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有感
这篇故事,讲述的是1983年12月18日,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给河北农业大学曹兵海等正定籍大学生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习近平同志邀请同学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并鼓励同学们在大学里积极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早日学成归来,造福家乡父老,为祖国的四化建设挑梁扛柱,竭智尽才。
书信虽是简短,寄情却极深重。习近平同志的信中体现了他身为共产党人对主政地方的牵挂,更饱含着他对青年大学生们的关怀与期待。在习近平同志的号召下,当年河北农业大学51名正定籍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的人毕业后回到了正定工作,为家乡建设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如今,合上书页,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对于正定籍大学生们的嘱托仍然在我的脑海中回响,让我的心中充满了一股劲,时刻准备着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向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所说的那样,心怀奋发图强、献身四化的远大志向,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
这封信,也让我回想起2020年初的另一封信。
庚子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病毒仿佛一条条锁链,将我们禁锢在家。疫情阻碍的,远不止大学生们和校园的联系,也切断了农民和他们的土地之间的联系。2月下旬,南方各地陆续进入春耕时节,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许多农民需要的知识、技术援助无法到达农村,这使得2020年的春耕面临着巨大挑战。疫情防控关乎生命,春耕备耕关乎民生,如何找到“两全法”,不负生命,不负春耕,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2月19日,恰逢雨水时节。这一天,在华中农业大学致全校师生的一封信中,全体师生发出倡议,号召尚未返校的学生主动亮明身份,接受地方党团组织和农业农村部门的指挥调度,就地支援春耕生产,在生产一线学习,为生产一线服务。当时的我看到这条消息,不由得想到了四个字:“投笔从戎”,这本是指放下手中的笔拿起武器穿上戎装,放在这里却也并不突兀。华中农大的师生们放下了手中的笔,深入农村基层,支援农业农民,为的是打赢春耕保卫战,打赢脱贫攻坚决胜之战。
读完《习近平总书记邀请我们返家乡搞农村调研》访谈录后再回想起年初的这一封信,又有了新的感悟。如果说,疫情切断了大学生们和校园的联系,现在看来,疫情同时也唤醒了大学生和农村、和基层的联系。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大学生返家乡搞农村调研,其目的正是为了大学生和农村基层建立起直接联系。只有真正的了解、感受一线和基层的真实情况,才能够形成对这个世界的正确认识,进而指导实践。当时,习近平总书记还是一位年轻的基层干部,但他能有这样的意识和远见,无疑是令人敬佩的。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大学被人们认为是一座“象牙塔”,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对当代大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重理论,轻实践”,难以融入社会等问题的关切。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给正定籍大学生的勉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路径:青年大学生当是要到基层去,到人民群众的身边去。
对人民群众感情的深浅程度,即是爱国主义对我们每个人的要求,同时也是衡量个人对国家忠诚程度的试金石。随着“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出台和2035社会主义远景目标的提出,即将到来的未来,将是属于我们这一代大学生的时代。我们只有在现在通过实践将自己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才能最终将我们的人生汇入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当代大学生在“读万卷书”的时候,也请不要忘记“行万里路”。值得高兴的是,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天外学子在认真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有的在疫情期间冲锋在前,积极投身抗疫志愿翻译工作;有的远赴南疆义务支教,用知识为当地儿童打开新的世界;还有的同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用所学知识助力当地农民生产……身为天外人,同时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愿谨遵习近平总书记对大学生的嘱托,在理论学习的同时牢记联系人民群众,积极实践。以人民群众为师、为友,以青春所蕴含之激情,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有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814179.html
- 上一篇:读《善待你所在的单位》有感
- 下一篇: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