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读后感(一)
今天下午的语文教研活动时间,我有幸听取了莞城中心小学的易志军老师执教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10课《杨氏之子》,收获颇多。对于小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是有难度的,如何引导小学生读好文言文,喜欢文言文?易志军老师本课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一、激发兴趣,消除畏难情绪。
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古文,他们的心理充满了好奇,结合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易老师把本篇课文的设计定位在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学习课文之前,易老师用一个文言文的小故事向学生介绍自己,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以读促悟,体会语言魅力
学习古文,读是最难的,又是最重要的,说它难是因为不好读,说它重要是因为只有读,才能让学生懂,才能体会到古文的魅力。秉着这一观点,在课文的感知环节中,易老师舍得花时间让学生按照读通课文——读好课文——理解课文的程序好好地读书。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易老师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文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让学生尝试读第一遍后,发现学生是一字一停地读,没有古文的韵味。于是易老师又范读了个别难读的句子,再采取领读、学生练读的方法,反反复复读了好几遍,学生总算把短文读流畅了。虽然这个时间花了将近半节课了,但孩子们仍然读得饶有兴趣。
为了让学生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在学生读懂故事的基础上,易老师抓住文章的中心词“甚聪惠”,问:你觉得杨氏之子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用文中一个词回答。再问:你从文中哪里体会到杨氏子甚聪惠?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孔君平与杨氏子的对话来理解,而后紧抓“应声回答”体会杨氏子的聪惠,比较“孔雀是夫子家禽”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来感受杨氏子回答之妙。在教学“禽”字时,易老师将“禽”字的注释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补充第九个注释写在书上,让学生加深对“禽”字的理解。
三、及时的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
教师的职责就是帮助,帮助的意义就是激发和引导。易老师在课上那幽默风趣的表扬语,让学生充满自信,教师是为学生的发展着想的。
以上几点是我今天听课的收获与感想,写出来与各位老师分享,如有不足,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杨氏之子读后感(二)
很久很久之前,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小孩,叫杨修。虽然今年九岁,但胖嘟嘟的脸,矮矮的个子总让人以为他还是个天真,无忧无虑的小顽童呢!他呀,总是刨根问底,周围的人都夸他非常聪明。
他父亲十分有学问,所以,家里每天都有一些来拜访他父亲的人。有一次,孔君平来拜见他父亲,可真不巧,他父亲在外和几个人谈天说地去了,孔君平只好耐心地等。
孔君平在客厅里踱来踱去,十分无聊,他突然想起了杨修,他想:多日不见杨修,他是否有所长进呢?他让家里的下人把杨修招呼过来。杨修听到孔君平来了,立刻放下书,整理好衣服,端着上等的水果缓缓走来。
“孔叔叔您好。”杨修脸上略带笑容,微微向孔君平鞠躬,说。孔君平笑笑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几个星期不见,()你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只要以后好好学习,那你就能像你父亲一样,有学问的。”“谢谢夸奖。”杨修依然带着笑脸说,“叔叔,这盘水果有您最爱吃的杨梅,请慢用吧。孔君平点点头,心想:呀!这孩子懂得真多,连我最爱吃的什么水果都知道。孔君平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指着那盘水果说:”瞧,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可我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啊?“孔君平心里暗暗直夸孩子聪明:呀!妙呀!我怎么没想到,我在他姓上做文章,他也学着我在姓上做文章。而且,他说的是那样有礼貌,简直天衣无缝,又让人无言以对呀!孔君平继续逗乐孩子:”我家后院有只孔雀呢,他不正和我是一家的吗?“孩子笑笑说:”那当然,叔叔。我家后院种了些杨梅,那是用我家的泥种的,那当然和我市一家咯。“瞧,他那俩的语气,真像说相声的那样,幽默风趣。
临走时,孔君平想:这孩子在我提出这么多逗人的问题,竟能从容地回答,他那聪明毫不逊色于孔明呀!正所谓”有父必有其子“,将来,一定能像他父亲一样,有学问,有教养。
杨氏之子读后感(三)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在梁国姓杨的儿子9岁非常的聪明。
有一天,孔军平来找他的父亲,父亲刚好不在家,父亲不在于是就叫杨氏子出来,杨氏子为孔军平摆设水果,水果有杨梅。后来孔军平指着杨梅给他看说道:”这是你家的杨梅。“杨氏子回答道说:”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从这篇文章让我也深深的体会到了古文跟现代文字的意思包括字词的意思有些等于我们现代的意思很多。
还有,也让我感到了孔军平来找杨氏子的话说:”此是君家果。“但杨氏子会在孔军平的对话中的姓中写姓,由”孔雀“想”孔“。而又说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我觉得杨氏子非常的礼貌会说出这样思维敏捷,聪明机智的话,真让我佩服。这篇文章的古文是这样的: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从这一篇文章中,我觉得我以后要多向杨氏子一样学习。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杨氏之子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32220.html
- 上一篇:最后一课读后感600字
- 下一篇:初中生军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