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时间:2019-05-28 09:21:48 网站:公文素材库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专题四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一、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概述:中国现代史的分期:1949年1956年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6年1966年为十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6年1976年为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至现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历史条件1、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的基本胜利2、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被推翻3、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决议4、民心: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二)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代行人大职权)①时间:1949年9月地点:北平代表:②中心议题:讨论成立新中国③内容:A、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B、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C、选举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D、决定首都、国旗、国歌等注:《共同纲领》内容规定新中国性质(三)成立1.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①时间:1949年10月1日②内容:A、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B、施政纲领共同纲领2、开国大典(标志)(四)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1.国内:A.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B.推翻了三座大山,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进入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C.为国家政治建设的逐步开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2.国际:D.是继俄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世界上最重大的事件。了解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⑴制定: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⑵内容:规定了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⑶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两大原则,即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⑷意义: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标志着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开创了中国人民民主的全新阶段。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立:1、背景:A.建国后经济建设大规模展开,民主政治成为迫切需要,人民当家作主需要一个具体形式;B.地方各级人大的召开一届人大召开奠定法律和组织基础。2、建立: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意义: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二)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职能:1949年至1954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1954年后起政协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3、发展(1)背景: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2)提出: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标志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发展到新阶段。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与完善1、目的:为了实现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2、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明确规定;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其为新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完善: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明确规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4、五个自治区:(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1958年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1965年)西藏自治区;5、意义:它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二、新时期的民主法制建设了解1982年我国宪法修订的情况1.时间:1982年11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审议并通过经过全面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评价: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第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三、祖国统一大业了解“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1、提出: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②1981年,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谈话。建议第三次国共合作。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构想。④1984年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阐述这一构想,并获大会通过。2、内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了解香港、澳门的回归及其意义1、香港回归:①条件: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根本原因)政策:“一国两制”构想①经过:中英谈判;1984年12月中英签署联合声明;中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收回主权。③意义: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中国人民雪洗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为澳门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范例;2、澳门回归:1987年4月中萄签署联合声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第1页共4页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3、香港、澳门回归意义:1)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的占领;2)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3)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4)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范例。了解《告台湾同胞书》、“九二共识”以及海峡两岸的民间交流2、恢复: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3、意义: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此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解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1.原因:70年代中美关系的改善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1)美国:①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②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③陷入侵越战争的泥潭,(2)中国:①改善中国的国际地位②牵制和对付来自苏联的威胁③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2、过程⑴1971年3月,“乒乓外交”打开中美两国交往大门;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⑵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中美之间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⑶1978年12月,中美两国发表《中美建交公报》;⑷1979年1月1日,中美外交关系正式建立,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3、意义: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关系取得重大突破的关键;②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4、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中日联合声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意义:结束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对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意义。认识中美、中日关系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利于中国与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了解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⑴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成员,并于次年首次派员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⑵201*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出席在美国纽约举行的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会议期间,在中国的倡议下,联合国安理会中、法、俄、英、美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了历史上的首次会晤。了解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⑴1993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在美国西雅图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⑵201*年10月,中国第一次举办了高级别的国际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⑶201*年6月,领导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性质:是一个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1、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并建议海峡两岸实行通航、通邮、通商和探亲旅游。海峡两岸实现了真正的停火。2、1980年以后,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渐被打破。3、1992年10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就双方在事务性商谈中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史称“九二共识”。4、1993年,举行“汪辜会谈”;5、201*年,国民党主席连战、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专题五、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了解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政策)⑴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⑵外交基本方针:“另起炉灶”:指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一边倒”:指新中国在外交上旗帜鲜明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指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取消其在华的一切特权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背景:为处理好与周边邻国和友好关系⑴提出: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⑵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⑶意义:①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②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了解中国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⑴日内瓦会议:1954年4月在瑞士召开1)特点: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2)结果:中国代在表团积极推动下,会议达成《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3)意义:从而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大大提高新中国国际声誉。⑵万隆国际会议: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召开①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亚非国际会议②作用: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会议成功,加强中国同亚非各国联系,显示“万隆精神”。二、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外交方面的重大成就了解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背景:(1)亚非拉发展中国家成为一支国际事务中举足轻重力量。(2)美国孤立中国新中国政策逐渐破产(3)中国国际地位逐步提高第2页共4页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一、雅典民主政治了解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但是,这种中立政策未能彻底化解了社会矛盾(二)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1、时间:公元前506年(公元前6世纪末)2、内容:①以地域为基础划分行政区;②组成“五百人会议”;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④制定“陶片放逐法”。3、意义:克利斯提尼的的改革打破了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雅典国家最终形成,使所有的雅典公民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事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了解伯利克利时期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表现(一)背景“希腊波斯战争开启了古典时代(BC500BC449年)(二)时间:BC443-BC429(三)主要内容:①除十将军以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并都以抽签方式产生;②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由民众组成的陪审法庭拥有最充分的权力;③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国家最高权力机构,每个公民在会上都有发言权和表决权;④五百人会议的每个成员都有机会担当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执掌国家最高权力;⑤为保证所有公民,尤其是低等级公民能积极参加国家政治事务,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四)意义:激励了雅典公民参加政治活动的激情,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大大削弱了贵族的政治权力,标志雅典的民主制高度发展得失得:积极方面:它是伟大文明的催化剂,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具有创造性的价值)失: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A.范围:奴隶、妇女和外邦人被排除在民主之外.B.性质: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小国寡民的城邦.C.方式: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可能导致国家权力滥用和误用D.后果:沦为个人争夺权利的工具;“成也民主,败也民主”.雅典民主制确立的过程内容贵族制梭伦改革(BC594)克里斯提尼(BC506)特点意义(一)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1.空间:欧亚非三洲要冲:有利于吸收亚非文明,文化交往2.地貌1)多山岭: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有助于城邦的形成。2)平原少,土地贫瘠,优良港口众多:只利于种植葡萄、橄榄等,粮食不能自给,有利于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3)人口增多,土地短缺:希腊人进行海外殖民活动—有助于形成开放、探索的民族精神3.影响: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及其他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使古希腊形成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的观念。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二)希腊城邦制度对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影响: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1.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围村落的奴隶制国家2.特点:1)发展趋势:小国寡民,独立自治(突出特征)2)民主状况:充分的民主政治(本质特征)3)基本一致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内在关联)4)经济基础:商品经济繁荣,频繁交往,关系密切5)思想文化:繁荣的思想文化注:1、城邦的主人(希腊公民):城邦的成年男子(奴隶、妇女、未成年人和外邦人不属)2、希腊公民具有哪些素质?1)具有良好身体、个性和修养;2)具备较高的参政素质:珍视自由,表现个性,善于活动,追求智慧与平等;3)具有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物(一)梭伦改革奠基1、时间:公元前594年(公元前6世纪初)2、内容:政治:1)按财产的多少雅典自由公民分成4个等级2)由4部落选举组成“四百人会议”作为公民大会常设机构3)设立了最高法院陪审法庭经济:①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②促进工商业发展;3、影响: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将国家引向民主的轨道,为雅典了解梭伦改革和克里斯提尼改革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产贵族专权、集体领导扩大统治基础扩大公民范围权利与财产相联系地域代替部落,公民都有机会,防止专制奠基确立第3页共4页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伯里克利公民的权利得到自然法完善(BC443BC429)最充分体现二、罗马法了解《十二铜表法》、公民法和万民法(一)《十二铜表法》1、形成原因: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2、时间:公元前449年;3、内容:广泛。4、意义:①是罗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②限制了贵族的专横,打破了他们对法律知识的垄断,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平民的利益。③《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发展史的起点。(二)公民法:1、定义(范围):专门适用于罗马公民的法律2、时间: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建立到公元前3世纪中叶罗马产生的法律3、特点:①注重形式,缺乏灵活②侧重国家事务,偏轻私法规范4、典型代表:《十二铜表法》(三)万民法:1、定义:适用于罗马境内各族人民的法律2、背景:共和国到帝国的扩张过程中,社会变化很大:①疆域扩大;②人口增多,尤其是非罗马公民;公民法已不适应新的形势3、特点:与公民法相比,有三大突破:①适用范围:罗马境内各族人民②内容:不触动原有公民法的前提下,借鉴外邦人的法规,注重调解私人关系③形式:简洁灵活、实用有效认识罗马法的作用1、是维系罗马持久统治的重要工具:(1)共和国时期公民法实施,提高了平民的地位,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和参政积极性;(2)帝国时期万民法以广泛的适用性和实用性,理顺了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巩固了罗马政权,促进了社会稳定和帝国境内各民族的共同发展;(3)影响到罗马国家和个人生活的各个领域。2、对近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产生深远影响:1)近代欧洲都以罗马法为基础,制定了本国的法律制度,如《德国民法典》、《拿破仑法典》等都以罗马法为法律蓝本。它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代法律的先驱。2)现在世上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都渊源与罗马法。世上公认的法学理论、法制民主原则也均发端于罗马法。3)罗马法中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代、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按形式划分:成文法和习惯法罗马公民法法按结构划分万民法第4页共4页

扩展阅读: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七、八、九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专题七、八、九

专题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了解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背景资产阶级革命1、原因:根本上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的.2、过程:1640年革命爆发处死国王护国主政治光荣革命斯图王朝专制统治1688“光荣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标志。3、意义:为民主政治建立创造了政治前提。理解《权利法案》1、条件:光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当时有利形势,尽量扩大自己的政治经济实力,利用所控制的议会,通过一系列法案限制王权.2、颁布:1689年10月3、目的:限制王权,扩大议会的权力。4、内容:法案规定:国王无权废止法律;限制了国王的立法权;不得侵犯议会的征税权;限制了国王的征税权;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组织常备军;限制了国王的军事权;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限制了国王的司法权;5、意义:为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和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特点(一)英国责任制内阁----君主立宪制的形成1、“光荣革命”后,内阁逐渐取代了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2、乔治一世时期,形成了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的惯例;3、1721年,下院多数党领袖沃波尔任财政大臣,经常主持内阁会议,成为实际上的首相,开创了多数党领袖任首相并组建内阁的先例;4、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议会取得了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只是最高权力的象征。(注意:英国的内阁对议会负责)(二)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1、背景:①19C.二三十年代欧洲大陆革命潮流的冲击②英国群众斗争的高涨③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2、内容:①降低城市与农村居民选举权的财产限制②取消“衰败选区”,减少小选区的选举名额,将空出的席位分配给新兴的工业城市。3、意义(1)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参政权和选举权;(2)被大贵族控制的席位相对减少.(3)英国议会制度朝着民主化方向迈进了一大步,更趋民主化.局限性:工人和贫民的政治权利仍受到种种限制.★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君主权力受到法律限制,议会权力高于王权,司法权独立于王权(议会是权力中心)2、国王统而不治,成为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政府首脑是首相)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1、背景:美国独立后面临严峻的形势(内忧外患)2、制定:1787年9月在费城召开的制宪会议通过联邦宪法,即1787年宪法。3、内容:①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联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央政府,权力大大加强,但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一定的独立性;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总统兼武装部队总司令,由选举产生,每届任期4年,总统对宪法负责,对立法有否决权,但国会在复议以后若以2/3以上的多数再次通过此法时,即为有效;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每州两名,任期6年,每年改选其中的1/3,众议院根据各州人口比例选出,任期两年;司法权属于各级法院,最高法院大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生任职,他们拥有最高司法权。3、评价:性质:是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先进性:(1)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2)“制约与平衡”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3)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中央和地方之间、大小州之间、南北方之间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和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局限性:没有废除南方的奴隶制度,从而给这部宪法打上了种族歧视的烙印。了解美国联邦制的权力结构⑴美国联邦制确立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权力结构。⑵中央权力结构中突出体现了“三权分立”和“制约与平衡”的原则(或分权与制衡原则)理解美国总统共和制的特点1.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统总揽行政权力,统率海陆空三军。2.行政机关和立法机关互相独立。议会和行政机关的政府官员不能兼任。3.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各政党能否上台执政的关键,不在是否获得议会中的多数席位,而在于在总统选举中能否获胜。三、民主政治在欧洲大陆的发展了解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又称1875年宪法)的主要内容⑴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任职7年,是国第1页共3页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专题七、八、九

家元首和军队的最高统帅,有权任命文武官员、缔结条约、实行大赦等;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⑵立法权属于议会。议会采取两院制,参议院通过间接选举产生,有权否决众议院通过的法律,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了解德国统一普鲁士的容克贵族领导通过自上而下的三次王朝战争完成德意志统一。(1871年)“铁血宰相”俾斯麦1871年1月,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宣告独立。了解《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又称1871年宪法)1、宪法确定帝国为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留了一些自治权。2、宪法确定了君主立宪政体:①皇帝是国家的元首,拥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率军队、决定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②宰相只对皇帝负责,在内阁中拥有绝对权力。③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两部组成。联邦议会是帝国的最高机构,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小结: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和发展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起点: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两种类型:君主立宪制英国德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制美国法国专题八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了解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三个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理解《共产党宣言》发表的意义5、意义: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与专政学说;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公社战士的精神将永垂史册。三、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了解二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⑴二月革命:①时间:1917年3月;②结果: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③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④革命后形成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⑵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1917年11月爆发;结果: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性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2)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在一个大国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3)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4)使人类历史进入新时代。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1917.11现在)专题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了解二战后“冷战”出现的原因(一)冷战概念是指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之间展开的除战争以外的政治、军事、外交、意识形态、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和对抗。(二)冷战的背景(战后美苏从盟友走向对手原因)1、战时共同的敌人消失了;2、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3、苏联成为美国实现霸权主义野心的严重障碍。(“二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军事力量空前膨胀”、“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和“战后苏联的军事力量空前壮大与政治威望空前提高”。)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北约的建立(美国对苏联等欧洲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冷战的表现)1、杜鲁门主义:(政治)①提出: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提出咨文,声称共产主义威胁了世界和平和美国安全,美国要运用自己强大的实力援助“自由”国家,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②意义:这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它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2、马歇尔计划:(经济)①提出:1947年6月,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②目的:为了帮助西欧恢复经济,以扶持和控制西欧。③内容:欧洲经济援助计划;④影响:马歇尔计划对西欧国家的经济复苏起了很大作用,(1)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理论来源⑴发表:1848年2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这就是《共产党宣言》。⑵意义:《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地发展起来。二、巴黎公社革命---标志:社会主义从科学到实践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及其意义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对外投降,对内准备解除国民自卫军的武装。2、成立:1871年3月18日革命取得成功;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3、措施:①公社废除了资产阶级反动军队,代之以国民自卫军。②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建立自己的司法机构。公社委员会是经普选产生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③公社委员和工作人员都由选举产生,并对选民负责。在任职期间,接受选民监督,随时可以撤换。④国家公职人员的最高年薪不得超过一般技术工人的工资。⑤社会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八小时工作制等4、结果:5月28日失败失败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资本主义仍处于上升阶段)第2页共3页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专题七、八、九

为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控制西欧铺平了道路,是美国冷战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3、北约:(军事)①目的:反对苏联和东欧国家;②成立:1949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③性质:以美国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了解进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约的建立1、经济互助委员会⑴目的:建立一个与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相对抗的社会主义世界市场⑵成立:1949年1月,苏联、保加利亚等六国代表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2、华约:⑴目的:为了应对美国的扩张和威胁⑵成立: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在华沙缔结《友好互助条约》⑶性质:以苏联为首的军事政治集团注:“北约”和“华约”作为由一个大国控制的军事政治集团,意味着美苏对峙局面正式产生,两极格局最终形成。了解德国、朝鲜的分裂⑴德国分裂:①原因:美苏冷战加剧;②时间:1949年;③概况: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建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⑵朝鲜分裂:①背景:日本投降后,美苏军队以北纬38度线为界,形成了南北两个占领区;②分裂:1948年,朝鲜半岛南部和北部先后成立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③朝鲜战争:19501953年,这是二战后以美苏冷战为背景的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使朝韩长期分裂。时间1988事件戈氏政治改革失败《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八一九事件《阿拉木图宣言》备注困难重重.造成国家混乱。实质上是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要将苏联变为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政权性质发生根本的质变苏联完全解体⑵发展趋势:由经济一体化向经济政治一体化方向发展了解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原因及表现1、原因:1)日本经济的复苏和迅速发展2)冷战结束2、表现:1)加强日美关系,注重与亚洲邻国建立密切的经济分工与合作关系2)1992年通过《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案》为其在名义下向海外派出军事力量打开了大门。3)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武器装备现代化和高技术化发展迅速了解不结盟运动的兴起⑴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亚、非、拉美赢得民族独立的广大国家为了摆脱美苏控制和维护自身的独立,主张团结起来,相互支持,不结盟运动兴起;⑵兴起标志:在南斯拉夫、印度、埃及三国领导人铁托、尼赫鲁、和纳赛尔的推动下,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的召开,标志不结盟运动正式诞生。⑶作用:1)第三世界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2)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面貌;3)有力地冲击了战后国际关系中的两极格局,为保卫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小结】欧洲共同体日本新兴力量中国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了解苏联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苏联解体;1、过程:2、原因:历史原因(根本)直接原因(主要)外部原因A、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许多社会问题和民族矛盾B、戈尔巴乔夫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方向的政治体制改革C、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平演变”战略1991.81991.8.191991.12.223、两极格局的瓦解(苏联解体的影响))标志着二战以来两极格局的解体,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1展;2)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各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但以中国为首的社会主义各国正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理解从欧洲共同体到欧洲联盟的发展历程⑴历程:1951年4月,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1958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建立;1967年,三个机构合并统称为欧洲共同体;1973年1986年共同体三次扩大;1993年共同体发展为欧盟。第3页共3页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苏教版历史复习提纲必修一专题四、五、六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700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