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201*年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8 00:14:36 网站:公文素材库

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201*年工作总结

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201*年工作总结

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

201*年工作总结

(201*年12月13日成都市第十四届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

201*年,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以下简称委员会)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中心工作,人大工作重点,按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成都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努力,被市人民政府授予“成都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一、服务大局,积极参与立法工作

委员会把立法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无论是立法的选题、调研、论证,还是依据《行政许可法》应予以修订的地方性法规,都十分慎重地积极运作。1、适应形势发展做好立法选题。随着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导游人员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导游队伍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地方旅游的形象和前景。为此,委员会确定了《成都市导游人员管理规定》的立法选题,并于10月中旬组成调研组赴外地就导游人员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及建立佣金制度等问题进行了初步调研。侨务工作尤其是归侨侨眷合法权益的保护,对于以侨引侨、以侨引资引智引项目工作,促进成都经济的快速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委员会及时将市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本市应制定归侨侨眷保护法实施办法的议案”列入了立法调研程序,多次召开座谈会研究讨论,深入社区听取意见建议。2、重视地方法规修订的准备工作。按照《行政许可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会同市政府相关部门和部分区(市)县对《成都市旅游管理条例》和《成都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进行了再次调研,待全国和四川省相关法律法规实施后及时提交市人大常委会修订。

3、认真做好全国人大和省人大的立法调研工作。完成了全国人大、省人大交付的“关于开展华侨国内权益保护立法调研”工作,并将收集到的意见综合整理后及时上报。承办了省人大民宗委在我市开展修改《四川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调研的有关工作,陪同调研组深入到知名宗教活动场所实地了解情况,召开宗教团体负责人座谈会,听取相关职能部门的情况汇报。二、依法履职,不断增强监督实效委员会牢固树立中心意识和大局意识,紧密结合实际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力求取得实效。

1、突出重点,协助常委会加强监督。述职评议是常委会加强对任命干部监督的有效形式之一,委员会按照常委会的安排部署,认真组织,严格程序,注重实效,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于8月上旬组成调查组对市民宗局局长马旭依法行政、履行职责、接受人大监督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查,形成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述职评议调查报告提请常委会审议,根据审议意见,及时督促马旭同志制定整改方案,并跟踪检查整改,于11月底向主任会议报告了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达到了强化监督、推进工作的目的,在全市民族宗教系统和群众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旅游业和侨务事业是推动统筹协调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委员会积极向常委会建议将其纳入年度监督工作要点,于3月底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西部中心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工作的情况汇报,并结合审议内容组织常委会组成人员进行了视察。在初审中,委员会针对成都旅游业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了实现“六个新突破”的审议意见:加强政府主导,实现体制上的新突破;策划先行,实现旅游规划新突破;加大引资力度,实现旅游项目建设新突破;重点开发,实现旅游产品新突破;主动出击,实现宣传促销新突破;抓好软环境,实现旅游服务新突破。这些意见,为成都市加快建设“中国西部中心旅游城市和国际知名旅游城市”的步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8月初,委员会又协助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市政府关于侨务工作的情况汇报,并于12月中旬,组织30多名省、市人大代表视察了侨资企业、侨资办学、海外引智、社区侨务和洛带客家文化的情况,助推了全市侨务事业的发展。此外,委员会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视察了市工商局和市质监局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工作。

2、围绕社会稳定,认真开展法律监督。为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睦与和谐成都的构建,委员会于11月中旬就《成都市清真食品管理规定》和《成都市宗教活动场所管理办法》的贯彻实施情况开展了执法检查,听取了市民宗局的情况汇报,建议市政府职能部门加强执法主体和执法队伍建设,着力理顺工作关系,确保基层民宗工作有人抓、基层民宗事务有人管,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委员会还协助省人大常委会到西南民航管理局对《四川省民用机场净空及电磁环境保护条例》进行了执法检查。

3、立足项目年,扎实推进工作监督。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和市人大常委会关于项目年工作的指示精神,促进项目年工作更快更好发展,委员会年初在主动走访市政府相关部门,听取其项目年工作思路和安排部署的基础上,分别于7月底和11月中旬听取和审议了市侨办、市外办、市台办项目年工作的情况汇报,视察了相关企业项目,提出了中肯的审议意见:一是围绕落实科学发展观,抓大引强,重点引进节能型、环保型、循环发展型的项目;二是从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入手,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吸引更多更大更强的项目落户成都;三是充分依靠各区(市)县,加强体制机制建设,服务建成项目,落实在建项目,跟踪意向项目,发展新的项目;四是以活动为载体,以项目为目标,加强经贸与文化交流,搭建快捷便利的对外招商引资平台;五是深入调查研究,多听取区(市)县和投资者的意见,及时提出重大决策建议,为市委、市政府当好参谋。三、认真负责,狠抓代表议案办理在市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大会主席团交付委员会审议的代表提出的议案共2件,即:何琼英等21位代表联名提出的“关于将邛崃列入成都市红色旅游规划的议案”(第43号)和李映发等10名代表提出“关于本市应制定归侨侨眷保护法实施办法的议案”(第123号)。收到议案后,委员会本着对代表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研究,积极行动,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深入到实地就议案工作进行调研,多次召开议案办理专题座谈会,与提议案代表和议案承办单位沟通、交流,达成共识。关于第43号议案,经过委员会的细致工作和市旅游局的积极努力,已将邛崃红色旅游基地开发建设纳入《成都市旅游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2020年远景规划纲要》的重点建设项目,《四川省红色旅游发展规划》也把邛崃红军长征纪念馆改造及文物收集列入了雪山草地旅游片区开发建设项目,把邛崃石塔寺至天台山旅游公路建设纳入了雪山草地红色旅游片区重点红色旅游公路规划建设。关于第123号议案,由于制定该项地方性法规所依据的上位法之一《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实施办法》正在修订之中,为此,将继续开展立法调研,为今后立法做好准备。两件议案审议结果的报告,已经市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委员会将议案审议的结果给每位提议案代表作了回复,代表对此表示满意。四、精心组织,做好人大外事工作

委员会本着增进友谊,扩大共识,加强信任,共谋发展的精神,积极协助常委会有计划、有重点、实效性地开展人大外事工作。一是精心做好常委会领导和委员的出访工作。按照外事工作的要求,把地方人大议会交流作为外事工作的重要内容,严格组团纪律,保证出访质量,积极宣传中国人大制度和我市人大工作、民主法制建设,宣传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圆满完成了组团出访任务,收效较好。二是热情做好外事接待服务工作。配合市外事部门并协助常委会认真细致、热情周到地完成了美国全国州议会议长代表团、瑞典达拉那省政府代表团、日本甲府市议会代表团、韩国金泉市议会代表团、韩国金泉市政府代表团等与我市进行友好交流的外事接待工作。三是积极做好授予英特尔公司董事局主席克雷格贝瑞特先生成都市荣誉市民称号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工作。五、拓展思路,充分发挥代表作用

继续落实《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联系市人大代表工作暂行办法》,为代表履行职务创造条件。一是采取经常走访联系代表与定期召开联系代表联系会议相结合的办法,主动向他们通报常委会和委员会的工作动态,听取他们对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执行职务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二是先后五次邀请联系代表参加委员会组织的视察活动,为他们知情、知政和建言献策畅通渠道。三是利用联系代表资源,约请法律界的联系代表参加委员会的信访沟通会,提供法律咨询。四是在人代会召开前,就联系代表参加委员会组织的代表活动,履行代表职务的情况,向联系代表所在代表团和单位作出书面介绍,调动他们参与人大工作的积极性。六、加强联系,增进了解促进工作一是积极探索加强对区(市)县人大民宗侨外工作联系的途径和办法。委员会先后召开中心城区和远郊部分区(市)县人大民宗侨外工作座谈会,围绕“认真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努力做好新时期人大民宗侨外工作”这一主题进行座谈交流,了解区(市)县人大开展民宗侨外工作的现状、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以及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等情况,听取他们关于加强和联系全市人大民宗侨外工作的构想及建议,起草并审议通过了《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关于加强与区(市)县人大相关工作机构联系的意见》。二是举办了区(市)县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台事、外事、旅游工作座谈会,总结工作,交流经验,探讨问题,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为推动全市人大民宗侨台外旅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积极参加省人大召开的民族宗教和外事侨务法制建设工作座谈会,分别交流了《努力做好清真食品管理立法工作,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融入社区抓侨务,抓好侨务促发展》的经验材料。三是年初召开了全市工作联系部门联系会议,通报了委员会201*年工作情况和201*年工作打算,听取了联系部门对委员会工作的建议、意见。七、严格要求,努力加强自身建设

委员会把强化自身素质作为提高委员会工作水平和议事能力的大事来抓,不断从实践中汲取营养,用理论指导工作,努力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1、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一是积极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重点学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读本》和党中央、省委、市委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把先进性教育活动放在推动委员会全面发展中来安排,紧密结合促进各项工作深入开展,切实做到“两不误、两促进”,见成效。二是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刻理解和把握“十一五”规划基本内涵,牢固树立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观道路的理念。三是深入学习贯彻中央9号文件和市委人大工作会议精神,牢牢把握人大工作基本原则和规律,不断为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尽职尽责,努力工作。四是加强法律法规等业务知识学习,组织学习了《宗教事务条例》以及其他与委员会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等。

2、认真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围绕市委工作大局和人大工作重点,深入到部分城区调研社区侨务工作,完成了《关于我市社区侨务法制建设工作的思考》的调研报告;深入到区(市)县人大调查了解,完成了《关于我市区(市)县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台事旅游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通过赴外地学习考察,完成了关于加强成都市旅游法制建设与旅游管理工作的考察报告。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深入到高新区调研了中心城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的情况,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3、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尽心尽力为群众解难事、做好事、办实事。委员会对受理的10件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都逐一进行了登记备案、认真处理。此外,还针对个别案例,邀请了相关部门负责人、法律专家、信访当事人进行了座谈沟通,力争使信访问题能得以妥善解决。委员会还在常委会分管领导的带领下,积极开展“党员进万家”活动,先后四次深入到对口扶贫点邛崃市夹关镇拴马村开展帮贫助困和“结对子”工作,广泛听取社情民意,认真帮助解决该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脱贫致富奔小康出实招、办实事,见实效,得到了该村群众的好评。

4、工作有计划,事事有回音。委员会做到年度工作有计划,每月工作有安排,每周召开一次主任委员办公会,量化工作,细化标准,抓好落实。坚持每次活动后有信息或情况反映。全年共编发《人大信息》18期,《情况反映》及《工作与交流》5期,其他文稿35份,在党政网上发布信息41条。201*年委员会的工作有了较大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对区(市)县人大民宗侨外工作的指导还需进一步强化;自身建设仍需加强等,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开创委员会工作新局面。

扩展阅读:201*湖北省人大散居少数民族法规执法检查报告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散居少数民族法规实施情况的报告

201*年11月26日在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执法检查组副组长蒋大国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为了进一步推动《民族乡行政工作条例》、《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以下简称三个条例)在全省范围内的贯彻实施,更好地依法维护广大散居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散居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建设,根据《湖北省人大常委会201*年度工作要点》的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省人大常委会组成了由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任组长,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任副组长,常委会和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部分组成人员及部分省、市人大代表组成的执法检查组,采取自查与实地检查、听取汇报与座谈、口头汇报与书面汇报、视察与个别走访相结合的方式,于7月下旬至11月初对全省贯彻实施三个条例的情况进行了检查。在省政府及省直30个部门、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和各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人大常委会认真组织开展自查的基础上,10月6日下午,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主持召开了执法检查组全体会议,听取省政府及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等省直10个部门自查情况的口头汇报和20个部门自查情况的书面汇报。省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周坚卫作了重要讲话,就如何切实搞好这次执法检查和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10月7日至9日、10月29日至11月2日,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蒋大国、省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德怀分别率领两个执法检查小组先后赴咸宁市及赤壁市,武汉市,宜昌市及宜都市、枝江市,荆州市及沙市区、荆州区、洪湖市进行了实地检查督办,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执法检查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贯彻实施三个条例的主要成效

据201*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全省现有散居少数民族人口36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282.25万人的12.8%;有散居少数民族成份53个(除德昂族、乌孜别克族外),其中回族、土家族、侗族、白族人口最多,主要居住在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十堰、神农架等市、州、林区。全省共设有12个民族乡(镇),其中有5个回族乡(镇)、个土家族乡、3个侗族乡和1个白族乡;还有20个民族村(街)和若干个少数民族聚居点;另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约10万人,高峰期达20万人。近年来,在全省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在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支持下,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关于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方针、政策、法规和中央、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加强散居少数民族法制宣传教育,健全配套法规政策措施,扶持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改善散居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强化散居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使三个条例逐步深入贯彻落实,促进了散居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加强领导和法制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政府始终把散居民族工作纳入全省民族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年度计划,统筹安排,一起部署,一起检查,一起落实。近年来,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民族乡(镇)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部署民族乡(镇)工作。武汉市政府将民族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范围,武汉、宜昌、十堰、荆门、恩施、咸宁、仙桃等市州党委常委会议、市长办公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散居民族工作,并将民族乡(镇)、民族村(组)优先纳入“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或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优先实施。二是强化宣传教育,努力营造舆论氛围。全省各地将三个条例分别纳入了“三五”、“四五”、“五五”普法内容,采取专题讲座、培训班、座谈会、现场会、知识竞赛、法律咨询及新闻媒体、网络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学习、宣传和教育,逐步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民族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三是健全网络机制,努力形成工作合力。省及武汉市政府设立了民族事务委员会,16个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和102个县(市、区)政府设立了民族工作机构,大多数市、县(市、区)成立了少数民族民主管理组织,宜昌、荆州、襄樊、十堰等市还成立了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全省上下逐步建立了“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散居民族工作社会化网络。各地还积极探索、创新城市民族工作思路、方法和机制。武汉市大力推行民族执法责任制,建立了“472”城市民族工作模式;宜昌市创造了城区民族工作“123”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城市民族工作的水平。四是完善法规政策,努力提供法治保障。201*年9月,省人大常委会结合我省实际,修改了《湖北省散居少数民族工作条例》。201*年4月,省委、省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鄂发〔201*〕3号文件),就加强城市和散居少数民族工作作出了明确规定。武汉、宜昌等市、县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相配套的办法、措施,将三个条例的各项原则规定进一步具体细化、完善。省和各地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执法检查、专项工作汇报和审议、专题调研和代表视察及议案、建议办理等,为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严格依法行政,切实保障散居少数民族各项平等权利。一是依法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近年来,全省在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中,依法保留了民族乡(镇)的建制,并明确了民族乡(镇)长由本民族的公民担任;各民族乡(镇)也都配备了相应的少数民族干部,为少数民族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奠定了基础。二是依法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参政议政的权利。在历届省、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区)人大和政协中,全省各地都依法安排了适当的散居少数民族的代表、委员。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中,安排了散居少数民族人大代表30名,占省第十一届人大少数民族代表总数52名的57.69%,超过了散居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12.8%比例,为散居少数民族参政议政创造了条件。三是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武汉市制定了少数民族干部培训规划,建立了少数民族干部人才库,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的教育培训、推荐安排和跟踪培养,全面提高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壮大了少数民族干部队伍。四是依法保障了散居少数民族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及财政、教育等部门加大了对散居地区民族中小学校建设的投入,基础设施逐步改善,民族大学、中专、职业学校、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民族教育体系日趋完善,教学质量明显提高。散居少数民族考生参加高考、中考分别享受加10分、5分或降低0.4个位置值投档录取的优惠,并对特困散居少数民族学生实施助学帮扶工程,对流动少数民族人员子女入学等予以优先,使散居少数民族子女都能平等优先接受教育。同时,还加强了侗族、白族等散居少数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保护、挖掘、整理和弘扬。

(三)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促进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一是加大对民族乡(镇)的投入。201*年以来,省政府及省财政对每个乡(镇)设立了20万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并在乡(镇)庆典时专项补助50万元,由各有关部门对口加强项目建设;武汉市政府及财政从201*年起设立了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清真牛肉生产经营补贴;部分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区)根据自身财力状况,适当安排了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和少数民族事业费等;设有民族乡(镇)的市(县)大都对民族乡(镇)实行了优惠扶持政策。二是强化对口帮扶。省政府于201*年启动了省民委委员单位“1+1”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工程,各委员单位都建立对口帮扶民族乡(镇)联系点,落实了一批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发展项目,扶持资金近4000万元。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也相继落实了对口帮扶民族乡(镇)措施。仅201*年,宜昌、宜都市两级政府及部门共落实潘湾土家族乡发展项目21个,资金达1280万元。三是加强社会帮扶。201*年以来,省、市(州、直管市、神农架林区)、县(市)三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为7个民族乡(镇)筹集各类资金达3000多万元,社会各界知名人士及民营企业也纷纷捐资捐款。各民族乡(镇)干部群众团结奋斗,积极招商引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年底,全省12个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876元,比201*年增长了36.37%;基础设施及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逐步加强,散居少数民族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各民族村(街)经济社会也取得了较大发展。

(四)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着力改善民生。一是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全省回族等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特别是回族乡(镇)、村(街)逐步修建了清真寺,截止目前,全省已修建了64座清真寺,各寺都聘有阿訇,并对阿訇给以必要的生活补助、救济等,保障其基本生活,基本适应了广大穆斯林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二是合理布设清真“三食”(即:清真肉食、副食、饮食)网点。各地在少数民族群众居住较集中和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较多的地方,设置了必要的清真“三食”供应点;部分高等院校设立了清真食堂或清真灶;部分市、县财政安排了清真肉食专项补贴资金。武汉市财政补助110万元,建立了肉牛养殖基地,并通过这次执法检查,对清真“三食”供应点、清真寺合理布局、回族等牛肉补贴,尤其是为保证清真牛肉供应市财政确定养殖1头肉牛补助600元,阿訇生活保障、民族学校建设及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等,进一频落实措施,有效地保证了清真牛肉市场价格的稳定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三是妥善安排少数民族丧葬墓地。目前,全省已安排了43处回民墓地,其中武汉市政府投资近500万元,征地93.06亩,兴建了园林式的回民公墓及回民殡仪馆,基本满足了回族等具有特殊丧葬习俗的少数民族的殡葬需要。四是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特困户的帮扶。近5年来,宜昌市结对帮扶民族乡特困户155户,落实帮扶资金6.24万元。沙市区多次为迎喜回族街下岗、待业少数民族群众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及时为75户特困少数民族家庭建立了低保。

(五)加强服务协调管理,促进民族团结和谐稳定。全省各级政府及民族等部门,始终把民族关系的协调作为全省散居和城市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是健全城市民族关系协调处理机制。省和武汉市建立了民委委员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年初统一部署安排,年中检查督办,年末无记名集中投票测评。各地相应建立了信息报送、突发事件协调沟通和应急处理机制及少数民族代表人士联系等机制。二是加强对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服务。各地采取得力措施,积极为进城少数民族流动人员就业、就学、就医和发展经济提供综合服务。武汉市建立了少数民族联系点,成立了少数民族法律援助中心,免费为少数民族流动人员提供法律咨询;工商、税务等部门还先后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少数民族流动人员进场(集贸市场)、进店经营;教育部门规定所有公办学校都不得拒收少数民族务工人员子女。三是加强涉及少数民族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多年来,全省上下坚持开展民族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依靠居委会、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及时化解、调处;坚持以教育、疏导为主,及时消除隔阂,妥善化解矛盾,正确处理不同性质的矛盾,把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及时解决在萌芽状态。四是严格依法处置民族突发事件。201*年以来,全省先后制定、完善了民族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健全了机制,明确了职责,完善了系统,规范了流程,并进行了演练。由于信息反馈及时,反应快速,处置果断,我省近年来没有发生一起严重影响民族团结的突发性事件,维护了社会稳定。

二、贯彻实施三个条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原因、民族风俗习惯和传统观念的影响,我省散居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特点十分明显,加之我省财力有限和少数领导对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缺乏应有的认识,导致三个条例贯彻实施中面临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难和问题。

(一)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学习宣传的力度不够。从检查情况看,三个条例的学习宣传停留在民族工作系统“自弹自唱”的现象仍然存在,宣传的广度、深度和力度不够,少数领导对三个条例的内容了解不多,对民族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影响了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的贯彻实施。

(二)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的执行不到位。一是已有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部分市、县还没有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及措施,对民族乡(镇)应列入财政预算的民族事业费、民族扶持资金等财政政策和对清真“三食”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等没有完全落实到位;市州之间、部门之间落实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工作不平衡。二是新的改革措施与民族政策法规相脱节。如:曾实行的民族乡(镇)干部生活补贴、回族等清真伙食补贴政策与工资改革政策衔接不够,少数民族干部群众反映强烈。三是清真“三食”难以保障,监管难度较大。由于清真“三食”受顾客有限、需求不稳定、服务水平低、品种单一、成本较高等因素影响,部分供应点随时可能转向或关闭;部分省属高等院校还存在应设而未设清真灶的现象;全省大多数地方清真牛羊肉定点屠宰的问题没有落实到位;清真“三食”质量监管难度较大,市场上还存在猪牛肉混杂、牛肉注水等“清真不清”和清真牛肉价格偏高、少数民族群众消费不起等现象。

(三)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由于多数民族乡(镇)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仍然较低,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呈拉大的趋势。据不完全统计,截止201*年底,12个民族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2876元,与全省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3997元相差1121元,低28.05个百分点;197个行政村中,仍有111个占56.35%的行政村未能用上自来水;46个占23.35%的行政村未通电话;33个占16.75%的行政村未通邮;6个占3.05%的行政村未通公路。特别是全省血吸虫病重灾区洪湖市老湾回族乡、省级贫困村荆州区新垸回族村、沙市区迎喜回族街等少数民族生活水平较低,居住环境较差,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

(四)散居少数民族人才极其缺乏。由于“小聚居”,少数民族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工资待遇较低,加之特殊的民族习俗及基层少数民族干部培养选拔力度不够,外地人才引不进,致使散居少数民族干部青黄不接,后备干部严重不足;民族乡(镇)教育、医疗、卫生等专业技术人才极其缺乏,严重影响了民族乡(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五)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亟待规范、加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镇流动人口的逐渐增多,散居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呈上升趋势。据统计,近3年来,我省发生影响较大的民族矛盾纠纷201*年有5起、201*年有7起、201*年有18起。这些矛盾纠纷类型多样,内容复杂,涉及经济利益纠纷、治安案件、城市管理、司法诉讼等多方面,且群体性特征明显,矛盾更易激化,处置难度更大,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点和难点。

三、贯彻实施三个条例的主要意见和建议

民族工作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做好民族工作,是各级党政领导及社会各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应当引起高度重视。

(一)深化认识,转变观念,增强做好散居民族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民族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国家的消亡而消亡,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国际性等特征,是影响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做好散居民族工作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当前,一是要强化民族政策法规学习宣传,增强民族工作意识。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必须将三个条例的学习宣传教育纳入各地各部门“五五”普法和各级行政学院主体班教学内容,继续运用多种形式,加大学习宣传教育力度,尤其是要重点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各部门、各行业负责人的宣传教育,切实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干部对民族工作长期性、复杂性、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做好散居等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和自觉性。二是要正确把握散居少数民族新特点、新趋势,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要根据散居少数民族“大分散、小聚居”和民族问题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等特点,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消极等待、任其自然发展,而应深入研究,积极探索,坚持正面引导、优惠扶持、依法管理,促进少数民族与汉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二)着眼长远,健全机制,构建社会化工作格局。一是要加强领导,健全科学管理机制。民族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健全“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社会化工作机制。二是要落实职责,健全协调配合机制。要进一步明确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职责,健全民族关系协调处理机制、流入地与流出地协调机制、民族工作部门与公检法司部门协调机制和民委委员单位的联系协调机制,密切配合,上下联动,形成合力。三是要加大投入,健全保障机制。省人大及其常委会要进一步完善散居少数民族法规;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健全落实民族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和项目倾斜,为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保障机制。四是要整合资源,健全多元一体综合监督机制。要进一步加大人大执法监督检查、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审计和监察部门专项监督检查的力度,督促周郎嘴民族镇尽快落实管理体制,确保三个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和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发展。

(三)完善政策,落实措施,营造良好社会环境。一是要统筹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全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散居少数民族工作的领导,将散居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组)、街的发展优先纳入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建设总体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和项目上加大投入,切实改变其发展滞后的现状。二是要适应发展,健全民族政策。省政府应组织省直有关部门,专题对散居少数民族和民族乡(镇)、村(街)进行专题调查研究,对散居少数民族政策法规落实尤其是对照中发〔201*〕10号文件、鄂发〔201*〕3号文件和三个条例的贯彻实施情况进行专题检查,结合我省实际,进一步健全政策和措施,狠抓落实。三是要加大力度,完善促进发展的帮扶措施。要适应我省散居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和构建和谐湖北的需要,建立散居少数民族专项发展资金;优先解决民族乡村通路、通邮、饮水安全等困难和问题,并在水利建设、土地平整、扶贫脱困等重点项目安排上重点扶持;优先将民族乡(镇)、村(街)少数民族纳入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医保、社保和低保范围,尤其在乡(镇)、村(社区)卫生院、卫生室改造等方面优先安排,并将洪湖市老湾回族乡优先纳入血防工作综合治理、整体推进范围;健全完善对口帮扶措施,加大对口帮扶民族乡(镇)力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努力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201*年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201*年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成都市人大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委员会201*年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0355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