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一】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 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二】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三】
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央视继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导演的《故事里的中国》几期展播之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和观众喜爱。昨晚也就是中国传统的大年初一之夜,央视一套又推出了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担任艺术总监的《典籍里的中国》,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一档“用国学丰厚知识、滋养心灵”的好节目,走进千家万户,以提高对于博大精深的国学的普及。
第一课讲的是《尚书》,说句不怕丢人的话,我对《尚书》尽管也学过、听过,但是随着流失的岁月,水漫大堤过后,把知识还给了学校和老师。我有一位要好的文友,网名和微信公众号叫“尚书”,一直叫着很顺口,还有在我国不断更替的朝代中,有的朝代的官职就叫“尚书”记得比较清楚。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真的很难梳理精细?
《典籍里的中国》中国,是由中国话剧院的资深演员倪大红饰演了90多岁的爱书、护书、讲书伏生,并且讲述自己为了护书,孩子被敌兵杀戮,妻子被冻死的悲惨经历。自己将尚书藏在墙壁,得以保存。
后来汉帝为了弘扬中国文化和典籍邀请家住在青州的伏生去x讲学,但是路途遥遥,伏生年迈,皇帝只好派晁错前去听伏生讲学,最后整理出《尚书》28卷,留给了后人。
《尚书》又称《书》《书经》,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期总称《书》,汉代改称《尚书》,即"上古之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
伏生还讲述了大禹治理九州水灾的泛滥,“九州”最早出现于“尚书”的《禹贡》,相传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豫州、青州、x、x、x、梁州、雍州、翼州和兖州。从此以后,九州便成为中国的代名词。沿用了至今,成为大一统中华民族。“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
《尚书》"德治"主张深刻影响了后世。汉代儒家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主张德、力并重。既要重视道德,也要重视国家的实力。如王充总结说:治国之道,一曰养德,二曰养力,要"文武张设,德力具足","外以德自立,内以力自备,慕德者不战而服,犯德者畏兵而却"。(《论衡·非韩》)历史上儒家和法家任德与任力之争提供给我们这样一条历史启示: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国,应继承和弘扬"协和万邦"的优良传统,在国际关系上树立道德大国的形象,同时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捍卫国家的主权,也要注意发展相应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中国的典籍博大精神,熟读、熟知中国先人的典籍,让我们知道从哪里来,到那里去,不忘初心,走好未来的路,把我国建设的更加强大与美丽和谐!
中国的典籍,有不少知识和学问,学习会后,让我们开阔视野,了解更多的知识,如九州:
豫州:今x省大部,x西部和x北部等。
青州:x半岛,黄河以南,泰山及其向东到大海。
x:泰山以南,淮河以北的江淮平原。
x:淮河以南,长江下游及其岭南。
x:x省及其长江中游。
梁州:秦岭以南和x盆地。
雍州:x和x省一带。
翼州:x北部、x北部和辽河平原。
兖州:黄河与济水之间。
‘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
《尚书》是中国的典籍,无人讲解很难读懂。《典籍里的中国》摄制组让古人和现代隔空对话是一大亮点,也是别具匠心。“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撒贝宁和伏生一问一答,回答了不少观众的难题,豁然开朗,喜欢这样鲜活的教育方法。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好了中国典籍,不但丰厚知识、还可以滋养心灵,成为更加完美的人!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四】
三十晚上还在感叹:以前的春晚,是主角,全家人围坐在电视前,目不转睛,气氛热烈;现在的春晚,是背景,全家人围在一起,玩着手机,聊天吃零食。
快节奏的社会,焦虑的生活,让我们爱上了手机的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爱上了小视频的喜感、朋友圈的热闹。什么时候,能让我们主动放下手机,屏蔽一切消息,静下心来看会儿电视呢?
不料初一晚上,就偶遇了这样的机会。那是刚吃过晚饭不久,我突然扫到电视屏幕上中央一台正在播出的节目,独特的舞台,厚重的画面……一股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几千年来,祖先一直在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和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让精神的血脉延绵至今……”
帅气的撒贝宁那铿锵有力、意蕴深长的讲述里,我闻到了一股不同寻常的气息,立刻坐下来想看个究竟。这一看,就是近两个小时。
原来,这是一档新的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它聚焦优秀中华文化典籍,通过时空对话的创新形式,以“戏剧+影视化”的表现方法,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及书中的闪亮故事。
这种多舞台、多空间、沉浸式戏剧,和古今对话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对话华夏先贤,带给观众独特的感受。
第一期节目选择的典籍是《尚书》。
凡中国人,都知《尚书》。只是,因为时间与空间的距离遥远,我们知有《书》,却不懂《书》。它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相传或为孔子晚年编纂。通过这期节目,我们得以走近它,聆听它,与它对话,懂得读《书》而“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
《尚书》之所以能逃过秦始皇“焚书坑儒”,流传至今,在历史上,有一个人功不可没——伏生(伏胜)。为了保护《书》,他的儿子失去了性命;为了保护《书》,他的妻子忍饥挨饿最终死在他的怀中;为了保护《书》,他把《书》藏于旧宅墙壁之中,而后流亡他乡。汉朝安定后赶紧回乡开墙取《书》,却发现因年代久远,已损失数十篇,仅存28篇。他心痛自责,自此开始在x全力传授《书》。
到汉文帝时,为了传承文化,四处征求能通《尚书》研究者,听闻有伏生正传授《尚书》,于是下召让他去朝廷讲学。但那时,伏生已90余岁,老不能行,文帝遂派晁错等人到他住地学习。《尚书》得以流传。
节目中,撒贝宁与倪大红所饰演的秦朝博士伏生跨越时空对话,带领着我们一同穿越至两千年多年前,听伏生给晁错传授《尚书》。我们看大禹治水,了解《禹贡》中“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的艰辛与伟大,见证九州(冀州、兖州、青州、x、x、x、豫州、凉州、雍州)初分之豪迈与激情,体会百姓之欢欣与鼓舞。伏生之问振聋发聩,幼年伏生之答响彻千年。
伏生再传《牧誓》,周武王欲伐纣,却遇洪灾,且以五万对纣王七十万大军,力量悬殊。占卜为凶卦,众将领力劝武王不要违背天意。武王拔出宝剑,劈断桌角:“我今天就让你们看看什么是天意!”
这时,前方来报,四方部落、八方百姓听闻武王伐纣,倾己之力伐木铺路、运送粮草、阵前倒戈,武王热血沸腾,众将领热血沸腾,齐诵:“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
这句话的意思是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宣誓了。短短12字,展现了武王伐纣的决心!一个解救黎民于水火的君主形象鲜活出现在我们眼前。
逼真的场景,真情的演绎,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尚书》及其有关故事。更令人感动的,是剧中几次对话:伏生与晁错的对话,伏生的老年与幼年对话,伏生与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对话,伏生与现代小学生的对话。
一次次的对话,串联古今,倪大红先生饰演的伏生,真正是演活了,屏幕前的每一个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一个对《书》热爱、舍命护书传书的伟大形象。那眼神,那恸哭,那哽咽,那执着,都让我们忍不住哽咽流泪。
最后,撒贝宁带领“伏生”来到两千年之后的图书馆,看到后世之人如此尊重《尚书》,欣慰点头:“我就放心啦!”瞬间,对伏生的感激与崇敬之情似有了安放之处。
正如蒙曼老师所说:“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中国?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看完这个节目,相信每一个华夏儿女胸中激荡的那股情绪,那腔激情,都是“中国”!
从今天起,跟我一起,蹲守《典籍里的中国》吧,你一定会和我一样爱上它,让中国、让典籍,融入我们的呼吸里,血液中。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五】
这样的“穿越”才真正有意义,看到伏生问撒老师:“后人可还读《书》”的时候,内心真的一动。我想如果有一天先贤真的有机会问起我们“文脉安在?”我们要做到问心无愧,踏踏实实地回答一句:“斯文在兹!”传承的故事,经久不衰。
太感动了,之前不懂《尚书》,看到倪大红老师演绎的尚书的话剧,发现中国这个词就是从尚书中来,大禹的功劳不仅是治水,更有定九州;伏生一辈子护书传书,不愧对先人。薪火相传,今日到我,向古人致敬!
问:华夏何为一体? 答曰:华夏自古一体!
真的喜欢这样的节目,深厚的文化底蕴加上戏剧冲突,并非大而化之,而是以点代面,细腻又宏大,让人热血沸腾又泪流满面,值得一看!
古往今来,多少学者为我国传世的典籍皓首穷经,如今《典籍里的中国》让经典走进寻常百姓家,它们不再是阳春白雪无人懂赏,而是可以被我们所有人理解、为之自豪的文化火炬。强烈推荐!
节目不仅仅是叙事,更着力于展现《尚书》中华夏九州的家国概念、“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更是富有创新性和吸引力,震撼而精彩。
追本溯源,继往开来,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鉴古知今,学史明智,这些丰富而又珍贵的典籍,值得每个中国人去品读,也该与世界分享。
中华先贤,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中华文化,永续不绝。优秀的典籍使我们明过往、知兴替;优秀的演员以入木三分的演绎带我们迈入千年历史长河,感知先贤气节、启明吾辈之志。希望大家也能更多地关注央视大型文化类节目,传承国学国粹,华夏弦歌不辍,你我当仁不让。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六】
央视一套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现代“读书人”撒贝宁穿越时空对话浪漫主义诗人屈原,解读《楚辞》,了解屈原历经磨难、上下求索的一生。秭归作为屈原故里,屈原是当地人的理想化身和精神寄托。节目播出当晚,全县掀起了观看热潮,大家情绪高涨、反响热烈。
县文联主席秦晓梅说:“这一期的《典籍里的中国》,我觉得有三个空前的肯定:一是对屈原积极光辉向上形象的空前肯定,二是对屈原故里是秭归的空前肯定,三是对秭归柑橘的空前肯定。这一期节目概括了屈原的三大精神内核——不惧艰难、追求真理的求索精神,独立不迁、深固难徙的家国情怀,怜恤百姓的民生理念。对屈原故里是秭归,央媒这次是一个重拳加持,向全世界亮明了这个观点。”
国家非遗项目“屈原传说”省级代表性传承人郑承志说:“我们反复吟唱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通过屈原解读给楚怀王听,实际上是解读给我们大家听。他不仅是文学的,更是精神的;不仅是楚人的,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不仅是古代的,而且是当代的。屈原当然是秭归的,他从秭归走出去,已经走向了中国、走向了世界。我们感觉到撒贝宁的汇报就代表了新时代的中华儿女向屈原汇报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汇报我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秭归实验小学学生李子炫说:“我在节目当中,看到我们秭归的特产上了央视,我感到特别骄傲、特别自豪。”
大学生郑智露说:“朋友圈被《典籍里的中国》刷屏了。‘屈原’看到秭归的风景之后,发出赞叹;品尝了秭归的柑橘后,被‘甜哭’了,我感到由衷自豪。开学后,我会跟同学分享关于我的家乡秭归、关于屈原的一些文化历史,把屈原文化更好传承下去。”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七】
面对泛滥不绝的洪水,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治洪水,定九州,保民主;面对纣王惨无人道的暴政统治,武王拢民心,顺天意,英勇作战。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事迹,在《尚书》中有详细记载。如今,我们捧起《尚书》,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是文明力量的代代传递,更是中华精神的深入学习。读《尚书》,了解中华文明,了解任何一份文化的传承都来自于世代坚守,来之不易。
典籍经典的流传,源于它本身不朽的价值,无法复制的成就,以及难以超越的贡献。读史书让我们明白我们自己从何而来,为何而来,去向何方;读《尚书》,也让我们“知先贤治国之本,知朝代兴衰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的个体由一个个小的个体组成,而本国的民众则也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影子。《尚书》中的思想,与我们当今治国理政之路有许多相似之处,不论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还是“敦睦九族,协和万邦”的民族团结,甚至是“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的节俭节约,都能为我们当今国家建设所学习。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当我们于一轮皓月下品读典籍之雅韵,于一轮青影中品味典籍之内涵,其自身不朽的文化价值,便不言而喻。
典籍经典的流传,依赖于从古至今代代人的珍视与守护。孔子删述六经,亲自亲自整理编纂《尚书》内容以便后世解读学习;伏生一生献于《尚书》,年逾九旬仍传《书》授学;孔子后人孔安国视《尚书》如命,用尽其力促使《尚书》的传播。几千年的岁月,几千载的春夏秋冬,多少次的灾难突降,多少次的战火满天,穿越几轮年岁,攻克多少困难,多少人为此坚守付出,《尚书》这部典籍不减此前风韵,还能款款立于我们眼前。不论是精选《书》中精髓的孔子,还是舍命护《尚书》的伏生全家;不论是宣扬《尚书》价值使其广泛流传的孔安国,还是当今仍在研究《尚书》的史学专家们,他们懂瑰宝,敬文化,珍文明,他们视传承全人类的经典为己任,用一己肩膀支起中华文化国库的一隅天空。
典籍经典的流传,更在于当今人们的学习与肯定。《典籍里的中国》中,当伏生看到,《尚书》在如今明亮的图书馆中展览,听到如今的孩童用稚嫩清澈的声音熟练的诵读“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他一定是震惊、感动又无比欣慰的。如今浓厚的文化氛围,让典籍于生活中展示自身的智慧与价值;如今高科技的产品,让典籍不在一书难求,《尚书》也可以走进寻常百姓家。青石刻石,青史永存;文明薪火,筚路蓝缕,代代传承。我们学习文化元典,典籍经典,内化于心,实践于行,继续对此的传承与学习,继续构筑辉煌的华夏文明。
“称尔戈,比尔干,立尔矛,予其誓。”《尚书·牧誓》中这样描述武王伐纣前的立誓场面。新时代的我们,也应立下传承文化经典,传递文明薪火的誓言。毕竟,有典籍才有中国;毕竟,典籍经典辈辈读,文明薪火才能代代传。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八】
今天很有幸观看了《典籍里的中国》这套文化综艺节目。在这个节目里,让我更好地了解到了中国的典籍《尚书》。以前在学生时代就听说过这部经典,说实话自己对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今天这档节目让我这个普通人更好地了解了一些经典知识和故事。
节目通过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我看到了两千年前伏生一家人是怎样用生命守护《尚书》的。伏生护书,传书的故事让我感动的流泪了。这一幕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经典的守护与传承的精神是多么的可贵。
这种视书如生命,守书传书的故事在激励着每一个中国人。正是这种精神,才使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机会读懂,感悟经典里的故事。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经典里只有短短几句话,里面蕴含着的智慧却是震撼的。戏剧演员们的精彩演绎,让典籍中的文字都活起来了,感人的画面更易让人体会其中的智慧。《禹贡》让我看到禹划九州,华夏九州第一次让我能诵出。分别是:冀州,兖州,x,豫州,梁州,雍州,x,青州,x。
《牧野宣誓》中的称尔戈,比尔干,立尔予,予其誓。短短几句话却蕴含着治政理国的大智慧。戏剧演员们通过故事的演绎让我更好的理解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尚书》被称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构建了华夏文明最早的知识体系,很有幸在今天人人可读。
我们都知道典籍不易读懂,古有“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意”。但今天这个节目最大的亮点就是将经典与戏剧表演相结合,每一个场面都感人泪下,这种创新使典籍人人可读,真正做到了文化的传承。节目中主持人穿越历史,以拜见伏生为主线,讲述了尚书几经波折最后被保存下来,而且还薪火相传的故事。这也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声声不息。这样的节目大家都很期待,我也会作为铁杆粉丝继续关注下去,因为学习经典可以追本溯源,继往开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学生个人《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8篇2022》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news/10513.html
- 下一篇:律师实习期间个人工作总结例文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