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猜火车》是一部由伊万·麦克格雷格和艾文·布莱纳等主演的犯罪电影,影片首播于1996年,网友门对这部电影是如何评价的呢?一起去看看吧!
01
叔本华有一句话,“人生就像摆钟一样,在痛苦与无聊之间摇摆: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就痛苦,当欲望得到满足时就无聊。”三个青年的生活中也一样,先是无聊,然后是无穷的痛苦,也许他们自己也意识不到吧。想起安迪曾说:"人活着只能二选一,要么忙着活,要么忙着死。"雷登和其他人不一样,他能洗心革面,能改正,虽然像迷雾一般,但生活的前途还在他眼中。最喜欢的其实是戴安娜,也忘不了她对雷登最后的一笑。社会没有错,社会中的每个人也没有错,作为局外人的我们无法理解那个时代的青年,让我想起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描写的"垮掉的一代",错的只是我们,把第一步走错了,然后一直错下去,没有尽头,不管我们多少次想改正。片名《猜火车》的含义,于我而言,就是火车就像我们摇摆不定的人生,你不会知道火车会来往哪里,也不知道会上来哪些人,再和一些人告别,但总是有尽头的,那个地方,是死亡,生命的终点。
02
一、剧情梗概
电影《猜火车》是一部1996年由英国导演丹尼·博伊尔指导的黑色剧情片,改编自苏格兰著名作家欧文·威尔士的同名小说。影片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住在苏格兰爱丁堡附近的几个瘾君子的生活。马克·瑞顿,变态男西蒙,屎霸丹尼尔三个年轻人沉迷吸食海洛因,他们吸毒、偷盗、抢劫、滥交、不愿工作,靠领政府的失业救济金度日,自甘堕落却自得其乐。与他们三个同住并一起吸毒的唯一女性艾莉森,与每个人都发生过关系,不知道女儿的父亲是谁,女儿也因为她的堕落得不到照顾而夭折。他们的朋友贝格比虽不吸毒,却嗜酒如命、暴力成性;另一位朋友汤米原本不吸毒、不嗜酒,但在感情受挫后意志消沉,也堕落为吸毒队伍的一员,最终感染艾滋病而死。马克几次尝试戒毒都没有成功,终于有一次因吸食过量而昏厥,在父母的强制下,马克戒毒成功。戴安是马克在酒吧认识的女孩,她是高中生却比马克成熟,也正是她的提醒促使马克去往伦敦开始新的生活。然而马克的人生刚刚回归正轨,好友们的介入又将一切打回原形。西蒙、丹尼尔、贝格比劝说马克一起贩毒,在四人完成一桩贩毒生意赚到一万六千英镑后,马克趁着众人熟睡,带着所有钱独自离开……
“猜火车”其实是一个古老的苏格兰游戏,一群无聊分子,在一个火车经过的地方,打赌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间和目的地,借此打发时间,正符合了电影中无所事事,没有追求,迷茫堕落青年们的状态。这部电影的主角不再是品德高尚、能力出众能够拯救众人的正面英雄形象,而是离经叛道,活在社会底层的瘾君子;展现的也不是主人公经过一系列考验、挫折最终成长成功的励志故事,而是误入歧途的青年们充斥着暴力、色情、毒品、犯罪的消极生活状态。用一个小群体来展现那个时代年轻人的群像。电影把掩盖在社会繁荣下、人们难以启齿的黑暗、罪恶统统揭开,曝光在观众眼前,带来巨大的冲击,引发了深刻的思考。
二、情节线
俄国著名艺术理论家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洛普在1928年出版的著作《故事形态学》一书中,对阿法纳西耶夫故事集里的100个俄罗斯童话故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发现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基本故事结构。普洛普归纳出7种叙事角色和31种行动功能,并总结出俄国童话故事的四个通则:
第一,人物或动物不论其角色为何,它们的功能都是不变的常数。
第二,功能的数量总是有限的。
第三,功能的出现,有一定的秩序,永远是相同的。
第四,就结构而言,所有童话都属于相同的类型。
根据普洛普的叙事分析理论,《猜火车》中的人物可以被分为:主人公(马克),坏朋友(西蒙、贝格比、丹尼尔、毒贩),帮助者(马克的父母、戴安),这部电影的主线就是主人公马克从叛逆—回归—再入歧途—再次回归的成长经历,故事的情节线整理为:
1. 主人公和朋友们堕落地生活
马克和朋友们吸毒、偷盗、抢劫、滥交
2. 主人公想要改变
马克试图戒毒
3. 主人公失败
马克难以抵抗毒品的诱惑,再次吸毒
4. 主人公受到多个事件的刺激
艾莉森女儿夭折、汤米开始吸毒、马克吸毒过量昏厥
5. 主人公在帮助者的协助下成功改变
父母强行帮马克戒毒,戴安劝告马克不能一直沉沦
6. 主人公开始新生活
马克来到伦敦,认真工作
7. 主人公的新生活再次被坏朋友们打破
贝格比因抢劫被警方通缉来到马克处躲避,西蒙也找到马克
8. 主人公与坏朋友们同流合污
贝格比、西蒙、丹尼尔要马克一起贩毒,并让他试毒
9. 主人公背叛朋友,与过去告别
马克带着贩毒的赃款一走了之
三、影片的二元对立结构分析
二元对立属于哲学范畴,但被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分析。这种观念对于文学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电影中的二元对立应用可以加强电影冲突,增强戏剧性,使电影视听语言更具表现力。电影中常出现的几种对立情况包括但不限于:情绪对立:爱与恨,喜欢与讨厌,支持与反对;行为对立:面对与逃避,坚持与放弃,忠诚与背叛;身份对立:男人与女人;成人与小孩;正义与邪恶;阶级对立;对照关系:个人与集体;理想与现实等。对电影进行二元对立结构分析,就要透过现象发现本质,挖掘电影中因矛盾运动推动情节发展的对立项,这有利于理解电影蕴含的深层意义。
本文总结出了电影《猜火车》中存在的三组对立关系:歧途与正轨;内心的抗拒与肉体的妥协;义气与背叛。
(一)沉沦与醒悟
影片一开始为观众呈现的就是主角们颓废堕落的生活,马克和丹尼尔因为盗窃被保安追赶,在逃跑途中,马克被车撞倒,起身之后扶着车身,对着镜头放肆大笑。凹陷的眼眶,苍白的脸色,瘦削的脸庞,夸张的表情,这样直面镜头的表演,直接与观众对视,带来更大的视觉冲击,也将主人公吸毒后的病态、癫狂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镜头转到几人吸毒的公寓,破旧的房子几乎没有什么家具,光线昏暗只有左侧一束光照进来,在墙上映出马克吸毒时那种沉醉、满足的状态。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事业,选择家庭,选他妈的大电视机,选洗衣机,汽车,CD播放机,电动开罐器,选择健康,低胆固醇,牙医保险,选择低利息贷款,选择房子,选择朋友,选择休闲服和搭配的行李箱,选择分期付款,三件式的西装,用他妈一系列的布料,选DIY,星期天早上还怀疑自己干啥,选择坐着,看着令头脑麻木,让心灵破碎的猜谜节目,嘴里塞满他妈的垃圾食物,最后整个人腐烂到底,在悲惨的家里生一堆自私的混蛋小孩,烦死自己,不过是难堪罢了,选择你的未来,选择生活,但我干嘛要做这样的事?我选择不选择人生,我选别的,理由呢?没有理由,有海洛因,还需要什么理由?”正常的人生太无趣,而且可能面对巨大的生活压力,于是马克选择放纵自己,用吸毒来麻醉自己,靠抢劫、盗窃来获得毒资,浑浑噩噩,终日与一群损友厮混。
然而马克内心是有是非观的,他在艾莉森女儿夭折的冲击下、父母的感召下、戴安的劝告下,意识到自己不可能一直年轻,一直沉溺于毒品中,他必须改变。马克一步步走出曾经如垃圾一般的生活,戒毒后在伦敦开启了新的人生。他成为了一名房产中介,脱掉夹克和牛仔裤,换上得体的西装,没有海洛因,没有偷抢拐骗。曾经叫嚣着“当苏格兰人最衰了,我们是最低贱的,地球上的人渣,文明世界最不幸、可怜、卑贱、可悲的垃圾”的叛逆少年变成了遵规守纪,彬彬有礼,热爱价目表、热爱房价单的合格职员。他开始为了生存而努力工作,平淡而充实的生活让他在成年后第一次真正感到满足。他逐渐找到人生的真谛,逐渐对生活抱有希望,他开始找回那些他曾经背弃的,他洗心革面,向前走,选择人生,选择回归正途,选择与过去彻底告别。
与马克的觉醒形成对比的则是他的朋友们。贝格比持枪抢劫遭到警方通缉;西蒙开始贩毒做皮条客;丹尼尔因盗窃入狱,出狱后依旧吸毒、无所事事;就连原本小团体中看起来生活最正常的汤米也因为失恋染上毒瘾,最终得艾滋病而死;这些人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二)内心的抗拒与肉体的妥协
马克内心与行动上的矛盾对立在电影中有多次体现。在影片的前半部分,马克虽然过着颓废糜烂的生活,但他不是麻木的,他当时的选择源于精神空虚和不知所措。人们常常在放纵玩乐之后又间歇性后悔,不断自责,再次面临选择的时候,可能还是选择放纵,然后又一次后悔,如此循环往复。马克也是这样,他多次在吸毒过后想要改变,尝试戒毒,但他并没有想清楚未来的路,这种“反抗”也是一时兴起,他根本没有下定决心。每次戒毒,他都在准备好一切后打算给自己来“最后一针”,这种自我欺骗让他在“最后一针”之后还有“最后一针”,每次戒毒都是以妥协复吸收场。
在艾莉森的女儿因为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而死在婴儿床上时,马克内心受到不小的震动。那时大家刚从上一波快感中清醒过来,面对脸色青白、身体已经僵硬的婴儿尸体,崩溃大叫的艾莉森,震惊无语的西蒙和丹尼尔,马克在心里说“但愿我能想出一些话讲,同情的话、人性的话。”然而脱口而出的却是一句“我来‘烧饭’。”(烧饭即指制毒)画面中马克的脸一半亮一半暗,眼中隐约有泪光,眉头微蹙,他的表情都在表现内心受到冲击、悲伤的复杂情绪,他当然知道这个小生命的逝去是因为毒品,因为他们这群人的堕落、不负责任,但他依然选择用毒品带来的快感去消除这份罪恶感,内心的抗拒敌不过身体的渴望,马克对毒品再一次选择了妥协。
(三)忠诚与背叛
前期,马克与朋友们一起做着坏事,大家是形影不离的好兄弟,用这种方式逃避选择,麻痹自己,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在伦敦重新开始的他面对不速之客贝格比和西蒙,虽然不情愿,但在初时还是接纳了他们,并说“他们是哥们,我能怎么办?”在马克的心里,这些朋友还是有一定地位的,他也讲义气。但是在个人利益面前,马克也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背叛朋友。他偷拿了好朋友汤米和女朋友亲热的录像带,使得他们分手;在汤米分手后想要依靠吸毒消愁的时候,他没有制止,把汤米也拉进吸毒的深渊;在汤米检查出感染了艾滋病之后,马克可以轻松地给他钱,拿出一副事不关己、施舍者的姿态。这些行为都是对友谊的背叛。
当贝格比和西蒙把他日渐有起色的生活搞得一团糟的时候,他开始想办法摆脱他们的纠缠。他让两人偷偷住到自己管理的一个待租公寓,最终被老板发现也害的自己丢了工作。
在通过贩毒赚到一万六千英镑后,马克、西蒙、贝格比、丹尼尔四个人来到酒吧喝酒庆祝。马克试图携款逃跑,但一直没有机会。贝格比拿酒时被人撞到而让酒弄湿了衣服,暴怒的他拿出刀子却误伤了丹尼尔,所有人被他吓住,马克也更加坚定要摆脱这群朋友的想法。趁着朋友熟睡,马克从贝格比怀中拿走钱袋,面对一脸错愕的丹尼尔的挽留,他还是选择离开。伴着初升的朝阳,马克背着钱袋一脸开心地走在路上,他为了新生活背叛了朋友,但他认为如果其他人有机会也会这样选择,在马克心中,这些曾经一起疯狂的朋友早已经貌合神离了。
这几组对立项其实相互贯穿,马克的醒悟表现为屡次的妥协和最终的彻底背叛,这个自身充满矛盾的平凡男孩,用自己放肆的青春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年轻人的缩影,有强烈的代入感和共鸣感。
每个人年轻的时候都会有迷茫,产生对现实的不满。精神上的虚无让人面对社会无所适从,毒品代表一切用来逃避现实的东西,也只能带来短暂的快乐和遗忘,快乐过后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更加强烈的慌乱和痛苦。青春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每个人的回答都不一样,但一样的是我们必须要去改变,必须向前走,必须直面人生,必须做出选择。
03
看完它,我静静地坐在阳台上,吹着东南山谷里刮来的六月风,听着初夏的蟋蟀声,静静地点燃了一根香烟,我细细地感受,用心去聆听烟卷燃烧的声音,用肺去品尝颗粒物沁润的舒适,用鼻腔翻炒,二次回味
我充盈圆鼓鼓的膀胱不断向我的大脑反馈着信号,它告诉我无论身边有个怎样的厕所请先为它解压;我僵硬的脖子咯咯发响不断的让我去休息一下;那一幕幕注射,一口口香烟都刺激着我的肺部疯狂的渴望得到烟气的熏陶,而我倔强身体就是不听指挥,享受着,愉悦着度过了94分钟……
然后,我的文章就如电影倒叙的开头一般开始了,只不过它的开头是紧张的,我的开头更像那场“自1978年那粒进球后最爽的时刻”之后那般舒适而又疲惫……我已忆不起上次这般观感是何时了,但这次我酣畅淋漓
我不想去过多的描绘它讲述了什么,它带给我了什么,我更想像男主吸毒之后那样,没有任何多余想法地去咀嚼,回味…
它让我惊叫,让我大呼“holy fuck”它让我饱腹,让我高潮
它不同于《梦之安魂曲》那样的压抑与绝望
它有极其浓稠的黑暗中那一丝光亮
它有政治的悲哀与无奈
它是风中摇曳的野草般的不甘
更有一丝丝温情,不过火,不浮夸,不黏稠
青春里的不归路看似越走越远,可也有回头是岸的那一刹那;人性的弱点也不是毒品能掩盖得住的;现实的大道理在几个成年人身上显得还不如一个老成的学生
从吗啡,镇静剂,安眠药,巴比妥,止疼药,海洛因,糊精药剂,麻醉剂,松弛剂到利润,亏损,盈余,接收,租借,分租,尔虞我诈再到工作,家庭,电视,洗衣机,汽车,CD机,健康,医疗保险,小孩,购物,休闲服,垃圾食品,公园散步……
你的生活和他们一样,你会堕落,你会停滞不前,会失去姑娘,会陷入迷茫,会懒惰颓废不堪……可是世界是在变的,世界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放缓发展的步伐,社会会因为你的痛苦加速将你甩掉,社会也是有感情和脑子的,社会不要渣子,不要毒虫,不要爱哭鬼,不要懦夫,不要滥交狂,不要性瘾者
身边都是垃圾,而我自命清高是个奢侈品,那就想法跳出垃圾堆,因为垃圾堆里的奢侈品没人会注意到,即便奢侈品也有变成垃圾的一天……
热闹归热闹,低俗归低俗,但是这是一个用最通俗易懂而且简单粗暴的方式帮你道出人生的佳作,不经意间就用肮脏的语言和腐质的俚语说出了你一念之间就写好的下半生
人都是自私的,人都是顾己的生物,不爱自己在先就谈不上别的,所以男主最后的背叛看似是对信义亵渎和友情的背叛
然而就如他所说:这是最后一次,我即将洗心革面走上正途……为了这一点,其余的仁义道德都无足轻重了,毕竟垃圾也不值得留恋
青春要放纵,青春会迷失
然而自我认知,何时都该有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猜火车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6298.html
- 上一篇:完美的世界观后感影评
- 下一篇:人工智能观后感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