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淡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性评价
[摘要] 目前,在新课标要求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自主探究”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而且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理念,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能力已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信息技术的教学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学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规则对教学效果做出描述和确定,是教学各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它的目的是检查和促进教与学。信息技术的评价体系应适应信息技术新课标的总要求,同时要将评价作为一个过程贯穿于整个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整个信息技术学习过程中,始终围绕阶段学习目标和总体学习目标进行,在完成阶段学习任务的同时完成总体学习目标。由于传统的评价体系强调评价的结果,不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手段,不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因此,学习过程性评价方式的探究已经逐渐成为教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
关键字:新课标 过程性 评价 实施 信息技术
[正文]
一、学习过程性评价的重要性
传统的评价方式是以考试为主,以考试结果作为评价的最终导向,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很难考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这种终结性的评价,不能及时有效地调控教育教学活动,不利于形成教学中的良性循环。正确运用“学习过程性”评价方法,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性,使学生的信息素养有较大程度的提升。
根据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具有在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为他们提供了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材。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的,就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不同的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为多元化的人才。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平等地看待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同时要注意他们的智能差异,给每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教师应由学生的控制者转变成为学生的观察者,教师要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观察每个学生的智力特点以及行为特点;教师应该从学生的监护者转变为学生的协助者,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智能倾向,以便于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教师应该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教师应该具有根据每个学生的智能发展特点,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其发展的学习环境的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不能使用统一化和标准化的方式来进行评价。评价应重视学生个体差异。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对知识的理解、领悟能力不同,如果使用“一刀切”的评价方式会大大降低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会适得其反。我们应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采用合理的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教学要做到“学习过程性评价”,就是要立足于“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对学生学习的每一阶段进行考察,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的个体学习发展。
二、在教学中如何实施“学习过程性评价”
(1)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情况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方式又会导致不同的学习结果。而现有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更多地侧重于对表层式学习方式所产生的学习结果的评价与测量,对于那些由深层式学习方式所导致的学习结果要么不予关注,要么无法评量,从而形成一个评价的死角。这是导致学生采用表层式或者成就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低层次学习结果——表层(成就)式学习方式”的恶性循环。过程性评价却恰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感觉到自己在进步,自己在受到老师的关注。通过对于学习方式的评价,将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到深层式的方向上来。所以过程性评价很好地填补了上述的评价死角。比如,过程性评价中的学生自评、互评的方法,可以使学生逐步把握正确的学习方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掌握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真正提高学习的质量与效果。其结果是形成“深层式学习方式——高层次学习结果——深层式学习方式”的良性互动。
(2)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非预期的结果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丰富多样的,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学习经历,从而产生不同的学习结果。传统的目标导向的学业评价,将评价的目标框定在教育者认为重要的、十分有限的范围内,这种做法使得很多有价值的教育目标被忽视,评价导向的积极作用被削弱。过程性评价则将评价的视野投向学生的整个学习经验领域,认为凡是有价值的学习结果都应当得到肯定,而不管这些学习结果是否在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其结果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解决学习中的问题的经验也越来越丰富。这正是现代教学所期待的目标。应当指出的是,过程性评价也会对学习的结果进行评价,与传统评价所不同的是,这里的结果是过程中的结果,并且其评价标准不是预设的,而是目标游离和价值多元的。比如,学生自己的一些非正式的学习活动,如与人谈话、浏览网络、看电视或者阅读一些教师所列书单上没有的书籍等等,都可能引发新的思考,这些新思考往往成为新思想、新发现的重要来源。
信息技术的评价内容可以是自主性学习的能力、问题意识、创新思维、协作意识等。学生的每一次学习,都是对所感知到的信息和技能的积累,可以准确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素养和情感价值,也就是说是学生真实状况的呈现。只有正确把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才能真正了解学生。因此,这种评价应经常使用,逐渐成为学习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的程序,而不应成为师生的学习负担。
(3)从多角度进行综合性评价
信息技术学习中,有的学生有很强的创新能力,有的学生操作及技巧好,有的学生思维敏捷,有的同学组织协调能力强。个人有强弱项,不能一概而论。老师在摸清学生的具体情况后,注意促进学生改进个体的智能弱项,促进其优势智能领域的优秀品质向其他智力领域迁移,实现优势互补,从而真正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可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把学生的作品放在校园网上,让他们能将自己与其他同学的作品进行比较,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互动评价,老师作好引导,找出作品的闪光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采用适当合理的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有很大的帮助。如采用下面一种评价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
一级目标
二级目标
权值
A
学习态度
出勤情况
30%
课堂表现
30%
完成任务情况
40%
B
基本技能(阶段成果)
美观性
30%
完整性
40%
规范性
30%
C
合作学习情况
个人贡献
60%
沟通情况
40%
D
最后作品展示
作品完整
60分
创新性
20分
可实施性
20分
科学性错误减分
5分
积极参与评价加分
5分
(4)评价主体应当多元化
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占了绝对的权威,一切是老师说好就是好,说表扬就表扬,学生在老师的喜好下成长。但是在新课程理念下,评价的主体应该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家长或其它人员等。而教师应以一个启发诱导者的身份去激发学生的灵感,让学生自己领悟。如对优秀的作品用赞赏的语气去鼓励,使学生做得更好;对于一般的作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及时发现学生进步的地方,使一部分平时很少得到关注的学生也从中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
学生的自我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比他人的评价更为重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是知识的受体,自己的学习情况如何,自己最有“自知权”。学生可以通过介绍、评价本人(本组)的学习(研究)进程、创作(研究)思路、作品的优缺点,通过自我评价,达到认识上的深化,进而分析、调整自己(本组)的学习(研究)行为,从而确定自己正确的学习方向,因此教会学生自我评价比教会学生某个知识意义更为深远。“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就是这个道理。
学生的互评应以叙述自己的观点、介绍自己的设计(修改、研究)思路为主。既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接纳他人的观点,进行自我反思,同时又要引导学生欣赏他人,肯定他人的长处。当然我们还可以结合家长对学生的学业进行阶段性评价。
只有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意了学生水平的差异性,其评价结果才更加接近真实情况。也只有这样,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才会大大增强。
三、从实际出发把握过程性评价与传统评价的互补
(一)过程性评价的优势
(1)及时。过程性评价是与教学同时进行的实时性评价,评价和教学相互交叉和融合,教师和学生民主互动和协调,能及时地反映学生学习中的情况,有利于及时地肯定学生的成绩,引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改错纠偏。
(2)全面。无论从评价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评价的内容方法上看,过程性评价的理念更为全面,也就能更全面地发挥评价的各种功能。过程性评价既注重标准又注重过程,不试图用过于刻板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而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去判断每位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水平,符合人的多元智能的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自信心。
(3)灵活。过程性评价不过分追求目标的标准化和方法的规范化,不过分追求评价的客观性和精确性,不过分追求评价环境和程序的正规和严肃,有利于学生充分展示才能。
(4)深入。过程性评价采用包括质性评价在内的各种评价方式,从学生本身,从同辈伙伴,从教师、家长等不同的角度获得评价信息,不像传统的评价只能测量可量化的、相对来说属于浅层次的学习效果,可以深入到学习的不同方面和不同层次,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进行描述和评价,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层次更高也更深人。
(5)可持续。不像终结性评价那样,过程性评价不是间歇式地进行,而是贯穿于学习的始终。随着评价理念的逐步树立和对评价方法的逐步掌握,学生将评价作为学习的一部分,作为自己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成为促进自己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重要手段。
(二)过程性评价的局限
(1)由于过程性评价更多地采用了开放的、即时的评价方式,特别对情感态度和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所收集的资料和判断的标准可能都会因时而变、因人而异,就是对学习表现和效果而言,如果采用的是质性的方法,其标准也无法做到统一,其评价的过程和程序无法做到规范。
(2)当社会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来衡量教学的效益和学习的成果时,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是非常重要的原则。而过程性评价由于较多地带有参与者(包括评价的主体和客体)的主观性和个别特征,很难证明评价的公平与公正,是否被社会所接受也就成为一个问题。
(3)过程性评价贯穿于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始终。那么评价的强度应该是多大才恰当,比较难以把握。如果过于强调评价,或评价的分量过重,很容易导致评价的过于频繁,直至学生和教师不堪其烦。
(4)伴随过程性评价方式产生的还有许多新颖的评价工具,这些评价工具同样有着明显的局限性。如消耗的时间过多,评价的视野不稳定等等。如果不注意把握好过程性评价的实质而只是热衷于这些工具的使用,很可能导致评价的形式化。
四、当前课改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提倡和强调过程性评价,是针对过去的评价过分重视静态的、可量化和浅层次的学习成果,而忽视动态的、难以量化的和高层次的学习过程和效果而提出的,对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保证新课程的有效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1) 不要在方法上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对立起来,认为非此即彼。过去的评价有问题,就等于终结性的评价不好。甚至主张用过程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应该说,两种评价从不同的角度来衡量学生的学习,各有各的优势和用途,既不会互相排斥,也不能互相取代。对目前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找出真正的根源,不要都扣在终结性评价的身上。
(2)不要把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排除在过程性评价之外。如用成长记录或学习档案作为评价工具时,学生可以把自己认为是优秀的作品放进其中,这些都是学生在一定阶段的学习效果,当工具中收集了一系列的作品时,这些作品也就很具体生动地显示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进程。
(3)不应将过程性评价与某种特定的评价方法甚至评价工具等同起来。适合做过程性评价的工具很多,学习日记,评价量化表等等,都可以是评价的工具。许多即时的、口头的评价中,教师或同学的肯定赞扬或否定批评,也是一种过程性的评价,这时教师或学生本人就是评价工具。
(4)不要过分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正如上面所说,过程性评价有优势,也有局限。现在一些人过分地夸大过程性评价的功能,不管什么情况都要用过程性评价,似乎只要采用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在评价方面存在的一切问题,包括应试教育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把教学和评价引入歧途。
(5) 过程性评价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它的认识还很不足,有待于我们不断地研究,澄清概念上的模糊,设计更多更好的工具,在实践中恰当地加以运用。
总之,过程性评价与传统评价各有优劣,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评价的对象的知识结构制定合适的评价方法,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为指导,领会新课标精神,做好学生的信息技术评价。
参考文章:
[1](美)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
[2]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课程•教材•教法》
[3]《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4]李丹,《信息技术改变着“学”与“教”》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淡新课标下的信息技术学习过程性评价》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298747.html
- 上一篇:我校教师评价制度建设正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