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万箭穿心》观后感:原生家庭对性格养成的重要性

时间:2019-05-15 08:29:05 网站:公文素材库

本片的成功,离不开原作作者的笔力,导演和编剧的指导,更离不开演员们的演技。可以说,这些专业的演员们几乎把角色给演活了。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万箭穿心》观后感:原生家庭对性格养成的重要性,有兴趣的可以看一看。

    《万箭穿心》是一部于2012年上映的现实题材国产片,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一个武汉家庭的悲剧。女主角李宝莉精明、能干、语言刻薄,得知丈夫搞外遇,举报其嫖娼,导致其在后来的下岗潮中失业。得知真相的丈夫选择跳河自杀。李宝莉毅然成为一名扁担工,供养儿子和婆婆10年,却被长大后的儿子埋怨和疏远,最后离开了家,如同万箭穿心。

    本片可以说是近几年新写实主义国产片的扛鼎之作,荣获国内多项大奖,女主角的扮演者也凭借此片拿到了好几个“最佳女主角”。只可惜叫好不叫座,票房远远比不上其口碑。只能说在现在的中国院线,还是特效爆炸的商业大片和流量明星齐聚一堂的电影更合观众的口味。

    本片的成功,离不开原作作者的笔力,导演和编剧的指导,更离不开演员们的演技。可以说,这些专业的演员们几乎把角色给演活了。但其中一个角色——儿子——却有些争议,部分人认为,儿子明明是当时武汉市的高考状元,却没有表现出相应的判断能力。如果说在他小的时候,因为父亲的去世,而对母亲抱有怨恨是理所当然。但十年过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因为母亲的卖力工作才能上学,怨恨应该早就被抹消了,为什么还会疏远母亲,甚至要把母亲赶出家门呢?

    我认为,儿子这个角色不正常,但合理。一句话概括,这都是原生家庭的“锅”。在影片的开头,儿子与父母有一段互动。母:来,儿子,背首你昨天学的诗。儿:(观察父亲的神态)父:(愁眉苦脸)儿:爸爸不想听,我不背!母:(微怒)你可还真是姓马(指丈夫家)的!(扭儿子的耳朵)

    从这个情节,可以对各个成员做个简单分析:父亲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厂办主任)和文化知识,但性格文弱。母亲性格强势,但没什么文化,在家庭中占据“统治地位”。双方多有冲突,儿子感情上更偏向相对弱势的父亲。父亲负责对儿子的文化教育,在性格的培养上却没下多少工夫(儿子更在乎父亲的情感,没有对母亲的同理心)而母亲因为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对儿子的文化教育不足,且因为和儿子的沟通不足,和儿子的关系较为僵硬。

    这可以说是90年代很多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因为时代的原因,很多父母的婚姻观、教育观都较为落后,十天一大吵,三天一小吵,给子女带来了阴影。只重视文化教育:“作业写完了没有?”“昨天学了什么?”而一旦子女不合自己的预期,动辄体罚,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和子女的情感沟通不足,互相不了解。

    我国一直崇尚子女的“恭敬”,讲究父母的“威严”。认为“慈母多败儿”,“父严子立”。但现代教育告诉我们,这种观念是错误的。

    哈洛博士将刚出生的恒河猴幼崽从母亲身边拿走,放在一个铁笼子里。铁笼子里有一个由绒布做的布偶和一个铁丝做的喂养装置。喂养装置上有一个橡胶制乳头供应奶水,而布偶什么也不能提供。按哈洛的说法就是“一个是柔软、温暖的母亲,一个是有着无限耐心、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的母亲”。刚开始,婴猴多围着“铁丝母猴”,但没过几天,令人惊讶的事情就发生了:婴猴只在饥饿的时候才到“铁丝母猴”那里喝几口奶水,其他更多的时候都是与“绒布母猴”呆在一起;婴猴在遭到不熟悉的物体,如一只木制的大蜘蛛的威胁时,会跑到“绒布母猴”身边并紧紧抱住它,似乎“绒布母猴”会给婴猴更多的安全感。后续实验哈洛从这个实验中观察到了一些问题:那些由“绒布母猴”抚养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极其孤僻,甚至性成熟后不能进行交配。于是,哈洛对实验进行了改进,为婴猴制作了一个可以摇摆的“绒布母猴”,并保证它每天都会有一个半小时的时间和真正的猴子在一起玩耍。改进后的实验表明,这样哺育大的猴子基本上正常了。

    也就是说,父母想要让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仅仅给予经济援助是不够的。没有足够的陪伴、沟通、爱抚和理解,孩子就不能真正地健康成长。我一直认为,父母在教育中的作用是几乎不可替代的。由单亲家庭、隔代抚养、或在孤儿院里长大的孩子,出现心理问题的几率比起原生家庭大很多。顺带一提,比起原生家庭的兄弟姐妹,收养家庭的孩子反而普遍提高了生活满意度,获得了更为有利的社会性发展,这似乎可以说明,合理的情感沟通,甚至比起血缘关系更为重要。

    反观片中女主角,单亲母亲李宝莉的情况,由于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外出工作,赚钱养家。虽然影片外的我们被感动得泪流满面:啊,为了家庭如此努力工作,牺牲自己本应有的娱乐时间,为了不给孩子带来困扰而不再婚,舍弃原本“体面”的售货员工作去挑扁担,多么伟大的母爱,多么伟大的奉献精神啊!但是只有上帝视角的我们能够完整地看完所有人的故事,而儿子并不明白母亲的付出。在他的眼中,童年时母亲刻薄地挤兑父亲,不关心自己,只在乎自己的成绩。父亲忍无可忍,只好提出离婚,去寻找自己的爱情。而母亲则从中作梗,举报父亲嫖娼,导致父亲失去了厂办主任的地位和名誉,母亲则借由此事更加随心所欲地使唤父亲。后来的下岗潮中,父亲甚至丢了工作,在调查中明白了是自己的妻子间接导致了自己的事业,受到过大打击的父亲最终跳楼自杀。而在之后的十年中,儿子一直郁郁寡欢,仇恨母亲,认为母亲所做的一切都是给父亲的死“赎罪”。儿子还认为,母亲在父亲去世后,不怀念父亲,和其他男人交往(哪怕在法理上这是完全合理的)是对父亲的“背叛”。这些狭隘、偏激的想法是由他本身的性格产生的,而成长时又没有人来纠正他的性格,(爹死了,妈整天忙工作,奶奶有代沟,从小到大没有朋友和好老师)这就导致他的性格越发扭曲。(片中提到过,母亲甚至从来没看到过他和其他孩子一起欢笑打闹过)

    综上所述,这个家庭的悲剧是沟通的悲剧,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没有错,但最后每个人都受到了深深的伤害。父亲死了,母亲无奈出走,儿子留下难以散去的心理阴影。我们可以猜想,再过几年,儿子走上工作岗位,准备成立家庭,也会因为自己的心理阴影而遭受很多本不必遭受的痛苦。

    从电影回到现实,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深刻了解原生家庭对于孩子性格养成的重要性,和学生、学生的父母积极沟通,让他们了解,

    教育不仅仅是在学校的学习,更是性格的培养。而作为学生,我们也应该多和父母沟通,倾诉成长的烦恼,同时也聆听他们工作上的苦衷。如果原生家庭给我们留下了心理阴影,那么我们应该积极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还挺贵的,建议多攒点钱)也许原生家庭给你带来的伤害无法挽回,但是大多数人以后还是要组建自己的家庭,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我们不能重蹈自己父母的覆辙。

    人类来到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看见的,往往是自己父母的脸,而父母在离开这个世界时,也希望能够看到自己子女的脸。家人之间的爱意,是发自基因的爱意。原生家庭的伤害,往往不是来源于恶意,而是来源于对于现代教育体系的无知、对于子女权利的不尊重、对于父母心理的不理解、沟通能力的短缺、自身的心理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可以通过学习、沟通来缓解甚至解决和避免的。就像影片的结尾,女主角李宝莉推着面包车,最后走出了那个让她万箭穿心的家一样,我们也是可以用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毕竟无论如何,日子总得过下去。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万箭穿心》观后感:原生家庭对性格养成的重要性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537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