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位于县西北部,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1341人,由于上学、搬迁、随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乡1141人。此次只调查在本乡居住的少年儿童,共1141人。经调查摸底,乡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有43人,占3.86%;孤儿1人,占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占0.53%;残疾的有11人,占0.96%;生活困难的有62人,占5.43%。这几种弱势少年儿童占在乡居住少年儿童总数的10.78%,占全乡儿童总数的9.17%。另外,留守儿童更是数不胜数,占儿童总数的40%以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第二篇: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乡,位于县西北部,总面积242平方公里,辖26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3482户,8825人,16岁以下的少年儿童1341人,由于上学、搬迁、随父母在外打工等原因外出200人,在乡1141人。此次只调查在本乡居住的少年儿童,共1141人。经调查摸底,乡单亲家庭的少年儿童有43人,占3.86%;孤儿1人,占0.09%;患有大病的有6人,占0.53%;残疾的有11人,占0.96%;生活困难的有62人,占5.43%。这几种弱势少年儿童占在乡居住少年儿童总数的10.78%,占全乡儿童总数的9.17%。另外,留守儿童更是数不胜数,占儿童总数的40%以上。
近年来,弱势儿童问题得到广泛关注,在农村,他们大部分人生活都比较贫困,根据实际调查摸底,我乡弱势儿童形成及生活贫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我乡属于农业乡镇,大部分家庭以种地为生,没有其他辅助性收入,所以收入很低,家庭生活困难。
二、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农民家庭,医疗费用太多是负担不起的,比如家中任意成员患大病的治疗费用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沉重的,这样势必造成更困难的局面。这也是患病儿童还有残疾儿童不能及时治疗的主要原因。
三、受传统思想影响,教育观念薄弱,形成几代人都是农民的现象,走不出致富之路。另外,教育费用不断增长也是导致生活困难的原因之一。
以一家三口为例:人均收入每年4000元,家庭总收入为1元,其中家庭日常生活开支为6000元(包括吃、穿、行及其他);另外医疗费用也占很大一部分,一年的开支为1000元;在教育方面,虽然九年义务教育学杂费和书本费全部免费,但由于中小学校合并,需要住校,每年的住校开支为1000元;这样总支出为8000元,结余4000元。这4000元对于现在社会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的,今年9月份开始施行3500元为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与这个数字相比,一个家庭一年的结余刚比一个人一个月的收入多一点,实在是少得可怜。
四、政府对儿童福利的重视不足,也是弱势儿童贫困的原因之一。
五、收入低下,让很多家庭面临在外打工的生活状态,使很多小孩无法正常的童年生活。这是造成留守儿童存在并且不断扩大的原因。
对“弱势儿童”的关注,其实首要的还应该是教育的问题,毕竟教育是改变一个人命运的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有效途径。如果教育做好了,我们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这些“弱势儿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的!
乡团委
第三篇: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我县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大批山区、半山区农民涌向了城市,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向祖辈、亲戚转移,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因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给这些留守儿童带来的诸如心理关怀缺失,情感发育不全;脱离父母监护,安全隐患凸显;智力发展滞后,学习成绩不佳;家庭管教缺乏,日常行为不良等问题。同时普遍处于“生活上缺人照应,精神上缺人安抚,行为上缺人管教,学习上缺人辅导”的“四缺”状态。如何教育好这些“留守未成年人”,使他们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县政协妇女、工会界别的委员们重点到具有代表性的xx镇,对留守儿童情况开展了调研。
一、全县留守儿童分布情况
全县留守儿童xx。就其地处xx县北部的具有代表性的xx来说,全镇地域面积218平方千米,总人口2.4万人,全镇留守儿童502人,其中在校生372人,占本镇就读小学生的17%,主要分布在黄鱼村134人、xx村63人、冯村42人、高台村66人、井坝村37人、塘里村18人、双新村12人。
二、留守儿童分布情况分析
从xx镇留守儿童的分布数据看,黄鱼村最多,占全镇留守儿童总数的33%,双新村最少,占全镇留守儿童总数的3.2%。原因分析:一是留守儿童较多的黄鱼村,条件在镇内相比较好,村民素质相对较高,外出打工找钱的相对较多。二是趁孩子小,用钱少,趁此机
会外出务工为今后孩子的教育准备费用。三是当地没有或很少有企业落户,务工无去处,而凭仅有的承包地是无法解决今后孩子的教育费用。像井坝村、塘里村、双新村均有煤矿企业,学生家长就可去那里上班解决就业,留守儿童相对就减少了。与其他乡镇的情况也大致一样。
三、给留守儿童造成的影响
(一)亲情的缺乏给留守儿童生活上造成的影响。
父母一起外出打工的占到调查总数的85%,有76%的父母一年才回家一次,一年两次的占22%,多年未回家的有2%。父母都在外务工,对留守子女生活方面造成很大影响。一方面,由于父母不在家,孩子大部分是由祖辈照顾,存在很大问题。祖辈很多时候是重养不重教,他们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另有些祖辈自身生活上就存在一定问题,需要留守子女来照顾,难免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精神负担。另一方面,留守儿童很多都得做家务活,这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习。再一方面,由于年龄悬殊较大,祖孙之间难以沟通,日积月累,就会造成儿童心理抑郁,给他们的心灵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缺失给留守儿童学习上造成的影响。
留守儿童父母双双外出,把孩子委托给自己的父母监管、看护,由于这部分监护人年龄普遍较大,文化层次不高,自身素质偏低,有的甚至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在学习上无法给孩子切实有效的辅导和帮助。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与孩子沟通上存在困难,这种有缺陷的幼年
生活,对孩子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给留守儿童心理上造成的影响。(感谢访问公文素材库:www.bsmz.net)
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所担忧和害怕的事情有很多,诸如“担忧父母在外不舍得吃”、“怕父母在外受骗”、“最担心父母的身体”、“担忧父母会为了钱而不去看病”等等。可以看出,父母在外打工,给留守儿童的身心造成很大的影响,他们承受着不是他们这个年龄所承受的心理压力。很多留守儿童背地里都觉得自己很孤单、寂寞,有了困难,有了挫折,无处可诉,无人可帮助,由此而影响到学习,长期下去,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不利。加之隔代监护的老人大多对孩子溺爱放纵,孩子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孩子自私任性、蛮横霸道、易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一些孩子因此染上了一些不良习气,形成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
四、对策与建议
(一)家庭方面。
留守儿童父母要加强自我教育的力度,要站在为孩子、为家庭负责的高度平衡利弊关系,不能一走了之,要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如果必须要外出的父母,有条件的,都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无条件的,也要多和孩子的临时监护人沟通,关注孩子在生活和学习方面所遇到的困惑、需要、兴趣等,要及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和心理上的安抚。同时作为临时监护人的祖辈,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孩子联系,多和孩子交流沟通,对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精神需求给予更多关注。
(二)学校方面。
1.班主任要多与孩子交流谈心,要经常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上的困惑,物质上的困难,学习上的疑难。
2.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工作。学校要认真落实好代理家长制度,代理家长要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等情况,尽力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
3.学校要以活动开展为契机,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多开展一些有关法律和道德方面的知识讲座,让孩子明白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活动的开展,会让孩子觉得生活是多姿多彩的。
4.设臵“亲情电话”,建立互通制度。使学校与家长能够经常保持联系,共同承担教育的责任。同时孩子与父母经常沟通,有助于孩子全面了解自己父母在外的不易,从而能够进一步理解父母,增强其认真学习的信心。
(三)政府方面。
1.加大对农村地区的经济投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企业,让更多的农民兄弟姐妹能不出家门就有就业的机会。
2.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净化校园周边环境,严禁未成年人进入网吧、歌厅等一些社会娱乐场所,尽力多消除一些不稳定的因素,营造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和谐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3.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通过寄宿制学校的建立,给予孩子在住宿、饮食、娱乐、安全等方面细心的照料,降低孩子和家长心理上的负担。
第四篇: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调查报告
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姓名:学号:
电信测控技术与仪器09测控1
201*年
月
2
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的调查报告
前言:参加者: 咸蛋小超人
实践主题:关于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时间: 201*~201*学年度寒假
地点:xx市xx镇xx社区
现将此次事件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何为弱势群体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201*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从而使得弱势群体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关注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正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体现。
弱势群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中,参与社会生产和分配的能力较弱,经济收入较少的社会阶层。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一定的社会结构中与高收入群体相比较而存在。他们的现实生活是处在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从更现实的意义上来说,就是其物质生活的贫困状态。
“弱势群体”这个概念虽然不能完全与“贫困人口”这个概念划等号,但至少是高度重叠的。在中国目前情况下,弱势群体中的一些人,实际上连最基本的生存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这个特点,说明了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严重性,也说明了社会解决这个问题的迫切性。
“对弱势群体给予特殊的就业援助。”201*年3月,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弱势群体”这一概念。弱势群体所涵盖的人员在当今中国并非鲜见,但被冠名为“弱势群体”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还是第一次。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四个字,却传递出一个非常强烈而重要的信息——弱势群体已引起政府高度关注。此间观察家认为,正视弱势群体的存在并予以多方关注,这无疑是中国社会观念的一大进步。[1]
二、社会弱势群体客观存在的负面影响
(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和增加使社会公正原则受到挑战甚至严重的侵蚀
社会公正原则在发展中国家是始终处于中心位置的问题,社会公正与经济平等又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正如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秘书处在详细考察了亚洲一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状态后指出:"从经验来判断,显著并在增大的收入差距并未证明有助于富有活力的经济成效和发展的强大势头。事实上,看起来更可能是严重的收入集中化,强烈地(从物质和心理上)阻碍了公众对于发展的参与,从而妨碍了健康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的转型瓦解了计划经济时代的那种封闭的社会结构,抛弃了长期以来以先赋身份决定社会地位的观念,但因起点和规则的不平等却产生机会的不公平。由于政府职能转换滞后和政府调控能力的不足造成二次分配的不到位,又不可避免地加剧了结果的不平等。从根本上说,社会转型应遵循社会成员普遍受益和对利益受损者能够及时得到补偿的原则,只有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在改革中获益,改革才具有合法性[2],才能使社会具有公平和完整的发展意义。中国现阶段弱势群体的存在虽然从社会转型的意义上说是不可避免的,但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非正常因素造成的。如果放任弱势群体大量源源不断地产生,将会使社会成员对社会公正等基本价值理念产生消极的认识,会认为转型社会是不公正、不公平的社会。
(二)社会弱势群体的状况深刻影响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弱势群体经济上的低收入、生活上的低质量、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使他们最先感受到改革的代价,也因此成为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的重要因素。一旦各种社会矛盾激化,经济压力和心理负荷积累到相当程度,影响到他们的生存,社会风险就首先从这一最脆弱的群体身上爆发。这正反映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木桶原理”:木桶中的水是否往外溢,不是由最长的一块桶板决定,而是由最短的那块桶板决定。今天中国存在的如此庞大的社会弱势群体,正好比是那块决定中国状况的最短的桶板,成为现阶段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巨患:
1.是社会动荡的火药桶。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极易失范,正如学者杨瑞勇先生所言:社会弱势群体最容易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不加以及时解决或者处理不当,必然会使矛盾激化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河北定州"6.11"袭击事件就是有力证明。
2.高失业率引发高犯罪率在紧张贫困生活的压力下,伴随着挫折感会使弱势群体产生社会泄愤情绪。一些不良社会现象更易使弱势群体失去对社会的基本认同,不同程度地表现疏离、怀疑社会政策的现象,在社会结构张力的压迫下边缘化,与主流社会日见疏远,甚至完全隔离。可见,当弱势群体的弱势状态长期得不到改善时,在挫折和社会排斥的长期挤压下,可能诱发弱势群体对社会资源进
行再分配的强烈愿望。贫困不一定导致犯罪,但贫困无疑是导致犯罪的重要原因之一,当贫困与不公正结合在一起时,更是如此。根据国际国内经验,到201*年前,我国城镇实际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可以视为充分就业;实际失业率保持在7%-8%,社会可以承受,但压力较大;如果实际失业率达到10%,就可能引起严重的社会不稳定。近年来我国攀高的犯罪率是与趋高的失业率密不可分的。
3.容易对改革进行否定性评价。社会是由不同的个人、群体和阶层所组成,他们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和持续的互动,一个阶层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往往引起其他阶层的反响。每一个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都很少从自己这个角度来看待自己,更多的社会成员是从与他人比较的角度来看自己,这种比较效应对社会阶层或社会成员的影响更持续、深刻。中国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扩大,弱势群体的存在和扩大,有可能导致人们对"共同富裕"的怀疑甚至对建设"小康社会"疑惑:"中国改革的收益者到底是谁?”改革带来的"穷者愈穷,富者愈富"的马太效应,使社会弱势群体有理由相信独自己承担了社会改革代价,而少数人享用了改革利益,从而质疑"共同富裕",否定改革,动摇社会主义信仰。
(三)社会弱势群体制约着社会有效需求的稳定增长
在推动转型期间经济增长的"四驾马车"中,由国家积极财政推动的投资增长后劲有限,出口需求则受国际经济影响难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撑力量,只有民间投资和消费需求才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力量。而民间投资需求的强度取决于消费需求,消费需求又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收入。中国社会转型以来的收入差距扩大,直接造成国内消费的断裂,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因其一般商品都已满足,只对高档消费品有需求,结余购买力便从储蓄和投资转化为金融资产;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仅能支付食品、服饰等的消费需求,而对大件消费品需求有限;低收入者对消费有较大需求而无力购买。可见,贫富悬殊抑制了消费需求,引起了富者过度储蓄和穷人的紧缩消费。以此为基础的强劲的间投资需求也就无法通过消费需求而产生。能否通过利益格局的调整来扩大内需,形成健康持续发展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矛盾。此外,只要社会弱势群体依然大量存在,社会就要损失相当多的、能够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劳动力是现代经济发展中最宝贵的资源之一。美国经济学家奥肯的"奥肯定律"指出:失业率每增加1%,则实际国民收入减少2.5%。对社会其他群体来说,他们必须承担纳税更大的责任,以保证急速发展的社会和福利计划以及其他大量的公共开支。我国如果任由弱势群体存在并扩大,本来就很脆弱的经济基础必将更加难以承受。
第五篇:关爱弱势儿童的调研报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贫富差距的拉大,社会出现了部分弱势群体,弱势群体中包含了弱势儿童。弱势儿童是指相对于正常儿童,由于社会、家庭及个人的原因,生存出现障碍的儿童,例如:父母离异,无人照顾,流落街头的孩子;父母生病,需要幼小的肩膀扛起家庭负担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家庭的孩子等等,这些儿童是弱势群体中力量最小,却最值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需要社会投入更多的帮助和关爱,从生活和心理上进行帮助和完善。
一、农村弱势青少年群体现状及存在问题
为了真切了解农村弱势青少的思想道德与身心发展的现状,进一步分析他们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存在的问题,通过走访新港小学的部分学生情况,我们了解到,有部分学生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关爱,家庭教育缺失,学校教育软弱无力,社会对这一弱势群体又关心不够,使他们有被父母“遗弃”、被学校“遗弃”、也被社会所“遗弃”的感觉,从而导致许多弱势青少人格发展不健全、学习成绩滑坡、人际交往出现障碍、良好思想树立出现危机,有的行为甚至表现得很极端。根据调查,目前农村弱势青少年群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八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教育缺失,二是心理健康存在问题,三是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四是价值观发生偏移,五是人身安全缺乏保障,六是产生亲子隔阂,七是人格发展出现障碍,八是增加祖辈负担。综合调研情况来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二、农村弱势青少年群体的原因分析
1、监护人素质不高
一是单亲家庭存在分析。单亲家庭生存压力大,疏于对孩子的监管,或者过分对其溺爱,凡事都为其操心,孩子依赖性强,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习惯差。二是留守儿童存在问题探析。从直接监护人来看,面对生活的压力,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父母,他们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间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这造成了一种结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接受隔代教育。长期留守的儿童他们上课思想容易抛锚,无法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从临时监护人来看。现实中,留守儿童或者委托他人监管,或者由祖辈照顾。由委托人监管的情况下,更多的则体现为对其监管下的留守儿童的学习关心不够,他们认为只要让他们监护的留守儿童吃饱穿暖就已经尽到了监护职责,至于学习方面则不加重视。至于由祖辈照顾的,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单一。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因其自身素质限制,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的落差极大,难免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根本得不到必要的监督和辅导,学习自觉性和兴趣感大大降低,学习成绩下降也就不足为怪了。由祖辈照顾的情况下,祖辈由于年纪大,文化程度不高,有很多甚至是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他们即使想对孙辈的学习给予帮助,但因其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的极大落差,难免要陷入“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泥潭,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
2、孩子缺乏沟通和交流
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繁重的体力活动,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少,很难有时间回来看望子女。他们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叮嘱孩子听话,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变幻不定,又由于远离父母,缺乏亲情的呵护,缺少父母的关爱和帮助,他们很可能会变得暴躁、古怪。临时监护人与孩子间缺乏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祖辈间的代沟也使他们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里有话,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毕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学校及老师对弱势青少年的关心没有给于必要的倾斜,使他们和其他同龄人相比,爱就少了一点,使其产生孤僻、内向、不愿交往、不善交流的倾向。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合理的疏通,久而久之,他们的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大,心理异常发生率就高。孩子的父母、临时监护人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三、加强农村弱势青少年群体工作的建议
农村弱势青少年这个群体存在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必将会在今后演变为社会问题,成为影响推进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加强农村弱势青少的教育管理、做好农村弱势青少年工作刻不容缓,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整合各方资源形成合力,切实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有效、及时的解决,从政府角度采取以下对策:
1、开展帮教结队工作。重点落实单亲家庭学生和困难家庭关爱行动。要教育好一名青少年,家长是关键,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单亲家庭学生问题较多,学习相对落后,比较消极,对有问题的单亲家庭优先落实结队,对困难的单亲学生重点助学。对这些学生都存在悲观心理,从小失去父爱或母爱,对学习失去信心,对他们通过家访、单亲家庭座谈会、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开展分类施教活动。通过学校送上帮扶基金,并多次进行家访,针对性地做好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从感化家庭开始,联合学校,进行一对一谈心。
2、开展主旋律教育。组织激励性文体活动。结合适合青少年特点,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社会的要求,精心设计方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开设益智性互动节目。开展巧取钥匙、众志成城、过电网、扫雷、猜谜语等系列活动。猜谜语可以鼓励孩子在竞猜过程中积极思考,促进孩子思维发展。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这就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以弥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真空,促进他们的健康发展。对此,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优势,特别注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提高他们对教育的认识。对于父母常年外出打工学生,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或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向家长汇报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疏导。针对留守儿童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心理矫正工作。同时,学校可以开展围绕反映留守儿童家庭的班会,引导学生形成关于父母外出打工现象的正确认识;也可以邀请有外出打工经历的父母参与班会,通过他们打工经历的讲述,和打工者与学生间的直接交流,使留守儿童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
3、开展“代理家长送温暖”活动。为做好弱势青少的教育工作,发展支援服务者。志愿者深入学校对每个弱势青少进行仔细摸底调查,将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联系电话等情况录入电脑,建立弱势青少个人成长档案。每月召开工作例会,重点学习家庭教育、传统美德等方面知识,激励弱势青少从小立志成材。
猜你喜欢: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调查报告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社会弱势群体实际生活状况调研
我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研报告
关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农村弱势儿童生活状况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41766.html
- 上一篇:农业机械生产调研报告
- 下一篇:农村环境整治工作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