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

时间:2019-05-15 07:26:49 网站:公文素材库

《神经科学讲什么》一书由罗伯特·伯顿所著,是一本关于神经科学的书籍,有很多事我们以为我们知道,其实我们是不知道的,从这本书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下面给大家带来的是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大家一起来看看。

这本书也是我第一本完整研读过的神经科学类的书籍,本质上对我来说也就是当作科普书。所以我也就尽量以我自己理解的语言描述它,这本书英文为:Askeptic’sguidetothemind,直译应该为:对于心智怀疑的指导,而原文也是以启发性思考为主,没有很系统的解释神经科学的基本理论之类的,这对我来说看得十分痛苦,嗯,很痛苦,不得不佩服作者强大的逻辑思维能力,反正我一般是跟不上。

作者Robert是一名神经科医生,同时也是平时阅读大量哲学书籍的人。从书中可以感受到他对于休谟和他的不可知论的推崇——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和一切以经验为前提得出的结论都表明了我们人类对于自身过于自大与无知。所以整本书都是以这种基调进行,他写这本书的目的也是为了对神经科学的现状进行审思和批判,但是未来神经科学是否真的可以达到完全研究人大脑的机制,作者没有明确表示。全书分为三个部分:心智的简单介绍、神经科学一些概念和对现有一些例子的批判。

1、心智是什么?

Robert没有给出确却的定义,表示我们只能通过感觉来了解心智,比如知道感,这被认为是一种有意识的感觉,不是像情感或者情绪那种的现象,而是理性思考的结果,就如同物理中的万有引力,计算机中的信息,我们或许永远无法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什么,但是存在。作者也认为,人类大部分的有意识实际都是无意识下做的事,是生物学而不是理性引导了哲学结论。知道感其实也是由无意识的感觉所组成,比如自我感,选择感和公平感等等构成。并且我们其实根本就没有办法客观确定我们某个想法的来源,就好像这个想法突然就来了,这就牵扯到了潜意识的问题(后面会讨论),也就说我们的想法也不是所谓理性思考的结果。

同时作者也通过举例阐述自我来说明心智。自我是心智的占位符,没有心智的人大部分都没有了自我,但是自我实际上也是一种感觉,即身体的归属感,而自我不同于心理状态,并不仅仅是大脑细胞和突触刺激产生。在脑区发生变化时,归属感消失会让人产生自我分离的感觉,即身体不是自己的,甚至用一些药物刺激后,当带上VR眼睛通过摄像机看自己的背影时,会有一种神魂出窍的感觉。这种自我感是和一般的心理状态相区别的,并且大脑的自我感觉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形成新的大脑的回路,正如同手机,电脑一般,已经从小到大陪伴,如果一台可以用一生的手机一直陪着你,它在你的大脑里和你的手产生的神经现象是相通的。心智和自我的关系紧密,所有人也都需要依靠纯粹的感觉产生心智。如果让我下定义,那心智就是位于我们大脑中,只能通过感觉感知,无意识感觉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东西。

2、认知神经科学中的关键概念

能动感:能动感也就是我们自己所做的行为与自己准确的预测行为符合时的感觉,也即你可以同时感受到拥有感和控制感(全文对于感觉这一基本词汇没有任何特别说明)。大脑可以对预测的事情进行比对,当自己预测的事情不对劲时,则失去能动感,当预测和实际符合时,也就是你的意图实现了,我们便不会在意自己所做的事情,但会产生能动感。比如一个叫巴甫洛夫的狗的实验中,摇铃后给予食物可以产生条件反射,即使接下来不给予食物听到摇铃也会产生唾液。将实验升级,摇铃后过一秒钟再给食物,并检测电极变化(更加精确),发现摇铃后还没给食物时电极就发生变化,说明产生刺激(或者说条件反射)更多的原因可能是主观的预测作用,而非简单的反射行为。并且如果接下来没有食物,神经元开始放电就会降低,因为达不到自己预测的结果,那么放电开始变化,能动感降低,就像挠痒,我们无法被自己挠痒,因为我们大脑潜意识是可以预测的,反之亦然。

作者还介绍了一种十分奇特的病例,集成为异己手综合症,当自己的左手做一个决定时,右手却在坐着相反的事,这类患者的脑区有部分受损,他只可以利用到一只手,而另外一只手他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手,即有拥有感,但失去控制感,而操纵另外一只手的是一种称之为潜意识的东西,这也是作者全文所推崇的东西。这个病例也说明了,我们的意图是可以和行为分离的,而能动感只有在这两者重合时才会有。

因果关系感:有句话叫做“有因必有果”,但是在作者看来,他更相信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Davidhume)在三百年前提出的观点,因果关系是一种感觉,它源自于自己对于以前的经验归因以及将分散的事件连接成因果关系的内在机制。就是说两件事情因为发生时间的先后,给人造成的错觉,相信了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一切食物或许存在这样的一种联系,但是仅仅凭我们的经验是无法得知的。大脑可以预测概率(前面心智的功能,实际上潜意识在做),当自己看到的事情和大脑预测的事情符合时,便产生了因果关系感。

潜意识:在作者看来,潜意识才是大脑发挥作用的最主要的工具,而潜意识之外就是就是理性意识,而理性意识(也是我们所感知的)占据很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的标记仍旧不能明确,大脑的长期记忆都和潜意识有关。而潜意识的工作机制,就和人工智能相似,即通过计算输入的数据(我们的遗传倾向、记忆和经历、情绪、社会文化等等)在相应程序下产生不同概率的结果(心理感觉、想法和行为),而具体的程序,作者没提,我也不清楚。作者举了一个例子,我一直也比较困惑的。我们有时候,需要在茫茫人海找到自己熟悉的人,按理说我们应该对每一个人进行比对,通过自己理性思维确认,最终找到答案,可是实际上呢,我们为了追求效率,似乎总是一扫而过,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比对,然后也可以找到自己想找的。其实就是潜意识在对大脑进行工作,它存储我们对象的特征,当视觉接受图像时,工作发现目标便可以刺激我们的大脑里关于意识的回路。

我感觉这里似乎就可以解释我们很多称为灵光一现的一种情景,有时候做题,或者思考时,感觉没有思路,毫无征兆,突然就想出来了,实际上可能是有意识产生想法,然后自己的潜意识在工作,并输出了结果。

我们的记忆,同样也是具有潜意识特征,并且被划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便是储存在潜意识里,我们的记忆,而短时记忆则是我们大脑表层的有意识思维的记忆。我们短时记忆的东西,会被输入至潜意识当中,在那里加工为自己的东西,当下次回忆起来时,我们就可以很快抽出潜意识里的东西。我想我们目前所有的记忆的方法都是潜意识来的,而单纯的记忆(当之前什么都没接触过)这样能记下的很少。

但是经过潜意识加工的东西是和我们的理性思维不一样的,潜意识是由经验不断训练而成,拥有自己的独立处理东西的东西。个人理解:我们新加入的记忆再次和潜意识的储存的记忆融合,在此训练了潜意识的“算法”。而我们所认为的完全的纯粹的复杂思维实际上也是我们的幻觉,是由于我们的意图产生了的能动感和经过潜意识加工后产生的因果关系感两种感觉交互在一起产生的推理感,也就是没有纯粹的理性,是我们无意识心理感觉产生的错误知觉。比如我们在推理时,如果面对的推理过程和之前的推理过程相似,那就更容易产生熟悉感和正确感,即使我们是错的也浑然不知。

独特感:这是一种人类天生就有的感觉,而人类这种感觉会使得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独一无二,否定了其他生物的意识,比如狗有意识吗?而实际上,我们只能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判断,然后通过外部迹象推断出来别人的感觉。即使我们可以测量神经电流的变化,但是最终的感觉不仅仅是根据神经的变化,因为不同人在不同环境下即使神经得到相同刺激,感觉也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我们对与其他动物有没有意识甚至感觉的判断,存在偏见,实际就是“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的意思了。

心智不仅仅是一个人所独一无二的,即存在一种心智称之为群体心智,存在于每个人当中,也是心智的一部分。作者举了一个黏菌的例子走迷宫的例子,这是一种群体生活的单细胞真菌,也就是所有的细胞都相同,不存在特别分化的细胞,研究人员将琼脂做成英国的地图和地形,并将黏菌喜欢的食物分别放在伦敦周围的九个城市的位置,将黏菌在伦敦的位置培养,结果发现黏菌生长路线刚刚好与英国的城市公路重合。也就是说黏菌这样一种没有神经系统的生物竟然可以产生如此智能的群体行为。这让我想起了之前在中海大上的海洋微生物学也有类似的例子,当时讲的是发光乌贼的体内共生细菌费氏弧菌的密度感性系统(和人类学完美结合,这是我在学生物学时最愿意看到的,这才应该是生物学研究方向,而不是整天结构、功能什么……),我们得知发光是由密度控制,细菌都会分泌AI分子,并且当密度达到一定阀值时,细菌就可以发光了。当然这其实并不是什么智能行为,只是生物性能下驱使罢了,同时研究人员也发现蝗虫(也不具有成熟的心智)有类似的行为,在密度很大时,他们的大脑会变大,同时产生群体行为,喜欢成群结队,好斗。但由于人类研究无法控制,我们只能推测人类也存在相同的群体心智,比如人太多,自发产生的厌恶感,我们在和一大伙人一起唱歌时,很容易唱,而当一个人单独时,却唱不到哪个水平。这或许都是我们所谓的社会吧,马克思的人的社会性,我们身处的社会对于我们的想法也就有了极大的变化,而比较讽刺的是,目前世界绝大部份的研究都是基于西方社会的条件下进行的(96%的行为科学实验),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尤其中国、日本等,不具适用性。而由于个人依赖并局限于经验思考,很难想象出独立与个体心智还有其他扩展的心智。作者因此又将心智分为概念性和经验性心智,而概念性心智是所有心智所共有,经验也就是个人的体验。但作者结尾时仍旧说了一句:“由于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我无法证明这些观点时正确的。”晕??。

3、给神经科学浇浇冷水

心理学太过空洞,我也一直觉得,所以对于人类本质的理解重担落在神经科学上。最开始作者就说了自己是个不可知论着,当然要打击下我们这些自以为是的理性论者了。前面就已经讲了我们大脑基本是有收集经验的潜意识控制,因果关系也仅仅是两件事发生时间近产生的感觉,甚至自己的心智都会被群体心智也就是文化和社会坏境所影响,接下来作者又对神经科学最新研究降降温。

第一个是称之为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这是一种当自己在做一件事,并且别人在做相同事的时候,大脑内发出相同电信号的一类神经元。很多人认为(包括我第一个认识的神经科学家拉马钱德兰)都认为,通过这个神经元将可以解读心智,我们也可以通过观察识别出对方的想法,甚至可以共情(也就是产生和对方相同的情感)。但是作者认为,或许我们可以解读出这个动作的意图,但永远不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同时共情现象确实存在,甚至是我们社会的基础,但也与镜像神经元无关,我们的神经科学研究总是有着夸大其词的毛病。因为意图和心智是不一样的,其实这里的话作者论证就将自己的理论带了进去作为论点了,但是也不无道理了。同时也不可能会是单单一个细胞就可以将一个现象呈现出来的,一个神经元可以有上千个突触,我们的研究总喜欢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我们不可能在细胞层面上发现一个行为。

第二个是问题是通过神经科学工具比如脑科学成像类似的技术检测出人们的意图和动机。比如测谎仪,我们可以通过被试者的脸部表情和脑扫描图变化确定他是否在说谎,真的可以吗?假如神经科学技术发展到可以对大脑内任何一个神经元和突触进行扫描检测,当我们触发了一个行为时,相对应的脑区就被激活,当然大脑在检测之前是处于基线状态的,也就是日常活动如发呆时的状态。当我们产生一个意识时,包括我们感受到的意识和潜意识,也可以检测到大脑的变化。行为比较容易确定,可是意识只能通过被试者自己的描述才能将这种脑变化图解释出来,转化为我们自己的语言,比如这种变化代表“我想读书”,问题就在于人类自己的主观性,我们始终无法准确充分描述自己的心理状态,除非可以找到一种客观的对意识进行测量的方法,而目前没有。而连自己都无法感受到的潜意识就更加难以知道脑扫描图所蕴含的意识了。而目前所谓的测谎仪在作者看来就是胡扯了,利用对被试者进行扫描,然后观察他说话时扫描图的变化确定他的真实想法是不可行的,因为我们永远无法捕捉到意图的。

第三个是也是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我们有意识吗?有,(当然也存在这种可能:我们不存在有意识的感知,我们一生的行为都是大脑被动的应对坏境的结果),可以我们的技术可以检测到意识的存在吗?好像是可以的,比如在第二个问题中,每一个意识都可以代表着一个脑区的变化,只是无法精确其意义罢了。但作者更多想探讨的是对植物人的意识检测问题。一个比利时的研究团队发现,有个人大脑收到撞击时,脑区受损,无法说话也无法做出指令,但是可以做一些简单的条件反射,但是当科学家发出指令时,比如口头告诉他想象自己打网球和在自己房间行走,他对应的脑区也被激活了。因此也就得出结论,这位病人是有意识的,但在作者看来,脑区的反应仍不足以证实这个观点,首先这个反应很可能是潜意识的,也就是无意识的反应,而病人是没有体验的,同样可以反应,但是不主动,而真正有意识的体验是在这种低级别的无意识整合而成的,但具体怎么形成目前还不清楚。但是可以说这个病人是没有主动的意识的,而对于是不是主动的,我们目前只能通过问病人……

第四个问题是有关利用能否通过解剖我们的大脑来了解我们的心智。作者当然觉得不行,并且认为目前很多的科学家过于狂热,而由很容易在一定的数据下下结论。比如我们的神经元的髓鞘的厚度是否与我们的智力有关?大脑越大,人越聪明?实验表明髓鞘的厚度确实与智力呈现一致性,并且髓鞘的厚度是遗传的。由此得出结论,我们可以通过研发药物刺激髓鞘,提高智力。但是作者仍旧认为,结论下的太早,髓鞘的厚度也可以是智力增加后的附带产物,并且这篇论文的数据仍有一些疑问,而科学家便匆忙下定论,这当然这怀疑论者不能接受。也有一些相似的对于大脑的案例,比如大脑的与记忆和情绪加工有关的海马体受宗教影响会变小的结论等等。确实大脑体积会产生变化,而且我们也有这个技术将其测量出来,但是相关关系不等同于因果关系,无能妄下结论。这两个例子都说明解剖技术的局限性,还有一个例子是与人类基因组接话媲美的“人类连接组计划”,通过解剖大脑每一个细胞之间的突触的连接并重新组合,相当与电镜三维重构,从而解剖出我们的思维。这是一个宏伟的计划,目前的技术仍旧达不到,首先是储存问题,人类大脑大约可以储存100万PB的数据,即使理论上我们记录下了所有神经元及其突出的信息,我们也不能够翻译出来,就像前面谈到的意识一样,意识必须从他的嘴里说出来,我们才知道是什么。否则就是一堆比如:背侧前扣带回、辅助运动区、前脑岛、后脑岛和中脑岛水管周围灰质的一些区域活动加强之类的。那怎么办呢?作者:我也不知道啊。

这些反驳例子的大意就是:心智研究还早着呢?你们呐,不要总想搞个大新闻,以为技术进步了,方法成熟那么点了,就可以研究出我们的大脑和心智的本质,理论上能不能研究还是个问题,你们呐,navie!!!作者还有很多启发性的观点,让我深有体会,但不好整理进这篇文章,比如智力,这一现代社会被认为最为重要的东西,在作者看来就是一堆烂东西,他们一群人将个人的智力能力等同于智慧,从而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并决定道德价值,给自己有利的地位,可以说Robert教授很能安抚我这些智力低下的人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神经科学讲什么读后感3000字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093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