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养家之人观后感影评

时间:2019-05-15 09:38:27 网站:公文素材库

《养家之人》是一部来自欧洲的动画电影,影片剧情丰富,画面精致,寓意深刻,网友们对这部影片的评价也还不错,下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网友们是怎么说的吧!

01

和我想象的有点不一样。毕竟去年年初看的预告片没有对话,当时也只是以为有点类似于阿富汗版花木兰那样,有冲突有戏剧的故事。真正看了正片,有几分意外的惊喜,但更多的是压抑。“十一岁不算孩子了,可以嫁人了”、“女人不可以读书,不可以单独出门,没有买东西的权利”,哪怕早有心理准备,但开场不到五分钟就被简单粗暴得扯进这样的世界里还是非常不适,直到看完后几个小时,还是感觉有种无法呼吸的绝望感。

生在阿富汗的帕瓦娜很不幸,但拥有一个慈爱博学愿意教她读书识字讲故事的父亲又是极大的幸运,虽然这种幸运在彼时彼地可能一无是处还会起反作用。仅仅是因为残疾需要女儿帮着搀扶去市场做买卖,父亲就被刚加入塔利班的小混混带走。下有小弟上有姐姐,母亲受伤体弱父亲生死不明,帕瓦娜毅然女扮男装后初次唯唯诺诺地走在大街上那一幕非常戳我,曾经她围着头巾到处恳求都没人愿意卖东西给她,甚至还没站稳脚就被追打,如今她只是剪短了头发换了个身份,世界对待她的方式已是翻天覆地。

而相比默默挑起全家担子、温柔善良又坚韧的帕瓦娜,我更喜欢她那个同样女扮男装的旧同学肖希娅。半年前看预告片时我骨子里的理想浪漫主义作祟,曾经还暗暗猜想他是不是阿富汗版花木兰的“李翔  ”。而没看简介直接看正片的我才发现那只是两个姑娘,不过这曾经的恶搞脑洞当然不会影响我对这个角色的喜爱,改名德利瓦的她在电影里是帕瓦娜相依为伴的伙伴,也是引导她的启明灯。或许是比帕瓦娜多经历了几年外界的生活,或许是没有太多亲情上的牵挂,德利瓦的观念处事都更圆滑和势利,但她也同样的善良坚韧。支撑帕瓦娜的是救出父亲一家平安的信念,而对于德利瓦则是那张从父亲箱子底偷来的,南印果阿的风景照。

两个男装之下的小姑娘小心翼翼爬上废弃的坦克上相依而坐,对着照片中果阿的碧蓝海水期望未来的那一幕,真是美得令人心碎。

最终两人分别,因为帕瓦娜要在救出父亲后跟随母亲那边的亲戚离开,那个二十年后在果阿海滩上买卖相遇的约定,伴随着空中轰炸机的鸣声,在我看来简直是一个大flag。不像理想主义的印度电影,有着相比之下更轻松的社会环境和人文氛围,无论再怎么黑暗和写实,骨子里总还是能感觉的热情与欢乐。 但《养家之人》从头到尾都没有试图挑起或者引导观众的情绪,都更像冷漠地阐述着在阿富汗真实发生的一切,但我知道其实电影里的故事已经是非常理想的了。就像有个短评说的“对于现实来讲这部作品太过无力,作为动画来讲这部作品又太过沉重” 

看的过程中想起来几年前看的《我在伊朗长大》,恰巧是战争主题的动画电影,当然内核是完全不一样的。我喜欢《伊朗》甚于《养家之人》,但不得不承认,如果从同样的角度看《伊朗》里面很多的台词就显得力度不足了。这种感受很奇妙,因为明明《我在伊朗长大》才是真真实实的自传题材,而《养家之人》改编自小说,可我对《养家之人》总多了几分敬畏(共情感也少了),大概是因为战争题材吧。战争中的人性总是格外动人,而亲历战争有多恐怖,我完全不敢想象。毕竟在这个电影里,在黑暗的战乱中,最闪耀的也是在混乱与亲情交相衬托下那些微弱的人性之光。

如同电影一直穿插其中的民间故事,勇敢的男孩最后成功地从巨象那要回了村民的种子,其实那个故事合起来是非常散乱和逻辑不通的,但自古激励支撑民族精神灵魂的故事,从来也不是靠科学和逻辑。

“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真的希望她们二十年后能相遇果阿海畔。

理想主义的我得去看部印度电影缓缓了。

ps:

看到最后说的那句“raise your word, not your vicoe. 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时我又有点悲观,毕竟还是西方视角下的电影,但在现今社会,任何最终的胜利靠不仅仅是讲道理。

毕竟自由是有代价的,always。

02

一部严肃题材的动画片往往比真人影片更让人沉重,它轻盈的画面和残酷的内核本身形成一种极大的反差。

影片的梗概是讲11岁的小女孩帕尔瓦娜,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地区,因为爸爸无辜入狱,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顿和危机,小小年纪的她挺身而出拯救了家人。

影片里除了现实里发生的故事外,还分别借着人物的口讲了三个故事。

第一个是帕尔瓦娜的爸爸讲的,影片开头短短的叙述就让我们了解了这个国家荣耀而悲怆的历史,无数征服者的铁蹄踏过这片富饶之地,高尚之乡,战火中他们轮番上场,带给这个国家数不清的伤痛。

第二个是被打断的故事,帕尔瓦娜想讲一个公主的故事,就像所有这个年龄的小女孩一样,却只讲了一句话就被塔利班的盘查给打断了,这是个由不得做公主梦的现实。

第三个堪称暗线的剧情,当爸爸被抓走之后,帕尔瓦娜为了安慰哭闹的弟弟,而讲述了一个勇敢对抗象王的小男孩的故事,故事断断续续地讲着,和现实线平行穿插,勇敢小男孩和勇敢小女孩的经历互为镜像。

她的朋友说你要给小男孩取一个名字,帕尔瓦娜说苏莱曼,那是她故去哥哥的名字。

故事里,怪物象王抢走了村民们的种子,苏莱曼要去取回来,女巫告诉他要战胜象王需要三件宝物:一件闪着光的,一件用于抓捕,还有一件让人平静的。

苏莱曼用前两件宝物镜子和渔网打败了象王的爪牙恶狼们,发怒的象王赤红着眼睛从山顶冲向两手空空的他。

最危急的时刻,帕尔瓦娜急切地冲苏莱曼呼喊。

“用你的故事让他平静下来,那个妈妈从没说起过的故事。”

现实和故事在此刻交汇。

原来苏莱曼在像帕尔瓦娜这么大的时候,捡起了大街上的玩具,结果那是一个炸弹,死亡便是苏莱曼的结局。

象王喘息着平静下来,他身上的钢铁鳞片纷纷掉落,他最终在小男孩面前躺下,把代表爱与希望的种子还给了男孩。

象王就是被战争扭曲被宗教异化的现实社会,这片千疮百孔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着数不清的惨剧,人们失去自由,失去家园,失去生命,而这一切本不该发生,唯有正视并承担着这样的悲痛,才能让敌对的人们从暴虐仇恨中清醒过来,重建他们的家园。

影片的最后,苏莱曼回到村庄,和全村人跳舞,大笑,开怀畅饮。母亲和姐弟重聚,帕尔瓦娜带回了父亲,她们在带着哈拉的月光下,向着对方走去,漫漫长路,他们总会重聚。

苏莱曼给象王讲了一个故事,让他平静下来。

那么,看完帕尔瓦娜这个故事,你的内心平静了吗?

03

和《凯尔经的秘密》一脉相承的画风。这部手绘动画看的我泪流满面,在那个战火不断的国度,坚韧的小花在茁壮成长。

「帕尔瓦娜和奥狄什汗的故事。」

父亲讲述他的童年,那时候的阿富汗还没有被战火侵袭,可是好景不长。后来,当老师的父亲被迫上了战场,回来的时候已经一条腿截肢了。一家五口的生计要靠父亲去集市上兜售小商品和代读写书信维系,但好歹这个家也有父亲这样的一家之主。

当父亲被曾经的学生,现在塔利班的爪牙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关押后,帕尔瓦娜一家的生计全部落在她一个未成年的少女身上。森严的宗教管制和世俗黑暗的压迫下,帕尔瓦娜要扮成男孩养家赚钱,剪了短发的她成了小男孩奥狄什汗,换了男装的她从未感受过如此的自由自在,和小伙伴一起努力工作,不管多么辛苦的工作,她都咬着牙坚持。

这如花的少女生在这样的国家就要经历着难以想象的遭遇。过早的经历成长的阵痛,也过早的告别童年时代。我们总是患得患失,总是强调自己多不容易,但是比起帕尔瓦娜这样的小女孩,我们不知道有多幸运,生在和平强大的国家,没有战乱灾祸,没有生来不平等的遭遇。就算生活如此艰难困苦,养家这件事的担子多重,这个坚强的姑娘都没有放弃啊。

母亲面对强权暴力勇敢拼命去保护自己的孩子,一家人完整才是最重要的。毅然的拿起武器来,她只是个瘦弱的女子,却可以用命去拼。反观那些呼来喝去的大男人,父亲的学生,张牙舞爪的样子对弱势群体,但说起去战场开战,他却一脸茫然,完全没亢奋的感觉。战乱让这些人心理扭曲,消磨他们的意志,只是沦为行尸走肉,作为人的特质和属性就越来越少。

「苏莱曼和象王的故事。」

帕尔瓦娜很喜欢爸爸讲的那些神奇的传说。这是个勇敢男孩的故事,苏莱曼为了全村人,踏上了寻找象王并打败它,取回种子的旅程。路途中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他也得到了好心人的帮助,救了一批老马,也因为他的善良获得打败象王的法宝。

然后,故事在最后与现实交叠了。苏莱曼就是帕尔瓦娜的哥哥,那个在路上捡了一个玩具,之后玩具爆炸…

双线叙事为电影增加了很多魔幻色彩,无论现实还是虚拟,人始终要坚持信念,相信爱。只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总是有希望能实现目标。人才是无价的珍宝,帕尔瓦娜失去了哥哥,但她却努力救回了父亲,只要一家在一起,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既然生在这样的国度,就努力生存下去。

比起现实线,我更细化虚拟传说这条线的立体剪纸画风,为这个现实、忧伤的故事多了很多温暖感觉,战争破坏的不仅仅是人的身体,还有思想,在崩坏灵与肉之间,正确的价值观是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的道路。黎明前一定是最黑暗的时刻,希望这样的黑暗不会持续太久太久。女性在这世界上是比男性更坚韧的动物,她们用自己的柔韧去适应这个世界,真诚祝福每一朵战火下的小花都可以做着蔚蓝大海的梦,都可以实现这些梦!

04

鉴于动画的背景特殊,描绘的是塔利班统治下阿富汗的社会生活和习俗风情。很容易顺拐地把影片定性为阿富汗动画片。

敲黑板,这电影可是说英文的!

仔细一看,《养家之人》的制作班底,几乎全是欧洲血统:

剧本来自黛博拉·伊莉丝(Deborah Ellis)的同名原著改编,动画界小有名气的汤姆·摩尔(Tomm Moore)担任制片,导演是同为卡通沙龙动画公司的诺拉·托梅(Nora Twomey)。

同名小说《养家的人》封面

当然还有门面担当,联合国难民署亲善大使,安吉丽娜·朱莉加盟制片。不过你我都明白她的定位,负责站台的同时,突出人道主义的重要属性。

说白了,这部动画片就是爱尔兰的动画公司卡通沙龙(Cartoon Saloon)出品。

卡通沙龙公司的logo略随意

卡通沙龙成立于1999年,属于动画界的「奇葩」,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动画重镇中,异军突起。我愿意为它亲拟一条宣传语:

「卡通沙龙出品,每一帧都是艺术」

2009年的作品《凯尔经的秘密》(The Secret of Kells),手绘画风时而精密繁复,时而灵逸动人,想象力更是天马行空。

那本泥金装饰手抄本《凯尔经》看得人如痴如醉,森林精灵艾丝琳的一曲天外之音听得心底魂牵梦绕。

每一帧都能截图作为壁纸的《凯尔经的秘密》

AislingSongChristenMooney-BrendanEtLeSecretDeKells《Alsling Song》 听者会跟着白猫一起灵魂出窍

到了2014年《海洋之歌》(Song of the Sea),同样是爱尔兰民间传说,同样是质量上乘的手绘画风,这次多了许多水墨渲染的效果,给整个动画扑上一层海岛边氤氲不散的水汽。

音乐上愈加恣意,爱尔兰民谣铺满全片,配上非工业化流水线的画面,浓浓的都是欧洲文艺气质。

《海洋之歌》瑰丽奇幻的画风,让人过目难忘

而今的《养家之人》,鉴于阿富汗塔利班跟灵动沾不到半毛钱关系,动画画风沉稳和写实了不少。

那是否动画片观感大打折扣呢?毕竟不就是冲着天马行空的画风去看卡通沙龙的么。

倒也不尽然。《养家之人》自是找到了自己安家立命的法宝。那便是卡通沙龙必少不了的历史传奇或者民间传说。在这一部分,画手们纵情发挥,看得你心欠欠欲罢还休。

传说故事采用剪纸贴画的形式展现,非常巧妙

你注意到老婆婆突然出现的第三只手了吗

贰 | 想说又没说完的阿富汗那些事

不是军事迷或者基地组织控的在座各位,想必还是对阿富汗纷繁的历史有些陌生的。

如不是看了《养家之人》一开头,父亲努鲁拉(Nurullah)对小女儿帕瓦娜(Parvana)绘声绘色地讲解,我也不会对追溯到史前的阿富汗沿革史感兴趣的。

阿富汗,东西方交界处,连接南亚、中亚以及西亚,它拥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位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经历了无数次侵略和征服。相应的,也饱受各种文化冲击。

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居鲁士大帝Cyrus the great,创造了古波斯帝国百余年的辉煌,领导了一场摧枯拉朽的远征,到达了中亚。阿富汗并入了波斯帝国。(前6世纪中期—前336年)

而后统一希腊全境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荡平波斯帝国,建立了马其顿王国。(前336年—前325)

亚历山大大帝从印度河流域撤军之后,印度的月护王(旃陀罗笈多·孔雀)揭竿而起,建立孔雀王朝。得名一说他生于一个饲养孔雀的家庭,另一说他的母亲名字与孔雀谐音。总之,印度的佛教文明也路过此地。(前324年—约前187年)

巴克特里亚公主的美丽传说

兴都库什山脉(阿富汗北)的巴克特里亚总督迪奥多图斯一世宣告独立,自立为王,在中亚草原上建立起希腊化的奴隶制国家,又称「大夏-希腊王国」,张骞在这时候出使了西域。(约前250年—约前135年)

很可能是藏缅语族的月氏族,西迁的部分被称为大月氏(小月氏驻留在甘肃青海一带),征服大夏。五部之一贵霜,这个游牧民族扩张成了贵霜王国,地守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公元1世纪—3世纪)

大唐的军马

阿拉伯的头巾

而后一段时间属于嚈哒人时期,建立过突厥人的王朝,而后突厥又向大唐称臣(659年—751年)。中间阿拉伯人控制了吐火罗(962年—1151年),此后西域尽皆归于阿拉伯人,这正是伊斯兰化的开始。

1220年,蒙古人在这里建立过蒙古汗国、伊尔汗国等附属的小政权。异族统治下的阿富汗差不多就此结束了。

1747年,阿富汗普什图族人建立起杜兰尼王朝,统一的阿富汗国家正式形成,后经过巴拉克查依王朝(1836年—1973年),二战前在英国和俄国的反复争夺中夹缝生存。

冷战时,无一例外沦为美苏争霸的棋子,苏联先后三度在阿富汗发动政变,又几度入侵阿富汗,号称「支援阶级兄弟」。

阿富汗陷入内战。不满军阀混战的学生,在1994年组成塔利班,几年间横扫全国,建立起一个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统治,视《古兰经》为法律。

直到2001年,911之后,美国以打击藏匿的本·拉登为由,推翻了塔利班政权。

《养家之人》的故事就是发生在2001年之前。

阿富汗好像摇摆的天平两端,一边是战乱纷飞改朝换代,各色文明到此一游;另一边是严苛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和塔利班。

当天平最终朝着塔利班倾斜,反现代、反自由、反世俗的高压统治诞生了。

它纵容甚至助长残暴酷刑,抵制武器外的所有现代化,它歧视女性,仇视一切异教。

恐怖统治下的阿富汗,高度宗教化,以至于难以寻到曾经各色文明的蛛丝马迹。

阿富汗的手抓饭

《养家之人》描绘了这时期阿富汗的社会风情和众生相,不过电影的火力相对集中,这部分现实主义段落所展现的,基本可概括为「阿富汗女性十万个不能做的事」。

她们不能接受教育,不能参加工作,成年女性不能露出身体的任何部位,只能戴着厚厚的「波卡」。

她们不被允许单独出行,即使在男性陪同下在公众场所出现也不能有任何引起人注意的举止,未成年即可以结婚。

这种自洽的流氓规定,判断者却是任何一个掌权的男性。这样的社会里,父亲被学生栽赃,母亲被男人打伤。无助情绪如瘟疫蔓延开来。

影片最后选择的节点恰好是美军发起的阿富汗战争前夕。有趣的是,电影没有试图正义化美国的反恐战争。

还是男孩就被赶上战场

相反,电影部分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极权下的人们没有主动选择打破暴政,当然也没因卷入战争而欢欣鼓舞。

导演诺拉表示,动画试图暗示一种「轮回」或者「循环」,阿富汗再次成为刀俎鱼肉,被人觊觎,任人宰割,无可避免地再次陷入战乱,历史重演。

下文涉及剧透,请谨慎阅读

叁 | 结尾

幸而,小女孩帕瓦娜女扮男装,解决了家里主要的生计问题。

幸而,帕瓦娜成为了说书人,继承了父亲的迷人传说,给不幸的世界带来了些许安慰。

故事里的男孩,原来是早年夭折的哥哥,他的死因终于揭晓,而因此他成功从巨象那要回村民的种子。

故事外的小女孩帕瓦娜,终于救回了监狱中的父亲。试图被带走的母亲和姐弟也逃脱并相遇。

最后的最后,帕瓦娜拖着受伤的父亲,母亲带着姐姐弟弟,不知是向着家的方向,还是无尽的黑暗前行。

二十年后,她是否在海边与另一个女扮男装的姑娘相遇?

开放的结局没有提供任何答案。只是说「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05

曾经去过阿富汗边境,写过与阿富汗有关的小说,所以才会选择看这部有关阿富汗生活的动画片。没想到,这部动画片的制作者无一阿富汗人,都是西方人士,但影片内容却让俺联想起上个世纪70年代之前的中国动画或电影故事。

那时,所有描述1949年之前抗战和内战的儿童电影、动画片或故事,都会用这样的口吻开头:“在那万恶的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嗯,这说法用在这部《养家之人》开头也没啥问题。来,这么讲:“在那万恶的塔利班统治时期,阿富汗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吃不饱,穿不暖,深受塔利班的压迫和战争的伤害。”

这个动画故事怎么看,都像新中国初期的作品,形式、内容、情调都很像,只是故事背景不太一样,其中的一些社会风俗与人物穿着不太一样。比如片中童话故事的绘画风格,就让俺想起剪纸风格的《鱼童》,人物造型,尤其是阿富汗男性的造型,让俺想起《阿凡提的故事》,女扮男装的故事,不难想起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如果把人物换成中国人,背景换成抗日战争时期,故事基本原封不动,也完全说得过去。

用现在流行的语词来说,反抗压迫、向往自由、争取民生,都是永恒的主题。片中的女孩,以一己的柔弱之力,支撑家庭,营救父亲,这类故事在当年的红色题材故事中其实是屡见不鲜的,如今,这个同样的故事不过是换了一个语境而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养家之人观后感影评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41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