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初三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6篇】

时间:2019-05-15 07:55:13 网站:公文素材库

读书可以体会不同的人生,书中的故事,每一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随着它的描述,进入属于它的光怪陆离。下面是小编带来的初三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6篇】,快来看一看吧。

    1.

    看《芒果街上的小屋》这本书时,我没有看序,也没有看简介,没看网络上的评论,但我读出来:这个故事是写给移民的,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然后我又去翻了评论,很多人说:这本书行文风格清新,叙述琐碎,像一个少女的自言自语,又像是日记或童话。之前在QQ上说准备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也看过很多小伙伴评价说“很可爱”。可是,天哪!你们大概无法想象,我读到的,完全是另一幅景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觉得压抑、悲伤。几乎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向我涌来。说它像童话?我想是的,它像童话,就像《格林童话》。你知道格林童话黑暗的真相吗?唤醒公主的网王子有恋尸癖;睡美人醒后已经是一对双胞胎的母亲;白雪公主吐出苹果,是因为她的尸体每天都被背着棺材的仆人鞭打;灰姑娘心肠狠毒,杜松树的故事血腥且暴力。而《芒果街上的小屋》,包括那以白色、黑色和橙色为主色调的插画,都让我仿佛置身于格林童话中,压抑而渴望挣脱。

    不过,我还是很喜欢这本书。正如时过境迁,哪怕看到的故事背后与表象截然相反,我也依然很爱《格林童话》。

    而且,书中也不乏让我感动的东西。这就是我说“它并不适合所有的原因”。掩卷长思,既感到忧伤,又给人以希望。

    “不是小公寓/也不是阴面的大公寓/也不是哪一个男人的房子/也不是我爸爸的/是完完全全我自己/。那里有我的前廊我的枕头,我漂亮的紫色矮牵牛,我的书和我的故事/我的两只等在床边的鞋/不用和谁去作对/没有别人扔下的垃圾要收拾/只是一所寂静如雪的房子,一个自己归去的空间,洁净的如同诗笔未落的纸。”看完这段文字时,我觉得自己的内心好像有什么东西被触动了。

    也许有人无法像我这样找到共鸣,也许有人也没有耐心读这些琐碎的文字。所以就像我最开始读的那样,《芒果街上的小屋》,它有它合适的阅读群体,它并不适合每一个人。

    如果你曾经在外流浪,如果你远离家乡,如果你试图离开,如果你相信你总有一天会离开,如果.......如果你执意像我一样想要有一所自己的房子。

    那么,它适合你。

    2.

    人们皆道孙悟空护送唐僧西天取经,一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斩妖除魔匡扶正道。最终到达西天,立地成佛功德圆满,是个圆满结局。

    但我就不这么认为了。

    取经路上的重重困难是《西游记》主要的描写对象。那些个拦路的魑魅魍魉、美女画皮中,除自己修成的精怪,还有不少是天庭上的神仙们事先故意安排,亦或是些仙家的座前灵兽。一度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大多妖怪被打败后便是当头一棒,而与众神仙有着些许关系的妖怪则能得人护佑保下一命。所以也有人说,这书中所谓的天庭,其实也正如人间的朝廷,所谓的满天神佛也如官员们左右逢源、阿谀奉承。

    如此天庭,成仙成佛又有何意义。孙悟空大闹天宫,有反抗精神是不错。而即使是齐天大圣,也逃不出如来的五指山。于是山下五百年,取经途又是多少春秋。头顶金箍,直到最后冠了斗站胜佛的名号,天庭仙佛中又添一人,但齐天大圣再也难寻。他只能屈于如来,忘了满山的猴子候孙,忘了曾经大闹天宫的自己。

    可能《西游记》倒看不失为更好的结局。

    唐僧取经从西天还,但回长安的途中却遇重重阻挠,几番阴谋。不想孙悟空本性难缠,与八戒沙僧护送唐僧归长安。如来恼怒,困他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终一日破山而出,提一棍定海神针,踏破凌霄、怒打天宫。迢迢拜师菩提仙,最后归隐花果山,化作一块石头,在崖边看云看风了却尘缘。这是我心中的齐天大圣,一无所有,地上行者。

    其实我们有时都像是取经路上的孙悟空,困难险阻一重又一重,但凭着一腔热血,年少轻狂,眼里望着西天,步履不停地前行。途中总会担心做错了什么事,被人念起紧箍咒,又得护着身旁同伴,疲惫不堪。也许最后到了西天,但身上亦是缚上层层枷锁。但我们也无法停下脚步,放弃一切。总会有种种不得已,催促我们向前的步伐。

    孙悟空还是书里那束明亮耀眼的光,一出现就夺目万分,让所有黑暗在他面前都只能退散消失。人生纵有不如意,但愿我们都能成为自己心中的光。与君共勉。

    3.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是为了钱?为了爱情?为了亲情?为了友情?还是为了什么?

    当我看完余华的《活着》之后,这个问题在我的心里有了答案。

    我的答案是活着不为任何,也没有意义。因为在这本《活着》中,作者将上述的金钱、爱情、亲情、友情这些答案一一推翻,让主人公福贵从最初的挥金如土到穷困潦倒,从亲情爱情双丰收到最后孤身一人,从有朋友作伴到仅有一头老牛作伴,生活如抽丝剥茧般抽去了他的所有。最后,福贵的活着就只是活着了,“活着”的前面不带任何的修饰,他的活着除活着外一无所有,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活着。

    作者平静地叙述了福贵的一生,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却让我在某一瞬间感觉喘不过气。

    作者在序中写到:“人类是无法接收太多真实的。”他将这真实写出来给人们看,许多人同情福贵,觉得他这一生很惨,然后感叹命运的不公。初读时我也有这样的感觉,可再次细读之后我就想:福贵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纵观福贵一生,确实凄惨,一切为世人看重的东西都过早地离他而去,无论是金钱、爱情、亲情、友情,福贵的一生出来苦难还是苦难。但福贵自己不会这么觉得,他有他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他对苦难承受能力和对世界乐观的态度,都没有让福贵觉得自己惨,他觉得家珍是最好的妻子,有庆是最好的儿子,凤霞是最好的女儿,“福贵”是最好的老牛,他肯定不会觉得自己惨吧。

    再读《活着》候的心得打破了我先前思维是桎梏。确实,之前我对福贵的评价都是从主观上来看的,而福贵本身并不会这么觉得。

    4.

    “生命就像一条孤独的河流,谁将成为你灵魂的摆渡人?”

    十五岁的女孩迪伦活得无比痛苦,受尽了生活折磨的她决定去看望自己久未谋面的父亲。

    然而,火车突发事故,等迪伦拼命地爬出火车残骸,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眼前的山坡上,一位叫崔斯坦的男孩正等待着她。这便是两人命运交缠的起点。崔斯坦就是迪伦灵魂的摆渡人。他们一起穿过荒原,历经艰险,迪伦也接受了自己其实是事故中唯一没能幸存的人的事实;他们承受了痛苦的离别,最终一起回到了人间,再次相遇。

    摆渡人就像是黑暗中照亮前路的光,护送人们前往天堂。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摆渡人来引领自己,但是当我们身处逆境时,如果我们感到天空都在哭泣,又怎么能感受到阳光的灿烂?就像书中所说:“方圆的风景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的是我们内心的景象。你哭泣,天空便因你狂风大作;你微笑,身边便是灿烂的暖阳。”或许,摆渡人就是另一个自己。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思维和想法,要有判断的能力和敢于抗争的魄力,这才是一个完整,独立的人。

    如果人心本恶,那良好的教育和自我约束便是驱除邪恶的净瓶。

    如果人心本善,那丰富的知识和良师益友便是隔绝污染的保护伞。

    命运是一条孤独的河流,何不做自己的摆渡人?

    5.

    "啪",有什么东西从书柜中跌落,我恍然一惊,随即定了定神,这是一本书。一本……已然落满灰尘的书。我弯腰将它拾起,吹去浮灰,在昏黄的灯光下我看清了它的名字——《目送》。

    已经记不清是多久前母亲为我所买,书还很新,一翻开就一股油墨香扑鼻而且来。“倘若不是今天收拾书柜偶然发现,也许我根本就不会知道自己有这么一本书吧。”我略微自嘲地想着,接着将视线投在了书的扉页上,上面只有一句话: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

    这是龙应台中晚年之作,我笃定。心情稍稍轻快地翻页,内心不自觉的松口气:龙应台的文字极为朴实,不难懂。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越看到后面,我越发觉:

    我错了。

    就拿与书名相同的那篇文章《目送》来说,内容只有短短两页,却好像写了她的一生,从幼时儿子华安上幼稚园开始,到他二十一岁为止,龙应台对他的母爱和眷念分毫不减,而儿子华安却与她越来越远,就好比站在河的两岸,路的两端,无论她几般努力,却再也追不上他的步伐。她这样写道: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她和她儿子如此,和她父亲亦如此,她从始至终,都在目送着他们的背影。感觉如何?大抵是落寞与心酸。

    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了我的母亲。不消片刻眼眶便渐渐通红了起来,我在想:我的母亲,又和龙应台有何差别?她每天比我早起半小时,只为为我准备可口的早餐,将我送去学校后,接着又马不停蹄地去做家务、工作……母亲是真的累,很累很累,以至于有时两人在沙发上看电视时她都能睡着,而我……却不愿与她多言,内心只觉得母亲与我已有了代沟,我们不再像以前那般亲密无间,无话不谈……

    甚至……母亲比龙应台更加繁忙辛苦,如果龙应台可以静静地目送亲人的背影,而母亲却不能,她只可以在百忙之中抬起头,看着我与她愈来愈远,再无法追寻。

    是从何时开始的呢?我抚着书面,不禁沉思。又是什么时候,我笔下的亲情已变得不再真实?我和她的心,怎么会疏远至此?我垂下眼,静静凝视着书中字眼,泪水不经意间已经悄然滑落。

    龙应台在代序中写道:整本书,也就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真的,不好说。

    确实,也许我并没有她的年岁和经历,所以无法真正理解她所要表达的感情与思想,但我却从这本书中知晓:善待父母,善待时间,勿要等到后悔时才醒悟,那时,已然太迟。

    6.

    我崇拜着一个极为潇洒随意的作家——大冰,他的故事发生在云南,在拉萨,甚至在南极、北极。他的书或让人开怀大笑,或潸然泪下。偶然间翻到他的一本书,却看到了一个令我难以忘怀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孩子,一个同我一般大的15岁的孩子。

    孩子的名字叫越阳。15岁,却患上了白血病。离世前,他留下了一个任性的遗愿——让他的父母找到作家大冰,将自己写的歌谱成曲。

    谁不知大冰神出鬼没。我想所有人都会责怪这样一个孩子:你的父母本就因你的离世黯然神伤,为何还要令他们更操劳呢?但当我看到他秘密写给大冰的那段话时,我哭得不能自已。他说:“在我化疗的时候,妈妈曾对我说:‘孩子,要是你死了,我也活不下去了。’所以我想最后拜托她一个心愿。妈妈忙起来了,就会忘记悲伤,渐渐从绝望中走出去。爸爸妈妈一定要好好活着。来生咋们还是一家人,好吗?”

    泪如泉涌,这个15岁的少年,真正的心愿不过一句话:爸爸妈妈好好活着。

    看到这儿,我已羞愧难当。从小旁人就夸我懂事,夸我孝顺。与越阳比起来,却是千差万别。为什么我会与母亲吵架,会怠慢学业呢?为什么在父母伤心难过时,我却没有耐心安慰他们呢?与越阳这么一比较,顿觉我是多么渺小,而越阳是那么高大。我不由扪心自问:“我是真的懂事吗?为什么我平日不能多替父母考虑呢?为什么我不能同越阳一样呢?”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每个人都能同越阳一般,我自然也不例外。越阳稚嫩的影像一直在我脑中徘徊。他一直在告诉我:百善孝为先。从内心到行动,我一点点改变。我这才看清了母亲的不易。白天为工作操劳,回家忙于家务,担忧爷爷奶奶的身体,忧心我的学业。我不禁为过去的自己汗颜,不由咒骂自己:“你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懂事,你又有什么资格说自己孝顺呢?”

    也许我现在不能为妈妈分担生活的重压,可是晚饭后洗洗碗,给妈妈倒杯水,替妈妈捶捶背,这些事虽小,却能让妈妈感受到我的小小的心意。

    那天,妈妈看着我欣慰地说道:“我的女儿真的长大了!”我侧头瞥见妈妈黑丝中的白发,不禁红了眼眶。给予她一个亲吻:“妈妈,我爱你!”。

    7.

    记忆中偶然飘过的一朵云。

    题记

    我家书柜上有不少书,有些是新的,有些却已经蒙上了一层薄灰。我记得我有一本时长翻看的书,早已破了边,我用胶带粘了回去,却没有粘回去,那种感觉就像失去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朋友。

    “我们一生都在成长,一边成长一边付出代价。尽管有些事你不想懂,有些代价你根本不想付,但没办法。我家是谁在小学毕业时说过我们是一辈子的朋友,可是后来却失去联系。我们一边怀念过去,一边又不断成长,我们现在磨砺自己,都是为了变得更好。”

    成长是一道半命题,但不变的总是,我们终其一生都在成长。

    忽然记起另一段话:

    “我们在成长时,抛弃了那个爱哭的自己,忘记了在操场上看夕阳的自己,抛弃了很多,忘记了很多,但你总要保留一些东西,使你还是你自己。”

    我们一生在成长,忘记了很多人,也被很多人忘记,毕业时的分别,相聚时的感慨,但这些毕竟只有一小部分。更多的时候,我们在遇见新朋友,出来新事情,学习新知识中度过的。有些人忘记了就忘记了,只要你有几个知心朋友就好,有些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反正总会有新的事情发生。有些事没有来日方长,有些人只会乍然离场,有些时候失去和拥有都由不得你,但你要学会从中汲取经验,然后完善自己,成长自己,但你还是你。

    “咖啡换了第几杯,身边经过多少人,沿途遇过多少风景,心里藏的那些歌想唱给的人都是你。”

    朋友在成长,你也在成长。成长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它既指年龄成长也指心灵的成长。有些时候,你看再多的心灵鸡汤,都比不上朋友一句简单的安慰。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你学会了取舍,学会了控制情绪,学会了选择朋友。但成长本身就是一个朋友,它会安静地陪伴你度过一生。

    也许是我初三了。还有一年就毕业了,人也多愁善感了起来。来初中第一天的仿徨无措仿佛还是昨天,我从心底感谢这个地方,毕竟我在这里成长了三年,失去了很多也学会了很多。我只希望我可以继续向优秀的我成长。

    不管遇过多少人,经过多少事;不管受过几次伤,掉过几次泪;不管看过几次月圆,错过多少朋友,请你记住,人生是一个不断失去和得到的成长,不管结局如何,你都是你,至少为自己努力一次,失败了,撞南墙了,拐个弯又是一个新的自己。

    去努力成长吧,毕竟你到最后会发现:原来你已经优秀了那么多了。学会成长,学会变得优秀,但请你记住,你依旧是你。

    8.

    不久前,我背负重望去广州比赛,父母千叮嘱万嘱咐,目送着我直到消失在安检处。上了飞机,坐下,望着窗外的候机厅,仿佛看到他们急切又满怀期盼的目光。背包有些重,打开一看,还有一本青绿色封面的书。

    是龙应台女士的《目送》,她将它称之为“人生三书”之三。

    书中,她作为一位母亲,从儿子小学,中学直到大学,她一直都在送别着儿子,但儿子永远只留给她一个背影,没有一次的回头一瞥。即使在同一空间,他的世界也仿佛只有他一人。而她的父亲,在去送她时,只停在旁边狭窄的巷子里,因为他只开了辆廉价的小货车,她看着父亲离开直至转弯不见。十几年后,父亲在轮椅上,无法自理。她再次看着父亲坐着轮椅离开直至看不见。最后一次,便是父亲永远地离开,也是最后一次目送。

    章节的最后一句,更是让人感慨万千。“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由此,我就不禁想到:父母目送我们无数次,可我们给过几次回眸呢?当我们正愤懑于儿子的无情时,可曾想过自己?我们难道就比他好到哪去吗?当我们蹒跚学步不慎摔倒时,他们心疼急切;当我们背起梦想,憧憬未来时,他们日夜操劳;当我们踏上社会,拼搏事业时,他们孤苦无奈,却只能看着你一步步远离他们,走向所谓更高的目标和地位。真正的孝,不是金钱,资源上的补足,而是精神上的充足,你的陪伴,一句话,一声问候比千金万银都贵重。我看着昔日神采奕奕的爷爷奶奶,如今却遍是衰老的痕迹,真怕有一天,忽然,他们就不在了。。。。。。,现在健朗的父母,再过多少年,也会步入风烛残年,到那时,不管我怎样呼喊,怎样后悔,离开的人都不会再回来。

    飞机的降落提示音响起,我默默地将书小心翼翼地放好,望着窗外的眼神愈更坚定。

    9.

    傍晚,我翻看着《老人与海》。这是一本不长的小说,叙述了老人与大马林鱼的抗争。天慢慢地暗下来,我没有开灯,房间里笼着一层暗蓝的色调。我突然有种奇妙的想法——我正置身深海。

    我好像是一条大马林鱼,我受够了海底的黑暗,于是我向海面游去——哪里正光亮着。我正要触碰那阳光时,一位老人勾住了我。我挣扎,无济于事。最后我只剩白骨,被迫屈服。

    老人制服了我,他自然是位英雄。他可以带全村人来参观我的骨架,可以向别人细讲他光辉的往事。那我呢?难道我只是一条被降服的可怜的鱼儿吗?不是,我想。海明威笔下的英雄不只是老人,还有我——那条马林鱼。

    被老人钩住的我,从没有放弃过。我把他的手指勒出了血,我让他的双臂动弹不得,我让他不得不靠着船边精疲力竭地坐着。哪怕我的血液染红了海水,那怕我被鲨鱼攻击露出白骨。直到我死,我都没有放弃过自己。老人也感受到了吧,他最后是称我“老伙计”的,带着敬畏。

    “啪”,路灯轻轻的响了一下。光透过玻璃,照亮了房间。我猛然惊醒。我突然觉得,我确实是一条马林鱼,生活则是老人。生活拖拽着我,施以压力和挫折,让我受伤,我也回以反抗和挣扎。这场鱼与老人,或者说我与生活的斗争终是要伴我一生的。这场斗争还在进行着,到底是生活打败我,还是我战胜生活,一切都是未知数。谁说我一定会变成白骨被拖到岸边呢?我为什么不能挣脱鱼钩奔向大海呢?能决定这一切的只有我自己。在结果出来前,不要放弃。

    “永不言弃。”——不仅是对老人,更是对我。

    10.

    我曾在书中看到过这样一句话:“比鬼神更可怕的,是人心”。

    《恶意》中的野野口即使是赌上自己的人生也要让日高身败名裂,甚至是命葬黄泉。你也许会想,是不是日高欺负了野野口才导致这样的结果呢?在野野口的手记中,是这样的,但事实上,日高在高中时一直被野野口和加藤等人欺凌,被淋盐酸,关在角落,被胶布绑着丢到了体育馆等等。而长大以后,日高却不计前嫌,帮助野野口圆了作家这个梦,甚至是与他成了朋友。但,人心的恶意是无穷无尽的,嫉妒、仇恨、厌恶都像一双双黑色的魔爪,缠绕着,纠缠着,发出声声凄厉的嘶吼,将他拖入不见天日的深渊。他编织了一个个谎言,密谋了一起谋杀,让日高的生命永远地停止了。

    令人毛骨悚然的恶意处处存在着,比如说校园欺凌。一个个无辜的受害者遭受着身体和精神上的两种折磨,来自欺凌者的恶意将他们包围,无数支利剑刺穿他们,将他们吞入,咀嚼,粉身碎骨。而这些恶毒的恶意从何而来呢?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的欺凌者口中的动机竟然只是一句:“我就是看他不爽”。

    比鬼神可怕的是人心,但有时候,比鬼神更可敬的也是人心,它会制造出恶,也可以迸发出善。

    有阴暗的地方一定会有阳光,我们不能只消沉于恶意中,更应该发现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捡起地上散落的垃圾,在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给拾荒者免费提供解渴的饮品等等。这样的小事,给人带来无数的温暖与感动。我不知道是该相信儒家所推崇的“人之初性本善”,还是西方哲学家所说的“人生来都是有原罪的”。但是我始终相信这个世界是温柔的,正义虽然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风雨之后就会看见彩虹。

    我相信,人性的美一定能遏制恶意的魔鬼。

    11.

    金钱,是一个很诱人的字眼。然而,大千世界,拥有它的人并不是很多,当它不属于你的时候,你又会选择哪种心态去对待它?《陋室铭》就很清楚地告诉了我们答案。

    人的物质欲望是永远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的,在人生的道路上,难道你愿意把你短暂的一生都用在如何发家致富、荣华富贵上吗?最终沾满了一身铜臭味,以致身心疲惫吗?《陋室铭》的作者刘禹锡用“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带我进入了一种超然、廉洁、淡泊的精神境界。用“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告诉我们不要去追求荣华富贵;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告诉我们要勤俭节约,享受平淡生活。

    记得以前听过一段话:“金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金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金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与真心;金钱可以买到爱情,但买不到真情。”通过这些,我看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在现在经济世界里极度缺乏的精神------超然、廉洁、淡泊。现实世界诱惑太多,欲望也变得多了,当无法满足欲望时心灵就会出现扭曲,陷入黑暗。胡长清、李玉书、周利民等贪官就是抵制不住诱惑,从而走上了末路。无论何时何地,要抵制住诱惑,抑制住欲望,贪念就不会从内心诞生。权为民所用,纵使两袖清风,自当流芳百世永传佳话,就如刘禹锡那样不慕荣利不求闻达的高贵品性和清廉的气节值得我们推崇和学习。

    再读刘禹锡的这篇文章,那句“何陋之有”的千古绝唱,划破黑夜的长空,穿越千年的时光,回荡在当今盛世,久久不绝。像夜空中最亮的星,指引我们走向光明。

    12.

    温暖的午夏,再次翻开《目送》。阳光透过窗户照在泛黄的扉页上,平凡的文字伴着油墨的味道。一壶茶配着龙应台的《目送》恰到好处!

    目送?在眼睛注目下离开。那么简单的词语,何来写一篇文章?我拿起书,开始了阅读之旅。龙应台,当代的台湾女作家,书本大一半写了她的生活,周围的动态。偶然读到的一句话,它一刺又一刺地扎着我的心“父亲没有多说叮嘱的话,还有些冷淡。在离别的时候,站在转角口默默地看着我,目送我离开。”多么温馨的一幕啊!父亲有千言万讲语要讲,可看着孩子时,却多了一丝的羞涩,所有的话化作了一个爱的表现。父亲们总是这样,不会有母亲的唠叨的话语,内心却比任何一个人都爱自己的孩子。朱自清的《背影》,是孩子注视着父亲帮自己买橘子的背影。那个肥胖的身影,努力地踮着,攀着,爬着,为了爬上月台,为了买到橘子,为了给儿子吃的,他不顾外人的眼光,心里只有一丝念想:“我要给儿子买橘子。”父亲把他那博大的爱化成了一个又一个橘子。大多数时候,父亲的爱就是那么的平凡却又是那么的伟大。

    回想自己,父亲对我的爱也是这样,虽然不足为道,却又那么体贴细致。暑假来临,父亲便帮我报了个游泳课,刚学了几堂课,便觉得自己已经如鱼得水了,便拉着父亲去游泳。我开心地在水中玩着,灵机一动便和父亲打赌谁游得快。我一头钻进水里,脚在泳池里打着水花,手左右交替向前划着。我探头出来换气时,瞄了一眼隔壁一道,都没有父亲的身影。一次,没有;两次,没有;三次,没有……我心想,父亲是不是游得太快,早不在这了?我便加快了打水的频率,当我游完时,我冒出水中,左看看,右看看,寻找着父亲的身影,没有找到。正当我以为自己丢了时,后面传来了打水声。父亲冒了出来,抚了一把脸上的水渍说道:“丫头游得挺快啊!看来爸爸老了游不动了。”说完,还笑着拍着水。当时的我还幼稚的以为自己游得比父亲快。现在想来,父亲那满脸水渍,慢慢游着,哪是老了,是跟在我后面做我背后那个永远的保护伞。保护着我,心甘情愿地接受着一次以一次被水花拍打。想着想着,一行泪不流了下来,脸上却带着笑容,长大之后,把自己的爱藏在了心里。爱,把我和父亲之间距离拉近还是拉远了?爱,应该大声地说出来。

    阳光再次刺着眼睛,我合上了《目送》,书写着我被爱的时刻。

    13.

    有人说:“生活本身是一种悲剧。”我之前不能判断这句话的对与错,可当我看完巴金的“家”时,我觉得: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

    主公人觉慧,一个富有的、旧式家庭中长大的一个青年,本应按照家长的安排,安稳的度过一生。可他说:我是青年,不是畸形的愚人,应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当封建旧社会吃人式的礼教夺走觉慧爱人的生命时,接受了新思想教育的他愤怒了,勇敢的站起来反抗,他要摆脱这种家庭,这个旧社会,他放弃了原来富裕的生活,充满斗志的去往上海参加学生救国运动。

    当觉慧乘船离去时,文章中写道:他轻轻的说了声:”再见,仍旧回过头去看永远向前一刻不停留的绿水了”,他带着他热切的欢欣,向前出发。

    我震惊于觉慧热血的心及敢于挑战一切的勇气,他是旧社会里敢作敢当的青年的代表,也只有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接受新思想教育的青年才敢于这样起来反抗,他们敢于改变封建社会的勇气和大无畏的精神影响了许许多多的青年,也都会了我们勇于反抗压迫势力。

    我自从来到这个世界,虽才走过了十几个春秋,却也没有荒费时光,我也经历了一些人和事,虽然周围并不光明,可我也不孤单,至少还有人伴我前行,当读到民国时代女子很少可以接受教育,推崇“女子无才便是德”,当看到我书桌上的作业本时,才第一次发现现代中国没有那种旧思想没有那种压迫礼教是多么的万幸,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幸福的年代是多么幸福。

    “家”这本书唤起人们对现代社会的珍惜和感激,教会人们要一直积极向上,不断学习各种先进的思想,勇于挑战自我,摒弃各种陋习,勇于向各种不好的社会现象作斗争,这才是生活的本质!

    书中给予人们挑战压迫势力的勇气,这种勇气一直在无声的传递,延续,这种力量永远存在,不会停息,始终鼓励我们前行,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14.

    白天信手翻开《瓦尔登湖》,里面尽是些平实无华的词句,而此时的我耳朵里正插着耳机,里面重复循环着北美富有动感的摇滚乐,心也亦如此一般躁动、不安。

    但无奈这是师长要求看的书单上的其中之一,只好硬着头皮,如喝中药一样,只感苦涩隐晦。这本书如被作者上了一个锁一样,门上写着“禁止入内”。

    “嘭!”书被我用力丢在桌上,我放弃在梭罗文字迷宫探寻,扬长而去,骑上自行车去游荡。

    我骑着忘了时间,直到城市上空被打满繁炫的霓虹灯才知晓要回家。

    到家后虽然疲惫,但那颗躁动的心跟出门前没什么两样。

    想来睡觉也睡不着,又不能干什么,百般无奈,这时一片恬静的月光倏地由一本书的封面漫射映眼,手便不由自主地翻开扉页。

    一股白天闻不到的墨香此时沁人心脾,我便被吸引着,一页页地翻着,一页页读着,书页由于上面的文字像叶子般有了生命,能与人对语、交流,浮躁的心也平静下来。

    早晨只是读懂了个叫梭罗的人去乡间小住一阵,但现在我读懂他是去见一位名叫自然的老友。

    此时,那把锁已被打开,门上的“禁止入内”已换成“欢迎你,拜访者。”

    那些平日里怎么看都平淡无奇的树木、绿草,在他的笔下宛然若一只只轻巧可爱的精灵,而他至爱的瓦尔登湖也是如水晶一般清澄可人,像天空含在一块里面似的。

    白天无华的词句现如瓦尔登湖之水一样泛着粼粼的波光,字字惊人。

    此时,我似进入书中,来到瓦尔登湖,对面坐着梭罗,看到他,我在心中憋了许久的问题顿时呼之欲出。

    “您为什么会选择在瓦尔登湖小住一阵呢?” 我很是不解。

    他和蔼地看着我,再看向周围绮丽曼妙的青山绿湖,他此时的目光如看着天天见面但又像久别重逢的老友。

    但仅仅只是对这一方山水的钟情致使他离开生活了几十年的小镇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正当我疑惑间,他缓缓开口说到:“因为这里适合我,正如鱼儿离不开水一样,这跟大多数人喜欢并离不开城市是一个道理,而这里恰恰是适合我的。”

    “拜访者,你呢?你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了吗?”他问道。

    我?我最近喜欢上的热烈的摇滚只不过是因为别人都在听,只是为了在谈话时便于迎合别人。

    但,我的心之所属又是何物呢?

    倏地,绮丽的目光溶在水中映入湖里,青山如翼般的绸缎轻披在湖边。

    这,不就是我的心之所向吗?我之前怎么把“自然”这位老友置之不理?我俩相视一笑,望着那亘古不变的星空,思绪游荡其中。心意相通,则无须多言。

    “嘟——”窗外的汽车笛鸣声把我拉回现实。虽重新回到喧嚣都市之中,但此次不经意的读书偶然安定了我的心神,使我爱上了自然。

    15.

    假日的一天,不经意间从书架上抽下了《骆驼祥子》,翻了几页,居然一下子被吸引住了,索性坐下来认认真真地看了。细细咀嚼,不由得感叹在当时那个动荡不安的社会里,人们的生活怎么会如此凄苦。

    祥子自从拉上了租来的洋车后,就立志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身处当时的社会,这个渺小的愿望实现起来却是如此的艰难。通过日复一日的努力,祥子终于得到了一辆梦寐以求的黄包车,这是不知流了多少汗,磨破了多少双鞋才换来的。可是命运捉弄人,辛苦换来的车一次又一次的失去,祥子的梦想也一次又一次的破灭。祥子没有放弃,憨厚老实的脸庞散发着光彩,他还是充满着抱负,对未来对生活充满着向往和希望,坚韧地前行。我为着他的那股拼劲而感动,也为他的落寞悲惨而伤神。

    虎妞的死去最终给了祥子心灵沉重的一击,人没了,车终于也卖了。苦难最终吞噬了祥子,他没能再站起来,终究成了一个社会败类。这样的祥子是令人失望的,但也是令人惋惜无奈的。敬佩他从前的坚强,也悲叹他从一个有志青年堕落成一个颓废不堪的人。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也许最初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但在社会的洪流中,每个人都像是一叶孤舟,漂泊于茫茫大海,有人因苦难而沉浮,有人因强大得救赎。命运之手总是翻云覆雨,试图操纵着一切,或坚韧或沉沦取决于很多方面。追求目标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复杂而又曲折,人总是很容易迷失方向,失去自我,甚至堕落。

    16.

    闲暇的午后,慵懒地躺在沙发上,我随手拿起了书架上的一本书——一本已落了灰的书。轻轻拂去那一层薄灰,原来是以前买的,觉得太厚便久久的搁在了书架上。阳光正好,而我也正闲,就翻开书,开始阅读起来。

    唐朝,一个繁荣昌盛的国家,这是我对唐朝一向的认知,但《细说大唐》,它向我展示了唐朝的另一面。

    原来每个王朝都是建立血腥之上的——为了争权夺位不择手段,手足相残,母子相争,六亲不认......李世民,在多数人眼中是一个为国为民的明君。他在位期间,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诸国朝拜的贞观盛世。可他却是靠着玄武门兵变亲手杀死两个哥哥才得到这至高无上的皇位。武则天,虽是个女子但治国也毫不逊色于男子,她的统治为接下来的太平盛世奠定了基础。可她却为了皇位先后毒杀了太子李弘,控制李贤,废黜中宗。

    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唐明皇李隆基晚年的昏庸 ,与安史之乱的危害......唐玄宗早期励精图治,为国为民,创建了开元盛世,国泰民安。可到了晚年却糊涂了不少,不仅沉溺于杨贵妃的美色,夜夜笙歌,还十分信任节度使——安禄山,以至引发了安史之乱,使得百姓生灵涂炭。可谓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啊!当来到马嵬坡时,唐玄宗又让人缢死了杨玉环,被迫也好无奈也罢,一代佳人香消玉殒,徒留下红颜祸水的骂名。而七年零三个月的战乱,无数人会为此丧生,无数家庭生离死别......由于战争带来的伤害,唐朝的人口直接少了三分之二。安史之乱后唐朝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活力,当年的昌盛,国库已然空虚,之后的仆固怀恩之叛,泾源兵变,李铮反叛等彻底使唐朝从勃兴走向衰落。

    这本书不仅让我们认识到唐朝繁华背后的血腥与争权夺利的残酷,也让我意识到战乱对百姓与国家的危害,我为我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感到庆幸。而李隆基沉溺美色,信任奸佞终致亡国也告诫我们即使是皇帝也不能为所欲为,否则国家就会衰弱,人民就会饱受战乱之苦。

    在夕阳的余晖下,我缓缓地合上了书,陷入沉思......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初三学生读后感心得体会【16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290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