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水务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时间:2019-04-08 14:38:43 网站:公文素材库

水务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简介:

近年来,我市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探索“四化”同步发展和“两型”融合推进的绿色崛起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3年7月,xx被水利部确定为首批4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将为xx的绿色添上浓重的一笔;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将为xx的绿色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绿色发

水务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内容:

  近年来,我市立足绿色生态优势,探索“四化”同步发展和“两型”融合推进的绿色崛起之路,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2013年7月,xx被水利部确定为首批45个全国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建设水生态文明城市,将为xx的绿色添上浓重的一笔;建成水生态文明城市,将为xx的绿色崛起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绿色发展呼唤水生态文明

  (一)水生态文明的含义。在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动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全面走向实践,生态文明理念已经逐渐深入人心,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新方向新动力。水是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控制性因素,人类由水而生、依水而居、因水而兴,离开了水就无法生存和发展,所以生态文明必然要以水生态文明为基础。水生态文明,就是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水资源开发、配置、保护的各方面和水利规划、建设、管理的各环节,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生态文明水平。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很多地方出现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环境退化等问题,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上扭转水生态恶化趋势,在更深层次、更广范围、更高水平上推动民生水利发展已经刻不容缓。

  (二)水生态文明有明确的任务。根据《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就是要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节约用水管理,严格水资源保护,推进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加强水利建设中的生态保护,提高保障和支撑能力,开展宣传教育,确保“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全面建立,节水型社会基本建成,用水总量得到有效控制,用水效率和效益显著提高;科学合理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基本形成,防洪保安能力、供水保障能力、水资源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水资源保护与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得到有效修复;水资源管理与保护体制基本理顺,水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三)水生态文明是绿色发展的重要内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其“绿色发展”与十八大报告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一脉相承,都要求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防止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市委市政府将xx定位为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强调要以绿色发展为路径,都体现了这一理念。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是维持绿水青山、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保障。水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水患调节、资源供给、经济支撑、生态维系、景观娱乐和文化载体等,水生态文明建设是确保这些功能长期有效的必要之举,是促进人水和谐、生态平衡的积极实践,更是推动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我市水生态文明现状及建设情况

  (一)建设水生态文明的优势

  1.水资源丰富。我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580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80.12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1.2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82.59亿立方米,占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的7.8%,在全省17个市(州)中列第5位。长江多年平均过境水量640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入境水量为1.06亿立方米。按照250万常驻人口计算,全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300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数的1.6倍、全省平均数的1.9倍,属于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

  2.调蓄工程众多。我市境内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66条,列入省级保护名录的湖泊39处,万亩以上的有西凉湖、斧头湖、大岩湖、密泉湖和黄盖湖5处,围堤310.4公里。在册水库536座(大型3座、中型19座、小Ⅰ型76座、小Ⅱ型438座),兴利库容12.3亿立方米;灌区1068处(万亩以上灌区19处),有效灌溉面积158.1万亩;塘堰4.5万处,蓄水量1.63亿立方米;泵站2495处(大型泵站2处),总装机12.34万千瓦。

  3.水源涵养条件好。我市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归于金水、陆水、富水、黄盖湖、梁子湖五大流域,水域面积810平方公里,河网密度达到0.5公里/平方公里,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个,省级湿地公园1个。全市自然植被生长良好,生物资源丰富,有自然保护区19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通过持续植树造林,森林覆盖率达到49.32%,淦河、陆水河、富水河三大主要河流源头都建立了水源涵养林地保护区。

  4.水环境情况良好。我市一直注重环境保护,未发生过流域性恶性水污染事件。近年来通过节水减排、控源截污、污水处理、河湖治理等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手段,积极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推广精准施肥、生态种植等技术,使城市和农村水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根据监测,全市区域总体水质保持稳定,主要地表水体水质在Ⅲ类标准以上,无劣Ⅴ类水体,水质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超过90%,8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均为100%。

  5.水资源管理比较科学。我市近年来着力加强水法规建设,促进水资源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2011年出台《关于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强调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资源管理和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全力构筑防汛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水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2012年开始执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2013年启动实施《xx市水功能区划报告》,2014年连续出台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系列重要文件。各级水利部门依据这些法规,特别是按照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要求,严格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等工作,保证了水资源合理利用,使我市在2015年度省政府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湖泊保护考核中均名列第二。

  6.水文化丰富。我市自然禀赋良好,区位优势明显,人文底蕴厚重,素有“吴头楚尾”、“万国xx”之称。不仅有三国赤壁、古桥古堰等历史水文化,还有鸣水泉、隐水洞、陆水湖等生态水文化,更有源远流长的温泉水文化,古有“温泉沸波”为“楚天八景”之一,今有“一城十二泉”的温泉产业群。2009年以来,每年一届的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更擦亮了“香城泉都”这张名片,进一步提升了xx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二)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取得的成绩

  1、思想认识逐步提高。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崛起战略,在贯彻“四个全面”战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过程中,明确将xx打造成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日益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每年都召开专题会议推进试点任务落实。市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成员单位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各负其责,各尽其力,将试点方案中的相关任务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在工程规划、建设中越来越多地体现水生态文明的理念。水利部门在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水利各方面工作的同时,常年在市电视台、《xx日报》等主流媒体和“xx水务”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展专题宣传,使水生态文明成为全市发展共识,市民共享水生态、保护水生态的意识越来越强。

  2、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将试点任务分解到相应职能部门,实行联席会议制度,构建了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建立了部门与部门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信息交流与共享机制,为流域规划、科学研究、工程建设等流域管理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市政府2014年出台了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实施意见、考核办法(试行)和实施方案三个重要文件,将“三条红线”控制目标进行分解,与县(市、区)政府签订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责任书,并从2015年开始组织对各县(市、区)责任落实情况进行考核。2019年出台了《xx市湖泊保护行政首长年度目标考核办法》,并将制定出台《xx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考核办法》。

  3、工程建设逐步加快。全市已完成水生态建设方面投资156亿元,占试点规划总投资的60.4%。一些重大水利项目取得积极进展,总投资 3.52亿元的王英水库引水一期工程已于今年9月投入运行;总投资2.4亿元的陆水干流防洪治理工程赤壁段已下达第一批投资,嘉鱼、通城、崇阳三段初设也已获批复;总投资5730万元的南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下达第一批投资,正在招标;总投资5.9亿元的黄荆口水库工程可研已通过审查,正在编制专题报告;总投资1.2亿元的大洲湖退田还湖还湿工程已完成申报,将列为水利部试点。温泉城区、永安城区、长江产业园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都已完工,总投资3亿元;天源纺织、宝塔麻业、玉立公司等重点企业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总投资8000万元。

  4、社会效益逐步显现。通过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落实,我市在控制用水总量,减少废污水排放的同时,提升了区域水资源与水环境承载能力,基本实现了水资源的节约与水环境的友好,水安全得到较好保障,水环境日益好转。与此同时,湿地公园、城区亲水平台、河湖滨水绿化带等景观建设,极大改善了城市整体面貌,为我市建设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提供了有力支撑。尤其珍贵的是,水生态文明的理念还在其他工作中取得了积极成效。如在今年的防汛救过程中,我市遵循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水资源管理理念,采取以疏为主、提前预排、联调联控、错峰削峰的方法,为洪水腾空间、找出路,成功应对了多轮超强降雨的袭击,最大限度降低了灾害损失。

  (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水环境形势严峻。全市水环境治理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六县(市、区)城区河道都已治理,但乡村地区很多中小河流没有整治,河堤崩塌、河床淤积的情况比较普遍。水污染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城镇生活污水没有完全集中处理,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部分河段水环境污染,加之雨污没有分流,污染面积还有扩大之势;乡村几乎没有截污处理设施,生活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处理,农业面源污染、投肥养殖问题依然突出,与城市的环保差距越来越大。

  2、水安全体系不完备。境内长江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大部分河段防洪能力为3~5年一遇,有些地方甚至有河无堤;斧头湖、西凉湖、黄盖湖等主要湖泊堤防防洪标准偏低,排涝能力严重不足;3座大中型水库和近百座小型水库没有出险加固,729座高帮塘都有年久失修的问题。在防洪工程的规划、建设、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着重堵轻疏、重建轻管、重应急轻谋远问题,缺乏系统谋划、长远考虑,往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建后管护,陷入到“修了又毁,毁了又修”的怪圈。与此同时,饮水工作也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问题,城市自来水入户率和水质合格率都远高于农村,已建的大部分农村饮水工程设计标准低、投入资金少,供水水质得不到保障,已经成为群众反映的一个热点问题。

  3、水资源管理水平偏低。由于地处长江沿岸、水资源相对丰富的缘故,我市很多干部群众水资源意识比较差,没有将水资源看作是一种稀缺资源、宝贵资产,更不用说进行审计。在水资源管理体制机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健全不完善的地方:一是多龙管水,区域间、部门间各自为政,协调不足;二是基础能力建设落后,无法实现对水资源利用、污水排放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三是项目建设中仍存在违规问题,一些项目虽然做了水土保持方案,但没有严格地实施。

  4、水文化保护挖掘不够。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重使用轻节约、重经济轻文化的问题越来越明显。传统水文化载体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工作未得到应有的重视,部分三国文化遗迹以及古桥、古堰在城市扩建中遭到破坏。温泉文化挖掘不够,目前仅限于旅游度假,与温泉相关的其他文化未得到有效传承,温泉历史文化品牌地域特色不鲜明。全社会爱水、护水的意识不强,水生态环境保护公众参与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政府领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水生态文明共建机制,特别是要落实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主体责任,健全试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出台《xx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工作考核办法》,建立稳定的水资源管理投入机制和奖惩制度,对“三条红线”及水安全保障、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改善等主要指标落实情况进行年度考核。要建立和完善水利设施管护长效机制,特别是在深入推进“湖长制”的同时,认真贯彻中央《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在全市范围内推行“河长制”,通过整合各级党委政府的执行力,真正解决“九龙治水”问题。要完善河流水文基础监测体系和雨水监测网络,建立并完善水资源信息监测、城乡供水数据处理信息系统。

  (二)加大宣传力度。将水生态文明作为“中国中部绿心、国际生态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主题,纳入全市思想文化、生态文明宣传工作规划,进行系统策划,利用市主流媒体和各类平台,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并邀请全国知名媒体助阵,增强社会各界对xx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晓率和认可度,营造共同关心、支持、参与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加大节水型社会建设力度,在市级层面上整合各方资源,以减少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以节水型社区、节水型企业、节水型单位、节水型家庭评比活动为载体,归口综合创建,凝聚全社会爱水、亲水、惜水、节水的强大正能量,提高行动自觉,推动整个社会走上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道路。

  (三)转变思想观念。各级政府要清醒认识到水是资源更是资产,认真完善自然资产管理办法,将水资源管理工作重点由过去的防灾抗灾、应急处置逐渐向治水管水、风险管理转移,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科学发展,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项目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开展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研究,以水定产、以水定城,合理规划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坚持以绿色发展为引领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认真汲取历年防汛救灾工作经验,强力推进退田退鱼退垸还湖还河还湿工作,创造更多的水生态资产,引导群众从生态中找出路,提高水生态资产经营水平。将水资源管理、水生态保护纳入干部离任审计内容,实现责任与观念齐转变。

  (四)加大资金投入。按照试点工作时间节点要求,加大相关项目特别是11大重点示范性项目建设力度,将试点项目建设作为拉动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一环,举全市之力推动落地和实施。各级政府要坚持“两手发力”,在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同时,加强涉农涉水资金整合,用好过桥贷款、专项建设基金、政府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把过去单纯依靠财政资金搞水利变为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共同参与,将代建制、总承包制、BT和PPP模式引入水利建设领域,解决项目建设资金不足问题。同时坚持建管结合、建管并重,认真落实汪洋总理提出的“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要求,特别是要加强水利基础设施的管护,每年分级投入一定财政资金建立专项养护基金。

  (五)推进改革创新。引导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本身就是一场创新,要以开拓进取和勇于思变的精神进行各种实践。要创新水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在市级统筹推进制度建设和关键项目建设的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示范县、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充分激发基层政府和群众的热情。要创新水资源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工程蓄水自动测算、用水计量监测、流域水质全程监测平台,实现全市互联互通,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创新水环境治理模式,探索建立周边收益分享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河流、湖泊等综合治理项目,进行生态旅游、生态地产开展。要创新水文化培育方式,积极开展水情教育,推进水生态文明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课堂,成为全体市民的基本认知,

  (六)抓好全域规划。不仅要把水生态文明建设列入全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还要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其他专项规划,特别是试点成员单位编制的各种专项规划,都要将水生态文明建设相关任务作为重要内容,保证工作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要充分吸取今年的大汛情、大洪灾的经验教训,加强《水法》、《防洪法》、《水土保持法》的贯彻落实,实施严格的山、水、林规划管护制度,在xx全域凡涉及开山、填水、伐林的建设项目,必须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坚决不搞选择性执法;凡涉及城市建设、开发区建设、居民区建设等布局,必须符合全市水功能区规划要求,并做好水资源论证、防洪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防止水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水务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本文关键词:水务局,城市建设,调研报告,文明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水务局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696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