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招行面试总结

时间:2019-05-28 00:44:55 网站:公文素材库

招行面试总结

总结招商银行面试问题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1请你自我介绍一下2谈谈你的家庭情况3你有什么业余爱好4你最崇拜谁?”5你的座右铭是什么6谈谈你的缺点

7对这项工作,你有哪些可预见的困难8你为什么选择我们银行

9我们为什么要录用你或者你能为我们做什么

10你的最大成功你认为比较失败的事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认为

11在此之前,你面试过哪些银行?都有哪些offer,会配合第8个问题问12有过海外留学的经验是否考虑过移民国外发展,为什么回国

注意

13不知道你面试的是什么岗位,估计还会有跟岗位相关的一些考验应变能力的问题,到时候你就随机应变喽,这个对你来说不是问题

14除了以上的问题,估计还会有人提一到两个考验专业知识的问题,这个无法估计是什么了,建议结合最近相关的经济事件的热点问题做一个简单的准备,不管他问什么都可以往这几个热点经济问题上说,可以参见最近的经济观察员或者评论员的评论,但是一定要注意避免定性定论的评述,以免会出现与考官相悖的观点,引起对立面的冲突或者辩论15在面试的时候是否需要准备简历,如果需要一定要多准备几份以5-6份为佳,一般面试考官为4-6人,到时候可以分发给考官,请其参阅,以此给考官留下更深的印象,并表现出你对这份工作的认真和努力,另建议,简历一定要有封面,并加文件夹(透明的带边夹的)不要只是订个订书钉。

16回答问题中可以提到与招行相关的数据,例如其成立日期,具体到年月日,或者获得的荣誉的全称,但是避免不确定的数据,例如年化率,收益率这样的有争议的数据。此项可以让考官对于你的记忆力及认真度多一点认可。

招行的介绍

招商银行(股票代码600036)成立于1987年4月8日,是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行设在深圳。由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创办,并以18.03%的持股比例任最大股东。自成立以来,招商银行先后进行了四次增资扩股,并于201*年3月成功地发行了15亿普通股,4月9日在上交所挂牌(股票代码:600036),是中国第一家采用国际会计标准的上市公司。

1987年,招商银行作为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银行,以及中国政府推动金融改革的试点银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深圳经济特区成立。201*年,招商银行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秉承“因您而变”的经营服务理念,不断创新产品与服务,

201*年以来,招商银行先后被波士顿咨询公司列为净资产收益率全球银行之首;荣膺英国《金融时报》“全球品牌100强”第81位、品牌价值增幅全球第一名,《福布斯》“全球最具声望大企业600强”第24位,以及《华尔街日报》(亚洲版)“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前十名”的第1位;荣获《欧洲货币》、《亚洲银行家》等国内外权威媒体和机构授予的“中国最佳零售银行”、“中国最佳私人银行”、“中国最佳托管新星”等。

产品服务项目有

一卡通(银行卡)、一网通(网银)、信用卡、金葵花理财、点金公司金融(201*年,国内银行业首家推出、生意贷、周转易、出国金融自由行、财富立方等)

公司文化

招商银行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朝着“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目标不断前进。

招商银行的企业文化体系分为九大内容、四个层次。九大内容包括:力创股市蓝筹,打造百年招银的招银愿景;为客户提供最新最好的金融服务的招银使命;服务、创新、稳健的招银核心价值观;挑战、自省、奉献的招银精神;严格、扎实、高效的招银作风;因您而变,因势而变的招银经营理念;尊重、关爱、分享的招银人本理念;效益、质量、规模协调发展的招银发展理念;全局至上,和谐为美的全局观念。四个层次包括:精神层(核心层)、制度层(中间层)、行为层(表层)、社会层(企业文化的对外传播)。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是:一、是重理想、讲追求的文化;二、是重实干、讲业绩的文化;三、是重客户、讲服务的文化;四、是重市场、讲品牌的文化;五、是重人本、讲奉献的文化;六、是重创新、讲一流的文化;七、是重执行、讲效率的文化;八、是重团队、讲和谐的文化;九、是重长远、讲理性的文化;十、是重反思、讲学习的文化。

扩展阅读:招商银行招聘考试总结

基础货币的增减变化,通常取决于四个因素:

1.国外净资产。由外汇、黄金占款和中央银行在国际金融机构的净资产构成。

如果追求稳定汇率目标,通过外汇买卖投放基础货币受外汇市场供求状况的影响,具有相当的被动性。

2.对政府债权净额。中央银行通过认购政府债券或贷款给财政部门弥补赤字把基础货币注入流通领域。

3.对商业银行债权。即对商业银行再贷款、再贴现。中央银行对此项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其他项目净值。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化以及中央银行在资金清算过程中应收应付的增减变化。会对基础货币量产生影响。

二、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原因

国际资本流动的原动力来自于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并进步要求在风险最低的前提下获得尽可能多的超额利润这一资本的本质要求。具体表现为:1、经济原因

其一,国际资本市场上的资本供给与资本需求。发达国家不断积累过剩资本;发展中国家则国际收支失衡;即使发展中国家国际收支状况良好,也往往存在“储蓄一投资”缺口。其二,市场上客观存在着巨大的投机性国际资本需求。2、金融原因

其一,是由于国际范围内存在着巨额的金融资产,需要通过国际资本流动实现保值和增殖的目的。

其二,是由于各个金融市场的收益率和风险状况存在巨大差别,国际资本通过在不同的金融市场上流动有利于实现收益和风险的最佳组合。3、制度原因

其一,70年代以来,各国兴起了放松外汇、资本管制乃至于金融管制的浪潮,这一浪潮迄今方兴未艾。

其二,新兴市场的资本管制在全球范围内放松也非常显著。

其三,金融自由化的制度安排在客观上大大推动了国际资本的流动。4、技术及其他因素

科学技术尤其是电子技术在银行业和进入市场上:的广泛运用,将世界各大金融中心连为一体,使得国际资本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流动,流动过程也可以在短短的几秒钟内完成,国际资本流动的便利度和速度都大为加快。三、国际资本流动的效应

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方面增加了资本输入国的资本资源,促进了这些同家经济的发展;另方面也提高了资本的收益。此外,对国际金融市场乃至于全球经济都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一体化效应

首先表现为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包括: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有效配置有利于增加世界总产出和经济福利;促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普及;使网际支付能力在各国之间的有效调剂,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平衡各国的国际收支。其次,表现为金融市场一体化。主要是指世界各金融市场24小时不问断地进行交易,使世界金融市场连为一体。

再次,还表现为金融市场资产价格与收益的一体化。虽然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和通货膨胀率高低各不相同,税率各异,利率的水平因而也不可能完全相同,然而,当某国国内金融市场利率较高时将发生国际资本的流入;反之则流出,从而各国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变动趋势逐渐变得一致。

2、放大效应

主要是指资金在国际间流动时往往可通过特定机制对一国乃至全球经济发挥远远超过其实力的影响。具体表现为杠杆效应和羊群效应。杠杆效应是指一定数量的国际资本可以控制的名义数额远远超过其自身的金融交易,绝大多数衍生工具的交易都具有杠杆效应,借助衍生工具,可以对衍生市场上的价格进而对一国与全球经济发挥影响。羊群效应是指交易者的心理预期往往决定其交易行为,因而在投机气氛比较浓厚或市场不确定性比较大的短期国际资金流动中,人们并不是根据自己的真实意见做出决策,而是揣摩别人的心理进行交易。即“一人带头,大家跟风”的羊群效应;羊群效应的发现给那些机构投资者利用网际资金流动提供了便利,他们故意将某一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广为宣传,有意识地诱发市场恐慌情绪与从众心理,来实现有限资金无法达到的效果。3、冲击效应

(1)对经济主权的冲击。国际资本的流动使许多同家结成了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共同体)以及经济同盟,这些经济一体化组织要求成员国让渡部分主权以成立具有超国家权力的共同管理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当事国的国家主权。

(2)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短期内外资的大量流入或流出将引起该国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失衡,造成利率和金融资产价格的剧烈波动,进而影响到该国的经济运行。

(3)对汇率的冲击。资本的进出改变了外汇资金的供求均衡,必然引起外汇汇率的波动,资本大量流入,本币升值;资本大量流出,外币升值,该国的国际收支状况恶化。使一国微观经济主体(例如企业)的行为乃至于宏观经济变量都受到巨大影响。如东南亚金融危机。

四、国际金融市场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国际金融市场是指国际资金按照市场规则融通的场所或运营网络,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和交易活动与国内金融市场并无本质差异,只是交易范围和参与者往往跨越国界,其作用也有所不同。

1、提供国际融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具备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机制,将来自不同国家的筹资者和投资者紧密联结在一起。通过提供不同期限、不同币种、不同金额、不同利率、不同融资主体的金融工具,通过提供承诺、担保、代理、中介、咨询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既可以为筹资者提供多种多样的筹资渠道,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丰富多彩的投资手段。

2、调剂各国资金余缺。国际资金需求者在本国缺乏足够且适宜的筹资渠道的情况下,需要到国外去寻找新的筹资渠道;供给者在运用储蓄或闲置资金进行金融资产投资时,又常常遇到本国缺乏足够适宜的投资渠道的情况,需要到国外去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国际金融市场的存在为不同国家的筹资者和投资者提供了相互满足、彼此匹配的机制,成为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将一国储蓄转化为另一国投资的场所,使资金余缺双方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3、调节国际收支。在自有储备有限的情况下,一国获取借入储备的能力就成为其国际清偿力水平的决定因素。来自国际金融机构和各国政府的贷款数量非常有限而且限制较多,因此,在国际金融市场上通过向国际性商业银行融资就成为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其国际支付能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有助于改善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所形成的自有储备在国际间配置不均衡的状况。

4、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世界各国都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筹资和投资活动,就使得彼此之间的金融依赖度日益增强,每个国家的宏观和微观金融活动都不能脱离国际金融市场而独立存在。

5、有利于规避风险。市场参与主体常常会面临如信用风险、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种各样的金融风险。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掉期交易、金融期货交易、金融期权交易、金融互换交易、票据发行便利等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技术,可以为不同国家的市场参与者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据以规避、控制金融风险。

七、国际金融市场的分类

大体分为国际货币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国际货币市场可分为:1、银行短期信贷市场。2、短期证券市场。3、离岸金融市场。国际资本市场可分为:1、国际中长期信贷市场。

2、国际证券市场。包括国际债券市场和国际股票市场。

第十二部分:金融全球化

一、金融全球化及其主要表现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和地区放松金融管制、开放金融业务、放开资本项目管制,使资本在全球各地区、各国家的金融市场自由流动,最终形成全球统一的金融市场、统一货币体系的趋势。金融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高级阶段,是贸易一体化和生产一体化的必然结果。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金融机构全球化。包括本国金融机构的准出和外国金融机构的准入两个方面。表现突出的是发展中国家逐步放宽了对外资金融机构的限制,鼓励本国金融机构积极开展国际业务,设立国外分支机构,从而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的蓬勃发展,形成全球范围的经营网络。

2、金融业务全球化。如放松资本流动的限制和外汇管制;在全球范围内调度资金,经营各种业务;开放国际银团贷款,允许国外银行发行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等。

3、金融市场全球化。各地区的金融市场相互连接,形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市场。各国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和交易工具日趋全球化。各国金融市场上主要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趋同等等;4、金融监管与协调全球化。形成了“巴塞尔协议”及“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等。

二、金融全球化的作用与影响

同经济全球化一样,金融全球化也是一把双刃剑,客观上会产生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效应。

金融全球化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可以通过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来推动世界经济增长。

2、可以促进全球金融业自身效率的提高。促进金融机构的适度竞争降低流通费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投资组合来合理配置资本,提高效率;增强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和金融发展能力。

3、加强了国际监管领域的国家协调与合作。从而可以适当降低并控制金融风险。金融全球化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

1、增加了金融风险。金融全球化加深了金融虚拟化程度。衍生金融工具本身是作为避险的工具产生的,但过度膨胀和运用不当,滋生了过度投机、金融寻租和经济泡沫,剥离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血肉联系反而成为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2、削弱了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当一国采取紧缩货币政策,使国内金融市场利率提高时,国内的银行和企业可方便地从国际货币市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紧缩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就会下降。

3、加快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的传递,增加了国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

三、金融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

金融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是不同的。

1、对发达国家的影响。发达国家是金融国际化的主要受益者。发达国家拥有充裕的资金和高度发达的金融市场,在国际金融业的竞争中拥有绝对的优势;但在宏观管理的难度、税收、培养起许多竞争。对于等方面有不利影响。

2、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有利的方面是:可以充分利用市场比较充裕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促进经济迅速发展,即发挥后发优势;促生一批新兴的国际金融中心,从而改变了单纯依赖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的局面;壮大了发展中国家在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中的力量,有利

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不利的方面:一旦经常项目连续出现赤字或国内经济出现问题,国际资本匆匆撤离,严重冲击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其次,发达国家转移夕阳产业和过时技术,影响了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3、对欠发达国家的影响。欠发达国家由于经济落后,对国际资本缺乏吸引力,使这些国家金融市场国际化的步伐远远落后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被边缘化的倾向。尽管金融全球化带来了部分资金,但许多现代经济部门却被外资牢牢控制,容易变成发达国家的组装工厂,金融国际化正在逐步加大欠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甚至新兴巾场国家的贫富差距。

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金融业的经济效应和挑战

总体说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进入到一个新阶段,对我国金融业来说,将通过五种效应发挥有利于我国金融发展的积极作用。

1、扩充效应。客观上增加了我国金融业的供给主体,扩大了金融服务的范围。

2、示范效应。即充分展示国际金融领域的先进技术、经营管理经验,为我国金融业务运作起示范作用。

3、鲶鱼效应。是指由于外资金融机构的加入及其活力的释放,可以起到激活中资金融机构创造性的作用。

4、竞争效应。即充分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优胜劣汰。

5、规范效应。即按国际惯例和“游戏规则”办事,有利于建立并维护良好的经济和金融秩序。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虽然符合中国的长远利益,在我国金融领域全面引入国际竞争机制,但由于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水平还比较落后,因此,同时会面临很大挑战。从宏观层面看,主要有:

1、对中国货币政策方面的挑战。从国际范围内制定并实施货币政策和稳定人民币汇率将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2、对金融监管方面的挑战。必须改变监管理念,丰富监管手段。

3、金融业对外开放可能带来风险。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和完善金融管理体制。

从微观方面看,也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业务方面的挑战。主要是我们的金融工具和金融业务品种还不丰富,在许多方面还缺乏创新。

2、人才方面的挑战。将来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我国近年金融人才流失比较严重,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3、市场方面的挑战。

第十三部分:中央银行

一、中央银行产生的客观经济条件

1、银行券的发行问题。(统货币发行的需要)

2、票据交换和清算问题。(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需要)3、最后贷款人间题。(稳定金融的需要)4、金融监管问题。(稳定经济的需要)二、中央银行的类型1、单中央银行制。2、复合中央银行制。3、跨国中央银行制。4准中央银行制。三、中央银行的职能

中央银行作为国最高的货币金融管理机构,在金融体系,扣居于主导地位。中央银行的性质决定了它的主要职能包括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国家的银行。

1、发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由国家以法律形式授予货币的发行权,因此也承担起对调节货币供应量、稳定币值的重要责任。独占货币发行权是其最先具有的职能,也是其区别于普通商业银行的根本标志。货币发行权一经国家法律形式授予,中央银行即对保证货币流通的正常与稳定负有责任。

2、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并对它们发放贷款,充当最后贷款者;作为全国票据的清算中心,并对所有金融机构负有监督和管理的责任。我国自中国银监会成立以后,由于职能分拆,这一部分职能事实上已划归银监会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则主要负责与货币政策紧密相关的那部分监管,具体做法还有待在实践中摸索。

3、国家的银行。中央银行是国家货币政策的执行者和干预经济的工具,,代表国家执行金融政策,代为管理国家财政收支以及为国家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主要表现为代理国库,代理发行政府债券,为政府筹集资金,代表政府参加国际金融组织和国际金融活动,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四、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

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是中央银行全部业务活动的综合会计记录。中央银行正是通过自身的业务操作来调节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和社会货币总量。

简化的中央银行资产负债表一般由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两部分组成:中央银行的负债项目包括:1、流通中货币。

作为发行的银行,发行货币是中央银行的基本职能,也是中央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中央银行发行的货币通过再贴现、再贷款、购买有价证券和收购黄金外汇投入市场,成为流通中货币,成为中央银行对公众的负债。

2、各项存款。

包括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存款。作为国家的银行,政府通常会赋予中央银行代理国库的职责,政府和公共机构存款由中央银行办理。作为银行的银行,中央银行的金融机构存款包括了商业银行缴存准备金和用于票据清算的活期存款。

3、其他负债。

包括对国际金融机构的负债或中央银行发行债券。中央银行的资产项目包括:1、贴现及放款。

中央银行作为最后贷款者对商业银行提供资金融通,主要的方式包括再贴现和再贷款。还有财政部门的借款和在国外金融机构的资产。

2、各种证券。主要指中央银行的证券买卖。中央银行持有的证券一般都是信用等级比较高的政府证券。中央银行持有证券和从事公市场业务的目的不是为了赢利,而是通过证券买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调节。

3、黄金和外汇储备。

黄金和外汇储备是稳定币值的重要手段,也是国际间支付的重要储备。中央银行承担为国家管理黄金和外汇储备的责任,也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运用。

4、其他资产

主要包括待收款项和固定资产。

由于中央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是它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债权和债务,那么按照复式记账的会计原理编制的资产负债表中,中央银行资产负债各项目之间存在这样的恒等关系

资产=负债+资本项目负债=资产资本项目资本项目=资产负债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调整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来进行宏观金融调控。五、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

中央银行的清算业务是指中央银行作为一国支付清算体系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一定的方式、途径,使金融机构之间的债权债务关系顺利清偿,资金转移顺利完成并维持支付系统的平稳运行,进而保持经济与金融的稳定。

第十四部分:货币需求

一、货币需求的含义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人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在理解货币需求概念时我们还要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特定时点和空间范围内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

2、货币需求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只有同时满足两个基本条件才能形成货币需求:一是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二是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资产。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包括对现金和存款货币的需求。

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对货币执行交换媒介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对执行价值贮藏手段职能的货币需求。

二、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他的货币必要量公式中。其理论的假设条件是完全的金币流通。在此条件下,马克思进行如下论证:

1、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价值和黄金的价值,商品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通的。

2、商品数量和商品价格的多少决定了需要多少金币来实现它。

3、商品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货币仍留在流通中多次媒介商品交换,从而一定数量的货币流通几次,就可相应媒介几倍于它的商品进行交换。

这一论证用公式表示就是:

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商品价格总额/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M=PQ/V

这一公式表明:在一定时期内,执行流通手段的货币必要量主要取决于商品价格总额和货币流通速度两类因素,它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马克思的货币需求理论的重要理论意义在于:反映了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这一基本原理。我们在掌握这一理论时需要注意:

1、本论断适用于金属货币流通,而在纸币或信用货币流通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货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2、直接运用本公式测算实际生活中的货币需求还存在很多困难。3、仅反映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需要量。三、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流动偏好理论)

凯恩斯研究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时假定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个动机,即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

交易动机是人们为了日常交易的方便而在手头保留一部分货币。因交易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谨慎动机也叫预防动机,是人们需要保留一部分货币以备未曾预料的支付。因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也与收入同方向变动。

投机动机是指由于未来利息率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资本损失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投机性货币需求问利率的高低呈反方向变化,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由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一般用于商品或劳务交易,称为交易性货币需求,用Ll表示,是收入Y的递增函数,即L1=L1(Y);

投机性货币需求L2则与利率有关,是利率的递减函数,即L2=L2(i)

货币总需求L由交易性货币需求和投机性货币需求构成,即L=L1(Y)+L2(i)表明对货币的总需求是由收入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四、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宏观因素

1、收入:收入与货币需求总量呈同方向变动。在经济货币化的过程中,货币需求有增加的趋势。2、价格: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的关系。3、利率:利率变动与货币需求量之间的关系是反方向的。

4、货币流通速度: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并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条件下,二者之间的变化存在固定的比率。

5、金融资产的收益率:更多的影响货币需求的结构。

6、企业与个人对利率与价格的预期。对利润的预期同货币呈同方向变化,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同货币需求呈反方向变化。

7、其他因素:信用的发展状况,金融机构技术手段的先进和服务质量的优劣,国家的政治形势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等。

第十五部分:货币与货币流通

一、如何把握货币的起源及其各种学说?

货币的存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现代经济生活中人们也离不开货币。人们对货币的存在早已习以为常。但货币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其本质如何?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人们。对此,马克思曾引用当时美国议员格来斯顿的话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货币到底从何而来,似乎成了一个谜。但这又是一个非解开不可的谜。

关于货币起源的学说古今中外有多种,如中国古代的先王制币说、交换起源说;西方国家的创造发明说、便于交换说、保存财福说,等等。它们或认为货币是圣贤的创造,或认为货币是保存财富的手段,一些法学家甚至错误地认为货币是法律的产物,凡此种种,不一而足。虽然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看,多数学说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成分,但却无一能透过现象看本质,科学揭示货币的起源。只有马克斯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采用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方法观察问题,科学地揭示了货币的起源与本质,破解了货币之谜。

马克思认为,货币是交换发展和与之伴随的价值形态发展的必然产物。从历史角度看,交换发展的过程可以浓缩为价值形态的演化过程。价值形式经历了从“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这么一个历史沿革。从这一发展过程应该看出:

首先,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是随着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而产生的。其次,货币是商品经济自发发展的产物,而不是发明、人们协商或法律规定的结果。再次,货币是交换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发展的结果。

二、货币形式的演进及其发展趋势

货币自身的发展主要有两条源流:一条是货币形式的演变;一条是货币职能的发展。从货币的形式上看,主要是基于对币材的考察。所谓币材,即充当货币的材料或物品。迄今为止,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信用货币”几个阶段。从总的趋势看,货币形式随着商品生产流通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而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形式发展演变。这一演变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后,有一个漫长的实物货币形式占主导的时期。贝壳、谷帛、牲畜等,都充当过货币。

实物货币之所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退出货币历史舞台,根本原因在于实物货币具有难以消除的缺陷。它们或体积笨重、不便携带;或质地不匀、难以分割;或容易腐烂、不易储存;或大小不一,难于比较。随着商品交换和贸易的发展,大宗交易成为日益普遍的经济现象时,实物货币被金属货币所替代也就成为必然。

2、实物货币向金属货币转化。金属冶炼技术的出现与发展自然是金属货币广泛使用的物质和技术前提。金属货币所具有的价值稳定、易于分割、便于储藏等优点,确非实物货币所能比拟。

3、金属货币向纸质信用货币形式转化。信用货币产生于金属货币流通时期。早期的商业票据、纸币、银行券都是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最初可以兑现为金属货币,逐渐过渡到部分兑现和不能兑现。信用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滥发而多次发生通货膨胀,在破坏兑现性的同时也促进了信用货币制度的发展与完善。到了20世纪三十年代,世界各国纷纷放弃金属货币制度,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遂独占了货币历史舞台。

4、货币的现在与未来电子货币。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经济高度发展和金融业技术创新的产物,是以电子和通讯技术飞速发展为基础的,也是货币支付手段职能不断演化的结果,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货币发展的未来。

三、关于货币的职能

货币在现实生活中主要发挥两大功能: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功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

一是作为各种商品交易时的交换手段;

二是作为计价单位去计算并衡量商品和劳务的价值;

三是货币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转移,用以偿还债务或作其他支付。理解货币的功能时需要注意:

首先,货币的功能是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天然的功能,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的功能是由货币本质决定的。

其次,对货币的功能有多种概括,如西方学者概括为交换媒介、核算单位、贮藏手段;马克思则将金属货币的功能概括为5个: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无论怎样概括,都万变不离其宗。

四、货币的职能

所谓货币的职能即货币本身所具有的功能,它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随着商品经济和货币的发展,货币的职能也在不断发展。这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牢固树立的一种观念。货币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两大职能:交换媒介和价值贮藏手段。货币发挥交换媒介的功能主要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交换手段、计价单位和支付手段。

此外,同学们还应注意,在分析理解货币职能问题时,要时刻牢记运用发展的观念,掌握货币功能的特点与作用。如交换手段的特点是必须使用现实的货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用主要是便利商品交换,但也可能导致买卖脱节;支付手段的特点是没有商品或劳务与之作相向运动,用于偿还债务或单方面支付等。正因为货币具有重要的功能,所以货币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具有重大的作用:首先,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其次,货币在整体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对经济发展、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

收支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可以是正负两方面的,如果违背货币流通的客观规律就可能产生消极作用,如可能加大供求失衡,形成债务链条或危机,造成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等。五、为什么要划分货币供给层次

首先,现实经济中存在着形形色色的货币,需要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使货币供给的计量有科学的口径。

其次,处于不同层次的货币,货币性不同。再次,由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不同,特性不同,调控方式也不同,因此,划分货币供给层次,有利于有效地管理和调控货币供应量。

最后,尽管各国划分货币层次要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内容也多有差异,但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却是共同的,这就是金融资产的流动性。

第十六部分:货币制度

一、货币制度的形成

货币制度是指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货币制度形成于国家干预货币流通以后。目的是为了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发挥各种职能与作用。

较为完善的货币制度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而逐步形成的。

现存的货币制度可分为国家货币制度、国际货币制度和区域性货币制度三类。

四、现代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1、贵金属非货币化。

2、流通中的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存款货币构成。3、现实经济中的货币均通过金融活动投入流通。

4、中央银行代表国家对信用货币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控成为金融和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五、国际货币制度的演变

国际货币制度又称国际货币体系,是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国际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或惯例。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六、区域性货币制度及其作用

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主要有西非货币联盟制度、中非货币联盟制度、东加勒比货币联盟制度、欧洲货币制度等。

区域性货币制度按照“最适度货币区理论”建立起来,它的存在有其合理性。

在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中,采用区域性货币制度对于协调与稳定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汇率机制的作用具有积极意义。

现存的区域性货币制度仍然存在一定缺陷有待克服,区域性货币制度的前景尚难定论。

第十七部分:国际交往中的货币与汇率

一、外汇的概念与构成

外汇是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清算的支付手段。主要由四部分组成:(1)外国货币:包括钞票、铸币等;

(2)外币有价证券:包括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息票等;(3)外币支付凭证:包括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4)其他外汇资金。因为通常人们是在狭义意义上使用外汇概念的。

一种外币资产能否作为外汇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可自由兑换性、普遍接受性和可偿性。二、汇率及其决定

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即两国货币的折算比率,或者说是用一国货币表示的另一国货币的价格。汇率有两种标价方法和多种分类。不同货币制度下汇率的决定因素是不同的。

在金本位制度下,两国货币汇率是由其含金量的大小决定的,铸币平价是决定汇率的基础。外汇汇率的波动是在市场供求关系变动的影响下围绕铸币平价,在黄金输送点之间上下波动。例如教材上的国际借贷说主要就是说明在金本位制下汇率波动的原因在于国际借贷关系及其债权债务关系的变动所致。

在信用货币流通制度初期,各国参照过去金币含金量规定纸币的法定含金量,汇率主要是由纸币法定含金量的对比决定的。1944年国际货币制度采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后,在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情况下,各国货币根据与美元所规定含金量的比例确定汇率,中央银行负有稳定汇率的责任;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各国普遍采用浮动汇率制度,汇率主要由两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来决定。因此,当前凡影响外汇供求的因素就成为影响汇率变动的深层次因素,主要有:国际收支、通货膨胀、利率、经济增长状况、中央银行的干预、市场预期等,其中任一因素的变动都能引起汇率的变动。

随着金融的发展,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的推进,决定和影响汇率的因素变得日益复杂,于是许多经济学家又从其他角度来解释汇率的决定。例如货币分析法认为导致货币市场失衡的各种因素,通过对各国物价水平的影响而最终决定汇率水平;金融资产说则认为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有决定性影响;我国学者提出的换汇成本说主要把考虑贸易品的价格对比作为决定汇率及其变动的因素,我国一直依据出口换汇成本作为确定人民币汇率水平的重要依据。四、如何看待人民币汇率问题

人民币汇率因美国等国不断施压而备受世人关注,必须正确理解和看待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历史背景与条件约束。

人民币汇率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出口换汇成本。

1994年以后至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基本制度框架:银行结售汇制度与银行周转头寸管理;中国人民银行公开市场操作;银行间市场撮合交易制度;银行间市场汇率浮动区间管理。

考虑人民币汇率决定的特殊国情及其变化,1994年以来人民币汇率的改革绩效是显著的。人民币汇率一直保持了稳定,即使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仍然坚持不贬值,不仅赢得了世界的普遍好评,也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首先是促进了进出口额大幅增长,发挥了汇率对外贸的调节功能。其次,有利于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10年来,人民币汇率的稳中有升,不仅提高子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威信,还降低了进出口交易的成本。

第十八部分:信用的演进

一、信用的本质及其产生的条件

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信用的产生:剩余产品、贫富差别和私有制的出现是信用产生的基础和条件。信用是与商品经济和货币紧密联系的经济范畴,它是商品生产与交换和货币流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用关系是在商品货币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也为商品货币经济所共有。同货币一样,信用也是一个古老的经济范畴。从史料记载看,信用在历史上长期以实物借贷和货币借贷两种形式共存。无论是实物借贷还是货币借贷,信用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都是私有制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大量剩余产品的出现。从逻辑上说,私有财产的出现是借贷关系存在的前提条件,而只有社会分工,劳动者才能占有劳动产品;只有剩余产品的出现,才会有交换行为和借贷行为的发生。显而易见,私有制是货币与信用存在的共同前提。

从信用的发展看,曾经出现过两大飞跃:一是信用方式从实物借贷逐渐向货币借贷转化;、二是信用活动的领域由单纯的消费领域过渡到社会再生产领域,再过渡到宏观经济领域。二、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看待高利贷信用

首先,要把握高利贷信用的历史根源与基础。高利贷虽然存在于多种社会形态,但这些社会的共同特征是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物质生产力水平低下和民智尚未开启是现实存在。这是以残酷剥削为特点的高利贷信用存在的基础与根源。

其次,对高利贷的历史作用应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高利贷资本来源于商人、宗教机构和官吏,资本运用于生活性消费,因而与社会生产没有太直接的联系。高利贷虽然具有资本的剥削方式,却无资本的生产方式,其落后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高利贷的历史作用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导致生产力发展缓慢。强忍高利盘剥的小生产者在恶劣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维系简单再生产已属不易。二是高利贷却在客观上形成资本主义的前提条件。残酷剥削导致了资本原始积累加速完成和无产阶级的大量涌现,为资本主义这一相对高级的生产方式创造了条件。

再次,应正确认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这些斗争对社会文明的发展有十分积极的影响。

总之,在对待高利贷的问题上我们应该牢记:小生产占主导地位的自然经济的存在是高利贷信用赖以存在的基础,而社会化大生产方式则是高利贷的掘墓人。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银行制度发达的地方,高利贷便无立足之地;而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地方,高利贷仍有活动空间。三、现代信用活动的特征

1、信用关系业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具体体现在:现代经济从本质上看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这个经济体需要借助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改进工艺、推销产品;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在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整个货币群体中最基本的形式。

2、在现代经济、信用活动中,风险与收益是相匹配的。3、现代信用活动中,信用工具呈现多样化的趋势。

4、现代信用活动越来越依赖于信用中介机构及其服务,不仅间接融资活动要通过信用中介来完成,直接融资也离不开信用中介机构的服务。四、现代信用的作用与影响

现代信用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能发挥积极作用,但如果利用不当,信用也会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影响。

从现代信用在经济中的积极作用看,主要表现在: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增长。

从现代信用的负面影响看,主要是可能引发信用风险和带来经济泡沫。

五、现代信用体系的构成

现代信用体系是由信用形式、信用机构和信用管理体系等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各个方面共同构成的。没有丰富多彩的信用形式和各种信用机构,信用体系就难以产生高效率;与此同时,如果没有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就不能对守信者进行褒扬,对失信者予以惩罚,信用活动便难以健康发展。

第十九部分:信用形式

一、商业信用的特点与作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在买卖商品时,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其典型形态是赊销,主要工具是商业票据。

商业信用的特点主要是:1、以商品买卖为基础。

2、信用关系双方都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换句话说,是企业间的直接信用。3、商业信用直接受实际商品供求状况的影响。商业信用的作用与局限性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润滑生产流通。

2、加速了商品价值的实现过程和资本周转。

3、商业信用的作用受自身在规模、方向和期限上局限性的影响。

二、银行信用的特点及其与商业信用的关系

银行信用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是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银行信用有以下显著特点:

1、银行信用是一种以银行为信用中介的间接信用。

2、由于银行信用是以货币形态提供的信用,因而无对象的局限性。3、银行信用贷放的是社会资本,因而没有规模局限性。4、银行信用在期限上相对灵活,可长可短。

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

2、银行信用的出现使商业信用进一步得到发展。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是和平共处而非相互取代的关系。三、政府信用及其主要形式

政府信用是指以政府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即政府作为债权人或债务人的信用。政府信用是一种古老的信用形式。现代经济活动中的政府信用主要表现在政府作为债务人而形成的负债。

政府信用主要有内债和外债两种形式。内债以发行政府公债、发行国库券、发行专项债券和向银行透支或借款为主。外债则主要表现为政府间借贷和向国际金融机构借贷为主。

四、消费信用的作用与形式

消费信用是企业、银行或其他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直接用于消费的信用。

消费信用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商品销售,有利于社会再生产;扩大即期消费需求;增加消费者总效应等方面。

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销、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等。

五、国际信用及其主要形式国际信用是指一切跨国的借贷关系或借贷活动。它是国际间经济关系的重要方面。

国际信用的主要形式有:出口信贷、国际商业银行贷款、政府贷款、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国际资本市场业务、国际租赁和直接投资等。

第二十部分:利息与利息率

一、利息及其本质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由借人方支付给贷出方的报酬。它是与信用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畴,也是信用关系的基础。

利息同信用一样,在不同的社会生产方式下反映着不同的经济关系。在揭示利息本质过程中,西方存在着许多理论,如“资本生产率说”、“节欲论”、“时差利息说”、“流动性偏好说”等学说。尽管这些理论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却因停留在对表面现象的解释上和大多脱离经济关系本身,而具有很大的片面性。

马克思通过对资本主义的深刻分析,得出了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反映了职能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这一结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利息的本质。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息来源于国民收入或社会财富的增值部分,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关系。

二、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及其作用

在现代经济条件下,利息通常被人们当作衡量收益的标尺,从而利息就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后,其作用是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即任何与信用活动有关的货币金额或者资金,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来倒算出它相当于多大的资本额,换句话说,都可以视同为资本。

收益资本化是商品经济中的固有规律,只要利息成为收益的一般形态,这个规律就起作用。

四、我国利率的决定与影响因素1、利润的平均水平。2、资金的供求状况。3、物价的变动幅度。4、国际经济环境。5、政策性因素。五、利率的风险结构

相同期限金融资产因风险差异而产生的不同利率,通常被称为利率的风险结构。这里的风险一般是指违约风险、流动性风险和税收风险。

违约风险是指由于债券发行者的收入会随经营状况而改变,因此债券本息的偿付能力不同,这就给债券本息能否及时偿还带来了不确定性。违约风险低的债券利率也低,违约风险高的债券的利率也高。如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低,因而利率也低。

流动性风险是指因资产变现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税收风险是指西方国家地方政府债券的违约风险要高于中央政府债券,流动性也比较差,但地方政府债券的利率却是比较低的,根本原因是二者的税收待遇不同。一般来说,地方政府债券的利息可以免缴所得税,而投资于中央政府债券相对于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就可能会遭受税收风险。

六、利率的作用

利率是少数几个既能在宏观经济领域发挥作用,又能在微观经济活动中充当杠杆的经济调控工具。

在宏观经济中,利率一方面能够调节社会资本供给;另一方面还可以调节投资;并进而调节社会总供求。

在微观经济活动中,能够促进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提高经济效益;能够影响家庭或个人的储蓄行为和金融资产选择。

但就总体而言,利率要充分发挥其在经济中的作用,需要一定的环境与条件。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招行面试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招行面试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招行面试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06741.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