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教师教学心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时间:2021-08-04 22:15:10 网站:公文素材库

教师教学心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

  自律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评价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幼儿根据自己的意志,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计划而进行自我约束的行为,它是一种自主的自我控制能力。 幼儿园小朋友无论是从事复杂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逐步具备了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幼儿园与小学属两个截然不同的教育阶段,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发生了根本的质的变化:

  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上课及集体活动,在课堂中,纪律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自觉遵守的,这就要求孩子有较高的自觉性,能较好的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而活泼、好问、好动则是幼儿园孩子固有的天性,他们的心理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部信息的影响和支配,很容易因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使幼儿对自身的行为不能很好的调节和控制。以下我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是如何培养幼儿自律能力的。

  一、通过游戏的方式,培养幼儿的自我自控能力。

  自我控制简称自制,指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感冲动和行为。它不仅是意志力的标志,而且是使活动符合目的性的前提条件。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发现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体验快乐,在快乐的情绪影响下更愿意根据规则进行游戏,学习控制自己的行为。因此我把游戏这一方法作为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首选。

  二、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自律意识。

  蒙台梭利提出:教育的根本原则是使儿童获得自由,使儿童从妨碍其身心发展的障碍中解放出来,使儿童的天性得以自然的表现。蒙台梭利认为,在她的学校里,幼儿是自己在学习,而非强制的,教师的作用在于提供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环境,帮助儿童实现自我教育。显然,这是指在行为上给孩子自由,孩子有了自由就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为感兴趣,孩子就会反复做,在这样的反复练习中,就会产生专注,也会产生有序。而主题活动是从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心理发展特征,教师与幼儿共同进行的一种快乐的、自发的、有一定教育意义的活动。

  幼儿良好的自律行为与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持之以恒地反复进行,因此,我们要不断地学习,用更新的教育理念充实自己,与时俱进,抓住主题教育活动这一自由、开放、快乐的教育形式,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促进幼儿自律能力的形成,为幼儿进入小学学习打下基础,使他们逐渐变得自觉、自律、自省,从而更加的自立、自主、自信。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教师教学心得: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news/78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