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3篇最新最美老干部主要事迹

时间:2020-10-19 10:22: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点击查看更多:2020年最美老干部事迹材料汇总

3篇最新最美老干部主要事迹1

  从青丝到白发,21年来,有一位老人一直奔走在漫长的助学之路上。用无私谱写暮年之歌,用大爱传递正能量。

  xx,xx一中退休教师,今年84岁。1994年退休后,发起民间助学工程。21年来,共筹集资助款3000余万元,使2000多名特困生重返校园。其中他本人捐助10万余元。2006年,xx被评为“xx省十大公益老人”;2008年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名登“中国好人榜”。

  “愿每个孩子顺利完成学业”

  xx出身贫寒,少年时期隔窗听课的经历让他对失学孩子的命运格外关注。1994年4月,xx一中举行“爱心献同学,真情暖校园”活动,援助25名徘徊在失学边缘的特困生。退休后继续在学校报刊发行站上班的xx得知消息后,当即领下资助12名特困生的任务。其中,他本人出资认领3名学生,每人每年100元,一直到高中毕业。另外9名特困生则是动员亲朋好友去资助,甚至将指标“摊派”给自己的孩子。赖老把这些特困生的切肤之痛一点一滴地讲给亲朋好友们听,一个一个地找人做工作。终于,组织发动了包括离休干部邓剑雄在内的9个志同道合的志愿者,“一助一”帮助这12名特困生。从那以后,赖老就与资助特困生的义举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民间助学”之路。

  赖老除了用自己微薄的收入先后资助8名特困生外,还孜孜不倦地做着两件事:一是四处寻找和发动好心人加入资助行动中,他和朋友们建起“民间助学工程”的雏形;另一件是寻找特困生的“下落”。

  夏天顶着炎炎烈日,冬天冒着凛冽寒风,除了下雨天,赖老每周都挤出时间,步履匆匆地奔走在xx县的穷乡僻壤,走访特困生家庭,进行实地调查摸底,核实贫困情况。赖老的足迹,踏遍了xx所有乡镇的所有行政村,走访了近200所乡村学校,磨破了十多双解放鞋。建立了1800多份特困生档案。

  赖老说,决不能再让这些孩子苦下去,决不让贫困扼杀希望,只要他(她)念书,我们将一直资助他(她)读完初中、高中,甚至大学毕业。他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21年来,赖老和他的“民间助学工程”在特困生与志愿者之间,搭起了一座爱心桥。在赖老的牵线搭桥下、在好心人的帮扶下,受资助的特困生,也从xx一中扩大到全县18个乡(镇)。甚至武平、上杭、连城的特困生也得到过资助。

  “是无数好心人支撑鼓舞着我”

  尽管助学工程是纯粹的民间行为,然而爱较真的xx仍然有自己的“章程”:资助的对象必须是孤儿、残疾人家庭子女、单亲家庭子女以及生活来源特别困难的孩子。特困生必须由xx亲自去调查考证,有学校和村一级的证明。受助人签字打收条,学生所在班的班主任、学校出具收款证明。资助人的首次款项由xx当面转交,详细交待要注意的问题,之后由资助人和受助人直接往来。

  助学工程刚开始,一位老友找到了xx,委婉地提出请他帮助一位亲戚的孩子。经过家访调查,这个学生并不符合条件,xx毫不客气地数落老友。道是无情更有情,xx用无私和正直昭示了自己不变的初衷。

  xx市84岁的老人王增修,从1996年开始资助河田中学学生小邱,1998年小邱考上xx师范,联系地址变动,老人家不放心,怕资助的款项到不了小邱的手中,特地从xx来到xx住了三天。小邱告诉他每月的生活费一分不少按时收到,小邱的班主任也把每学期交的学费记录给老人看,上面有领款学生签名、监督老师证明、款项交付日期。看到这些,王增修情不自禁地说:“赖老师的工作这么认真细致,我们资助人没有理由不放心。”

  媒体对赖老的xx“民间助学工程”活动报道后,在赖老精神的感召下,天南海北的好心人主动找到赖老,请求认领特困生,他们当中有干部、个体户、军人、记者和企业家,还有外籍华人,不断有xx、xx、厦门、泉州、漳州、上海、南京、广州、东莞、广西、北京、天津、台湾等地的志愿者加入,参加助学义举的人数逾千人。爱的暖流在各城市和xx的乡村碧野间缓缓流溢。

  晋江某服装企业老板吴栋飞,从2009年起先后赞助了20多个特困生;2010年,晋江某企业负责人庄美娥也一次性赞助了10个特困生;厦门某企业负责人孙吉龙先后赞助了30个特困生;xx县公安局干警郑凯亮发动5个兄弟姐妹每个人赞助一个特困生;xx县某加油站负责人王先生和弟弟两人一起赞助了20个特困生;xx县某建筑公司负责人张秋生赞助了18个特困生;在浙江经商的xx河田籍企业家陈清印先后赞助了20多个特困生;2009年9月,浙江省新华爱心教育基金会主动与xx联系,在xx二中高一新生中挑选成绩优秀、家庭特困的学生,成立“珍珠班”,给予赞助高中三年学费并补助每人每月250元生活费,至今,已连续6年,360名特困生受益;2014年9月,石狮市青年企业家徐管军、王丽环等人组成的慧通TA2爱心团队多方筹资赞助xx县红山乡山车小学10万元,并通过xx赞助了16个特困生的生活费......

  21年的扶贫助学,xx的身边汇聚了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爱的洪流向世人昭示了善良和公益的力量。面对着这一切,xx总是发自肺腑地说:“我个人的力量是很微弱的,感谢所有的好心人,是他们在身后支撑着我、鼓舞着我,给了我无穷无尽的动力源泉。”

  “受助学生回报社会,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不但要资助这些特困生上学,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做人。在赖老的助学理念中,他特别强调“感恩”,让特困生常怀感恩之情、报恩之志。

  赖老时常嘱咐受助学生,要定期向资助的恩人汇报自己的学习成长情况,表达感恩之情。每到双休日,赖老就带着xx一中的受助特困生提着水桶,拿着抹布,帮助五保户、孤寡老人挑水,打扫卫生。

  爱心在延续,救助有接力。在赖老的引导下,经过赖老民间助学工程救助的近百个特困生大学毕业,找到了工作,他们不忘自己成长的经历,不忘回报社会,接过了爱心的火炬,成为捐资助学的热心人。

  一位从高一到大学赖老资助了7年的特困生,大学毕业后,给赖老汇来1000元和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把第一个月的工资给了母亲,她养育我不容易,我要孝顺她。第二个月工资我汇给您,您把它资助给要救济的特困生吧!别人帮我,我帮别人。”

  来自河田农村的王学荣,是第一批受到赖老牵线资助的特困生。他考上南京大学后,发动系里的80多名大学生,每月省些饭菜钱,资助了濯田、大同、涂坊、河田等农村中学的12名特困生。

  李雪琴也是靠“一助一”救助坚持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后,担任了中学教师。她联络了11个同学,每月以“惟良”的名义,凑齐60元寄给濯田龙田村的林太平同学。李雪琴说,只有经过寒冬的人,才知道什么叫贫困。

  毕业后在xx一家公司工作的曹先明,是赖老自己挂钩资助的学生。赖老从自己不多的退休金中,每月50元,一直帮助小曹读到厦门大学毕业。如今,小曹加入捐资队伍中,帮扶2名特困生。

  特困生谢家亭,从高一到大学毕业,都受到助学工程的捐资,如今在深圳工作,他帮忙资助xx河田中街2名特困生兄弟,每人每月100元。

  xx职业学院的黄冬兰、李水兰老师,也是受资助完成学业的。如今,她们自己也各资助一名特困生,还各自发动班上同学资助了合计4名特困生。

  这是一项不断接力的爱,这种连绵不断的爱链接了上千个家庭。通过这样的播种、传递,爱心在无限地扩大、延续。

  看到资助的特困生改变了命运,并成为捐资助学的热心人,赖老别提有多高兴。他说:“这些特困生毕业后,回报社会,对我是最大的安慰。他们的行为,比黄金更可贵。”

  “除非倒下,否则我不会停步”.

  2014年11月27日,新西兰首任女总理珍妮.玛丽.希普利女士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先生一行来到xx考察参观。当女总理了解到83岁的xx仍然在为贫困学子孜孜不倦、四处奔波的事迹后,这位世界政坛的女强人紧握着xx的手,动容地对xx说:“您高尚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榜样。”

  xx的老伴早年就因病去世。为了民间助学工程,他选择了离开儿女,独自一人住在学校。此后,他每天蹬着一辆三轮自行车把学校的邮件送到邮局,再从邮局领回当日的报刊,登记、分发,报酬有限。退休金加上这份微薄的酬劳,就是xx生活的所有经费来源。xx拼命为孩子创造条件上学,自己却从不讲究吃穿。“当时退休金每月才236元,省吃俭用,不添新衣,青菜豆腐也是一样过,有时候一盆盐水煮黄豆,可以吃上一个星期。”一副老花镜断了一条腿自己修理好照样戴。

  xx从年青时代就酷爱收藏,种植花卉盆景。然而自从民间助学工程开始运行以来,他就无暇顾及那些苦心经营数十年的“宝贝”了。他瞅空就往特困生家中跑,搞调查、建立特困生档案。随着救助的特困生逐年增多,资金的来源越来越困难,他每天为了这些事发愁,四处求援。以致于数百盆精美的盆景长满了杂草,一些珍稀的花卉也枯死殆尽。当许多亲友问他到底图什么时?xx就会喃喃自语道:“凡事总是有得有失,能换回孩子们的学业,扶持一个贫困家庭,是我最快乐的事。”

  长年为特困生的事奔忙劳累,体力严重透支,加上营养不良,使得年事已高的xx身体每况愈下。2003年冬天,他从一位山区特困生家中回来,忙着分发第二天的报刊,又饿又累的他竟然仆倒在地,磕断了一颗门牙。亲人们担心xx的身体,都劝他适可而止,心疼他的儿女甚至为此和他闹“别扭”,可xx说:“我没办法不去拼,看到那些可怜的孩子我的心里就隐隐作痛,要是能年轻二十岁多好,我就可以多为孩子们办点事。读不上书,那是关系一辈子的事啊!”2012年夏天,在调查特困生的中巴车上突发脑梗,紧急抢救住院治疗后他却仍然义无反顾,儿孙们心疼得泪水涟涟。

  xx的头发、眉毛和胡子都已雪白,牙齿也几乎掉光了。但人生暮年的苍凉没有削减他的勇气和信心,他像一个意志坚定久摧不垮的“铁人”,21年如一日,扶贫助学风雨无阻。这个耄耋老人淡然如水而又炽烈如火的心路历程,充分展现了一名退休干部的道德情操和精神境界。


3篇最新最美老干部主要事迹2

  xx,中共党员,今年63岁,退休前是xx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在职时,他先后31次受到上级表彰,曾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退休后,他不甘沉寂,积极托身xx区老科协事业,在服务“三农”中与许多农民兄弟结成朋友,被称为农民兄弟的“孺子牛”。

  为农民,不惧山高路远

  2012年,xx光荣退休。但他心里装着农民,只要农民兄弟有需求,无论是严冬酷暑,还是风雨冰霜天,他都及时赶往现场,帮助农民解决生产技术上的问题和困难。

  曹溪镇林思恩创办的天池果蔬家庭农场,面积120多亩,经常会遇到一些技术难题。他克服路途遥远,山路难走等困难,经常上门进行技术指导,仅去年就利用休息日去了十多趟,还时常了解存在问题的改进和落实情况。去年8月,正值大热天,林思恩农场的百香果出现病害,知道情况后他立刻赶了过去,此时室外温度30多度,大棚内更是灼热难当,汗水湿透了衣服,他还是坚持在大棚内仔细察看百香果,取样、化验、比对……直到帮助他开了药方并指导施用后才安心离开。时过境迁,林思恩还时常谈起此事,非常感慨。

  xx梅花山农牧发展有限公司白沙基地距离他家50多公里。2013年1月,基地负责人张炳华请求他去基地,对400多亩果蔬种植进行技术指导。他毅然迎着寒风前往实地,多次指导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技术,通过科学施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微生物土壤解毒剂、减少化肥的施予等办法,既大大减少了氮肥挥发对大气的污染和硝酸盐淋失对地下水的污染,又保证了果蔬产品符合绿色无公害果蔬生产标准,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推动全市绿色无公害果蔬种植上了一个新台阶。

  雁石镇天福果园水蜜桃种植户陈钦华种有100亩的水蜜桃,刚开始由于不懂修剪控梢、疏花疏果和合理施肥用药,果树枝叶虽很茂盛,但就是挂果很少,产量一直上不去,成本降不下来。他的果园地处雁石镇的一个偏僻的高山上,春天下雨路不通,每次到桃园就要步行5里远的山路,xx没有被山高路远所吓倒,仅去年就上山10多次。他多次深入果园,根据桃园土地有机质偏少的情况,指导增施生物有机肥,实行科学配方施肥、用药,并适时控梢。2014年,陈钦华果园的水蜜桃平均每棵节省化肥、农药、工资等成本5元,产量和品质同步提高,售价也由原来的每公斤12元提高到16元。

  今年4月12日,雁石镇天福园水蜜桃种植户陈钦华、岩山镇山前村果农张振华等果农,由于水蜜桃果受到冻害,在几乎绝望的情况下,急忙打了他的服务热线求救。他得知情况后,心急如焚,马上查阅资料收集救助措施,并于次日凌晨4点钟就从家里出发,赶赴40公里外的果园。他一边安慰果农不要着急,一边仔细观察分析,指导他们采取喷洒“植物动2003”等措施。由于救助及时,措施得当,经过及时采取措施,他们的水蜜桃果第三天就得到了恢复,使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此时的他感到十分欣慰。

  勤试验,农技创新促增收

  作为一名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者,他十分重视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工作。针对近年来农民兄弟在施肥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他开展了多种生物有机肥应用技术试验和推广工作。2012年12月,他与xx县农业局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的专家们横向联合搞试验,运用xx东森益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营养液肥、叶面肥等生物肥料,在xx县三洲镇三洲村村民黄勤的杨梅园进行杨梅黄化树施肥试验,取得了成功。

  近年来,xx区苏坂镇苏坂村农民种甘蔗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经济效益,他指导该村农民李木南在甘蔗田中施用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营养液肥、叶面肥组合与化肥施用对比。2013年10月22日验收表明,这个实验不仅提高了甘蔗的产量和质量,而且每亩经济效益可增加纯收入1078元。同时他还指导xx区岩山镇玉宝村董建富在青草盂租地种植8亩葡萄中施予生物有机肥示范,结果表明施生物有机肥使葡萄坐果多、着色早、色泽好、果粒大小均匀,增加果实可溶性固形物2.5度,且果实硬度和弹性提高,耐贮存,增加产量30%,减少了雨后裂果与落果。此外,他还在琯溪蜜柚、柑桔、槟榔芋、葡萄、水蜜桃、杨梅、仙草等作物上指导农民朋友用生物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生物营养液肥、叶面肥与化肥施用对比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便于推广、宣传新技术,使农民听得进,看得懂,他还根据试验结果,精心设计制作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生物有机肥配方施予等图文并茂的幻灯片、撰写技术资料,深入村组农户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宣传培训活动,真正让农民兄弟掌握绿色无公害生产。退休几年来,他先后共推广应用生物有机肥面积1.75万亩,不仅提高了广大农户的科学施肥水平,增加农民收入,而且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上了一个新台阶。

  传技术,毫无保留乐奉献

  为了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水平,他根据自己积累的实践经验,编写成通俗易懂的科普教育材料,制作了《绿色食品生产技术》、《绿色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和琯溪蜜柚、葡萄、甘蔗、槟榔芋、杨梅、西瓜、百香果等无公害栽培技术和管理技术等30多个PPT文档。

  为了帮助农民掌握科学技术,他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把技术培训班办到了村头、办到了农民身边,使农民群众学习、生产两不误。主动围绕乡(镇)、村的主导产业,积极参与xx区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班讲课6期,累计培训600多人。他还受聘到建阳、霞浦、平和、广东梅州、江西寻乌等地,紧密结合当地农民的需求,结合农时季节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采取现场培训、集中办班、入户指导、田间咨询等方式,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几年来,他先后举办各种技术培训班33期,开展现场培训105次,培训农民达5200多人次,毫不保留地把先进、实用的技术快速传授给农民兄弟;编印琯溪蜜柚、柑桔、槟榔芋、葡萄、水蜜桃、杨梅、仙草等作物测土配方施肥配肥建议卡约1.2万份,发放给群众;走访农户300多户,联系科技示范户80多户,组织试验、示范新品种15个,新农药28个,推广新技术12项。

  多年来,无论是现场指导,还是办班培训,老余总是把素不相识的农民当兄弟当亲人,耐心指导,不厌其烦,总是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农民兄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有效。自己受聘于xx东森益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顾问,除了享受公司的工资待遇外,从来不向农民讲报酬。有一次,他到天福果园技术服务时,陈钦华果农望着满身雾水和汗水的他,十分感动,硬要送给他路费,当场被老余婉言谢绝了,他说:“这是我的职责,是我应该做的。”,早出晚归,披星戴月为农民兄弟服务的事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与农民兄弟作一生的朋友。他用辛勤和汗水换来了农民兄弟的增收,当增产的喜悦挂在农民兄弟的脸上时,自己也体会到了奉献带来的快乐与满足!


3篇最新最美老干部主要事迹3

  1939年出生,退休之后,他毅然放弃许多单位返聘的优厚待遇,担任xx退休教师协会理事长,选择为广大退休教师同志服务。他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十多年来没有缺席过一次理事会。在他的带领下,各乡(镇)、县直各中小学已经成立30个退教协分会。

  他改革创新、讲求实效,积极组织退休老师参加地掷球、门球、气排球、太极拳等健身活动比赛,组建了14个门球队、12个地掷球队、12个气排球队、18个乒乓球队。目前,在城区居住的离退休老师参加县退教协活动的达到1021人,约占总人数的90%。各分会活动热情也持续升温。《夕阳红》简报,刊载好人好事,在正能量引导下,退休教师中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人越来越多。有的义务修路建桥、兴修水利;有的担任乡、村奖教奖学基金会负责人;有的不拿补贴担任村级领导等等,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他推动慰问工作常态化,规定县协会每年对80岁和90岁及以上者逐个入户慰问,各基层分会每年对60、70、80、90岁者进行慰问,各基层分会对住院者、家庭出现重大天灾人祸的进行慰问。

  他退而不休、热情高涨。曾任xx县政协之友联谊会理事、xx县老年学学会理事、xx市老体协地掷球俱乐部理事、xx县老体协理事、xx县退教协和xx二中退教协理事长、xx县教育局行风督察员等职,无论任何职,都能积极参政议政,认真行使监督权力,为xx加快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点击查看更多:2020年最美老干部事迹材料汇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3篇最新最美老干部主要事迹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729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