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梦想家》是一部由艾玛·汤普森和汤姆·汉克斯等主演的传记电影,影片剧情精彩,网友们对这部电影也是给出了褒贬不一的评价,一起看看吧!
01
感受过美国文化的随意,也体验过英国文化的严谨。当这两种文化碰撞在一起时会产生出怎样的作品?
——me
当Mary Poppins阿姨带着鸟嘴柄的雨伞和黑色的公文包从天而降时,惊喜与欢乐随着浓雾,慢慢散开在1910年的伦敦。那时尚小,却也记得《欢乐满人间》给童年带来的点滴感动。而《Saving Mr. Banks》作为电影背后的电影,给我们讲了一个父亲和女儿间的故事,少了些童话里的欢乐,多了些现实中的温情。
20年来的坚持,出于作为父亲的华特迪斯尼(Tom Hanks)对女儿的承诺,而Pamela Lyndon Travers若不是资金上出了问题,大概也没有20年后办公室里的第一次谈判。不知是父亲的身份还是对作品的承诺让这个固执的英国老太太最终松了口,开始了一场跨越海峡的合作。嗯,不太顺利。
Emma Thompson演绎的Mrs Travers,眉头一直紧锁,在举手投足间展现了满满的挑剔和不满。这个浑身上下充满挑剔的老奶奶刚到达洛杉矶机场,就充分展示出英国人的傲慢与偏见。天气,太热不行;称谓,太随意不行;开空调,什么东西?而这种挑剔随后也全然展现在和工作人员剧本的讨论过程中:卡通不行,音乐剧不行,Mr.Banks有胡子不行,电影里出现红色也不行。她对剧本的坚持和场景形象的设计达到一种偏执的境界。对她来说,Mary Poppins和Banks一家是她几十年来的家人,岂能被迪斯尼随意“糟蹋”。
如果这些冲突还算可以接受,对原作的误读大概是作者无法解释的一个失望:Mary Poppins 的出现是为了解救孩子们?“Oh,dear”,说完这句话,Mrs Travers佛手而去。
回到片头的诗朗诵,East wind readed by Colin Farrell,伴随着那首有名的Chim Chim Cher-ee。生于维多利亚时代末期的Mrs Travers那时还只是个可爱的小女孩,有个美丽的妈妈甜美的妹妹和一条可爱的小狗,而她最爱的是那个无条件支持自己做梦的银行家父亲。Mrs Travers回忆起那个阳光满满,如平常般普通的一天。当草地上洒满阳光,油亮得宛若新生。微笑着的两父女围坐着,伴随着笑声,如银铃一般响亮。时间如果可以停止在此刻,或者从现世中回归那段甜美,都曾是她一段无法实现的愿望。
但现实的残酷在于给了你个美好的开头,却不一定有美好的结局。不小心撞见心中完美的父亲在工作中与人争吵,在演讲台上因醉酒而胡乱发言,以及母亲的悲伤都慢慢带走了她的微笑,而父亲身体的每况愈下更是成了Mrs Travers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突然的离世,也是给了小小的她沉重的打击。而以上的这些,都成了她心中无法触碰的伤痕,转换为对剧本的偏执。
故事的正反面在剧情的穿插中被年幼的记忆补完,Mrs Travers写出Mary Poppins的小说的真实原因其实是为了填补自己痛苦的童年。随着剧本的不断讨论,Mrs Travers内心的伤口也随之被撕裂开。失眠的夜晚和后视镜中紧皱的眉头,合着都是对父亲无尽的思念。直到一首关于两便士的歌出现时,暗自悲伤的她想起了父亲的倒下,思念终于从内心深处溢出,击垮一直强忍着的Mrs Travers,“大概我又让他失望了”,留下的是一头雾水的其他工作人员。
我喜欢的这个世界的好,在于快乐会传递快乐。音乐的欢快慢慢打动了老奶奶固执冰封的内心,然而接受了音乐剧的设定,却因卡通形象的使用,愤怒再次被触动。Mrs Travers甚至决定放弃合约回到英国,好在后面跟着通过名字洞悉一切的华特迪斯尼。
第二次的说服发生在老奶奶在英国的家,华特迪斯尼给Mrs Travers讲了自己的童年,又谈到了老奶奶的童年。到底对一个人多么思念才会将对方的名字作为笔名,去延续那段未完成的思念。交谈中,Mrs Travers慢慢释放了自己的思念:当过去的事已经发生,结局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何不将这段思念,换上欢乐的结局,给其他人带来愉悦与欢乐呢?
不想深究电影的首映为何华特迪斯尼没有邀请Mrs Travers参加,但没有邀请函又怎么能阻止一个固执的老奶奶做她想做的事情。首映上的放声痛哭谁又会明白她内心真正的想法,是思念,是感动,还是其他?
Winds in the east
mist coming in
like something is brewing
about to begin
can't put my finger
on what lies in store
but I feel what's to happen all happened before
02
一部关于电影的电影,故事背后的故事。
起初是被名字吸引,想起TF Boys的同名歌曲,点进去后,扑面而来的茂盛繁花、复古耐看的配色构图让我觉得,就算是为了审美,也是可以一看的。
理查德沃尔特在《剧本》中说,所有电影都需要一个主角和ta的明确需求,还要在满足这些需求的道路上设置重重障碍。本片的主角是一个挑剔刻薄的独居在英国精湛公寓中的女作家,她正面临不签与迪士尼的改编协议就要卖房维生的境遇。问题在于,她不想自己视为家人的小说角色们成为迪士尼娱乐帝国的又一块砖,而迪士尼本人已经为此追着她20年了。
所以,我很好奇,这把锁是怎样被打开的。
电影采取双线叙事结构,现实和女主的童年回忆交叉进行。观感类似边看生词边查典,一切令人费解的事情都有其原因。上帝视角赋予了观众洞悉一切的条件,如乔布斯所言,连点成线。
童年的小女孩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他会配合她玩幻想游戏:身份变换、假装走丢、白马是被巫婆诅咒的叔叔、母鸡是邪恶的阿姨......他问:你想知道飞翔的感觉吗?金色卷发的她露出了苹果一样的微笑,然后被他抱在胸前,策马奔腾在澳洲无边无际的原野上,落日余晖。
但生活终究不能只靠幻想。柴米油盐酱醋茶是第一位的,琴棋书画诗酒花得往后靠。凡勃伦在其代表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到,文艺是属于有钱人的特权,是他们区分于劳苦大众的标志。越是看起来毫无用处的东西,对参与者的要求越高。不是每个饿着肚子的人,都有闲心去买花闻香的。
看似国王一般的爸爸,实际上只是一个每天困住办公室、与冰冷的钱打交道的苦逼银行经理,这也是为什么影片的英文名叫做Saving Mr.Banks。他热爱幻想,沉浸在自己编织的世界中让他拥有无上的掌控感,女儿则是他的忠实粉丝,二人你来我往,玩得不亦乐乎。但此时越开心,彼时回到真实世界就越痛苦。工作压力山大,但他为了一家妻儿的用度必须忍受。于是,他开始酗酒,通过酒精麻痹自己,获得短暂的解脱。
小小的女儿,是他唯一的心灵慰藉,是他想要拼命捍卫的最后一块净土。当小姑娘被忙不过来的妈妈安排去做家务时,她正在认真扮演母鸡孵蛋。妈妈正着急,又叫了她一次,这时,爸爸先爆发:你没看到她正在孵蛋吗?!!小姑娘和妈妈都被吓到,妈妈眼泛泪光地走了,留下一句sorry风中回荡,小姑娘被爸爸按住肩膀,深深凝望:你哪也不去,永远不要放弃做梦!
我觉得,这句话是他说给自己的,给自己内心那个不愿长大面对真实世界的小男孩。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但一家之主的脆弱只能自己消化。就像被困在锁妖塔中的龙葵,为了迎战比自身强大数倍的妖魔必须硬着头皮上,这是求生本能。当身边无人可依靠时,只能自己靠自己,于是人格分裂,分出一个强悍的红色小葵保护柔弱的蓝色小葵。
爸爸也是一样,把自己心中热情、梦幻的种子寄托于女儿,假装金刚不坏,实际已摇摇欲坠。最后,他因酗酒吐血而亡。在他即将灯尽油枯时,女儿兴冲冲跑来说,刚刚阿姨奖励了她两便士,爸爸想要什么?他说,梨。于是女儿急忙跑去买梨,满头大汗地回到家后,迎接她的却是爸爸的死讯。银幕上,青色的梨滚落一地,点它的人却再也吃不到了。
在心理学上,有个未完成效应,是说人们对于没有结果的事情总是念念不忘,直到圆满画上句号才能放下。对父亲的愧疚感,就是女主的执念。她抗拒将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因为不想让父亲再失望一次。她用自己的固执,捍卫着记忆中的美好。
最后,迪士尼对她的说服,也是真心换真心:从美国坐飞机跑到英国她家,搬出自己的悲催童年,让她明白,其实每个人都有不愿回首的过去,但你拥有选择的权利。如果紧握不放,那余生都会受此束缚;只有勇敢走出,故事才能延续下去。
03
我真的很喜欢看mean的角色,尤其当扮演者是我的艾玛汤神!神经质的碎碎念,好像就是我对她最深的印象。美国nice系的待人接物,也不知真假,就是让你很难say no——在她面前却全数崩塌,可是没有人停下来听她说一句“茶能为灵魂镇痛”。这也不是第一次看到她演作家,在Stranger than Fiction里,她可以操控生死。然而这次又不同,她噙泪在窗前,她放不下的是“我又要let him down了”。
一开始你还想,为什么爸爸如此温柔,眼睛里都是宠溺;而妈妈满脸负能量,苦大仇深。是啊,幼女记忆中留下的就是完美的爸爸,对孩子的爱没有一分是假的。母女相拥在夜光粼粼的河水里,It's time to go home,赴死的勇气抵不上活下去的勇气万一。此情此景教会人的往往不是“生活艰难还是要继续”,而是“与她相比,我的苦难不值一提”。
她看到堆成山的迪士尼IP,恨不得要让它们全部消失。而我,竟然好像莫名能共情,想在她往衣橱里塞玩偶的时候,帮她推一把。是的,我从来没有去过迪士尼,我好像拒绝成为一个女孩子。大概是因为从小就发现,表现出男孩气的样子更让父母喜欢。他们喜欢我大大咧咧,说起别家叫孩子“宝宝囡囡”的时候满脸鄙夷,从小被教育要识得看山水的我心里默默:我要表现成一个男孩,父母才会欢喜。这么多年,我早就已经分不清楚我是不是想做一个女孩,我自己都为自己的男孩气感到自豪,甚至对娘炮的妹子们有种“我们合不来”的预设。我离汤神演出的写诗小Helen差了十万八千里,但渴求父母认同的心情就分毫不差,稳稳重叠。
可惜最后世人所知的Mary Poppins也不是她记忆中的样子,大坏蛋小胡子用卖报童年骗回一个签名。她哭了,应该不是因为感动,是因为,原谅了年幼的自己吧。我倒是喜欢这样——真正的那个来自遥远记忆深处的The Banks' 只属于她一个人,没有谁可以夺走,也没有谁配做这个故事的观众。于片尾彩蛋听到现实中当年录音带的声音,那样斩钉截铁,那样不容人置喙,强势的ownership,感动到我自己也噙泪。只能是谢谢汤神,将这样一个细腻敏感用刻薄保护自己的女人,带到人们面前。
04
影片片名是Saving Mr.Banks,但是貌似所有对于这部电影的简述都是说这是迪士尼1964年经典电影《欢乐满人间》如何制作出来的纪录片。然而,但凡看了这部电影的人都知道,这部电影最重要的还是关于作者的故事,关于如何拯救班克斯先生的故事。华特 迪士尼,还有创作这部电影的工作人员,都只是一个“旁观者”。
好久没有看一部电影的时候止不住自己的眼泪了,明明是看完欢快愉悦的欢乐满人间后想看看到底这部电影是怎么拍出来的时候,没想到自己看到的真相(或许依然是被粉饰过的)如此揪心。
全片双线交织,Mrs. Travers的童年一直闪回,在她与迪士尼交涉的那段期间,在这部以她自己生活为原型的作品改编成电影期间,她能一直回想的就是自己与父亲生活的点点滴滴。电影给了我们这样一个故事,坏脾气、酗酒的父亲在女儿心中是一个伟大的梦想家,但光有梦想是不够的,年幼的Hellen却一直坚信着父亲的信念,然而父亲最后潦倒到吐血身亡,只留下她自己孤零零的想着父亲给她的一切。电影同时也暗示了我们,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其实是爸爸口中“恐怒姐”埃莉阿姨,是她拿着一把鹦鹉头的伞突然出现在门前,是她从小小的旅行袋里掏出各种各样新奇的事物,是她让她们重新生活起来。迪士尼原本以为这个仙女是来拯救孩子们的,后来才明白,Marry Popins 不是来拯救孩子们的,而是来拯救班克斯先生的。在小女孩的眼里,埃莉阿姨就是来拯救自己的父亲的,就如在电影中说的一样:Marry Popins和他们一样是普通人,Marry Popins是来教孩子们面对黑暗的。因为最终,Mrs. Travers的父亲还是死去了,埃莉阿姨还是没有拯救他。
Marry Popins把这些写进自己的书里,把父亲的形象美化,把Marry Popins的描述写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然而自己的作品将改编为电影时,这一切都有所变化了。
把版权买下的是迪士尼,是华特 迪士尼,是他为了自己女儿的小心愿而做出的决定。而我们都知道,迪士尼是光明的,迪士尼是温馨的,迪士尼是想象,迪士尼是不可能给我们展现一个普普通通的仙女,迪士尼是不可能给我们拍一部没有韵律感的电影。但是Marry Popins却恰好反感这一切,她反感动画,她反感Musical,她反感班克斯一家豪华的别墅,反感被刻画为女权运动者的班克斯夫人,反感过度严苛的班克斯先生,反感如此美丽大方的Marry Popins。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她一次又一次的和他们争论,争论,又争论,但是最后却妥协了。欢乐满人间里有大段大段的歌舞,有长段的动画,班克斯一家有豪华的房子,班克斯夫人依然是一名女权运动者。
因为本片对于事实或许并没有真实地呈现,所以我们不得而知真相,所以我也不想过多去问到底为什么。但是整部电影吸引我的,是Mrs. Travers,她孤身一人生活,没有亲朋好友,她任性,她有着一种令人感伤的孤独感,但是她依然写出了让全世界孩子和大人们都喜欢的书。为什么?因为她继承了父亲的梦想,她自己想要把这些大大空空的白日梦带给人们去享受。为什么 又不同意改编为电影呢?因为电影是真人的,电影是具象的,她不想让这些走入真实中,因为自己经历过痛苦。
很高兴的是,汤普森阿姨把这个角色完美的呈现在我的面前,让我一下就接受了这个设定,眉宇之间,举手投足,每一个画面都是自己对这个角色无比的喜爱。这个唠唠叨叨,奇奇怪怪的英国阿姨就这样留在了我的心里。
很遗憾的是,Mrs. Travers最终没有对欢乐满人间的成片表示满意(尽管我个人是非常喜欢这部电影的),或许这是由于迪士尼太过自我化,又或许是Mrs. Travers太过偏执(听录音带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但我认为还是这个故事的本身,不是说不适合拍电影,是无论拍成什么样,或许Mrs. Travers都会不满意,因为我们还相信童话,而她却更愿意接受现实。迪士尼终究也没能拯救班克斯先生,也没能得到后面几本书的授权,但是有一部好电影,有这么几本好书,已经足够了。
不得不说,音乐真的在打动人心方面太强大了,第一次泪目是制作人员更改结局后新加的Let's Go Fly a Kite响起,Mrs. Travers也不由自主的哼唱起来,第二次泪崩(真的忍不住)和Mrs. Travers一起哭着看了首映,最后画面一切Chim Chim Cher-ee(East Wind),Mrs. Travers为她的父亲流泪,为她的电影流泪(因为真的很讨厌动画啊……),我为她流泪
《从随风而来的玛丽阿姨》,到《欢乐满人间》,拯救班克斯先生在书里,在电影里,成功了
ps:借用一篇影评里的话,”或许我们帮着迪士尼一起背叛了Mrs. Travers“,但是我依然选择喜爱这部电影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大梦想家观后感大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