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农委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本文简介: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调研的通知》(苏农传〔2019〕22号)文件要求,我市开展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之南、XX之滨
市农委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本文内容:
为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种植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省农委《关于开展种植业结构调整调研的通知》(苏农传〔2019〕22号)文件要求,我市开展了种植业结构调整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种植业基本情况
我市地处长江之南、XX之滨,是“江南鱼米之乡”,位于长江三角洲中心地带,现辖溧阳县级市和金坛、武进、新北、天宁、钟楼五个行政区,21个街道办事处、37个镇、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25万亩,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71.8亿元,增加值155.9亿元。
2015年,我市粮食播种面积214.1万亩,亩产505.8千克,总产量108.3万吨,全市小麦单产356.3公斤,创历史第二高,水稻单产643.5公斤,创历史新高,蝉联全省“十三连冠”。园艺业总面积108.5万亩,总产值69.89亿元,其中花卉苗木面积40万亩,产值30亿元,新增设施花卉面积5000亩、盆栽花卉产能3400万盆;果树面积18.4万亩,产量12.96万吨,产值11.91亿元;蔬菜播种面积39.7万亩,产量88.75万吨,产值27.12亿元;茶叶面积11.64万亩,产量2819吨,产值5.97亿元。
二、种植业结构调整现状
近年来,我市围绕“三心农业”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强化政策引导,及时调整农业发展策略,以经济作物和果蔬为重点,引导农民发展高效产业,种植名、特、优、新品种,做大、做强我市优势产业,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努力实现种植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一)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
一是粮食种植面积稳定下降。2013年我市水稻和小麦种植面积分别为122.49万亩和87.39万亩,分别同期下降1.85万亩和4.91万亩;2014年为119.685万亩和86.63万亩,分别同期下降2.8万亩和0.76万亩;2015年为114.4万亩和85.3万亩,分别同期下降5.1万亩和1.3万亩。二是园艺种植面积逐年上升。2013年我市花卉苗木和蔬菜种植面积分别为39万亩和36.1万亩,分别同期上升2.6万亩和0.9万亩;2014年为39.5万亩和38.8万亩,分别同期上升0.5万亩和2.7万亩;2015年为40万亩和39.7万亩,分别同期上升0.5万亩和0.9万亩。三是培育稻米产业品牌化。我市以保证粮食生产为宗旨,从国家“口粮基本自给”的战略出发,整合品牌资源,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提升稻米质量,提高稻米附加值。如金坛通过打造“长荡湖大米”、“金坛软米”、“指前标糯米”等具有地域特点的区域公共品牌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整合各类资源,合力提升了金坛大米的知名度。溧阳通过推进稻田种养模式,既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又保证了大米品质,涌现出了“天目南丰”、“翠谷牌”、“溧湖有机软米”、“满喔香生态米”等众多有机大米品牌。
(二)特色产业不断强化
一是推进花木产业市场化。近年来,我市花木产业发展形成了以花木基地为依托、公司为龙头、交易市场为窗口、园林绿化工程为配套、经纪人为纽带的花木产业链,成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2015年,我市花木实现产值28亿元,夏溪花木市场交易额达164.36亿元。国际家庭花卉园艺展暨中国花卉零售业交流会已连续两年在我市夏溪花木市场举办,2019年江苏省精品花卉阳台花艺大赛也在夏溪花木市场成功举办。同时,近年来,我市以市场为导向,及时调整产品种植结构,巩固观赏苗木优势地位,加大中、大规格苗木和高档花卉、盆景的发展,加大设施花卉、观赏花卉(盆花、鲜切花及草花等)的发展。2015年,观赏苗木3.66亿株、鲜切花2000万支、盆栽植物1.84亿盆。另外,大力推进苗木培育朝容器化、艺术化、标准化方向发展。适当发展一些观赏竹类、地被植物、水生植物、宿根花卉等,满足生态建设对植物多样性的需求。二是推动茶叶产业高端化。我市是著名的“茶叶之府”,金坛还是“中国绿茶之乡”。近几年来我市以稳定种植面积,提升茶叶产值为目标,重点发展高档茶叶,提高茶叶“身价”,“天目湖白茶”和“金坛雀舌茶”已申请到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5年我市虽然种植面积与上年持平,但产值仍略有增加。三是提升蔬菜产业规模化。近年来,xx市地方特色蔬菜品种经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开发,品牌化建设,焕发了新的活力。形成了以溧阳白芹、建昌红香芋、金坛无节水芹等为主的一批特色品种和产业,溧阳白芹、建昌红香芋、金坛无节水芹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15年溧阳白芹、建昌红香芋、金坛无节水芹播种面积分别为4500、5000、8300亩。xx市在种好蔬菜的同时,注重市场化建设,2015年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蔬菜年成交量400万吨,成交额300亿元。2015年,我市继续推进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其中以江苏省钟楼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中心的蔬菜生产基地,依托江苏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引进了7家投资上千万元的蔬菜种植企业,通过引进自动生产设备和技术,实现自动化和规模化生产。四是引导水果产业多元化。我市优势水果为葡萄、桃、梨三大类,2015年种植面积分别为4.96万亩、3.74万亩、1.82万亩。近年来,我市不断引进推广猕猴桃、无花果、蓝莓、美国大樱桃等水果新品种,2015年新品种种植面积约2500亩,从而推动水果种植业多元发展、错位发展,发挥长尾效应。
(三)多元经营模式不断熟化
一是推进稻田种养模式攻关。经过十多年的集成创新,我市已熟练掌握稻鸭共作技术,新北区西夏墅镇东南村利用村民流转土地,规模化进行稻鸭共作有机稻米种植,目前种植面积达500亩,2013年成功注册了“夏墅”牌东南有机稻米商标,被誉为“江苏最好吃大米”。2014年,在稻鸭共作的基础上,又开始尝试“稻鸭蛙共作”有机水稻种植新模式,利用青蛙对水稻除虫,产生更好的生态效果和效益。二是大力推广林下养殖模式。我市依托葡萄、桃等特色优势产业,利用立体生态种养殖技术发展好、易复制、可推广的特点,引导果民开展林下养鸡、养鸭,提高单位面积产出,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如xx常康农业有限公司利用35亩葡萄田,散养“XX”草鸡1200余只,一年可增加利润20余万元。
(四)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壮大。我市以改革创新增动能、转型升级提质效、落实政策促融合为目标,发挥农产品加工业“接一连三”的桥梁作用,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截至目前,我市共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91家,其中国家级3家,省级37家,市级51家;其中72家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2015年共实现销售额125亿元,同比增长5.04%。有57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五个一”示范标准,其中跻身全省示范创建先进企业8家。二是休闲观光农业蓬勃兴起。休闲农业以特色规模农业生产为基础,提供特色农产品和休闲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型产业业态,也是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2015年,我市共建成各类休闲农业场所100多家,全市农业旅游景点接待游客655万人次,实现农业旅游收入20.5亿元。2019年,代市政府草拟《xx市关于加快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台《xx市休闲观光农业星级企业评比标准》并组织实施,与市文明办、教育局联合认定13家休闲农业教育培训基地,组织实施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节庆活动10个,开展休闲农业体验惠民卡活动,实现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惠民卡活动截至7月28日,共发放惠民卡四批次27期共计11920张,发放金额166.408万元,消费金额124.493万元,使用率达74.8%;实现了让惠民卡变成了一张农业普惠的“民生卡”、一张引人入胜的“生态卡”、一张以小博大的“增收卡”、一张传承农耕文化的“传承卡”、一张充满温馨的“亲情卡”。
三、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的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思路明晰,种植业结构逐步优化,特色产业不断培育壮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一定的格局和规模,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其它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问题有:
(一)环境资源约束大。近年来,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农产品需求不断增长,但是耕地和水资源的矛盾也更加突出,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等问题明显加剧,成为制约种植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气候灾害威胁大。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市降水年际年内变化大,加上近年来温室效应,气候变暖,导致极端性天气事件增多,种植业时常面临大旱、大涝、大冷、大暖等气候灾害,旱涝灾害发生概率增加,病虫害影响加大,不利于种植业稳定发展。
(三)科技增效不充分。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从事种植业生产的大都是五六十岁的农户,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相对偏弱,劳动技能提高难度大。另外基层农业科技服务投入仍显不足,农业服务中心人员知识老化、技术能力不强,科技推广体系不健全,科技普及水平不高。
(四)品牌优势不明显。我市种植业大部分为小规模分散种植,在品牌建设和营销方式上存在很大不足;合作社在销售和宣传中也各自为战,不利于提高知名度,也起不到品牌效应的作用。
(五)产业融合有难度。农民与企业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牢固,农户作为产品提供者没有议价权,龙头企业与农艺基地对接不够,带动本地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明显。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2019年,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是: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委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以“迈上新台阶,率先现代化”为战略定位,以发展“三心”农业(让居民拎上放心的“米袋子”、“菜篮子”;让市民走进“赏心”的“绿园子”、让农民鼓起“开心”的“钱袋子”)为根本导向,以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主要抓手,以推进农业“1185”工程有效实施为历史使命,加大规划引领、政策支撑、改革创新、法治保障、队伍建设力度,确保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走在全省前列、xx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物质装备提升工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建设,巩固提升耕地产出能力,实现藏粮于地。加快发展设施农(渔)业,大力发展钢架大棚、连栋大棚、智能温室等高标准设施,配套完善“两网一灌”、病虫害防控等生产设施。突出农机装备建设,加快高性能复式农业机械和自动化、智能化农机装备的推广应用,推进水稻集中育供秧、粮食烘干保障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攻坚突破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重点围绕育苗、耕翻、起垄、覆膜、栽植、植保、采收、田间运输、清洗、保鲜、初加工等环节,积极开展试验示范,探索多种形式的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和模式,加快先进适用装备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二)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有导向性地发展一批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产品加工、带动农民增收的“三带型”龙头企业。深化农业龙头企业“五个一”示范创建,开展“联农惠农”10佳龙头企业、“一村一品”10佳示范点创建活动。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着力提升一批对农业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2019年全市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8000名以上。加强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外向型农业发展步伐。
(三)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工程。启动编制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导向、推进重点和保障措施。积极探索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平衡的循环农业模式,培育一批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典型,加快构建农业内部物质、能量循环体系,促进农业物质能量循环利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推行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技术措施,全市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耕地面积180万亩,绿色防控比重达到75%。
(四)农业品牌打造工程。研究制定促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适时出台农业品牌建设奖励办法,采用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树立名牌意识、提升品牌创名牌。加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保护、管理、整合和提升,重点加大对天目湖白茶、金坛雀舌、阳湖水蜜桃等区域性公用品牌的培育建设,依托知名品牌统一农产品标识、标准、包装、销售,抱团打品牌、闯市场。大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以粮食绿色高产高效创建、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为抓手,拓展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面,推进“三品”基地建设,发展认定一批品牌“三品”农产品。
(五)休闲农业升级工程。立足xx规模特色农业,依托大都市、依靠大景区,顺应新需求、培育新特色,做深农业观光、做靓农家体验、做精乡村旅游,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研究出台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制定休闲农业地方标准,重点打造溧阳南山、北山、金坛茅山,天目湖、长荡湖、滆湖、XX,以及新北区长江沿线,天宁郑陆片区、钟楼邹区片区等十大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积极开展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等创建工作,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放大江南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文明的融合辉映,打造一批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艺术观赏性和体验参与性的农业休闲园区。
(六)有关建议。一是强化规划引领。围绕结构调整,高质量高起点科学制定种植业产业规划,从政策上给予扶持,制定激励和奖励措施;同时还要从资金和技术上给予大力支持。二是强化推广应用。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试验与推广应用力度,扩大生产经营领域,全面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益。三是强化基础配套。加大对种植业结构调整重点产业区域的水、电、路、生产设施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产业区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市农委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本文关键词:种植业,结构调整,调研报告,农委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市农委关于种植业结构调整的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6819.html
- 上一篇:学习习近平系列讲话发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