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心理障碍是指就业是每个人所面临的重大抉择,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人生的重大转折,大学生的理想与追求有明确的目的性,但面临着更多、更大的挑战与机遇,因而也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小编整理的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供参考!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一:摘要:艺术类大学生是一类独特的、拥有鲜明个性的大学生, 专业与就业对口性的问题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时遇到了很多挫折, 相当一部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出现了变化。为了促进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调整与转变,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作了详细的探索, 并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给出了合理的建议, 从而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择业。
关键词:艺术; 大学生; 就业心理;
自从1999年我国高等院校扩招以来,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步入了崭新的时代, 高校在专业设置、规模、数量等多个方面逐步增长, 劳动力市场也在不断发生改变, 随着全球经济形态的变革, 大学生的就业也逐步由传统的“统包统分”转变为“自由择业, 双向选择”的方式。在这种情势下, 大学生的就业择业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 根据相关数字统计, 当前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签约率不到15%, 初次就业率也在不断下降, 这已经成为社会十分普遍的、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
最近几年, 随着“艺考热”现象的出现, 艺术类考生的数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 很多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专业[1]。所谓艺术, 就是以形象来体现实际的一种社会意识心态, 包含戏曲、电影、喜剧、舞蹈、音乐、雕刻、绘画、文学等多个方面[2]。
所谓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 就是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现象, 其受到了就业调试、就业冲突、就业准备等多个过程的影响, 通常包含社会、心理与认知这三个层次的心理状态, 从具体内容上而言, 大学生就业心理能够分为就业心理压力、对就业教育的需求与评价、对职业与专业相符的期望、对专业的满意程度、就业途径、就业信息渠道、就业价值标准、就业城市期望、工作单位性质倾向、薪水的期望、就业准备、自主就业意识、对社会的理解、自我认识等方面[3]。当然, 不同高等院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 所体现出的就业心理状态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 本文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相应的探索, 在对相关概念进行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并出了有利于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合理建议, 从而可以帮助艺术类大学生调节状态、提升自我, 更好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艺术了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以及影响因素研究
(一)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特征研究
1. 盲从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经常体现出迷茫与盲从的就业心理状态, 很多艺术类大学生对于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并不熟悉与了解, 对于自身素养与才能的认识也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独立性较弱, 有较强的依赖性, 自身在工作实践经验、专业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也存在很多不足, 无法从自身的角度对符合自身未来发展的职业进行合理的规划, 艺术类大学生的理想经常与用人单位的招聘标准存在较大的差距, 在受到打击后经常存在较多的盲从心理, 没有自主的想法, 外在表现就是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会选择其他同学也想去的城市, 追求的薪水也与其他同学有较大的相似性而忽略了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而难以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业。
2. 功利心理
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 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思想与心理, 他们通常会将个人发展、工作所在地以及薪水福利放在就业考虑的前三位。艺术类大学生比较注重经济利益方面的考虑, 更期待高薪资的工作, 而且有超过40%的艺术类大学生希望去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发展, 需要吃苦的偏远地区基本没有艺术类大学生愿意去。
3. 矛盾心理
在就业择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普遍存在着矛盾心理, 包括现实与预期之间的矛盾以及自负感与自卑感并存的矛盾。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对于薪资待遇与工作地点的要求普遍高于大学生就业的普通标准, 对毕业后找到的工作有较高的向往, 然而对于能够理想选择职业的信心不高, 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能够选择满足自身期待的职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较少, 从而使得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心理上出现了就业形势严峻与自身高期望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 艺术类大学生通常为自己的专长而骄傲自负, 希望在就业过程中找到一份能够彻底发挥自身潜力与才华的工作, 然而在就业过程中经历了几次挫折, 就可能导致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丧失信心而自卑, 从而产生了自卑感与自负感并存的一种矛盾的就业心理。
(二) 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
1. 个人因素
艺术是一门需要具备较高系数底蕴与素养水平的专业, 然而当前很多艺术类大学生仅仅注重课堂文化课的掌握, 知识面比较狭窄, 知识技能水平低下, 一些学生经常缺课、在课堂上睡觉或者看课外书籍, 甚至还存在着考试作弊的现象, 一些艺术类大学生也缺乏人文艺术精神, 无法获得全面的发展。
2. 高等院校因素
当前, 众多高等院校的扩招使得更多学生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学习, 促进了我国教育从“精英化”向着“大众化”的转变。然而, 高校盲目的扩招却与艺术类专业资深“小众化”的特色背道而驰, 很多高校也存在着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情况,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投入资金与力度较小, 从而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与心理状态产生了很多后果。
3. 就业市场因素
在报考艺术类专业的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一般要投入较多, 所以他们一般期许毕业后的工作拥有较高的薪水, 然而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很多用人单位对计算机、英语以及文化课水平的要求较高, 而艺术类大学生在这方面就比较弱势, 想要转考其他专业也比较困难。
二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的建议
(一) 个人方面
1. 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在择业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知识水平具备十分关键的影响。在日常练习过程中, 艺术类大学生应当注意个人修为的培养, 注意专业课与文化课同时抓的学习方式, 不断提升自我学习的理念, 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 注重与他人的交往与沟通, 积累更多人脉, 在与他人激烈竞争时养成自身独具特色的风格。
2.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艺术类大学生在学校期间还应当多为就业做准备, 多参与社会实习, 将在高等院校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认识到自身的优势与缺点, 对自身的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进行科学的评估, 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爱好去从业就业, 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职业, 充分将自身的才能在工作中发挥出来。
(二) 高校方面
1. 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应该纳入艺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来, 从入学就应当对学生的就业观与价值观进行引导与教育,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择业观, 多针对艺术类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就业心理教育, 开展合理的就业心理量测活动, 帮助艺术类大学生合理规划与选择未来的职业, 通过心理指导的方式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拥有更强的进取心与上进心, 能够勇于克服更重困难, 对自身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与评估。
2. 设置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为了方便艺术类大学生就业, 高校应当设置专门的就业心理指导机构予以指导, 特别是有特点的、分层次的对不同年级与专业的艺术类大学生进行就业心理教育和指导, 这是一项长期的、全面性的、系统性的工作。
(三) 政府方面
1. 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为了保障艺术类大学生拥有良好的、积极的、健康的就业心理,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引导与支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为艺术类大学生拓展就业渠道, 不断完善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市场, 制定优惠政策例如深造、安家费、高薪水等方式, 鼓励艺术类大学生去经济不发达的区域工作, 对各招聘单位盲目需求高学历的情形予以控制,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拥有更多参与招聘的机会,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规范、公平的竞争与就业。
2.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政府应当制定相关法律对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产生的纠纷进行控制, 加强对高等院校的监督与调控,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享受到恰当的补偿, 维护艺术类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与利益, 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最低薪水予以相应的规定, 减少艺术类大学生人才的流失, 进而构建有序、公平的就业体制。
三结语
随着社会对人才多元化需求的不断提升, 专业独特的艺术类大学生遭遇着更多的就业困难, 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密切关注。本文主要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作了详细的探讨, 讨论了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所体现出的盲从、功利与矛盾的心理特点, 并从个人、高等院校与就业市场这三个层次对艺术类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态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最后, 本文针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心理状态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大学生应当不断提升个人就业能力与素养水平, 根据自身特点合理就业, 高校应当将就业心理教育纳入艺术类大学生评价体系中来, 开设专业的就业心理指导教育机构予以引导, 政府应当加大对艺术类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与引导力度, 加强对用人单位和高校的监管, 从而能够逐步提升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 确保艺术类大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裴春燕.高校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力问题研究[D].燕山大学, 2013.
[2]孙婷.就业视角下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 201*.
[3]董亚静, 白耀军, 张雷.河北高职生就业心理特点及应对策略分析[J].教育现代化, 201*, 3 (30) :271-272.
大学生就业心理论文二:摘要:高校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论述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分析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提出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 即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关键词:大学生; 积极; 就业心理; 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加大, 就业心理问题也日益增多。诸如大学生对就业的过度焦虑和紧张, 由自我认识不清而产生的孤傲与怯懦, 受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而产生的功利与攀比心理等, 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探寻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重要性
(一)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能够帮助大学生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自身实际情况, 使大学生对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就业体制有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思考, 从而能够树立切合实际、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
(二) 有助于大学生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
积极进取、公平正直、勇于挑战、意志坚定等积极正向的心理品质, 能够辩证看待就业中的成与败、得与失, 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情绪, 这些既是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重要表现, 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提升自身就业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养成意志坚定的心理品质, 学会以积极向上的心理面对择业和就业, 不断提高心理素质, 更有助于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就业竞争力。
(三) 有助于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
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能够促进大学生养成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 并使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为大学生未来成为适应社会发展和职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 使大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观念和正确的就业认知, 从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正视就业与自身的关系以及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的关系, 能够勇敢、坦然对待就业中所遭遇的坎坷与阻挠, 形成积极乐观的就业心理素质, 激发他们自身内在的正能量和优秀品质, 最终促进自身未来职业的发展。
二、当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表现
(一) 普遍的功利与攀比心理
市场经济大潮一方面给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才华的平台, 另一方面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也使部分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功利的就业心理。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相当一部分大学生认为理想的工作才能使自己发挥特长, 愿意从事既能够体现个人社会地位又有较高经济收入的工作, 而对于基层单位或非公经济组织等工作“瞧不上”。更为严重的是, 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有“才”不如有“财”, 这种功利性思想严重侵蚀了大学生正常的就业心理, 使他们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 成为未来成功就业的隐患。
所谓攀比心理, 就是刻意将自己的能力、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别人比较, 并且表现出不服输的心理状态。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就业过程中, 通常将自己的工作环境、待遇等与他人比较, 表现出不服气、不愿落后, 同时又想超越他人。他们经常把自己所处的工作环境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与周围同学进行盲目攀比, 使他们“复制”他人就业标准。这种心理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自我就业标准的定位, 往往容易错失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大学生个体的素质、能力各不相同, 盲目攀比会大大降低成功就业的机率。
(二) 过分求稳与求全的心理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注重稳定性, 安稳的工作才是他们心中最佳选择。他们不考虑工作是否能够发挥个人才华、是否能够锻炼自己的能力、是否能够为国家建设奉献一份力量, 考虑更多的是工作是否稳定, 这是保守落后就业观念的突出表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分求全。他们对未来工作的环境、薪金、地点等各方面都提出较高要求:既能为社会做出贡献, 又要专业对口, 同时又能够使自身的能力、兴趣、特长得到充分发挥;既要有舒适的工作环境, 又希望有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 同时又留恋北上广等大城市。这些学生没有根据市场需求以及自身实际情况调整就业目标, 过分、刻意地追求“完美”的工作, 常常使自己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位置。
(三) 严重的焦虑与紧张心理
一些大学生担心毕业后不能找到理想工作、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发挥自己特长、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挑战、不能尽快地完成社会角色的转变等问题, 从而在心理上产生了对未来职业选择的过度担忧焦躁, 形成焦虑的就业心理障碍[1]。对于成绩较差的大学生, 这种焦虑心理尤为严重, 他们因为害怕没有单位吸纳自己而感到苦恼。对于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较差的学生, 则会担心自己与同事处理不好关系, 从而惴惴不安, 这种心理状态无形中增加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出现紧张、精神处于高度戒备状态、思想上感到不安等症状。对于冷门专业的、先天有某种生理缺陷的、家庭贫困的学生, 则会更加在意自己能否与其他毕业生一样拥有同等公平的就业机会, 担心自己受到就业歧视, 担心自己日后在工作中不能完成任务, 担心自己不能与同事友好相处, 从而导致精神过度紧张。长此以往, 会使大学生心理负担加重, 严重影响他们在面试中的表现。
三、培育大学生积极就业心理的对策
(一) 政府加大力度构建积极的就业政策环境
政府要认识到“就业难”的现实对大学生心理产生的消极影响, 出台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为大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和谐的就业氛围, 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舒缓其就业心理压力。
政府积极的就业政策有利于调动大学生参与就业的积极性, 积极体验就业优惠政策给自身带来的就业支持与关注, 从而能够吸引和鼓励大学生就业创业。如增加农村偏远地区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政策的倾斜性, 并适当放宽招聘条件;积极促进私营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 并给予资金上的补贴和税收优惠, 适度减少企业为大学生缴纳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各种费用;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 发掘自身的意志力、责任等积极品质。政府还应专门设立“绿色通道”, 为大学生创业服务, 给予大学生创业的信心与物质的鼓励。
政府应加强对就业市场秩序的监督, 创造公平公正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秩序, 使大学生在心理上真正体验到人人平等, 从而树立公平竞争的意识。政府要针对大学毕业生就业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监管用人单位不公平的用人条件和劳动制度等行为, 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更加规范和有秩序, 保障大学生就业主体性;还应设立特定的维权机构和保障部门来维护大学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合理解决大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的劳动纠纷。政府可以设立大学生就业监察分支部门专门监管和督促企业与大学毕业生实行双向选择, 减少招聘背后的“小动作”, 减少和杜绝就业市场上的不公平现象, 使大学生真正体会自我社会价值的满足与积极就业的心理情绪[2]。
(二)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
有效的就业指导能减缓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促进大学生实现有效就业。高校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就业发展需求及社会实际开展就业指导, 如结合专业培养大一学生的职业意识, 为大二学生正确解读就业信息, 结合社会正面积极的求职案例使大三学生掌握就业技巧, 组织大四学生模拟求职现场招聘, 在实践中发掘自己的积极潜能, 体验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同时, 还应注重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渗透就业指导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把理论传授与实际案例分析结合, 采取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 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中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就业心理品质, 提升学生的求职信心。高校还应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加强对大学生的关注与关心, 同时注重发掘学生自身抗挫能力、团队意识以及责任感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 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看待就业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树立就业信心[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和心理调适过程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可以帮助大学生培育责任、诚信、意志力等积极就业心理品质,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高校应开展以塑造正确就业价值取向、培养爱国热情的主题教育活动, 使学生融入爱国氛围中, 体验爱国情怀, 坚定理想信念, 把自己的职业理想与祖国发展结合起来。
(三) 营造全社会帮扶大学生就业的良好氛围
积极的舆论氛围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无形中影响和引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社会各新闻媒体应选取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大学生个人创业典型进行报道, 向大学生传播社会正能量, 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氛围, 转变大学生就业思维, 树立积极的就业取向。高校内部的新闻媒体也应起到积极作用, 其宣传的大学生先进就业典型案例更加能够引起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共鸣, 触动大学生竞争向上的心理, 激发大学生内在的优秀潜力。
同时, 社会公益组织也应该发挥社会责任, 如慈善机构、民间公益组织等社会公益团体, 应充分贡献自身力量, 从不同方面帮助大学生就业, 从多种途径为大学生开辟就业渠道, 缓解其就业心理压力。社会公益团体还可以与高校合作, 设立“大学生创业专项基金”, 为选择创业的大学生提供资金与技术支持, 缓解大学生因创业资金不足等问题带来的紧张心理, 还可以对高校的就业指导提供就业实训基地, 提供大学生实习岗位, 帮助高校解决大学生实习问题, 增加大学生的技能。
(四) 大学生应形成积极的就业认知
大学生应该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 客观认识当前就业形势, 理性分析自身的能力与职业兴趣, 在择业时努力发挥自身优势, 少走弯路。因此, 大学生在求职之前, 应对当前就业形势、个人的知识储备量、性格、爱好以及个人的情商等做全面分析, 并结合社会实际, 制定适合自身的就业目标。在择业过程中要积极主动, 抓住机会, 树立就业的自信心与坚强的意志, 满怀信心地展示自我才能[4]。
大学生在择业遇到困难、挫折和心理冲突时, 要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心理调适, 消除心理困扰。求职失败时要冷静, 相信自己的能力, 调整自己的心态, 加强自我激励, 用锲而不舍的精神战胜恐惧自卑的心理。当求职给自己内心造成巨大压力或感到一无是处时, 可以暗示自己一步一步走, 脚踏实地, 最终量变会促成质变。当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要学会接受现实, 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并积极暗示自己, 增强信心。
参考文献
[1]张丽娜.大学生就业心理研究[D].辽宁:渤海大学, 201*.
[2]刘健, 刘日霞, 祝洪涛.大学生就业心理的特点与自我调适[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5) :31-33.
[3]赵云鹏.“90后”大学生就业心理特点与解决对策[J].高校辅导员, 2012 (6) :67-69.
[4]周方遒.破解就业难题——以大学毕业生就业为例[J].党政干部学刊, 2009 (4) :35-36.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论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132396.html
- 上一篇:基于生态学原理城市用地规划论文
- 下一篇:中职体育田径教学论文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