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6 04:59:55 网站:公文素材库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一)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二)

  《论持久战》一书,是毛泽东于1938午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的讲演稿。这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在这篇著作中,毛泽东分析了中日两国的社会形态、双方战争的性质、战争要素的强弱状况、国际社会的支持与否,指出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他还科学地预见到抗日战争必将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他强调“兵民是胜利之本”,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

  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实行人民战争。《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指明了抗战的前途,提出了正确的路线。抗战后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篇著作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文中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毛泽东还指出:这场持久战将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毛泽东着重指出,第二阶段是整个战争的过渡阶段,“将是中国很痛苦的时期”,“我们要准备付给较长的时间,要熬得过这段艰难的路程”。然而,它又是敌强我弱形势“转变的枢纽”。毛泽东强调“此阶段中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此阶段的战争是残酷的,地方将遇到严重的破坏。但是游击战争能够胜利”。

  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在我读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后我觉得它的巨大价值不仅仅是在军事领域的运用,而且其在我们现实生活里有具有其非凡的历史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有遇到困难,而无从下手的时候,有时候甚至要努力奋斗好长时间,更有陷入困境无法走出来,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走持久战略。首先我们应该正视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总结出现困难的内因,外因,我因。然后,从第一个阶段开始,找出自己处于困难之中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在找出原因后就是第二个阶段,认真改正,保证同样的错误不会在发生第二次然后探索新道路,为发展新的事业而准备。第三个阶段就是要进入反攻阶段,就是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克服困难,让自己的生活由被动变成主动,争取做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的美好生活。

  所以我觉得《论持久战》这部著作是我人生中最好的导师,它指引着我如何怀着豪迈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中的一切磨难,成为一名真正的探索者。


  论持久战读书笔记(三)

  今天,我通读了毛泽东同志所著的《论持久战》这篇文章,读后使我更加懂得了毛泽东同志在抗战初期之所以提出对日作战要坚持持久战的根本原因。它对于当时国内所盛行的亡国论和速胜论,两种走极端的论调无疑是一副清醒剂。一篇文章读来,真是觉得深有同感,为我的人生,世界观和价值观的提高都有很大的帮助。同时我也备受教育,深受启发。

  《论持久战》是一部伟大的马列主义的经典军事理论著作,被誉为世界十大军事名著之一。《论持久战》写了二十一个问题,前九个问题为第一部分,主要是说明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为什么最后胜利是中国的,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后十二个问题为第二部分,主要是说明怎样进行持久战和怎样争取最后胜利,着重论述了人民战争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在《论持久战》这部光辉著作中,毛泽东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战争的根本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制订了指导抗日战争的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证明了其无比的正确性;它可用于指导反侵略的现代局部战争,并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它不仅在国内成为指导抗日战争的科学的军事理论,而且在世界军事学术史上也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例如,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对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就十分佩服。他在《核子武器与外交政策》一书中写到:“关于毛主席军事思想的最好阐述,不见诸苏联的著作,而见诸中国的著作。”

  毛主席的这篇文章写于1938年5月,在当时,正是抗战一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自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后近一年的时间里,全国人民同仇敌忾、精诚团结、坚持抗战、坚持统一战线,同日本帝国主义者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这场战争,在东方的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的历史上也是伟大的。因而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可以说,深受战争灾难,为了自己民族的生存而奋斗的每一个中国人,无不渴望战争的早日胜利。因而,战争的过程究竟是怎么样?如果是持久战,那么为什么是持久战?怎样进行持久战?战争的结局如何?这些问题随着战争的爆发,随着战争进程的不断深入,每一次战役的胜败、得失、进退不断出现,萦绕在许多人心中。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冀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就是这样的形式下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论持久战》主要阐述了,在我方弱于敌人时或环境不利于我方时应采取持久战的策略,只要采取此策略则必胜。在此情况下要杜绝投降论和速胜论,因为在敌强于我时这两种论调就不现实,必然导致客观失败。主要内容是:

  1、揭示了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2、论述了只有实行人民战争,才能赢得胜利的思想;

  3、阐明了抗日战争作战的形式上,主要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1937年12月至1938年5月,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津铺路南北的广阔地域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会战,即徐州会战,会战经过了津浦路沿线的初期保卫战、台儿庄会战和徐州突围三个阶段。在第二阶段结束时,即1938年4月7日,中国军队取得了台儿庄大捷,摧毁了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敌两万余人。这是国民党战场自抗战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次胜利。而这次胜利,却冲昏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一些人的头脑,使他们滋长了速胜心理,以为只要打几个台儿庄式的大胜仗,就能抵挡住日军,而无需动员广大民众进行抗战。说到这儿,我要说,他们的这种想法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只有把全国几万万民众都动员起来,形成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才能抵挡住日本侵略者,也才能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正如毛泽东同志在文章中所指出的“卢沟桥事变以来,四万万人一齐努力,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就是这个道理。而发动和团结四万万同胞共同抗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也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抗日战争和统一战线之所以能够坚持,是由于许多的因素:全国党派,从共产党到国民党;全国人民,从工人农民到资产阶级;全国军队,从主力军到游击队;国际方面,从社会主义国家到各国爱好正义的人民;敌国方面,从某些国内反战的人民到前线反战的兵士。总而言之,所有这些因素,在我们的抗战中都尽了他们各种程度的努力”,而“我们共产党人,同其他抗战党派和全国人民一道,唯一的方向,是努力团结一切力量,战胜万恶的日寇”。

  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论述说得是相当精辟,相当正确。因为只有全国人民同仇敌忾,才能最终取得这场反侵略战争的最后胜利。而充分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台儿庄战役胜利后,国民党的某些人却被胜利冲昏了头脑,认为只有军队对日作战即可,而无需动员广大人民参军参战,用军队打几个胜仗就能将日寇赶跑,什么“这一战,就是敌人的最后挣扎”,“我们胜利了,日阀就在精神上丧失了立场,只有静候末日审判”等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一席话,使速胜论在不少人头脑中扎下了根。他们认为,这日本鬼子不堪一击,打几个胜仗也就胜利了,也就把日本侵略者赶回老家了。一时间,速胜论高调频起,甚嚣尘上。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随着战争的发展,国民党的这些幻想也随之迅速破灭。5月19日,徐州沦陷,这时,国民党内的失败主义情绪,投降派“战必大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调又传播开来。而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在共产党内和群众中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有些人存在着侥幸心理和轻敌思想,幻想速胜;而有些人则对抗战信心不足,悲观失望。党内以王明为代表的速胜论者,迷信国民党的正规战,轻视人民群众和游击战的战略地位,不赞成抗日战争的持久战。可以说,速胜论和亡国论这两种论调,都是走极端的,是不科学的。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可以说,毛泽东同志的这一席话说得可真是一针见血,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辩证和科学地区看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制定出正确的方针和政策。而有些人却恰恰办不到这一点,为此,毛泽东同志及时写下了这篇文章,其目的和出发点,就是为了痛斥亡国论,扫除速胜论,从理论上武装全党和全国人民,坚持持久战,坚持必胜信念。

  其实,论持久战这片论文式的著作,之所以被称为经典,最突出的地方是:它是在抗日战争初期写成并发表的,对抗日战争做了论述,将抗日战争分为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而现在再重读论持久战时,与当时抗日战争的历史完全对应,甚至可以说是抗日战争的总结报告。足见毛泽东的军事才华非同寻常。为了实现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毛泽东还提出一套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主动地、灵活地、有计划地执行防御战中的进攻战,持久战中的速决战,内线作战中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论持久战》又是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分析中日双方对立、矛盾的因素,论述战争的发展进程和众多复杂的战略战术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的观点都做了创造性的运用和透彻的发挥,可以说,毛主席的这部宏篇巨著,通篇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光芒,可以称得上是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应用哲学”和“实践哲学”。对于今天来说,仍然有着它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从总体上讲,它是对当时重大的历史问题的成功回答,为我们提供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发现和揭示客观规律,取得胜利的一般的方法论,这是我们在当前和以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必须遵循的,否则,任何事业要想取得成功,那也都将是无从谈起。

  以上就是我对毛主席这本的《论持久战》的一些感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论论持久战读书笔记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3687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