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所面对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是各大高校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浅析人们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学论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摘要】: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在西方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更多的去关注人们生活的幸福度。有研究发现,在20岁~80岁这一年龄段,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主观幸福感逐渐降低[1]。也就是说,20多岁的大学生个体主观幸福感应该处于一个高峰阶段。但是,在对48个国家和地区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跨文化研究报告中显示,中国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显著低于平均数[2]。这也许是因为不同的文化环境的影响。但是,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研究上,不同的研究者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有人主要研究主观因素,有学者则主要研究客观因素。但主观幸福感实则应该是主观与客观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主观因素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归因倾向等;客观因素主要包括社会支持、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等。
【关键字】:生活,幸福度,心理学
1 什么叫主观幸福感
伊壁鸠鲁说:快乐是生活的开始和目的,我们一切的取舍都是从快乐出发,终极目标也是为了得到快乐!幸福感是社会进步的深层尺度,人们超越了物质生活阶段之后就开始关注自我实现的需求,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后,幸福就成为生活中更有价值的追求目标[3],而主观幸福感是评判幸福感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标。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估,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2],是个体衡量其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2]。就主观幸福感本身来说,它主要涉及生活满意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三方面变量[2]。人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越是满意、在生活中越多的以积极的情绪去对待每件事,那么主观幸福感的体验也就越高;反之,就会越低。
2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2.1主观因素
2.1.1人格特征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以内—外向(introversion-extroversion)、情绪稳定性(neuroticism)、精神质(psychoticism)三个维度为基础,将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情绪不稳定(胆汁质)、外向—情绪稳定 (多血质)、内向—情绪稳定 (粘液质)、内向—情绪不稳定(抑郁质)四种类型。胆汁质的人易怒,多血质的人精力旺盛有活力,粘液质的人行为懒惰、迟缓,抑郁质的人悲观,易忧伤。从这些特点看来,抑郁质的人主管性感指数最低,胆汁质其次,而多血质的人幸福感指数最高。这是因为多血质的人体验到的总是积极的情绪,而抑郁质的人体验到的总是消极的情绪。国外有研究表明,外向性与积极情感相关系数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系数最高。在大学生中,女生的幸福感指数要显著高于男生,尤其是在师范院校中表现最为明显[4]。因为女生比男生更能抵制社会上的各种诱惑,更能静心学习,为自己的目标而奋斗,从而在学业上就更能成功,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
2.1.2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有美国心理学家版杜拉1977年首次提出来,是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效能的概念可以定义为“个体在执行某一行为操作之前对于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完成该行为所具有的信念、判断或主体感受”[5]。简言之自我效能感就是在某一特定环境中,人们对于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应对或者很好的适应环境中的改变的一种信念。有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效能感也会跟着增长[6]。这也就表示,随着经验、阅历的丰富,人们对于自己应对某一特定情境的能力会越来有信心,在面对一些困难的时候就越会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对待,解决事情的成功率也会越来越高。而成功的经验可以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多次的失败则会降低自我效能感。在佟月、余鹏等的研究中证明一般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正相关[7-8]。当自我效能感越高时,主体所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就会越强。但是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一直生活在学校这一特殊的的社会环境中,缺少丰富的处事经验,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对自己缺乏信心,也就是说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因此体验到的幸福感也就比较少。有关研究也表示,低自我效能感在大一、大二的学生中比较常见[9],大三、大四的学生逐渐开始对自己的能力、目标以及所处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要比低年级的大学生更有信心去应对外界刺激。
2.1.3归因倾向
归因,是指主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的原因的分析和解释[8]。归因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每个人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所总结出来的一种看待问题的方式。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将归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类。其中内因指存在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心境以及努力程度等;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工作任务难度。罗特在韦纳的基础上将倾向于进行内归因的人称为内控者,将倾向于进行外归因的人成为外控者。内控者相信“人定胜天”,认为生活中所有事情的结果都能因为自身的努力程度的改变而改变,所以他相信自己能改变事情的现状,能够对事情的发展形式进行控制;外控者总是相信一切事情都是由于外界环境所引起的,是典型的“环境论者”。但是,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不是单方面的因为自身努力或者外界环境、偶然机遇所决定的,而是由这两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另外社会角色的不同会使得每个人的归因方式有所不同,作为大学生人,人生观、价值观都还不够成熟,所以在分析问题时更易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10]。也就是说,大学生更倾向于将事情的成败认为是外部因素的影响。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外界不稳定的偶然因素引起的,与自己毫无关系。那么,大学生不仅不能因为成功而对自己的能力进行肯定,增强自信,更不能因为失败而反省自己,提高应对能力并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有更清楚的认识。所以,引导大学生正确的归因也是提高主观幸福感的有效途径。
2.2客观因素
2.2.1社会支持
对于大学生来说,社会支持主要来自于家庭和朋友。大部分研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者都证明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正相关。在人的一生中,和谐的家庭环境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我们的生活有重大影响。2004年的马加爵事件也表明,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一个人的健康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在生活中,我们需要有人能够跟我们分享我们的快乐与烦恼,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存在感。如果在谁会关系中经常职责或者批评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和谐关系,而且也会使自身体验到更多的负面情绪。相反,拥有亲密或高品质的人际关系的人具有较高的幸福感水平。另外,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自尊有很好的保护作用。而在严标宾、郑雪等人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也会通过影响自尊来间接的影响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11]。也就是高自尊感的人有着更高的幸福感体验。
2.2.2生活事件
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总会或多或少的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良性事件与积极情绪相关,恶性时间与消极情绪相关。达尔文的进化论中就提出了“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任何生物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都有适应性。也就说,人们对于长期出现的新刺激会慢慢的适应而且对于刺激的反应会慢慢减弱甚至消退,并且会构建一个新的有关这个刺激的认知,这个刺激对生活所产生的影响也就会减弱。那么,不论是良性事件还是恶性事件对于人们生活的影响都不会持续太长时间。大学生会因为自己在学业上所取得的成就的提高而体验到快乐,自信等积极情绪。一段时间之后,大学生们会不再满足于这个成绩水平,因而这个事件对情绪的影响也会消退。在消极情绪方面,人们因为遭遇到失败或不幸事件而体验到负面情绪也只会短暂停留。尽管生活事件情绪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消退,但是人们的情感状态也不会回到原点,并且负性生活事件比积极生活事件对人的影响更大,积极事件的体验会使个体的幸福感指数相对较高[12]。
2.2.3经济状况
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的影响重大。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主要有两部分,其中一部分来自父母,另一部分来自自己利用空闲时间的兼职,但是父母的给与是主要的部分。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大学生的经济状况是由家庭经济状况所决定的。有关研究表示,低收入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指数低于一般的大学生。而且,经济状况还通过影响社会支持、自我效能感等因素来影响主观幸福感。研究表示,低收入的大学生自我效能感和社会支持指数都低于普通学生[13]。也就是说,经济状况不好不仅使得大学生缺乏自信,还使他们在社会中缺少支持,这样,他们体验到的更多的就是消极情绪,从而就会降低主观幸福感指数。
3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作为个体对其自身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因素,对个体的思想和行为有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主观幸福感则成为了我们最关心的问题。结合上述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的分析,培养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要可以从大学生自身、学校两个方面着手。
3.1 大学身自身
3.1.1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应该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观念,以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科学准确的确立的人生目标和发展理念,在发展中不断正确认识自己并不断完善自己,使得自己对生活有着科学的预测、评价和理解,以便在遇到各种生活事件时能够进行正确的归因。
3.2 学校方面
3.2.1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生活辅导,通过心理认知水平和情感控制能力的提高,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定恰当的期望值。一方面,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学业成绩,成长进步、友谊与爱情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无所作为,自暴自弃。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心理技能,使大学生通过自我调适、自我排解,保持稳定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
3.2.2 丰富校园生活
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满足大学生的多种心理需求。尽可能多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活动,活跃大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开拓视野.同时也为大学生提供求职、社会交往、认识社会、服务社会的机会,创设大学生生活的良好环境,从而使其对生活的主观认识达到一个希望的水平。
3.2.3 构建和谐的班集体氛围
对于大学生来讲,班级体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社会群,是大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社会支持可以提供给个体物质、信息和精神上的帮助,增加其归属感、愉悦感、提高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大学生的主要社会支持包括朋友、同学、老师以及其家庭成员。因此,积极向上的班级体不仅仅会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可以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4 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所面对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也越来越大,那么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促进心理健康是各大高校所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大学生也应该不断充实自身,不断提高自身修养,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从而使得自身主观幸福感增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析人们生活的幸福度心理学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1064.html
- 上一篇:大学生爱国论文
- 下一篇:我这样看孔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