府用时半年左右时间对馆舍进行了全面改造,极大改善了展览环境,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东北烈士纪念馆。
二、观后感触
1、落后就要挨打。进入纪念馆参观的第一部分内容为一幅幅日寇犯我中华、侵占我国领土、欺压迫害我们百姓、掠夺我国资源的照片和记录资料,而我国家之部队毫无抵抗能力、节节败退,丧失国土之速度和人民受到凌辱之悲惨令人惨不忍睹。区区日本弹丸岛国何以如此嚣张、如此猖狂,想我泱泱之大国何以如此狼狈,如此凄惨,怎能不让每一个中华民族之子孙为之愤怒,怎能不让我们对腐朽的封建社会制度恨之入骨,怎能不使我们因为东方睡狮迟迟不肯醒来而痛心疾首。然而痛定思痛,不难发现上到一个民族,下到一个人,如果不尊重科学,不追求发展,终日夜郎自大,那么就只有裹足不前,腐败堕落,最终等待你的就将是挨打的结果。
2、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静静地站在一幅幅凄惨的图片和一架架恐怖的刑讯用具面前,想到我中华民族当时的水深火热,既让我感到毛骨悚然,又让我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安定、祥和的环境里而感到庆幸,庆幸我不用忍受饥饿,庆幸我不用颠沛流离、庆幸我不用忍受外族凌辱,庆幸我能够快乐地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可是我禁不住暗暗地问自己,这些所谓的庆幸来自哪里,东方睡狮为什么醒了,带着这些萦绕在我的心怀的问题,我认真参观了黑土英魂和抗日风暴(自己理解)的系列图片和记录材料,它给了我答案,那是在我党的领导下,一批批前赴后继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所以,我想我应该学会感恩,感恩党和国家,感恩社会、感恩为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等民族兴旺发达事业而付出辛勤汗水、泪水、血水乃至生命的有名的和无名的民族英雄。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2
“革命声传画舫中,诞生共党庆工农。重来正值清明节,烟雨迷濛访旧踪。”这首诗是中共一大代表董必武同志1964年重返南湖,登上画舫时的题诗。近日虽非清明,但正值烟雨迷蒙之秋,秉承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船精神”的宗旨,聊城审计人踏上了杭州学习的列车,来到了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来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开启慢慢的红色记忆。
嘉兴南湖素来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著称于世。97年前,南湖画舫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完成了最后的议程,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自此“一船红天下,万众跟党走”,南湖从此成为党的诞生地,全国人民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国红色旅游之源。
纪念馆内,一册册书籍、一张张照片、一件件遗物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带着我们回顾了党的光辉历史和奋斗足迹。南湖红船、共产党员宣言、五四爱国运动资料、战士们用过的革命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那段战火纷飞的峥嵘岁月,让大家热血沸腾,深深敬佩,爱国主义之情油然而生。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图片展示,有力地见证着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加坚定了大家的理想信念,坚定了继承光荣革命传统的信心。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红船所代表和昭示的是时代高度,是发展方向,是奋进明灯,是铸就在中华儿女心中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无论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还是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都是“红船精神”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的重要内涵,是中国共产党人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在新时代继续前进,也同样需要从回溯“红船精神”的初心中汲取力量。
红船精神是火种,是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近代以来,中国积贫积弱、人民苦难深重,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是以何等敢为人先的革命气魄,才实现了改天换地的历史巨变,才使中国革命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地中开辟出一条通向光明彼岸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用大无畏的革命气魄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目标,把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专政烙印在了革命旗帜上。正是这种在奠基之初就将自己的革命目标昭示天下的勇气,为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势成燎原埋下了火种。
红船精神是源泉,是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中共一大的召开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大地的历史,中国共产党一成立就马不停蹄投入到革命斗争之中,深入广大工人、农民群众当中,开辟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成功之路。真正的共产党人,从来都不会被任何艰难困苦所压倒。李大钊、王尽美、王若飞、赵一曼……无数的共产党人,他们百折不挠,为了革命燃烧自己的一生,为国尽忠,为民效命,为党牺牲,志向坚定,奋斗不息,他用青春、热血和生命充分诠释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今天,我们或许很难想象这条路的艰辛,但历史证明,正是这种在曲折中前进的艰辛,检验了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革命信仰,磨炼了中国共产党人愈挫愈勇的革命精神,也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红船精神是目标,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嘉兴南湖上这一叶红船承载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复兴之梦,而作为中国共产党人走向成功的起点象征,水载船行的情境又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始终坚持的人民立场交相辉映。回首中国近百年来的历程,正是因为发掘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无穷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才能无畏地发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宣言,也正是因为始终保持着与广大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人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走向胜利。
水积不厚,负舟无力,积水至厚则可以负载大舟,正是通过争取最劳苦的广大群众,使自己成为劳苦大众的贴心人,中国共产党才牢牢地掌握了人民这一书写历史的伟大力量,托起了党的宏基伟业,也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篇章。
“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这正是中国共产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真实历史写照。“红船精神”不仅彰显着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还昭示着中国共产党的未来,深刻体会过创业艰难的中国共产党曾秉持着建党伊始的理想信念穿过了时代浪潮的起伏,我们同样有理由相信,始终保持初心的新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用“红船精神”引领全党,团结全党,从而在中国大地上谱写出新的辉煌篇章。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3
通往纪念馆有很长的一段台阶,走在台阶上我思绪飞扬,脚下的台阶让我想起了革命前辈走过的路,对比现在的道路,他们走得非常艰辛,但正是由于他们的努力奋斗,才为我们的现在铺就了那么安宁、宽阔、平坦的大道,我从心底敬佩他们。
虽然抗日战争的浓浓硝烟早已沉淀在历史长河中,但历史并非意味着遗忘。当我迈开第一步,走进这座纪念馆的时候,我的心开始加速,浑身的血液开始沸腾。
东北抗战14年,是光辉、悲壮的14年,而宜宾的抗日民族英雄赵一曼,在东北抗战中,被日本鬼子用尽酷刑,残暴杀害。东北人民不会忘记赵一曼,东北人民对赵一曼怀有特殊感情:在哈尔滨,有以赵一曼的名字命名的“一曼街”,有“一曼公园”;在黑龙江省的珠河即现在的尚志市,赵一曼被捕的地方——原侯林乡也改为“一曼村”。我们身为赵一曼的家乡人,更不能也不会忘记赵一曼。为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60周年以及赵一曼诞辰100周年之际,由宜宾市委宣传部、宜宾新闻协会组织的赴黑龙江哈尔滨异地采访团追寻着当年赵一曼的足迹,踏上了东北这片黑土地,亲临赵一曼当年的战斗所在地、受伤关押地、英勇就义地,深切缅怀我们的先烈,让烈士的英灵,留给我们以及更多的读者无尽的精神财富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推开阴森的大门,步入的却是伪满哈尔滨警察厅,看到的是审讯室里特务高扬的皮鞭、刑具室里恐怖的场景……转身走向另一侧就是当年关押赵一曼的单身牢房,铁门紧锁,透过铁栅栏可以看到不足十平方米的空间内只有一张床,上面的铺盖已经漏出了稻草……
这就是东北烈士纪念馆最新的陈烈,这些布展一改以往通过文字、照片、文物老三样的手段表现烈士的手法,让我们看到的是再现历史,而不是阅读历史,并身临其境的感受当年的罪恶冲击以及触动心灵的震撼。
据了解,东北烈士纪念馆的原馆舍建于1928年。“9·18”事件之后,日本人在东北建立伪满政权,这里成了伪满警察厅的所在地,直至1945年日本投降。1948年,为了纪念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初期死难的烈士,伪满警察厅所在地建成了东北烈士纪念馆,赵一曼以及许多东北三省的烈士遗存都被保存在这里。而这里,也是当年滨江省警务厅特务科对赵一曼进行“严刑拷问和人格污辱”,的受刑地。
今天,东北烈士纪念馆阴森恐怖的刑具室那些冰冷而锈迹斑斑的刑具依然透着丝丝寒意。馆外秋高气爽,哈尔滨初秋的阳光正灿烂着,我们却在馆内通体冰凉——当年,赵一曼不幸被捉后,特务科的日本宪兵就是在我们所看见的刑具室,为了逼迫赵一曼供出抗联的机密和党的地下组织,对她进行了残酷的拷问。
据记载,刑讯前后进行过多次,采用的酷刑多达几十种,先采用包括鞭打、吊拷、老虎凳、竹筷夹手指、脚趾、拔牙齿、压杠子、扭胸肉、搓肋骨……等“轻刑”。轮番折磨赵一曼,让她长时间疼痛难忍、汗如雨下却不昏迷。以此来迫使赵一曼开口,但得到的回答却是她对日本侵略者罪行的控诉和誓死抗日的决心,每次审讯,她总是坚定地回答说:“你们不用多问了,我的主义就是抗日,正如你们的职责是以破坏抗日会逮捕我们为目的一样,我有我的目的,进行反满抗日并宣传其主义,就是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
日本宪兵又多次采用更残酷的酷刑,严刑逼供。从查到的档案看,所记录的文字十分惨烈,每个字里行间都浸透着血和泪,惨不忍睹:
“……把竹签一根一根地扎进指(趾)甲缝内,再一根一根拔出来,换成更粗更长的签子再一根一根扎进指(趾)甲缝内,再……;改用铁签,烧红后扎进一个个指(趾)甲缝内;最后,把翘裂开的手指、脚指甲一片片拔下,用钳子反复敲打指(趾)头,把一个个带血的残废指(趾)头慢慢浸入盐水桶里……从下午一直行刑到深夜。”
“……一口紧一口地往下灌辣椒水和汽油、肚子鼓涨得似皮球,再用杠子在肚皮上一压,灌进去的灌辣椒水和汽油又全从口鼻和下身溢出。反复数次……”
“……不断地用鞭子把儿蘸着粗盐捅她手腕和大腿上的枪伤伤口,是一点一点地往里拧,碰到骨头后再不停地搅动伤口……”
“……用烧得暗红的烙铁,烙烫赵一曼女士的乳房,烧得皮肉“滋滋”的响,大量的青烟不断地冒出来。烙铁由红变黑,又放进火盆里烧,烧红再摁在乳房上烫,被烤焦的乳房处脂肪熔化的油一滴一滴地流出来……赵一曼脸色灰白,冷汗涔涔而下,先是狠狠地瞪着审讯她的人,未发一声呻吟。渐渐地明显支不住,昏迷了过去。审讯室里充满了刺鼻的皮肉烧焦的糊味……”
在长时间的刑讯中,面对拷打,“赵一曼一直狠狠地瞪着审讯她的人,闭口不语,受过多种酷刑从没有开口喊叫一声。”
……只有电刑(第一次)“总算使赵一曼开口喊叫出声了,”1936年4月末,日本宪兵对赵一曼实施第一次电刑,日本宪兵将赵一曼的手脚绑在刑椅架上,然后将电极一端夹在赵一曼的双腕,另一端夹在脚髁上,对她施以惨无人道的电刑。
从敌伪滨江省公署警务厅档案《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女士的情况报告》、《珠河县公署档案》等资料记述了当时赵一曼在刑讯室里是怎样以钢铁般的意志,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次次顽强挺住了日寇下流无耻,惨无人道的电刑折磨的情景。靠着顽强的意志,赵一曼最终还是没屈服,没有供出抗联的机密。
站在阴暗的刑具室,当年日本鬼子对赵一曼那些惨无人道的酷刑一遍遍在眼前回放。是什么支撑着赵一曼这样一个年轻女子经受如此酷刑?赵一曼从何而来的如此钢铁般的毅力?正如东北烈士纪念馆研究部主任李云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所言:“应该是一种无私的爱支撑着赵一曼。”是的,赵一曼为了千千万万的家庭幸福,为了千千万万的孩子幸福已经放弃了自己的家庭,放弃了自己的孩子,那么,对她而言,再残酷的受刑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东北烈士纪念馆走了一圈,了解了更多赵一曼的生平事迹以及部分文物、文史资料以及在其腊像前默哀时,赵一曼的英雄形象在心中更具体化,更形象化了。
走出东北烈士纪念馆也是中午,馆外的阳光干净而明朗,“一曼街”车来车往人流涌动。赵一曼当年被俘养伤的原哈尔滨市医院如今也是三级甲等医院了。赵一曼当年养伤的两层俄罗斯风格的小楼如今已成为该医院的药房,我们在医院遗址前默立良久,愿赵一曼的英魂,永远与我们同在。
赵一曼同志在九·一八事变之后,奉中央之命,调满洲省委工作,并领导游击队与日伪作斗争,后来,在敌军大兵包围之下,团长英勇就义,她身负重伤被日军逮捕,在日寇的严刑拷打之下,她以一个优秀共产党员的铮铮铁骨,和为东北人民解放的英雄气概,与日伪针锋相对,斗智斗勇,宁死不屈的光辉片段。为了中华民族的抗战,她英勇就义,年仅31岁,在东北雪野中,如一抹彩霞,映照着东北大地,染红了镰刀斧头的旗帜。我的思想在坚苦卓绝、血雨腥风的岁月里浸泡着,久久地无法退去,使我感触很多,也留下诸多启示。
她舍小家而为大家。赵一曼是1926年入党,1931年到东北工作。生前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第2团政委。她曾留学苏联东方大学,后与黄埔学生、东方大学同学陈邦达结婚,结婚仅一年后,奉中央命令回国,从此夫妻永别。她生下儿子,送交丈夫的堂兄收养,从此母子永决。在生命的最后,只给儿子留下一封短信,信中说“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
她的骨头是最硬的。她重伤被俘后,日本特务机关对她软硬兼施,她却忍受住了所有的酷刑,把囚室当战场,传播日军的残忍暴行和侵略阴谋,宣扬义勇军的保家卫国的民族精神,激发大家的抗日热情。虽然日寇杀害了赵一曼,但她坚贞不屈的性格,为党忠诚的信念永留史册。她的死是英雄式的死,胜利者的死。
她的振臂指挥是红色经典形象。也许现在有人对银幕上那些振臂高呼的英雄们的凝固动作有些微词,主要是一些人追求“实惠”和庸俗东西多了,对革命历史了解少了。不该忘记的却淡忘了——忘记了英雄们为人类的解放而形成的经典。是啊,恰恰那些振臂挥舞的英雄动作,才能把人们的记忆带到那个血雨腥风的岁月,对英雄的崇敬,对敌人的愤恨,就从这振臂中展示出来。这个动作是大众的,人民认可的,同时她高吼的口号的经典,属于时代固有的。她的经典动作,就是一种震撼力,这种力富有渗透作用,能够产生无穷的能量,激励后人去勇敢面对挑战,应对挑战。启示四,她是特殊时期中国妇女的代表。秋瑾是民国时的女英雄,侠气十足,被誉为“鉴湖女侠”。而赵一曼在众多抗日英雄中,人们对她的记忆颇深,那消瘦的面庞在全国的抗战纪念馆中,都有其一席之地。而且人们记住她的,不是骑着白马挥枪的飒飒英姿,却是囚中与敌视死如归、针锋相对的铮铮铁骨形象。在男儿的国度里,这样的女人就不同寻常,难能可贵,把女人的柔弱、依赖都一一粉粹。31个春秋的革命岁月,用浸透雪野的殷红,浩然的壮举,充分证明赵一曼不是柔弱女子,而是具有阳刚血气的革命者,我们党的优秀党员,人民的好女儿,值得后世颂扬的民族英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参观革命历史纪念馆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3086.html
- 上一篇:质检员转正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