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是一部由胡劲草导演的历史纪录片,该片首播于2004年,剧情精彩,画面震撼,网友们对这部纪录片也是给出了一致的好评,一起来看看吧!
01
讲述了中国120名第一批赴美幼童百年间的跌撞起伏,这批幼童出国在外,却不乏真正学有所成者。年少时赴外的经历给了他们不同的人生阅历。他们在外呼吸自由的空气,得到许多的善意。世界是如此奇妙,我们又能如何不包容他人呢?同为清朝子民,付海外求学以求自强,开明的家庭将孩子送出去,大家同为清人,自当维护我们的同胞,团结一心,一心向学。后来共同经历的人常常聚会,有些结为儿女亲家。有些人走仕途,有些人学会了改造自然的智慧,有些人一生有一份爱情。那些聪明勇敢的中国男孩组成勇猛的棒球队,也用自己的办法赢得划船队。他们学习阳光雨露与人性里的正直。身在异邦,可哪里都是多么美好的土地,多么美好的人。出门远游,与人交友,这些人在寻找着有着相同的志向追求理想的人,享受他们的事业。
人生在世,自然应当刻苦学习,永远不敢也不能忘记此时,唯有刻苦钻研方成大器。清人幼童得国家资助,刻苦学习,待学成后用一技之长报效家人。斤斤计较真是太狭隘了,刻苦学习,尊重每一个人,那些因为信仰聚在一起的年轻人像梦一样。那些愚昧的过去接受了教育后觉得是无法忍受的,这不正是教育的本义吗。看人一看气度二看志趣,相信每个人彼此都能成为朋友,,奸计永远是狭隘的,真正的人心胸中理应拥有崇高的理想。大家自己有了现代开明自由的生活,那也应当给落后的人同样的生活,人的心胸应当是宽广的。
孩子们在海洋漂泊,到达美国,有人把自己的经历写成游记,而美国人民的报纸争相将此称为日常八卦。那时候的中国没有报纸,自是非常古老。这些奇妙的观感,真是奇妙,一位美国妇人为古老的中国男孩洗衣煮饭,写她的日记,产生美妙的友谊。而这些美好的人却都只是生活中的普通人而已。我身处悉尼,看人们人来人往心怀梦想,每个普通人也都有着自己美妙的故事,不论崇高的爱情故事,人性骨子里对自由的追求,那些人与人的经历也总是如此奇妙。资料故事代代相传,文化代代传承,依然是绿草如茵阳光明媚。希望每个人求同存异一起喝酒吃肉快活生活。“本大臣重念此举,关系自强之计,不可中废,幼童远赴重洋,不妨格外体恤,增一份费用,必起一份功效。”
只有专心攻书。多好。
02
最近两天看了《幼童》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中国晚清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的命运。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幼年时由美国传教士带到美国学习,毕业于耶鲁大学。作为毕业于美国一等大学的第一位当他见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他才醒悟那时的中国是多么封闭,一个愿望在他的心中萌发:让更多的中国年青人能像他一样学习到世界最新的思想。他在毕业之际曾立下誓言:以为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十八年后,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由容闳策划的120名平均年龄12岁的留美幼童分批前往美国学习。当时的报纸报道:他们以惊人的速度跨越语言的障碍在学校里取得拔尖的成绩。没错,这些幼童中有出现了许多后来的中国栋梁之才,包括京张铁路总工程师詹天佑、中华民国第一任总理唐绍仪、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他们中几十位都进入了耶鲁、麻省理工、哈佛、哥伦比亚等名校。然而可惜的是,因为中国官员思想的陈腐,认为那几位违规剪辫、入基督教的幼童“有害于社会”,因此在幼童留美计划十年后将所有人撤回。此时已经有不少人进入大学学习,且成绩优异。即便当时的前美国总统、几所名校校长联名向李鸿章致信希望让这些优秀的孩子结束学业,也无济于事。
在幼童回国的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受到嘲讽,被视为异流。直到他们到了而立、不惑之年才又一次被重用,为中国最早的电报业、铁路业、矿业等做出巨大贡献。
故事远比这精彩,我所能做的不过是将其概述一番。看完之后我有几点感悟:
1.有趣的是当时清政府发布挑选聪颖子弟留美的诏令后,没有多少父母愿把自己的孩子送去一个“荒蛮”的地方,这里面没有一个是满族官员的孩子。到了今天,中国每年的留学生数量庞大,且大多是自费。想来感慨,这其中没有多少人能比得上那批留美幼童的成就吧。
虽然我并没有完全认同那些谴责留学生应该回国做贡献的言论,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的生活的权利;我也不怎么认同那些谴责富二代出国是因成绩不好而去国外镀金的言论,毕竟别人自己花钱去国外开开眼界没有错。但是,我觉得对待留学,还是应该以一种严肃、对学术的重视的态度。唉说了半天不知道自己想表达什么,也许有些思想就是这么微妙,难以描述。
2.记录片中有多次提到,当时中美关系还不错,美国当地的各大报纸屡次刊登关于留美幼童的新闻,大多表达对留美幼童成绩优异、彬彬有礼、体育能力突出(当初留美幼童频繁活动在体育赛场上,包括棒球、划船等,且总能获胜)等的赞扬,甚至表示他们是美国青年的榜样。在留美幼童居住的美国家庭所在的社区——当时美国东北部发达的新英格兰地区,大家对这些幼童都十分热情,更别说寄宿家庭早已把他们看作家里的一份子了。据说,当时学校里的美国男孩表示中国男孩太优秀了,还十分英俊,女孩们都喜欢他们,他们走到哪里都是人们的关注,自己一点机会都没有。
反观今日,各种华裔在美遭歧视、校园暴力等新闻层出不穷。我相信,如果几百年前的美国人对中国人如此友好而现在却非,那么这种歧视并非天生,而是经过了某些言论的“洗礼”。
3.看纪录片时我真对当时腐朽的清政府感到担忧。因皇帝大婚、慈禧修颐和园就停止拨款给北洋海军;官员上奏反对幼童留美(还是在美随行的官员),说他们思想败坏,只知道干运动这种无用之事;还有当时清朝满16岁的人做体育运动有伤大雅!不胖才怪!即便是思想开明的李鸿章也因种种原因动摇,同意撤回幼童。但受过良好教育容闳对此一切都非常理解。
4.叹教育之重要!
03
最开始的印象就是历史课本上那些呆板的孩子,他们无疑是清廷的牺牲品之一。谁也没有仔细研究过他们的前世今生。历史课本没头没尾,只留下一张他们的照片。目的是为了显示在教育上的改革。
然而,现在看这部纪录片,这群孩子在十几岁远渡重洋,背负着清廷的未来和希望。在充满自由的美国度过了他们的青少年时期,然而他们一生却并不自由。受制于祖国,受制于政府。留美幼童,这个历史化的符号,却不知他们120个孩子为了这样的国家践行了一生,他们没有背叛国家,在即将步入大学之际的孩子们被想送回国,回来又遭受各种谴责。没有人知道他们怎样挺过那些流言蜚语,在国家有难的时候还能穷尽毕生所学,为国家效力。
他们有人死于海战,有人死于抗战,有人死于美国,有人死于病痛。他们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被冲洗,被时光淡忘。而今又重新提起,他们作为官派留学的先驱者却鲜少被人提起。
他们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比同时期的我们更加优秀,况且他们本身就是异常优秀的人。在中美两国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友谊。随着清王朝的落幕,他们成为了王朝的陪葬品。
当五四运动席卷中国的时候,他们已经六十岁的高龄。被那些激进的学生视为清朝遗老,这批睁眼看世界的首批孩子,已经迟暮,他们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纪录片幼童观后感欣赏》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4869.html
- 上一篇:主厨的餐桌 第四季观后感精选
- 下一篇:搭车去柏林观后感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