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郑州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以及发展经验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6 06:07:29 网站:公文素材库

按照省文化厅2003年工作要点及《关于印发<河南省文化厅调研工作方案>的通知》(豫文办[2003]6号)要求,郑州市文化局下发了《郑州市文化局关于组织全市基层文化调研及报送有关材料的通知》(郑文[2003]6号)。郑州市图书馆围绕公益文化这一调研课题,总结近年来郑州市图书馆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的一些发展经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总结。现将调研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文化事业单位是指为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要而专门组织开展文化活动的机构体系的总称。公益性的含义是指公众的利益,即大家都能得到的利益。既然“都能”也就是不能有金钱或其它因素的门槛限制。公益性主要是相对于经营性而言,公益性最显著的特征是“非营利性”。文化事业一般分经营型、准经营型和公益型三种类型。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广义上指专门从事非营利性文化事业的所有文化事业机构。狭义上是指目前文化系统的行政架构中,图书馆、文化馆、群艺馆、美术馆、博物馆等由财政全供的纯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

文化具有传播、教化、凝聚之功能。历史发展经验证明:无论个人、社会、国家、民族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先进的、科学的、优秀的文化精神力量的推动。文化的范围很广,不但有精英文化、前卫文化、现实文化、大众文化、宗教文化、色情文化、暴力文化、邪教文化之分,而且有先进与落后、科学与腐朽、积极与消极之别。因此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明确提出了建设先进文化的科学构想,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具体要求。经营型、准经营型文化事业对繁荣文化市场、提高文化工作者积极性,推动文化创新具有主导作用。但经营型、准经营型的非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作为管理者,同时又是经营者,在面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取舍时,也往往会可能因为其经济利益的诱惑在市场机制的操纵下而出现一些迎合文化公民“最低的共同文化”或者“最低的大众素养”的媚俗倾向,甚至会出现庸俗的、黄色的和反动邪恶的不良文化毒瘤。时常见诸报端的有些小艺术团体大跳“艳舞、脱衣舞”,一些出版商出版黄色、暴力性的图书画册等都不乏其例。因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还需要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作为有益的补充,来引导社会发展健康主流文化,这对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倡导文明科学新风、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将传播和弘扬先进文化作为其唯一的“终极”目标。只有与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步发展,才能实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因此,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家支持和保障文化公益事业”“坚持和完善支持文化公益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公益型文化事业在新形势下正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此次郑州市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调研将为以后公益型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作为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之一,为配合市文化局的调研要求,我们总结了郑州市图书馆的近年来工作的发展经验形成了此调研报告:

一、郑州市图书馆发展的基本状况

郑州市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文化局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认真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服务第一、读者至上”的服务宗旨,全面加强软硬环境建设,各项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为满足全市人民的文化知识需求,丰富全市人民的文化精神生活,促进全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做出一定的贡献。

郑州市图书馆成立于1953年,经过近50年来的建设与发展,现已成为拥有面积上万平方米馆舍、年经费300多万元、藏书70余万册(件)、计算机170多台、工作人员70多人、年接待读者50多万人次的现代化综合性图书馆。形成了以中文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资源服务等较为完整的综合性文献资源服务体系。千余种珍稀善本古籍与约十万余份(件)“文革”资料成为郑州市图书馆的特色馆藏。郑州市图书馆已发展成为郑州地区文献信息和社会文化教育的中心之一。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文化事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郑州市图书馆围绕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这一工作中心,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增强自身活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优化服务设施,拓展服务层次,强化服务管理,以读者服务工作为突破口,采取了一系列方便读者的手段和措施,迎来了郑州市图书馆建馆史上最好的发展阶段。

1、搞好文献资源基础建设

文献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一个图书馆工作的最基本的指标,是图书馆各项工作开展的一个最基本保证。但1989年至1995年,郑州市图书馆年购书经费仅10万元,加上出版业的繁荣与图书大幅度涨价等因素的影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馆藏数量与质量都难以保障,各项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公共图书馆作为一个公益型事业单位,本身缺乏自我造血功能,离不开国家的财政支持。尽管当时我们搞了一些创收工作来补充经费的不足,但仍是杯水车薪,图书馆的发展除了国家政府的支持别无它法。1996年12月26日中共郑州市第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九五’期间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市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水平”。郑州市图书馆工作开始得到郑州市委、市政府、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为督促完成这一目标,陈义初市长及市有关领导多次亲临图书馆检查指导。市财政逐年加大了事业经费的投入,1995年全馆经费仅有67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10万元;1996年,全馆经费增至120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20万元;1997年全馆经费增至185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达40万元;1998年全馆经费又增至210万元,其中单列购书经费达到了70万元。现在全馆经费已突破300万元,购书经费达到了120多万元。

有了强大的财政经费作后盾,郑州市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工作开始步入正规。1997年我们重新审定了新的“郑州市图书馆图书采购条例”,确定了藏用并重的原则,搞了多次读者情况摸底调查,兼顾不同读者需要,确定了各类型图书选购比例和副本数量;我们根据图书发行市场发展的变化,在保证图书质量的前提下,不局限于新华书店一家订单预购,拓展采购渠道和采购方式,新华书店订购、批销中心与图书城选购相结合,使采购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也使购书经费得到充分而又合理的利用。2002年,新购中文普通图书11030种、26599册;及时加大报刊采购力度,增大优秀期刊、核心期刊的采集范围,2002年报刊购买数量达到1000余种;根据新时代文献载体形式的变化,加大电子音像读物和《人民日报》、《中国科学技术成果》、《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标准汇编》、《清华同方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等20余种文献光盘数据库的收藏,还突破传统收藏模式,投入经费购买“万方资源数据库”、“**维普期刊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大型网络资源型非实物文献。2002年共采购光盘2077余盘。从1997年至今收藏各类光盘已达2万余盘。

至2002年底,郑州市图书馆所藏中文图书、报纸杂志、多媒体电子读物、网络信息资源服务等各类型文献已达70余万册(件),充分满足了新时代读者的多样化文献需求。

2、强化阵地服务

阵地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中之重,阵地服务的优劣代表了一个图书馆的形象。首先,我们加强硬件设施建设,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学习环境,馆内处处是草坪和花架,绿化面积达3000多平方米。其次,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指导思想,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全面更新了阅览设施,改善学习条件。坚持把最好的设施奉献给读者。本馆工作人员用电扇,各读者阅览室全部安装空调;本馆工作人员坐木椅子,而阅览座位却全换成了皮沙发椅;本馆工作人员使用一般条件的卫生间,读者使用的却是全按星级宾馆标准改造的卫生间,两组卫生间仅改造费用就达10万元。第三,虽然我们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但我们仍然开设了第一、第二电子阅览室、社会科学、文学、自然科学借书处、参考、报刊、工具书、地方文献阅览室、自学室、少儿室、咨询办证室共计十二个读者服务窗口,每周开放时间在70个小时以上,而且我们的中层干部全部工作在读者服务的第一线。另外,我们坚持推行了“四免四服务”的服务措施,对读者实行:阅览免证;读者活动免费;残疾人阅读电子读物、下岗职工电脑培训免费;少儿读者游艺、影视免费;全年365天开放服务;借阅全部开架服务;科研课题跟踪服务;特殊读者(残疾人)上门送书服务。以上措施的实施,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提高了馆藏文献的利用率,吸引了大量的读者。读者到馆人数逐年增加。据统计2001、2002年图书馆接待读者都在60万人次左右,年外借图书近50万册次。

3、扩大馆外服务

郑州市图书馆在强化阵地服务的同时,并不满足坐等读者上门的阵地服务,还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郑州的基层单位、社区、乡村。由于郑州市市辖区人口近270万,而且城市面积不断扩大,乡村文化建设仍很薄弱,至今还没有一所区级公共图书馆,仅靠省、市两图书馆提供服务,远远不能满足读者强烈的对文化知识、科技信息的渴求。于是我们在巩固阵地服务的同时,把扩大馆外服务作为读者服务工作的突破口和新的支撑点。几年来,我们先后在部队院校、企业、劳教所、街道社区等兴办了16个集体借书点,既增强了郑州市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区域辐射能力,也相应扩大了郑州市图书馆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为登封石道乡、新密尖山乡、中牟芦医庙乡、新郑龙王乡等乡村建立起乡村图书馆室,捐助书刊近2万册,书架阅览桌50余个,活跃了农村的文化生活,普及了科技文化。馆外服务活动的开展,深受群众欢迎,赢得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在有许多社区、单位非常希望我们与其联办集体借书点,但由于财力所限,我们还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但这是图书馆服务工作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将逐步地将这一工作推向深入。

4、搞好文献开发咨询服务

充分发挥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党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用户提供决策参考服务,是我馆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我们以图书馆传统资源为依托,充分整合信息网络资源,将传统的咨询手段与先进的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及时将最新的、浓缩的、有参考价值的信息编制成定期的《信息荟萃》、《文化信息》、《郑图工作与研究》等二、三次文献,向市委、市政府和文化局等有关领导部门免费发放,迄今已编印300余期,发送近4万余份。这些定期的信息一方面可以让市领导在最短的时间浏览到最新、最全面的信息,节省领导的时间,为领导制定政策和开展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这项工作也使领导了解图书馆的工作和作用、更加关心图书馆、重视图书馆。长期的决策信息服务,引起了各级领导的关注,研究什么问题和重大决策,各级领导都要求图书馆给他们提供参考资料。随着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我们编制的信息刊物发行量也相应不断增加,有些部门领导甚至主动联系索要刊物。

我们在做好一般性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信息的同时,及时把握各时期的热点,及时编制了“年度全国各省市自治区GDP综合比较统计”专题、“新思想、新概念、新知识”、“抗击非典知识”专题、“非典启示录”专题,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仅“抗击非典知识”专题就印发了5000余份,在全国人民抗击“非典”这一突如其来的灾难中,充分发挥了图书馆应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传播功能。我们每年还完成课题开发和课题动态跟踪等咨询项目十余项,我们为市委、市政府编制了“经济发展软环境”、“高新技术发展状况”、“世界经济500强背景资料”等专题,为企业编制了“奶牛养殖”、“生物企业产品调查”、“面点防腐技术方法”等科研专题。2002年我馆完成了30余万字的“郑州文化资源全文数据库”并被河南省社科联作为2003年科研课题立项(编号:SKL—2003-780)。课题时间跨度从远古时期至郑州解放为限,下设郑州大事记、郑州政区沿革、郑州民间传说、古都研究、古代人口、古代人物、传统节日、郑州庙会、古代建筑、古代文物遗迹、古墓葬、碑刻、馆藏重点文物、郑州轶闻、郑州老八景等十多个专题,以综合性研究评述与条目形式相结合,以文字为主兼收图片资料,全面详实地反映郑州地区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民情、艺术、宗教、建筑等各方面的概况。我们准备将此数据库进一步充实完善,使之成为全面反映郑州历史文化概貌的权威性数据库,“郑州文化资源研究”课题对促进中原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保护,推动郑州的旅游发展战略实施,提升郑州市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献开发工作,一方面,使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另一方面,也满足了社会各企事业单位、学者专家的对文献资源的需要,帮助它们解决了生产科研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将围绕文献开发服务工作创建郑州市图书馆的服务特色品牌。

郑州市图书馆现存有大量丰富的“文革”资料馆藏文献,这也是我们的馆藏特色之一。为更好地将这一特色加以利用,2000年,我们向科委申请了专项科研资金,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将馆藏“文革”时期收集的各种图书、小报、刊物及传单等资料10余万份,进行了整理,与郑州大学合作将其数字化,开发成功了“文革资料全文数据库”,为研究“文革”提供了丰富和便捷的第一手资料。

5、以先进技术构建现代化图书馆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将人类从传统工业社会带入了现代信息社会,其结果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大大提高。计算机与现代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管理和文献检索等方面的巨大优势不言而喻,这些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成为区分传统图书馆与现代图书馆的标志。面对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郑州市图书馆的领导班子克服保守思想,与时俱进,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早在1995年新馆搬迁之后即将引进计算机管理列入了图书馆的发展规划。

1996年5月ILAS图书馆管理系统正式开始运行调试,开创了全省、乃至全国中西部地市级公共图书馆中使用计算机管理的先河,迈出了现代化管理的第一步。于此同时,为让计算机早日在图书馆开始应用,我们制定详细的数据库建库计划,首先我们决定调动全馆的人力物力将流通图书先以简易书目数据的形式建库,采编部采编子库开始用ILAS输入新书数据,至当年10月,已完成简易书目数据7万余条。同期流通部门开始为读者办理机读借书证,使用计算机进行借阅管理。简易书目数据库完成后,紧接着我们又开始了基本藏书库、工具书、地方文献、古籍文献、报刊资料等庞大的书目数据库建设,经过几年来的努力,目前全馆已完成了馆藏90%文献的建库工作。这些书目数据库完成在业务管理和读者服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们业务工作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我们并不满足于馆藏文献的计算机管理与开发,我们始终瞄准信息技术发展的最前沿,将发展的眼光锁定在新出现的互联网上,已从中窥见到它未来在图书馆发展的巨大潜力。我们在郑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当时的郑州市长陈义初亲切关怀下,在郑州市科委“科技三项经费”的支持下,1997年,我们开办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个音乐戏剧欣赏室,1998年了开办全省公共图书馆第一家电子阅览室,建立起可实现联机检索和资源共享的CD—ROM光盘网络系统,由电信部门无偿铺设了64KDDN网络专线,并于1999年9月16日,开通郑州市图书馆网站(WWW.zzlib.org.cn),实现了郑州市图书馆文献资源的远 程服务,标志着郑州市图书馆自动化建设又迈上了一个新台阶。2000年,郑州市图书馆建成了当时国内同级公共图书馆最大的拥有100台电脑的第二电子阅览室,配备了最新高端服务器和大投影屏幕,为确保网络安全加装了“防火墙”。经过多年的建设,到目前为止我馆已拥有各类型服务器、多媒体电脑、服务终端达170多台,各种音像、电子读物、光盘数据库7000余种,并引进了“万方”和 “**维普”网上镜象数据库。这些建设使郑州市图书馆的自动化建设工作始终都走在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前列,一个现代化的郑州市图书馆已初具规模。

6、宣传活动丰富多彩

传播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社会终身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职能之一,图书馆也被誉为“没有围墙的大学”。而公共图书馆拥有的读者数量是衡量这一职能高低的最基本的指标。所以如何加强图书馆宣传力度,让更多读者了解和认识图书馆,学会利用图书馆,提高图书馆的社会知名度,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促进两个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是公共图书馆职能范围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项工作。新形式下图书馆的宣传工作既要有新思路,也要有新方法,新措施。我们结合我馆实际情况,在苦练内功的同时,还不断加大宣传活动力度,采取多种形式将宣传活动搞得丰富多彩。

我馆平均每年举办读者活动30-40次,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举办各种公益性书画展览、图书宣传、报告会、演讲会、节日游艺猜谜活动、音乐欣赏、智力竞赛、“百名爱国人物教育”展、“图书馆宣传服务活动周”、“科普教育”、“科技宣传周”等等。贴近社会热点主题,适时举办了“庆建党80周年”、“崇尚科学、反对邪教”等专题宣传。常年坚持“文化下乡”活动。利用郑图网 站以文字、图片或多媒体等形式,介绍我馆发展概况,动态信息,服务项目、特色服务、推荐新书及与读者互动交流等。编制印刷“读者指南”,读者办证时免费赠送,使新读者能尽快熟悉了解和利用图书馆。我馆还与郑州日报(原郑州晚报)联合创办“郑州市图书馆上架新书目”专栏,及时向读者推荐郑州市图书馆最新的图书,这一系列读者宣传活动既扩大了图书馆的影响,也受到了读者广泛的欢迎,引起了社会上较强的反响。

我们在重视开展读者活动的同时,也在不断加强图书馆自身宣传和自身形象塑造。我馆曾制作了一幅悬挂于楼顶近30米长的大型广告牌:“郑州市图书馆365日天天开放”,这在全国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大张旗鼓地为图书馆作广告宣传并不多见。它是郑州市图书馆对读者的服务承诺,也是自身形象的展示。我馆几年来为职工定做了多套工作服,实行挂牌上岗服务,既使服务工作走向规范化,与提升了图书馆的对外形象。另外,我们利用各种机会举办赠书活动,如“八一”节为子兵赠书、“非典”时期为战斗在“抗非”第一线的医务人员赠书,这些活动新闻媒体都作了大量报道。我馆特别注重发挥新闻媒体强大的宣传力量,除利用郑州晚报、郑州日报办“上架新书目”专栏外,每年在各种新闻媒体(省市报纸、电视、广播)上播发关于郑州市图书馆的消息和报道有50次左右。

7、组织与制度建设日益完善

郑州市图书馆的领导班子深知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开展和图书馆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强有力领导班子、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和完善而严格的制度保障。虽然多年以来郑州市图书馆一直是文化系统的先进单位,有着优良的工作风气和传统,但面对新形势需要我馆在组织与制度建设也要不断创新完善,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一是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建立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增进领导班子的团结,从而形成了一个具有较强战斗力的领导集体。

二是加强职工的理论与业务的学习和培训,围绕“四职”教育全面提高职工的素质。在全馆职工中树立了“馆荣我荣,馆耻我耻”的忧患意识,形成了“敬业爱岗、奉献社会”的精神风气。每年都要为职工举办多次在职教育,如“计算机等级培训”、“普通话培训”、“WTO知识培训”及新职工业务培训等等。建立起了一支具有良好素质的员工队伍,为开展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是完善管理制度和管理体制建设。为适应新时期对公共图书馆提出的新要求,我馆先后建立、完善和实施了44项制度。对人事、劳动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全面推行馆长负责制、目标管理责任制、干部职工聘任制和全员考核制等。用人上根据职工的不同特点,注意扬长避短、合理调配,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竞争激励制度。

四是业务工作实现规范化。在业务工作中,严格执行国家、省、市文化主管部门以及我馆制定的标准和细则,健全业务档案,并围绕图书馆评估标准进行检查,使业务工作走向规范化,提高业务工作水平。

8、图书馆工作硕果累累、成绩斐然

春华秋实,辛勤的努力换来硕果累累。

以下郑州市图书馆取得的重要荣誉一览:

u省文化系统先进单位(1991、1992、1995)

u省十佳图书馆(1995)

u省公共图书馆业务竞赛团体第一名(1995)

u市青少年文化活动基地(1998)

u国家一级图书馆(1999)

u市文明单位(2000)

u全国读者喜爱的图书馆(2000)

u全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1)

u市级文明单位标兵(2002)

u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2002)

u金水区2001年度“花园式单位”

u省优质服务先进单位(2002)

u市级“花园式”单位(2003)

u2001年度市精神文明建设文明单位标兵

以下郑州市图书馆取得的重要成果一览:

l全国公共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查成果奖:《郑州市图书馆文献资源调查与分析》(1993)

l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优秀成果一等奖:《信息荟萃》(1995);《金水河滨河公园规划咨询服务》(1997)

l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优秀成果三等奖:《郑州历代著述简目》(1997)

l省公共图书馆为经济建设服务优秀成果二等奖:《文化信息》(2000)

l省实用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面对变革挑战的思考与对策》(1998)

l郑州市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图书馆管理模式与探讨》、《文化产业调研咨询服务》(2000)

l省社科联科学界联合会一等奖:《网络文化管理》(2002)

l市社科联二等奖:《唐代佛教禅宗嵩山碑刻史料稽考》(2002)

l省高校图书馆第四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以优质服务促提 以深化改革求发展》(2002)

二、郑州市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郑州市图书馆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文化局党委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各项工作都已取得了很显著的成绩,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市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两个文明建设作为了应有的贡献,对我市文化事业建设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成绩面前对一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2002年郑州市图书馆全年购书经费100余万元,其中购图书11030种、26599册,报刊合计1000余种,而2000年全国共出版初版图书143376种,报纸、期刊合10732种,以2000年出版数量为基准,采购量仅占出版量的7.6%和9.3%。由于经费不足使藏用不能兼顾,很多有价值的文献不得不忍痛割爱,这种状况对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系统建设的影响显而易见,面对市区人口已达270万并不断发展的城市,人均年购书经费0.35元,人均年藏书量近1/300册,人均拥有总藏书量仅1/4册,服务工作捉襟见肘,其服务效果可想而知。

2002年郑州市图书馆藏书总量达到了70余万册。而我们通过互联网查找一部分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同期的藏书情况,济南市、青岛市、佛山市图书馆的数字为120余万册,长春市图书馆为近140万册,武汉市图书馆为150余万册,无锡市图书馆为105余万册,哈尔滨市图书馆为近200余万册,1986年开馆的深圳市图书馆现有藏书已达140余万册。在河南周边地区中,除石家庄、合肥市图书馆藏书量略低于郑州市图书馆外(西安市图书馆为新馆,无可比性),更无法与东部发达省份省会图书馆相比,甚至比东部地区许多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相比。这除了历史的原因之外,更多地反映出长期经费投入的不足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2、尽管我馆不断强化阵地服务,扩大馆外服务。但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局限性也很明显,除文献资源量严重不足外,图书馆的辐射能力有限,空间距离变化也会相应增加读者成本,是影响读者利用图书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我们曾对现有读者群进行过随机抽样调查,结果表明,70%以上的读者都在我馆周围4公里的范围内,远郊地区的读者更是寥寥无几,而目前郑州市图书馆的经常性读者和非经常性读者约在3万人左右,全市每100人才有一个读者,服务面和影响力非常低。尽管如此,每年近50万人次的读者量,已使阵地服务能力达到了饱和状态。由于文献供给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尽管我们多方面努力争取吸引新读者,但退证读者仍不断增加,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无疑将损害多年来树立起来的图书馆社会形象,十分令人担忧。

而目前郑州市没有一座区级图书馆室,更无经费的预算投入。虽然我馆近年来不断加大馆外服务力度,已经建了16个单位、社区集体借书处,但由于经费、文献和管理等多方面的影响,阵地服务能力尚且很不足,馆外服务的能力更是有限。截止2001年全市所辖乡镇21个,街道办事处38个,社区及大单位有数千个。假如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需要万册藏书就需60万册图书,这远远超出了郑州市图书馆的承受能力。而图书馆的特点并不是一次投资一劳永逸,图书报刊需要不断更新才能实现社会效益,所以由其各自独立建图书馆一个是后续投资过大不易承受,也难以不断更新,二是重复购书造成浪费也大,也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

3、郑州市图书馆自动化建设起步较早,多项工作都走在全省,甚至全国地市级公共图书馆的前列,但到现在许多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众所周知,IT产业是一个发展和技术更新非常快的行业,电子电器类产品更新淘汰率非常快。虽然说我馆电脑台数目前已达170余台,但其中已有1/3已接近报废期限无法正常使用,其它大部分也属配置较落后的机型。特别是1998年由电信部门无偿铺设的64KDDN网络专线,由于没有专项经费我馆至今仍在使用,在“宽带”早已盛行的今天甚至与家庭的上网速度也难以相提并论,更遑论为读者服务了。虽然我们作为公益事业单位为读者提供的是费用相对低廉的网络服务,但仍然难以对读者产生什么吸引力,读者流失十分严重。

我馆自动化建设是利用“科技三项经费”及市政府专项经费等逐渐建设发展起来的。这种形式在发展最初的确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购置电脑等电子类设备与购买图书不同,它不可能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或像图书报刊一样有长期保存与持续利用的价值。缺乏固定技术维护和更新所需的财政经费的保障,往往使这种“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难以为继。

4、完善劳动分配体制,吸引留住更多的人才,是很多图书馆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图书馆的业务创新、自动化管理及文献开发等各项工作都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和优秀的管理人才,因为就目前公共图书馆的整体发展状况来分析,同质化服务倾向非常严重,缺乏核心的竞争力,要想从其中脱颖而出而出,人的问题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公共图书馆是“大锅饭”特征表现最为典型的单位之一,没有自主的分配和用人制度。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图书馆依赖政府投入,没有生存和竞争压力,思想上易满足于现状,不愿寻求创新,工作中没有活力,缺乏积极性,使人才没有了用武之地。二是目标考核缺乏一个科学的标准,干与不干,干好干坏的评判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量化尺度,特别在一般事物性工作中很难衡量出人才的价值。三是论资排辈的分配制度,财政分配体制的约束使分配上缺乏灵活性,不能有效地利用奖酬来建立激励机制,从而抹杀了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四是缺乏具有竞争性、挑战性的岗位创新,无法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没有让人才发挥最大潜能的平台。

这样一来,一方面是人的积极性容易被压制,造成人才资源被浪费,另一方面是图书馆一些创新开拓性工作受到影响,图书馆的社会效益不能得到很好发挥。

三、对郑州市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

1、围绕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工作整合,改变传统的粗放式服务模式。信息社会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是知识与信息的爆炸性增长,生产率的大大提高和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传统的阵地服务、粗放单一与低效率的服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图书馆要适应新形势下社会需求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整合现有的服务工作体系:一是服务手段与服务方法多元化,如将音像光盘、数字化数据库、在线信息资源与传统的图书报刊并重,将阵地借阅、送书上门与网络远程服务、电子阅览等服务方法相结合,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二是引进商业管理中“客户”服务模式,建立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区分重点与普通“用户”,细分“用户”群,针对不同“用户”的特点和需求,使文献资源建设、参考咨询、课题跟踪服务与文献开发等工作有的放矢,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三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整合馆藏各种文献资源载体,建立若干专业性阅览室,提供特色服务。

2、重视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文化事业要与地方经济同步发展;扩大资金来源范围,根据国外图书馆事业发展的经验,积极吸引社会公益性捐款,政府应出台一些政策性的鼓励措施,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公益型文化事业的新局面。如许多发达国家对社会公益性事业捐款的机构和个人,其捐款可以免税或抵税等。这样才能提高社会对公益事业捐款的积极性。

3、首先郑州市图书馆等市级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作为一个城市的中心文化事业单位工作服务的重心应实现转移。比如郑州市图书馆应将建立郑州地区的文献信息中心作为未来发展目标,加大文献保藏与文献开发的力度,赋予一定的管理协调职能,而使文献外借等服务工作逐渐走向社区化。如配合全国“文化信息进社区”活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及郑州市开展的社区“三个一工程”,充分利用社区人力与设施等方面的优势,加大服务工作的辐射与渗透力度,采取资金市、区、乡镇街道共同投入,市图书馆统一协调定期更换图书报刊等管理方式,最大限度地实现图书的利用效率,从而其达到最佳的社会服务效益。目前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政策,现在需要地方各级政府作好协调工作,才能使文化资源实现真正共享。

4、财政经费的使用应该适应新时期发展的新变化。技术的进步带来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文献的传播渠道与传播方式日益多元化,图书馆文献的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也要不断适应这种多元化的要求。政府财政经费的管理也要随之与传统的管理模式告别,放宽财政经费的使用束缚,给予图书馆经费使用上一定的政策灵活性。衡量图书馆经费使用是否合理不再以每年购书的数量为唯一的参考标准,而把实际服务效果也作为参考标准。一方面鼓励图书馆加大对网络型数字化学术资源库的资金投入,加快现代化服务设备设施的不断更新,利用现代化的网络为更多的读者提供更方便快捷的服务,既增加了文献资源的供应量和更多服务方式,也提高了文献使用效率,并降低了馆舍饱和的压力。

5、加快加大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一方面政府给予图书馆一定的用人权,根据图书馆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定岗定员,根据岗位需要引进所需的专业人才,避免图书馆成为各种关系人子女亲属为吃财政养老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形成一种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机制,打破铁饭碗,使每个职工都有生存压力,从而提高工作能动性。第三方面,拉大收入分配差距,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不同岗位不同薪酬,鼓励工作创新。最后是实行项目制管理,对于不同时期的关键性工作或研究性项目采用招标形式申请专项经费,委托社会上专业机构进行阶段性开发研究。既能保证项目开发质量,也不必要养很多人,减少不必要的财政负担。无论事大事小都采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工作方式,不符合现代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

总之,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是先进的主流文化的主要传播者。虽然近年来公益型文化事业型单位在各级政府正确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在文化事业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在新形式下积极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克服了种种困难并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由于内外一些难以克服的因素的影响,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很值得我们加强研究和加以改进。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不断加强先进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中蕴藏的巨大力量,才能使经济的发展走上可持续之路,这一共识已明确写进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公益性文化事业正面临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未来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需要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更加倍努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郑州公益型文化事业单位在新形式下适应社会需求、增强自身活力、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完善服务手段的积极探索以及发展经验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41108.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