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盲道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4:28 网站:公文素材库

《盲·道》是一部于2017年上映的电影,由李杨执导,影片故事情节丰富曲折,画面震撼,纷繁复杂的剧情让人意犹未尽,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网友们关于这部影片的讨论,一起来看看吧!

01

人之初,性本善。

《盲·道》的最后一幕,让我联想到了鲁迅的那句话:“一个中国人被砍头,周围围观的中国人面目麻木没有感情,甚至有的中国人拍手叫好,没有丝毫觉得被杀之人是自己的同胞,很是麻木不仁。”

在晶晶撕心裂肺的呼喊中,一群人没有一个人上去阻拦,只是默默地拿出手机,拍摄着赵亮人生的最后几分钟。或许这些视频最后会成为指认凶手的证据,但鲜活的生命再也回不来。

吃瓜群众。

最近黑龙江的汤文文事件,如果不是被曝光,谁都不会想到在现代社会,还会有这样泯灭人性的事情!但是,看过李杨导演的《盲山》、《盲井》两部电影后,我却丝毫不惊讶。许多大家感觉只有在电影中出现的情节故事,此时此刻正在或者已经发生,只是在这信息及其发达的年代,还有很多网络触及不到的地方,媒体也没有照射到的角落。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段评论: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失贞的女人不是人,面临的不止是荡妇羞辱。所以,很多失贞的女人选择去死,不是多看重那个膜,是对未来非人生活的恐惧。汤案没什么不可思议的。在封闭的农村,破鞋不是人。所以谁都可以欺凌她,也不违背乡村道德。反而,法律还把她当人,才让村民感到恐惧、憋屈和冤枉。 

这段话中,如果将失贞改为残疾,正好可以用来形容《盲·道》中晶晶的遭遇。残疾的孩子在许多封闭的农村,不是人,而是物品。当晶晶的妈妈拉着赵亮的手说如果喜欢,三万块就可以抚养带走的时候,晶晶已然成为了一件物品,而晶晶的继父又将这件物品的价格翻倍了。

在重男轻女的封建农村,别说残疾的女孩,正常的女孩都是被……

人贩子,这个词不用多说什么了。

但还不能用这个词用来形容电影中郭伟那一伙人。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想卖孩子,顺带赚点钱,一个想买孩子,多一个赚钱的工具。

四个孩子,四个赚钱的工具,也许就12万,也许12万都不要。

而且,有了村委会的证明,警察也无可奈何,法律的空子,钻的真好。

抚顺的一个朋友由于影院的排期没有看成《盲·道》,看过“盲系列”前两部的她说希望李杨导演能将汤文文的事件也拍成电影。我想,如果她看过了《盲·道》,就不会说这话了。

7岁起被十余人性侵的汤与电影中晶晶的遭遇是那么的相似,差的可能只有那把防身的刀了吧?

为了拿到“龙标”,电影很多地方点到为止,很多地方也应该最后被剪了。所以,晶晶被性侵的事实也只有从那段噩梦和她警惕性极高的行为来暗示。一个十岁左右的孩子,随身带着刀,不管是睡觉、吃饭,还是洗澡……只要有男性近身,都会极快地亮出刀刃,可以想象她曾经经历了什么。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晶晶再长大一些,她也不是不会被逼迫走上失足妇女的道路,毕竟她在郭伟那伙人眼中,只是一个赚钱的工具。

电影中还是有许多人性的亮点:晶晶乞讨时给钱的路人、山村中的农户,搭顺风车的司机……所以,还是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人之初,性本善。

最后,提醒大家:下车的时候,不管是临时停车还是啥,一定要把车钥匙拔了!!!

02

独立电影没有招安。

这记耳光是掴在导演李杨脸上的。

被称为中国独立电影脊梁的李杨的电影作品挂上龙标本来是够稀奇的了。

作品表里赫然放着神作《盲井》、《盲山》的他,拿出品质远逊于前两者的《盲·道》,就更加让人瞠目结舌。

作为“盲”系列三部曲的完结之作,观众们期待的自然是可与《盲井》、《盲山》比肩甚至有所超越的《盲·道》。

可是《盲·道》的表现的确是太不如人意了。

对于起点高、作品质量高的导演,观众向来是不宽容的。

像这次《盲·道》就在豆瓣上遭遇了报复式的打分,评分跌落到4.7。

和《小时代》、《三生三世》比肩而立,这片子能烂到这个地步?

答案是否定的。

只是中国的粉丝向来有“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的坏毛病。

《盲井》的成功以后,不少人带上粉丝滤镜,恨不得把《盲山》捧得比《盲井》还高。(在我看来,《盲山》不如《盲井》)

《盲·道》的确不好,很多人就恨不得上去踩两脚才觉得出气,大概觉得“你拍成这样,怎么对得起我的期望?”

平心而论,《盲·道》又何至于是一部及格都到不了的作品?

大家只是接受不了这是李杨的作品罢了。

不过不同于大家首先关注影片本身,我比较在意的是李杨帐下无员亲身上阵为影片挂上龙标的执念。

中国独立电影在地下深耕已久,甚至给大家一种刻板印象:独立电影就是地下电影。

我们的电影的话语环境的确不宽松,但是独立电影的边界却一直在扩大,很多独立电影不一定要蛰伏地下。

独立电影回归地面,争取更大范围的传播或是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在我看来是独立电影走向健康、正常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

那些咋咋呼呼一个劲地让独立电影作者专注艺术远离市场的人都他妈的是耍流氓。

走进市场意味着独立电影的创作更具可持续性,电影与观众相互教化的作用也更显著。

不过大家存疑的可能就是,走上地面,表达的自由是否会受到妨碍。

中国的审查的确会让电影人闻之色变。

但我们的独立电影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与主流价值观并不背道而驰,只是在剧情和表达上走了刁钻、尖锐的路子。

带着镣铐跳舞,是可行的。

反而是独立电影投入市场,电影作者的创作态度的变化,真的可能限制电影的表达。

简言之,独立电影的作者开始考虑电影能不能回本能不能赚钱,甚至把这种强烈的目的性带入电影创作中,影片的表达自由就大大被削减了。

这部《盲·道》,剧组有多缺钱我是真的看到了,导演自己都要兼任主角。

作为一个导演,可以像毕博士一样对自己的导演水平一无所知,但是对于自己的表演能力应该是有清晰认知的。

李杨对这个角色的把握当然是很失败的,面部的表情和动作都显得很粗糙。

但导演的选角功力又是看得到的,李易祥、王双宝、王宝强、黄璐,一个个都完美地契合了角色。

他自己演主角,我真的只能理解为拍摄经费不足。

除了这个重要失误之外,影片还是有不少迎合市场的举措,最明显的就是频繁而无意义的煽情。

煽情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是行之有效的,近来在票房表现上最为成功的一部电影——《前任3》,导演田羽生就是深谙此道的好手。

《盲·道》里的煽情当然是拙劣和无效的。

但我最担心的,是电影作者为了迎合市场而扼住了自己发声的喉咙。

作者不受干扰的创作态度,才是独立电影的灵魂,无关题材,无关技法。

独立电影的慢慢成熟,慢慢突破商业电影的桎梏打开一番新局面,可以预想是个并不短暂的过程。

就像冯小刚炮轰观众烂一样,的确很多电影观众在审美上并没有更高层次的需求:

“我看电影,就是图一乐”,

“兹要是看见岳云鹏那张脸,综艺大电影我也笑得出来”

那其实独立电影跟观众就该是个互生互促的关系,观众的审美得到锻炼了,自然独立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就好了。

去迎合市场,但是又怎及得上正经八百的商业电影,真就是个吃力不讨好的昏招。

就像我开头讲的,独立电影没有招安,向审查、向市场低头,改易自己的创作态度,那这片子真的已经称不上独立电影了。

不过就算导演在创作态度上并无改变,但这部影片还是有两个先天缺陷,即便是拍《盲山》、《盲井》那时候的导演都未必能克服。

那些个经不起推敲的剧情和演员的表现不佳,我就不啰嗦了。

首先,《盲·道》这部影片是导演脱离《盲井》、《盲山》中所熟稔的乡村题材和方言语境的一次尝试。

很可惜,这次尝试无疑失败了。

《盲井》中的河南话和《盲山》中的陕西话可以说是两部电影的骨架,台词干练有味儿,人物也随着方言立体起来。

而乡村题材也让他的叙事更有真实性和震撼力,《盲山》中最后村民围堵带走白雪梅的警察,这一幕乍看多么骇人,仔细一想,这还真就是那里的农民。

而《盲·道》就不一样了,导演对城市人的话语、行为模式都没有很深入的理解,最后赵亮被杀时反复回响在画中的“不要多管闲事”的呼声显得太生硬太刻板了。

台词也组织得很啰嗦,没味儿。

有时候我觉得听不到方言真他妈可怕,我觉得人们统一语言建成了巴别塔,不能上天,只会下地狱。

尤其听到盲女对赵亮的那句“长大以后我要嫁给你”,硬生生把两人的父女之情给扭曲了,已然不是俗套可以形容,简直就是恶俗了。

只有随着剧情,镜头再次回到乡村时,我才觉得,那个对乡村熟悉的导演回来了。

尤其是晶晶被继父性侵,软弱的母亲只敢在屋外痛哭忏悔的那一幕,我觉得导演是真懂乡村。

另一处就是对“盲”的处理,前两部的盲其实指的都是以主角的经历来展现周围人的心盲。

以主角离奇的经历展现的是周围人对罪恶的视而不见甚至反为伥鬼。

言在此而意在彼。

《盲·道》里则真的出现了盲人,把盲女晶晶被控制去乞讨和萍水相逢的大叔赵亮的解救作为主线,但是对周围人的刻画太流于表面,太单薄了。

不论是控制盲女甚至将另一个小孩打成残疾来乞讨的犯罪分子,还是晶晶那母亲、继父,形象都不立体,看过之后都没有很深的印象。

给人的感觉就是配角仅仅为剧情服务,没有深层的含义和象征。

完全就是言在此而意在此,只是想讲一个大叔解救盲女的温情故事。

对于被人贩子控制的儿童乞丐这一社会问题欠缺深度的拷问和挖掘,只是简单地隔靴搔了搔乡间重男轻女的痒。

这两个缺陷比起剧情、演员来,我觉得是更致命的问题。

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要打一个及格分:题材不新颖但鲜有人触及,故事虽俗套但是完成度高。

毕竟要当一个好观众还是要不偏不倚一些,不能老“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

这样子对电影是很大的伤害。

我们当然期待独立电影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

但在此之前自己要学会当一个好观众,客观地评价和对待电影。

如果不想电影行业面临“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我们这种好观众会是最后一道防线。

03

下午上映前看了一遍《盲山》海外版,上次看好久之前,这次更专注,看完很冷,像回到东北刮风的冬天,也很感动,在感动雪梅不屈的勇气,感动青山年幼纯洁的心灵,感动李杨导演对电影的执着。

刷了好久的票,甚至想到就算票价涨十倍也要去看李杨,听听他对电影的理解。

我知道他路途艰辛,重重阻力,但我还是失望透了,不止对他还有对中国电影的失望。我本就一俗人,无法独立于世,把希望寄托与你的执着与勇气,也许期望越大带来的失望越大,没想到狠狠扇我一大耳光,告诉我,这他妈才是真正的现实主义

04

烂到惊人。

两个主角的人设,从前半段就没能给人展现任何魅力甚至带来任何好感。小女孩喜怒无常且没有一个自洽的性格。按理说从小被人打骂虐待强行乞讨,性格应该以畏缩敏感为主,那为什么八音盒掉地上了被骂了一句还敢怼回去?反派那几个打骂你你就不怼了?带回家然后『作』到被赶出去,赶出去了又『作』着要回去,反反复复一来二去这不跟俩神经病似的么。

为什么要设计『前著名歌手』这样一个背景在里面?换个别的职业一样也能成立。要设置歌手这个职业那好歹也唱一段啊,像《心花怒放》那样。而且开路虎住大房子,那说明还不是独立音乐人、草根歌手。光鲜的流行明星?犯事出狱了之后立马走上了装瞎子乞讨骗钱之路?毫无过渡,完全强行硬掰。再者,按照以前丰足的生活方式,即使落魄了也不会轻易抢车偷超市吧。

而且抢车偷超市真的没有任何后续吗?为了人间大爱,偷个车偷点儿超市零食算什么?『我们虽然穷然我们也有开车吃零食的权利!』小女孩吃零食那一段的表演真是尴尬到外太空,烂到现场一片哗然,好几个人就在那一段退场了。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似乎已经过去一个多小时,没有结束的意思。我终于忍不住了悄悄问一起来观影的姑娘:

我:这电影难道有 3 个小时?

姑娘:我看看票……110分钟。(看了下时间)那还有 5 分钟就结束了。

我:这还吃着零食唱着歌呢,怎么结束?

……

我:应该最后就是突然和反派打了一架然后大家都死了吧。

然后果然就死了。

既然在北京拍,而且没有回避各种地铁站名和地标建筑,为什么各种空间位置又非常矛盾?男主开着赃车带小女孩外出,出门的时候是北四环东向西行驶,结果回来的时候又是东三环从南往北行驶。家住在百子湾,乞讨在新中关,被刺在东北四环,就这么近乎穿城的生活范围,还能处处遇到同一个女警察或者同一波反派,这概率也是……

开头的床戏是什么作用?说明男主性功能正常?好与《天浴》差异化?这么一看立意突然迷幻了起来——天浴和盲道的共同点都是,有性生活的那一个最后都会死掉。

手持摄影和后期配音普通话真的无法共存,分分钟出戏。为什么不直接拍成个迷幻电影??

剧情滥俗到惊人,像另一篇影评说的,放到 50 年前还能接受,现在?怀疑导演平时根本不看别的影视作品。拍类型片好歹也需要做功课的吧?这片子的编剧低劣得像是被洗钱机构强行给了个命题然后写了几个小时就写出来的。如果拿音乐类比的话,就像是那种词曲编唱都一塌糊涂但非说胜在质朴感人的低质量民谣。所以导演你真的真诚地在做《盲·道》这部片子吗?你就这个水平?

总之这是近年来在影院观影的一次最差体验。上一次有这么烂的还是《东成西就 2012》。感觉全场的智商都被侮辱了。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盲道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09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