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善洲电影观后感(一)
曾经在戏文中有一位七品芝麻官唱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看了曾经是地委书记杨善洲的事迹,使人有“当官不为民谋利,不如直接去经商”的感叹,能这样的官员,反而还显得“堂堂正正”。
在大多数人为生存忙于生计,为治疗忙于奔走,为就业到处碰壁,为安居忙于房贷的时候,杨善洲的事迹不如说是一个巨大的反差。现今一些为官者,忙于权钱交易,大有不为现金是愚痴的感慨,并且求官、求财、求名,求色无一不想为之。不知进退,不知当为不当为,更不知社会资源有限的道理是显而易见的。
当社会资源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时候,势必形成大多数人的生存压力。现金为王,利滚利,钱滚钱,有钱的人富得流油,各色高级轿车驰骋在大都市的道路上,不断张显其飞扬跋扈的显贵品质。与此同时,忙碌的民众,贫病交加的老幼,挤着公交车,骑着自行车,也在各色道路上顽强挣扎地活着。这就是一个民族。假如没有这些平凡的劳动者,也就无飞黄腾达者,然而,腾达的人总是忘了平凡者。没有平凡的基石,怎么会有长久的飞黄?
杨善洲是明白人,身有余力,甘于“绿大地”。护得一方水土,也养了一方人。死有何叹!比起那些只知聚财,拥财,费财,搜财的人不知要好千百倍!因他知道进退,知道为官要有名节要自爱的道理。不居功自傲,不以权谋私,为后人留得一片青山绿水,看得长远!而不是像某些干部,好大喜功,以权谋私,拉帮结派,打击良善,不断为自己做出“绝后”的行为来。
这样的时代像杨善洲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作为拥有深厚的文化传统的民族来说,他的行为算不了什么,只不过是完成了一个人应尽的本份与为官的责任。
时代需要的就是做为人的本份与责任,如此才有一个民族的自豪与未来。而不是见利一哄而起,无利一哄而散,为利争斗不休……
展望未来,唯有家和万事兴,让利、互利、共盈,留有余地,知进退者,才得长久。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二)
今晚按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办的通知到县一中礼堂观看电影《杨善洲》,电话通知是所有党员都要参看,不得请假。
电影《杨善洲》中最令我感动的是杨善洲的“不近人情”。官大到地委书记正厅级领导干部,家里没个像样的房子,全家住乡下,用组织配给他的公车办点私事硬是要打里程表交钱,工作一辈子讲原则,讲一碗水端平,没给家乡一点特殊照顾等等都还能理解,最难理解的是女儿符合农转非条件不给转,这是多少人用尽手段也要想办法办的事呀。那时,农业户与居民户的各种社会待遇有天壤之别。特别是当二女儿所有考试都靠自己通过了,其它条件也都符合,就差父亲帮一下盖个章就成了,而且也仅仅是为了与多年分居的丈夫能在一起,女儿跪在父亲面前哭着求父亲,叫父亲就帮这一次,作为父亲的杨善洲就是不给办。而另一方面,为了大山里能留得住老师,孩子们有老师教,请了许多领导来调研解决问题,还给山区的老师优待转正,这叫人怎么理解。难怪后来女儿完全靠自己考到中心小学来后,有一次父亲来看她她都不开门见父亲。
其实,杨善洲的不近人情是拿现实来说的,是相对于自私自利来说的,是相对于自私论和有人掌权后就为家庭为子女打算来说的。如果放在杨善洲那个时代,放在那个时代党培养出来的干部来理解,就会理解得了。如果拿像毛泽东那样为了革命、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和国家安宁,家族里先后有六位亲人连生命都献出来了来说,如果从共产党人的党性来说就更好理解,就更应该这样。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是为着最广大民众的,不是为了自己家人和家族、小集团服务的,更不是为了自己捞好处、得利益革命和工作的,如果谁说杨善洲无情,他是侠骨柔情对党为民。他考虑到自己12岁就成孤儿,是家乡养育了他,退休前为了更大的公心和原则没循私照顾过家乡,退休了,不到条件优越的昆明市去,而是回到偏僻的家乡植树造林,带领一班人造了5万多亩后估价值3.7亿元的山无偿献给国家,为国家作贡献。这么大片的森林,保持了当地的水土,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还让家乡百姓有20%的分红,也造福了家乡人民,为家乡作了贡献。这是多大的人情啊!再从小的方面说,杨善洲没为家人谋私,但有几个细节可见他的何等柔情,他没给大女儿农转非,当大女儿结婚时他也因工作没能去,但他亲自赶到商店买最贵的被单送女儿;他没违反原则为二女儿解决与二女婿的两地分居问题,但他亲自为女儿去上班拎包送行;他女儿因此对他有怨恨,他去看女儿女儿不见他的那一次,他为女儿种下了一棵从外面背来的树;当小儿子考上大学时,他驱车为儿子送行,送儿子5000元钱;当他听说跟他一起上山干了17年(原说跟他在山上干六年)的周波,他的女朋友因他在山上工作,等了他六年,现可能因家人反对离开他时,他为周波破例走了“后门”,将周波调到县林业局工作。
再看看现实,多少干部用自己手中的权力为儿女为家人谋私谋利,还要用权力搞为人不齿的腐败,养情人玩女人,生活极度奢侈糜烂。这还哪里是党员领导干部!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三)
我在公司电脑上看了电影《杨善洲》,电影结束后,影片中无数的情节却依旧萦绕在脑海,不时浮现。在观影中,我好几次泪湿眼眶。电影带给我的感动充盈在胸间,不是电影取景多么优美,也不是用了多少浓墨重彩的夸张还是渲染,仅仅是剧中的人物带给我的无法形容的震撼。
杨善洲在当地委书记的时候,常拄着棍子,亲身到田间走访。试验田的比赛结束后,他们把优秀经验“双龙出海”水稻插秧法传授给大家,但来到村里,见秧苗依旧插的凌乱,得知村民们不熟悉又觉得麻烦,便亲自脱掉鞋子下到田里作示范,秧苗插得又直又好。村长发现是地委书记亲来指导时,杨善洲对他说:村长官不小,这一村的地都归你管,这“双龙出海”每亩可以提高产量百八十斤,你能保证这村里的田都能用这种插法吗?村长答:一定能。杨善洲连连说好,搓搓手上的泥巴,高兴地上坎拎着鞋子挥手离去了,当他走时,笑闹的村民们才知道他是书记杨善洲。
还有一次,保山遭遇大旱,百姓面临庄稼无水灌溉,即将绝收的困境,杨善洲要求全部水库开闸放水,一切责任他来承担。他一直说:“老百姓的饭碗比我们的脸面来的重要。”当发现水还是不够时,他果断召集现场的地委委员开临时会议,举手表决将修建办公楼的经费挪作打水井。他说:“当老百姓的饭碗都空了,我们坐在亮亮堂堂的办公楼里,我们的良心能过的去吗?”一场大雨解决了他们的困境,大雨中他和百姓们说:我们以后不靠天,不靠地,我们自己当龙王。退休后他用他的余生践行了他的承诺。
一个人身居高位时,手握大权,必将面对更多的诱惑,但杨善洲的选择总是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丝毫犹豫,没有任何私心。
杨善洲退休了,他不住的向上级举荐有能力又办实事的牛副书记,上级笑着说:地方上的建议我们会好好考虑,你还是说说自己吧。他笑着说:昆明我就不去了,以前在职,听组织安排,现在退休了,想自己管自己,我要上大亮山种树去。他回到家乡,组织群众看了一场电影《庐山恋》。电影放完时,他问大伙:“电影好不好看?”大伙笑答:“好看!”他又说:“电影好看是因为庐山上的树美呀,你们想不想我们大亮山也像庐山一样美?现在大亮山上的树,像秃子头上的毛,没有几根。你们用土地入股,我来出苗子,种出树你们分红好不好?”有人问道:“那你分多少咧?”他淡淡一笑,道:“我有工资,什么也不要。”大伙在怀疑时,他帮忙挑过水的老伯站出来说:合同什么的,我不管,反正我签。了解他的人们纷纷要求加入,大伙也都决定签订植树合同,自此也开始了他漫长的种树征途。
在大亮山种树,不像想像中那么一帆风顺。南坡的树苗成批的死掉,飞机草随风传播挤占了树苗的生存空间。他告诉大家不要灰心,潜心摸索解决办法,召集大家一起补上根系高于五十厘米的树苗,成功地迈过了这个难关,;树苗来源匮乏,他建议到大街上捡果核作种子。()有人说:杨书记,多丢人啊。他笑说:低着头捡,我不说,谁知道我还当过地委书记。五万多亩树林,每一株树无不浸透他的心血,他把它们捐赠给国家后,抚摸着他们,像是看着自己孩子,脸上浮现出慈爱的神情,挥手说:好好长。当听他说“你们长大了,我老了,照顾不了你们了”的时候,我不禁泪流满面。
为了公,为了百姓的事,杨善洲不遗余力;为了私,为自家孩子的调动,他“无动于衷”。电影中和他一起上山种树的周波把一群在山上玩火的孩子带到他面前,他得知山上小学的代课老师多年没有转正,纷纷离职,孩子们无学可上。这时他动用自己的影响力,喊来教育、人事、劳动各部门的头头脑脑上山,托他们解决老师们的编制问题,拜托他们为山里的教育留住了人才。他的二女儿,为了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通过层层考试,只差一个章就可以办理调动手续,从来不求父亲的她哭着请求他帮忙:“那么多代课老师您都帮忙转正了,我就差一个章了,山上的孩子没有老师不行,我的孩子就能没有妈妈?您就帮我一回吧”。杨善洲无奈地坐在小板凳上:“这是两码事啊,这章没法盖啊。”最终,女儿掩面而去。我相信只要杨善洲张口,这个章肯定能盖上,毕竟女儿所有考试都通过了,可此时的他却沉默了。他坚守着他公私分明的原则,从未曾想过动用关系为自己谋一丝半点福利,这也许让许多人为之汗颜吧。
电影的结尾以201*年西南大旱的一幕告终,保山因植被良好,当地居民不愁水喝,外地来此取水的车辆排成了长队,此时的杨善洲已躺在病榻上,起不了身了。但是人民没有忘记他,来医院看望的人站满医院门前,他当年帮忙挑过水的老伯说:杨书记,我来给你送礼了。他将从山上挑来的干净的水,递到他跟前,大声说:“你没有白吃国家公粮!”
杨善洲走了,他留下一座价值3亿多元、5万6千多亩的林场,八十个大山头、一百七十二个小山头满眼的绿色。他留下了一心为公、百折不挠的工作作风,他虽瘦弱的身躯却留给我们一个高大的背影,也用一生践行着他对党对人民的承诺,他用一生铸就了伟大。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杨善洲电影观后感》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34693.html
- 上一篇:诗经:采菽
- 下一篇:英语电影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