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时间:2019-05-11 14:51:5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弦歌不绝,儒家文化在历史的旋律中,依然唱出了嘹亮的时代之音。你一定不会忘记孔子,就是他,这样一个神奇的存在,让我们的中华文化熠熠生辉,让我们这个历经沧桑的民族,依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孔子,赋予我们文化底气,让我们能够时刻为自己的民族文化而自豪。

  一、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此章乃举人生三大乐事与大家共勉。这三句话都相当有道理,须我等细细体会。 先看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仅就字面上而言,这句话是说作学问除了努力求学之外,还要时常加以复习,这样才是很快乐的啊!但这里有三个重要的字学、时、习。要注意广义的学,举凡待人处事的道理、日常生活的技艺都应包含在内。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此章亦属学而篇,之后会再详细解释)。即此一道理。而广义的习则应该包括复习、演练、练习。因此这句广义的解释应为:对天地万物及其道理,我们都应该尽力去认识、了解,而且还应该常常地把学来的东西,广泛地应用到生活之中,如此才能时时体会到学与习是非常快乐的事情啊!

  这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按字面上来解释就是:看到从远方来的朋友,也是一件很令人欣喜的事。这句话也可以引申,但小弟以为仅按字面上来解释即可,过度引申恐离题较远,亦有失原意。只是我们必须将那个时代的背景,一齐考虑进去。那时科技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城镇之间的交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相当不便。没有汽车、火车、飞机,没有电话、计算机、网络,甚至连书信可能也不多(识字的人可能有限)。于是住在远方的亲友要见一面,除了靠传统的方法走路,或以牛车、马车代步(前者可能还远多于后者)之外,不但旷日废时,还必须放下手边一切的工作(很多是生产性质的),才能达成,而且事后还得再走回去。因此除非有较强的动机,一般往来应很不常见。所以才会说:看到远方的朋友放下他手边所有的工作,那样辛苦地步行千里而来与我见面交往,那是多么令人高兴快慰的事啊!

  最后,”,不亦君子乎”这句话为何也是一种快乐境界的描述呢?这得花点功夫来解释,读时也得用点心来理解,所以大家不妨先去洗把脸提提神,再继续看下去。洗好脸了吗?那我们继续吧。这句话按字面上解释应为:如果我能做到别人因不了解我的学问或为人甚或因此而冒犯我时,我都不会生气,那就已经接近君子的境界了。乍看之下,这与同篇的另一章:子曰:,患不知人也。有点相似,但程度上则深广了不少。另外还有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也与此句在精神上相呼应。现在我们就回到本句,本句的重点并不在字面上,而是在人不知之后,要作什么?还有为什么会不愠?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到一种人买了名贵的新轿车或新珠宝就四处去找朋友炫耀,这样本来是人不知而他老兄也真的不愠,只是的他采用宣传的方式,一经宣传便大家都知了,如此一来自然更不会生气了。如果这样做也能接近君子的境界的话,那未免简单了点。小弟以为的主要原因是学习是为了充实自己,并不是要学给别人看的。况且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而从学习中又能获得无穷尽的乐趣,所以就算有人不知而冒犯自己时,其所带来的不悦与所得自学习中的乐趣相比,根本无足挂齿,与其要生气,不如把时间及精力花在学习上,以求得更大的快乐。这就与篇: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所说的相类似。而且如果真能做到此一境界,必定早已对学习有了极深刻的了解及身体力行,也一定从中获得不少快乐,是故离君子之道就真的不远了。因此这最后一句:,不亦君子乎?不但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更是学习的目的了。

  二、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世人对孔子多有两种态度,一是捧就捧到天上去,认为天上天下只孔老夫子一个完人,恨不得对着夫子画像舔上几口才算是合格的正统名门;二是贬就贬得什么都不是,把好一个孔子作为“封建”“腐朽”的练手沙包,借此标新立异,哗众取宠。

  孔子其实挺无辜的,胸怀大道,想要借此改变污浊世间,却被后世一群乱嚼舌根的文人们作成这般尴尬境地。从我不多的历史知识来看,孔家儒学的几起几落,几乎都和政治搞上了关系。

  儒家的发展有点像天主教,一开始没什么地位,差不多都是中层阶级以下的人民们寻找安慰和心理平衡的一种方式,然后有一天上边的人发现这办法不孬,让这些不怎么听话的刁民都收敛了点。正如历史课本根正苗红的说法,为了加强思想统治,又BaLaBaLa之类的。其实我想古时的王侯将相们应该没有这种超脱历史限制之外的上帝视角,明白行动统一的关键是思想统一这种道理。他们应该是在一种半无意识的状态下,完成了对孔学的歪曲和对广大愚民的工作,正所谓历史的必然性。秦始皇那会儿发现群众一有文化就不大听招呼,于是采取最弱智的办法——焚书坑儒。汉朝时代发展,统治者们吸取秦亡的教训,变得聪明起来。得,您不是跟我讲什么仁义道德失道得道的么,我也跟着您一起扯,扯的比您还玄乎。于是董仲舒应运而生,他来的真是时候,带着创新版的儒学来了,还被确立为官方思想。这一官方,就是名门正派,反正秦朝书也焚了,儒也坑了,知道真相的老儒生们还有几个活着的呢?当然是爱怎么编就怎么编。

  于是时间一天一天,朝代更替,政权变换,董氏儒学却依旧屹立不倒,尽管也曾受到过诸如佛、道之类的冲击,但它依旧是死死钳制群众思想的长明灯,后配合科举制、八股文的效果更为明显。实际的宋明理学,浪漫的陆王心学,乃至像是李贽这样的叛逆角色,都无法真正超越思想的狭隘性,反儒学在那时成不了多大气候。

  再到后来就是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出来了。风光了千年的孔学犹如一个倒霉的沙包,最开始一群真有点本事的人把它掂出来了,到后来则演变成但凡有人“想与封建残余实力彻底决裂”,就给这个沙包来两下以表诚心,便可以向全世界宣布自己是个新型知识分子,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反封建运动,孔儒也充当的是政治沙包的角色。

  而现在,人们为了“修身养性”,说明自己不仅有钱,还有文化软实力。就又祭出孔老先生。但总归看《于丹论语心得》的人始终多于看《论语》的人,更别说看完的、参悟的人了。怪不得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

  只是可怜了孔老先生,只希望大道通行,开化国民,兴盛国家,却被学者们或者那些政治新手们当做沙包利用。正是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尊孔贬孔,好不热闹。浓墨重彩粉墨登场之时,却忘了当时模样。

  呜呼沙包,哀哉孔子!

  三、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在看多了迎合经济大潮许多商业片、武打片之后,以一种久违了的心态观看以银幕形式再现的《孔子》电影,果然,以传统文化为主线的电影中看到了不少大制作、大手笔、大场面,不失为以现代科技方式描述相隔千年的史实。总之,电影无论是所表现的恢宏的场面、具有深意的色彩、精美的制作、具有震撼力的声响,还是演员的表演、剧情的起伏、故事性的安排都表现了制作人员的独具匠心和对重要历史人物内心的把握及对人物理解上的创意。总之,作为首次对中国文化影响了两千多年的重要人物的塑造来说,这一电影是能被人们所接受,能够形成对这一人物定式的突破。从这些方面来说,这一电影是成功的。

  但我们也能看到,这一电影在三方面是有一定缺陷的。首先,这一电影缺少支撑它走出人物、在人们心目中所能够形成孔子形象的灵魂、即电影的“魂”。这毕竟不是一个普通的人物,这是一个真正不朽的人物,一个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人物、因而反映其有血有肉的一面、刻划其深邃的思想、从每一细微的环节反映其极富哲理的学说更为重要。而影片在这些方面没有极力表现、或者说表现不够到位。

  其二,影片所把握的人物主线的重心有些偏差。众所周知,孔子是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表现人物的这一面应该是重点。也符合人物在历史上的总体评价。这就会体现于孔子在实施教育、创造新的哲学理念方面的突破。以及对后人的启示。然而电影总在整体上想要表达孔子的军事才能、反映战争的宏大场面。这些可以说与人们心目中的孔子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要从军事上来评述孔子,哪可能孔子也不会名垂千古的。为什么不表现孔子的因材施教方面的成功,不表现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从哲理性、趣味性、丰富性方面表现孔子的做人、做事。因此,可以说,电影所表现的核心内容有一定错位。这在人物对这一伟大人物的理解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另外,影片对一些历史事件的描述可能存在一些误区。比如与南子见面的过分渲染,两者穿着的过分差异等没有表现出孔子的气度、孔子的为人,同样对白也显得很苍白、没有给人更完美的印象。这在整个影片中可能是一记败笔,要知道,中国电影电视中即便是清一色的男子汉,照样能拍出脍炙人口的好作品。

  影片中一些情节是多余的,比如战争的宏大场面,孔子颠沛流离之周游列国中的境域有些显得夸张、比如所设计的一些情景没有给影片增添色彩。反而影响了影片的艺术价值。

  总之,从重要历史人物的第一次艺术形象的确立角度,影片是成功的,是获得人们认可的。但从精品、从人物的完美、人物创新形象塑造方面,影片还有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

  四、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今天是9月28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诞辰2568周年(也有观点认为孔子诞辰是10月9日);大后天,是新中国成了68周年。俗话说,「上下五千年」——孔子就是这上下五千年的中轴线,而新中国则是中华文明新五千年的起点。

  其实,孔子最初的理想是通过从政来实现他的抱负,他曾经周游列国,曾经拜见南子,曾经准备接受叛臣的征召……然而他的从政之路异常坎坷,所以难免灰心失望,难免顾影自怜从而赞同「丧家犬」的评价,难免时不时的生起乘着木簰去大海漂流的念想(道不行则乘桴浮于海)……

  但是,孔子又是无比乐观的,他还是在自己的母国——鲁国争取到了从政的机会,在他短暂的政治生涯中,他政绩卓著,尤其是在夹谷之会,他的文治武功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是好景不长,他最终被那些庸庸碌碌的官僚联合外部势力将他驱赶了。

  随后,孔子迎来了人生的低谷,也就是后世所说的「子畏于匡,厄于陈蔡,伐木于宋,削迹于卫」——他们吃紧了苦头,就连子路、子贡这样忠心耿耿的学生都开始有怨言,只有孔子和颜回始终保持着乐观。在一番开导之后,子路、子贡,以及其他学生又重新恢复了生机。

  当孔子重新回到鲁国的时候,他已经是个将近古稀的老人了。他的很多学生都已经功成名就,原本可以安心养老。但他赢来了人生最后的打击,他的独子孔子,他的爱徒颜回、子路,在随后的岁月里相继去世,他忍不住痛哭哀号,以致于略显失态。

  但是,孔子并没有垮。他用他人生最后的几年,他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完成了六经的整理工作,从而总结了之前二千五百年的文献,并激扬了之后两千五百年的中华文明——这也就是我开篇所说的,孔子是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的中轴线。

  公元前479年4月4日的早上,孔子拖着拐杖,在门口散步,同时吟唱了一首他自己创作的歌——

  泰山其颓乎?

  梁木其坏乎?

  哲人其萎乎?

  然后走回屋内,面对门口坐下。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出歌词中的哀伤,马上关切地前去慰问。孔子告诉他,他已经预知时至,即将去世。七天之后的4月11日,孔子与世长辞。

  孔子逝后,儒分为八。儒家学派,后继乏人。孟子以子思(孔子之孙)私淑弟子的身份,力辟杨墨,成为儒家的代表人物;而先秦儒家学派的另一个代表人物荀子,他出生更晚于孟子。奇怪的是,孔子传承六经,但孟子、荀子终其一生,都只知道五经——诗、书、礼、乐、春秋。相反,被后世归入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的庄子却曾多次阐述六经的意义,所以很多人认为,庄子才是孔子的嫡传。

  在往后,西汉董仲舒的经学,杂糅了许多阴阳家的思想;宋明以来的理学,又杂糅了佛教的观点。孔子传承六经,也就传承了整个中华文明;但程朱以「四书」替代「五经」,实际上是放弃了传承整个中华文明的任务,让儒学重归子学,让儒学代言中华文明。

  将四书作为考题,以八股作为形式,培养出来的文臣,能力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平时袖手谈心性 ,临危一死谢君王」还算好的,更多的是「临危献城快投降」,即便是文人出身的顾炎武也不再寄希望于一两个力挽狂澜的大儒,而是高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发展到清末明初,面对数十年受压迫的遭遇,国人终于想要重估一切价值,开始欢迎「德先生」和「赛先生」,开始「打倒孔家店」。至于后来的批孔,那不过是新文化运动的「打倒孔家店」的尾声罢了。在这里,我有必要强调一下,那些高喊「打倒孔家店」的热血青年,未必讨厌孔子其人,他们讨厌的是那些贩卖孔子为自己牟利的人。

  时至今日,世界上遍布着孔子学院,国家提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孔子也换上新装,再次闪亮登场了。但那些宣传孔子,宣传国学的人,又有多少人真懂孔子?又有多少人,还在做贩卖孔子的勾当?当我们看到,教《弟子规》的,组织小孩洗脚下跪;当我们看到,办女德班的,开始宣传缠足;当我们看到,开全日制私塾的,完全脱离现实生活。那么这些问题,就必须问上一问。

  孟子说:「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也是与时俱进的,他如果看到世人抱残守阙,将糟粕当成精华,又不知作何感想?在现时代,孔子及其教育思想、政治理念、儒家哲学,应该视之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给予肯定;但新中国不是旧社会,孔子可以是「万世师表」但不应该还是「素王」,儒家思想也只是中华文明的一脉而不应该误作全部,那些依附孔子贩卖孔子的糟粕更应该毫不犹豫的摈弃。

  最后,奉上旧作孔子赞一首,奉献给大家——

  勤学好问调文脉,圣善周闻大道彰。

  叹凤伤楹非寂寞,高山仰止永留芳。

  五、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我心目中的那位孔圣人离我们已经有两千多年了。虽然他已经不在我的这个高度文明的时代,但是他的思想仍活在我们的身边。

  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就接触了这位老人的那些儒雅的思想。记得,我跟着语文老师背诵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有远方来,不亦乐乎------”当时的我对孔老圣人有了一种神圣的感觉。他的许多的教育思想,在我的学习当中,还是比较适用的。另外,他讲述的许多做人的道理,至今我还是需要借鉴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我做人的基本标准之一。

  我读了孔子的生平,对孔圣人的做人这方面是值得比较称道的。鲁昭公让他去管理仓库,他就去把这差事作的井井有条。是年孔子改作乘田,管理畜牧。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无论孔子做什么事,都是从一点一滴做的。其实,我们之所以把他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也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在做人上确实是达到了人生的很高的境界。

  孔老圣人不光是我的教育老师,他也是我身边生活的一位指路人。每当,我在生活上感到失意的时候,我总会想到孔子在失意的时候,仍然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件事,最后在不起眼的事情上成功,像我这样的泛泛之辈更应当把精力投入的自己的目标上去。

  在我的心目中,孔圣人不是一个神,他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对自己的弟子时那么的有礼,而他的弟子又那么的尊敬他。另外,孔老圣人甘愿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俨然把自己看作了一位过路的老人。

  孔子,不只是指的是孔圣人,也暗含了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是两千多年的文化,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直至现在还影响着我所在的时代的人。没有他的文化,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没有礼道,我也会变得不那么精彩。

  我心目中的孔子,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人哲圣人。孔老圣人,是我从小认识的老师,也是我的亲密的儒者。他的思想,已经扎根于我们以及身边人的心目中,让我们更有选择的去继承他的儒家的文化。

  六、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在孔子墓前,凝视着那荒草掩盖下的巨大土堆,穿越两千多年的时空,毁也罢,誉也罢,风风雨雨,他都默默无言地独自承受。他不会再爆发,也不会灭亡,只是在那里、在世人的毁誉中,把血肉变成了白骨,但谁都不会无视他思想的存在。

  坚强如他。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饱经人生的苦难,却始终坚强乐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所有人生的苦难都如同烈火淬钢般催熟他年轻博大的思想,个人的苦难比起大道之不行又算得了什么。可是,在那个功利霸道横行的时代,没有哪一个君主能够施行他的主张,他就那样孤独而倔强地坚持着,“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毫不绝望、不知疲倦地周游列国、传道授业,渴望大道能够在未知的土壤里长成参天大树。

  宽厚如他。在一个秩序混乱的泱泱大国里,他的思想维系了一种最起码的社会和人性的平衡。他历来主张政教分离,“敬鬼神而远之”,“不语怪力乱神”,绝不把希望寄托在毫无根据的来世;“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对生命本身的敬重作为“为政”的起点和终点;“以直报怨”,以此张扬生命的尊严,决不隐匿自己的不满和仇恨。“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他终生追求的理想,那里,没有阶级、没有等级,有的只是老者、朋友、少者。

  兼容博大如他。他从来就没有说过,信我者得富贵,不信我者入地狱的话。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就如同一个坦诚长者,把爱推己及人乃至整个世界,他的弟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今日,极端利己主义的膨胀带来了人类精神家园的荒芜,自私、焦虑、仇恨如同瘟疫威胁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在这样一个呼唤安全、责任和道义的世纪里,孔子的思想便更加显得光辉灿烂,面对战争和恐怖,孔子所说的“和为贵”或许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这样看孔子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106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