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犯焉识读后感(一)
《陆犯焉识》,是随着《金陵十三钗》一起买的。寒假里完完整整的,就算是看了这一本书。
其实买书回来时,两本书都先让同事看了。看《十三钗》的大叔不断地感慨电影不如原着好;而看《陆》的大姐没有评论过太多,只是因为我与某领导在公开场合强硬对白时,说“你也学学人家陆焉识,为了保护自己装结巴都能装二十年,你倒好,压了两天火了,最后还是爆了。”她顺便叹息了一下陆焉识和冯婉喻最后的可惋结局。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
当然,这是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跟着作者一点一点进入那个时代,画面在服刑农场与旧上海之间缓缓切换,我一直就假想着这是严歌苓本人家庭发生的事情。那个时代该有多少的荒谬呀,谁都有可能瞬间失去一切,没有预兆没有来头,无缘无故成为历史的牺牲品,且没有谁能够保护你,比荒谬更多的是无奈。
而留洋的博士陆焉识的脑筋一直没有转过来,下场可想而知。对于他这样“不识时务”的人,进监狱判无期好像真的是迟早的事情,能够活下来才是奇迹。20年的囚徒生涯,让一个留洋的知识分子变成了善于察言观色,在夹缝中生存的“狱油子”。监狱是能改变人的,文人风骨,自尊,在监狱里都一文不值,生存才是第一要务。老几装结巴,贿赂邓指,不救梁葫芦,都是为了生存。此时的陆焉识和玩世不恭的陆博士天壤之别,判若两人。他在农场又满怀了厚重的希望,看电影上的女儿,逃跑探望妻子最后一面,他谋划着并付出着,一路是常人无法面对也走不过的艰辛。这一段一段的时间过去了,正当自己觉得要被执行时,他被释放了。
他学术上没有建树又做了时代的牺牲品,只有妻子婉喻的爱是他生命中的一抹亮色。当他日益感觉到他对阿妮头的这种厚重的爱情时,绝望和无处逃生却无时无刻不在包围着他。也是这份厚重,伴随着他陪伴了失去记忆的冯婉喻四年,直至妻子终老。
那么,有多少婚姻都是没有爱的悲剧。陆焉识起初那样的风流倜傥,从国外到国内的拈花惹草,而又有几花几草能够像阿妮头一样平静,一样自我安顿,一样不患得失,一样无怨无悔?如果没有那场大灾难,陆焉识是否一辈子都无法触及心底深处对于阿妮头的爱,无法感受无法回报?人呀,总是在失去之后总是在失意之时,才能领略那份纯朴和厚重,这是生命的戏耍。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的外面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是一种幸运。
陆犯焉识读后感(二)
一直以来对中国的历史较感兴趣,为它的繁荣昌盛华丽篇章所折服的同时,也为它的不堪回首的凄惨凌辱画面所羞耻。如果说《清明上河图》能反映出唐宋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场景的话,那么“八年抗日战争”则让中华大地饱受伤逝之苦。但苦难并没有随着战争的结束而消停,“三年的饥饿期”、“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让多少刚脱离惨境的中国人,再一次陷入绝望。
而历来的作家对那个年代的描写也甚多。有余华的《兄弟》,梁晓声的《年轮》等等,时代的悲剧通过不同人的不同角度刻画,被永久地记录下来。严歌苓的《陆犯焉识》也是其中的一部作品,所不同的是她是根据自己祖父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
拿到书时,曾对题目也质疑过,后来才知道这是中国历史数朝数代对犯人的一种通用称呼句式,带有压迫性和威逼意识,公堂上喊完“×犯××”这句话之后,随后而来的那句“你认罪吗”?那么显而易见,他祖父的真名叫陆焉识。这是严歌苓对自身家族史,特别是对其祖父人生遭际和精神世界的探寻。作品反映出的是整个家族在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特定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兴衰荣辱,人物的命运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铺展开来,酸甜苦辣、生离死别。她的笔触往返于主人公盛年时流连的浮华地美国,上海和其后半生被禁锢的流放地西北大荒漠。事态的炎凉和命运的多诡尽收眼底。作品采用了双线手法,一条线写陆焉识的西北大荒漠农场上的牢底生活;另一条线则写他年轻时留洋求学、回国任教等情况,最后回归一线释放出狱与家人团聚的现在进行时。
作品中最令我扼腕痛惜的是和平年代对人才的摧残。对战争,我们无力感慨,因为那是国与国之间的矛盾,但对于这种无稽的阶级斗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才真正要义愤填膺,严厉谴责的。陆焉识,会多国语言,专心做学问的才子,因为莫须有的罪名而被打成“反革命”。在历次运动中,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漠上改造了二十年。毕生的所学,出口成章的大学教授淹没在严苛的政治下,成了时代的牺牲品。然而他只是其一,那个年代我们所谓曾见到的其他教授、学者也可能因为某些可笑的因由,被扣上“反革命”的大头衔,()从此沦落为阶下囚,生命和尊严被践踏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夭折在牢狱中的大有人在。
陆焉识回国当教授,勤于笔耕,发表学术着作的那些片段让我忆起了如今的知识分子。虽则学历高的吓人,但究其人品,又有多少是高尚的呢?学术间的虚伪更是普遍存在:抄袭论文蔚然成风,剽窃科研成果也不足为奇。人心浮躁,追名逐利,还有多少如那个年代的知识分子,潜心做学问。在知识贫乏的年代,高级知识分子命如草芥,整日里被拉去游街批斗;在知识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犹如蚁群,却少了创新能力,沉下心来做学问的心境,这不能不说是个可笑的玩笑。
原本以为那个年代只有贫穷饥饿能值得我同情,以为只有人们的一些可笑想法和愚昧做法让我怜悯,翻阅完《陆犯焉识》后,才发现还有种更让人无力的无形的力量在演绎着可悲的历史——政治斗争。政治运动改变了每一位人的生活,释放出狱的陆焉识再也找不到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而他的儿子一生沉沦,终成庸俗小市民,才貌俱佳和他同样具有博士学位的小女儿冯丹钰在感情上成了剩女,就连自己日夜思念,越狱也为她的结发妻子冯婉瑜,也在他到家之前突然失忆。这该是怎样的一场悲剧呀,除了承受物质生活的奇缺折磨之外,还要坚强地接受着一次又一次心灵上的恐惧摧残和打击。连走出农场,以为改变环境后会有不同命运的邓指导员的小儿子,最终还是重新回到关押“政治犯”和“反革命者”的农场。可见外面的世界比农场更复杂,更“乌烟瘴气”。我不得不感叹中国历史的满目疮痍,以及如今和平来得如此之不易和弥足珍贵。
很感谢严歌苓给我展示了另一面中国的深沉苦难,更感谢这位留美语言专家教授陆焉识的长期盲写,将这份监狱纪实报告流传了下来。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陆犯焉识读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33826.html
- 上一篇:《这是你的船》读后感
- 下一篇:聆听父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