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时间:2019-05-28 05:59:5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201*-201*学年度第二学期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引发了我们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深深思考。根据江北教育处建设创新型学校精神及国家对校本课程建设的要求,我们紧紧抓住课程改革这个契机,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创造条件努力开发校本课程,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条件。现结合我校实际,对开发的乒乓球、空竹、轮滑、红歌演唱及古诗精典、课前三分钟、书法等校本课程的研究,总结如下:

一、加强领导,加快校本课程建设(一)加强领导,统筹安排

1.学校建立健全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

校本课程的开发需要良好的组织保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挂帅、教导处具体组织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和指导小组。负责对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工作的领导与指导;音、体学科成立了以组长负责的校本课程开发小组。为了使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纲要》及《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确保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与实施;

2.明确学科管理思路,突出特色发展

我校从201*年将轮滑引入体育课,经过研究与探索,“轮滑进课堂”的工作不仅在全校的体育教学中全面有效的开展,而且已逐步形成为我校体育学科的特色,并取得了一些好的成绩与经验。为了更加有效的促进我校规范化建设中特色项目的发展进程,更好的贯彻体育教育审美育人,我们在上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结合我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工作与学科教学研究的总体规划与要求,提出了“以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与能力”的发展目标,提出了特色项目校本化的要求从而实现校本课程持续开发的局面。

同时,领导小组结合我校校外资料合合优势新开发了乒乓球校本课程,进一步使校本课程有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乒乓球”课程的开发,我们采取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研究的一个循环的过程,使全体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中感受到“三有一心”,即有领导、有主题、有评价,从而增强开发工作的自信心。

(二)全员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学校各部门、各层面教师都参与到此过程中来,只有各部门通力合作,校本课程才会有更大的发展。所以学校从领导到教导处、科研、总务等部门通力协作,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努力做到有计划,有经费保障。同时全体教师还要做好宣传和引导工作,从而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工作体现出分阶段、可持续、全员参与的工作模式。二、充分挖掘校本课程资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充分挖掘本校课程资源

校本课程的生命与活力在于它的学校特色。而学校特色的形成依赖于有专长的教师。课程开发是一项专业活动,需要一定的理论指导和技术培训,需要专业性较强的老师。

我校体育教师李秀英、王东海、刘平平等体育教师速滑特长突出,曾经参加过省市竞赛,并指导学生参加省市速滑比赛取得成绩。学校充分利用这一人才优势,将轮滑作为校本课程。经过较长时间的摸索,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校校长与在我校搞乒乓球侯教师联系,由侯老师组成教师团体,自带四名乒乓球教师为我校一年到五年级学生免费开设每周一节的乒乓球课,把乒乓球运动带入校园,开设了校本课程。

学校利用音乐美术教师特长,成立“红歌戏曲演唱”“线描画”校本课程,并纳入到校课表之中。校语文教师集体开发编写了《古诗经典》《课前三分钟》课程。

(二)改善办学条件

良好的办学条件是校本课程成长与发展的动力。学校领导高瞻远瞩,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办学条件,为校本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另外,学校在加强队伍建设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加强师资培训,加大设备投入,不断提升办学品位,使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在探索中完善,在规范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校领导的支持指导,更离不开专业引领。(一)加强专业引领

1.“专家引领模式”。学校长期聘请有名望的学者,专家来校授课、带徒弟。如聘请口琴专家、体育教研员担任名师指导,在专业技能得到指导的同时,更是主动学习专家教师为师之道,不仅注重专业技能的定向培养,更要关注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和文化修养。

2.“重点培养模式”

学校定期选送相关学科的骨干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邀请有名专家或教研员来校对学科教师进行培训、专题讲座,以不断提高相关教师的专业素养。

此外,我们还调整了这些教师的工作,使其教学与课程开发相一致,给予充分的自主开发权力并创设良好的环境。

3.“课题研究模式”

新课程实施的校本课程开发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学习。为此,学校将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题来研究,并通过教研活动为教师们搭建相互交学习的平台。如:校本教材研讨活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并以校本教研的形式定期开展专题研讨活动;组织校本课程开发研讨活动,观摩校本课程研讨课,邀请上级领导与教研员老师指导;请领导或教学干部对教学研讨课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点评;开展对外展示活动。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教学实践与比赛,并在区内外做教学汇报与展示。

(二)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实施校本课程

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实施。我校在加强校本建设的同时,更是把主要精力用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学生的教学生活。

我们把轮滑、乒乓球、音乐歌唱、美术线描画等课程列入学校课程计划,排进课程表,与国家课程一同实施。校本课程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进一步明确分工,每一门校本课程都有领导专门负责,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领导经常跟踪听课、评课,并采用师生问卷、座谈等多种形式,及时了解各方面对校本课程内容及教法、活动形式、效果等反应。通过了解情况,领导和教师共同研讨、商议改进的办法,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三)加强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已是当代人的共识。我们先后建立了《教师校本培训制度》、《教师校本教研学习制度》、《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制度》等。学校通过对教师的课前准备、备课、上课、辅导等过程实行全程跟踪,要求其求实创新,这些制度和措施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走向规范化发展的道路,有力地保障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在注意制度建设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注重人文管理。经常与校本课程的老师交流沟通,让人文思想与理念融入课程资源之中,使校园更具艺术与人文气息。

四、提升校本课程实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个学校的工作要有自己的抓手,有自己的特点、风格。我们把轮滑和乒乓球、线描画、课前三分钟、古诗精典等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基于这种认识,利用我们的校本教材,教师根据各年级学生的个体差异,拓宽了学生的学习途径,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一)课堂教学活动

乒乓球教学得到保障。我们拥有一支强有力的乒乓球教师,有一名专职教练负责承担乒乓球校本课程,其余三位教师根据教材把乒乓球的学习实践运用到乒乓球课的训练学习之中。如今全校学生人人一支乒乓球拍,做到人人会打乒乓球,同学们更是对着小巧的球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五、六年级的学生,每节乒乓球课都兴致盎然地要求教师教他们新的技能方法,并在比赛中一决高低。

轮滑的课程也是如此,在每年的四至九月份主教校本,其余时间进行正规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生正常锻炼身体的方法同时,又多掌握多项锻炼身体的技能,提高体能素质。

(二)兴趣小组活动

对于校本课程学习较突出的学生,学校组织他们进一步提高学习的兴趣,固定每周四2:304:00进行兴趣小组活动,给这些有天赋,有兴趣的学生以提高深造的机会。现在学校把机器人活动兴趣小组规模扩大到校机器人竞赛队,并每年组队参加国家及省市的机器人竞赛,皆取得优秀成绩。

(三)参加竞赛活动

多年来,学校重视组织师生与外界的交流与展示活动,近几年来,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省、市和各级各类竞赛,在校园组织各项校本课程活动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能力的舞台,如在运动会上把乒乓球、轮滑纳入比赛项目,在各个节日中组织学生进行合唱比赛,百米长卷绘画比赛,图书节诵读、演讲比赛等各类活动。由于我们始终坚持“四结合”,即课上与课下结合、教师与专家结合、普及与提高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有所用,学有所长的展示空间。今天我们的校本特色教育已经得以延伸,在轮滑队、机器人竞赛队之后我们又相继成立了绘画团队、健美操队(64)。学生们爱上了轮滑,爱上了乒乓球课,喜欢上机器课,爱上了京剧演唱和线描绘画,爱诵读唐诗宋词,在古韵中寻找中华文化的印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回顾与展望

回顾我校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在研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完善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我校教师专业能力得到了的稳固提升,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品牌的逐渐形成。如今我们拥有一支过得硬的音乐体育学科教师队伍,名个学科中,虽然多年没有补充年轻血液,但老师们依然忘我的工作着,不为年龄所困,其中15名为市骨干教师,1人被评为省骨干教师,在近两年的市“学苑杯”课堂教学大赛上有多名教师获奖,每个人的个人课堂教学、科研成果颇丰。201*年,我校被评为省优秀科技组织单位,音乐、美术教师代表江北教育处参加市级竞赛。

“小球推动大球”、“轮滑强健我体魄”、“悠扬的歌声”“朗朗的古诗背诵”是我们的发展验证,而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将犹如一颗晶莹剔透的露珠,正沿着学校特色发展的道路上生根开花。

吉化第九小学201*年5月

扩展阅读:校本建设总结

开县临江中学校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开发“三色”校本课程促进全校学生发展

201*年,重庆市开始在高中阶段实行新课程改革,同时,在整个大重庆乃至全国,掀起了校本建设的巨大浪潮。

在这一大背景下,开县临江中学校审时度势,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我校于201*年9月开始酝酿、规划校本课程建设工作。在深入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广泛查阅大量文献、不断挖掘当地资源、科学调研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经过很多专家学者和我校领导、教师的反复论证,于201*年8月开始设计、制定方案201*年9月正式启动实施至今已有三年半的时间。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分别于201*年2月、201*年2月和201*年2月进行了三次调整。这一过程是干部教师更新观念的过程是广大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是全体学生个性特长得以发展的过程是学校课程文化得以繁荣的过程。

一、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工作的回顾

回顾近四年来学校的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我们经历了一个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调研设计、初步实施、研究探索、规范成熟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的相关情况,具体如下:

(一)调研设计阶段

从201*年9月至201*年8月这一阶段,主要是学校领导班子对校本课程理论进行学习、调研、确定思路、设计。通过学习大量有关校本课程理论的书籍.对教师、学生进行访谈了解教师的认识程度和师生的需求。研究了当前各地各校开发校本课程的一些做法调研当地社区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乡土文化。这些工作使学校领导层对本校校本课程理念有了全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初步的《渤海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计划》。通过了解很多学校的课程开发模式是依据学校和当地资源确定一两门课程在全校实施这种模式优势在于能突出学校特色便于师资配备弊端在于学生学生选择的余地小。还有一小部分学校的开发模式是依据学校、社区、教师资源为学生开设多门课程每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一两门。这种模式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经过论证我们趋于第二种模式同时又兼顾第一种模式的优势。在学习了校本课程理论之后我们将课程开发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依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指导纲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以学生发展为本尊重学校师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促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树学校品牌、创学校特色、提高办学的水平。在调研分析了当地社区的自然地理资源和乡土文化以及学生的需求之后我们将学校课程的开发思路确定为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渤海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培育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特长为重点开发校本课程。在此基础上我们确定了课程内容结构设科类以艺术特长、学习策略、综合实践和趣味竞技类为主内容以弘扬渤海文化民俗历史、风土人情、板栗、冷水鱼等为主。在实施的设计上我们要求学生每人必须自主选择一门课程可跨班级。鼓励教师人人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任校本课程辅导教师每月津贴40元每门课程525名学生每周1课时保证时间、场地、人员三固定。

(二)初步实施阶段

201*年9月至201*年2月。由于设计周密准备充分实施很顺利。此阶段经过一个学期边实施边改进,正在严格按照程序进行。

1、课程申报与审议

需要申请开设校本课程的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各种需求依据自身专长利用现有资源确定开设课程名称并拟定《课程开发申报表》。经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领导小组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目录提供给学生选择。如果选择某门课程人数少于5人则此门课程予以取消。

2、学生选课

每名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学校制定的校本课程目录中选择一门适合自己的课程如果选修同一门课程人数超过25人则多出部分学生再依据自己第二兴趣选择其他课程,特殊情况除外。

3、课程开发与实施

校本课程开发教师在全面分析学校校本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制定课程的大致结构撰写具体的《课程纲要》阐明以下几方面内容课程名称课程目标全面、恰当、清晰地阐述课程涉及的目标与学习水平课程内容或活动安排包括教材来源、学生人名单、课程内容结构等课程实施包括方法、组织形式、课时安排、场地、设备、班组规模等课程评价主要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涉及评定方式、记分方式、成绩来源等。根据《课程纲要》写好每一课时教案认真组织实施并做好活动记录。每学期末进行总结展示。现在回头来看当初我们的决策是正确的学生们热情极高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校本课程文化初显。但师资的配备还有一些矛盾如工作量大、学科不专一等。

(三)研究探索阶段

第三阶段是研究探索阶段从201*年2月至201*年2月。随着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们分别于201*年2月、201*年2月和201*年2月对课程实施方案进行了三次调整。第一次调整是201*年2月。经过一学期的实践发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教师每人一门课程由于工学矛盾不能保证时间实践保证不了学生又是跨年级的不便于管理。二是个别课程学生不喜爱了导致生源不够自动取消。三是总体课程内容在体现学校特色上还有所欠缺。于是第二学期及时进行了调整。调整原则一是特色课程的原则。依据学生需求和学校办学特色精减课程门类保留学生喜闻乐见、利于学生终身发展、利于培育学校办学特色的精品课程。二是合作开发的原则。提倡教师间合作开发利于团队精神的培养保证课程的开发实施质量。三是全员参与的原则。保证学生全员参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挖掘其兴趣潜能培育个性特长。调整要点为1.将原38门课程精简到每校不超过15门课程。2.每门课程学生数由原来5-25人调整为10-35人。3.课程开发辅导教师由原来1人/门课程调整为1-2人/门课程。4.加强教材建设保证课程规范实施重视教学效果的考察。

第二次调整是201*年2月。又经过两年的实践发现各门课程建设在规范的基础上需要进一步深化缺少典型引路。因此确定的调整重点为“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调整内容为将校本课程分为三类即精品课程、必开课程和自主课程见下表。学校精品必开课程三渡河科技小制作电视台渤海所养殖小记者团电视台报社沙峪板栗小记者团电视台报社南冶板栗广播站电视台洞台电子报备注1、精品课程指导教师2-3人学生不少于15人。2、必开课程指导教师1-2人学生不少于10人。3、自主课程指导教师1-2人学生5-25人。4、精品课程要有教材、教案、活动记录必开课程和自选课程要有教材和活动记录。

第三次调整是201*年2月。又经过一年的实践发现部分教师对于所承担的课程在原地踏步不明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对校本课程的认识不到位全镇课程中缺少典型教师缺少研究的积极性不能充分运用、修改教材。针对上述问题我们确定了以下调整要点:

1.课程内容、分类调整。校本课程的内容由学习策略型课程艺术特长型课程、综合实践型课程、趣味竞技类四部分组成。

2抓好典型、打造品牌。各完小申报一门特色课程各校主任及主管领导重点指导培育典型打造本校品牌课程。。

3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加强听课制度每学期主管领导听课不少于3节各校主任听课不少于5节包管教研人员听课不少于5节其他教研人员不少于3节。

4合理使用、修订教材。对于各校申报培育的一门特色课程各校主任指导完成其校本教材的重新修订形成体系其他课程的校本教材由各任课教师修订各校主任参与指导。5课程展示与评价。学期末各门校本课程由各校主任进行评定打出等级对于优类课程上报到中心校典型推广。本阶段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对校本课程更加喜爱在自主性培养上有了很大变化如选课环节开始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很盲目愿意等老师安排。现在则非常活跃自主性极强基本上不用老师帮助。这是质的飞跃。本阶段的问题是受检测、中考等的影响老师的思想观念有些波动部分教师认为师生花在校本课程上的时间和精力影响了学生学科学习。这也说明一是我们在实施之前及过程中培训的力度不够二是没有处理好学科教学和校本课程评价的关系。

(四)规范成熟阶段

第四阶段是规范成熟阶段从201*年2月至现在。根据几年的实践经验我们进一步规范校本课程的实施。

一是宣传培训利用报刊、会议、典型引路、研讨交流等多种方式开展宣传培训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从素质教育观念到课程改革纲要从学校的办学理念到学生的自身需求等多角度深化校本课程的观念。

二是加强了校本课程评价的研究精心制定校本课程考评办法各课程分别制定本课程考评标准和考评形式。本学期的考评工作几所完小在中心校制订的总原则下各具特色。形式、内容学生喜闻乐见学生们参加考评就像过节一样那个兴奋劲别提有多高。渤海所、沙峪、南冶小学非常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分层考评人人参与展示人人观摩到学校所有课程的基本情况。门门课程的考评都体现一学期以来的实施过程。

三是重视了校本教材的开发。本学期有15门校本教材被评为优秀在中心校展示交流而且各有特点基本实现规范化。

这阶段发展形势喜人原因很多但和教师观念转变有很大关系和规范的监控评价有很大关系。值得思考的是如何让老师对校本课程的态度像学生那样激情高涨并从中感受到快乐。这是下一步的重点工作。

二、我校校本建设取得的阶段性经验和效果

经过几年的探索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一“依据学校、社区、教师资源和学生兴趣、需求为学生开多门课程尊重师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跨年级招生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的课程开发模式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1.开发了一批内容丰富而相对稳定的课程门类根据三年多的实践由最初的五大类38门优化到现在的四大类21门课程。艺术特长类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儿童画、竹马、鼓号队、中国画、口风琴学习策略类名家名篇、鲟鱼养殖、快乐的板栗园、电脑DIY、电脑绘画、书朗社综合实践类英语课本剧、校园电视台、校园报社、校园广播、校园剧社、小记者团趣味竞技类独轮车、花样跳绳满足了学生的个性需求。

2.每名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发展由于我们着眼于每一名学生的需求来设课程门类使每名学生都能够选择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生们无论是期初选课、期中上课还是期末展示考评都显示了极高的热情。课程的实施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能力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个性发展教师、学生共同成长。在201*年12月份对全镇97名学生的抽样调查中学生对校本课程的喜欢率为100。

二“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以社团为主要组织形式以渤海文化为主要内容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方式以培育学校特色、培养学生特长为重点”的校本课程开发思路有利于培育学校的办学特色。

1、学校的社团文化凸显学生感兴趣的课程内容喜闻乐见的组织形式跨年级的动动态组合是学校的学生文化空前繁荣。学校的《校园剧社》被认定为北京市第一个儿童剧社。成立了《北京少年报》小记者站。学生们成功接待和采访了北京市委常委、北京市教工委书记朱善禄等领导来校的视察活动。

2.促进了学校三大办学特色的形成《软笔书法》、《硬笔书法》、《儿童画》、《中国画》和《电脑绘画》等艺术类课程促进了学校“书画艺术”特色的发展学校每年一届的“翰墨飞彩书画节”吸引了杨广馨等许多市、区书协、美协理事和书画专家的光临指导《鲟鱼养殖》、《板栗种植》等科技类课程进了学校“科技教育”特色的发展被评为“北京市科技教育示范校”《电脑DIY》、《电脑绘画》、《小电视台》、《电子报社》、《广播站》、《小记者团》等信息技术类课程进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特色的发展曾承办“北京市小学电化教育年会”和“北京市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讨会”等大型活动被评为“北京市信息技术教育示范校”。

三校本课程文化初显。经过近四年的实践、三次调整课程的实施正向着一个良性的轨道发展。师生由陌生到熟悉由被动接受到积极建设初步形成了具有渤海特点的校本课程文化。1.初步形成了课程设文化依据学生需求开设丰富课程门类科学合理安排课时依据当地实际开发校本教材。部分课程聘请校外辅导教师教师们根据自己专业特长精心开发编制出了较为规范的校本教材随着使用每本教材都在不断的进行修订其中《快乐的板栗园》自编教材正在出版印刷过程中。

2.初步形成了课程实施文化每学期课程的申报与审议教材的编写与修订、学生的选课课程的实施等一系列环节师生们逐渐习惯、喜欢并实施着。尤其是每学期初的学生选课环节那一天操场成了集贸市场热闹非凡学生们都为选到一门钟爱的“课”而犹豫着、兴奋着。3.初步形成了课程评价文化从评价内容到评价形式学生们都非常喜欢每学期末开展一次学生成果展示评比活动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学生们感觉不仅没有压力而且每个人都有一种喜悦的成就感。

三、值得探讨的问题与思考

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虽然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是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开设校本课程学生喜闻乐见有助于繁荣学生文化。但教师的积极性不是很高需要研究相应机制予以调动。进一步优化校本课程管理研究激励机制。如采取待遇纳入结构工资方案、完善相应的奖励制度等措施让教师在课程的整合、开发、建设中发挥聪明才智贡献才学与能力体现生命的价值创造事业的成功形成个人的特色。二由于我校地处农村课程门类多教师数量多且兼职导致师资队伍的观念还需进一步转变建设实施课程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急需校本课程建设方面专家的指点与引领。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处理好与国家课程的关系满足初中和家长的单学科需要。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培训与研讨交流提高教师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能力。

总之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的改进。相信在课改理念的指引下在上级部门领导的指导下我们的校本课程会对学生的成长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吉化九小校本课程建设工作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3826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