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融水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融水县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和第三阶梯结合部的广西西北部,境内山高路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国定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区定特困县。现辖4镇16乡、205个村民委,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5.46%;耕地面积46.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2万亩,人均有田0.52亩。201*年,全县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学、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中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校及村完小207所,教学点297个,幼儿园15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558人,职高(中专)生826人;初中生25156人,毛入学率96.21% ;小学生619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6.93% ;在园(班)幼儿8275人;特殊学校学生102人。全县教职工665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5704人,代课教师439人。全县教师合格率为:高中92.8%%,初中95.9%,小学98.5%。中小学校舍面积542312m2;图书总价值767.75万元,仪器总价值962.5万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遇见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力都外出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创收”理念的影响下,在一些山区乡镇村屯几乎难找几个青壮年,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就读的毕竟少数,形成“隔代监管”或代管。
调查中发现,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86%的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亲人照看,其他由亲戚代管,有的学生甚至无人照管。这些儿童缺乏父爱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在对其管理、思想、学习教育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留守儿童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隔代监管”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娇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从而影响了儿童心理正常发展。
主要发现的问题有:1、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极大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2、学校师资问题有待提高,极大阻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程度;3、农民工子女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辅导有待加强;4、没有一系列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优惠政策。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学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充分用足自治县地方政策,努力实现融水“二次创业”、“三个同步”和“经济转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发展旅游业,采取有效措施打开旅游、产销市场,吸引外资,促使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流,使大批的“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非留守儿童”;此外,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聘请专职教师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
2、各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五自”能力,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跟踪调查,体现关爱,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4、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和助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环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是在小的时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重视家庭中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不管是父母,还是“代理家长”都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融水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㈠全县实现低标准“普九”,尚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以期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达标验收。
1、贫困面大,控制辍学率任务艰巨;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205个村(居)民委中,区定贫困村117个,涉贫人口22.94万人,造成我县失学少年儿童较多、学生辍学严重的现状。2004—2005学年度,小学入学率为98.9%,低于“普九”达标率0.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9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50%,低于达标率10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初中辍学率为3.42%,高于达标率0.42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县每年约有3500名家庭困难适龄少年儿童在校门外徘徊,给全县“普九”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离上级要求尚远,必需不断加大投入;
201*年底全县共有校舍面积542312m2,危房面积1102 m2,力争201*年将危房进行维修或重建。
㈡全面推进新课改,教育理念和教师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最终成功,关键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县新课改尚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培训也仅限于通识培训,要在全县推行新课改,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进一步提升为自身素质,显然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㈢普通高中规模和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目前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仅52%,高中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高中规模过小及办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必须在扩大现有高中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增加高中校点,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力争“十一五”在校生接近全区平均值。
㈣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县有26所中学、32所村完小和6所乡(镇)中心校受益于义务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明天女教师” 项目及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配备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22所农村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所县城小学、7所城镇中学采取与商家合作办学的方式,装备了微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从总体看,全县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教育装备水平的现状制约了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职工编制数为5704,按目前的生源及校点布局需要,教师可全部到位。但历史形成的教师专业配备失调,使外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类教师缺乏,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又编多。因为编制的原因无法按需要补充紧缺的教师,只能将剩余的学科老师改任其他专业,特别是将部分小学老师调任初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县财政财力有限,教师进修提高无支持。由于我县教师学历偏低,亟需进修提高,然而,我县近年来,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拿出经费支持老师参加脱产或函授进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学历的提高。
3、近年不进新教师,小学教师队伍将面临断层。我县85年得到自治区的专项指标,有120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一批人现在年龄均在40岁以上,知识、年龄都已老化,多数体弱多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因县财政困难,2002年以后无法接收安排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中师生,势必造成几年后,小学教师断层的严重局面。
四、融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政府行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落实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一是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必须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为教育指明方向、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区域的教育动态,为政府当好参谋。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融水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实施规划》,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力度,保证教育专项资金按时按量落实到位,努力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确保发展目标对经费的需求。三是出台有关政策,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务必整顿劳动市场,不断扩大职校规模,充分发挥县、乡、村成人技校的作用,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㈡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依法治教。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板报、墙报等手段,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这些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督政督学工作,确保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㈢继续采取特殊措施,稳步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高中班,完善民族中学招生制度,各乡(镇)要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班;教育局、民族局、妇联、团县委等单位要继续通力合作,认真总结女童教育经验,探索融水特色的寄宿制教育和女童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外援扶持特困学生,降低辍学率;恢复和深化城乡学校“手拉手”联谊活动,推动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㈣强化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同时加大“职教渗透”实验力度,努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实行教师资格制,凭资格聘任教师。
㈤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完善《融水苗族县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加强督导评估,促进学校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期达到“两全”的目的。
《“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42033.html
——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一、融水县教育事业基本情况
融水县位于云贵高原第二和第三阶梯结合部的广西西北部,境内山高路陡,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县,属国定少数民族山区贫困县、区定特困县。现辖4镇16乡、205个村民委,全县总面积4663.8平方公里,山地面积占85.46%;耕地面积46.59万亩,其中水田面积24.2万亩,人均有田0.52亩。201*年,全县有普通高中、完全中学、职业中专、教师进修学校各1所,初中2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中心校及村完小207所,教学点297个,幼儿园15所,特殊学校1所。普通高中在校生3558人,职高(中专)生826人;初中生25156人,毛入学率96.21% ;小学生61938人,适龄儿童入学率96.93% ;在园(班)幼儿8275人;特殊学校学生102人。全县教职工6651人,其中公办教职工5704人,代课教师439人。全县教师合格率为:高中92.8%%,初中95.9%,小学98.5%。中小学校舍面积542312m2;图书总价值767.75万元,仪器总价值962.5万元.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遇见的问题及建议
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由于历史、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农村劳力都外出务工。特别是最近几年,在“鼓励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搞创收”理念的影响下,在一些山区乡镇村屯几乎难找几个青壮年,留下的大多都是老人儿童。农村劳动力的区域性流动必将产生大量留守儿童,外出务工的父母有条件带子女到务工地附近学校就读的毕竟少数,形成“隔代监管”或代管。
调查中发现,在双亲外出的学生中,86%的学生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隔代亲人照看,其他由亲戚代管,有的学生甚至无人照管。这些儿童缺乏父爱母爱,当然就极有可能性格发展缺失。在对其管理、思想、学习教育方面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因此,留守儿童很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甚至变异滋生蔓延,影响他们自身的健康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隔代监管”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养而不教,要么是溺爱、娇纵,要么是粗暴、冷漠,放任自流,从而影响了儿童心理正常发展。
主要发现的问题有:1、学校硬件软件设施相对落后,极大阻碍了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发展;2、学校师资问题有待提高,极大阻碍了学生接受教育的水平程度;3、农民工子女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心理辅导有待加强;4、没有一系列对农民工子女制定的优惠政策。
针对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学学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等问题,应该构建一个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四位一体”的良好教育管理格局:
1、积极发展地方经济,充分用足自治县地方政策,努力实现融水“二次创业”、“三个同步”和“经济转型”。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加大引导力度、帮助和扶持农民发展生产,发展旅游业,采取有效措施打开旅游、产销市场,吸引外资,促使已经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逐步回流,使大批的“留守儿童”逐渐成为“非留守儿童”;此外,政府应加大投资,兴建打工子女学校,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镇儿童同等的待遇,在打工子女学校里,由于孩子们有着相似的经历,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同时,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读学生,聘请专职教师理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管理。
2、各部门共同协作,形成全社会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在社会层面上,要建立农村、社区教育和监护体系,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场所建设,真正为农村留守儿童创建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一是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作用。妇联、教育、关工委等家庭教育工作责任部门要把留守孩子家庭教育工作摆上议事日程,加强对父母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指导,逐步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家庭、学校、社会密切配合的留守子女教育管理体系。二是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 。志愿者充分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3、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五自”能力,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自理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强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护能力。学校不仅要完成校内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同时应有意识地把注意力向留守儿童校外生活延伸,填补他们在校外的生活空间。学校应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跟踪调查,体现关爱,加强留守儿童生活技能的教育培养,并增设心理教育教师,积极组织教职工与留守儿童结对帮扶。
4、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必要的补充和助手,是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首要环节。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许多是在小的时候在家庭教育中逐渐养成的,因此,重视家庭中孩子的养成教育,是一项重点任务。不管是父母,还是“代理家长”都应多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给孩子们带去了温暖、信心、欢乐,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学习、思想上的疑惑,消除他们的孤独感,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三、融水县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㈠全县实现低标准“普九”,尚须进一步采取措施巩固和提高,以期顺利通过自治区级达标验收。
1、贫困面大,控制辍学率任务艰巨;
由于经济发展滞后,自然条件恶劣,全县205个村(居)民委中,区定贫困村117个,涉贫人口22.94万人,造成我县失学少年儿童较多、学生辍学严重的现状。2004—2005学年度,小学入学率为98.9%,低于“普九”达标率0.1个百分点;初中毛入学率为96%,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为50%,低于达标率10个百分点。小学辍学率为0.59%,初中辍学率为3.42%,高于达标率0.42个百分点。据统计,我县每年约有3500名家庭困难适龄少年儿童在校门外徘徊,给全县“普九”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2、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离上级要求尚远,必需不断加大投入;
201*年底全县共有校舍面积542312m2,危房面积1102 m2,力争201*年将危房进行维修或重建。
㈡全面推进新课改,教育理念和教师培训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
新课程与旧课程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理念。新课程改革要取得最终成功,关键在课程理念与教学行动的转化上。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路要走。目前,我县新课改尚处于实验阶段,教师培训也仅限于通识培训,要在全县推行新课改,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并进一步提升为自身素质,显然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
㈢普通高中规模和办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提高;
目前我县高中阶段入学率仅52%,高中教学质量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还相当大。高中规模过小及办学水平不高,直接影响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必须在扩大现有高中招生规模的基础上增加高中校点,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高中,力争“十一五”在校生接近全区平均值。
㈣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低。
全县有26所中学、32所村完小和6所乡(镇)中心校受益于义务教育扶贫工程项目、“明天女教师” 项目及广西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的实施,配备了教育卫星地面接收系统,222所农村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 7所县城小学、7所城镇中学采取与商家合作办学的方式,装备了微机教室,开设了信息技术教育课。但从总体看,全县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仅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是教育装备水平的现状制约了教育手段现代化和信息化的进程。
㈤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1、学科结构不合理。教职工编制数为5704,按目前的生源及校点布局需要,教师可全部到位。但历史形成的教师专业配备失调,使外语、计算机、艺术、体育类教师缺乏,而语文、数学等学科的教师又编多。因为编制的原因无法按需要补充紧缺的教师,只能将剩余的学科老师改任其他专业,特别是将部分小学老师调任初中教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
2、县财政财力有限,教师进修提高无支持。由于我县教师学历偏低,亟需进修提高,然而,我县近年来,财力十分有限,无法拿出经费支持老师参加脱产或函授进修,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师队伍学历的提高。
3、近年不进新教师,小学教师队伍将面临断层。我县85年得到自治区的专项指标,有1200名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这一批人现在年龄均在40岁以上,知识、年龄都已老化,多数体弱多病,难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但因县财政困难,2002年以后无法接收安排大中专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中师生,势必造成几年后,小学教师断层的严重局面。
四、融水县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㈠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强化政府行为。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切实落实教育的基础性和先导性地位。一是加强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必须定期听取教育工作汇报,及时为教育指明方向、排忧解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掌握本区域的教育动态,为政府当好参谋。二是认真贯彻落实《融水苗族自治县“普九”攻坚实施规划》,加大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力度,保证教育专项资金按时按量落实到位,努力实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达到“三个增长”,确保发展目标对经费的需求。三是出台有关政策,如在职业教育方面,务必整顿劳动市场,不断扩大职校规模,充分发挥县、乡、村成人技校的作用,以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㈡加强宣传工作,坚持依法治教。政府及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板报、墙报等手段,大力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如《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使这些法律法规家喻户晓;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督政督学工作,确保依法办学、依法治教。
㈢继续采取特殊措施,稳步发展民族教育。办好民族高中班,完善民族中学招生制度,各乡(镇)要继续办好寄宿制民族班;教育局、民族局、妇联、团县委等单位要继续通力合作,认真总结女童教育经验,探索融水特色的寄宿制教育和女童教育模式,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同时继续积极争取外援扶持特困学生,降低辍学率;恢复和深化城乡学校“手拉手”联谊活动,推动民族教育稳步发展。
㈣强化学校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按素质教育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推行新课改,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科研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办学,同时加大“职教渗透”实验力度,努力增强办学吸引力;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及推广普通话工作,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基本功,实行教师资格制,凭资格聘任教师。
㈤建立素质教育评价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体系,完善《融水苗族县素质教育评价方案》,加强督导评估,促进学校认真组织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期达到“两全”的目的。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面对面”主题调研报告——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42033.html
- 下一篇:XX镇计划生育情况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