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世界古代史总结
一、古代东方
1.在东方出现的四大文明区域(四大文明古国)两河流域(古巴比伦为代表)尼罗河流域(古埃及)印度河、恒河流域(古印度)黄河、长江流域(中国)2.世界古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印度的印章文字中国的甲骨文中美洲的玛雅文
第一课古代两河流域
1.王国的更替:1.时间:前350031002.民族:苏美尔人、阿卡德人阿摩利人、亚述人、迦勒底人3.特点:小国众多、争夺更替、交往融合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中央集权制度
3.文字的产生:1、楔形文字(两河流域)产生于公元前3100年之前、苏美尔人发明、迄今为止被发现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特色:字形似木楔或钉子)
2、《吉尔伽美什》(两河流域)至今保存的为数不多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之一4.《汉穆拉比法典》
1.重要意义: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在世界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2.制定原因:规范社会秩序,巩固王国统治。楔形文字的发明。集两河流域法律大成。
第2课古代埃及
1.建立统一王朝: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最终形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2.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法老专制统治
3.文字的产生:古埃及人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发明象形文字(破译:罗塞塔石碑)
4.金字塔与来世信:仰象征法老至高无上的专制权力、体现了古埃及人的来世信仰、古埃及社会经济和建筑技术的结晶、古埃及奴隶制的见证第3课古代印度
1.印度吠陀时代与种姓制度:1、吠陀时代: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印度的历史
2、种姓制度:概况: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初区分征服者与被征服者
特点:职业世袭、内部联姻、排斥外人。各自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影响:造成了印度社会的阶层隔离阻碍社会成员的流动二、佛教:1、概况:发源于印度、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2、佛教产生原因:宗教领域反对种姓制度(北印度列国纷争,政局动荡,社会关系急剧变化,代表世俗统治者的刹帝利和吠舍大商人社会经济地位上升,对婆罗门的宗教特权日益不满)3、佛教的经典:大藏经(三藏经):经藏、律藏、论藏
4、佛教的传播(原因):宣扬“众生平等”、“四谛”,易为下层群众接受、统治者的倡导三、《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梵文史诗。内容:多为神话传说,反映当时印度社会生活的多个侧面以及雅利安人扩张的情景。是世界文化的瑰宝。
二、古代美洲与黑非洲
第4课美洲印第安文明
1.古印第安三大文明消亡的原因:本身文明的局限性(缺乏交流)、欧洲殖民者的入侵、疾病、瘟疫等灾害
第5课古代黑非洲
1、黑非洲的概念: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2、文明成果:
三、古代希腊罗马
第6课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1.版图: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艾奥尼亚群岛、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
2.古希腊城邦:1.形成原因:古代希腊形成数以百计的城邦,是当时希腊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的结果,
也是希腊地理环境影响和制约的结果。
2.特征:小国寡民
3.形成:公元前68世纪4.全盛:古典时代(公元前54世纪)
3.雅典民主政治:1.公民主权、轮番而治(陶片放逐法、五百人会议、公民大会、辩论)
2.贵族政治梭伦改革(594B.C.首开民主先河)克利斯提尼改革(508B.C.民主政治确立)伯里克利(443429B.C.进入全盛时代)
第7课希腊古典文化
1.古代希腊文化繁荣的原因:古希腊城邦制度充分发展的产物、古希腊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财富的积累(物质保障)、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分工(专业人员)2.成果:1.史诗(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代表人物:荷马代表作:《荷马史诗》2.戏剧(65B.C.):1.喜剧:代表人物:阿里斯托芬代表作:《蜂》
2.悲剧:代表人物: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代表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代表了古代希腊文学的最高成就)3.建筑(伯利克里时代):代表:帕特农神庙古代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4.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三大哲人)(欧洲哲学的发源地)5.史学(古典时代):代表人物:希罗多德、修昔底德代表作:《历史》《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欧洲历史的源头)
第8课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1.古罗马历史:王政时期(约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6世纪末)由氏族社会逐渐向国家政权过渡的阶段共和时期(公元前509年-公元前27年)政治:平民地位上升,社会基础扩大,政权稳固成分复杂矛盾激化经济:农业经济发
展,奠定坚实基础
军事:拥有强大战斗力的军队外交:灵活多变的外交策略帝国时期(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1、帝国的建立:恺撒、屋大维
2、帝国的繁荣:东抵两河流域,西抵不列颠,北达多瑙河,南至北非,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3、帝国的衰亡: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第9课罗马法体系
1.罗马法体系的形成和完善:1、形成:习惯法(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养成的共同信守的行为规范或社会规范)
《十二铜表法》(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典):贵族不能随意解释法律、限制了贵族滥用权力、规范了社会生活
公民法(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万民法(公民与非公民)2、完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四、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一、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1.佛教:产生时间: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悉达多经典:大藏经(三藏经)
2.基督教:产生时间:公元1世纪创始人:耶稣经典:圣经(《旧约全书》《新约全书》)特点:一神教3.伊斯兰教:产生时间:公元7世纪创始人:穆罕默德经典:《古兰经》特点:一神教二、伊斯兰教的创立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1、背景: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2、概况:创始人:穆罕默德地点:麦加
3、阿拉伯国家统一:622年,穆罕默德出走麦地那建立政教合一国家630年,穆罕默德进军麦加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三、阿拉伯帝国:1、帝国的建立:661年,穆阿维亚建立倭马亚王朝,定都大马士革2、帝国的强盛:东起印度洋,南至撒哈拉,北至高加索,横跨亚、非、欧三大洲。750年,阿布.阿拔斯建立阿拔斯王朝,迁都巴格达。8世纪中叶至9世纪中叶,帝国鼎盛。3、帝国衰亡:时间:9世纪中叶以后原因: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
第11课奥斯曼帝国
一、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西突厥一支游牧民族活动于中亚地区二、奥斯曼国家的建立:时间:1299年建立者:奥斯曼一世三、奥斯曼帝国的建立: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1457年迁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16世纪后,成为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四、帝国的统治:1.伊斯兰教在更大范围内迅速传播
2.巴尔干地区民族、宗教矛盾突出,国际关系复杂化
3.对东西方商业活动的影响(不利)
五、中世纪西欧
第12课封建制度一、封建制度的产生:
1、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结合催生封建制度
基督教会
罗马因素隶农制部分罗马贵族
大土地所有者隶农
结合统治
法兰克征服者上
层日耳曼因素氏族
制自由农民农奴
2、采邑改革: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实质: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的分封。
影响:经济上: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庄园(基本特征:农奴劳动、地租剥削)政治上:封建等级制度(导致)封建割据
3.克洛维版依基督教的影响:基督教会成为法兰克王国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二、中世纪庄园特点:耕作方式:轮作制剥削方式:劳役地租为主
阶级关系:领主占有土地,通过地租剥削农奴,农奴对领主有依附关系经济性质:大体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社会职能: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衰败:14世纪以后,开始衰败
第13课城市的复兴一、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1.复兴的时间地点:11世纪,意大利北部地区、法兰西南部地区和北海南部沿岸地区的中世纪城市。2.原因:随着封建制的形成,土地私有化,生产力发展导致产品富余,形成了商品经济。一些手工业者和商人处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聚集于交通便利之处,形成城市的雏形。3.不足之处:1.中世纪城市规模有限2.人口少(平均仅有数千人)
3.空间狭小、公共设施建设滞后、城市环境脏乱
4.矛盾:中世纪城市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的环境,与封建领主之间矛盾不断。其主要政治目的是争取自治。主要手段是金钱赎买和武装争斗。二、等级君主制
1.发展历程:12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王权呈加强之势。13世纪下半叶起等级代表会议(教会贵族、世俗贵族、城市市民组成)2.代表:1265年的英国会议、1302年的法国三级会议。第14课王权与教权
一、加洛林王朝与教会(亲密)
1.情况:511世纪教会受王权控制,教会为了发展壮大与王室结成同盟。王权期望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
2.代表:丕平献土。丕平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会统治。
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与王权各有所得。二、卡诺莎觐见(冲突)
1.情况:11世纪起,由于教会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力的软弱涣散。王权与教权冲突时起。教权抵制王权和其他势力干涉教会事务,同时涉足于世俗事务。王权企图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会实力的发展。
2.代表:皇亨利四世与教皇格力高四世的主教授职权之争。
1077年初,亨利四世迫国内形势只能俯首屈服,赤足冒雪伫立于城堡外三、阿维尼翁之囚(王权占优)
1.情况:13世纪末,十字军运动以失败告终,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2.代表: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植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成为法国国王的人质。
第15课中世纪的文化一、经院哲学
1.概况:其是中世纪西欧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哲学,主张理性服从信仰,任务是阐述圣经中的真理。2.代表人物:托马斯阿奎代表作《神学大全》二、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
1.概况:1.骑士文学:大多反映骑士的道德标准和追求,多为抒情和叙事诗。
2.市民文学:主要为市民家庭和爱情生活的悲欢离合,抨击贵族的专横和教士的贪婪。2.代表:1.骑士文学:《罗兰之歌》2.市民文学:《列那狐的故事》三、大学的兴起
1.概况:新兴的市民阶级出于经济活动的需要,要求开展世俗教育,大学因此兴起。教会为了更大范围的研究和传播神学。为日后的文学复兴和宗教改革准备了条件。
扩展阅读:世界古代史归纳
世界古代史归纳(1册)
1.人类文明形成
在人类社会由蒙昧跨入文明的过程中,金属工具的出现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最初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和商业与手工业的分工,几乎都发生在金属工具出现以后。氏族社会在生产进步、社会分工发展的过程中走向瓦解,人类开始进入用文字记载历史、用国家机器统治和管理社会的文明时代。文明社会标志
金属工具(物质文明)
石器原始社会(蒙昧)打制石器(原始人群)
磨制石器(氏族公社-母系、
父系)
青铜文明初期(文明)两河流域(公元前4000年)手工业独立:武器、礼器、用具
铁器文明成熟(文明)小亚细亚赫梯(公元前1300年)
质地坚硬、分布广泛、较易提取
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最主要工具文字(精神文明)交流、传递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圣书字、印章文字、甲骨文(商朝殷墟)
字母文字腓尼基字母-希腊字母-拉丁字母(26)(22)(24)-斯拉夫字母国家(制度文明)
氏族血缘、民主大会制度母系、父系(军事民主制)
国家地域、社会阶层(国王、贵族;平民;奴隶)、
统治机构(军队、法庭、监狱、官僚等)
国家(口-边界、或-疆域,军队、民众、领土)城邦基础上;幅员辽阔(夏朝)
国家通过国家机器来维护统治、维持秩序,维持运作,抵御入侵。国家的建立提高了人类对社会和环境的控制管理能力,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国家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进程,出现在父系社会后期。其过程是: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发展→剩余产品产生→私有制出现→
贫富分化→阶级形成→国家产生
其首领的变化是:氏族首领→部落首领→部落联盟首领(军事首领)→国王;
其社会统治变化是:氏族民主制→军事民主制→国家统治制。
2.早期人类文明特征
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并联系着,一定的地理环境会造成具有一定区域特征的文明,并分别形成了不同的生产形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在地理环境的制约下,形成了以大河定居为特征的农耕文明,以海洋扩张为特征的商业文明,以草原迁徙为特征的游牧文明。人类三大古典文明虽各有千秋,却是人类能动适应自然环境的一种进步。它们之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融合,共同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文明的多元性特征也一直影响着今天世界上人们的生产与生活。
大河文明(农耕闭塞)
古代东方四大文明古国
国家地理大河流域两河流域西亚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代埃及东北非尼罗河法老集权政治经济军事司象形文字纸草汉穆拉比法典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成文法典楔形文字中央集权辉煌文化法宗教金字塔权威来世建筑古代印度南亚恒河种姓制度佛教(前6世纪)悉达多印度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大藏经(三排斥外人藏)经藏、律藏、论藏中国东亚黄河长江特征:最先跨入文明社会
地域-大河流域,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政治-中央集权(国王中央政府地方机
构)
组织巨大水利工程、领导抗衡外族入侵、管理弱小分散村社
经济-灌溉农业(农耕生产、相对封闭、分散经营、负担赋役)
古代美洲
印第安人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
玛雅人(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
烟草)
海洋文明(商业扩张)
古代希腊罗马
国家地中海流域古代希腊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国家特全盛时点期雅典民主政治《荷马史诗》政治特点文化璀璨城邦国古典时家小国寡民代前5世纪-梭伦改革苏格拉底前4世纪上克利斯提尼伯里克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罗多德《历史》古代罗马意大利半岛地中海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罗马共罗马帝和国屋大维军事立国基督教(1横跨三大世纪)巴勒洲斯坦一周法律治国“十二铜表法”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西欧古代历史终结和中世纪开始古希腊
特征:地域-地中海地区多山环海、土地贫瘠;岛屿密布、海岸曲折
政治-民主政治(小国寡民城邦,雅典梭伦、伯里克利)
经济-商业贸易、航海贸易;海外殖民扩张文化-多元文化,以《历史》与学园为例《历史》(希波战争)希罗多德“历史之父”以事件为中心,开创历史叙述体,奠定西方史学基础
“保存人类的功业,使之不致由于年深日久而被人们遗忘”
注意史料的鉴别,显示史学的进步学园雅典学院式古典教育
柏拉图于前387雅典创立,以哲学、数学见长,
自由参加讨论,互相切磋驳难,探求真理。529被查士丁尼下令关闭;亚里士多德另建,一边散步一边讨论,故“逍
遥学派”
特色系统传授哲学和自然科学知识;注重营造充满人文气息氛围;培养自由探讨学术创新精神古罗马
特征:地域-罗马意大利半岛地中海为内湖(地跨欧、亚、非)
政治-共和、帝国经济-兼容、繁荣文化-深受希腊影响草原文明(游牧迁徙)
亚欧大陆北部的高原草地-东西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匈奴秦、两汉(冒顿单于)鲜卑魏晋南北朝突厥隋唐蒙古宋元
特征:统治-军政合一、兵民合一,平时放牧,战时出征
经济-放牧牛羊为生、追水草而迁徙民族-食畜肉,住穹庐,善骑射,骁勇战交融-游牧民族以和平交流或武力冲突方式与农耕
民族接触往来,促进了不同文明的融会。匈奴、蒙古等游牧民族在向西迁徙的过程中,曾征服亚欧广大地区,对东西方文明交融和文明多元化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古代伊斯兰世界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都是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封建军事大帝国,曾先后在世界历史舞台上称雄一时,影响深远。
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
国家阿拉伯帝国兴起西亚扩张8世纪文化影响伊斯兰教伊斯兰教7世纪发展为阿拉伯半横跨亚、非、岛欧穆罕默德世界性宗教封建军事大帝《古兰经》国奥斯曼帝国小亚细亚1453年攻占君士坦丁堡改为伊斯坦布尔控制亚欧商路迫使欧洲人开辟新航路
4.中世纪西欧
中世纪西欧社会建立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之上,农奴劳动和地租剥削是西欧封建经济制度下的主要特征。自给自足的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法兰克王国的采邑改革推动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随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形成等级君主制。中世纪西欧的王权和教权既互相依存,又互相争斗,阿维尼翁之囚标志着教权由盛转衰。
西欧封建制度演变
初期封建等级制中世纪庄园教权与王权互利互存产生6世纪下,确立11世纪“采邑改革”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8世纪上有条件分封自给自足经济实体农村基本经济和社会组织国王教会贵族世俗贵族教会支持丕平为加洛林王朝国王“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前后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发展13-14等级君主制等级代表会议城市自治11世纪城市再度教权与王权争斗“卡诺莎觐见”世纪王权借助实行统治的政权贵族市民共同参政、分享1265英国议会1302法国三级会议转变15世纪下半叶
5.世界三大宗教
君主专制英法等国民族国家形成全力强化王权兴起手工业者、商人自治:赎买、武装斗争完全自治;部分自治(国王与城市代表共管)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手工工场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亨利四世与格列高利七世“阿维尼翁之囚”腓力四世与卜尼法斯八世文艺复兴运动反对天主教会提倡人文主义宗教是一种历史社会现象,存在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定
阶段。
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兴起,是古代印度、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半岛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变化的结果。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最终都演变为超越民族、国家和地区的世界性宗教,深刻影响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它们不断汲取新的成分,内涵日趋丰富,进而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在文化领域均有不同建树。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和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广泛传播,有力地推动了世界各民族及各地区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传承,影响深远。佛教
产生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今尼泊尔境内)释迦族的
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牟尼)
传播亚洲为主,北中国朝鲜、日本大乘教
一神教
中国西藏藏传佛教(禅宗、
净土宗)
南南亚、东南亚小乘教
多神教
典籍《大藏经》分为经、律、论三藏
教义四谛(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因缘和
合等
探讨关于人生的基本看法和修行成佛的方法与
途径
基督教
产生公元1世纪,西亚巴勒斯坦地区的耶稣(传说)
发展公元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公元5-6世纪随着西罗马帝国灭亡,法兰克王国的兴起而普及
发展中心为欧洲,现传遍全世界
分天主教
天主教(罗马)1520年
基督教
1054
新教
东正教(君士坦丁堡)(路德、
卡尔文教,英国国教)改革德意志马丁〃路德宗教改革背景:15-16世纪
一是英、法等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王权日益强大,要求突破教会控制;
二是教会腐败,买卖神职的现象肆无
忌惮(英诺森八世贿赂当选,出卖神职聚敛财富)
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廷派人到德各地出
售“赎罪券”,以搜括财富
改革:马丁〃路德将《九十五条论纲》公布
裂年于维登堡教堂门上
指责教会贪婪腐败、主张无须繁文缛
节、“信仰基督既可得救”;
基督教的权威是《圣经》不是教皇影响:掀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
新教:路德教、卡尔文教(瑞士)、英国国
教英王亨利八世禁止英国教会向罗马
教廷纳贡。1535年,国会通过《至尊法案》,正式宣布英国国教的最高首领是英国国王。
典籍《圣经》,由初为犹太教的《旧约全书》和传
教形成的《新约全书》合成
基督教中世纪地位
政治:罗马教会与日耳曼统治阶层合流,成为国家机器一部分
日耳曼统治阶层借助教会力量,迅速完备国家
制度,稳定政治局势
经济:西欧最大封建主(西欧耕地三分之一、什一税)圣经与西方文学艺术
圣经早期宗教理论、律法、教会活动记载历史传说、神化故事、文学作品
《旧约全书》:《诗篇》(《大卫诗篇》)宗教诗
(自然、历史、道德、训诲、忏悔、祈祷)有标题
《箴言》若干不同时代的格言
汇编,或诗歌过散文
修身、治家、处事、
敬畏上帝、社会法令、道德准则、哲理问题
《雅歌》“歌中之歌”或“最高
雅之歌”诗歌体
(男女情感)
西方文学艺术发展的深远影响(源源不竭的
素材、注入新的内涵)
经典之作:达芬奇《最后的晚餐》
米开朗琪罗《创世记》(西斯廷教
堂的屋顶壁画)
上帝创造世界和大
洪水的场景教权和王权
教权与王权互相利用,互相依存
教会为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竭力与王室结成同盟,以获得国家的大力扶植;
王权期望教会为自己的统治披上合法神圣的外衣,强化王权。教皇国“丕平献土”
8世纪中叶,墨洛温王朝的宫相矮子丕平在教皇的支持下即位,成为法兰克国王,建立加洛林王朝丕平为酬谢,将意大利中部的土地赠与教皇,奠定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力
神圣罗马帝国(德意志第一帝国)
10世纪中叶,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帮助教皇平定
贵族叛乱。教皇为奥托一世举行皇帝加冕仪式,其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
教权与王权之争教皇权势的膨胀和世俗权势的软弱,两者冲突时起
教会在涉足世俗事务的同时,竭力抵制王权干涉
教会事务,强调教权至上;
王权企图继续加强对本国教会的控制,以限制教
会势力扩张。卡诺莎觐见教皇具备与王权抗衡的能力
11世纪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宣称教权高于一切,世俗君主不得干预教皇选举和主教任职,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俯首屈服
后皇帝亨利四世大局进攻罗马,驱逐教皇格里高利
13世纪罗马教廷成为西欧统治的国际中心
15世纪民族国家兴起,教权急剧衰落,各地教会基本依附世俗政权
伊斯兰教
产生公元7世纪,阿拉伯半岛的麦加,穆罕默德创立传播随着阿拉伯的统一和扩张,以“圣战”形式主要亚洲(最为盛行)、非洲、东南欧中国唐代传入,元朝形成回族二战后西欧、北美教派7世纪后半期分裂
逊尼派(正统派和多数派)、什叶派(伊朗成为国教)典籍《古兰经》(朗诵、背诵之意)(念、拜、斋、课、朝功)
穆罕默德在传教过程中宣布的“安拉启示”的汇集。
含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伦理道德,有优美传说、神话故事,时阿拉伯人思想文化生活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中学历史世界古代史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中学历史世界古代史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中学历史世界古代史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12353.html
- 上一篇:建筑材料展会工作总结
- 下一篇:青山建材年度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