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6 06:12: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第一篇: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

1、“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繁重的“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负担,各级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办着许多应由社会去办或应推向市场的事务。改革开放以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近二十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两个置换”,**市有5万多“单位人”丧失了单位依托,完全转化为“社会人”。城区先后出现了2万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三资企业、个私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调查,我区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4863人就业。与此同时,“单位”的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不断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向社会“释放”、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显露。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不断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与日俱增;房产开发的发展,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而相应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于社区居委会仍处于无职、无权、无钱的境地,单位外移、释放的社会职能,社区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的“口袋”和相应的机制,导致了城市社会中大批人员游离于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得不到实现。

2、对象的扩展,使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难以到位。城市居委会以前的对象仅仅是少数的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90年代以来,我市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全区现有下岗失业人员41700人,其中**区9000人,鼎城区移交6700人,省、市属企业移交26000人。此外,城区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00多人。二是“无归宿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城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体制之内的“无归属”人员达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贫困人群增多。目前全区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达1.9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4.8,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随着今后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区不稳定因素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3、城市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多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城南街道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涉及党建、社会、经济三个方面、八大类、54项、130多个。面对繁重的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小庙”难以管“大神”。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其任务就

交给社区了。仅今年来,社区居委会承担的各种调查摸底任务就有5次。三是无资金,有些管理无法开展。如离退休人员、企业置换身份的党员现交由社区管理,但社区既没有活动场地,又没有活动经费,对其管理只能是空中楼阁,更谈不上信息化、网络化、规范化、现代化的管理。据调查,我区50个城区居委会,有30多个每年经费“入不敷出”,全区社区每年共计资金缺口达23万元。四是无精力,社区干部整天疲于应付。城南方家巷社区居委会主任李立波共包保“flg”修炼人员、战退军人、吸毒人员及其它重口对象等10人,均要求“一日三访、盯死看牢”,仅这项就可以耗去其全部精力。对此,红卫社区居委会主任张凤梅深有感触地说:“我们抓经济都是‘偷偷摸摸’,主要原因是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抓。”

4、居民生活需求的多样化,现在的社区服务水平难以满足。进入小康生活的居民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要追求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多方面的价值实现。据调查,城区居民对本社区的希望、需求是多方面的,除迫切希望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外,还涉及到从居住环境到基本设施,从社区经济到精神文明,从社会秩序到人际关系等等。要满足居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社区服务业必须有一个突破性的大发展。而我区当前社区服务总体水平还较为低下,社区服务业投入单一,作为产业发展的运作机制尚未形成。虽然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及各有关部门对社区服务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把它作为社区建设的重点,但由于有关社区服务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少,已出台的有关规定又不能得到很好地落实,限制了社会各方面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使城区目前的社区服务业多依靠政府、集体投入,服务项目多而杂,没有形成品牌和规模,向社会化、产业化、实体化转变的步伐缓慢。此外,社区服务在社区就业安置、城市生活环境、生活秩序,社区居民公共利益的实现和维护等方面都还没有寻求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上述这些问题,集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随着我市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中有关的人和事,已经“溢出”了固有的城市社会的基本结构框架。管理和服务环节上的“真空地带”和“灰色地带”越来越多,原来设置的城市基层体制、功能和运行机制,已经严重不适应发展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政府的负担日益加重,各种日常性问题已经不能自行有效化解。因此,市委、市政府及区委、区政府应该把系统化的社区建设作为城市的一个事关全局、事关长远的关键和十分紧迫的任务,摆上突出的领导决策位置。

二、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呼唤社区建设的突破和飞跃

根据**市城市发展规划,近20年内,城区人口要达到100万,城市的规模将不断扩大,同时,城市改革将不断深入,这都将给社区建设带来巨大压力,它强烈呼唤着社区建设的加强,强烈呼唤着城市向社区化转轨。新形势下的社区建设,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加强社区管理,发展社区经济,开展社区服务,优化社区环境,发展社区事业。当前,我区的社区建设经过这几年的成功积累,实质上已经到了新的突破阶段,也是一个质的飞跃阶段。这种突破和飞跃主要表现为“四个转向”:

1、社区建设的内容转向系统化。我区过去居委会,内容主要限于政府所部署的社会行政管理和范围还很狭窄的居民自治性事务,近些年社区服务范畴不断拓宽,已经从一些社会成员的特殊援助服务逐步扩展到相对广泛的便民利民服务,初步拓展了社区的内容。要适应城市化进程,社区建设的内容还要转向为更广泛的系统工程。它应该包括社区经济建设、社区环境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社区教育建设、社区服务建设和社区安全建设等等。它既包括了传统的社区行政性、社会性,也包括了体制变化和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的内容;既包括了由街居组织直接抓的事情,还包括社区中应由社会组织、中介组织、市场主体和居民自己去干的大量事情。还可以说是现代城市综合性的“社会生志”在社区这个局部上的集中表现。

2、社区管理与服务对象转向属地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的深入,“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所表现出现的弊端将更为明显,社区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增加。单位职工更加弱化对单位的依赖,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新兴的多种所有制成份的“无主管”企业增多;外来人员、流动人员的比例增加;下岗、失业人员增多;老龄人口增多;贫困人群等问题增多。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增加,迫切要求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状态,要求社区管理和服务突破原来较为狭窄的范畴,在对象上,不仅面向少数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而是面向和生活在城市社区的所有单位和人员,也要求所有居住于社区的单位和个人必须强化属地化与社区制意识,自觉地把自己生活的社区作为参与社区活动,实现自身权益、形成社会整合的重要基地。

3、社区管理行为转向民主化、互动化。长期以来,我们的街居组织主要是执行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正所谓“上到国务院、下到社区办、政府样样干”。在这种格局下,居民成了社区组织完成行政任务的简单对象,社区组织与居民的社会生活并没有形成一体,法律上所设定的“自治”实际上难以实现,大多停留在纸上,表现在几个组织机构的建立上,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参与多为动员式执行式参与,内容上主要为打扫卫生、为民服务、义务巡逻联防、捐衣捐被等,因而居民参与激情不高,参与效果也不好。而另一方面社区的各种任务日益繁重和细化,社区组织力量有限,相当多的社会管理是部署多、落实少。如果机制不变,要改变这种状就要大规模地扩大政府的基层力量和职能,给政府造成新的沉重的负担,这不符合“小政府、大社会”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超过了政府承受能力的。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当前行政化的社区体制转向社区制,把社区组织由现在的政府的“腿”变成社区居民的“头”,把作为简单的行政区划和行政性设置的社区,转变为具有自我组织性和能动性的“地方性社会”,从而彻底变革其管理和活动的行为方式。

4、社区经济发展运作转向市场化。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和弥补社区经费不足的原因,我区部分社区居委会特别是“村改居”社区居委会,仍存在“自办经济”的现象。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社区居委会要坚决消除“自办经济”的状况,对所有的集体性质的企业推行“两个置换”,社区经济发展完全按市场化运作的原则去整体指导,让社区各类企业都成为独立经营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街道、社区抓经济建设的精力,应该主要用在为各类经济实体创造良好环境、搞好社会化服务上。对于社区服务中那些属于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项目,也要按照第三产业的发展规律,推向市场,以形成良性的发展机制活力。

三、加强社区建设要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1、转变观念,树立大社区意识。市、区党委、政府要提高认识,把强化社区建设和管理作为城市各项基础的总“抓手”,采取有效措施,把社区建设纳入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从管理体制、政策导向、考核办法等多方面,推动社区重点向社区建设转移。驻区单位也应该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的界限,树立“驻于社区、服务社区、同享资源、共建社区”的意识,自觉地把本单位的发展与管理纳入社区建设和管理之中,真正做到我为社区做贡献、我与社区共发展,既成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又成为社区建设的受益者。区、街、社区各级组织要淡化本位意识,强化大社区观念,积极主动地密切与所有驻区单位和居民的联系,以真诚的服务赢得各类社区成员的理解和支持,跳出过去那种主要对区属、街属、居属单位负责的“小圈子”,切实调动驻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培育各方面同创共建新型社区的意识和氛围。

2、改革管理体制,构建新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为了适应社区建设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必须分层次理顺体制,强化相关组织建设。区级要建立社区建设指导协调委员会(或社区办),各类涉及社区建设的条条部门和上级驻城区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其主要职责是规划社区建设目标,确定社区建设重大事项,协调社区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克服条块分离的弊端,形成社区建设的合力。街道是整个社区建设的重点环节,也要建立相应组织,由街道办事处牵头,驻街大单位负责人参加,对社区建设和管理实施全面领导,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和市、区政府的授权,对辖区内的社区经济、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社区精神文明建设,行使组织领导、综合协调、监督检查的行政管理职能,对地区性、社会性、群众性、公益性负全面责任。同时,鉴于目前大量执法行为发生在基层,而执法权力却在区以上部门的错位状况,要探索在街道一级建立综合执法新机制,即把市政、工商、治安等十多个方面的依法管理,分市政管理、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社区经济等四、五个方面,建立其社区综合执法队伍,按受上级执法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社区管委会的组织领导,真正对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有效的依法监管。

3、强化居民自治,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居民参与是衡量社区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是社区建设健康发展的动力源泉,在资源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居民的广泛参与是推动社区建设各个具体项目实施的重要保证。美国城市社区没有政府基层组织或派出机构,实行高度民主自治,依靠社区居民自由组合,民主选举产生的社团组织如社区管理协会、社区管理委员会、社区管理服务中心等来行使社区管理职能。美国人称社区无所不能,完全可以管理好社区。在我国体制下,通过政府帮助和指导,强化居民自治,激发居民广泛参与,完全可以让社区居民管理好社区居民自己的事情。建立较为完善的居民参与机制,首先要实现居民利益社区化。进一步将单位的服务功能向社区转移,特别是政治、福利、保障功能等,强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居民在利益关系的基础上产生参与社区

事务的愿望。其次要实现社区自治制度化。制定社区居委会选举办法,推行干部“直选”;制定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等,使居民参与社区活动有据可依。不同的社区要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详细的、操作性强的参与程序,什么时候议事、什么时候实施、居民该怎么办、居委会要怎样做,有建议或意见怎样提等,使居民一看就明白。要推行社务公开,社区决策、实施情况,存在问题等都要向居民公布,便于居民监督。“条条”部门要继续向社区下放权力,使社区居委会实实在在的承担起自治的功能。再次要实现居民参与组织化。要设法提高居民的自我组织能力,使居民之间熟悉起来,增强其社区归宿感。决策性、监督性参与要充分利用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组织;执行性、娱乐性、互助性参与主要通过社区志愿者服务队、法制宣传队、秧歌队等社区内居民自己建立起来的非法定性组织。

4、探索财力体制,建立社区组织财力来源新途径。目前,各社区居委会经费来源一靠3.8万元政府拔款,二靠自我创收,三靠驻片单位“化缘”,经费缺口很大。而社区建设的任务越来越繁重,使办公经费、人员工资和场所建设所需资金必须进一步增加。为此,应该加快探索一种既有利于社区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形成稳定的社区组织的财力来源的新途径。建议运用财政杠杆下伸的办法,建立新的社区财力机制。其探索方向是:街居组织逐步退出自办经济项目,转向创造优良社区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丰富社区税源,把社区的财政收入的“蛋糕”做大。在此基础上运用财政支付转移的办法,来解决社区组织的经费来源,并形成一种良性的基层财力机制。具体可考虑三个方面的政策调整:一是实行税收增量比例返还制度。即以街道为单位,以目前提供的税收和财政下拔的经费为基数,将每年新增加的创税部分按比例返还,从而提高其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各类社区经济,搞好协税、护税的积极性。这个办法主要着眼于搞活增量,因而对市、区级财政也不一定会增加很大压力。二是实行“条费转块”、事权与财权相统一。在加强社区的综合功能的过程中,应该将过去绿化、环卫、治安等方面条条部门的专项收费,相应拨支街居单位,实行“费随事转”。三是实行各类社会募集资金的切块下拨。即将以社会募集形式形成的来自驻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支持援助公益事业的资金,根据社区的职责向街居组织切块下拨。

5、发展社区服务,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近年来,我区社区服务已有很大发展,已经建立了网络、完善了制度、形成了比较规范的社区服务体系,并为整个社区建设和发展积累了经验。当前,社区服务面临着新的突破,应该始终把它放在城区的突出位置来抓。要根据社区广大居民群众的意见和需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区资源,广泛开展居民参与的互帮互助的社会公益活动;建立健全社区帮困救济、敬老养老、便民利民的服务体系;调动城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力量,实行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充分体现其社会化和自治性的特点。社区服务功能要由单一型向综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被动应付型向主动创造型转变,由无偿性、互助性服务向作为第三产业的社区服务业延伸发展,从而使社区服务真正成为拓展全面性社区建设的生长点和拉动力,成为安排就业的重要渠道。要积极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大力发展以社区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既提高适应市场的活力,又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要以主要精力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搞好各方面服务,积极吸引民营、私营、三资企业来社区投资发展,形成“你办企业我服务,你获利润我得税”的新的区域抓经济的格局。为了形成这种新的机制,应该调整对街道、居委会的考核办法,淡化对经济的规模和利润的考核,强化对财政税收的考核;弱化对经济指标的考核,强化对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方面的考核。通过考核办法的改进,形成对社区经济和整个社区建设的新的合理的激励机制。

6、完善管理办法,建立一支灵活高效的社区干部队伍。区委、区政府常武发〔1999〕1号文件对居委会干部的管理曾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但据调查情况来看,大多没有落实,近几年来居委会存在“盲目进人”、“关系进人”的现象,给社区造成了较为沉重的负担。对此,如不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强硬措施予以遏止,势必给社区建设留下隐患。在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上,一要明确社区干部的职数,每个社区干部职数原则上设5—7人。二要建立“动态”的管理办法,对社区居委会新进人员一律实行聘用合同制,按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进行管理,不给予固定编制,区财政只按职数拔款给予补贴,人员由街道办事处按程序依法选聘。社区干部任职期间参加养老保险,不在任后与居委会依法解劳动合同。三要加强社区干部培训,提高社区干部综合素质。四要建立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干部制度,通过居民的评议,根据居民群众的意见,使社区干部真正“能上能下”。

第二篇: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

最近,我们组成调查组,先后到**区各街道办事处及有关乡镇,就社区建设进行了深入调查,共走访了20个社区居委会。通过调查,我们认为,**市推进城市化进程必须大力加强社区建设,全力构造新型城市社区。

一、社区建设状况与城市化进程还不相适应

社区,是指城市中居民集中居住生活的地域共同体,是城市的细胞。进行社区建设,就是进行城市基层社会管理。近几年来随着**市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社区建设作为经济体制转轨的重要承接点,在促进经济发展,满足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社区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前提基础,社区建设的落后,必将阻碍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近几年来,我区在社区建设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相比较,仍然存在很多不相适应。

1、“单位”的社会职能外移,现有的城区管理体制和功能难以承接。在“低工资、高就业率”的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在整合城市社会,行使城市管理职能上发挥着主体作用,街居组织只是必要的辅助和补充。同时,“单位”承担了过多的社会和服务职能,起到了“把市民组织起来”的作用,“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为居民及其家属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服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繁重的“企业办社会”、“单位办社会”负担,各级政府也直接管理或包办着许多应由社会去办或应推向市场的事务。改革开放以后,个私经济快速发展,国有、集体企业实施“两个置换”,社会结构不断分化,城市社会发生了根本性变革。近二十年来大批国有、集体企业推行“两个置换”,**市有5万多“单位人”丧失了单位依托,完全转化为“社会人”。城区先后出现了2万多家行政事业单位之外的不具备“单位”体制特征的三资企业、个私企业、民办非企业组织和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等。据调查,我区仅民营企业就吸纳了4863人就业。与此同时,“单位”的职能开始向社会转移,其服务功能、福利功能、保障功能以及政治宣传功能不断弱化,居民与“单位”之间的关系正在向纯粹的雇佣关系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改革的深化,单位承担的社会事务向社会“释放”、转移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引发的矛盾将进一步显露。如各类单位过去对职工所承担的种种生活福利性服务不断弱化或取消,而城市家庭的各种生活需求却与日俱增;房产开发的发展,单位包下来的宿舍区服务必然要退出,而相应的社会化、市场化的物业管理尚未完全建立等等。由于社区居委会仍处于无职、无权、无钱的境地,单位外移、释放的社会职能,社区还没有准备好承接的“口袋”和相应的机制,导致了城市社会中大批人员游离于管理之外,居民需求的各类生活服务得不到实现。

2、工作对象的扩展,使人口管理和维护稳定的工作难以到位。城市居委会以前的工作对象仅仅是少数的没有单位的家庭妇女和社会闲散人员。90年代以来,我市城市人口发生了结构性变化,人口中的复杂因素逐渐增多,对社会秩序形成了巨大压力。一是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全区现有下岗失业人员41700人,其中**区9000人,鼎城区移交6700人,省、市属企业移交26000人。此外,城区每年还将新增劳动力5000多人。二是“无归宿人员”和流动人口不断增多。据统计,城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进城农民、外地流动人口等不在原来那种单位体制之内的“无归属”人员达8.2万人,占城区总人口的21以上。三是城市贫困人群增多。目前全区居民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的人口达1.9万人,占城区居民总数的4.8,相当一部分居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随着今后几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这类人群仍处于增长的趋势。在过去的城乡二元结构和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人员的单位所有制和严密的户籍管理制度,就可以把成份比较单纯的城镇人口的社会秩序管理好,现在则面临着力不从心的局面,城区不稳定因素呈现日益增多的趋势。

3、城市基层管理任务日益繁重,行政化的社区运行模式难以落实。由于近些年来城区的规模、功能和各种新问题都大大增加,城市管理的工作量、任务量在成倍增长,而原来的层层负责的行政性、直接性管理方式尚未改变,街道、社区基层组织承担的上级安排的任务高达130多项,实际上已经无法承担和落实。据城南街道统计,直接由社区担负的工作涉及党建工作、社会工作、经济工作三个方面、八大类、54项、130多个。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社区居委会一是无职权,“小庙”难以管“大神”。社区内的行政单位、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等,“由谁管”、“怎么管”、“哪些问题归口管”,政府没有规范性文件,社区居委会想管也管不好、管不了。二是无地位,什么单位什么工作都可往社区“装”。职能部门布置工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往往一个文件、一个会议或是领导的一个口头指示,其任务就

第三篇:如何加快推进乡城市化进程

如何加快推进黑庄户乡城市化进程

我是09年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到农村基层工作也有四个多月了,感想颇多。大学是我们学习理论、学习知识、学习做人的教育基地。在学校,我们可以充分吸收营养,通过消化进行融会贯通,转化成热量。毕业之后进入社会,走向工作岗位,那么就需要我们将转化成的热量散发出来,运用到社会工作中。

初入社会,在我看来基层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共性,基层的重点是能不能把党政府的政策、号召落实好,基层领导是党政策、号召落实到基层的桥梁,通过基层领导的组织工作与协调部署,将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工作开展得井然有序,这便能体现出基层领导的组织能力与重要性。对于农村来说,又有其特殊性。面对农民法律意识淡薄、文化水平不高、各村村情不一、家族观念浓郁、是非观念差、处理事务向人不向理的问题,村领导必须讲究工作的方式方法,面对发生的问题灵活机动、处事不慌,工作要服务到位,时刻警惕自己要以预防为主,对于动一点会触及动全身的工作,那么就要考虑是否该动,若必动不可的工作,就要换角度、换方式地将工作开展下去,在工作开展之前就要把可能发生的问题及处理方式想到位,这就需要村基层领导具备综合能力,能够有条不紊地将基层工作顺利开展下去,既符合上级领导的

要求,又顺应民意、让农民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黑庄户乡位于朝阳区东南角,地处偏僻,土地资源十分雄厚,是朝阳与通州的交界处,现有的任务就是尽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存在着诸多薄弱环节。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完善。一个基础设施完善的村落,村民的生活环境必然会变得整洁优美,生活质量也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而提高。其次是邮政、银行、大型超市等服务行业的设立。满足人们不出乡便可以办理各项事务的要求,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最后是社区化管理不规范。现在违章建筑过多,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来制止违章建筑的出现。

对于以上的问题,我们应从设施建设方面、就业方面、社会保障方面进一步加强,现在政府下发土地流转政策,那么流转上来的土地应以政府经营管理、集体受益的方法,将土地经营后所得的利润反哺农民,让农民感受到集体经济带来的好处。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展设施农业,例如搭建温室大棚,种植反季节水果蔬菜,不但可以解决富裕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也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开展观光旅游产业,找准定位,将我乡的特色产业推出黑庄户乡、推出朝阳、推出北京,发展出有我乡特色的产业结构,不仅带动了我乡的经济收入,同时也推动了我乡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除了发展产业结构,村民居住的社区化

管理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将散居的村民通过一种新的管理模式进行统一管理,实现系统化管理,做到随查随出结果,村民信息齐全。时刻注意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土地流转以后,农村会出现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时,我们要开展各类岗位职业的培训,把他们培育为市场的主体,让劳动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再培训过程中,不但学到了一技之长,而且也在学习中提升了个人素质。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政策的出台,建立了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社会保障体系,这些保障与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保障息息相关,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一项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基础工作。

第四篇: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几点思考

何光华

发布时间:201*-12-28

城市,是人类文明和发展的结晶,是国家或地区发展的中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目前我国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城市化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城市现代化已成为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经济社会欠发达的西部广西桂北中心城市桂林,如何在西部大开发中加快现代化建设,发挥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如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加速城市化进程,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一项全新而重大的任务。

一、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城市建设是一个庞大、多功能、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并且投入多周期长、公益性强,事关国计民生和长远发展,一旦建成就会产生深远影响。因此,科学进行城市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对整个城市乃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审视21世纪城市发展态势,纵观国内外先进城市发展轨迹,现代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经济上的高效益。经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是城市繁荣的根本动力,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谈不上建设现代化城市。我们西部地区大多数城市普遍存在城市化进程滞后、工业发展比较缓慢、城市功能的各种效应没有得到完全释放,因此,要谋求城市的发展、繁荣和进步,必须遵循城市发展的共同规律,加快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和寻求城市发展新的增长点,增创新优势,开辟新途径,抢占新高地,保持经济上的高效益,实现经济上的快增长,不断壮大经济实力,这样才能促进城市的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二)基础设施上的高效能。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在城市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集中体现了社会进步程度,是城市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必须有便捷通达的内外交通,高效优质的通讯服务、充足的水电供给、良好的废污处理和可靠的防灾系统。只有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才能使城市发展得更好、更快。

(三)环境上的高质量。城市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主要指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与社会环境。自然环境要

求有周全的环卫设施和优美的园林绿化,无污染、无公害,保持生态的平衡和良性循环;人工环境则要求城市建筑的艺术化、民族化、宜人化和个性化,并能充分体现时代感,做到建筑空间丰富多彩、建筑风格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高雅大方;社会环境则表现为稳定安全的社会秩序、健康的社会心理、进步的社会舆论和文明的社会风气;市民对城市有较大的认同感、信任感和归属感。软环境概括地说,就是人为环境,是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条件。因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要不断深化城市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为城市现代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发展氛围。

(四)文化上的高品味。城市是文明的中心,是先进文化的载体。建设富有时代特征、地域特点的城市文化,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方向,也是当今国内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成功实践。因此,在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中,应注重文化建设,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靠文化提升城市品位,靠文化塑造城市形象。总之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以文化产业促进城市经济增长,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影响力。

(五)人口上的高素质。市场竞争要靠品牌,城市之间竞争也要靠品牌。严格讲,城市品牌就是城市形象。城市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市民的整体素质,因为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是城市发展的前提,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保证;而人的发展又是推动城市前进的不竭动力。如果一个城市人口素质高,不仅可以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扩大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而且可以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从而加快城市现代化发展。

(六)管理上的高水平。就是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和市场化、社会化、人性化的原则,建立一整套促进城市发展的、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从城市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创新管理理念、管理体制、管理手段和管理方式,建立和完善城市长效管理的新机制、新体制,使城市管理在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的轨道上高效运转。

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途径

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深刻理解和把握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实质和发展方向,结合城市实际和特点,大胆探索,勇于实践,这样,才能走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市情、又具有地方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就西部城市而言,城市化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倍努力,整体推进。

(一)推进城市化,必须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在城市化发展思路上,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现实选择。在城市化发展上,一方面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依托中心城市发展城市圈、城市带,通过区域内城市整合,强化城市间功能互补和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同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发挥中心城市凝聚经济的功能,确立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发展模式,以此带动周

边地区的整体发展,从而提升区域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一是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奠定小城镇的发展方向;二是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形成小城镇发展的产业基础;三是进一步消除不利于小城镇发展的体制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加速农村城市进程。

桂林市、县(区)、乡(镇)在“十一五”规划中都提出了,发展小城镇,要立足现有基础,突出特色,完善功能,提高规划和管理水平。当前,要以建设生态旅游文化城市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乡村集镇化、集镇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步伐。如兴安县提出力争在“十一五”末,城镇化水平达到40%,并按照“一中心,四重点,轴向带动”(即以兴安县城区为中心,溶江、界首、华江、高尚四镇为重点,以桂黄公路沿线为轴线,西片、东片两条次轴线,实施轴向带动)的空间格局,抓好小城镇建设。灵川县《规划》要求,到 201*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40%,县城达到小城市规模,初步形成层次分明、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综合实力明显增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阳朔县白沙镇是桂北最大的水果批发集散地,资源和区位优势明显,是阳朔经济的次中心镇,县政府《规划》提出要重点抓好白沙农产品市场二期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和遇龙河景区等旅游景点的开发。而兴坪镇则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和矿产资源优势,重点抓好兴坪古镇保护整治和兴坪景区开发,进一步把兴坪建设成为以山水、古镇、休闲为特色的旅游小镇。灌阳县《规划》强调一定要按照“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育产业,凸显特点”的原则,突出具有桂北民居特点建筑格调,建设特色小城镇。荔浦县《规划》明确要以促进城市繁荣、经济发展为目的,立足本地特点,结合供电、防洪、对外交通、给排水、环卫设施、园林绿化、消防、城区道路交通、环境保护、土地、旅游等规划,合理布局,扩大县城区规模,当务之急是对县城区公园、景区及主干道园林绿化布局好,做到城区绿化一园一景、一路一色、一街一树,形成环境优美的沿街绿化长廊,完善主街道夜景灯光美化亮化工程,形成街道与夜景灯光的有机结合,尽快把县城建成集人居、旅游、商贸、食品、纸业、饮食、衣架、医药、包装、印刷、小五金及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桂林南部副中心城市。同时,市、县(区)、乡(镇)要积极探索各种有效途径,认真解决好农民就业问题,使农民真正融人城市社会。

(二)推进城市化,必须按现代城市发展的目标和要求提高质量。城市化不仅仅是农村人口进入城市,而且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城市现代化的统一,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体现。提高城市化质量,就是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推进城市化。首先,要完善城市功能。依据城市的比较优势科学定位,合理进行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找准增强综合竞争能力的产业依托,营造提高服务功能的载体,建设富有活力的特色城市;其次,要不断完善城市经济职能。坚持产业立市,把经济结构调整和市场化建设作为推动城市发展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使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真正成为城市的主导产业,以增创城市发展的新优势;第三,要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城市规模和功能,切实加强城市供排水、交通、能源、信息、防灾减灾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大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和集聚空间;第四,要建设高水平的科

技、文教、卫生设施,为市民和投资者创造优越的居住和创业环境;第五,要按照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科学决策能力,为城市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三)推进城市化,必须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源,以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与工业化、现代化是三位一体的文明演变过程。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源;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和载体,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而现代化是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城市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必须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把工业化作为城市化的基础,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主要途径:一是通过开发经济园区的形式,把吸引外资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大力培育和发展高新产业,使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城市产业体系的主导产业。二是通过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传业,把特色产业、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形成新型工业化的支撑体系。三是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用现代化装备劳动密集型产业,以技术密集加劳动密集方式推进工业化,形成城市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四是以工业化为依托建立城镇体系,通过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城市分工,不断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共同富裕。五是建立“数字城市”,通过城市信息化建设,把工业化和信息化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加速培育新的增长点,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

(四)推进城市化,必须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城市化的(请关注:WWwww.bsmz.net)最终目标是要极大地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使居民更好地享受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一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主的原则,从城市居民的切身利益出发,既要考虑经济因素,更要考虑人的因素,把改善居民生活和工作环境作为城市政府的重要职能抓紧抓好。二要坚定不移地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城市化,必然带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深刻变化。因此,城市与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城市政府的长期任务落到实处。三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切实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四要把规划和构建生态城市作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奋斗目标,要像恭城县那样,通过建设生态市、县 (区)、乡(镇),实现由传统的环境保护向积极的生态建设的战略性转变,促进城市、县(区)、乡(镇)的发展和升级。

(五)推进城市化,必须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用市场化推动城市化。在计划经济时期,城市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没有形成良性的投融资机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很多,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投入主要靠经营城市这只“魔杖”。高效益经营城市是城市政府的最大作为,也是城市发展壮大的动力和源泉。因此,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将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结合起来,把市场机制作为推进城市化的基本准则。一要树立经

营城市的理念,用经营理念规划城市,运用市场机制实现城市资产的优化增值。二要把经营城市作为政府的最大任务,积极推动城市建设市场化、城市资源资本化、城市经营公司化、资金筹措多元化、政府调控规范化的运作模式,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经营城市的新路子,促进城市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要加快生产要素的市场化过程,进一步放宽民间资本投向领域,鼓励外资、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及公用事业发展,不断完善土地和城市资产经营机制,积极推行公用设施经营权转让,最大限度地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四要努力消除影响城市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性障碍,进一步深化户籍管理制度、土地使用制度、企业产权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通过体制创新、政策创新、机制创新,加快城市化进程。

(六)推进城市化,必须加强城市管理,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城市管理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城市的决策者——城市政府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城市管理,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按照“政府调控,主体多元,有序竞争”的原则,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城市管理运行机制。一要不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建立精干合理的管理体制、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健全统一的管理法规、快速准确的管理信息和先进科学的管理手段,促进城市管理的科学化、市场化、法制化和规范化。二要不断完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专家咨询制度,建立和巩固决策的论证和责任制,防止城市建设的主观性和盲目性。三要制定完善城市管理的地方法规,切实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形成城市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维护执法的严肃性。建立市民监督机制,形成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社会氛围。四要加强城市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全面改善城市环境,包括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塑造良好形象;搞好公共事业服务,创造便民宜人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加强生态管理,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等等。五要注重营造先进的城市文化,以文化品味塑造城市形象。在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完善城市文化设施,发展城市文化产业;靠文化打造城市品牌,提升城市品位;以文化氛围凝聚人心、民心,提高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桂林发展研究》201*年第4期

第五篇: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

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化从本质上讲就是要消灭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合理的

大力发展城市产业,为进城农民提供良好的就业机遇。现阶段城镇人口在城镇生存的最基本依据就是具备谋生的手段,能生活下去,能成为这个城市的组织细胞。因此大力发展城镇产业,增强城市对劳动力要素的吸纳能力,是人口城镇化的前提和基础。一是加快发展城市第三产业,大力挖掘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第三产业中不少行业,如商业零售、交通运输、旅游、信息咨询、物业管理等,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创造大量就业岗位。社区和个人服务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其吸收劳动力较多,而且大部分工作岗位吸纳的就业人员无需经过特殊的再就业培训,就业门槛低,资金投入少,应该大力发展。二是发展劳动密集型城市工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解决城市失业问题、人口城镇化问题、其他外来人口的吸引问题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问题,既需要城镇规模的适度扩张,也需要科学、适宜的产业配置来吸引人、留住人。当前,在城镇化进程中,需要优化产业结构,重视和增加劳动密集型城市产业的配置。在产业定位上、在产业技术上不一定都要追求最高,而应该是最合适的。首先要立足现实,可以选择技术要求不太高、便于制造或模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选择对从业人员素质要求不太高便于从农村获得剩余劳动力的产业;选择启动资金不多且周转能够比较快的产业;选择比较容易进入市场能够较快获得广阔市场空间的产业。三是放宽就业管制,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目前,对进城农民而言,城市就业管理表现出政策不宽容、管理不宽松、服务不到位的特点。因此,要放宽对农民进城就业的管制,创造更为宽松的就业环境:向进城农民提供就业指导、就业服务、政策咨询、基本社会保险参保登记、社会保险申报及保险费缴纳等活动。提供免费培训机会,把进城农民纳入劳动保障部门的“阳光工程”和“再就业工程”的覆盖范围,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对进城农民就业给予相关税费减免,降低农民的就业成本。

完善城市公共产品供给,增强农民的幸福指数,提升农民进城预期。一是分类制定农民进入城镇居住优惠政策,促进农民定居城镇。制定出台促进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的政策,为进入城镇农民提供必要的居住条件。首先制定进城农民购房税收优惠政策。对具有在城镇购房愿望和条件的农民初次购房时,应免收或减半征收相关税费,发生再转让时再补交,降低农民进入城镇居住的直接“门槛”。其次向进城农民提供经济适用房或限价商品房。专门针对进城农民,通过设置土地出让条件、设计规划条件,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开发“限房价”、“限户型”、“限购买对象”的限价商品房。对自愿放弃农村房屋和宅基地的农民,给予经济适用房的优惠政策,减少进入城镇农民的购房成本。第三是为进入城镇农民提供廉租房或周转房。对收入较差、无力购买城镇房屋的农民,统一修建廉租房或周转房。二是实施居住地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对所有进城农民,只要进入城镇就业、居住,就享有同当地居民一致的社会保障制度。如统一的失业保障制度、城市居民低保制度、再教育制度、城镇医疗保险制度等公共保障制度,增强进城农民的心理融入感。对在城镇工作相对稳定、有固定住所的进城农民,允许其参加城镇的各种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失业保险,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保险待遇。对流动性大、从事短期工作的进城农民,可以通过设立进城就业农民医疗互助基金等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完善进城农民的医疗保障体系。三是改革城市教育体制。首先是避免城市资源畸形化,努力实现城镇内部教育资源的平等化,避免基础教育择校现象的产生。其次是教育部门要给予优惠政策,能减免的减免,能少收的少收,排除一切让农民工犯愁的不合理收费,为农民工子女创造一个温馨而又宽松的学习环境。

二、坚持规划引导,打造特色提升品位

城市规划是引导城市化健康发展的依据。加快推进城市化,必须以规划为先导,更新规划理念,优化区域人居、产业、生态、基础设施等布局,完善规划编制,以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规划引领城市化进程。我们应把握好五点:一是引入竞争机制。全面实施规划招投标,多方选择,好中选优,使规划方案质量更好,科学性更强。二是突出个性特色。小区规划要彰显自然、人文、历史特点,超前设计并富有客

家特色,形成一条街道一个特色,一个小区一道景观。单体建筑设计要注重个性特色,反映时代特征,避免千城一个布局,千楼一个样板。三是注重空间布局。科学处理容积率和建筑密度关系,尽量扩大绿地面积,特别是公共绿地面积和地面空间,努力为居民提供一个宽敞、舒适、绿色、环保的生活环境。四是重视风格色彩。突出抓好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规划,加强城市建筑风格和色彩控制,形成富有客家特色的城市风貌。五是加强规划管理。充分发挥规划的统领与管控作用,切实提高规划效能,规范规划公示和社会监督,建立健全规划公示制度,推行阳光规划,大力推行规划批前公示、批后公布、公开查阅和听证制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和规划公示栏向社会公布规划,主动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

三、坚持产业支撑,增强城市发展后劲

产业发展是推进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加快推进城市化,以城市化促进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不断提升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带动资本、人口、信息、资源等生产要素聚集,为城市发展提供产业支撑。一是强化工业支撑。围绕建设海西重要的有色金属材料制造业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持续扩张工业经济总量。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引进先进技术,制造先进产品、打造先进基地为目标,组建专业团队,做好产业规划,着眼国内先进技术,高起点嫁接,分年度实施。同时要积极对接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加快培育生物质能、生物医药、光电、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纺织、食品、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推进膨化食品生产、金山纺织及服装生产等项目建设,提升质量效益。加快工业平台建设。创新工业园区投资运作机制,推进一区多园,加快华侨经济开发区(二期)城南工业园、城北工业园、莲塘食品加工园、生态工业园等平台建设,增强园区聚集能力。

二是强化市场支撑。围绕建设海西拓展腹地的重要物流集散地,按照“建大市场、做大边贸、促大流通”的要求,加快建设在海峡西岸有影响力专业市场,着力发挥专业市场带动企业产品销售和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作用,加快推进医药物流配送、快速消费品配送和闽赣粮油批发、水果批发、汽车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建设,以市场集聚带动产业集聚,实现产业与市场的良性互动。积极引进新华都、苏宁电器等知名商贸企业入驻市场,加快形成辐射周边的建材、家俱服装等商品集散地,提升商贸流通业的现代化水平。拓展消费性服务业,支持各类品牌专营、代理等流通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发展信息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服务、法律咨询等服务业,壮大物业管理、家政服务等社区服务业,扩大汽车、文化、健康等热点消费。

三是强化旅游支撑。围绕建设海西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发挥利用好客家、地质、红色、生态优势,打响特色旅游品牌。挖掘弘扬客家始祖文化,加快推进海西客家始祖文化园、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客家文化美食城、世界客家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申报工作,不断加强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加快推进蛟龙溪漂流、天鹅洞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基础设施和红色旅游景区景点的规划建设,积极开展天鹅洞群风景区与客家祖地国家4a旅游区、客家祖地国家森林公园申报工作。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策划建设四星级以上酒店,提升接待水平。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加强区域协作,制作旅游宣传片投入央视等主流媒体,积极拓展旅游市场。

四、坚持强力推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

公共设施是城市居民必需的公共产品。加快城市化,必须注重运作,突破征地、拆迁、资金难题,大手笔、大气魄拓展城市新区,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完善城市配套功能。

一是加快城市路网建设。坚持道路先行,按照“着眼长远、适度超前、优化结构、配套完善”的原则,以建设永宁高速公路和改造205省道为契机,高起点、高速度、高质量地组织实施城市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并形成“三纵两横”城市主干路骨架和次干路支路路网,并完善配套工程,拉大城市框架。同时注意停车场和人车分流工程建设,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

二是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快完善城市供水、供电、通信、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市政功能。启动行政中心搬迁工程,加强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社会功能。同时,按照城市战略和城市定位,策划一批基础性、功能性、带动性、生态性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制定城建项目开发库,保证城市建设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促进房地产业发展。按照“统一规划,连片开发,集中改建,配套建设”的思路,科学编制房地产开发和土地供应规划,制定房地产开发和土地供应计划,运用市场调控手段优化土地供应办法,合理确定

房地产开发规模和土地供应数量,建立和完善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保障高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需求,引导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和商业银行等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促进房地产交易市场健康发展。加快新区商品房、工业园区公寓、翠华山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依托发展房地产业聚人气,培育消费需求,扩大市场规模,加快城市化进程。

五、坚持以人为本,打造城市文明形象

加快推进城市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市民素质,增强主人翁意识,并创新管理机制,以城市管理促城市形象。

一是以提高素质促进城市文明。城市管理似在管城、实在管人。人的素质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城市的品位,关系着城市的形象。因此,要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把“管人为本”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城市管理始终,加大引导力度,广泛开展“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为重点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不断增强市民的城市意识、交通意识、文明意识和卫生意识。

二是以健全机制规范城市文明。一方面创新和完善城管机制,按照城市管理重心下移和属地管理原则,把公益性、群众性、社会性的职能下放给社区,增强乡镇、居委会的功能和责任,建立“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城市管理体制,组建综合执法局,加大执法的力度,把城市管理纳入法制化、制度化轨道。另一方面要制定市民行为规范、市民文明公约,以制度规范市民行为。

三是以专项整治提升城市文明。坚持经常化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以“治脏”为重点,集中搞好城区环境卫生整治,落实各商业门店四包责任制,建立环境卫生定期检查通报制度。以“治乱”为重点,严格加强各类摊点、广告、建筑物管理,全面清理各类流动摊点、店外店、占道经营,清理乱贴乱画和小广告。以“治差”为重点,规范城区交通秩序,划定停放区域,实施规范管理,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如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调研报告(精选多篇)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4160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