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领域美术心得
幼儿园艺术领域美术心得
大部分的幼儿对绘画的兴趣是浓厚的,他们喜欢大大的白纸,喜欢颜色多样色彩丰富的彩笔,油画棒。喜欢在白纸上用喜欢的颜色自由的涂鸦,喜欢个在对于他们来讲任何可以绘画的地方都涂鸦上自己的作品,并以此自豪。作为教师应在保留幼儿绘画兴趣的同时,在幼儿绘画的基础上加强幼儿的绘画技能,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幼儿的绘画的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和创造力。能够用绘画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体验自主绘画带来的快乐。关键词;构思造型构图情节的发展设色教师的评价一、有初步绘画的构思,能够围绕构思创作
构思讲的是创作中幼儿对绘画整体的思考活动、包括对表现的主题内容、形式个方法的思考。幼儿的绘画是经历了一个没有构思,在画的过程中构思和事先构思的过程。在幼儿的形象期教师应引导幼儿幼儿进绘画练习,逐渐的,不少幼儿不仅能够做到在动手绘画之前能有个简单的构思,而且能在绘画过程中坚持原设想的内容不变。学中期相当于中班时期,此时,幼儿构思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能够做到在整个绘画过程中较少的受他人及环境影响,有始有终的将完成。到了大班时期,幼儿的构思就比较稳定了,能在动手之前想好要画的主题,然后按照题去绘画。
二、表现出绘画的造型,能把自己的意图通过构图传达出来
造型探讨的是幼儿以何种方式构成画面的每一形象。幼儿对绘画的造型也是经历了一个由不分化到分化的发展过程。在幼儿的形象期,教师可用简单的几何图形,引导幼儿组成形象。如直线、圆形、方形、三角形等,这些简单的图形在它们分开是并不代表任何东西,只是简单的几何形,而以一定的方式组织起来的时候具有表现意义,可以代表某些事物。引导幼儿用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组织在一起,在幼儿的作品中,往往不止一两个形象甚至众多的形象以何种方式将这些形象组织起来,我们称之为构图。不同的构图着表达幼儿不同的的画面和含义。为了使幼儿的画面有序、生动、能把自己意图通过传达出来。教师应引导幼儿认识物体之间的许多大小,高矮的,上下,邻近,分离,进小步,可以在加上内外,远近,前后等空间关系。教师也可通过欣赏作品,激起幼儿的绘画愿望,引导幼儿分析画面上的形象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分析作品的同时还应让幼儿体会,理解到作者处理画面的意图。三、对自己的绘画情节发展有初步的解能力
就幼儿的作品来讲,所谓的情节之主要形象之间的活动联系。而幼儿作品中的主要形一般是由人和乡和动物构成的,他们之间的活动关系形成作品中的情节或事件,是由;无活动,独自活动,共同活动,相互作用之活动,发展而来的。在孩子们的作品中,我发现了这样一幅;一棵高高的柳树上直直的挂着一个风筝。奇怪,断线的风筝如果挂在树上应该是耷拉下来的,而这个风筝怎么之之的拴在树上呢?带着这个疑问我问了这副画的作者默默。他告诉我;“原来我想画这个柳树很高很,可我画完以后发现上边的纸还还空着一块,显得这树不是很高了。我就想了一个办法,画一个风筝高高的挂在树上。您看,这风筝,是不是特别高呀!”可是风筝挂在树上应该是耷拉下来的,你为什么是直直的挂在树上的呢?因为当时有风,风筝是被书风吹起来的。默默笑着回答,这个风筝是这个小男孩的,他正想爬上树去取呢,他指着树下的男孩对我说。确实多了一个风筝不仅显得高了,还表现出了另一个情境和情趣。
四、保持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和热枕,启发他们体验色彩的美感
幼儿依美感选色表现他们天真烂漫的童心,在教育中教师不应将其作为幼儿的弱点或缺点加以克服纠正,强制纳入按固有色赋色的轨道。在幼儿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式虽然简单和原始,但并不错误,相反,他产生的独特的美感值得欣赏的。教师同幼儿可一同尝试探索运用简单的色彩配合的规律表现情感,引导幼儿,想要画出带劲,痛快地感觉,可以用纯一些,互不相同,看起来区别不太大的颜色来画。想要表现轻轻的,柔柔的感觉,就用那些不太纯,有些类似,区别不太大的颜色来画。这样孩子可以实践用对比和协调的手法表达感情。五、对幼儿的作品有目的的评价,确定幼儿的发展目标
“评价”是有目的的,由方法的对幼儿的绘画能力的发展进行客观的了解,为进一步的教育与指导提供依据。幼儿会期待老师的评语,和小朋友之间的评语,评价对幼儿起着一个很鼓励的作用。因此教师因认真地对待这个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必须先了解每一个幼儿的当前达到的水平,包括幼儿绘画能力和绘画活动中幼儿身心多方面的发展水平。有了充分,确切地了解之后教师应对他们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找出形成当前水平,前后发展变化,个体之间差异的原因。然后对这些做出反思。经过对幼儿绘画能力的评价和反思之后,教师还需根据幼儿以往发展趋势的了解和自己的教育知识与经验对幼儿今后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教育方法。
扩展阅读:幼儿园艺术领域教研的实效和思考
幼儿园艺术领域教研的实效和思考
湖南省教科院基教所---刘美罗
201*年,我们基教所幼教室针对当前全省幼儿教育的情况,开始启动了每年一个领域进行较细化的教研工作。按照年初教研计划,我们根据艺术领域教育的现状,围绕艺术教育的热点问题,组织全省幼儿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活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着手,通过专家的理论讲座,逐级的艺术活动课例比赛,全省优秀课例展示,执教老师的说课反思,专家的当场点评,现场的跨园籍的研讨活动等方式,让老师们学习了解了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方方面面,大家感受很多,受益匪浅。
一、教师们加深了对艺术教育价值的理解
幼儿园艺术领域包括音乐和美术两个部分,音乐是声音、表情、肢体动作的艺术;美术是线条、色彩塑造形象的视觉艺术。艺术教育是学前教育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现审美教育目的、落实教育目标的具体手段;是帮助儿童获得有益的艺术学习经验,并能够有效地迁移到其它领域的知识;通过情感的激发、陶冶和升华,培养幼儿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正如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明确指出的:“艺术是实施美育活动的总和,应引导幼儿发展积极情感,促进健全人格的形成。”
1、艺术教育能促进幼儿感知能力的发展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手、眼、脑等全身并用的活动,它需要幼儿用多种感官去感知审美对象,仔细去观察对象,然后再去想象、理解、加工审美意象,然后用动作或语言和其它非语言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手对工具和材料的操作去表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所见所闻。这一过程包括心理操作和实际操作两个方面。心理操作是指对那些头脑中存在的审美意象的操作,它建立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幼儿的艺术活动是一种生理机能运动和感知器官协调的活动。这时,幼儿的身体不是单纯的物,它是一种“人体主体”,是他们精神地、具体地把握世界的“身心统一体”。幼儿在艺术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反应模式是最为始、最为本真的一种生命活动。
2、艺术教育能促进幼儿创新能力的发展想象是思维的花朵,创造是艺术的灵魂。艺术活动不是靠概念、判断、推理来进行的,而是靠想象来进行的,而创造性活动是人的潜在能力的表现。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中,可以打破和超越知觉对象所加给审美感知的某些时空和心理限制,达到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触其物、如嗅其味的设身处地的境界,并且伴随着极其强烈的情感体验活动。这种情感体验是引发幼儿灵感的动力,幼儿通过良好的启迪和引导,其幻想的翅膀能超越时空,迈越古今。他们能大胆、浪漫、无拘无束的表现童心、童趣。通过不拘一格的新奇创意,使自己的思维超然物外,超越时空,画出超乎寻常的作品。
创造意识、创作能力、创作个性的培养。幼儿天生就具有创造的潜能。幼儿总是带着高度的好奇心去对待周围的事物,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探索、摆弄,去发挥想象、去创造。作为教师,就应该充分地挖掘他们的创造本领,为幼儿提供多种工具、材料和不同的创造形式。让幼儿选择感兴趣的,久而久之,幼儿就会自然而然的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并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中去,发挥他们创造的本能。每个幼儿都有创造力,关键是教师如何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调动他们想做的欲望。创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应该不断累积幼儿的经验,当他们的经验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他们自然有创造的灵感。
3、艺术教育能促进幼儿人格的健全完善
教育部《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艺术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调动人的心理功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学前儿童由于思维具有直观性和具体形象性,情感占优势,认识过程常有很大的情绪性。艺术活动使人活泼、开心,它不但影响幼儿的思想感情,培养良好的品质和情操,还能促进幼儿活泼愉快的性格的形成。
幼儿在艺术教育中充满了情感色彩。在艺术活动中,幼儿聚精会神地围绕自己独特的情感线索,展开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每个人都生发出一个独特的中心意义。同时他们沉浸在艺术所带来的愉悦之中。除了用语言来叙述这种愉悦之外,幼儿还会用动作、表情等来表达这种自然和真实的感受。教师就要提供他们一个情感沟通与满足的表现机会。他们会用唱歌、跳舞、绘画或手工这种外在的符号形式尽情地、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内心的情感,感受到用艺术与他人交流的喜悦。从而获得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一种因自我肯定而产生的愉悦感,并由艺术这种符号化的人类情感形式泛化到生活的其他领域,丰富和发展其情感世界,使其人格得到健全完善的发展。
二、领会了《纲要》艺术领域中蕴含的新理念1、要充分激发幼儿欣赏美、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
教育部《纲要》明确指出:“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美育教育是通过美的事物的具体、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激发人的情感,调动人的心理功能,以美感人、以情动人,让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纲要》对艺术领域是这样描述的:“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这一些都反映出,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中,我们更多地是将艺术教育作为情感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手段,而非艺术内涵的本身。幼儿艺术教育作为培养审美能力的启蒙教育,能启迪和深化幼儿对美的感受能力。通过贴近自己生活情趣的、色彩鲜艳、画面清晰、生动活泼的艺术品,以及音乐和舞蹈协调的节奏和动感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受,从而使孩子喜欢艺术、乐于表现。
幼儿的艺术活动是在情感体验的动机推动下产生和发展的。这种动机只有在教师调动幼儿的情感因素之后,才可能被激发出来。所以,在艺术活动的组织中,首先,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主动尝试各种活动。其次,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产生敏悦的感知,充分感受美的情感,发现美的特征。当幼儿有了深刻的审美情感体验以后,他们的身心才会处于最佳竞技状态,才能激发出创作的动机。反之,如果教师在活动组织中,总是要求幼儿机械刻板地临摹教师的范例,学会几个舞蹈等等,缺乏审美情感的体验,则艺术活动就成了枯燥乏味的技术训练。在这种活动中,幼儿必然不会产生创作的灵感,也不会对艺术活动产生兴趣。
2、要重视过程不要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在幼儿园里,艺术教育不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小歌唱家、舞蹈家、演奏家、画家、雕塑家。艺术教育是要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是要陶冶孩子们的性格和品德,提高他们对艺术的欣赏能力以及艺术兴趣。着重培养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理解,在他们力所能及的程度内让他们创造性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艺术,而不应过分追求高、难的表现,模仿成人开展超越幼儿能力的教育,会伤害幼儿的身体,也不利于幼儿的生长发育。
在幼儿进行艺术创造时,到底是结果重要还是过程重要呢?我们组织幼儿进行美术活动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让幼儿画出一张漂亮的画吗?从《纲要》里,我们可以找到答案。其实孩子们创造的过程要比创造的结果来得生动与真实,因为那才是孩子们所真正需要的,那样才能使他们的情绪得到充分的宣泄与满足,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也就是说,作为教师,我们现在所要做的是保护孩子们创造的兴趣。即使他们把太阳画成彩色的,树叶画成红色的,也没有关系。他们杂乱无章的涂抹,正是他们感知色彩的阶段,慢慢的,他们会注意到事物真正的色彩。作为教师,要做的不是教他们画得像,而是让他们大胆地画。要好好珍惜和培育他们的创造力,而不是用看似正确的东西去扼杀他们的创造本能。
3、教师应提供各种条件,注重幼儿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艺术活动是一种手脑并用的实践操作活动。多种多样的工具和材料可以直接刺激幼儿的操作欲望。所以,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幼儿提供丰富多样的操作工具和材料。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促进小肌内的发育,同时发展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师无论提供何种工具、材料,都必须满足这样的条件:即这些材料都能让幼儿用感官探索,能用手操作,有潜在美的内涵。材料可以由教师和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也可以发动幼儿和家长收集。还要注意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本地优势,灵活机动,不教条化。
幼儿艺术作品是幼儿与材料、工具、音乐、道具相互作用的自然结果。所以,教师应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幼儿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启发、诱导幼儿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潜能,而不是过分强调幼儿最终完成的作品。因此,教师在看幼儿的作品时,应该看到孩子是有个性差异的,要打破教育要求的划一性,在目标和达到目标的程度和期限上、在材料的使用方法上都要区别对待,尽可能地正面鼓励每一个幼儿,对其不足的地方用建议的方式、商量的口吻提出修改意见。要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表现自己,让他们都产生一种成功的体验,并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从而增强自信心,产生对艺术活动的兴趣。
4、要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幼儿艺术创造力就是创造新的形象、新的想法的能力。在艺术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启发幼儿在理解的基础上,激发幼儿大胆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鼓励每个幼儿表达自己的创作成果,和同伴交流,在创作过程中学习艺术知识,教师要肯定和表扬幼儿的创作,让幼儿在个人创新发展中学习艺术。
在日常生活中,要善于发现幼儿对美的“原始认识”,对于他们在美术方面表现出的朦胧认识和浓厚兴趣,教师应予以及时的保护。
在教学中如果不加思索地向孩子灌输一些艺术上规律性的知识或强加一些成人认可的观点,这样一来就束缚了儿童的想象与创造,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使儿童的画变成成人的“矫形”和“影子”而缺乏童趣。所以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特性和特点,去设计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培养。观察能力、造型能力、想象能力的提高,在我们教学的过程中,并非单培独育,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构成儿童绘画教育的主体。“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艺术活动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发展幼儿想象力、创造力,促进幼儿个性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艺术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提高其艺术修养,是一件意义重大的工作。
艺术活动对幼儿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游戏。艺术需要很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可是,原来许多老师在让幼儿学画的时候,只注重绘画技巧的运用,孩子的画中如果只有技巧而没有童趣,这样的画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们不能以像不像来评价幼儿的作品。幼儿的作品中想象成分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评价。教师这次以像不像为标准,下次幼儿的画就都会向“像”靠拢,丧失了想象力。教师在绘画活动中,可尝试提出疑问让幼儿改变思路肯定幼儿的想象,以避免形成一种僵化、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5、要让艺术教育渗透在幼儿的生活之中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教师应通过多种渠道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其知识面,让幼儿积累丰富的内在图式。为此,教师应经常带领幼儿走出教室,通过参观、旅行、散步等方式接触田野、山水、公园、动物园、商店、街道、展览馆等,让幼儿观察、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平时应为幼儿选择一些适合他们的、不同风格的图书、影视,给他们讲解,引导他们观看。教师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节日活动情况,谈家庭、朋友,让他们回忆生活中喜、怒、哀、乐的经验,丰富和扩大艺术创作的题材。教师在给幼儿提供各种经验时,应注意用生动的、艺术性的语言描述对象的形的特点、色的特点、运动变化的特点,让幼儿对此产生鲜明的、完整的、深刻的视觉形象,并将它们与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联系起来,形成全新的表象,从而创作出丰富多彩的画面。
美术日常教育活动,由于是在幼儿日常生活中进行,因而其形式灵活多样,有更大的机动性。一般而言,可以有美术角活动,美术室活动,日常外出中的美的欣赏活动,参与日常环境布置活动,参与节日活动中服饰与演出道具等的制作活动,渗透于其他领域教育活动中的美术活动,随机性的美术活动等。教师在组织这些日常美术活动时,可以采用小组活动和个体活动的形式,必要时也可以采用集体活动的形式。
音乐来自于生活,音乐又能丰富生活。缺乏音乐的生活是单调的、枯燥无味的。因为音乐具有让人愉快,能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等功能。音乐是以声音塑造形象的艺术,在幼儿园里,孩子们非常喜欢音乐活动,我们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渗透音乐内容。在游戏中、在教育活动中、在其它领域中、在活动与活动的转换中,在零散的时间中等等,放一些歌曲、乐曲、音乐朗诵,既能巩固教学所学的知识,还能拓宽音乐的范围,真正让幼儿感到在愉快中度过每一天,幼儿园是快乐的园地,又能提高幼儿的音乐水平,许多年后刻在脑海的印象是童年的日子多么美好。
家庭中的艺术活动是幼儿园艺术教育的辅助部分,也是家园一体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教师应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计划和一日活动,并积极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工作中来。家庭中的艺术活动,可以是幼儿园当前艺术教育活动的延伸与扩展,也可以是家庭生活中所发生的、适合进行艺术表现或欣赏的事件,当幼儿感兴趣时,家长应及时地启发幼儿进行艺术活动。以上两种形式的艺术活动,可以由家长启发、引导,幼儿独立进行,也可以是亲子双方共同参与完成。
6、要改革评价的方法,鼓励幼儿积极创造。
评价应该强化其发展和内在的激励功能,即用以人为本的态度,激发幼儿对艺术活动的兴趣,鼓励他们自信地参与艺术活动,并在这一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以动态的过程评价为主,把对幼儿的评价过程融合在艺术学习活动之中,关注幼儿在艺术创造过程中的表现,注意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专注程度和努力程度等方面的表现。同时,由于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存在于幼儿的头脑中,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艺术作品创造的前提。而幼儿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又是艺术教育的中心任务。因而应将作品评价于过程评价相结合,既关注作品这种实在的可视形象的创造,也关注创作过程中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在评价的形式方面,可采用幼儿自述、教师引导欣赏、同伴欣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具体化的评价。
三、掌握了艺术教育的原则
教育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教师正确掌握并贯彻各项原则才能更好地指导幼儿活动,使他们的身心获得积极的发展。在幼儿艺术教育中,艺术教育的原则是根据幼儿园的教育目的、艺术本身的特性以及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制定的,它是整个幼儿园艺术教育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原理。
(一)音乐教育要遵循的原则1、实践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音乐教育活动中,音乐活动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活动性要符合幼儿的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即幼儿的实际。由于幼儿年龄小,言语能力不强,音乐活动经常成为他们表达对周围事物认识和情感态度的方式与手段。幼儿需要在听说、肢体运动及语言的充分协调下,获得艺术体验。
幼儿对鲜明而有特点的节奏、音响和舞蹈律动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表现出行动在前,感性体验在前。幼儿常常用表情、动作等来表演对音乐的理解。音乐表演是幼儿用来获得所有最重要的音乐价值的渠道。2、和谐原则
和谐是幼儿音乐教育永恒的根本原则,幼儿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获得发展的和谐程度,直接取决于音乐教育本身的和谐程度。教师在具体音乐教学活动中需努力尽量保持目标、过程、评价以及其中所有各个要素之间的和谐。
目标和谐是整个音乐教育和谐的第一基础。在处理音乐教育目标时,应该注意尽量保持:(1)幼儿主体内部各种发展之间的和谐。如:现实发展与未来发展的和谐;音乐发展与全面发展的和谐;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和谐;智慧、情感、行动能力发展的和谐等。(2)幼儿主体与外部客体之间的和谐。如:幼儿与他人的和谐,幼儿与社会的和谐,幼儿与自然的和谐,幼儿与所有主客观存在的和谐。
在处理音乐教育的过程时,应该注意尽量保持:(1)各种教学内容之间的和谐。
(2)教学方法、程序之间以及方法、程序与内容之间的和谐。(3)教学精神环境、
物质环境内部以及与外部各种因素之间的和谐。
在处理音乐教育的评价时,应该注意尽量保持:(1)阶段结果与长远目标之间的和谐;(2)教师评价与幼儿自我评价之间的和谐.
3、低耗高效原则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幼儿园的教学设备也相应得到了改善,配制的教具也比原来好得多,但在现实的幼儿音乐教育实践中,有时也会出现追求高档的教具、学具等。这个原则是提醒我们教师在进行课程、教材、教法、教学辅助手段等问题的决策时,应注意尽可能地全面评估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力争能够选择更好的方案来降低消耗。
4、可持续发展原则
音乐教育不仅要为幼儿的发展承担责任,而且也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负责任。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由于教育目标本身存在的有待发展的问题和教师对教育目标理解不完善的问题,造成了认识上的模糊和行为上的盲动。原来教师们认为只要学会了知识技能,会唱多少歌曲、会跳几个舞蹈就是好的发展。为了追求较高技巧、却同时丧失了幼儿对学习音乐的兴趣。甚至还有就是为了让幼儿自由快乐,就随便玩一玩、动一动,使有些幼儿容易形成无所事事、懒惰散漫的怀习惯。以上四个原则都是非常重要的,在音乐教育中我们必须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我们幼儿园的音乐教育质量。
(二)美术教育要遵循的原则1、审美性原则
审美性原则是指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无论是活动目标的制订、活动内容的选择,还是活动的实施都应该注意审美性。即活动目标应是以幼儿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活动的内容应是有潜在的审美价值的,活动实施中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与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审美性原则是由美术的性质、幼儿美术教育的审美性质所决定的。
幼儿时期的心理发展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他们常常通过移情把自己的内心情感投射到客体上,使不具生命力的无机世界充满活力,显示出一种审美意境,美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发展的这种特点,对他们进行审美教育,通过建构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达到人格的健全与完善。
教师应该为幼儿创设充满情感色彩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还应结合具体的艺术活动创设与之相适应的审美环境,还可以在活动室内播放一些优美悦耳的轻音乐作为背景音乐等。让幼儿置身于审美环境之中,不但有利于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利于其艺术创造性的发挥。
2、创造性原则
创造性原则是指美术教育中应充分发挥幼儿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的培养为主要目标。
每个幼儿都有创造的潜力。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创造力是指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审美心理意象,利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将它们重新组合,创造出对其个人来说是新颖独特的美术作品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作品中在反映出来,还从其制作的过程中显示出来。在幼儿的美术作品中,他们会打破成人有关美术创作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的、独特的现象,体现出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
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充分的机会。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观念,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想法,肯定其想法的价值。不因为其想法的幼稚而盲目否定,而应及时敏感地捕捉其中创造思维的闪光点,并加以科学的引导。
3、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指在美术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幼儿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幼儿对世界的认识无论是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还是探究外在世界,他们都更倾向于用动作和形象作为媒介来达到目的。幼儿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就是一种实践活动。只是在具体的操作中,幼儿的身心才能处于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与世界的双向建构。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通道进行美术活动。既要表情、身体动作与语言相结合,还让幼儿采取“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玩一玩”等等。多种活动类型有利于幼儿注意力的持续和兴趣的保持。
四、明确了艺术教育中要注意的要点
(一)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的要点如下:1、要重视幼儿养成倾听音乐的习惯,提高对音乐的感受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根据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等特征,构成节奏、节拍、速度、力度、旋律、音区、调式、和声、曲式等。听是音乐活动中最重要的实践,是感受音乐的基础和前提。在培养幼儿的听力的过程中,要注意借助声音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容来感受和欣赏音乐作品。同时,也要幼儿安静地听、认真地听、专心地听,养成良好的听音乐的习惯。
音乐是听觉艺术。幼儿在音乐方面的成绩与他们听觉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幼儿的听力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孩子的听力,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利用各种发展孩子听力的游戏来锻炼孩子的听觉器官,使它们变得更敏锐。在听中感受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各种声音的性质进行理解和评议,从而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2、应注意运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
启发性语言的作用在于帮助幼儿开阔思路、启迪智慧。教师可采用“为什么”、“怎么样”这样一类的开放性语言来向幼儿提问,而不是用“是不是?”这类封闭性的问题提问幼儿。艺术性语言的作用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和对象的特点的描述,帮助幼儿把眼前的外在形象进一步加工成完整的、鲜明的、深刻的审美意象,以此来调动幼儿的审美情感,使他们能够主动地进行心理操作。
3、要坚持面向全体与尊重个性相结合
《纲要》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面向全体是音乐教育的基本前提,但是,音乐是最有个性化的艺术形式,教师在音乐教育过程中,也要坚持开展富有个性的教育活动,以满足有音乐天赋和音乐趋弱儿童的需要,尊重并爱护儿童在音乐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真正让每个儿童在音乐中得到发展。
4、要鼓励支持幼儿富有创造性地表达。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音乐是最富创造性的领域之一。儿童在听音乐时,动听悦耳的乐声中的艺术形象能激发儿童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情感激动,并获得审美享受。儿童根据自己的经验、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感受、理解,创造出新的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表达是儿童内心对音乐作品的再现和创造,是儿童极具个性化的创造。教师要尊重儿童的创造和表现,鼓励儿童大胆地表演,表扬孩子们的创造。
(二)在美术教育中,教师们要注意的要点如下:
美术是以线条和色彩塑造形象的艺术。它通过视觉来培养幼儿丰富而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美术对幼儿有着强烈的感染力,发挥着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美
术教育的根本任务应该是对个体进行审美、创造美的教育。它既要帮助幼儿能够较
敏锐地感知、识别、欣赏艺术美,还要培养幼儿掌握一定的描绘和表现美的对象的能力。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人的创造能力,它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同样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在美术教育中,要注意如下几点:
1、注意引导幼儿对美的观察,提高观察力
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特点,带领幼儿去观察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日常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美的东西。引导幼儿多看、多摸,选择一些简单内容、形象生动、颜色鲜艳的作品,让幼儿观察,并从中逐步感受这些美,积累经验,培养幼儿发现美、爱好美、追求美。注意引导幼儿对美的观察,提高观察力。
2、面向全体幼儿,针对每个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进行指导。
《纲要》明确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儿童,要针对幼儿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美术的发展水平是有很大的差异的。所以,教师要善于了解幼儿的情况,做到胸中有数,根据他们的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满足每个孩子的需要。对于富有天赋的孩子,可以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对美术差一些的孩子,要加强个别指导,鼓励帮助幼儿树立自信,表扬他们的可喜进步,真正做到让每个幼儿在各自的基础上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3、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物和废旧材料。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废旧材料,只要我们留心收集,会积累许多的物品和美工材料。如,树叶、树皮、石头、果核、野花、野草、泡沫、彩色的纸盒等等。利用这些物品,既可节约经费,也可以进行创造,自制出很多的玩具、手工艺品、装饰品。我们利用这些,可以来开展游戏、美化环境、装饰我们的生活,满足幼儿的需要。
4、让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上。”幼儿由于年龄小,生活经验比较贫乏,教师要多带他们去观察生活,感受美的形状、颜色、线条,通过视觉在头脑中留下美的表象和意象,然后鼓励儿童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美术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自我情感表达和与他人情感沟通的机会,幼儿在其中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情感体验,并将这些思想观点情感体验通过自己的创作传达给他人,从而感受到用美术与人交往的快乐。所以,教师要多鼓励幼儿进行这种自由表达和创造。
5、让幼儿在玩中、快乐中学习美术技能。《纲要》明确指出:“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形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要想表现内心对美的物体的感受,表达的特征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技巧。所以,教师要有计划、有目的的让幼儿学习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如,学习配色、组织画面、安排画面、用线条描画物体的形状等等。在幼儿有兴趣的前提下,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想表达的情况下去教,在幼儿快乐的学习中去教,在美术游戏中教,这样会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幼儿也学得轻松、愉快。
五、对本年度教研的思考
回想起本年度的教研工作,看到老师们勇跃参加我们的教研活动,听到了园长、老师们夸奖声,看到了教研后老师们的变化,我们也感到非常欣慰。
我们思考着主要归根几点:1、教研内容范围要小
在幼儿园里,有五大领域的教育活动,怎样选择教育教研的内容切入口,只有反复思考,我们是全面进行教研,后来发现什么领域都做不透,教师没有较深的了解,效果往往不太好,所以采取一个领域一个领域的做,缩小了教研内容的范围,这样有利于良好的效果实现。
2、教研要系统化
我们围绕艺术领域开展研究,从艺术领域包括的内容,各种类型的艺术活动的组织原则、实施策略、途径、指导要点等等。方方面面都让教师了解清楚,既从理论上搞清楚,还组织了实践层面的内容,课例的设计、展示、说课反思、专家评课,还组织了现场艺术教研等,这样做下来,教师们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有一个系统的框架,获得的收获颇多。
3、教研要贴近教师
教研要面向教师,首先要了解当前教师在本研究领域的现状,教研员要做一些调研,收集大多数教师的情况,分析教师到底需要什么,有些什么疑惑,具体是什么问题弄不清楚,然后制定出教研要解决的问题,订出本次教研目的。
4、要提供教师现场随机参与的机会
教研的目的是要解决教师心中的困惑,解答教师当前教学中面临的棘手问题,教研要有真实性,参与性,我们采取了以长沙十所园牵头,台下的教师们随机参与,选用了美术教育的“生活、想象、创造”和“音乐教育的策略”两个主题来组织的跨园籍现场园本教研,大家兴趣较高,受益多多,希望以后继续开展。
教研的生命在于真实,教研的意义在于探索创新,教研要具有针对性,教研的目的在于实效性,只有在充分了解现实的基础上,找到关键性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细化的研讨,以教师的思考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以各种范例进行分析,启发教师现场互动自我领悟、自我构建为目的,这样的教研活动才会更加贴近实际,才能收到实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幼儿园艺术领域美术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幼儿园艺术领域美术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幼儿园艺术领域美术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42320.html
- 上一篇: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心得体会
- 下一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