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和弘扬袁隆平的精神价值,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今天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一】
我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出生于1930年。袁隆平的励志故事充满了奋斗和坚持的色彩,不畏艰难,知难而进是袁隆平院士做科研一贯的原则。“一颗种子改变世界”是对袁隆平所作贡献的诠释。
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那个年代的人都深受饥饿的折磨。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内心的壮志被激发起来了,他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天才都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有一天,袁隆平像往常一样走在实验田里,突然发现一株特殊的稻穗,袁隆平在惊喜之下,继续潜心研究。终于,在1973年,袁隆平在全国水稻科研会议上,正式宣告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盘中的每一粒米都要吃干净,这是人们的劳动所得。2021年5月22日下午1点左右突然传出来了一个噩耗,袁隆平爷爷去世了。我对袁隆平爷爷并不是很了解,后来在网上看到,原来人们平一夜是我国的水稻之父,我国的杂交水稻都是袁隆平爷爷一点一点研究发明出来的。才得以让我们吃上这么优良的大米饭。
今天下午老师给我们上了一堂课。在老师的手机视频上,我们看到了原平爷爷生前与中央电视台的记者的对话。先来介绍一下袁隆平爷爷。生于193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年,袁隆平已经亲眼见证了许多人民被饿死的惨烈状况。看着几百万人被活活饿死,袁隆平也立下了一个志向,让水稻覆盖全中国。于是近60年来,袁隆平一一一直在实现它的这个志向,他每天都辛勤的到地下劳作看着每一种水稻的好处和坏处,把他们在杂交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新的水稻品种,这样的水稻可以结合两种水稻的优点。就这样袁隆平爷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艰辛的劳动着,我们每人餐盘里的米饭都有袁隆平爷爷的身影。是这位老人家花了大半生时间为我们创造着优良的食物。我们应该向袁隆平致敬。
袁隆平爷爷还有一个梦就是禾下乘凉梦有一天晚上袁隆平爷爷梦到了比高粱还高的麦杆,和花生米一样,丰满的麦子,这样的小麦足以让全球剩下14亿人口都能吃饱饭了。袁爷爷带着他的团队奔波了60余年让这个梦不再成为梦,而是变成了现实。
在视频的最后一点,记者问到袁隆平医院,您为什么不把你发明出来的新的杂交水稻拿到外面去卖呢,这样卖下来足有几亿美元那样多,你也不愁吃穿了。但袁隆平爷爷却说:“我不想当物质上的和首富,我要当精神上的首富。”这种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袁爷爷用自己的一生来为我们创造了食物,现在我们应当倍加珍惜食物,知道这些大米饭背后的来之不易。还要学习袁隆平爷爷身上的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三】
中国自古推崇民以食为天。在2020年,当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时,这片曾经落后的土地却有了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淡定与从容。从曾经的食物不充足到如今面对疫情「不慌」的背后,正是因为如今的中国已是「大国粮仓」,有了应对风险足够的底气。《大国粮仓》以动情的笔触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70多年里如何解决温饱问题、端牢手中饭碗,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粮食基本自给,不仅成功解决了近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而且居民生活质量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的光辉的历程。
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20%的人口。这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之下都一一变为现实,堪称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奇迹。
《大国粮仓》可谓首度全景式披露了诞生这个伟大奇迹背后的历史细节:从主粮到饲料粮,从肉类到蛋奶果蔬,《大国粮仓》全面展现了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历程、经验、重点和未来走向,并从历史的纵深角度和当下的现实出发,对它们的种养、生产、存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述和系统表达。以简单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党领导人民创造的奇迹全貌。
这个奇迹,便是从曾经的吃不饱,到实现全面小康。人口多、粮食少、大面积荒地盐碱地、产能低下……这些都是拦在解决中国人「吃饭问题」面前的绊脚石。面对这重重困难,70多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迎难而上,用吃苦耐劳的品性战胜天灾与贫瘠,用科学有效的政策创造举世瞩目的伟大奇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土地改革」的推行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统购统销」粮食调配政策的实施,保证了特殊时期人们的吃饭问题;加大建设「现代化农业」的步伐,让「北大荒」成了北大仓。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的新追求,面对「一些耕地流失、农民离开田地」的新困局,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插上了科技的翅膀」,用「卫星导航」实现插秧机自动插秧,大大节省人力物力;用「稻蟹共生」、「稻鱼共生」、「稻鸭共生」等天然生态的种植方式,实现让人们吃得安全、吃得健康。
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粮食紧缺,不少老百姓不得不寻找玉米、大豆等作为代食品。随着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当小麦、水稻等主粮产量充足以后,玉米、大豆便从曾经的代食品转变为经济实用的饲料粮。
同时,为了改善耕地不够、大豆进口量逐年增加的情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大豆振兴计划」等政策,以保证自身玉米、大豆的产能。同时,通过「间套作技术」等技术创新手段,在有限的土地上充分利用其价值。
从紧缺时代不得已而为之的「替代粮」,到富足时代经济实用的「饲料粮」,大豆和玉米的生产,从侧面折射出了中国的农业与中国人民的饭碗在70多年里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巨大的时代变迁。
我们不慌的底气在哪里?《大国粮仓》徐徐为我们揭开实现这一历史性转变的伟大历程:
首先,是政策惠农。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动力在政策。《大国粮仓》细致地描绘了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上,从政策提出到技术落实的全貌。
从取消农业税,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脱贫攻坚,到实现全面小康。中央对于「三农」工作的重视程度,可以从连续多年中央一号文件都关注农业得以了解。立足于现实之上的每一项强农惠农政策,都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其次,是科技兴农。
农业要振兴就必须「插上科技的翅膀」。如今,技术人员不仅可以利用卫星「种地」,还可以把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智慧农业」。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技术,我们不仅摘掉了「缺粮的帽子」,还生产出了质量更优、绿色安全的粮食。
杂交水稻的成功培育和推广,正是科技兴农的最佳典范。1975年,以袁隆平为首的水稻科研团队终于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约650公斤。之后十年间,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96年中国又提出「超级稻计划」。如今,我们的第三代双季超级杂交稻亩产已经突破1500公斤。
此外,还有人才助农。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加快发展乡村产业,不仅要充分激发乡村现有人才活力,还要把更多城市人才引向乡村创新创业。仓廪实,天下安。正因为有政策惠之,科技兴之,人才助之。每当我们端起沉甸甸的饭碗时,就获得了不慌的底气。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吃不饱」到「吃得饱」,再到「吃得好」。一颗一粒,中国的粮食装满了中国的饭碗;一「砖」一「瓦」,几代人的心血构筑起了这个伟大的奇迹——「大国粮仓」。如今,我们可以用诸多数据,勾勒「大国粮仓」的伟大奇迹:
看产量,从1949年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到如今连续6年每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在保障中国人口粮基本消费的同时,今天的中国还生产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数的猪肉,牛羊肉产量也比新中国初期增长了几十倍;
看库存,如今稻谷、小麦等粮食的库存量,能够满足14亿中国人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
看品种,14亿中国人每天要吃掉12亿多只鸡蛋。中国水产品总量已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苹果、98%的杨梅,都来自中国。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国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农业要振兴,就要插上科技的翅膀。科技应用是“北大荒”垦区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的重要力量,大数据,物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在“北大荒”垦区有了广泛的应用。从“人拉肩扛”到全程机械化,从“靠经验”到“靠数据”,如今农业技术员不仅可以利用卫星“种地”,还可以把几千年来“看天吃饭”的中国农业改造成运用现代化科技的智慧农业,让中国饭碗装上质量更优、绿色安全的中国粮食。放眼大江南北,科技助力,让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挑上“金扁担”,藏粮于技让广袤田野孕育着新的丰收图景。
从吃不饱到吃得饱,从吃得饱到吃得好,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共同创造的世界奇迹。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始终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具有极端重要性。在建党百年、“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将继续坚持“藏粮于地 藏粮于技”的战略,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十四五”新征程,中国人的粮食奇迹必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谱写出新的华彩乐章。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四】
本片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解决温饱问题、端牢手中饭碗为叙事主线,全景、真实、权威披露了新中国各历史阶段党和国家为解决人民吃饭问题、满足百姓基本民生需求,所作的重要决策和历史细节,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执政理念。时代背景与生动故事的交叉呈现,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将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位置,取得一个个伟大成就的光辉历程。
中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在实现粮食自给的同时,百姓的营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中国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大国粮仓》从国家全面构建大食物观理念出发,讲述了中国人将发展农产品生产的空间扩大到整个国土空间做文章。从主粮到饲料粮,从肉类到蛋奶果蔬,全面展现出中国农产品生产的发展历程、经验、重点和未来走向,从历史的纵深角度和当下的现实出发,对它们的种养、生产、存储等方面进行深入讲述和系统表达。
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从1949年粮食年产量2000多亿斤,到如今连续6年每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大幅提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保障中国人口粮基本消费的同时,今天的中国还生产了全世界差不多半数的猪肉,牛羊肉产量也比新中国初期增长了几十倍。
片中大量数据反映出一个国家仓廪殷实、百姓餐桌丰盈的奇迹——14亿中国人每天要吃掉12亿多只鸡蛋。中国水产品总量已连续32年保持世界第一,这意味着今天中国人平均每人每周都可以吃上一条重一斤八两左右的鱼。同样居世界产量第一位的,还有水果。全世界近70%的西瓜,32%的柑橘,50%的苹果,98%的杨梅,都来自中国。而且,中国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和消费大国。
摄制组实地探访、拍摄了各地不同历史阶段的粮仓,切身感受国家粮食、食用油等物资储备的科技化、绿色化。粮仓里成百上千个传感器和监控探头,让千里之外的人们可以看清粮库内的粮食颗粒,并随时“感知”每一个角落的细微温湿度变化。
今天,中国粮食库存充盈,稻谷、小麦等粮食的库存量,能够满足14亿中国人一年以上的消费需求。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确保中国饭碗始终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五】
就像是做了一场梦,梦醒来的时候,他已经去了稻香四溢的另一个世界。
对于他的最初记忆,是在一次看电视节目,一位主持人眼含热泪地跟我们讲,作为中国人,天地君亲师,你们可以忘记和背叛,但谁都不能忘记袁隆平爷爷,谁也不能不尊敬袁隆平爷爷。
听老人说,中国上世纪60年代,在大饥荒中去世了很多人。我还听到身边很多人表达着对袁隆平爷爷的感谢,是他改变了中国的“粮食命运”,让许多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改变,甚至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种植粮食发生了改变。当听到袁爷爷去世的噩耗传来,人们简直不敢相信,一遍又一遍地为袁爷爷祈祷。
因为袁爷爷,中国人,不仅仅是不再饿肚子了,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勇敢!每一个中国人都不应该忘记袁爷爷,他是国家的英雄,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能够让不少国家免除饥饿的人。
国士无双,当是袁隆平爷爷,我辈幸福,当忆袁隆平爷爷。袁爷爷只是带着梦的种子去了远方。
我作为中国人,感到自豪,我会永远铭记袁爷爷,沿着他前进的道路走下去。有了袁爷爷的引领,我们会奋勇向前!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六】
5月23日,一个不幸的消息从长沙的一角传出来,在极短的时间里传遍了全中国、全世界:
袁爷爷逝世了!
花圈、唁电、挽辞、眼泪、哀哭从中国各个地方像洪流一样地汇集到长沙来。每一位市民的脸上带着哀愁的表情,每一位人民都为失去中华民族的一们灿烂瑰宝而惋惜。
当我看到这个新闻时,我是震惊的,难以置信的,甚至怀疑这个消息的真实性。当我知道了这个消息是真的时,我心头一震,不禁为中国失去这一技术人才而伤痛。这位手执放大镜,穿梭于稻田中的老人,这个解决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温饱问题的老人,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我没有华丽的词藻来哀悼这么一位伟人,因为一切的语言都无法描述出这位有着:“禾下乘凉梦”的老人。正是因为袁爷爷的坚持不放弃,不惧艰险,排除人们的舆论的情况下,研究出了杂交水稻,救全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袁爷爷除了“禾下乘凉梦”还有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没错,袁隆平爷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心系全中国粮食温饱问题,他还心系着全世界的民众!新中国杂交水稻事业能够取得丰硕成果,离不开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但更离不开袁爷爷与广大科研工作都的努力!袁爷爷为中国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七】
是谁在田间辛勤工作?是谁忙于工作以实验田为家?是谁解救人民的饮食问题?种种疑问指向一位伟大的国士——袁隆平。
袁隆平爷爷为国家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始终心系国家和人民。他的杂交水稻科研成果为中国乃至许多国家解决了粮食问题。巴基斯坦人民盛赞袁老是“终结饥饿的人”,而他在采访里说出了他研究水稻的初心:“你们年轻人没有经历过饥荒,不知道粮食的重要,一粒粮食可以拯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
在研究杂交水稻时,袁隆平爷爷每年都到三亚南红农场进行杂交水稻的育种和制种,经过无数次试验,终于在1970年11月成功研制了杂交水稻。可惜的是他在91岁时因器官衰竭而死,我们要向袁隆平爷爷致敬。
“一生耕耘忙,万亩稻花香”,袁隆平爷爷,您一生致力于研究杂交水稻,即使已硕果累累,却从未停止钻研的脚步。您是我们心中的英雄,我们将一生铭记您,袁隆平爷爷,您就是夜空中那颗最闪亮的星星!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八】
早上班主任看着手机,突然紧锁着眉头问我们:“这有个不好的消息,你们要听吗?”,我们以为是什么考试联考什么的,都说不想听不想听,结果老师淡淡的说了一句,袁隆平去世了。
“什么,不可能!”我们班上同学异口同声道,大家都不相信,我也不敢相信,我曾记得前几天他还在平台上发布自己健身锻炼的视频呢,他那么一个健康的人,怎么可能会突然……我真的不敢相信!
我们都以为这是造谣,说不定真的是造谣呢。我在心里给了自己一点台阶。
但现实是骨感的……
放假后拿到手机,我就连忙打开社交媒体搜索袁隆平,结果发现搜出来的全是“去世”,“缅怀袁隆平先生”之类的文章,我不禁心一颤。
我又打开之前有人采访过他的视频,看到了这么一句话,禾下乘凉梦,丹心映青田。这不就是袁老先生最初的梦想吗?他奋斗了这么多年,一生都在为我们能吃得上饭而努力,我心里为他感到可惜,袁老先生如果您还在,我们一定会迎来禾下乘阴凉的时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党员个人《大国粮仓》观后感范文8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news/15713.html
- 下一篇:纪录片《大国粮仓》观后感通用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