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中国影像方志•贵州织金篇》观后感

时间:2020-10-29 16:03:53 网站:公文素材库

《中国影像方志•贵州织金篇》观后感

  提到织金,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那“黄山归来不看岳,织金洞外无洞天”的展现喀斯特地貌奇幻的冠世奇观的织金洞,还是那翻转出绮丽图案的织金蜡染,还是那刚吃下去感觉凉悠悠吃到最后又感觉热辣辣的织金名小吃荞凉粉?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织金人来说,织金令我能想到的地方太多有太多了。今天,我收看了《中国影像方志》第224集贵州织金篇,这个时长40分钟的影像记录,让我更深刻的了解和懂得热爱自己的家乡。

  纪录片一共分为引言、地理记、地名记、名胜记、家风记、手工记、当代记和后记八个部分,声情并茂的介绍了织金古城的名字来源、织金洞的奇观以及洞中石头会长大的原因、厚重而绚丽的民族文化、地方文化。岁月穿梭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编织着多彩的大地,孕育着金色的收成。织金古城内一座座古建、一条条小路,洋溢着浓郁的书卷气息。大山里低沉桑美的三眼萧,吹起灵动的民族风情。丁宝帧做人、治家、为官的箴言,是织金人不竭的精神动力。织金人依托底蕴深厚的文化,将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社会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于新的时代。

  织金洞景观

  一、地理记观后感

  清溪潺潺,古桥悠悠。青峰映霞,暖阳如梦。织金,一个织梦成金的地方。但如果你仅仅以为织金的由来是“织梦成金”的简称,那你就大错特错了。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织金在1914年由平远县改为织金县,而织金一名,因城东30里桂果田坝得名,桂果旧称“织金绮陌”,是古时织金往来省城的大道,盛产水稻,秋收之时,稻谷成熟,金风习习,谷浪翻滚,如“金”丝在织机内穿梭,故名织金,为汉语寓意地名,坝中河流也因此得名织金河。关于织金地名的具体情况,在“地名篇”会详细介绍,这里就不多说了。

  织金县桂果镇

  织金县的县名,与一个举世无双的溶洞联系在了一起,在1980年4月,沉睡了数万年的巨型地下宫殿被织金县旅游资源勘察队用强光手电照向其中一个洞穴,只是其中一个洞穴,却能让光线消失在无底的黑洞之中。随着勘察队队员下到空中,这座巨型地下宫殿的神秘面纱就此被揭开。织金洞规模宏大,形态万千,色彩纷呈,是织金洞景观的显著特色。洞内长度达12.1公里,相对高差150多米,已勘最宽跨度175米,一般宽高在60~100米,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米,相当于一百多个标准足球场的总面积。洞中堆积物平均高度为40米左右,最高的达70米,相当于50层楼高。洞内各种沉积物千姿百态,景象万千,一片连绵200余米的巨大岩溶沉积物犹如透雕壁画,铺陈在70余米高的“广寒宫”内,浑然天成。非凡的气势,在世界各地的溶洞中极为罕见。

  织金洞景观

  织金洞是一个巨型地下宫殿,除了深奥无穷的“广寒宫”外,还有那雄伟壮观的“地下塔林”、虚无缥缈的“铁山云雾”、一望无涯的“寂静群山”、磅礴而下的“百尺垂帘”、神秘莫测的“灵霄殿”、豪迈挺拔的“银雨树”、纤细玲成的“卷曲石”、栩栩如生的“普贤骑象”、“婆媳情深”、“琵琶洞”……一幅幅大画卷,一处处小场景,令人心魄震惊,叹为观止。据专家考察比较,织金洞规模体量、形态类别、景观效果都比誉冠全球的法国和南斯拉夫的溶洞更为宏大、齐全、美观。

  织金洞景观

  在今年的五一青年节期间,我有幸和我的两个朋友去织金洞一睹其芳容。织金洞,在之前我查过关于它的很多资料,但是我却没去过,因此也成了我一直梦想的地方。今年五一期间,织金洞是免门票的,我终于来到了那个我心心想念的地方。织金洞,一点都没让我失望,你看织金洞内景观琳琅满目、流金溢彩,囊括了世界上所有溶洞的堆积形态和类别;地面风光湖泊峡谷、箱状大峡谷、天坑、天生桥、天窗、石芽、峰丛等别具特色。我当时在游览时,由衷的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还能感受到刚开发织金洞时候的艰辛与危险。虽然危险重重,但是能吃苦耐劳的织金人民还是战胜了它,不怕吃苦,不顾生命的安危,才把织金洞的宏伟壮丽展现给了大家,展现给了世界。

  一般来说,喀斯特洞穴里的石头,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由于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常常出现垂直叠加的现象,不可能出现向斜上方延伸的现象。然而,和很多人都不知道,织金洞里还有一种会自然生长的石头,就算离开洞穴环境也会继续生长。经过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戎教授的研究发现,这些石头是一种远古藻类的聚生现象,这种藻类名叫颤藻,它还有一个神奇的能力,就是能够在黑暗的环境中生长,由此也确定了织金洞是我国第一个在黑暗洞穴环境中有生物沉积的洞穴。

  颤藻

  2015年9月19日,织金洞国家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填补了贵州没有世界地质公园的空白,成为贵州省第一个世界地质公园,这也让织金洞景区从一个观光景区转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地质旅游科普基地。

  织金的旅游景点不仅仅有织金洞,织金大峡谷以其独具特色的水上水,天外天,洞中洞,桥上桥奇景,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织金大峡谷是贵州省毕节市织金县风景区,总长3公里,又称“一线三槽”景区,距织金洞景区2公里;景区内有保护完好的峡谷、天窗、天坑、天生桥、暗河、绝壁等地质遗迹;其“水上水、洞上洞、桥上桥、天外天”景观被地质学家称为“世界一流的喀斯特景观”,具有极高的科普教育和旅游观光价值。2018年春节,我到过织金大峡谷,由于是春节,所以除了能看到独特的自然景观外,还能感受到织金人浓厚的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

  织金大峡谷

  2017年9月19日,第五届亚太世界地质公园大会在织金召开,织金县正成为国际地质研究与旅游的一个热点,而织金洞,是大自然对织金的一个馈赠,大地,用经纬线编织着多姿多彩的地貌。织金人,用勤劳的双手织绘着锦绣家园,用心呵护着这个喀斯特地区的万年瑰宝。

  二、地名记观后感

  说实话,看到这集纪录片我是感觉特别熟悉的,不仅仅因为我是织金人。在前不久,我有仔细地了解个织金的一些情况。在这次返校的途中,我还特意在车上查了织金名字的由来以及织金的前世今生。

  平远古镇

  织金县织金县名来源于古彝语地名。曾被译为直溪、直金,只鸡等。元代通称织金,有织金城、织金箐、织金河、织金关等地名。明洪武时为水西彝族安氏四则溪地,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以水西比喇坝地建比那城,既今织金县城所在地。清康熙四年(1665),安坤叛清被吴三桂所诛,“改土归流”,次年设平远府于比那城。二十二年降平远府为平远州,1913年废平远州置平远县,1914年改平远县为织金县,并沿用至今。织金原名比那(喇),为彝语地名,康熙四年命名为“平远”意即平定西南边远之地。到了民国二年(1913),平远州改为平远县;三年(1914),更名为织金县。

  平远古镇

  在《平远州志》中记载着平远这个地名来源于清史上那场著名的水西之战。在叫平远之前,织金这里叫比喇,当时的比喇城,是水西彝族的自治地,由土司世袭管理,公元1644年,久存异心的吴三桂,意图盘踞云贵,与清政府分治。于是,他谎称彝族水西叛乱,别有用心地在贵州,人为制造了“水西之乱”。同年,吴三桂率军入黔,进剿水西,激战中双方战亡人数过万。织金县八步镇的万人坟,就是这场战役的遗存,但却是一座双方战士的合葬墓,这是因为当地群众不忍目睹双方战死的将士露尸荒野,将其尸骨收投于路旁一个洞穴中掩上泥土,便形成了万人坟。“万人寒骨当思忖,千载生灵葆长春”记载了这场战役。公元1655年,清政府平叛后,将比喇更名为平远,意为平定远方。

  万人坟

  1673年被流放到贵州的黄元志在《自凤凰岭过穿洞二首》中写道:“乌转半空岩上树,马行一线洞中天。忽闻僧寺临溪梵,始见人家隔呜咽”。由此可见当时平远地区的偏远与凋零。现在,贵州大部分汉族都是从外地迁过来的,像我家,就是清乾隆年间从云南迁来贵州的。然而,织金的名字在元明时期就已经有了的,当时有织金关、织金城、织金街等地名。织金的名字,与桂果镇的茫茫稻田有关,这里是织金的著名粮仓。每到金秋,秋风翻动谷浪,稻粒金黄,穿梭如织,故曰织金。

  三、名胜记观后感

  织金古城是贵州的历史文化名城,清道光《平远州志》中有一张的织金古城的地图。上面分布着各类祠堂,塔阁和古桥,织金古城内还有文庙、武庙、财神庙和城隍庙,这些名称有着浓厚的汉文化风格。然而,位于织金城中心的这座财神庙的外观,却彰显出浓厚的彝族色彩,来此祈福的人络绎不绝,但许多人却不知道这座建筑的奥秘。

  财神庙

  织金财神庙,始建于“改土归流”后的清康熙初年,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重建。据文献记载及口碑资料称,庙由彝族父女设计并施工。老父积劳成疾,工程尚未告竣,不幸与世长辞。女承父志,锲而不舍,终成大业。

  财神庙一角

  据文献记载,财神庙虽然在选址定位上依据汉文化的易经学说。但是庙的设计建造则属于水西地区的彝族文化。因为当时是请一位彝族建筑师设计和施工的。工程未完建筑师便积劳成疾与世长辞了。幸好他有一个技艺也很高超的女儿。女儿继承父亲遗志,锲而不舍,尽心竭力,终得大功告成。从而使神庙成为了水西地区彝族建筑物中水平最高的典型。

  财神庙正门

  还值得注意的是,这财神庙是个打破了传统格局的杰作。它的庙基呈品字形。正面平齐,长七间,宽21.5米;北面中部凸出,长五间,宽15米,进深六间,深16米。全楼占地344平方米。它有四重脊檐。底层屋面为庑殿顶,二、三、四层屋面均为逐层内收的歇山顶,请从侧面看,三个“人”字形档山逐层垒迭,非常美观。特别与众不同的是,它打破了常规,将背面第二层楼的瓦面中部刻意拉长,与第一层瓦面连接成片,使背面为三层,而前面则是四层。整个建筑就象一头坐头的老虎,坐北朝南,虎虎有生气。

  在色彩装饰方面,财神庙的装饰是以黑色为主。黑色是水西彝族最珍视的颜色。那些黑柱、黑枋。而木鬲扇门,雕花窗、木板墙又都涂上了土红色。这样红黑相间,正是彝族民俗中常用色彩,用在这老虎形状的财神庙上,又象征老虎皮,可以避邪。而层脊、屋檐、翼角等醒目的地方又用石灰粉糊成白色,线条明快,清新悦目,又象征老虎的耳朵和眼睛。还有,整个大楼上的许多木雕、灰塑图案,又都突出表现出彝族民间美术中的虎头纹饰。

  财神庙

  那么,为什么要将财神庙建成一个黑虎形状呢?因为在彝族同胞中的心目中,黑虎是镇山之宝,是保卫地方的大将军,是水西江山永固的象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水西彝族都城大方城北就出土过唐代石雕虎头。联系到财神赵公明以黑虎为坐骑,这更说明财神庙象形于虎是彝汉文化的合壁之作。还有,请各位游客注意,整个财神庙共有36条屋脊,18个翼角,18个铜铃,都是九的倍数。这是由于古代彝族以九为最吉利的数字,著名的水西女土司奢香夫人坐镇的是九层衙门,彝族地方政权实行的“九扯九纵”官制。这些属于彝族传统文化的内容都体现在财神庙的结构上了。

  在织金古城里,还有许多类似财神庙这样的木质建筑,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木结构和木建筑,织金县增派了专人进行修缮和日常维护。在这些工作中,防火安全被摆在了第一位,这是专家们多年的工作经验。

  月华桥

  在织金县境内,由25个景点构成的古建筑群被国务院核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横跨织金城内贯城河的月华桥始建于公元1384年明洪武十七年,如今六百多年过去,依旧保持着造福两岸的功能。织金古桥的护栏宽厚敦实,这和织金人习惯背背篓有关。宽厚的桥栏可以让赶集人背上负重的背篓就势平放,提供歇息的方便,充分体现了桥梁设计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匠心。数百年过去了,织金城古风依旧,月华桥上行人步履匆匆,无一不记录着织金城的岁月变迁。

  要我说,如果织金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可以推荐,我肯定要推荐平远古镇,它是最近刚修缮好的古镇,也算织金一大景点!

  平远古镇,因织金古称“平远”而得名。作为织金古城的组成部分,平远古镇与织金古城无缝连接,依托“宝桢故里,洞天织金”的人文历史,以“荷叶莲城,烟雨古镇”的文化定位,在地方建筑特色、民族风情与灵山秀水中寻找灵感,通过再现历史、返朴归真的视角呈现。

  平远古镇一角

  古镇的楼层,如旧时佳人,拥有一种古典美感,素雅而别致。站在高处望去,一幅浓淡相宜、恬静淡泊的风情画卷徐徐展开:密密匝匝的房子错落有致;每一个檐头,每一方窗棂,每一根廊柱,都是艺术作品的神来之笔,给人一个惊喜!那种古朴、那种悠然,像古筝弦下流淌的韵律,美得无法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她瞬间流露的曼妙。

  平远古镇民宿

  如果说建筑是是活着的历史,那么这里的民宿便是这样一本可以触摸生命温度的乡村史志档案,泛黄的书页中散发出时光煮雨的诗寓。平远人家、槽门人家,小巷深处青石犬牙交错。石板铺地缝隙长着一簇簇野草,一缀绿色昭示着生命的力量,午后的阳光斜射茅屋墙面上,所有世间纷繁都已默默搁浅。

  行走山水间,东寺晚钟、断桥莲萍,夕阳西下,余晖脉脉。不经意地产生一种错觉,仿佛平远千年就是在等着那个意中人的出现,于是感叹这是一场只有在梦境中才会发生的美丽邂逅。

  平远古镇夜景

  沿着它古老而优雅的石板路,溪水缓缓流淌,走走停停,频频回头。闲赏着这里浓浓的生活滋味,我仿若看见卖冰粉的老太,安详地守在店堂里,偶尔看看窗外开艳月季花;石雕的中年男子,专心埋头精刻,丝毫不受纷扰;还有卖竹根烟斗的、鸟笼根雕、砂锅砂陶的各坐在自家屋檐下,打发着休闲的时光,你来与不来,时光都这样不紧不慢。

  如果有时间到织金,一定要去看看织金的名胜古迹,除了织金洞和织金大峡谷,织金还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相信会让你流连忘返。

  四、家风记观后感

  坐落于织金县贯城河边的凤西书院,这里曾是晚清名臣丁宝桢教书育人的地方。《宫太保丁文诚公年谱》中详细记载了丁宝帧的生平经历,丁宝帧在他的为官生涯中勇于担当,清廉刚正,一生致力于报国爱民,政绩卓著。在山东,他诛杀慈禧身边的红人安德海,威震朝野。丁宝帧以自己的果敢和革新精神,努力实践着自己“读书岂为虚名误,报国需教俗念空”的志向。

  凤西书院

  “民为本”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基本观念。古语说:“民为水,君为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丁宝桢认为,既然戴上了乌纱帽,就要“藉此官势,作德于民”,把爱民养民作为第一要事。在光绪六年(1880年)的一封家书中,他建议体常在“丁戊奇荒”后的招垦中广泛发动群众,让利于民,并确保赈灾款项发放到老百姓身上,“使民霑实惠,钱不虚糜”。

  丁宝桢强调要注重培养民气,认为“培养民气即是培养国脉”。所谓“民气”就是人民对国家的精神状态及信任程度。一旦民气遭到伤害,则国家赖以生存的根基就不牢固,易导致民怨四起,乃至倒戈相向。所以,他要求儿子体常认识到培养民气对国泰民安的重要意义,做到“不使一事不可对民,一念不可对民”,把老百姓始终装在心里。

  丁宝桢雕像

  “凡有害民者,必尽力除之;有利于民者,必实心谋之”,这是丁宝桢的民生观。同时,他也要求体常永葆仁爱之心,不侮人、不慢人;遇有可行好事,则随时随地为之;公务经费宽余时及时救济穷苦贫民;遇有人难,如己之难;遇有人急,如己之急。如此做官,必能在邦无怨,深得民心。

  古代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民谚,形象地揭露了官场腐败乱象。丁宝桢不为利益所动,两袖清风、甘于清贫,去世时家室异常拮据,竟靠僚属捐送赙金才得入土为安。他在四川总督任上时,多次提醒体常清廉为官,对于银钱尤须清白,务必将每月收支情况详细开摺,呈送查阅,以昭清晰,“不可一毫苟且……不乱贪一钱”,清白做人,方能心安理得,不至授人以柄。

  为官当知权责共存。对于秋粮征收中易发增列名目、巧取豪夺等问题,丁宝桢建议儿子体常担负起监管职责,直接发文各州县,现场视察监督,以尽力避免地方官员浮收多取等问题。

  丁宝帧的一生为后人树立了一块大公无私清正廉洁的丰碑,也为织金留下了忠厚传家的精神财富,成为这里的人们世代引以为豪的生活动力。

  五、手工记观后感

  织金县城东门,有一条长约四百米的小街,俗称“沙锅街”。该县从事沙锅生产的专业户大都集中于此。他们之中有的是祖辈即从事沙锅生产,代代相传至今;有的是受街坊影响,拜师学艺学会的。由于织金砂器大部分出自“沙锅街”,因此“沙锅街”也名传四方。

  织金砂锅

  砂器容器具有几个优点:一是盛食物不易变味、不易变色;二是保温性能好;三是炖鸡、肉等食物其味鲜美,作甜酒酿容器效果极佳。织金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煅烧,烧成时间极短,小器皿仅需十分钟,大的也只需二十分钟左右,成品收缩性不大,很少变形。

  一经出窑,用柴火烟熏,呈灰黑色,古朴浑厚。它不同于陶器,作为釉料的白泥,烧成后与砂器本色融为一体,略带锃亮铅白色金属光泽,显得饱满含蓄。最早的砂器是不上釉的。据说六七十年前,有个叫陈春心的师傅在院中晒沙锅坯,锅上方拉有晒衣绳,挂有洗好后用白泥浆过的衣服,因此有带白泥的水滴在锅上,此锅烧成后,有白泥的地方发出光泽。从此沙锅始有独具特色的釉色装饰。砂器美术品作为案头欣赏品、旅游纪念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以独特的面貌而受到中外人士的欢迎。砂器这一古老的产品正在焕发新的光彩。

  织金砂锅

  织金砂锅用料得天独厚和独特的生产流程,令其它类似的产品望尘莫及。织金砂锅主要原料为当地产的白色粘土,无烟煤粉及煤灰,白砂泥。工艺流程从和泥,成坯,上釉到烧炼整个过程都是手工操作。据工匠们介绍,织金砂器成型后自然干燥或烘干,然后在地炉上用大砂缸盖住锻烧,烧成时间极短,小器皿仅需十分钟,大的也只需二十分钟左右,成品收缩性不大,很少变形。一经出窑,用柴火烟熏,呈灰黑色,古朴浑厚。

  2009年,织金沙陶制作工艺被列入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砂锅街的老匠人们始终坚持着传统手工制作。

  在织金,有很多充满乡愁味道的美食,在除织金以外的地方是吃不到的,就算有,味道也没有在织金好。比如织金的土烙锅、滚米团等,而最让人回味无穷的莫过于织金的荞凉粉。荞凉粉,也同样坚守着传统手工制作的每一道工序,保持着那一份难得的老味道,赢得了人们的青睐。

  织金荞凉粉

  织金荞凉粉系用当地土产荞面(甜荞)精细加工而成。具体做法是:用甜荞麦打去壳,干磨成粉,按1:4的比例加水,并和适量的明矾水调匀,浸泡约5小时,下锅用文火慢慢边煮边搅,搅熟了离火,倒入搪瓷盆内冷却而成。当中,火候掌握很关键,多一分太“老”,少一分太“嫩”。只有恰到好处,做出来的凉粉才有质感。

  荞凉粉分心和皮,皮就是面上的一层,因为是凝结成的缘故,外面一层比较硬,颜色也更深,不过荞麦的味道更浓一些,也更有嚼劲,而里面的就很细嫩软滑。

  食用时,把搪瓷盆内已经冷却好的荞凉粉翻倒出来放在案板上,用一个铜制或铁制布满小孔的刮子把荞凉粉刮成细长条装在盘子里,另外用一小碗做蘸水。

  荞凉粉蘸水的佐料丰富,但最不可缺少的就是织金人自制的豆腐乳,织金人把它叫作“霉豆腐”。霉豆腐可以说是荞凉粉蘸水的“灵魂”。因为荞凉粉独有的特殊风味,就是来源于霉豆腐其特有的味道。当然,干炒的黄豆、葱花、折耳根、辣椒面、麻油、花椒油、姜汁、蒜水、味精等调料,也是一碗好的蘸水所必不可少的。蘸水做好后,用筷子夹着荞凉粉蘸着即可食用。有些讲究的吃法还在蘸水中加入糖心皮蛋(皮蛋的芯子呈黄色稀浆状的那种皮蛋),那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在火红的辣椒蘸水包裹下,只见每条凉粉晶莹欲透,弹性十足,红中带白十分醒目,吃一口沁人心脾。织金荞凉粉具有香味浓郁、软韧爽滑、入口即化、口感独特等特点。

  织金竹荪

  织金荞凉粉不光需要上好的荞麦,还离不开织金的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离开了织金的水土,也就没有了正宗“织金荞凉粉”的乡愁味道了。

  不可否认,荞凉粉是我从小到现在都是最爱吃的,吃荞凉粉的时候,第一口的感觉就是凉悠悠的,吃到最后又感觉是火辣辣的,会感觉一天的疲惫会随着荞凉粉而消失。贵州人喜辣也好酸,荞凉粉正是结合了酸与辣的极致成为了织金人百吃不厌的家乡美味。在冰凉与热辣的鲜香中,是织金人味蕾上的乡愁记忆。

  从砂锅到美食,这是织金人对传统手艺的坚守,对家乡文化的致敬,也是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传扬。

  六、当代记观后感

  Wil deid hvibdail Hmub(苗文:我喜欢苗族),喜欢苗族的文化、服饰、民乐等,我一直都喜欢黔东南,喜欢雷山,因为在那里,能让我的心平和下来,有一种让心回归自然的美妙,就像朵姐说的:“醉在苗乡,醉在侗寨,让心灵回归,回归自然。”我曾写到“殷勤谢红日,能否至雷山”,可以说我对雷山的思念不亚于喜欢自己的家乡。然而,当看到“当代记”部分的时候,我就有一个感觉,“娶妻何必至雷山?且看织金鄢然间”。对啊,织金苗族同胞虽然不像黔东南苗族同胞那样“穿金带银”,但是我们有蜡染啊。

  织金蜡染

  织金蜡染以精细著称,方寸之间可以画出上百条细线,简单婉转的线条之中透着深邃的意境,充满着奇幻的魅力。

  蜡染是织金苗族最普遍、最有名的工艺美术,主要工具是蜡刀、蜡锅和染缸,原材料为石蜡、蓝靛和自织麻布或布场上购买的平纱白布、府绸,工艺流程分画蜡、染色和漂洗三道工序。

  画蜡,即用蜡刀蘸蜡在白布上刻画各种图案。蜡刀系用几片三角铜片镶钳于削好的竹纤一端做成。其原理与圆珠笔一样,点蜡时,固定有三角铜片的一端朝里,另一端朝外。作画的蜡用时都要用蜡锅加热,使之溶化,但温度要适中,既不能低,也不能过高,否则,要么蜡粘不上,要么点得过浓,为保证均匀,蘸蜡时,蜡刀最好在锅边稍作滚动停留,使多余的蜡流回锅中,同时要适当降低温度,对于所要点画的图案,画蜡者都会心中有数,但最好还要先用较大的蜡刀沿边拉出长线条,然后分段隔成格子,再在格子中点画各种图案,这样,所点画的图案才会整齐一些。苗族蜡染的图案较多,常见的有几何图形和花鸟虫鱼抽象化图案,常常是一段以后又进行重复,多段相连,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画蜡结束后,要对布料进行染色,染色的原料是蓝靛,一般栽于房后或村边阴潮的地方,叶子较宽,浸泡后容易腐烂,当年种植,当年收割,浸泡一星期后即可将余渣捞出,然后加入石灰搅动,使之发生化学反应。如果现时染布,就将点好蜡的布放入蓝靛缸中染,如需将蓝靛作为固体进行保留,就排除水分,以后染布时加上适量清水搅匀即可用。染色常常需要反复进行几次,直到点有蜡的地方变白,原来空白地方变蓝为止。

  织金巨染

  漂洗是蜡染的最后一道工序。根据布料大小,用一器皿盛上开水,将布料放入水中又急忙取出,反复数次,直到点上去的蜡全部熔化脱离布料为止。漂洗所用的开水温度要适中,温度低则石蜡不能充分熔化,温度过高则会将布料烫坏。漂洗后,将布料晒干,蜡染成品就这样做成了。一般说来,蜡染成品主要用于缝制妇女服饰或背带,男性服装多只染色而不点蜡,且不经过漂洗。

  在如今,蜡染可以和扶贫攻坚联系在一起。2017年11月,织金县再一次吸引了国内外的目光。国务院扶贫办和商务部推出的中国电商扶贫行动的第一站在织金县进行,当天织金县就获得了25万元的订单。传承千年织金蜡染,正式进入移动互联网的电商平台。

  将传统的手艺转换成致富的技能,用勤劳的双手编织美好的未来。在织金,清新素雅的蜡染,为当地人奏响了脱贫致富的时代乐章。

  织金苗族的乐器除了芦笙以外,还有古老的乐器三眼萧。作为当地富有传统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也成为织金吸引旅游的一张重要名片。三眼萧是织金长角发苗的传统乐器,声音低沉徘徊,宛若呢喃密语。虽然只有三个音孔,却能演绎中国民乐中的五声音律。

  三眼萧

  三眼萧是苗族同胞们尤其是青年男女们互相之间名符其实的“传声筒”, 青年男女恋爱中都用它来一问一答地吹奏以互传心意,缠绵之情如倾如诉。苗胞仃,有这样一首古老的歌词:“擀冉有七节,七节三个眼;擀冉说不尽心头话,把它抉断当柴烧。”这首歌词,道尽了织金苗族三眼箫的形像与奥妙。而这奥妙的用意,只有苗族同胞能知晓,别的民族是无法领悟的。三眼箫及其曲调的吹奏,使苗族同胞们得以自娱自乐,充实生活。尤其是每年夏历的正月初一到十五,白日夜晚都有三眼箫轻柔悠美的声音飘入天空,给苗家小寨增添了新春来临、万物更新、生动活泼的无尽情趣。

  2017年,织金开始实施织金古城建设增加,增加游客的体验和休闲功能,让古城活起来,再现当年的胜景。2018年,织金洞景区编制了详细的景区规划,建设洞前文化广场,观光车道等项目。在保护景区生态环境的同时,大力提高旅游品味。织金古城和织金洞,作为织金旅游产业发展的两座桥头堡,赢得了海内外游客们的赞誉。织金县也在保护古城和生态、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了脱贫致富和文化旅游的新方向。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国影像方志•贵州织金篇》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0825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