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水形物语影评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9:38:30 网站:公文素材库

水形物语是一部来自美国的奇幻爱情片,影片剧情丰富,画面震撼,给人很不一样的感受,小编整理了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大家一起看看吧!

01

因为早早看过《与神同行》漫画,所以一直期待电影的上映。电影看完后的简短感受是:和漫画比有些许遗憾,可也有一些超越漫画的地方,是一部亮点颇多的诚意之作。

人去世后不能都投胎,而是要经历7次审判。这是与神同行最独特的设定,颇为新颖,每处地狱的设定都很有品味(漫画中这点体现的更明显),也让人叫绝。当然,电影如果只有这些那肯定不会有影史票房第二的成绩了。细腻的画面感,故事本身的饱满度,人物演技在线……都给影片质量加分不少。

看上面大家的影评,有人说电影说教意味过重,比如怠惰地狱会审判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人,说谎地狱专门给说谎者拔舌头等。可反过来想,就算是但丁的《神曲》不也是有说教内容吗,古今名著、戏曲也是如此,只要表达得当,这明明是加分项好不好!

扯远了。其实,相比于说教,笔者更觉得所谓地狱的审判,正是映射人生便是一场无时无刻的审判。被命运审判,被财富、事业审判,被他人的目光审判,被自己的虚荣审判……只是有的人能轻松应对这些审判,有的人一生深陷其中罢了。《冰与火之歌》里的小恶魔在被自己的父亲推上审判台为自己辩论时说:“是的,我有罪,我的一生就是对侏儒的一场审判。”看到这句话时,相信你和我一样内心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痛。而看完《与神同行》电影后,笔者又有了相似的感受。

大家都在大谈这部人兽恋电影的先进性,然而就因为是人兽恋爱讲述社会关怀,兜售了一个怪里怪气的政治正确,所以就是先进么?

我真的觉得如果一些好莱坞40岁以上的导演里相当一部分愿意写和拍这种怪诞故事,这种片子能像可乐一样从流水线上排出来,温情童真的斯皮尔伯格、硬朗矫健的诺兰、剑走偏锋凌厉的大卫·芬奇,特别会拍电影的卡梅隆拍个政治正确怪奇脑洞片他们做不到?……而且不是从今年开始,可能2000年就能做到,关键是这些导演真的愿意拉下脸写这种二流故事么?我觉得但凡对自己还有更高要求的导演编剧,都不齿用这种路子做出电影的。而现在这种二流水平的东西成为了被褒奖的对象,不是只能说评价标准在降低吗?——为了尊重非白人,而为少数族裔的题材、演员、导演开绿灯,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是合理的,因为教学资源就是不一样,少数民族,往往就意味着落后省市。然而作为商业电影,勇争先进这是电影从业者应当作为义务的自我要求,行业工会奖放出的信号是优待水平欠佳而身份特殊的从业人员和剧本,却冷遇水平过硬的电影,就为了让好莱坞越来越政治正确?

这不是变革,这简直是自我阉割的行业灾难。

这种电影真的就是爆米花电影的水平,能够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长片,太对不起其他电影了,因为在普通人眼里,我们对比的是今年的横向,比如《银翼杀手2049》,论剧本、摄影、特效、人文哪个都是过硬,过硬到有着足够经验的观影者有着极大底气说《2049》确实超越此片。怎奈奥斯卡一向鄙视科幻片,而且《2049》具有续作冷饭的因素,所以顶多给俩技术奖意思意思。同时,除开横向,还有纵向。过去30年的奥斯卡得奖片默默地看着你们呢,奥斯卡的评委们,这片子跟奥巴马拿了诺贝尔和平奖有什么区别啊?

作为看过好几遍漫画的原著党,说一下电影和漫画的异同吧。

从风格上来说,漫画更轻松,带有人性的幽默和自嘲,少了惊悚和人生之痛的成分,多了一些欢乐和肆意纷飞的想象。而电影显然走了另一条路线,更突出感人性,这也是韩国电影的一贯路线,毕竟电影要有净化人心的功能,这一改编无可厚非,可电影中如果再多一些幽默搞笑,就完美了。

电影里,男主金子洪是为了救火而牺牲的英雄,对地狱使者来说这是相当尊贵的啊。可很遗憾,漫画男主是个普通职员,就像你我一样,绝对没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可好事也没做过多少。他的死因也很耐人寻味——为应酬喝酒过多得肝病而死,似乎又多了几分对现实的无形批判,这是电影里所缺乏的。其实漫画里处处都有真实的现代社会的影子,比如颇为现代化的阴曹地府,对了,死者都是乘坐地铁去地府报道的,而且竟然还有爱心专座(这点有点像七龙珠里的设定),漫画基本就和咱国的聊斋一样,用神鬼故事映射现实世界,其中不乏夸张、荒诞、搞笑的地方。

漫画中存在感非常强的神一样的律师,在电影里竟然也不见了,三位使者一起为死者辩护,甚至去阳间为他抓恶鬼。还有就是电影中的刘成延在漫画中自杀时没有获救!冤魂士兵的确原谅了他,但拥抱时因为感受到冤魂士兵的极度痛苦,令他最终还是自杀身亡。似乎这样的设定更合情合理,不过和电影“爱”的主题有点格格不入,所以电影里就直接改成获救了……

看完漫画后更加期待电影第二部。也大胆预测一下接下来的剧情。

大家还记得《与神同行》中可爱的阴间使者德春曾对金自鸿欲言又止吗?她和解怨脉、以及江林公子在生前的身份究竟为何?其实对于这些,漫画第三部都有交代。然而电影版已经对于他们三人的生前身份有所改动,例如超能打的解怨脉在漫画裡面原本是一位武将,但这身份在电影版中显然已经移植到了江林公子身上。反倒是月差使者德春在漫画中生前是一位善良并且第六感强烈的角色设定应该不会改变,她将在阳间与将军在冰天雪地裡建立一段深刻友谊关系,这段情谊也是让他们在阴间再续前缘的关键原因,就看续集电影给她的戏份多不多了,个人希望能给一些偏重,我可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

有人可能想知道哪里能看漫画,收不收费。我是在咚漫APP看的,完全免费,还能离线下载,我一般都是下载完在上下班坐地铁时看,有两次都差点过站!!除了与神同行外,还有几部不错的漫画同时在追。大家自己了解下吧,就不赘述了。

02

因为早早看过《与神同行》漫画,所以一直期待电影的上映。电影看完后的简短感受是:和漫画比有些许遗憾,可也有一些超越漫画的地方,是一部亮点颇多的诚意之作。

人去世后不能都投胎,而是要经历7次审判。这是与神同行最独特的设定,颇为新颖,每处地狱的设定都很有品味(漫画中这点体现的更明显),也让人叫绝。当然,电影如果只有这些那肯定不会有影史票房第二的成绩了。细腻的画面感,故事本身的饱满度,人物演技在线……都给影片质量加分不少。

看上面大家的影评,有人说电影说教意味过重,比如怠惰地狱会审判每天无所事事、虚度光阴的人,说谎地狱专门给说谎者拔舌头等。可反过来想,就算是但丁的《神曲》不也是有说教内容吗,古今名著、戏曲也在今年3月5日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水形物语》一举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艺术指导和最佳原创配乐四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当著名的“雌雄大盗”宣布这一结果时,导演吉尔莫·德尔·托罗走上了颁奖台,先是一脸带笑地抢过沃伦·比蒂手中的信封,确保片名无误,然后才开心地拿过了颁给最佳影片的那尊小金人。

没错,怎么可能有错呢!

此前半年,《水形物语》已经拿下了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尽管有不少评论指出,近些年的威尼斯电影节正在向好莱坞电影“投降”,但投降归投降,评审团在艺术的评判上却没有理由颁给一个质量低劣的作品。可以断言,《水形物语》不仅是2017年全球中小成本电影制作的标杆,也是年度美国电影工业中最具代表性的典范之作,其精致程度丝毫不逊色于近二十年来任何一部奥斯卡最佳影片。

在此之前,吉尔莫·德尔·托罗经历过好莱坞商业制作的锤炼,但这些作品并没有让他丢掉自己鲜明的创作风格,反而强化了他的特质性。事实上,除去漫改作品、电视剧集和大型商业制作之外(这里将这些作品排除在外并不含贬义,主要是因为德尔·托罗不能对影片的流程和走向获得足够的控制。但必须说明,《环太平洋》仍然是笔者最爱的机甲电影之一),德尔·托罗一直以来最擅长的就是小成本暗黑童话。从西语处女作长片《魔鬼银爪》(1993)开始,他的世界当中就充满了(西方世界的)妖魔鬼怪,这其中包括上述作品中的吸血鬼,又以《鬼童院》(2001)中的鬼童、《潘森的迷宫》(2006)中的潘神最为著名。

不过这些都不是德尔·托罗的标志性特征。真正让他独树一帜甚至鹤立鸡群的,与其说是无与伦比的想象力和精雕细琢的制作力之外,不如说是他将真人童话与现实世界嫁接的能力。德尔·托罗最拿手的,是将他的故事架设在真实的历史背景之中,这种做法一方面往往能制造出脱离现实的奇幻感,另一方面也使得电影文本具备了多重指涉性,而且毫无疑问的是,这种嫁接越紧密,各个层次文本间的关联性就会越强,文本整体就会呈现出越发复杂的样貌。于是,二战、冷战、内战……凡是矛盾冲突剧烈的重大历史节点,都成为了德尔·托罗最爱插入他“楔子”并制造耦合关系的地方——正是在这些对抗当中,人性的善恶、时代的悖谬才能呈现出极致的状态,一个个动人的童话,才有施展的空间和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看,德尔·托罗的前作《猩红山峰》(2015)之所以会遭遇恶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影片本身的架空设定(维多利亚时代的孤立山庄)没有提供什么解读空间,所以哪怕视觉再完美,设定再充实,也无法回避剧情干瘪流俗的事实。因此,哪怕仅仅是基于这点来看,《水形物语》也一定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当之无愧的巅峰之作。当我们还在抱怨这部影片的剧情浅薄得让人难以接受时,德尔·托罗和他的编剧其实已经在表层的故事之下布下了数条有趣的线索和丰沛的纤毛,这张网络盘根错节,在真实历史的土壤中吸取着惊人的能量,而这个无与伦比的现实基底,也让每个角色和桥段得以尽情生发。

《水形物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当中。虽然影片中没有任何明确的交待,但根据影院里放映的影片来看,观众可以大概将故事发生的时空确定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美国的巴尔的摩。我们有理由相信,德尔·托罗将故事设定在这个时间节点并不是出于某种异想天开的直觉,因为60年代初在美国的历史进程中实在是过于特殊了:从国际局势上讲,美苏冷战在这一时期达到高峰,从61年的柏林危机到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热战可谓一触即发;从国内看,美国掀起了著名的平权运动,时任美国总统肯尼迪于1961年签署 “平权法案”后不久便遇刺身亡,社会矛盾激化程度可想而知。

影片正是将故事置于这个背景之中,整个实验室和人鱼的出现,都围绕着美苏双方的军事对抗展开,而其中的所有主要角色,则都与“权利”二字密不可分。除此以外,作为电影爱好者的德尔·托罗还少不了加入他的“私心”:如他所说,《水形物语》是一部“送给电影的情书”——这不仅体现在片中出现了大量的老电影并仿制了歌舞片的片段,甚至是直接在角色设定中致敬《黑湖妖谭》等作,更体现在他清楚地意识到60年代初期在电影发展史中的特殊性(这一指涉其实比所谓“致敬”重要许多,因为如果剥离这个层面的考量,剧情就会出现无法解释的漏洞。比如,电影院里为什么总是空空荡荡?):随着电视的出现,电影行业出现了大幅衰落迹象,影院只能用巨大的宽银幕和超长的史诗巨作对抗电视、吸引观众(影片设定的1962年也是影史杰作《阿拉伯的劳伦斯》上映的年份,该片在翌年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将在内的七项奥斯卡大奖,想必并非“巧合”),但诚如片中所展示的那样,这种办法依旧无法挽回颓势。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影院是如何经常性的门庭冷落,以及作为娱乐工具和监控手段的电视如何频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对电影工业发展状况的回顾在《水形物语》中所占的位置如此重要,以至于我们很难将它当作单纯的“迷影元素”看待;在一些场景中,这些相当不起眼的安排实际起到了重要的结构性作用,甚至足以左右影片的表意。

这里,我们可以举一个最为典型场景来说明:当人鱼从女主角艾丽莎的家中逃跑后,艾丽莎在空无一人的放映厅中找到了他,此时人鱼在银幕上看到的,恰是1960年在美国上映的作品《路得记》(The Story of Ruth)。该作根据《圣经·旧约 路得记》改编,讲述了摩押人路得随婆婆回到犹大伯利恒再婚生子之事。德尔·托罗之所以在此刻选择这部影片,是因为这一圣经故事中包含了一系列丰富且与影片相匹配的含义:首先,路得对婆婆拿俄米的挚爱和追随与艾丽莎和人鱼情感殊为相似(1:16 “你往哪里去,我也往哪里去”);其次,路得和拿俄米分别来自摩押和犹大两个王国,这就将路得对拿俄米和她的丈夫波阿斯的感情寄托在两个不同的民族之间(2:12“你来投靠耶和华以色列神的翅膀下,愿你满得他的赏赐”),对应了片中跨越种族的爱恋。

更值得玩味的是,人鱼在片中的形象并非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兽—人—神的递变,在这个过程中,观看《路得记》显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很难不让人想起《天堂电影院》那个著名的结尾——电影可以如何作用于一只“兽”的精神世界,以至让它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便脱胎成人,从吃猫变成了“吸猫”,从随地进食变成上桌吃蛋,从浴缸中休憩到床上安眠——正如电影改变了德尔·托罗本人一样。所有这些在影片中只发生了不到五分钟时间,但这五分钟却足以让我们管窥到影片背后巨大的所指系统。

《水形物语》之所以备受争议,一方面是因为其“简单老套”的故事情节,另一方面也因其“刻意迎合”美国主流价值而被指责为“政治正确”。然而事实上,只要对比一下真正的“政治正确”就会发现,将《水形物语》描述成一部“政治正确”的影片是一种多么滑稽的误读。恰恰相反,影片正是以构建童话的方式,通过巧妙的角色设置和情节编排极力规避罔顾事实、过犹不及的说教,极其含蓄地描绘了60年代初期女性、残疾人、同性恋和黑人群体在社会中确有的地位和遭遇。它既不游离,也不介入,既不义愤填膺,也不滥杀无辜。于我而言,这就是艺术在当今世界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更仔细地分析之下便会发现,《水形物语》让人产生“叙事老套”“价值陈旧”的错觉的根本原因,在于德尔·托罗所擅长的童话故事具有一套十分特殊的叙事机制。在这样的故事之中,人物必须达到极致的典型化和平面化,才能形成有效的冲突;当人物无法形成足够的动机时,创作者甚至会想方设法把人物推向更加极致之处,从而达到应有的叙事目的:一个显见的例子是,当反派角色斯特里克兰准备放弃寻找人鱼时,是霍伊特将军以生命和家庭作为要挟,把他推向了邪恶的必然(被阉割的手指也随之变黑腐坏)。

正如我们无法期待格林童话《小红帽》中的大灰狼在吃人之前会再三考虑犹豫不决,无法期待《绿野仙踪》中每一个角色都集智慧、爱心、勇气以至奸邪于一身,我们也不能期待《水形物语》中的任何角色像写实主义的《三块广告牌》中的角色那样具有复杂的人性向度。不过,这并不代表《水形物语》中的角色塑造毫无水准;恰恰相反,片中每个角色都具有极强的功能性和可读性,除了社会边缘群体的身份特质之外,每条角色线索还为影片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维度。

比如,黑人女子泽尔达的自取名“黛利拉”(Delilah)就有着明显的宗教色彩,而这成为了反派角色要挟泽尔达说出人鱼位置的突破口;女主角艾丽莎的疤痕则给整个故事添加了一抹至关重要的浪漫主义色彩。同性恋的画家身份更是充满玄机:他的前上司明确指出“绿色是未来的颜色”,由此我们才得以注意到,整个影片几乎全都沉浸在水鸭色之中(只有理想的核心家庭驻留在了琥珀色的美国梦中),这既在暗示水与爱的无处不在,也无疑是在表明《水形物语》不仅是一部设定在冷战白热化时期的电影,更是一则关于“未来”(也就是现在,甚至也是未来)的寓言,一首人类文明的挽歌。 它试图表明,文明的对抗、社会的不平等和电影的衰落在五十余年后的今天仍未终止,今后亦未可知。

通过这样那样的方式,影片的色彩、角色和背景完全勾连在一起,形成了一个统一、丰富而具有无限时空外延的整体。它是吉尔莫·德尔·托罗创造的宇宙,既真实可感,又暧昧不明。当我们回顾整部影片时也许会发现,同性恋画家不仅充当着“水形宇宙”中的一个角色,还是整个故事的叙述者。在影片结尾他提到,“他们从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了吗?我相信是的。”直到这时我们恍然明白,二人入水之后的一切无非出自于他个人的想象,现实或许远比这个唯美的结局要残酷许多。

可谁又能确定呢?影片开头,德尔·托罗将水下的闹钟与艾丽莎起床的镜头剪接在一起,分明表明水下所发生的一切皆是艾丽莎的幻梦……

《水形物语》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永远无法被看透,甚至无法被感知——谁也不会在意那些完全融入情节的单点光源、交叉剪辑,或者刻意观察墙上的花纹、房间的陈设。大众对《水形物语》的轻视,恰恰反证了它的朦胧和轻盈,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是一则童话,一声耳语,它讲出了一个人尽皆知、却无人能及的词语:

唯爱永生。是如此,只要表达得当,这明明是加分项好不好!

扯远了。其实,相比于说教,笔者更觉得所谓地狱的审判,正是映射人生便是一场无时无刻的审判。被命运审判,被财富、事业审判,被他人的目光审判,被自己的虚荣审判……只是有的人能轻松应对这些审判,有的人一生深陷其中罢了。《冰与火之歌》里的小恶魔在被自己的父亲推上审判台为自己辩论时说:“是的,我有罪,我的一生就是对侏儒的一场审判。”看到这句话时,相信你和我一样内心有一种感同身受的痛。而看完《与神同行》电影后,笔者又有了相似的感受。

大家都在大谈这部人兽恋电影的先进性,然而就因为是人兽恋爱讲述社会关怀,兜售了一个怪里怪气的政治正确,所以就是先进么?

我真的觉得如果一些好莱坞40岁以上的导演里相当一部分愿意写和拍这种怪诞故事,这种片子能像可乐一样从流水线上排出来,温情童真的斯皮尔伯格、硬朗矫健的诺兰、剑走偏锋凌厉的大卫·芬奇,特别会拍电影的卡梅隆拍个政治正确怪奇脑洞片他们做不到?……而且不是从今年开始,可能2000年就能做到,关键是这些导演真的愿意拉下脸写这种二流故事么?我觉得但凡对自己还有更高要求的导演编剧,都不齿用这种路子做出电影的。而现在这种二流水平的东西成为了被褒奖的对象,不是只能说评价标准在降低吗?——为了尊重非白人,而为少数族裔的题材、演员、导演开绿灯,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是合理的,因为教学资源就是不一样,少数民族,往往就意味着落后省市。然而作为商业电影,勇争先进这是电影从业者应当作为义务的自我要求,行业工会奖放出的信号是优待水平欠佳而身份特殊的从业人员和剧本,却冷遇水平过硬的电影,就为了让好莱坞越来越政治正确?

这不是变革,这简直是自我阉割的行业灾难。

这种电影真的就是爆米花电影的水平,能够拿到最佳导演和最佳长片,太对不起其他电影了,因为在普通人眼里,我们对比的是今年的横向,比如《银翼杀手2049》,论剧本、摄影、特效、人文哪个都是过硬,过硬到有着足够经验的观影者有着极大底气说《2049》确实超越此片。怎奈奥斯卡一向鄙视科幻片,而且《2049》具有续作冷饭的因素,所以顶多给俩技术奖意思意思。同时,除开横向,还有纵向。过去30年的奥斯卡得奖片默默地看着你们呢,奥斯卡的评委们,这片子跟奥巴马拿了诺贝尔和平奖有什么区别啊?

作为看过好几遍漫画的原著党,说一下电影和漫画的异同吧。

从风格上来说,漫画更轻松,带有人性的幽默和自嘲,少了惊悚和人生之痛的成分,多了一些欢乐和肆意纷飞的想象。而电影显然走了另一条路线,更突出感人性,这也是韩国电影的一贯路线,毕竟电影要有净化人心的功能,这一改编无可厚非,可电影中如果再多一些幽默搞笑,就完美了。

电影里,男主金子洪是为了救火而牺牲的英雄,对地狱使者来说这是相当尊贵的啊。可很遗憾,漫画男主是个普通职员,就像你我一样,绝对没做过伤天害理的坏事,可好事也没做过多少。他的死因也很耐人寻味——为应酬喝酒过多得肝病而死,似乎又多了几分对现实的无形批判,这是电影里所缺乏的。其实漫画里处处都有真实的现代社会的影子,比如颇为现代化的阴曹地府,对了,死者都是乘坐地铁去地府报道的,而且竟然还有爱心专座(这点有点像七龙珠里的设定),漫画基本就和咱国的聊斋一样,用神鬼故事映射现实世界,其中不乏夸张、荒诞、搞笑的地方。

漫画中存在感非常强的神一样的律师,在电影里竟然也不见了,三位使者一起为死者辩护,甚至去阳间为他抓恶鬼。还有就是电影中的刘成延在漫画中自杀时没有获救!冤魂士兵的确原谅了他,但拥抱时因为感受到冤魂士兵的极度痛苦,令他最终还是自杀身亡。似乎这样的设定更合情合理,不过和电影“爱”的主题有点格格不入,所以电影里就直接改成获救了……

看完漫画后更加期待电影第二部。也大胆预测一下接下来的剧情。

大家还记得《与神同行》中可爱的阴间使者德春曾对金自鸿欲言又止吗?她和解怨脉、以及江林公子在生前的身份究竟为何?其实对于这些,漫画第三部都有交代。然而电影版已经对于他们三人的生前身份有所改动,例如超能打的解怨脉在漫画裡面原本是一位武将,但这身份在电影版中显然已经移植到了江林公子身上。反倒是月差使者德春在漫画中生前是一位善良并且第六感强烈的角色设定应该不会改变,她将在阳间与将军在冰天雪地裡建立一段深刻友谊关系,这段情谊也是让他们在阴间再续前缘的关键原因,就看续集电影给她的戏份多不多了,个人希望能给一些偏重,我可是很喜欢这个角色的!

有人可能想知道哪里能看漫画,收不收费。我是在咚漫APP看的,完全免费,还能离线下载,我一般都是下载完在上下班坐地铁时看,有两次都差点过站!!除了与神同行外,还有几部不错的漫画同时在追。大家自己了解下吧,就不赘述了。

03

《水形物语》是类似“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如果说鱼人是野兽,艾丽莎就是美女。

她会模仿电视里的楼梯舞,

会枕着帽子小憩,

会听音乐,会在拖地时跳舞,她最想要的是一双红色高跟鞋,特别是她幻想自己引吭高歌的片段相当惊艳。

她浪漫,美丽,像《天使爱美丽》中的艾米莉。她是美女,也不仅仅是美女。她温柔又兼具勇敢,可爱又不失坚强。

她勇于追求爱情,并且为此奋不顾身,忠贞不渝。

有人说过:每个人都是被劈开成两半的一个不完整个体,终其一生在寻找另一半,却不一定能找到,因为被劈开的人太多了。

电影中有大量弱势群体,艾丽莎出生以来就不能说话,鱼人被当做怪物,身为同性恋的室友吉尔斯遭到餐厅员工的歧视,身为黑人的同事泽尔达、餐厅客人也受到不平等待遇……

他们在安保人员斯特里克兰眼中是不完整的:上帝长得很像人,长得像我,或者长得像你。可能还是更像我一点。

斯特里克兰表面上高人一等,但他对将军言听计从,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没有反抗的气魄;别人说汽车是水鸭色,他就跟着说是水鸭色,没有一点主见。

相比之下,艾丽莎身为弱女子却敢冒着生命危险解救鱼人,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爱情;

鱼人知恩图报,从不放弃艾丽莎,坚决要和她在一起;

吉尔斯为了卖出作品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泽尔达坚持相信艾丽莎、帮助艾丽莎,肝胆相照,生死与共。

他们虽然有不同的肤色、身体,但有相同的灵魂,相同的人性,相同的为美好生活、为正确之事而奋斗的信念,他们比斯特里克兰更加勇敢、更加善良、更具人性。

当然,他们当中也有布鲁斯特那样的庸人,泽尔达给他做饭,他从不道谢;他把艾丽莎供出来,还不允许泽尔达给她通风报信。

布鲁斯特这样的人绝非少数,正是他们愚昧、懦弱、麻木、自私,艾丽莎、鱼人、泽尔达、吉尔斯的知恩、清醒、勇敢、正直更显得难能可贵。

而正是因为艾丽莎、鱼人、泽尔达、吉尔斯是同类人,他们才会同舟共济,患难与共。

布鲁斯特不尊重泽尔达的劳动成果,斯特里克兰歧视泽尔达,只有艾丽莎把她当做好姐妹,所以她愿意帮助艾丽莎。

吉尔斯在职场受挫,还因为同性恋身份被餐厅服务员赶出去,只有艾丽萨把他当成一家人,所以他对艾丽莎伸出援手:我找不到其它人聊天了,你是唯一一个能听我说话的人。听着,你想要做什么都可以,只要你说需要,你就告诉我我能为你做些什么。

鱼人被人们当成怪物,受到百般凌辱,但是艾丽莎给他吃鸡蛋,给他放音乐,还把他救出来;而艾丽莎不能说话,很多人都不尊重她,但鱼人看她的眼神,表明他并不觉得艾丽莎缺少什么,也不觉得艾丽莎是不完整的,他每次看到艾丽莎的时候都很开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能够相亲相爱,相濡以沫。

艾丽莎和鱼人一样张开嘴巴,一样发不出声音,她所经历的、她的一切都把她引向鱼人。他们在外观、肉体上是异类,但内在、精神上却是同类。

一个从来不被待见、被直呼“哑巴”的人,突然有一天有人看上你了,吃你煮的鸡蛋,听你放的音乐,每次看到你很开心,这种体验是多么的幸福啊!

艾丽莎出生几十年来头一回有这样的待遇,她有什么理由不爱上鱼人呢?他们的爱情是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毫不唐突,毫不生硬。

我们每个人,都是身体完好,灵魂残缺。所以需要找到一个人,Ta正好填补了你缺失的那部分灵魂。所以,爱从来不关乎身体,而关乎灵魂。

我非常喜欢《水形物语》的一点是,电影非常尊重女性。

很多人有这样一种畸形的想法:一个男人睡了女人,他就是榜样;一个女人睡了男人,她就是荡妇。

很多电影也是如此,常常有男人睡了女人的电影,但女人主动睡了男人的电影却很少。甚至一旦出现女性,就对“性”避而不谈,似乎女性不能谈论“性”,似乎女性谈论“性”就显得淫荡,似乎只能男性才能讨论“性”。

这种矫枉过正的行为就是一种歧视,毕竟男性都可以谈“性”,女性为什么不能谈“性”?

其实,法国女性敢公开、正视“性”,才是进步、觉醒的标志。

《水形物语》也是提倡“性解放”,导演从不刻意回避性话题,而是理智探讨。比如艾丽莎会自我安慰,会和鱼人滚床单,还会和闺蜜谈论这件事,这才是尊重女性的电影。

更为重要的是,艾丽莎为了爱情奋不顾身的行为,使得电影再次升华。

《水形物语》不仅是一部童话片,更是一部女性电影,具有女权的内核。而艾丽莎不仅仅是高呼口号,还能付诸行动,通过自身的付出、辛勤的劳动来得到想要的东西。

起初人人都不同意艾丽莎和鱼人在一起,泽尔达、吉尔斯、包括很多观众在内都不同意这门亲事,但是艾丽莎力排众议,勇往直前,坚持追求想要的爱情。

对于解救鱼人的计划,高大魁梧的吉尔斯都表示无能为力,身材娇弱的艾丽莎却锲而不舍、绝不言弃,才终于感动了吉尔斯,帮助自己救出鱼人,才有了后来的比翼双飞、长相厮守。

正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原本她和鱼人之间是没有可能的,正是她的不懈努力才换来想要的生活。

信念创造奇迹,信念改变命运。只要你觉得是正确的,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去争取,自信和坚持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重要的不是机会有多么渺茫,重要的是你想不想做。

别人说你不行,是不算数的;你觉得可以,就一定可以;如果你自己都觉得不行,就真的不行了。

《水形物语》尊重女性、赞美女性、肯定女性,是一部三观很正的电影,而艾丽莎为追求爱情无所畏惧、奋不顾身的品质也让人非常感动。

从《刀锋战士2》,到《地狱男爵》《潘神的迷宫》《环太平洋》《水形物语》,吉尔莫·德尔·托罗拍摄了大量包含怪诞、奇幻、怪兽、黑暗元素的电影,这些电影中都有与人类不同的物种,他们在电影中通常被称为“怪兽”。看了《水形物语》之后,他们究竟是不是怪兽还值得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地狱男爵》中有个角色叫亚伯·塞宾(Abe Sapien),是一个类人的两栖生物,他常被称为鱼人,但并非鱼类。

他浑身皮肤都是淡绿色的,头部像是个外星人,拥有非凡的智慧,可以心灵感应。最喜欢的食物是臭鸡蛋,还喜欢在水箱中看书、听音乐,每天可以读四本厚书,具有超强的记忆力和阅读能力,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

我们可以想象,正是《水形物语》中艾丽莎给他吃鸡蛋、听音乐,他才有了吃鸡蛋、听音乐的爱好。

《水形物语》的故事背景是1963年,《地狱男爵》中鱼人是1978年加入B.P.R.D机构(超自然调查防御署)成为地狱男爵的同事。

他俩不仅外貌相似,而且都是由道格·琼斯扮演。

种种迹象都表明,《水形物语》可以看作是《地狱男爵》的前传,两个鱼人是同一个人。

04

我没强求任何人同意我的观点。拒绝吵架。

他们说这部电影是为边缘人群、孤独人群、缺爱人群拍的,因为它极其浪漫美妙地描绘了一场不存于现世的纯洁爱情。爱情的美好对比冷战的肃杀,“怪胎们”的情感对比“正常”人类的无情,让被忽视的人觉得被温柔地对待了。再加上如梦似幻的艺术指导:)和令人人身心高潮的迷影梗:)小众群体迎来了专为自己打造的狂欢——尽管它从广义上讲献给所有人,包括同样被戳中、被感动的现充。

但我并不觉得自己被公平地对待了。我一向喜欢怪物,在《地狱男孩》当年面世的时候喜欢Abe,同样,我也不介意和鱼人谈恋爱。尤其是片中鱼人堪称英俊还苏。但我同样清醒地认识到——他的作用和一个性玩具无异,把他替换成电动海豚也毫无违和感,这是一个被严重物化的角色,其存在目的只是为了那个“怪物”标签。

在这样一部爱情片里,爱情反而是讲的最烂的一条线。我看到的是孤寂女主单方面对鱼人的痴迷——假定女主是人鱼设定,这也可以理解,但是影片从来没有真正表现他们的情感发展过程,似乎只是急着让他们尽快走到水下鼓掌的那一幕。

因为环境限定,只有女主是主动的。两人真正建立connection的点到底在哪里?有哪一刻那种痴迷和被定义为友情的东西变成了爱情和肉体关系?女主声嘶力竭对基友吼出的告白更像是强行用台词告诉观众——看到了吧,就是这样爱上的!这就是她爱他的原因!可这究竟是为什么啊?那一段简短的蒙太奇明明什么都没有cover到,到底哪来的romance?

这部电影根本没法好好讲爱情,因为它从来没想好好塑造鱼人这个角色。电影通过研究人员之口告诉我们鱼人是智慧生物,但是到这里就停止了。观众看到了什么?一个被虐待的实验对象,被女主关怀的宠物,偶尔会发飙吃猫,可以鼓掌。然后呢?他具有怎样的个性?他眼中的女主是什么样子?这个角色只能被贴上一个个标签吗?这应该是一部关于“无声者”、“边缘者”同样拥有灵魂的电影,但是在感情发展过程中,鱼人的灵魂在哪里?这个灵魂到底如何打动了女主?仅仅因为他无口?被人类虐待多时,结果女主送个蛋跳个舞就上钩了这正常吗?女主想象中的“他看到的我是真实的我”是不是个伪命题?二话不说啃了猫的鱼人真的可以全面理解女主吗?鱼人在最后被定义为神,可是在本片的塑造下他和海豚有区别吗?两人的精神互动不应该是着重表现的吗?可能要花一个月,可能要花一年,但是一定要存在被双方所理解的交流吧,就算鱼人可以飞速学习女主的手语,那么他的想法是什么有谁真的知道吗?

所以这到底是个怎样的男主角!?你这么匆忙地把感情线快进过去了,这速度是不是比app约会还快?

或者导演觉得这一切都不重要,这部电影可能不关于你所理解的爱情,这是两个怪胎以常人无法理解的方式谈了一次恋爱,跳过了常人需要的、建立感情的关键节点。水到渠成?不存在的,导演让他们爱了他们就爱了。你无法理解那是你作为正常人类的局限性。

这给人的观感还不如《金刚》和《Chappie》啊。与时俱进后,前者在金刚和安之间建立了联系,安对金刚的感情是一条非常明显的“拒绝-接受”路线,可谓循序渐进,最后安给予金刚的反馈也不违和;Chappie的情感线路则是有进有退、螺旋上升,学习、认知、矛盾、和解,影片全程都在塑造两个互动的灵魂。这两部人兽和人机难道不比这段人鱼恋reasonable得多?

我猜感情戏本该成为这片的重点,但是它花了太多的笔墨在繁琐华丽的细节上,和其实一点都不刺激的研究所支线上。珊农贡献了近几年最糟糕的反派,简直比最漫画的超级反派还要漫画,我认为现在已经不存在这种陈词滥调的反派了,然而这个角色的陈腐度依然让人吃惊,而且十分强行,仿佛来自 60 年代——好吧,他就是来自 60 年代。但这不是你把他塑造得如此无趣的理由。

你不能因为在拍一个童话故事所以就justify了一切陈腐而刻意的设定吧?

我想这部电影有野心,但是导演心有余而力不足,他的能力也撑不起这野心和情怀。他试图描绘一段人鱼恋——即便它成功逼出了我的眼泪,但还是相当失败,因为男主角惨遭物化,让你完全无法跟进情感发展;避重就轻,沉迷细节堆砌,仅用最轻描淡写的方法写最关键的互动,描写爱上的过程让人诧异,仿佛导演没谈过恋爱;一些少数群体,在本片中与其说是被很好地代表了,不如说他们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即作为少数群体出现在屏幕上,热衷此事的观众因而兴高采烈地在checklist上 “LGBT”、“黑人”、“移民”、“残障人士”后面打钩,填充了一个个刻板印象的小方格。

除了导演对美工与怪兽的迷恋表现出来外,它根本不像一部作者电影,反倒是从上到下布满了制片厂精细加工的指纹和教科书似的公关,覆盖到了每一个点。就算主题是在讲怪物,也保守得很,老旧得很,毫无新意。我毫不怀疑这里的“怪物”只是在为本片增加时髦值。我也毫不怀疑影评人喜欢紧紧抓住“少数”和“小众”不放以示自己的empathy和纯洁心灵。

对不起我不吃这一套。作为一个怪兽片爱好者,我并没有觉得自己被公平地对待了。我们为什么不能得到一部好好讲爱情的爱情片?为什么仅仅给他们贴个怪物标签就可以打发我们?而我们看到这个标签就该忘了它的一切匆忙和瑕疵,就该忘了它失败的感情线,就应该为导演有这份顾及少数群体的心而鼓掌?凭什么啊。

也许有人说,本片的重点不在爱情,你没看懂。本片的重点是“被忽略的灵魂”,或者少数群体抱在一起对抗现实的残忍什么的。那么《三块广告牌》没做到吗?我甚至不好意思说,连 Get Out 都做的比这好啊。对了,Get Out 至少剧本是完全原创,导演愿景被完全表达,还有那么点新意。这部电影有一点点原创吗?这部电影的哪一点不是其他电影探讨过的?就连鱼人,灵感也来自Hellboy啊。

所以它为什么能拿BP?学院看到diverisity和什么复古风就直接高潮了是吗?

那我觉得 2005 年的《金刚》真是太可惜了。

05

《水形物语》给我的观感有些说不上来。

一方面,它的布景、灯光、色彩令人折服,确实非常美。包括各种道具细节和一些戏份的构图。这些美术视觉方面的优点,将氛围渲染得非常好,营造出冷战下的美国景观。

另一方面,在这种华丽气质下,其故事却显得平庸,主题也流于表面。许多人冠以“暗黑童话”之称,却没让我领略到其中的过人之处。

吉尔莫·德·托罗一直被誉为鬼才导演。他那处名叫“荒凉山庄”的家,藏品过万,是所有宅男的天堂。他与小岛秀夫(《合金装备》系列制作人)的亲密关系,被影迷和游戏迷津津乐道。他对怪兽和B级片的情结,仿佛也拉近了与影迷的距离。他有拿得出手的作品,曾经惊艳世界的《潘神的迷宫》,也执导过《环太平洋》这样的大片,更炮制出邪趣十足的漫画电影《地狱男爵》。他是“墨西哥三杰”之一。

说实话,我更喜欢电影之外的他。

很难说这样一位受B级片、Cult电影影响如此之深,对怪兽如此情有独钟的导演,为这些艺术门类的发展做出了多大贡献。我认为,《潘神的迷宫》至今仍然是他职业生涯完成度最高的作品,而《地狱男爵》则是最有趣的。以至于后来的《环太平洋》,《地狱男爵2》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自不必提《猩红山峰》了。

每次陀螺出新片,我都报以无限期待,皆因其口味确也是我的菜。但在期待之中,又少了几分热情。因为看他的电影,很少有真正过瘾的满足。遗憾的是,《水形物语》并没有改善这种感受。

影片刻意用单调的色彩烘托孤独、阴暗、潮湿的氛围。墙壁、服装、家具、汽车以及人鱼的皮肤,全部是蓝绿色调。也使得影片其余部分,因爱情和死亡而出现的红色格外显眼,犹如《辛德勒名单》中的小女孩。

蓝绿色彩占据影片的泰半视觉,中间偶有琥珀色进行平衡。而这些色调,又被分为好几种层次。比如汽车的水鸭色,比如人鱼皮肤的冷青色,比如糖果和果冻蛋糕的翠绿色。影片传达给人的感受是,大面积选用蓝绿色,是在营造一种深海的氛围。而深海意象最适合表达孤独、神秘和浪漫。

布光也体现了制作团队的心思。无论是夜戏中极其富有设计感的灯光,还是幻想场景中美轮美奂的光线变换,都成为定格影片基调的关键一环。尤其后面发生在滂沱大雨中的一系列事件,光影所渲染出的黑色电影风格非常到位。

除此之外,配乐、表演、服装道具等做的都很精良。饰演人鱼的道格·琼斯已经与陀螺合作多年,《潘神的迷宫》里潘神和眼魔的扮演者就是他。本片中的人鱼,大部分时间以结合特摄和化妆的实体模型,由演员穿在身上表演。

但脸部的细微动作,比如眨眼,以及水下游泳,都需要电脑特技去完成。实体模型保证了人鱼皮肤的质感,同时还含有某些B级电影的特征。要知道,本片的灵感正来自于B级片《黑湖妖谭》,陀螺欲借此片以对前作进行“拨乱反正”。

而《水形物语》更印象深刻的一种拍摄技巧是“Dry Forwet”,即湿片干拍。也就是说在陆地上模拟水下环境。通过滤镜、烟雾、灯光、鼓风机和威亚等手段,后期再用特效加工,让角色如同在水中表演一样。这样避免了摄影机的某些风险和难题,也能让演员长时间睁开眼睛,并且不用考虑呼吸问题。

除此之外,本片中大部分镜头都有一种淡淡的迷离和悲伤。阴暗的光线,低饱和度的滤镜自然是其中重要的视觉构成之一,而对景别的选取也是关键。电影大部分时间都在室内完成,虽然有些室内场景的空间很大,很有老式科幻片的味道。因此它看起来不那么像常规的室内剧。

女主角艾丽莎的家是一个小的空间,显得逼仄而无助。他的邻居画家亦是如此。两个人经常在一起聊天,吃甜品,看电影,是整部影片着重情感塑造的部分。而场景转换到囚禁人鱼的研究所后,一阵强烈的复古科幻风扑面而来。无论在哪里,影片都是以中近景为主,尤其在主人公的家中。而27MM定焦镜头所提供的广角画面,每次出现都能起到画龙点睛之意。

话说回来,无论《水形物语》的影像质感多么优秀,技术层面多么高超,它在核心层面带给人的感受仍然是欠缺的。保守而俗套的叙事,令这个被以各种形态无数次讲述的故事,并未焕发出新的光彩。即便是极度讲究的光影和视听,也没有辅助叙事更上一层楼。影片就像一个偏科生,无限地去追求光、景、道、演、乐,却对主题及文本等“软件”上缺乏打磨,最终丢失了震动人心深处的力量。

影片带给我的乐趣都是文本外的,有些甚至脱离了本体。比如人鱼的造型,直接就让人联想到了地狱男爵的好伙伴亚伯·萨平。甚至当艾丽莎一行人将人鱼偷回家后,几次泡在浴缸里的场景,都让我联想到了豚鼠系列的《下水道人鱼》。还有彰显迷影情结的《海上恋舞》、《路得记》和《百老汇旋律》等。可这些趣味并未与影片的叙事文本有机结合起来,显得较突兀,对整体水准的提升收效甚微,有点本末倒置。

电影拍摄是一项团队工作。一部影片是否优秀,关键在于各素材的组合,无论是画面、声音、还是艺术风格。完成度便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上。从1990年开始,大众电影的重心逐渐由制造并保持“故事”,部分地转向了制造并保持“兴趣与悬念”。从“讲什么”部分地转向了“怎么讲”。本片即是这种趋势下形成的某种状态。

然而,叙事永远是关键,这并非说明所有影像故事都要遵循三幕、四幕、五幕剧的范式,都要有鲜明的起承转合。重点在于对情节和情绪的表达。泰伦斯·马力克曾经在古典叙事的规范内拍出过《细细的红线》之类杰作,同时也在形式主义的道路上走得很远,创作出恢弘灵动的《生命之树》。这些都是高超叙事一锤定音的成就。

有些时候,我们会被表演、音乐、美术等次要部分所吸引,因为这些跳脱出了影片的叙事主体,成为高光之所在。这当然意味着某些方面的成功,却也暗示了整体性的不完善和割裂感,难言电影本身的胜利。有时,优秀的演技和风格化的摄影能让电影起死回生,却也让演员、场景设计、摄影师的光芒盖过了导演和编剧。不过《水形物语》远远没到“死”的地步,而技术层面的出色,仍难掩盛名之下的略微失望。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水形物语影评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19422.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