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网友都在学生时代的时候学过由史铁生著作的散文集《我与地坛》,作者在书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对地坛和他母亲的后悔,表现了作者对希望的追寻以及对母亲的怀念。网友们读完这本书都有怎样的感受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那天无意间看到***老师写《我与地坛》的读后感,其实巧了,这段时间我也刚好在读史铁生,读《我与地坛》。***老师的文章我不敢看,我知道她写的一定是很好。在那之前的一天,我一个人躲在一间小屋子里,偷偷看那篇文章的时候,我抽泣,流泪。我看到第一节结尾的时候,我就受不住了,到了第二节,整个人都哭烂了。我说我再不能往下读了,每读一句,心里头就痛一回。至今我也还没敢开始读第三节,那我看***老师的文章干什么呢?等我准备好了,准备好了再往下读,最后再看看那篇理性的分析。
我知道接下来的内容它未必让我哭,可我是不是太迷恋悲伤了呢?我甚至读出了史铁生写哪句话的时候哽咽了,我知道他哽咽的时候想什么。
读史铁生的文章,有时会有一种无聊的念头。觉得史铁生的不幸,就是他的大幸。他瘫痪了双腿,每天才得以在一处荒僻的地方里想东想西。人总得在人生里退后一步,有个余地去想点事情,久了,自然就会想。会想了,就会写。这不是很自然的么?许多不会写的人,不过就是不会想罢了。史铁生活到自己“最狂妄的年龄”里,突然上帝要他停下来思想,于是他残废了双腿。他停下来了,肩上的担子也轻了,他不再有义务成为一个顶梁柱,他只需尽力撞出自己的路。就算撞不出,也没人去怪他。于是文学界有了一个奇迹,有了一个这样好的史铁生。
问题这样想还算得上良心吗?史铁生的妈妈,她与文学何干?为何要让她忍受这样的痛,让自己唯一的儿子一下垮掉?她没有失去自己的儿子,却比失去了还要苦。我想这一定不是上帝干的事。上帝给史铁生降了试炼,但还别开了一扇什么的门。他也给史铁生的母亲降了罚,却什么门也没有再开。这合理吗?她49岁就走了。在那之前,每天站在门口,或是在地坛公园里慌乱地找着儿子,想一些话安慰着自己。她一定极其聪慧,就像史铁生说的那样,否则一个人活得这样苦,无论如何也说服不了自己。
史铁生有一次问他一个作家朋友,说,你写作的初衷是什么?朋友说,是为了让母亲骄傲。为了出大名,让别人都来羡慕我的母亲。这样好的理由,我们有几个想到了呢。我从没这么想过。是不是我太幸福了呢?幸福永远成不了写作的动力。但一个人,每次想到自己的母亲就总想写点什么,他一定有个伟大的母亲。那个身影一定时时印在他脑子里,以至于一切的野心和奢望,都与她有关。他也许想过自己此时写下的每个字,都将成为母亲以后与人谈笑的资本。这是一种最好的假设。因为总有一些人,没能等到把它变成现实,他的母亲就走了。史铁生在他多少次写下那些美丽的句子的时候,岁月也在不知不觉地销蚀着他母亲美丽的生命。每一个句号,都似乎在催促着什么,但谁也不知道,直到有一天恍然大悟。
其实地坛与史铁生,并不像他写的有什么缘分。所有的缘分,都只在母子之间。如今是地坛让他想起写这么一篇文章吗?自然不是。虽然他一次次把话头转回到那里,紧紧扣住了题,却是为了克制一种感情。悲伤可以使人咆哮行凶,也可以锻炼一枝笔。史铁生始终压着那支笔不错乱,这比压住那许多的情绪还要难。只是母爱是个特例,在他那些没写的地方,读者也好像在哪见过似的。于是一样地使人哭,一样使人不忍心读完它。
其实这一点都不厚道,所有悲伤的故事,都应该早点结束才好。我羡慕那些不擅长写作的人,也羡慕那些擅写但心里宽广的人,他们能把一个难过的事情写的一点都不难过。
我想那才最接近现实,现实里从不像《我与地坛》这般痛快地悲伤过。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我与地坛读后感1400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09355.html
- 上一篇:突然就走到了西藏读后感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