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窃明读后感

时间:2019-05-16 03:20:0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窃明读后感(一)

  花了差不多半个月的时间,日日夜夜的追着看,终于把《窃明》追完了——至少目前的故事是完了。

  如果作者只是就此就完完全全的打住了笔,把故事永远定格在喜峰口面对着皇太极的大军,我想,对于看书的人来说总是意犹未尽的,但对于小说来说,他就不是一部纯粹的穿越小说,而是一部史论体的历史哲学。

  以前别人总是好奇的问我看的是什么,我总是拿《寻秦记》做一个比方,但是当我合上的时候,我才发觉其实作者的写作,就像鲁迅先生倡导的那样,是在呐喊中用鲜血和身躯去重塑我们的传承,去尽可能的让无数被历史尘埃遮蔽的人物重新得到他们应得的尊崇和荣誉。

  当然小说本身也是容易引起争议的,越到结局也就越引起争议。关于袁崇焕,这是一个自明朝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歇过的话题,这个广东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历史人物是忠是奸,在明朝的记录和清朝编订的《明史》里完全不同,就是在当时的记录中间也有着许多令人无法琢磨的看似怪异的举动,后来李敖以此为脚本通过康有为和李十力的师傅的对话渐次展开这一历史场景,居然成就了一部《北京法源寺》,传说还得到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随着文字和观点一步步推进,追读者也就有了完全对立的阵营,但正如一位名叫萨苏的网络名人的评点,“我绝对不赞成《窃明》的历史观,但我绝对推荐《窃明》这部小说。”

  《窃明》让一个未来的人物稍稍的改变了历史,但是历史无数真实的场景却更深的映在我们的脑海。其实明朝的失败,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从最根本的角度上来说,是制度和技术上的失败。全国的财政和税收没有统收统支,各地充斥着短小而互不隶属的运输线,军队的兵员缺额是军官收入的主要来源,手铳的制造没有统一标准导致无法使用,一线的指挥官没有指挥权而受制于文官或者太监,军队的积极性靠赏赐和抢劫许诺而不是靠纪律得到维持,这些都使得每一场战争的胜利和失败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在我看来,戚继光终生最大的成就,就是练就了一支以纪律和协同为准绳的军队,加以多兵种的协同作战,使得这支军队不论在东南沿海的抗倭还是蓟辽长城上对蒙古的震慑,都取得了彪炳史册的巨大成果,并通过戚继光的着作使之订立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准则。然而这一成就却并不为当时的文官阶级所认可,即使在张居正和谭纶的时代,有名一代推崇的不是戚继光而是李成梁,而李成梁镇守东北几十年的军事成果看起来很大,首级很多,却是不可持续的,并且最终从他的上千个所谓的义子中走出了一个靠着明朝的丧葬费起家的军事人物,他把今天大致从铁岭到营口从抚顺到黑山的一小块地方定名为金,却被他的子孙们成为清太祖。

  如果真的可以进行历史的穿越,我想我们也很难去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譬如主人公在觉华岛上做出了辽东最为精彩的一次反攻,然而历史的事实是,尽管有规章制度要求冬季必须不间断凿冰,觉华岛上的七千官兵和他们的亲属对它置若罔闻,直到后金的骑兵踏上厚厚的冰层,这个承担着东北几十万粮食弹药供应的中转站就毫无抵抗的落入敌手,而袁崇焕在报捷的文书当中故意忽略了觉华岛的损失,在嘉奖的诏书公告天下之后才进行了轻描淡写的所谓修正,明朝数年财政收入的成果就这样轻而易举的灰飞烟灭。明军对于制度的遵守纯粹取决于武将的个人好恶,甚至是文官的瞎指挥,而文官对于战报的忽悠的能力却极为擅长,好在大学士们对这一套更为擅长,几个混了几十年的老油条对战报的去伪存真的解读往往都能够做到八九不离十。

  这些都是明朝的沉疴,沉疴了三百年,我们即使有着现代的思想,也恐怕很难去扭转危险的战局。和现代我们的想法不同,即便是天启去世、崇祯初继的时候,明朝也没有把白山黑水间的举兵看作严重的边患,历史书上写的萨尔浒战役在当时时并没有看作是一次转折,之后的熊廷弼、毛文龙都曾让努尔哈赤差一点没有喘过气来。然而熊廷弼在东林党得势的时候作为楚党成员被罢,在阉党得势的时候又作为东林党一员被传首九边;毛文龙已经是东北唯一的总镇总兵,手持尚方宝剑,袁崇焕连报告也不打就把他杀掉了,让崇祯在北京背了黑锅还不敢说一个字。或许长城并不是张廷玉们所写的那样被崇祯毁掉的,长城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雷峰塔,不过是被明朝上上下下无尽的短视和传统在不知不觉当中毁掉的。

  即便如今天,我们依旧没有完全的走出柏杨先生所叙述的中国人的窘境,因此在这里点评那一朝的风云人物的私心其实也未免汗颜。明朝的制度培养出的是华夏史上最有骨气的士大夫,终明一朝,没有汉高祖开创的“和亲”,没有宋朝延续百年的“岁贡”,也没有清朝数不完的条约。自从朱棣开创“天子守国门”这一制度以来,明朝就一反历代重兵拱卫京畿轻视边镇的常理,而是把最优秀的士兵集中在抗敌的最前线(宣、大、蓟、辽),很多的皇帝都在战场上留下了自己的记录,虽然有些被人为的贬低,有些却成为了明朝可怕的梦魇,但自始自终,他们都保有着大明的尊严。

  沉疴已然,风节足畏。我之观明,深折此间。


  窃明读后感(二)

  看完《窃明》后一直很想写点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偶然看到下面这篇书评,觉得讲得很好,把我想说的和没想到的都说出来了,特此转过来。以下为转贴:

  追《窃明》这本书已经半年了,说起来也是个异数,一本网络小说能令我这半年天天中午守在电脑前等更新,自己想想都不可思议。而《窃明》读到现在,也终于明白了作者灰熊猫的野心。他是想以一本架空小说再造明史观啊!

  在我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我把目光瞄向了奇幻小说,在我看来,这个模仿欧美魔幻、日本轻、架空小说的网络新生物,固然有很多粗糙不堪的弊病却也有极大蓬勃的生机,尤其网络架空小说,在不自觉中其实已经开始成为影响国人民族史观的利器。从早期的灭日屠美的无理性发泄到后来谨慎小心的探讨另一种历史发展可能,借助架空这个载体,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其实是在阅读架空小说的过程中重新完成了对民族历史和未来的再认识。所以很多人写宋、很多人写五胡,很多人借助于史料和想象,幻想着另一种的历史,然而这样的改写却恰恰的让我们熟悉了很多被我们忘却和无视的历史。崖山之后无中国,这样的概念,如果不是借助于酒徒的小说,又如何能从中学的历史课本中得到。五胡的汉民族灭绝,两脚羊的生存惨状如果不是因为《中流》、《五胡》之类的小说,我又如何能从空洞的正统文学得到。架空小说恰恰是给了如我等小白的又一次“启蒙”。 至于明,这个自宋之后又一个绝大争议的朝代,又一个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朝代,自然就有很多人写了。而《窃明》说是最好的架空小说或者尚嫌绝对,但说是最好的明架空应该没有人反对。说是最好,不是在于其情节,也不在于文笔。而是灰熊猫通过一个挣扎在明末辽东的黄石将一个湮灭于清史的明末揭开一角,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我们还算熟悉的历史人物到底是什么面目,天启、魏忠贤、袁崇焕、熊颋弼、孙承忠、祖大寿、东林党徒、辽东将门,纵然是一家之言,可是作者却将这些明末的人物写活了,写绝了。读一本《万历十五年》,崇祯的明末在我脑海里还是云山雾缭,读一本《窃明》,大半个明朝却在我眼前活灵活现。读窃明,让我想到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同样鲜活的历史,那些被人扭曲后为我们所遗忘、无视的历史再一次被我们拾起。

  而《窃明》不仅仅在于写活了一个明末,还在于给了我们一种残酷的真实和沉痛的反思。以建奴数万草寇为什么能屠杀大明三分之二人口,湮灭天下?以大明广博疆域、百万将士官员何止于族亡史绝?在那个不可思议的年代到底发生了怎样荒诞的历史事件?哪些人哪种制度哪些原因又该为这样泣血的历史结果负责?因为和谐,我们的历史对明末轻描淡写,异族的入侵变成了朝代正常的交替。但是读《窃明》,我们知道了小冰河时期,气候对明国运的致命一击;我们知道了漂没,东林党为代表的明朝官员是如何的腐败昏聩;我们知道了辽西将门、军户制度,明军的战斗力为何如此的低下。我们还知道了毛文龙,这个东江以200人起家,孤军抗建奴,复土千里,救辽民数十万的浙江人,这个在《鹿鼎记》中被丑化,在建奴编着的明史中被贬低,仅仅因为被袁崇焕所杀而被我们所知的英雄。还有袁崇焕,这个相对毛文龙享有大名,被乾隆翻案被金庸吹捧被没有良心的满族“学者”捧上神坛,实际上却是空耗百万军饷、坐视军民被屠、友邦被灭,卖米资敌,擅杀同级大将、号称“五年复辽土”却被建奴打到北京城下,子孙摇身一变成为旗人的“民族英雄”。

  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袁崇焕帅才无双,关宁铁骑战力无敌,8千骑兵可以打败十万建奴;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东林党人清白坚贞,极具才干;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明朝皇帝弱智无能,无非木匠、烟鬼;不读《窃明》之前,我相信康乾盛世,x族统治下百姓幸福和谐。正如灰熊猫的起点笔名“大爆炸”,《窃明》真的是一个大爆炸。

  和所有的网络小说一样,小说中黄石对历史的改变可以给我们一种虚幻的满足,然而掩卷之后,那种沉重的压抑却会引起我们对历史的反思和重读,感谢《窃明》,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无知。

  钱穆在《国史大纲》序中第一条写道“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

  建奴篡改了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教育回避了某些历史,《窃明》还给了我们。


  窃明读后感(三)

  本想在评价里面选择“力荐”,略一思索,改成了“推荐”。

  这并不是简单的认为窃明不够好,而是因为真正的好并不一定要所有人都喜欢。流行的并不一定能够持久。另一方面,我们被欺骗了这么久,《窃明》不用理会那些批驳的噪音。  明朝是一个有很多故事的朝代。推翻蒙古人的统治,恢复汉人政权。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历史进步!蒙古族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中华民族还没影呢。

  明朝是一个非常灿烂的朝代。航海技术非常发达,民族融合大获成功,西夏人、契丹人……这些在宋代风云几百年的民族都消失了。经济繁荣,人民享受相当的自由——君不见,历史书上明朝人敢于追打、围攻皇帝亲自排出的收税官,清朝可没人有胆干这事,当然,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已经出现。

  明朝是一个开放的朝代。虽然,有部分时间为了应对倭寇也禁海,但是绝大多数时间是海内外万商云集港口,()与西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朝的火枪、大炮技术都紧跟西方的发展,并没有落后太多。

  但是,这样一个朝代,怎么亡于一个最开始只有几万军队的强盗团伙?

  我一直很想知道原因,但是,所谓的历史学家们一直在欺骗我们,就如清宫戏在欺骗一切人一样。

  而窃明,从另外一个角度,用一种特殊的方式告诉了我们原因。  所以,爱窃明的人,必然是想知道明朝灭亡真相的人,是对明末清初历史有一定了解的人,是对所谓的主流官方历史学家抱着深重怀疑态度的人,是一个讲理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窃明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2945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