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时间:2019-04-08 15:02:26 网站:公文素材库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本文简介:

治国有常民为本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连续播出两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本文内容:

治国有常民为本心得体会

  《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已经连续播出两集,社会各界反响强烈。从第一集的“一枝一叶总关情”到第二集“治国有常民为本”,总书记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生活问题,“仁政”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诸多举措中都有体现。从“全面深化改革”到“精准扶贫”,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到”乡村振兴战略”,从规劝年轻人“少熬夜”到“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等等一系列方针政策都是为了让老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让老百姓能有更多实惠,有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重民生才能体民情。“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以人民为本的思想在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这句话本意是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提到过这句话。其实,总书记一直担心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2012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河北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盘腿坐到老百姓炕头上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有多少?一年粮食够不够吃?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又到重点贫困村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在这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口号。现如今,阜平县贫困人口数量大幅度下降,老百姓通过种植食用菌实现了脱贫;十八洞村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猕猴桃之乡,家家户户也开上了小汽车。这是总书记关注民生的一个缩影,千千万万个“十八洞村”都有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在总书记眼里只有“重民生才能体民情”。

  兴民德才能促民业。“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教民以德、教民以善、教民以廉耻、教民以诚信、教民以自律、教民以人伦”。要兼顾大德和小德,要培养社会公德、家庭美德,提升个人道德,“兴民德”是国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题中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对于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简单的八个字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积极进取、苦练内省、见贤思齐。同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必须做的。2014年儿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到XX市海淀区民族小学要求师生们,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记住要求、心有榜样、从小做起、接受帮助”十六个字,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充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让社会主义道德切实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兴民德才能促民业”。

  得民心才能筑民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忘记了、脱离了人民,就会成为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深刻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为民的重要体现,只有不断改善民生才能赢得民心,这是辩证的。上世纪七十年代,习近平同志在梁家河插队,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有八个多月是在赵家河村驻点,期间习近平主要负责一些村中事务,还和村中老百姓一起植树造林、打土坝、修梯田。有一次,村里冯俊德大爷在拉旱烟,自己拉着拉着就累了,这时候习近平正好路过,他一个箭步来到大爷身边,双手用力帮大爷推车,汗珠冒了出来,他也不撒手,终于帮大爷把车推到了家门口。自那以后,村里男女老少都夸习近平为“好后生”。“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金奖银奖比不上老百姓的夸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人民所向往的就是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在总书记眼里只有“得民心才能筑民基”。

报得三春晖心得体会

  央视综合频道近日播出的《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五集——《报得三春晖》,以孝道为主题,选取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引用的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一诗,从孝道的角度,展示了中华民族孝亲敬老的传统美德,以及我们党在执政中要把“孝”落到实处,使“孝”体现为大孝、大爱、大义,开辟了新时代“孝道”的新观念、新境界。

  走好“孝道”之路,引领“孝道”新风,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带好头、领好路、做好样,在孝亲、孝民、孝国上下足功夫,用好力量。

  以“孝”系家,孝亲敬老。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道德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国家文明进步的标志。孔子曾在《论语》中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这三讲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古有 “卧冰求鲤”“亲尝汤药”“弃官寻母”等24孝故事代代相传、励志育人。今有“为父捐肾”“背母上学”等“当代中国24孝”典范娓娓动听、感人至深。习近平总书记也用实际行动,践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理念,为党员干部树立了榜样。

  人和而“家固”,家和万事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孝亲敬老、尊老爱幼是维系家庭和睦、传承优良家风、弘扬传统美德的“基石”与“支撑”,是孝道之所在。孝道亦为孝德,是以孝顺、孝敬父母长辈为中心的伦理道德。没有或者缺乏“孝道”的家庭难能形成优良的家风,难能营造美好的家庭。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多个场合讲到家庭、家风问题,“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

  领导干部要做孝亲敬老的示范者、带头人,就要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常回家看看”,常陪老人“吃饭聊天”,常带老人“走走看看”,常关心老人心情冷暖等。孝心不能等,尽孝当及时。领导干部要以实际行动为子女做好孝道的示范者、领路人,上行下效,善莫大焉。

  以“孝”系民,为民造福。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常说“人民群众是我们衣食父母”“我们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人民群众是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等等。总之,人民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父母”“亲人”,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是人民给了我们智慧和力量、信心和勇气。反哺群众、服务人民,理所当然、使命尽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立场”“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不断强化宗旨意识、为民理念,视民为亲、孝“亲”爱民;不断“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以脱贫攻坚为突破口,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不断释放民生福利、造福人民。

  追求幸福,是民之所往、所望;为民造福,是党和政府之责任、使命。为人民群众造福,就是对群众的“孝道”,就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出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千方百计帮助群众解决最关心、最期盼的现实问题,做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断增进人民福祉,不断提高群众幸福指数。

  以“孝”系国,忠心报国。精忠报国,国泰民安。党的十九大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目标。党员、干部作为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中流砥柱,对国家发展建设必须无私奉献,爱国效国,精忠报国就是心系国家、心系人民,是最大的“孝道”,是大孝、大德、大爱。

  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忠报国”情有独钟,把精忠报国作为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党员干部当学习近平同志的爱国情怀、报国之志。“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强调要让爱国主义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坚定信念和精神依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兴亡,党员有责。选人用人对人民利益,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如今,我们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相应地也要对党员领导干部提出“孝道”新要求。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干部管理与选拔中将“孝”纳入“德”的考察考核。如有的地方出台规定:“不孝敬父母、不善待配偶者不能当领导干部,在职的不能提拔重用。”为干部选拔任用增设了又一道理性的、必要的“栅栏”。这是对党和人民的负责,也是对国家的负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孝道应是“为官”之本。党员领导干部做“好官”、干好事,首先要作“孝”的表率,恪尽孝道,守好“家园”,以对家庭、对人民、对党和国家的大德大孝、至亲至爱让“三春“更加“晖暖”。

腹有诗书气自华心得体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既是一道政治大餐,更是一道文化盛宴,从立身自强到治国安邦,从为人处事到民族复兴,以古喻今,以小见大,说理透彻,解读精深,在全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强烈共鸣。10月15日晚,该节目播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从“学如弓弩,才如箭镞”“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三个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劝学”的重要论述,将国学经典与执政兴邦、民族复兴融为一体,让我们为生活在这个“诗书”的国度而振奋、自豪。

  强“弓弩”以利“箭镞”。关于“弓弩”与“箭镞”的关系,一如人的学识与能力。主持人康辉感慨: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箭镞”没有那么锋利,但我们可以努力让“弓弩”变得更有力量,这样箭射出去也会非常有力。习近平总书记引用“学如弓弩,才如箭镞”来激励青年们要重视学习,勤奋学习。读书学习的过程,是广泛吸取多方营养而促进自身成长的过程,更是将“弓弩”变强的过程。古人“学无止境”的理念,其实渗透到了各行各业,以及人生的追求、思想的进步、意识的提高、心灵的纯洁等。“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严密,物理学家使人深刻……”可见,作为领导干部,广泛的阅读更能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和执政能力,“箭镞”也就自然锋利了。

  善“砥砺”以求“博识”。俗话说:“独木不成林。”虽然似乎讲的是团结力量大,但细品起来,确实还有深层的含义。一棵“独木”,没有了比照,没有了竞争,没有了促进,能否“成材”都是未知数。树木如此,人更亦然。读书学习,如果真的“两耳不闻窗外事”,自己一个人瞎琢磨,那就只能“孤陋而寡闻”了。对于执政者的“博识”,习近平总书记给过三个参考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做好工作所需的各种知识书籍;古今中外,特别是我国家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也即徐川老师归纳的: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因此,要真正使自己能够“博识”,就必须将自己融入到志同道合的队伍之中,在相互切磋琢磨与不断砥砺中汲取广博的营养,成就自己的“腹有诗书”。

  勤“思辨”以促“笃行”。《礼记》中关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论述,道出了学习的五个层次。“博学”在前面已经谈到贵在砥砺,而“笃行”是最终的落脚点,那么“审问”“慎思”与“明辨”就是对学问、知识的过滤、升华。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从另一角度强调了“思辨”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对于古书典籍以及各类科普读物的学习运用,毛泽东同志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说得很好,但其实就是一个“思辨”与“质疑”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精”与“真”才能呈现。清代戴名世言“得其精华而去其糟粕,举笔为文,洒洒自远”其意亦然。唯有切合时代的发展不断“思辨”,才能学以致用,有效地促进读书学习的最终目标——“笃行”。

  “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我们这个“诗书”的国度里,首先打造一支以“诗书”为底色干部队伍是“把牢定盘星,锤炼金刚钻,守护传家宝”的重要举措。他们走在振兴“国学”伟大实践的前列,走在发展地方经济、弘扬传统文化的前列,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奋进的前列,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着。“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饱读“诗书”已经不再是在校学子的专利,而是领导干部以及全体民众应有的理念和行动。在崭新的时代里,我们正当大兴学习之风,以“知识”武装头脑,用“诗书”增添豪情,昂起首,挺起胸,与伟大的祖国一起在“诗书”中腾飞!

绝知此事要躬行心得体会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百家讲坛》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10月14日晚播出第七集:绝知此事要躬行。该集节目围绕“笃行”这一主题展开,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尚书》中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荀子》里的“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以及《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集中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实践观。我们都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缺乏实践,就连“真理”都无法把握,何谈兴国安邦!

  志存高远,无“勤”则志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自古以来,无论中外有成就者,无一不是“勤奋”的典范。天才方仲永之所以“泯然众人也”,盖不“勤”之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倡导志存高远,因为没有远大的志向,就没有奋斗的目标,任何盲目的行为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但是,“志”再高远,最终还须落实到“勤奋”之中。对个人而言,唯有不断努力实践,积累经验,才会成为为之努力的领域的人才;于集体、国家而言,唯有大家都“勤”,才有希望走向国富民强。巴斯德说,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可见,“立志”是首先的思想动力,“工作”才是勤奋实践的过程,有了这两样,结局才有“成功”的喜悦。

  日积月累,非“积”不成器。荀子曰:“积土成山,风雨生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习近平总书记引用由此而来的成语“积土而为山,积水而为海”,是要告诉我们,不论是伟大的人,还是平凡的人,都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够实现远大的目标。正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如果忽视了点滴积累,那就将“万事成蹉跎”。须知,共和国大厦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是广大党员干部、劳动人民用辛勤汗水换来的。“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在长期的奋斗中,唯有从点滴做起,持之以恒,才能取得成功,走向胜利;反之,“一曝十寒”的三分钟热情,是永远不会成大器的。

  空谈误国,缺“干”难兴邦。“空谈”一词,源于“清谈”,是适应当时封建士大夫阶层的需要,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而发展起来的。后人对它的意义,一语道破:“虚无之谈,尚其华藻,此无异于春蛙秋蝉,聒耳而已。”因此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家崇尚清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日知录》中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道出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应当懂得的最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新时代也是干出来的。因此说,“两学一做”教育实践中,“做”才是最终的目的,“学”是为了“做”得更好,绝不能一“学”了之。无论理论多么高深,无论语言多么有力,如果缺乏了“干”的精神和行动,“兴国安邦”将无从谈起。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不管多么宏伟的蓝图,都需要一笔一笔地描绘;无论多么铿锵的誓言,都需要一步一步去践行。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不管是脱贫奔康,还是各项建设,都容不得半点“假大空”。那些只满足于把政策贴在墙上,把决心表白在嘴上的同志,是该醒一醒了。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的谆谆教导,让我们在领会中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余,更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兴国安邦”中“实干”“笃行”的奋斗精神。唯有在党的领导下,全面践行“笃行”之风,卯足劲头拼命“干”,撸起袖子加油“干”,才能“干”出清风盈新天地,“干”出硕果满乾坤。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本文关键词:近人,心得体会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平“语”近人》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9615.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