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时间:2019-05-27 19:34: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⑶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会画出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

●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1)根据课本所呈现的一些地貌(如黄土高原、新月形沙丘、风蚀地貌、河流冲积平原、冲积扇、河口三角洲),分析形成的原因(2)三种山岳的成因及典型代表

(3)会判断背斜、向斜、断层等一些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在生产中的应用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山路公路的选址问题

(2)山地、高原、平原对聚落分布的影响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演变中作用。生物循环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能画出生物循环的示意图

●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地理要素的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2)以黄土高原和修水库为例,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1)根据资料判断三种地域分异(2)P101的活动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人口的增长、迁移与合理容量第一节人口增长的模式及地区分布

1、世界人口增长特点总趋势:持续增长

特点:阶段性,工业革命以前:缓慢增长;工业革命以后:增长加速;二战后:快速增长对人口增长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生产力的发展2、近代人口增长模式及特点模式特点分布举例利弊

高低高模式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人口再生产模式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肯尼亚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人口年轻化,物质资料需求量大,资源短缺,环境、就业、住房压力大

三低模式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发达国家英国、日本、德国(负增长)、新加坡、中国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力不足,养老费用增加,年轻人负担重

过渡模式过渡接近或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中国家土耳其、阿根廷4、中国人口变化模式

人口加速增长阶段(1949-1957年):原因,建国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人口负增长(1957-1961年):三年自然灾害人口高速增长阶段(1961-1970年):经济水平高,补偿性生育人口减速增长阶段(1970-1980年):计划生育人口波动增长阶段(1980-1991年):人口滞后效应人口低速增长阶段(1992-至今):三低模式,我国自然增长率下降依赖于出生率的下降(计划生育)

第二节人口的迁移

1、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跨越行政区域界线),改变定居地的行为

人口移动(空间上位置改变)包括:①人口流动:暂时离开常住地(例旅游、出差)②人口迁移

2、分类:按照人口迁移的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分为:国内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

按迁移方向分为:农村向城市迁移(发达国家历史上,发展中国家当前)和城市向农村迁移(发达国家新趋势);发达向不发达地区迁移:国际难民(包括环境难民)数量增加,持续时间长;发展中国家优秀人才移民3、特点

国际:①新大陆发现前:迁移集中在旧大陆,跨国迁移多,跨洲迁移少

②新大陆发现后:跨洲迁移,从旧大陆亚洲、欧洲、非洲迁往新大陆南、北美洲、大洋洲③二战后,外籍工人(劳务输出)成为国际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

人口迁移流向,欧洲:迁出变为迁入;拉丁美洲:迁入变为迁出;北美洲、大洋洲:一直是迁入;亚

洲、非洲:一直是迁出

国内:迁移的最直接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清以前:由黄河流域迁往珠江、长江流域,原因是战争清新中国:闯关东、走西口,原因是经济

建国后、改革开放前:响应国家号召,开发新疆等,迁移少,原因是计划经济,严格户籍管理

改革开放后:从落后地区迁往发达地区,人口流动频繁,规模加大4、原因:经济原因(主要因素):例如,三峡移民(开发性移民)政治因素:政治迫害(乌干达)、战争(巴以战争)、国家有组织移民(移民戍边)社会文化:宗教迫害(印巴分治)、民族歧视(印第安人)、文化传统(中国叶落归根)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差异、环境恶化(爱尔兰水灾移民)其他:家庭、婚姻:男女婚嫁、两地分居

5、性别、年龄:男性比女性易迁移,年轻人比儿童、老人易迁移第三节环境承载力与合理人口容量

环境承载力①定义:养活的最大人口数(生存)

②影响因素:资源(主要因素,由最短缺的资源决定,木桶效应)、经济等③特点:不确定性和相对确定性。世界100亿,中国16亿合理人口容量,定义:养好的最大人口数(发展)

影响因素:①自然环境:正相关(现实人口间接反映合理人口容量的大小)②地域开放程度:正相关(日本、荷兰、比利时利用别国资源)③本国自然资源:正相关

④生活质量、消费水平:负相关

⑤科技发展水平:当多开发的资源大于多需要的资源:正相关;当多开发的资源小于多需要的资源:负相关⑥贫富差距:负相关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最大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第二节城市化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城市人口少多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扩展阅读: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3、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人口模式原始型传统型过渡型特点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时代原始社会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初期发达国家18世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发展中国家20世纪中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部分发达地区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资源(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第三节人口迁移

人口迁移的判断: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人口迁移的类型(按是否跨越国界):国际迁移、国内迁移迁移原因特点迁移路线

二战前二战后1.洲人到美洲、非洲1.殖民主义扩张和资1.从旧大陆到新大陆2.非洲黑人被贩卖到美本主义发展2.从已知开发国家到未洲2.地理大发现和新航开发地区3.东亚、南亚人被招工线开辟到美洲1.拉丁美洲人到北美打1.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工国家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2.南亚、南欧、非洲人2.定居移民减少,流动到西亚打工工人增加(外籍工人)3.南欧、非洲人到西欧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减少迁出地人口密度、缓解人口对环境的压力

有人才、劳动力的流失对人口迁入地:人口增加,人才的流入,有利于经济发展

人口密度增加,人口对环境的压力增加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政治:政策。战争,政治中心变更,社会:教育。家庭婚姻。宗教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1.计划经济体制2.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迁移原因特点迁移方向1.国家从东部城市抽调各有计划、有组织疆地区的建设地进行2.大量农村人口从东部人口稠密区迁往西北和东北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1.内地到沿海2.山区到平原3.贫困地区到发达地区、“民工潮”种人员支援西部、内地和边改革开放政策自发迁移第二章城市与环境

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区位因素

自然:地形平原,高原,山谷气候:中低纬(温度)。沿海(降水)河流,供水,运输,军事

人文:矿产。交通。旅游。政治。宗教。科技。

商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大

工业的付租能力受市中心距离的影响最小

OA商业付租能力最强AB住宅付租能力最强BC工业付租能力最强

城市等级越大,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多,级别越高。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化的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近期速度慢,开始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尚未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发展快,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区域联系生产协作联系:工序协作(布)工业聚集部件生产(车)工业分散商贸联系:区域贸易。国际贸易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热量,光照,降水量。

地形、土壤,河流

科技:劳动力,科技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耕作制度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

种植水稻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②地形:平原地区,地势低平③人口: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④科技

特点:①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

②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

③机械化和科技水平较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第三节工业区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原料指向型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动力指向型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技术指向型工业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工业布局:1.远离河流上游2.分布在盛行风下风向3.盛行风垂直郊外4.最小风频上风向工业联系(1)投入产出(工序)(2)轻,薄,短,小(部件)

第四节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由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生态破坏问题自然资源衰竭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物种的减少资源的枯竭、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部分资源短缺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

第二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古代地理环境决定论→人定胜天→天人合一

现代地理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生态和和谐论→可持续发展论(20世纪80s)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第四节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1.控制人口规模2.转变发展模式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一必修2地理知识点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472526.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