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时间:2019-05-28 09:21:55 网站:公文素材库

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1、商周时期政治制度2、君主专制的加强3、中央集权的加强4、地方机构的演变

5、古代中国的选官制度6、中国古代农业7、中国古代手工业

8、中国古代商业及经济政策

43、社会主义探索与失误

44、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45、新中国外交政策46、重大外交活动

47、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48、战后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49、甘地、凯末尔

50、现代中国重大思想理论

9、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10、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1、儒家思想的演变

12、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学艺术13、雅典民主政治与罗马法14、人文精神的萌芽

15、中西文明对比(古代)1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7、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18、两次工业革命

19、英国、德国君主立宪制20、美国共和制的建立21、巴黎公社

22、物理学的发展

2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24、1840-1900的列强侵略25、五四运动26、抗日战争27、辛亥革命

28、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化29、民族工业的兴起与发展30、思想解放潮流31、俄国十月革命

3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33、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改革

34、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干预经济35、20世纪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36、美苏两极对峙格局

37、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38、布雷顿森林体系39、欧洲的联合与复兴40、近代世界文学艺术

41、近代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42、中国现代民主政治建设

扩展阅读:201*年历史高考考纲知识点归纳总结

201*年高考历史考纲要求必修知识点

古代中国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1、含义(概念):又称封邦建国(封建制),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叫做诸侯国;渊源,商王朝内服与外服制度演变而来的。

2、背景目的:“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人物,周公;基础,井田制;3、内容:(1)主要分封土地和人口(权力和义务关系的纽带)等;物资、武装;

(2)最高统治者:周王;以都城为中心的附近区域被称为王畿(jī),是周王直接驻地;(3)、对象:王族(同性亲族是主体、姻亲类似亲族)、功臣和先代贵族(殷商降族)、古老的附属国(恢复被商灭掉的古国)等(课本P2-3的小字和形势图)

(4)诸侯的权利:册命、授土、授民、授职;封地内再分封,享有世袭统治权。义务:服从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定期朝觐;交纳贡赋。4、作用:积极:(1)建立了一批新兴国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2)王室与诸侯国关系更加明确,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3)使统治集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消极:后期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5、分封制的特点?为什么说分封制并不能真正巩固周朝的统治?

(1)特点:①对象多样化,但一王室贵族为主;②周王是“天下共主”;③周王与封国通过一系列权利(土地)义务关系为纽带联系在一起;④层层分封,构成金字塔形等级秩序;

(2)原因:①权力大,独立性强;②王室衰微;③血源疏远;④生产力发展等;6、发展过程:夏朝出现,西周鼎盛,春秋瓦解,战国无法维系下去(废除)。瓦解原因:①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根本原因)②分封制有很大的局限性诸侯有诸多大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使诸侯国实力不断的增强二、宗法制

1、含义: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是一种基于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制度。

2、目的:保证王权的稳定。①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②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主要继承者,有主祭祖先的特权、地位最尊贵,故嫡长子也被称为宗子。解释清楚些;其他为庶子。4、特点:⑴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最大的特点);⑵大、小宗具有相对性;⑶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⑷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5、作用:(成为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有特权的依据,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1)大宗与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宗法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行政等级)

(2)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属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保证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地位,也有利稳定)

(3)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宗法制度相关内容的学习,体会中华民族的亲情之爱。

(4)现实意义:宗法制所形成的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甚至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都会产生积极意义。但其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6、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分封制是表,宗法制是里,是基础。(1)两者互为表里。分封制为“表”,它“封邦建国”,形成了由众多诸侯国和王畿所组成的行政机构以及诸侯与周

王之间的君臣关系;(2)宗法制为“里”,它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定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和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3)分封制的等级序列与宗法制的亲疏远近相吻合,西周建立了天子统辖诸侯诸侯统辖卿大夫卿大夫统率士及平民的封建等级政治结构

三、礼乐制(西周“礼乐秩序”):周朝制定了各种礼乐制度,以维护宗法分封制(略讲)1、礼乐制度礼的地位:西周文化的主构架;2、礼的作用:维护政治安定,保证社会和谐3、礼的内容:“礼”有尊崇上天和先祖的内容,但更多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规范;“乐”辅从于礼;“礼”“乐”的作用:“礼”“乐”的使用有一定的社会范围,是有严格的限制的;四、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1、分封制是西周巩固政权的重大政治措施,加强了王室和诸侯国之间的政治联系,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表现;2、宗法制是与分封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以血缘、姻亲为纽带的政治制度,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宗法和政权合二为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

3、礼乐制度是为维系宗法分封制度制定了的一套完整、严格的等级礼仪制度,作为各级贵族必须遵从的生活准则,谁也不得逾越,以为维护宗法分封制工具。

4、分封制度、宗法制度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相连,反映了周朝政治制度成熟;五、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1、夏朝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形成家天下局面;

2、宗法制把族权与政权、血缘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局面;3、西周分封制度打破部落血缘界限,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局面;4、礼乐制度建立起各级贵族的政治与生活准则,贵贱有序,上下和同。

5、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三者互为表里,紧密结合,成为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成熟的标志。

考点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始皇帝”的来历

秦始皇规定最高封建统治者为“皇帝”,只有皇帝一人才能称“朕”;皇帝的命令称“诏”或“刺”;皇帝手所用的玉印称“玉玺”。皇帝总揽全国的一切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体现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本质特征。二、三公九卿制

1、基础:秦始皇在战国时期官制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

2、内容:在中央,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作为秦朝中央的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物。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丞相之下还有诸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是中央的职能部门。

3、关系:中央主要的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互相牵制,丞相地位最高,但受御史大夫牵制,且无兵权,御史大夫地位次于丞相,但权重,太尉掌兵,但不常设。军国大事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4、特点: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上互不相属,互相牵制,最终使军国大权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中央设“三公”诸卿,构成中央政府,他们都听命于皇帝。

三、郡县制:是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1、背景: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地区设县,在边地设郡。战国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郡县。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2、内容:所有官吏均由皇帝任命。郡是中央政府以下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最高长官是郡守。县是郡的下级行政机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县以下还有乡、里等基层行政机构。

3、影响:秦朝这套从中央到地方的金字塔般的统治机构其官职职责分工明确,即互相配合又互相牵制,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①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②有效地加强

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④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不同:

1)划分的基础:分封制是与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郡县制是按地域划分的。

2)产生的方式:分封的诸侯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位不世袭。

3)权力的大小:诸侯国拥有很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郡县则是地方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4)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长官一概由天子任免,不得世袭。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如何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

1)历史原因: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导致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逐渐形成,为这一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经济基础

②新兴封建地主阶级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镇压农民的反抗,保护其利益。

③法家思代表人物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形成了一套系统的中央集权理论。

④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周天子无能为力的局面为其提供了深刻的历史教训。⑤商鞅变法建立县制,国君直接任命官吏管理,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模式。2)前提: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

3)特征:(1)其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以至高无上的皇权为核心;人治大于法治。(2)地方绝对服从中央。

(3)以严格的选官制度和严苛的法律为保障。(4)官员职责明确,互相牵制。

4)本质:是封建地主阶级对广大农民的专制统治。

5)矛盾:中央内部的皇权和相权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

6)评价: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7)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规律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②地方权力日益集中到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③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朝

1、目的:巩固皇权,稳定天下。2、措施:建立中朝,削弱相权。3、影响:①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导致权力的过于集中,带来一些弊端。二、刺史

1、创立者:汉武帝。

2、史实: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称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3、目的(作用):监察地方政治,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4、特点:位卑权重。三、三省六部制

1、概况: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完善于唐代,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三省,尚书省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三省的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2、运行机制: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职权:(起草诏令)(封驳审议)(负责执行)3、特点:分工明确,互为补充,相互牵制。

4、评价:(1)①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②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③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2)这种完整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减少中央政令失误和腐败。(3)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

(4)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恶性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与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丧失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四、行省制度

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设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枢密院掌管军事,御史台负责监察;在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设丞相一人,掌管全省军政大事。

1、建立和发展:元世祖时,开始设置中书省,在各地分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后逐渐成为固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掌管辖内军政要务。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元朝在全国共设10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而山东、山西、河北和内蒙古等地则称为“腹里”,由中书省直辖;还有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四川和青海部分地区。明清时期行省设置依然沿用。明代地方区划分三级: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府、县。清代主要实行省、道、府、县四级

2、行省的职能: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使权力受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事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未得中央诏旨,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征收制度和调动军队。行省官员须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中央以监察机构对行省官员进行监督,以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

3、评价:①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②行省制度适应了元朝政府管理辽阔疆域的需要,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对后世影响巨大:行省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项重大变革,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省制)奠定了初步基础。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一、明朝创立内阁

1、内阁概念:明朝皇帝从官僚中选拔官吏入值殿阁,在皇帝指挥下处理政事,由于殿阁处于宫内,阁臣又常在殿阁随侍皇帝,故称内阁。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2、原因:废除丞相以后,皇帝一人难以处理国家大事。

3、概况: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明成祖选拔官员入值殿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明宣宗时,内阁大臣有票拟权,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部权尽归内阁。

4、评价:内阁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是皇权专制的产物,它保证了君主对全国有效的统治,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它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5、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产生背景不同:(1)明朝内阎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产生方式不同:(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权力大小不同:(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性质不同:(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二、清代军机处的设立1、中枢分权

1)背景:清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目的:扩大皇权

3)概况:康熙帝设南书房,南书房参与机务,替皇帝起草谕旨。中枢机构一分为三。4)作用: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2、设军机处

1)概况:雍正帝时,宫内设军机处,皇帝挑选亲信官员担任军机大臣

2)职责: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再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去执行。3)特点:简(机构简单)、精(人员精干)、速(办事效率较高)、密(政治决策封闭性)4)作用: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2、影响

(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尤其是对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作用。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有利于民族融合,并有力的抗击了外来侵略。(2)消极作用

①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②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③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④从其动机看,仍然是维护和巩固一家一姓的统治,具有反动性。

⑤从其采取的措施看,是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将对全国的统治最大限度地置于皇帝一人之下,杜绝和排斥其他人的干预,而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的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这就从根本上预伏了更大更强烈的统治危机。同时也从反面说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可供调节的余地越来越小,从而说明封建制度渐趋衰落。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中国古代基本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2、最大特点是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君主,且趋势不断加强,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本质是人治

3、一直存在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中央通过分权和对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严格控制地方,中央在对地方的斗争中占据上风,矛盾最终在北宋解决。

4、皇权借助神权、宗法制父权和儒家伦纪纲常逐步加强,在对相权的斗争中皇权不断强化,矛盾在明朝解决。明清时期出现的特务机构、军机处等非正常集权手段是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

5、以三省六部制为代表的中央行政体制,以科举制为代表的选官用人制度,以维护官僚队伍廉洁高效的监察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高度成熟的三大标志。链接一、选官制度:

1、西周:贵族世袭的“世禄世卿”制度;2、战国、秦、汉初:按军功授爵;3、汉武帝时期:察举制(郡国推荐)和征辟制(官府征聘)

4、魏晋南北朝:按照门第高低选官的九品中正制;5、隋唐至明清:科举制。

6、意义:扩大统治基础;提高官员素质;确保帝国繁荣。③促成读书风尚、教育的发展,有利社会重学风气形成,促成社会稳定。④以考试方式选官,有利社会公平公正,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甚至有时可以缓和民族、阶级矛盾(清等),具有合理性。⑤使儒学得到发展,造成被选拔的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造成工商业和科技得不到发

展,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二、监察与谏议

1、监察制度(对官僚):秦朝监察机构是御史大夫;汉武帝时是刺史;明清中央有都察院,各省有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对皇帝):隋唐是门下省,宋代是谏院。

3、评价:第一,这两种制度既不能从根本上制约至高无上的皇权,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的腐败和低效。第二,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仍有重要作用。三、中国古代的三大地方行政制度见优化设计P

第二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

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1、农业的起源

原始农业是从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而来的。中国农耕经济起源有多中心的特点,但是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培植粟和水稻的国家之一,远古社会就形成北方以粟麦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稻生产为主的农作物种植格局,并在各自的扩展、传播中相互交融。中国古代农业经济还具有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的特点。

2、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农田水利的发展

(1)从耒耜到铁农具: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人们主要使用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简单的劳动工具。进入文明时代,耒、耜仍是人们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掌握了冶炼铁的技术,铁农具逐渐代替了过去的石制、骨制等笨重易损的农具。这一变化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

(2)犁耕技术的发展:约在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西汉中期,犁壁的发明使用使牛耕得以推广。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已经出现了曲辕犁。曲辕犁的发明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古代灌溉工具的进步,也是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重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古代引水机械的重大发明,东汉时发明,曹魏马钧改进)、筒车(唐朝时发明,以水利为动力)等

(4)水利设施和水利技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推动了水利建设的发展,著名的芍陂、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陆续建成。西汉的漕渠、白渠都对农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古代劳动人民充分发挥创造能力,因地制宜兴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西汉时期开始在西域兴建的坎儿井突出说明了这一问题。从汉代起,政府经常组织大规模的治理黄河工程,东汉时王景治理黄河尤为著名。中国古人积累了丰富的农业技术经验,有着精湛的农学知识理论。中国古代的农学著作中,包含了大量关于水利建设的内容。3、农业生产的基本方式

(1)千耦其耘: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2)个体农耕: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应运而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他们拥有部分土地,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当时自耕农的主要经营方式。4、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产生的条件、特点和评价(1)产生的条件

①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逐渐普及。

②农民不同程度地拥有一定土地、农具、耕畜等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③为了求得生存,农民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④历代统治者采取重农抑商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③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具有较强的稳定性④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3)评价

自耕农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狭小生产规模和简单的

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越来越阻碍和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和成长。二、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2、商周以来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实质:井田制实质上不是土地国有制,而是一种名义上国有而实际上是各级奴隶主贵族私有的土地所有制形式。②历史:产生于商,强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1)出现和兴盛: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遭到破坏,出现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井田的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行层层封授,周王将全国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可以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分封给士。史料证明商代已经实行井田制,西周是井田制度最鼎盛的时期。井田制中有“公田”和“私田”之分。“公田”实际上为贵族占有,“私田”是劳动者的份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2)瓦解:春秋时期,井田制开始走向崩溃。它一方面表现为大量“公田”被抛荒,另一方面则是部分“私田”逐渐成为使用者的私有土地。随着私有土地的发展,各诸侯国为刺激生产积极性、扩大剥削量,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春秋前期,齐国管仲采取“相地而衰征”的措施,打破了井田制中“公田”与“私田”的界限。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按田亩实数收税。晋、楚、郑等国也推行了类似的税制改革。这些改革,实际上使土地私有制合法化。这些改革在客观上承认土地的私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3)废除: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大举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全面的肯定。商鞅变法还培植了一批新兴大土地所有者。在此前后,各国也纷纷变法,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③瓦解:瓦解的根本原因是春秋时期生产力的发展。铁器牛耕的出现,使“私田”的开垦增多,“公田”被大量抛荒;各诸侯国的改革在客观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商鞅变法更是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对土地私有制给予了全面的肯定;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井田上的劳动力日益减少,缺乏安定的生产环境;而井田制的瓦解又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战国时期,井田制已经大部分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3.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

(1)主要形式: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和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2)土地兼并:在私有土地中,除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外,就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的土地有多种来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宋初“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使土地兼并更为激烈。到明清时期,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商品货币经济繁荣,通过土地买卖广占田地的现象日益普遍。

①根源: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由于地主阶级是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封建王朝不可能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

②危害:土地兼并造成大量小农破产,一方面使农耕生产秩序遭到严重破坏,使国家失去财政税收的主要来源;另一方面导致阶级矛盾尖锐,进而危及到封建政权的安危。

③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统治者往往采用“均田”和“限田”的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问题。(3)“均田”和“限田”: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统治者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的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经济。485年,北魏颁布均田令,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这些土地的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缴纳租税,并服徭役和兵役。隋代至唐初,均田制的具体内容虽有调整,但基本精神不变。明清建立之初,统治者均通过减免赋役、官府提供耕牛和种子的方式,鼓励小农垦荒。

4、租佃关系的发展

①历史: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产生了,自宋代开始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明清时期租佃制普及到全国。

②产生原因:租佃制是封建社会土地兼并的必然结果。

③地租形式的变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农民身份的提高,货币地租成为一种重要的地租形式。

④积极作用:契约纳租方式的确定,使佃农对地主的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从依附关系中逐渐解脱出来的农民,生产自主权也大大提高。

三、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产业结构上:以种植业为主、家庭饲养业为辅。

①耕作方式上: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水利工程发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农业技术。②经营方式上:小农经济成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③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封建经济的基本形态。

④国家政策:小农是封建国家赋税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封建国家为稳定小农,大都采取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⑤土地制度上: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

考点2手工业的发展一、纺织业

(1)丝织业: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早在遥远的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西周以后,丝织工艺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形成了丝织业中心城市如临淄等。丝绸源源不断地外销,使中国获得了“丝国”的称号。经西汉以来不断改进,提花机进一步完善、定型。唐代出现的缂丝技艺,在宋代风行开来。明清以来江南成为全国最大的丝织品产区,南京、苏州和杭州成为三大丝织业中心。

(2)棉纺织业:宋末元初以来,棉花种植遍布全国;元代黄道婆全面革新棉纺织技术,江苏的松江在元明时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部门;柔软结实的棉布日益流行,明代后期棉布成为人们的主要衣料。

二、冶金业

(1)青铜冶铸:商代成熟,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历时约15个世纪,是我国的青铜时代。商周时代的青铜器,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齐备,使用广泛,技艺精湛,展示了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湖北大冶铜绿山古铜矿遗址,展示了古代先进采矿和冶炼技艺的实际面貌。

(2)冶铁炼钢: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铁和炼钢技术;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南北朝时期发明了我国古代最先进的炼钢法灌钢法,灌钢法的出现,提高了钢的质量,产量大增,无论产量和质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铁器的广泛使用,特别是钢广泛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工具制作上,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3)冶金燃料:早在汉代,人们就开始用煤做燃料,并用来冶铁。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焦炭冶铁,明朝流行开来。三、陶瓷业的发展

(1)制陶: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古代的先民创造了闻名于世的陶器工艺,如纹饰缤纷的彩陶,薄如蛋壳、黑亮如漆的黑陶,熠熠生辉的白陶等。

(2)制瓷:制瓷技术:东汉晚期,人们烧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时烧制出白瓷,隋唐进入成熟期;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元代烧出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创造了粉彩和珐琅彩。

(3)享誉世界:至迟从唐代起,陶瓷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四、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家庭手工业: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家庭手工业在古代带有普遍性。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展。②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是官营手工业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2、官营手工业:①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使用官府供给的原料,在工官的监督下,制作加工官府指定的产品,职业世袭,世代为官府劳作。官营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官营手工业代表着当时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直到明代前期为止,官营手工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②官营作坊原料由官府提供,产品由官府调拨,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官营手工业采取强制劳动和超经济剥削手段,越来越引起工匠的激烈反抗。由于商品经济和私营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内部的生产关系不得不加以调整,出现了雇募工匠。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3、私人手工业: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工、商开始与士、农并称国家的“四民"。此后,民营手工业在曲折中发展,生产范围、规模日益扩大,成为手工业生产中日益重要的成分。明代中叶以后在制瓷、矿冶、纺织等诸多行业中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②随着私营手工业规模的扩大,其经营方式也在变化。唐代以前,私营手工业生产主要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进行。唐宋以来,私营手工业显著发展,商品经济繁荣,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深。至明中后期,雇佣众多工

人的大规模手工作坊或工场日益增多,并从中孕育出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式的雇佣劳动关系。4、古代手工业由以官营为主到以私营为主变化的主要原因(1)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2)农业生产的进步为私营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3)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封建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促进了私营手工业的发展。(4)官营手工业陈旧的管理模式,压抑了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五、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

(1)历史悠久,手工业生产长期领先于世界;规模宏大,分工细密;技术先进,工艺精湛。

(2)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在漫长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3)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4)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工场手工业出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效率的提高,劳动分工更加细致,手工业生产的规模不断扩大。到了明朝中后期,江南手工业生产中采用雇佣劳动,分工明确,更采用工场手工业经营方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的相应变化。随着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不少手工业生产部门、手工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了南方。

考点3商业的发展一、商业的发展历程

(1)原始社会末期,以物易物的原始商业产生;(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3)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人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实力强大的自由商人出现,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著名都会形成;(5)隋唐时期,商业贸易蓬勃发展,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国际大都会,海陆外贸空前繁荣;(6)宋元时期,纸币出现并广泛流通,商业发展进入新的高峰期;

(7)明清时期,出现大批商业市镇,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白银广泛使用,商帮形成,如徽商、晋商等。二、市场的发展

市的发展特点由有时间和区域的限制到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注意汉至唐前期、唐后期、北宋。(1)汉代的市作为集中贸易地,场所有严格的规范,管理相当严格,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2)六朝时期出现了民间集市“草市”,政府设立“草市尉”等官职施行经济管理。(3)唐代草市的作用显著,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商业中心,还出现了夜市。

(4)宋代的“市”不再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不再封闭在政府规定的墙垣之内,而是分散于宅屋之间;原本不许设立市的城郊和乡村也出现了“市”;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视;草市、夜市更加繁荣,草市内还有完备的饮食设施。

三、城市的发展(1)西周至唐朝

①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②坊市分明:坊市分开;③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2)宋代

①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②坊市破界: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③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3)明清:城市的生产性、商业性增强。

(4)中国古代城市形成的主要途径一种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作为统治阶级政治中心发展起来的“城”,二是以工商业经济为基础的作为商品交换中心发展起来的“市”。(5)中国古代商业都市发展规律

从兴起的原因看,战国到寒带的城市多是因为政治中心、军事重镇而兴起为商业都市。唐宋以来,商业都市多以工商业发展兴起;

从功能看,商业都市的政治功能逐渐减弱,经济功能逐渐增强;

从地域分布看,商业都市从战国到唐朝主要分布在北方,到唐朝以后,南方的都市数量明显多于北方,明清时期,江南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四、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特点及影响1、发展变化

①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在城市,后向农村发展;先定时间、地点,后打破界限。

②交易内容的变化:先以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后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转向市场。

③交易媒介的变化:开始是物物交换,后出现一般等价物贝等货币,后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时还出现纸币交子。

④商人组织的变化: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地缘纽带和业缘组织。

⑤流通领域的变化: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及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2、特点

①起源早并且在不断发展;②经历了自由发展和长期受压制两大阶段;③商业水平不断提高,为商业发展提供了很多机遇;④外贸是重要组成部分;⑤没有发展成近代真正的新经济因素资本主义商品经济3、影响

刺激了农业、手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对自然经济起了破坏作用,同时也是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挑战。在商品经济繁荣的明朝中后期,江南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的生活和观念也发生了变化。4、宋代商业的繁荣

(1)特点: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海外贸易发达。

(2)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①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②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③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④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⑤纸币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5、明清时期商业呈现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②农副产品商业化;③劳动力成为商品;④出现区域性商人群体,如徽商、晋商

考点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一、明清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表现:

1、农业的发达:农业技术世界领先,双季稻大面积扩种,玉米、蕃薯等高产作物引进并推广,棉花种植普遍等;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

2、手工业的发达:私营手工业已经取代了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手工业技术也明显提高,《天工开物》涉及的约#&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3、商业的繁荣: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明中后期,在运河沿线、江南等地区一大批商业市镇兴起。

4、国力强盛:明清盛世时期的国际地位比前代明显提高,综合国力在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表现在: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的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洲,世界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中国,中国是当时世界经济和贸易的中心地区之一。二、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的条件:

(1)发达的农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2)发达的手工业培养了熟练的工人。(3)发达的商业和古代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活跃。

(4)充足的货币条件,白银成为普通流通的货币。(5)传统科技的发展。2、概况: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清朝有了缓慢发展。(集中于江南地区的纺织业和制瓷业)但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机户:早期的资本家。机房:早期的手工工场。机工:早期的雇佣工人3、本质特征:雇佣关系

4、缓慢发展的原因:

(1)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无自由劳动力。(2)缺乏资本积累,重重关卡,征收重税。(3)推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政策。

(4)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重本抑末、重儒轻贾的价值系统,极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5)总之,根本原因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认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的必然结果,它的产生说明,在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是中国封建社会衰落的重要表现,对明清政府政治经济的发展,对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产生都有重要的意义。但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着它的成长、发展,说明封建生产关系不能容纳新的生产关系三、重农抑商

1、首倡:商鞅变法2、含义:强调重视发展农耕,限制工商业的发展。3、原因:根本原因:由自然经济的经济基础决定的。重要原因(目的):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即农民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充当者。(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4、历代重农抑商的措施

(1)原始社会末期到战国:重视和鼓励(2)战国时的秦国:重农抑商A、身份上贬低商人的地位,重本抑末。B、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C、重征商税。(3)汉代:全面控制工商业

(4)中唐以来:对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松动)

(5)明清:闭关政策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

5、评价:农业是基础,重视农业的发展是正确的策略。对于抑商要做具体分析:(1)在封建社会和封建王朝建立初期,抑商可以保障农业的发展,对封建经济的确立和封建王朝建立之初的经济恢复起了积极作用。(2)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必然的,而抑商政策的实行则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明清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四、海禁政策

1、概念:明清时期实行的一种经济政策,它禁止中国人民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正常贸易。

2、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西方殖民者向东方的扩张和对中国的侵扰。3、影响:(1)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西方殖民势力对中国的侵略,一定时期维护了国家的安全,(2)阻碍了中外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导致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中国日益封闭落后。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发展近代科技、开展国际贸易、开辟海外市场、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考点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百家争鸣

1、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主要有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说诸子百家针对当时各种社会问题,展开争论,发表不同的见解。(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

2、实质:是春秋战国社会政治经济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必然反映3、出现的原因

(1)经济:井田制崩溃。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3)阶级关系:“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们也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的政治愿望。

(4)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学术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出现私人讲学,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土,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4、诸子百家主要流派、代表人物及主张流派代表

人物主张影响道家老子哲学:“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辩证法(思想精华):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对立的两个方面,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政治:“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上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庄子提出“齐物”(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他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他的寓言、散文蕴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儒家创始人是孔子,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孟子、荀子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掠夺、战争;提倡“尚力”,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同时反对统治者的铺张浪费,主张“节用”“节葬”。墨子的思想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

法家韩非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社会不断发展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倒退,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历史观,主张变法革新。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思想适应了建立统一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在西汉以后1000多年中与儒家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5、百家争鸣的历史影响

(1)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

(2)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3)此后两千多年来的思想文化,大都可以从诸子百家中找到源头,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1*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孔子、孟子、荀子与儒家思想的形成1、儒学的创立孔子(春秋)

(1)产生的时代背景:春秋(前770年前476年),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开始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社会转型)①经济上,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开始瓦解。在这以前,“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时出现了土地私有。

②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诸侯争霸.。

③文化上,私学的兴起,文化下移,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的力量。(2)思想主张

项目内容历史地位

政治思想仁仁者爱人,要实现爱人,必须遵循“忠恕”之道。具有进步性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重视,后来要经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响。孔子也被推崇为圣人,受到后人景仰。礼克己复礼,为了实现“礼”,进一步提出“正名”的主张。具有保守性。德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哲学思想天命观对鬼神的存在持怀疑的态度,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思想教育

思想有教无类,打破了教育由贵族垄断的局面,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到扩大。教学

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

方法学习态度要实事求是;学与思结合;温故而知新(3)孔子的文化成就: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后人称之为“六经”。(4)地位: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后人称之为圣人。(5)孔子思想的影响:

①在当时并没有受到统治者的重视。②后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的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③对世界文化也有深远的影响

(6)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时期不受重视,后来为什么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不受重视是因为:

①客观方面: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割据,缺乏一个实行礼制的强有力的中央政权;而且当时各诸侯国热衷于兼并战争和改革古制,以图自强。

②主观方面:孔子恢复周礼和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正宗是因为:

①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实践理性、道德修养,在天道观、历史观、社会伦理观和修身治国等方面都提出了适合社会发展的思想主张。

②儒学礼教德治的精神,能够有效地促进人格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培养进取精神,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巨大影响,决定了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正宗地位。

③儒家思想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在能够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与方兴未艾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④汉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的思想,适应了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被捧上独尊的地位,并长期在中国占统治地位。

2、儒学思想的发展孟子(战国)

①地位: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儒家学派的重要奠基人,后人称之为“亚圣”。②思想主张

思想主张内容地位评价

政治仁政学说,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唐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之一,孟子被称为“亚圣”,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但是他的主张正如司马迁所评论的,是“迂远而阔于事情”,在当时形势下,单靠仁政是不能实现国家统一的民本民贵君轻伦理观念人性本善人格养浩然之气

3、儒学思想的发展荀子(战国)

(1)主张:①在天人关系上,他提出“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的命题;②在伦理观念上主张“性恶论”;③在治国方面,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强调礼法并用;④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⑤在君民关系上,提出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影响很大,成为有作为的帝王和政治家的座右铭。(2)地位及影响:①荀子的思想杂取百家,在很长一段时间被视作儒家的异端。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

②儒家思想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后,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4、列表对比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相同处和不同处。思想比较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

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善论性恶论

5、早期儒学形成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较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考点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新儒学)

1、含义: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的道家、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并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2、目的:给统治者披上神圣的外衣,政治上主张实现“大一统”,以加强君权,维护君主制;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维护思想上的封建专制。

3、内容:董仲舒提出了“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被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特点:新儒学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的。5、评价积极:(1)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2)对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3)发扬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局限:(1)唯心主义的成分应批判。(2)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3)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原因

①地方割据势力威胁中央政权。②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③汉武帝时国力强盛④董仲舒建立了新儒学思想体系2、影响

①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有利于巩固统一,同时也有利于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

②从此儒家思想成功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也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③使政府加强对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视,推动了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④不利于各种学术思想争鸣(百家争鸣局面彻底结束),并带有神学迷信色彩。

考点3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一、朱熹的理学思想

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1、主张和成就:

⑴理气论:以二程学说为主,部分吸收张载思想(客观唯心论)。⑵修养论:以本体论为基础的关于个人学习、实践的学问⑶社会政治理论:以道统论为依据的社会实践理论。⑷为《四书》注解,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地位高于五经)②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乐》散失)2、历史影响:

⑴朱熹在历史上被誉为一代儒学大师,仅次于孔孟。⑵他的思想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百年之久。⑶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二、对宋明理学的认识:见课本P18页

1、科学或可取的一面:①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和平发展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和谐,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国家、人类都需要和谐的意识。②宋明理学具有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为理想不懈追求传统的形成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③宋明理学崇尚道德,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进文明的进步。④宋明理学强调力行。力行意识及其所体现的务实倾向和自强的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2、不科学或不可取的一面:①尊卑等级观念;②重男轻女的观念;③因循守旧的观念;④重利轻义的观念;⑤重礼轻法的观念。

3、对宋明理学应采取的态度:批判、继承、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

考点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一、李的思想1、历史背景

(1)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2)社会风尚在商品经济冲击下发生巨大变化,人们竞相逐利;

(3)不少士人试图跳出“四书五经”的束缚,他们有着追求个性和发展经济的要求。

(4)李贽任职期间,目睹了官吏和道学家的虚伪无能,不愿与之同流合污,形成了“离经叛道”的性格。2、思想观点:《藏书》《续藏书》《焚书》《续藏书》等著作。

(1)政治思想:大加鞭挞程朱理学,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提倡个性自由发展;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2)哲学思想:提出“万物皆生于两”,从根本上否定了“天理”的存在,动摇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3、评价李贽的“异端”思想

(1)在理学占统治地位的明代,李贽将矛头直接封建正统思想和封建礼教,强调个性发展、思想自由,具有鲜明的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

(2)这种思想代表了中小地主阶级和工商业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的进步性。李贽提出了不少与封建正统思想抵触的进步思想,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二、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说(号梨洲,浙江余姚人)

1、主要经历:①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述;③是浙东学派创立者。2、思想主张:

⑴最精彩之处:敢于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思想。

①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②呼吁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③提出臣民平等的思想(实质:反君主专制)

⑵具体制度: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认为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是学校而非君主。⑶经济思想: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反映:清初工商业繁荣的情况)3、代表作:《明儒学案》、《明夷待访录》4、思想评价:

⑴这些主张是传统社会生产关系变化的具体反映。

⑵为中国近代反专制主义的思想家们提供有力的思想武器。三、顾炎武具有启蒙精神(人称亭林先生,江苏昆山人)

1、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复社,反对宦官专权;清军南下参加抗清活动;②失败后游历北方,是大学者,开清代考据学之河。2、思想主张:

⑴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和官僚士大夫的腐败。

⑵提出“众治”的主张: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原始的主权在民思想)。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思想(梁启超归结)。⑷提出“经世致用”,注重实学(三人中最注重实学)。3、代表作品:《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都涉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实用学问)。4、思想评价:脚塌实地的学风对晚清学者影响很大。

四、王夫之“孤秦陋宋”的批判(字而农,号姜,人称石船先生,湖南衡阳人)1、主要经历:①早年参加抗清斗争;②失败后隐居著书,收录《船山遗书》

2、思想主张:

⑴政治思想:主旨“循天下之公”,抨击“孤秦”“陋宋”,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作私产的做法。如:批判秦朝的暴

政:横征暴敛。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法制之弊是政治腐败根源。提出“趋时更新”的发展观。⑵哲学思想:唯物观点:提出“气者,理之依也”“天下惟器”,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唯物主义思想家)辨证观:“静即含动,动不含静”。3、代表作品:《船山遗书》

4、思想评价:王夫之的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五、概括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背景明清之际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1)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统治阶级极端腐朽;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人民起义风起云涌。

(2)经济上,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3)思想文化上,一方面理学占统治地位,八股取士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旧、陈腐不化;另一方面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近代科技的传入使一些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2、共同主张

(1)经济上,都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提倡“经世致用”。(2)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独裁,主张“人民为主”。

(3)思想上,从儒学思想中吸取有益营养,构建起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3、影响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历史进步性。

(1)经世致用思潮影响深远。其实事求是、博学考据的治学方法开清代考证学术之风气,而立足现实、学以致用的观念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2)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间仍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对儒学的继承与批判,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3)局限性:仍属于封建思想范畴(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不占统治地位,无法撼动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不能引起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4、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以“异端”自居的明朝进步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平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惊惧。(2)反封建专制。清初黄宗羲揭露君主“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得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害”的结论。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强调“经世致用”的实际学问,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当时其他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黄宗羲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5、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与欧洲启蒙思想的差异(1)历史条件

①政治条件:中国封建制度虽然走向衰落,封建专制却空前强化,封建统治仍十分稳固,还未形成资产阶级力量;而西欧已进入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代,封建统治风雨飘摇,资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②经济条件: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而欧洲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迅速发展。

③文化条件:中国封建传统文化仍占统治地位;欧洲的文艺复兴使资产阶级文化迅速传播,为启蒙运动奠定了基础。

(2)内容差异:中国的思想家抨击君主专制,提倡注重实际,具有初步的民主色彩,但未明确提出建

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启蒙运动批判封建制度,并为之设立了一套政治方案,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3)影响不同: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一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对后来的辛亥革命只起了一定的影响;启蒙运动则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动员,极大地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对亚洲革命运动也起了一定作用。六、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1、对待儒家思想的正确态度

(1)总的原则是既继承其中的精华,又要剔除其中的糟粕,批判和否定其中的消极因素。(2)要继承儒家传统文化中的宝贵遗产,如“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历史责任感,“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追求,安贫乐道的精神力量,它所宣扬的人道主义精神,坚毅的人格,积极的生活态度,爱民态度和仁爱意识,尊老、敬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为人准则等。2、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儒家思想所倡导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3、儒家思想的世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儒家思想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4、儒家思想的消极方面

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其自身的消极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它是封建文化的文化,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了人们意志和人格,导致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了妇女的戒律,其负面作用是明显的;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对这些落后的内容也应该批判和否定。因此,应该肯定明清进步思想家和新文化斗士对儒家思想的批判。

第四单元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考点1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发明与改进意义

造纸术①西汉时:发明了植物纤维纸,缺点是:纸质精糙,不适合书写,甘肃天水放马滩出土的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②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为“蔡侯纸”。人类文明史上一项重要发明。

印刷术①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是唐咸通九年雕版印刷的《金刚经》。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及改进:北宋时期,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此后,又出现了木活字,到13世纪出现了金属活字。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

指南针①战国时期,我国就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发明了指南仪器司南,此后又出现了指南车、指南鱼等。②北宋时期发明了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火药①唐代,人们在炼丹制药时偶然发明了火药。②唐朝末年,火药用于战争。③五代和宋朝时,火药还广泛应用于狩猎、开山、采石和火器。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骑士阶层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

2、怎样理解四大发明对近代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

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①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②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使封建统治阶级日益衰落;③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连成一个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过度。

3、中国古代科技高度发展,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长期相对稳定的政治格局为科技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环境。②生产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繁荣促进科技的进步。如农业发展推动农学、数学等的发展。③各民族间的联系和经济文化交流的持续发展与不断加强。④教育和科举制的完善促进了科技的进步。教育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科举制提供竞争机会。⑤明清以前历代统治者大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外交流频繁,大量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本国科技的发展。⑥中华民族具有勤劳、刻苦钻研、重视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富于智慧和创新精神,尤其是广大科技劳动者。⑦中国古代传统思想(如“农本”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古代科技的发展。⑧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制度功不可没,科技成就的取得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⑨在中国古代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中世纪的欧洲却一蹶不振。中国科技一枝独秀,没有强大竞争对手的中国古代科技走在世界的前列。4、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渐趋衰落的原因:①渐趋腐朽、衰落的封建制度,是中国古代科技衰落的根本原因。②自

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固有的分散性和狭隘性,不可能使科学应用达到较大规模,从而使近代科学的产生和应用失去了应有的土壤。③在长期的重农抑商政策下,科技人员地位低下,影响着科技创新的积极性。④推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与世隔绝,严重阻碍着中外科技交流。⑤明清统治者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如八股取士,文字狱,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把大量知识分子迫入了脱离实际、脱离生产、脱离对自然界观察研究的歧途,使科技失去了发展的政治文化基础。⑥科技体系结构不合理,科技长期处于经验层次,重视实用技术,轻视理论提升。⑦统治阶级从根本上对科技不予重视,重政轻技、重道轻器等传统观念和理性精神的缺乏,严重束缚了科技的发展。⑧科举制度导致了教育的落后,扼制了科技的发展。中国封建教育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封建官吏为目的,很少涉及生产和科学知识;在教育上采取的私塾教育,既不利于科学间的互相融合,也不利于培养大批人才

5、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成就和局限的启示:①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经济搞上去,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②要大力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事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③要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作用,要建立知识创新体系,鼓励知识创新。④要充分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明确科学技术的作用。⑤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明确在激烈的科技竞争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极其重要的。⑥要全面行使国家职能,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

考点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一、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含义文字以一定的可视符号系统,将人们的社会生活经验、情感、语言、思想等记录下来,并大大突破了口头语言的时间、空间限制,使人类文化得以在空间上传播交流和在时间上世代传承,对人类社会文化的积累和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2、汉字的起源与演变

(1)起源: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的一些刻画符号,与后来的成熟文字有一定的渊源关系。(2)成熟:距今三千多年的商代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早的成熟文字。商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称为“金文”。西周晚期,形成金文的标准文体“籀文”。(3)统一:“书同文”。秦统一时,秦始皇推行“书同文字,”以秦国的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后又以书写简便的“隶书”作为新字体。

秦统一文字的背景:1)随着社会的发展,汉字数量不断增加,使用也更加广泛和频繁

2)春秋战国,汉字交流的功能受到严重削弱,不利于文化的发展和生产的进步,而且也不利于国家的统一3)秦统一六国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统一。

秦统一文字的影响: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增强了民族的认同感和民族凝聚力,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汉字演变发展的总趋势汉字按照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脉络演变发展。①由繁到简,其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②字形字体逐步规范化、稳定化。(1)古文字阶段,演变的序列是甲骨文、金文、篆书、秦隶。

(2)隶楷阶段,演变的序列是隶书、楷书。隶书盛行于汉代,魏晋时期是隶书向楷书的过渡阶段。楷书盛行于隋唐。隶书和楷书是正式书体。在隶楷阶段,还出现了辅助书体草书和行书。二书法

1、出现的原因及特征

①单体汉字字形丰富、数量庞大、线条多变为富于个性化的艺术再创造提供了可能性和前提条件;

②具有艺术素养和精神追求的知识群体的形成和壮大,则为发展汉字书法艺术提供了人力准备,这也是书法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异彩纷呈的动力。

特征以笔墨黑白空间和线条的刚柔枯润,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志趣。2、发展的两个阶段①魏晋前(自发阶段):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其审美功能。②魏晋后(自觉阶段):书法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3、历代书法发展

时期特征成因书法名家

及作品备注

秦小篆圆润纤细,布局均匀李斯《泰山刻石》实用性文字汉隶书雄放洒脱,浑厚深沉《石门颂》

魏晋南北朝行书虚玄灵动汉末社会危机;士人群体形成;笔墨纸张等文具改进王羲之《兰亭序》书法艺术的定型时期

隋唐草书:狂放不羁;楷书:注重规范法度国家一统,经济发达,文化繁荣

思想开放,兼收并蓄,王朝鼎盛,政治、经济繁荣张旭、怀素;颜真卿《多宝塔碑》、柳公权《玄秘塔碑》书法艺术的高峰

宋代追求个性而忽略法度,倡导有意无法宋代重文、理学的发展,市民阶层兴起,社会生活丰富多样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

明代强调个性创造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祝枝山、文徵明4、楷书、草书、行书等书法的特点

(1)楷书:始于东汉,通行至今;楷书笔画详备、结构严整,是规范化、标准化、楷模化的字体,具有实用价值。(2)草书:草书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草书的特点是笔画简约,钩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纵性;草书实用性不大,但却是书体中艺术性最强的一种

(3)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是一种最活跃的书体。

5、书法艺术的意义

1)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2)书法崇尚自然的审美观念,创造着第二自然。

3)书法可以益生益智,提炼情感,唤起激情,延年益寿。4)书法是人格修养的一种好方法。5)书法是调节心理平衡的有效方法。三、中国画

1、中国画的种类、特点

(1)种类:从用色上分为水墨画和设色画;从表现手法上分为工笔、兼工带写、写意三种;从画科的内容上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画家的社会阶层分为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

(2)特点:一方面形成了注重写实的宫廷和民间绘画,另一方面出现了非功利、重写意的文人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2、历代绘画艺术发展

时期特征成因绘画名家及作品备注原始社会自然、生动、质朴,

粗犷又不失浪漫《集体舞蹈图》绘画艺术的源头

夏商周以人物肖像为主,有壁画、帛画《人物龙凤图》绘画艺术处在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秦汉门类丰富,线条流畅,色彩绚丽。浪漫、神秘又不失古拙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夫妇宴饮图》魏晋南北朝文人画:以形写神,注重抓住描绘对象的精神气质反映汉末社会危机,特立独行的士群体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理论:中国古代开创之作

隋唐创制法度,淋漓尽致地表现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全面发展。“吴带当风”的吴道子《送子天王图》中国古代绘画的一个高峰。人物画占主要地位

宋元山水画成为独立的画种,画家更加注重意境。民间风情画出现重文,文人阶层不断壮大;理学的兴起;文化普及;

商业兴盛,城市发展;

市民阶层兴起马远《山径春行图》、夏圭《山水十二景》、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绘画艺术全面发展明清风格奇特,不拘成法。

民间绘画兴盛时代变化、社会动荡朱耷《松鹰图》士大夫的人文画成就最为突出

考点3文学成就一、诗经

1、内容: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篇。分为风(民间歌谣)、雅(贵族饮宴时演唱的乐歌)、颂(贵族宗庙祭祀时演唱的乐歌)。其中的“国风”是精华部分,它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境况和思想感情。

2、特点:多以四言为主,采用重章叠句的结构形式。

3、文学地位: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起源,为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奠定了基础,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深刻的影响,在中国文化史和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二、楚辞(1)含义:战国时期屈原等人采用楚国方言、吸收南方民歌精华创造的一种新的诗歌体裁。

(2)特点:句子参差不齐,采用自由灵活的句式,比较自由活泼。(3)代表作品《离骚》。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端。三、唐诗

1、兴盛原因: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诗歌的辉煌;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2、特征:前期的诗歌开朗奔放、刚健清新;后期的诗歌反映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3、代表人物①李白(“诗仙”):放荡不羁,蔑视权贵,他的非凡气魄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②杜甫(“诗圣”):是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他长期生活在颠沛流离和饥寒交迫中,体味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其作品被誉为“诗史”。

③白居易:在对黑暗现实的猛烈批判中寄托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和对民间疾苦的深切同情。四、宋词

1、起源和特点:起源于民间,又称“长短句”,词的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更加灵活自如地抒发感情,并可配乐演唱。2、宋词繁荣的原因:文人喜欢;上层人物提倡并参与创作;宋代城市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为词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市民阶层的扩大,城市生活丰富,娱乐场所需要大量歌词;两宋时期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尖锐,词更能表达词作家的思想情感。3、代表人物及名篇

北宋:李煜,代表作《捣练子令》情景交融、柔美清婉;苏轼以豪放的思想感情,描绘雄浑壮观的景观,给词注入了强劲的活力,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显示出一派即飘逸又豪放的高远境界;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是一位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代表作《永遇乐》。

南宋:岳飞把自己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写入诗词;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是其豪放词的代表作,与苏轼被合称为“苏辛”;陆游,南宋大诗人,写有大量豪放和婉约词篇。五、明清小说

1、小说由来: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出现短篇小说,称为传奇,内容主要表现士大夫的生活,以言情为特色,唐传奇标志着中国小说渐趋成熟,对后世小说、戏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宋代出现话本,话本是宋元时期主要的小说形式,它把中国小说的发展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2、明清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①繁荣的原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达,新兴工商业城镇兴起;市民阶层的崛起;在印刷术不断完善和新兴社会群体对文学精神食粮需求的刺激下,书坊书肆迅速发展起来;社会识字率的普遍提高使得越来越多的下层文人跻身于专业小说作家队伍中;各种社会危机、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使得一些文人对现实进行批判。②成就:通俗文学获得蓬勃发展,出现了《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等风靡全国的“四大奇书”。短篇小说“三言”“二拍”也广受人们青睐。

③特点及成因: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风气,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社会繁荣的背后蕴藏着深深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3、明清小说的特色与明清历史的联系

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

联系:①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

②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的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社会日益

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六、中国古代不同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正确理解文学所反映的鲜明的时代特色(1)春秋时期,处在奴隶社会时期,奴隶处于社会的底层,《诗经》中的一些诗表达了奴隶反抗压迫的强烈要求。(2)战国时期,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屈原的《离骚》等诗篇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3)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达,田猎、巡游之风盛行,专事铺陈辞藻、文采华丽的文体,赋应运而生。

(4)唐朝时期,我国南北统一,疆域辽阔、政治稳定;农业、手工业、商业全面繁荣;国内各族人民之间、中外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初唐诗人的诗充满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盛唐诗人李白的诗作豪迈奔放,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寄托了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深情厚意,充分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是唐朝最繁盛时期的写照;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代,其诗作则更多地反映人民的悲惨生活及安史之乱所造成的社会经济的凋敝;由于唐代城市经济繁荣,因此出现了适应市民需要的传奇小说。

(5)两宋之际及南宋时期,山河的破碎和民众的苦难激发了词人们救亡图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词人李清照的词充满了对故国的思念之情,岳飞的词则充满了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辛弃疾的词充满了报效国家、收复中原的爱国之情。

(6)在元朝时期,由于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汉族文人进取无望,心情压抑,因此元朝的散曲多反映了汉族文人逃避现实的愁闷情怀

(7)明清时期手工业、商业不断发展以及一大批新兴工商业城镇的兴起,城市经济繁荣,为小说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小说繁荣的根本原因。在城市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市民阶层兴起,他们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也需要新的精神生活,而作为通俗文学代表的小说便繁荣起来,出现了“四大奇书”。

明清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之风,传统的轻商思想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在“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了文学世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严重的社会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主要有《红楼梦》《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等。

考点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一、京剧的产生戏曲的高峰

1、背景:明清时期,北京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亦成为休闲文化的一大中心。2、形成过程

①起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演出。徽调融人北京语汇。徽调风行,在京城扎根。

②形成:道光年间,广大艺人经过多次表演实践,使得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形成“徽汉合流”的局面。又吸取昆曲、梆子腔等许多地方戏,字韵更加规范讲究,形成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③成熟: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迎来第一个繁盛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十三绝”的著名艺人。京剧发展成为唱腔优美、行当齐全、化妆考究、表演规范的艺术体系。

3、影响:不仅在中华民族灿烂的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在人类文化艺术的殿堂上也放射着奇光异彩。4、艺术成就:

①是融和文学、音乐、美术、舞蹈等多种艺术因素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中国的“国剧”②承了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优秀成果,成为中华民族的优秀遗产而代代流传;

③形成了一大批题材和表现形式多样的优秀剧目,其中相当多的一部分剧目表现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美好品质。5、特色:①形成之初既吸收了许多地方剧种的优点,民间地方色彩较弱;

②在文学、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各个方面,通过无数艺人的长期舞台实践,形成了一套相互制约、相得益彰的格律化和规范化的程序。

古代希腊罗马

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

一、古希腊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1、地理概况: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崎岖,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半岛上重峦叠嶂,山势陡峭,难以翻越。

2、影响

1)对政治的影响:为群山所分割、阻隔的小块平原,有助于形成古代希腊天然的政治单位小国寡民的城邦。正是这种小国寡民的城邦才有条件建立公民直接参与的民主政治,而且难以形成统一的政治中心,不易建立领土广大的中央集权国家,极不容易形成专制。

2)对经济的影响:平原少、土地贫瘠,农业生产条件十分恶劣,使得希腊人只有通过商业贸易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且古希腊海岸曲折,众多海湾良港,温和的地中海式气候,为工商航海贸易提供了便利条件。

3)对价值观念的影响:商品经济必须以平等作为交换原则,商业贸易的进行与发展亦要求有相应自由的环境。这一切都有助于古希腊人平等观念的形成和民主政治的建立

4)对民族精神的影响:小国寡民的城邦,人多地少,随着希腊人口的增多,人地矛盾更加突出,希腊人不得不到海外去建立殖民地。殖民运动不仅缓和了希腊的社会矛盾,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且形成了古希腊民族勇于开拓进取、善于求索的民族精神。二、雅典民主政治的内容及其意义(一)民主政治形成的原因:

1、地缘因素多山、多港、多岛,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航海业发达,商品生产和海外贸易占主导地位,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

2、经济因素古希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经济和文化交往活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观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

3、政治因素古希腊城邦小国寡民,具有各邦长期独立自治的特征。希腊城邦政体的类型大致分为民主制、贵族制和君主制等。雅典和斯巴达是最著名的城邦,斯巴达实行贵族制,雅典以民主制著称。贵族制由元老院和贵族会议掌权,是一种集体领导的制度;民主制的特点是人民主权和轮番而治,是一种较充分的民主政治。各种政体虽然不同,但都体现了公民政治这一特点,古希腊各城邦出现了近现代几乎所有的政体形式,这是希腊对人类社会政治制度发展的贡献。

(奴隶制文明城邦制度确立,贵族制取代君主制,是民主政治形成的政治条件。)

4、社会因素:形成一定数量的平民阶层,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成为民主政治形成的直接原因。5、思想因素海洋文明中形成的集体平等相对独立和自由意识。平等互利观念6、主观努力(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希腊思想家政治家的鼓动和改革。

7、亚非文明的影响古希腊靠近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二)民主政治的演变过程:君主制贵族制民主制。(三)民主政治的确立过程:1、基础梭伦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94年开始;②原因:贵族与平民矛盾尖锐;③内容:废除一切债务和债务奴隶制;设立民众法庭;确立新选举法;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的等级,打破了贵族制强调出身的世袭原则。④意义:将国家引上民主的轨道。2、确立克里斯提尼改革

①时间:公元前509年后;②重要举措:陶片放逐法;③意义:最终确立。

3、顶峰伯利克里改革。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他进一步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

(四)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

2、公民大会的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

3、国家最高长设行政机关是五百人议事会,负责处理日常政务,召集公民大会。4、陪审法庭是国家最高司法机关和监察机关,对公民大会的决议拥有最终核准权。

5、国家一切官职向各等级公民开放,国家官员由选举产生。各级公职人员实行“公职津贴制”。(五)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人民主权与轮番而治

1、人民主权雅典的国家管理大权掌握在全体公民手里。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大会、五百人议事会、陪审法庭和其他军事、行政机关的人员构成及运转原则,都是这一特征的充

分体现。

2、轮番而治所有公职人员都实行任期制。所有公民轮流统治与被统治。公民内部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人人有权参政议政。一个人统治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统治。在具体运作上,国家公职人员的选举都用抽签方式决定。这最能体现轮番而治的原则。

3、少数服从多数五百人议事会、民众法庭及其他军事、行政机关内部,在运转时实行集体领导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

(六)雅典民主制的评价

1、优越性:①伟大创举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②廉洁行政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③巨大效率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④文化成就创设了思想开放自由的社会条件,推动古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都取得辉煌的成就,产生了灿若群星的文化巨匠。⑤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2、局限性:①代表性民主范围狭隘,真正享受到民主的毕竟是少数,而且还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

②男权主导是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和夫权社会;

③暴力机器是维护本邦统治的工具;雅典实行民主的根本目的是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凝聚起来,在城邦激烈竞争中,防范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

④无政府主义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滥用误用、民主的泛滥。(七)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与古希腊的民主政体的比较比较项古代中国古希腊

政体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以雅典为代表的民主政体政体特点皇权至上、政权世袭主权在民、轮番而治

形成条件依托大河平原、小农经济、国大民众依托海洋港湾、工商业经济、小国寡民

政体之利有利于维护民族和国家的统一,大工程的兴建,保持文明发展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使公民有自由发挥才能的空间,促进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政体之弊易产生暴政和腐败;随着文明的进步以及人类自主意识和观念的增强,这种专制政体成为束缚人类自由和社会进步的障碍它把权力交给所有的公民,轮流坐庄的形式易导致极端民主。权力的分散性,也是古希腊文明衰落的原因之一

作用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中国、希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与其制度建设密切相关。并且他们的政治制度为后代沿袭和仿效

考点2罗马法罗马法的内容及作用

(一)含义: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内容:①主要调整财产关系,规定奴隶制和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核心)②保护除奴隶以外自由民的权利,提倡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护他们的多种权利。③制约或消除父家长权、夫权等。

(二)罗马法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法律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成和发展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产物。罗马法是伴随着罗马国家的起源而起源,形成而形成,繁荣而发展的。

(1)古希腊文明的影响。古罗马是古希腊文明的正统继承者和西方古典文明的新的开拓者,无论在政治思想文化艺术还是法律上,古罗马都继承了古希腊的辉煌文明并有所发展。如希腊人理性的政治精神和自由而尊重法律的理性思想对罗马法的影响;当然,我们更不能忘记罗马人的实用理性将思辨王国的成果最终落实到了现实的实际事务中,在具体的法律制度里面体现着理想精神,传承着希腊文化。(2)不断发展的罗马经济是罗马法逐渐形成的经济基础。

(3)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和奴隶的起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和对外扩张活动是罗马法不断发展的动力。(4)海外贸

易的发展是罗马法成为“第一个世界性的法律”和“充分预料到现代私有制的法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三)发展演变1、罗马法的开端:《十二铜表法》

(1)背景:共和国的诞生和平民的长期斗争。

(2)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3)本质:维护私有财产权和维护贵族利益。

(4)积极意义:按律量刑,贵族再不能随意解释习惯法。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铜表法》的形成是平民的胜利。

(5)地位:罗马法的渊源(罗马的基本法)。第一部成文法。2、完备:《查士丁尼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1)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查士丁尼学说汇纂》和《查士丁尼新敕》。(2)评价

①标志着罗马法已发展到完备阶段。②成为维系东罗马帝国的有效工具。③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3)比较《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项目《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时间颁布于共和国时期颁布于东罗马帝国时期

背景贵族与平民长期斗争的产物查士丁尼为巩固帝国统治而编纂宗旨主要维护贵族利益协调帝国内各种利益关系内容对传统习惯法的记录和整理大量法律文献的汇编

地位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是罗马法的开端,范围狭窄,掺杂着大量古老落后的习俗标志着罗马法的完备,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对近现代法律产生了深远影响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继承和发展

(4)演变过程趋势总结:(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变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纂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5)分类从形式上:分为成文法与习惯法。

①习惯法:特点: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局限:为保护贵族特权提供可方便。②成文法:背景:平民和贵族斗争。诞生的标志:《十二铜表法》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的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从结构上:包括公民法、万民法。(公民法与万民法的主要区别是适用范围)①公民法: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

②万民法: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背景:罗马对外扩张,版图扩展目的:解决民族矛盾与经济问题)

从内容上:分为公法(关于国家利益的法律)、私法(关于私人利益的法律,是罗马法的核心)(四)罗马法的地位和影响:

1、地位:以《十二铜表法》为开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为总结的罗马法,是世界史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2、影响:

1)直接影响(对罗马发展的作用):一定程度上稳固了罗马帝国的统治,有利于其大肆扩张。2)深远影响(对后世的影响):①是世界上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善、对后世影响最广泛的古代法律;②具有资本主义发展初期所需要的现成法律形式,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③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罗马法的复兴密不可

分,现在许多国家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和某些诉讼原则均直接源于罗马法。(五)罗马法对近代社会的影响(为什么说罗马法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它不仅严格规定了法律主体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阐明了相关的法理,为人们提供了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

(1)罗马法是近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法国大革命后,拿破仑时期颁布的《民法典》,就是以罗马法的有关规定为蓝本起草的。不列颠法系也吸收了罗马法中的不少因素,如契约债务和继承制度等等。西方法律大都继承了罗马法中的陪审制度律师制度及诉讼原则,甚至政治制度的某些方面也来源于罗马法。

(2)近代初期,西方资产阶级根据自然法思想,制定了保障自己利益的法律,如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的《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法国的《人权宣言》等。这些法律都以罗马法的理论为基础,从中发展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天赋人权”“权利平等”等观念。

(3)罗马法的影响还波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的民法都受到罗马法的影响。我国的《民法通则》和《继承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罗马法的原则。(六)重要理念:(人类历史上永恒的价值)①“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②财产神圣不可侵犯;③渗透着自然法思想,如理性、自由、正义等。

考点3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普罗塔戈拉的思想主张1、背景:

①古希腊奴隶制经济的繁荣,为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②希腊城邦的兴起和发展,奴隶制民主政治的繁荣,是人文主义思想的重要政治保证。主要原因

③随着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参与政治生活成为当时每个公民生活的重要内容。思想家们将研究的重点从自然界转移到“人”本身。

2、代表人物:普罗泰戈拉、安提丰等人。

3、思想观点:重点是认识社会和人自身;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要求尊重习俗和法律,主张建立与自然相符的法律和习俗;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的论点;出现主张将“平等”推广到所有人的激进思想。

4、影响:推动了雅典民众思想的启蒙和解放;是近代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特别是关于奴隶制度不符合人性的观点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尤其显得难能可贵。5、对智者学派的评价

(1)积极:智者学派是希腊社会发展的产物,他们的思想对雅典民众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的作用,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主义精神的最初体现;强调人作为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

(2)消极: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忽视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认为没有是非之别,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二、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1、思想观点

★哲学思想: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认为人生的幸福和伦理道德是人类应当探究的重要问题;重视人的伦理道德,追寻人生真谛。

★政治思想:支持寡头政治,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提倡教化人民,改善人的灵魂。★伦理思想:提倡善良的道德,提出“道德就是知识”或“知识就是道德”,即所谓知德合一;向善的本质和后天的教育对于德性同样重要;他心目中的优秀个人应具备心地善良、知识渊博、富于教养、崇尚理性等必要素质。2、影响:开创了希腊新的哲学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中国与世界的阶段特征古代中国

一、先秦时期(前2070年前221年)

先秦时期是我国由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是国家产生和完善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和

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奠基时期。

政治:国家产生和完善。①最高统治权力传承秩序确立和完善;②地方管理制度产生和发展。经济:生产方式日趋成熟,土地制度转变,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文化的基础,是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文学,科学领域也有所建树,具有浓厚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二、秦汉时期(前221年220年)

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奠定了中华文明的世界领先地位。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巩固。封建社会的政治理念最终确立。经济:封建经济初步发展。精耕细作技术日益成熟。

思想文化:这个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大发展时期,不仅对后世影响深远,也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封建国家的大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

政治:南方士族地主政权占有特殊地位,是南方割据政权的社会基础;北方迁入中原,民族融合加强。孝文帝改革,加速民族融合。

经济:北方战乱,生产遭破坏,但也有短暂恢复期;北方人民南迁,带来先进工具和技术,南方不断发展;战乱导致商品经济水平低。

文化:带有分裂割据的烙印和体现民族融合的特色。四、隋唐时期(581年907年)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政治:国家统一,疆域辽阔,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典章制度先进完善,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经济:农业发展,手工业和商业繁荣。

文化:思想、科技、文学、艺术等领域全面繁荣,领先世界,兼容并蓄。五、宋元时期(960年1368年)

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经济和科技文化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

政治:国家由分裂割据逐步走向统一。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积贫积弱的局面。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并超过隋唐水平,经济重心南移。商品经济活跃,海外贸易有了重大发展文化:文学技术文化出现高峰,印刷术、指南针,科技著作,建筑技术和天文历法成就突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文学艺术的世俗性增强,突出代表有宋词和反应市民生活的风俗画六、明清时期(1368年1840年)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阶段,基本特征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社会的逐渐衰落。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商品经济空前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农耕文明开始衰落。重农抑商政策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文化:承古萌新。中西差距拉大,儒学思想活跃(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八股取士的文化专制,文学艺术繁荣并深刻反映封建制度的衰落。

对外关系:闭关锁国。古代世界

本单元主要讲述西方文明之源的古希腊、罗马。作为欧洲最早跨入文明门槛的两个地区,对后世整个西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政治上:希腊民主政治机构为人类提供了一套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议会制、差额选举制、任期制、比例代表制等,成为现代西方民主制度的源头;而在罗马的政治制度中,罗马法则独树一帜,包括民法典、陪审制度、律师制度、诉讼原则、继承制度等,构成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较为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西方法制制度的法律基础。

文化上:公元前5世纪中叶以后,有一些学者开始从以前对神的研究转为更多地关注人本身,于是出现了智者

学派、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早期的人文思想家。(民主政治的发展是人文精神产生的重要条件)他们认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主张用教育来塑造人的个性。他们对人的价值的阐述成了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近代世界

第一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考点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一、文艺复兴1、背景:

①政治上,天主教的黑暗统治;

②思想上,中世纪以来,基督教会垄断了西欧文化教育,取消了个人的思想自由,使人们生活在缺少理性思维和人文精神的蒙昧之中;

③经济上,14世纪以来,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欧洲出现;

④阶级上,新生的资产阶级要求充分享受人世生活,力求冲破教会的思想束缚,于是一场新文化运动悄然兴起;⑤直接上,14世纪中叶,黑死病在意大利蔓延,这既给人们带来了恐慌,又促使人们开始反省。

2、含义:用希腊、古罗马文化来表达反封建思想,即以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反封建。因此这场运动被称文艺复兴运动。

3、核心:人文主义。

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认为人是现实生活是创造者和主人,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主张发挥人的创造力,崇尚理性,提倡科学,追求知识。深化:人文主义的内涵及历史作用(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

(1)含义: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充分肯定人的意义和价值,把人放在中心位置上。

(2)基本思想①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②以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

(3)特点①重视现世生活,追求物质幸福,反对宗教禁欲主义。

②主张人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求精神,反对消极的、无所作为的人生态度。

③文学艺术上表达人的真实感情,反对虚伪造作。④重视科学实验,反对经验论。⑤强调发展个性,反对基督教之禁锢人性。

⑥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赞扬英雄史观,表现了乐观主义精神。(4)历史作用

①人文主义者反对分裂,反对外来干涉,主张维护民族独立。他们对于建立民族统一集权的国家,有过积极贡献。②人文主义者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在反天主教会的斗争中,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于争取自由平等,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③人文主义者虽是资产阶级思想家,但他们的思想、观点以及作品的题材和内容还受宗教的束缚。他们所争取的也只是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和权利,追求的是确立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4、性质:一次反映欧洲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解放运动。5、代表人物及主要作品

薄伽丘(文学三杰:薄伽丘、但丁、彼特拉克),代表作《十日谈》全书贯穿了人文主义思想,矛头指向天主教会,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人生面平等,反封建等级观念,是欧洲第一部现实主义文学巨著。莎士比亚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其戏剧对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代表作《哈姆雷特》。6、影响

(1)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冲破了基督教神学的桎梏,唤醒了人的自我意识,高扬了为创造现世幸福而奋斗的精神,为后来启蒙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2)社会制度方面,为资本主义制度的胜利和发展开辟了道路;

(3)文学艺术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众多的精湛艺术成为人类艺术史上的绚烂篇章,永放光芒;(4)自然科学方面,提倡科学实验、注重实践,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二、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宗教改革1背景

(1)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作用。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者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天主教会的权威日益受到人们的怀疑。(2)天主教会的精神禁锢和腐败。中世纪的罗马天主教会占据意识形态领域的统治地位,用神学理论为封建统治辩护,使封建制度神圣化,成为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3)教会对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的压榨。16世纪的德意志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是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被称为“教皇的奶牛”。于是民族矛盾、阶级压迫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的德意志,便成了宗教改革的发源地。(4)直接原因是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2过程(代表人物)马丁?路德改革

①标志:1517年贴出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②主张:认为信仰耶稣就可得救,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威;(核心主张:因信称义否定教皇教会的权威和作用,冲破教会的束缚,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具有人文主义色彩)

简化宗教仪式,僧侣可婚配和还俗;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君主的权力高于教士甚至教皇。

3实质:是一场宗教外衣掩饰下新兴资产阶级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的含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5影响(1)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2)形成了不受教皇控制的教派,主要有路德教派、加尔文教派和英国国教,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

(3)在政治上加强了君主专制制度,巩固了新兴的民族国家。6比较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异同(1)相同点

①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相同,都处在西欧封建制度衰亡、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历史时期。②它们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质,并把矛头对准了天主教会。

③两者都向古代寻求和吸取养料,人文主义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马丁?路德借助了《圣经》中的原始教义。

④两个运动在与统治者的关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义者需要教皇、国王、贵族和富商的庇护;宗教改革与统治者的关系更是紧密,马丁?路德就得到了封建诸侯的保护。

(2)不同点

①在人的问题上,人文主义者与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认识:前者认为人是伟大的,而后者却强调神的伟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为中心。

②在信仰与宗教宽容的问题上,两个运动是迥然不同的,文艺复兴是一个信仰与思想自由的运动,一开始就容忍了异族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个为了自由的运动,各种形式的新教派几乎都以另一个权威来取代教皇的权威。③文艺复兴主要表现在思想领域和社会的上层,而宗教改革更多地表现为一场政治运动,群众基础也更为广泛。④在对待宗教的态度上,文艺复兴认识并揭露教会的腐朽、罪恶,但还是对教会势力抱着和解的态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考点2人文主义思想的成熟理性之光(启蒙运动)1、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有了较大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实力。

(2)阶级基础:新兴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舆论。(3)思想武器:自然科学的突飞猛进,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2、性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反封建斗争。3、代表人物及主张国家代表

人物著作主要观点

法国伏尔泰《哲学通信》猛烈抨击天主教会;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提倡“天赋人权”;法律应该以人性为出发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们应该享有言论、信仰和财产自由。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发展了洛克分权学说,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法律是理性的体现。

卢梭《社会契约论》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主张平均分配财产,但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德意志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主张主权在民,相信自由和平等是天赋人权;认为言论自由是人类一切进步的必要条件;法律应该保护个人的权利;不赞成为了自由进行暴力革命;平等只有法律的平等而没有经济的平等。4、影响

(1)破除了人们对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的权利得到进一步尊重,自由和平等思想深入人心;为资产阶级取得统治地位、建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2)为法国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备

(3)对欧洲其他国家和美洲的影响:启蒙运动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民主和法制的思想,推动了资产阶级的革命和改革,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立国之本;鼓舞了英属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信心。5、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启蒙运动不仅在自由和个性解放上继续追求,而且要根本变革国家体制,实行法治和一整套民主政治制度。人文主义则基本不涉及国家制度。

(2)启蒙运动提高到哲学角度论述问题,而且不给宗教留下一块阵地,用无神论完全否定了任何宗教与神学。(3)启蒙运动为未来的“理性”社会,即思想家们的理想社会描绘了一幅蓝图,而且,其中的空想成分并不多。像经济自由、人权自由、政治平等、议会制民主、三权分立后来都成为绝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奉行的原则,至今仍在实行。

第二单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考点1新航路的开辟一、新航路的开辟(一)背景

1、原因和必然性

(1)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用作货币的黄金和白银需求量日增。(2)社会根源:人们对黄金、白银的渴望日益强烈,《马可?波罗行纪》的广泛流传,使西欧人向往东方。(3)精神动力(宗教因素):传播基督教。(1500年前后完成地理大发现的航海家们从事海上冒险活动的动机之一,便是弘扬基督教于海外。(4)思想根源:人文主义提倡冒险进取精神。(5)直接原因:旧商路阻塞造成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东西方之间的商路要道,逼迫欧洲人寻找新的贸易路线)

2、条件和可能性

(1)主观政治条件:欧洲各国的君主依仗武力,强化王权,积极扩张。西班牙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客观物质条件:①知识的进步: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②科技的发展:欧洲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绘图技术的进步;罗盘针的使用。(二)经过

时间航海家国籍支持国开辟的航路最终到达地方向

1487年迪亚士葡萄牙葡萄牙从欧洲到非洲到达非洲最南端的海角向东1492年哥伦布意大利西班牙从欧洲到美洲发现美洲新大陆向西(三)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1)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初步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新航路的开辟,扩大了世界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文化交往;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由分散孤立开始走向整体世界,改变了世界的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

(2)贸易中心的转移: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主要商路和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出现了一批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3)对亚非拉国家的影响:一是使美洲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二是使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三是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4)走向整体世界:新航路的开辟,使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

考点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殖民扩张含义:一国侵占国外地区并将居民大批移往居住并进行侵略。一、荷兰的殖民扩张1、条件

①16世纪,荷兰赢得国家独立,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并成为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②新航路开辟后,大西洋沿岸的贸易活动十分活跃,带动了荷兰的造船和运输业。2、时间:17世纪上半叶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扩张表现①贸易范围: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②竞争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成立东印度公司,垄断东方的香料贸易。4、影响①取代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②商贸的发展带动了银行信贷业的发展。阿姆斯特丹发展成为一个综合性的市场,17世纪成为国际金融中心。二、英国的殖民扩张

1、英国的崛起:新航路开辟后,英国积极对外殖民扩张,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17世纪,凭借实力,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击败荷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2、殖民扩张

★特点:政府鼓励海盗式劫掠;进行商业战争;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以“三角贸易”的形式进行黑奴贸易。3、影响:加速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①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②贩卖奴隶给英国带来了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③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给殖民地带来灾难,黑奴贸易为美洲殖民地的开发提供了大批廉价劳动力,但对非洲社会经济的破坏却是不可估量

的。

4、英国确立世界殖民霸权地位的原因①制度优势:较早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②经济优势:英国手工工场发展程度高,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快,工业基础雄厚。③军事优势:英国注重发展海军。

④思想优势:英国经过宗教改革,思想意识解放。

⑤地理优势:英国地处大西洋航运中心线,英国民众有浓厚的海洋意识。⑥政府的支持:英国政府一贯积极支持本国的海外殖民活动。(三)早期殖民扩张的特征和影响

(1)特征:早期的殖民掠夺较多地体现为野蛮的暴力掠夺。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第一,奴役和屠杀殖民地居民;第二,掠夺殖民地金银财富;第三,奴隶贸易。(2)早期殖民扩张与掠夺的双重性对殖民国家而言:

①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促进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

②新的全球贸易加速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为即将发生的工业革命提供了资金和市场这两个重要条件。对殖民地而言:

①破坏性:殖民者的掠夺与榨取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贫穷和落后。

②建设性:殖民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客观上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对世界而言:世界市场进一步得到拓展,世界地区间经济联系加强,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被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之中。

(3)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殖民扩张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决定了西欧国家采取殖民扩张政策。殖民扩张是资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世界市场的形成是建立在西方列强野蛮扩张与殖民掠夺基础之上的。

考点三工业革命

一、工业革命的含义:是大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工厂代替手工工场的物质生产方式的变革,它既是生产技术的全面变革,也是引起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革命,它带动整个人类社会的变迁。习惯上把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称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简称工业革命),而把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表现为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和民主化、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教育普及、信息传递加速、非农业人口比例大幅增长等等。

二、两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就及其影响简表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中后期~19世纪中期)前提条

件政治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确立资本殖民掠夺促进资本原始积累

市场英国国内和海外市场扩大,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必然原因)劳动力英国圈地运动提供劳动力自然科学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社会环境英国社会环境相对稳定工业成

就工业动力蒸汽动力代替自然力动力机器蒸汽机

工业结构纺织、机器制造、铁路运输、煤炭、钢铁等工业兴起;各国以轻工业为主导,促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布局工厂由分散走向集中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中小企业占多数,规模小巨大影

响工业化进程进入工业时代

生产力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蒸汽时代经济格局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建立经济霸权经济思想自由主义取代重商主义思想

资本主义制度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即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社会结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殖民扩张商品输出、掠夺原料、全球扩张世界市场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城市进程工业城市兴

人类生活方式加速了整个社会流动的速度和规模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初)前提条

件政治前提欧美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资本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扩大了海外市场市场工业革命促进殖民扩张,积累了资金

劳动力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削弱封建人身依附关系自然科学科学与技术的结合程度大大提高社会环境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工业成

就工业动力电力和内燃机动力代替蒸汽动力动力机器电动机内燃机

工业结构电力、电器、化学、石油、汽车、飞机等工业兴起,钢铁工业得以技术改进;开始由轻工业转化为以重工业为主导,欧美主要国家实现工业化工业布局世界工业带和工业城市群形成

工业生产组织形式大企业时代到来,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企业日趋国际化,工厂规模扩大,生产和资本集中,生产的社会化趋势增强,形成垄断组织影响:

工业化进程欧美主要国家完成工业化

生产力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经济格局欧美其他工业国崛起.冲击英国的经济霸权经济思想垄断资本家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自由竞争的信条

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日趋完善,进入成熟阶段;垄断资产阶级干涉国家政治经济生活社会结构垄断资产阶级逐渐控制国家政权殖民扩张加强资本输出、瓜分世界世界市场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城市进程城市进程加快,大城市兴起人类生活方式直接改变了人类生活方式

瓦特制成改良的蒸汽机具有什么重要意义呢?

①蒸汽动力的出现,最终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②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

③蒸汽动力的使用,也带来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联系

(1)就生产力发展而言,前者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基础;后者则更加迅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更加成熟。

(2)就生产方式而言,前者确立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大机器生产取代了分散的手工工场;后者使生产和资本进一步集中,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产生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3)两次工业革命都是在科技发明基础上的生产飞跃,后者尤为明显,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在两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体现

(4)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工业部门,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都得到了技术改造,焕发了更强的生命力。

(5)前者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使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后者则使世界形成了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6)前者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使整个社会日益分裂成两个直接对立的阶级;后者则使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更加明显和激烈。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

(1)相同点:两次工业革命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力量,巩固了资产阶级在全世界的统治。

(2)不同点

①规模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

②标志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第二次工业革命则以冶金、内燃机技术、发电机、电动机、合成化工为标志。

③科学的作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大多来源于经验,科学与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成为技术进步的最终推动力。

④部门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⑤组织形式不同: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工厂制度成为最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国际联合企业、跨国公司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三、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

两次工业革命的展开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经济和军事实力空前增强的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际贸易、人口和资本的流通等经济和军事武力两种手段进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1)国际贸易的发展(商品在国际间的流通):①原因:工业革命使产品数量增多,人们的需求日益多样化;交通运输的改进和通讯技术的发明;英国实行自由贸易政策。②表现:欧洲各国内部的贸易增长巨大;欧洲与殖民地及其他地区之间的贸易也有一定发展;随着欧美其他国家逐渐实现工业化,它们开始分享英国的世界贸易中心地位。(2)人口和资本的大规模流动:19世纪,大批欧洲移民对移人国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和制造业技术。这种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有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

(3)资本输出(对外投资):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输出达到空前规模。它加强了欧美投资国与资金接受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使工业国在资金接受国销售工业品和收购原料,获得了丰厚利润,而资金接受国沦为了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4)军事武力逼迫:欧美工业国在向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还经常动用武力逼迫一些落后国家满足其通商、投资的要求,甚至直接实行殖民统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除日本外,亚洲大多数国家成为欧洲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被瓜分完毕,拉丁美洲各国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至此,欧美工业国可以从全世界范围内获得原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投资。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四、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现代工厂的建立,适应了大机器生产的需要。

①生产的组织形式: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工人一方面受严格的纪律的约束,另一方面又受到精密分

工的机器的支配,成为机器的附属品。

②企业的经营特点:中小企业占多数。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经营管理者。(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大企业时代的到来,出现了垄断组织。

①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企业规模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出现集中的趋势;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需要巨额的资金投入。

②企业生产的组织形式:垄断公司或集团控制着一个或多个部门的生产与经营,甚至掌握着国家经济命脉或国家机器。

③企业的经营特点:由高级专业人才进行管理,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提高了生产效率。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影响

(1)概念:是指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它从开始到最终形成经历了近400年的时间。(2)形成过程

第一阶段:1618世纪中期,是世界市场的萌芽时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航路的开辟。但由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生产力水平还不足以改造全世界,因此这时世界市场表现为资本主义早期发展时期极力开辟海外市场的种种表现和贸易的跨国现象。

第二阶段:18世纪中期一19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世界市场的扩展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工业革命。但由于当时资本主义工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世界还未被瓜分完毕,所以世界市场只是初步形成,1857年发生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第三阶段:19世纪70年代一20世纪初,是世界市场最终确立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成为国际经济往来的主要特征。(3)影响:(1)积极影响

①促进了世界各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如英国位居“世界工厂”地位。②进一步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促使东方国家新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壮大,如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③加强了世界各国社会经济的相互联系,导致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也是今天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早期表现。④破坏了亚非拉传统的经济结构,加剧了当地的贫困和落后,但也在客观上传播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刺激了殖民地国家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也限制和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消极影响:世界市场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中形成的,不仅使亚非拉国家遭受不等价交换的剥削,而且把它们变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附庸。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也就是工业国剥削农业国、西方统治东方的历史。

3、形成方式(1)国际贸易的发展;(2)人口的大规模流动;(3)对外大规模的资本输出;(4)武力威逼。

第三单元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权利法案》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政治权力从国王向议会转移)1、背景:

(1)历史原因:13世纪初《大宪章》的签署,以限制王权,贵族权利逐渐演化成普遍的宪法权利,后逐渐形成召开议会决定重大事宜的制度。

(2)阶级基础:新航路开辟以来,英国新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增长,控制了议会,迫切要求政治地位。

(3)斯图亚特王朝标榜“君权神授”,并宣称议会的权力来自国王。

(4)政治前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88)最终解决了国王与议会的主权之争。2、《权利法案》的制定:1689年

3、内容: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议会主权,国王的权利受到议会的限制。4、意义:(1)标志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英国社会完成从人治到法治的转型。(2)英国从此进入了长期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发展(行政权力由国王转移到内阁)

1、内阁的由来:“光荣革命”前是国王的顾问和助手2、形成发展过程:(1)“光荣革命”后,国王成为“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内阁承担实际行政职责,其权利和重要性随之加强。

(2)第一任内阁首相是罗伯特沃波尔。内阁制开始形成于17世纪。

(3)19世纪中期,议会变成两大政党之间的权力角逐,大选中的多数党上台组阁(两党制:两党控制议会选举)。

3、内容:内阁(政府)是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根据英国君主立宪制,由国王任命在下议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送交国王批准,组成形式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的责任内阁。4、运行原则:(在责任内阁制下,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是如何体现的?)(1)内阁全体成员对政府事务集体负责,并与首相在政治上共进退。

(2)如果议会通过了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内阁就要下台,或者宣布解散议会,重新进行选举。(三)民主化趋势的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1、背景(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2、发展演变:1832议会改革使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进入议会。3、意义:

①新兴工业资产阶级取得更多席位。②确保了资产阶级民主政体稳定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1、特点

(1)以代议制民主为基础,以为责任内阁制核心。(2)英国国王是国家元首,统而不治。

(3)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上对议会负责。

(4)首相是最高的行政长官,由议会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手中握有行政权和立法创议权,是国家生活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2、作用

(1)英国君主立宪的确立和发展,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2)各派可以通过议会斗争,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并把政治斗争规定在一个有序的状态中,对社会的稳定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这种政治体制虽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结束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

(4)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这制度的确立和不断完善,不仅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的作用,而且为世界上很多国家提供了一种模式,不少国家后来都采用了这一种模式。

特别提醒:英国君主立宪制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议会掌握国家权力,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其核心是法律至上。

(五)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代议制:见优化设计P17

1、主要形成了两大类型政体:即君主立宪制政体和民主共和制政体。其中立宪制政体包括英国的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和德国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政体包括美国的总统制共和制和法国的总统制共和制。2、核心特征: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3、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含义: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表机关,间接参政议政,讨论决定国家大事,行使国家权力的一种民主制度和组织形式。

5、产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6、基本特征:①一种间接民主;②议员由民选产生;③议会享有立法权。(①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议会。由于各国政体不同,议会在国家政权组织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有所不同。由于议员职责重大,这就要求议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方法知识和能力,具有参政议政的素质和经验。②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③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政党政治的主要内容是议会斗争,

各党通过对议席的争夺,来实现本党代表的利益集团的政治和经济利益。)7、最早的国家:英国

考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

1、背景:一方面要加强中央政府,另一方面要确保共和制

(1)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独立,结成松散的邦联,美利坚合众国诞生。

(2)松散的邦联难以稳定享有独立与主权的各州,无法保护国家经济利益和政治稳定。

(3)美国建国之初,面临即要用中央集权者政府把13个州紧密地统一和要在大国里确保共和制的新问题。(4)受启蒙思想的影响。

(5)由于北方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奴隶主的利益不同,大州和小州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2、制定:1787年,北美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1787年美国宪法。3、原则:

(1)联邦制原则:宪法规定了一个强有力的建立一个强有力的联邦政府(中央集权原则)。

(2)分权制衡原则:总统、国会、最高法院三权分立及互相制约。立法权归于国会,行政权归于总统,司法权归于法院。

(3)民主原则:国会议员和总统由民主选举产生。4、完善

(1)1789年制定出了宪法的前10条修正案,规定了公民的若干自由权。

(2)内战结束后通过的宪法的第13条和第14条修正案,进一步肯定了联邦法律的至上性,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5、评价1781年宪法:(1)积极意义:

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法律基础。

②西欧的启蒙思想政治学说与美国实际的结合,在整个政治制度史中堪称典范,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制度的建立起到示范作用。

③联邦制赋予政府强有力的权力,利于国家的巩固;联邦政府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权力之间制约平衡,防止专制独裁,保障了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④地方自治权与中央政权形成较为和谐统一的关系,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有利于地方的积极性的调动和创造性的发挥。

⑤体现和维护了独立战争的重大成果,使政府建立在民主原则的基础上,带来美国的长期稳定。(2)局限性:

①宪法没规定废除奴隶制度,这是它反民主的表现。宪法不仅没有否定奴隶制度,而且在分配众议院各州代表名额时,黑人人口按3/5的人口折算,这就更加降低了奴隶的地位。

②宪法没有提到保证人权问题。相反,宪法明文规定了保留奴隶和种族歧视的条款,将黑人印第安人妇女和穷人排除在人权保护之外。

(二)联邦制的权利结构(1)国会(立法权)

组成:参政院议员:州议会选出,每州2名。任期6年。议长:副总统。众议院议员:选民直接选出,与州人口成正比。任期2年

权力:①有权向国民征税、调整国外贸易及州际贸易、征兵及在紧急时期调动民兵。②只有国会有宣战权。③总统任命的官员、与外国缔结的条约必须要得到参议院的批准后方可生效。④国会拥有弹劾权。⑤参议院有对总统任命权、缔结条约权的审批权。⑥在职官员不得成为国会议员。(2)总统(行政权)

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出,每届4年。地位: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军队总司令。

权力:①在战时可行使独裁大权。②有权提名并经国会同意后任命政府高级官员,直接领导政府。③可对国会通过

的法律实行否决权。④内阁对总统负责,不对议会负责;⑤内阁成员不能成为议员。⑥宪法规定:对总统不能免职,只可弹劾,需众议院1/2以上多数提出,参议院2/3以上多数通过和最高法院法官判定总统有罪即可。(3)联邦法院(司法权)

产生方式:由总统任命,但需经参议院同意。

权力:①行使最高审判权,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②联邦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三、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

相同: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政体,都实行三权分立。其核心特征是代议制民主。项目美国总统制英国君主立宪制

国家政体总统制民主共和制议会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国王

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选民间接选举产生世袭国家元首任期任期制终身制国家首脑实权有无政府首脑总统首相

政府产生方式总统提名,国会同意首相提名,国王批准国家的权力中心总统议会

立法权在哪里参、众两院组成的国会在下院

议会与政府的关系政府与议会分权制衡,行政机关与立法机关独立。政府由议会产生,对议会负责,受议会监督不同:

考点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一、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1785年宪法》

1、标志:1875年1月,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确立法国为总统制共和国。它的颁布标志着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2、法国共和政体最终确立的原因1875年,“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在历史上存在70年,成为法国最长寿的共和国。其原因是:

1)人民为维护共和政体经历了长期的斗争,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2)统治阶级害怕人民革命,尤其是巴黎公社后,帝制已无立足之地

3)法国共和派力量不断壮大。4)工业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壮大了资产阶级的队伍。5)欧洲大陆封建势力衰落,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快。3、内容:

①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行使。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方式产生。

②行政权:总统和内阁掌握。总统由参众两院组成的国民议会选举产生,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可解散众议院。内阁部长由总统任命,总统的命令须各部部长副署。总统和内阁共同向议会负责。

4、巩固:共和派和人民群众为维护和发展民主共和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在议会选举中,共和派取得胜利,议会对1875年宪法作了修正和补充。堵塞了所有君主派的复辟之路。

5、意义:①政治上,共和制的确立是资产阶级民主力量的重大胜利;②经济上,它适应并促进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分享政权的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特别注意:按照1875年宪法,第三共和国实行总统制和议会制的混合制度。在实践中由于内阁对议会负责,总统的实际权力十分有限。除第一年外,总统再没有行使解散议会的权力。法国实际上成为议会制共和国。6、1875年宪法的特点:(1)确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共和政体;(2)实行三权分立;(3)国家权力中心在议会;(4)总统和参议院权力大,众议院受到总统和参议院的控制。二、《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年

1、标志: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

2、内容:①德意志是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联邦制国家。

②授予皇帝巨大的权力。作为国家元首,皇帝拥有宣战媾和缔约召集和解散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的权力;有权统率全国的武装力量。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③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的工作,由“皇帝任命”,而不由议会选举,只对皇帝负责而不对议会负责,而且任期长短完全取决于皇帝的个人意愿,宰相是内阁首脑,拥有绝对权力。④帝国设立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未经联邦议会同意,任何法律都无效。下议院帝国议会权力较小,也不拥有任何行政监督权。3、特点:①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②带有浓厚的军国主义特色。4、实质: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5、评价:①德意志帝国宪法在形式上确立了德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使帝国披上了民主的外衣,但规定帝国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实质上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

②标志着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了起来,它冲破了封建束缚,适应了资本主义工业的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世界强国之列。6、德意志帝国的政治特点及成因

(1)特点:德国的议会权力很小,帝国议会甚至不能自行通过任何一项对政府不利的法案,体现了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德意志帝国不过是披着议会外衣的半专制国家,在这个国家里,普鲁士贵族居于统治地位,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处于从属地位。

(2)成因:帝国的统一是以普鲁士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完成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决定了其民主代议制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7、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项目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

相同①都是近代资产阶级代议制政体;②国会由两院组成,下院选举产生,享有立法权;③总统或皇帝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总揽行政权,有任免官员和解散议会的权力。不同政体总统制民主共和制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国家元首总统皇帝

元首产生方式国民议会选举(任期七年,连选连任)世袭国家权力中心总统皇帝

议会产生方式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选出联邦议会由各邦代表组成;帝国议会由选举产生,但它不能组成代议制的政府

政府首脑与议会关系总统对议会负责;总统任免官员和解散众议院,须征得参议院的同意帝国宰相对皇帝负责不对议会负责;皇帝可以直接解散议会。

第四单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考点1《共产党宣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1、历史条件:①经济条件: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②阶级条件:欧洲三大工人运动的兴起即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标志欧洲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③理论条件:19世纪三大优秀理论成果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④实践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深入工人运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2、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3、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②揭示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③宣告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④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4、意义:

①《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②成为国际无产阶级锐利的思想武器,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考点2巴黎公社

1、原因:主要原因: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和临时政府对外投降;

直接原因: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企图解除人民的武装。2、建立:1871年3月28日

3、性质: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用具体措施来论证4、特点:突发性、偶然性5、最高权力机关:公社委员会6、革命措施:

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熟练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

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代替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7、失败的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法国资本主义还处在上升时期,还不具备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条件。客观原因:国内外敌人的疯狂镇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

主观原因:缺乏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

8、意义: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它的经验教训是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9、教训:(1)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必须具备成熟的社会条件,决非简单地推翻旧政权即可。(2)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有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的领导。(3)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要建立工农联盟,争取广大人民的支持。

第五单元近代科学技术考点1经典力学1、时代背景:

⑴中世纪亚里士多德的学说长期被教会奉为教条。⑵近代科学诞生后,亚里士多德的力学不断受到质疑。2、经典力学的奠基者──伽利略

⑴突出成就是创立自由落体定律,推翻亚里士多德的学说。⑵制造的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属于天文学成就)3、经典力学的建立者──牛顿

⑴经典力学的内容:牛顿经典力学体系:

①牛顿力学三定律:惯性定律和加速度定律(伽利略研究为基础)②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笛卡尔研究为基础)

③万有引力定律(开普勒研究,自己创立的微积分做计算工具)⑵建立标志:1687年,《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⑶历史地位:

①牛顿力学三定律构成了近代力学体系的基础,成为近代物理学的重要支柱②牛顿力学体系完成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③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完备的程度,并得到应用和验证。(根据万有引力定律准确算出了地球的平均密度和扁平率;解释潮汐的成因;发现海王星)

④使科学摆脱神学束缚,19世纪进入全面繁荣时期,各自然科学理论体系纷纷建立.成为近代科学形成标志。

考点2进化论

1、形成标志: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物种起源》出版。1871年,发表《人类的起源》2、主要观点:①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②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③达尔文还提出人类起源于古猿的观点。

3、意义:①思想上:挑战封建神学,否定了神创论,促进思想解放。②科学上:把发展变化思想引入生物界,开创了生物科学发展的新时代。③政治上:进化论传入中国,对维新变法和新文化运动起了巨大推动作用。

考点3改良蒸汽机瓦特18世纪6070年代1、应用:①“万能蒸汽机”首先运用于纺织业;

②蒸汽机还推动交通运输:1807年蒸汽轮船、1814年蒸汽机车;

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使工业生产由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过渡,传统的手工工场被机器大生产所取代,煤成为重要的工业能源,人类开始进入“蒸汽时代”。

2、意义: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为工业、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极大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近代工业城市兴起,“蒸汽时代”的到来。3、蒸汽动力的影响:

①蒸气动力的出现,使工厂摆脱了水力条件的限制,工业化速度加快;②工厂开始集中,工业城市兴起;③使交通运输业发生革命,人们交往更加方便,,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考点4电气技术的应用

1、理论基础: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

2、和配电系统,改进了电话、电报、电影等发明达1000多项。

◆19世纪70年代后,电力成为继蒸汽动力之后的一种新能源,并到到广泛应用,电话、电车、无线电报、电影等,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3、意义:极大推动了生产力发展,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文明进步,资本主义从此确立全球优势,世界联系更加密切,科技革命还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物质、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第六单元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考点1文学的主要成就

拜伦的《唐璜》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拜伦《唐璜》:是他最具代表性、战斗性,也是最辉煌的作品。

巴尔扎克地位:是公认批判现实主义经典作家。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作品集:《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

列夫?托尔斯泰地位: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是他最重要的长篇巨著。一、浪漫主义文学(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

1、背景:①人们对革命或改革后的欧洲状况普遍不满,对启蒙理性的失望;②对现实的不满反映到文学艺术领域。

2、特点:浪漫主义文学表达出对社会现状的强烈不满,与此相对应的是对理想世界的积极追求,充满奇特的想象和大胆的夸张,在艺术塑和个性表达方面强调自由追求,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出鲜明的人物形象。3、代表人物及作品①英国诗人拜伦:《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②英国诗人雪莱:《西风颂》

4、影响:有力地支持了法国大革命后席卷全欧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为欧洲文坛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中叶后)

1、背景:19世纪30年代以后主要是由于欧美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尖锐

2、特征:人们不满足于浪漫主义的幻想和激情、抽象的抗议和呐喊,而要求真实的描写现实生活、揭露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罪恶,

3、成就:①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代表作《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②俄国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其作品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后出现的问题,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三、现代主义文学(20世纪40、50年代)

1、兴起的原因是两次世界大战和席卷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大危机的影响,

2、主要特征(失望、苦闷、迷芒)表达战后人们从内心深处对于现实生活感到的荒诞和虚无。在艺术手法上,往往没有开头、结尾和情节,只有指示人物活动的精线条。3、代表:法国剧作家贝克特的荒诞派戏剧《等待戈多》,表现了西方人精神上的空虚以及对生活的无望和麻木。

考点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莫奈的《日出印象》凡?高的《向日葵》法国莫奈《日出?印象》,是绘画技法一次革命

荷兰凡高后期印象主义绘画最主要代表,被称为“扑向太阳的画家”代表作:《向日葵》

一、印象派绘画(19世纪下半叶出现)

1、特点:印象派艺术家们直接描绘阳光下的事物,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代表作品:法国画家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画家梵高的《向日葵》二、现代派绘画

1、背景:20世纪以来,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精神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影响;技术的发展拓宽了艺术家的视眼,现代主义美术兴起。

2、主要特点:是它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3、代表: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考点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1、从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的过渡(1819世纪)

代表人物:贝多芬,1819世纪之交,德国音乐大师,是架起古典主义音乐向浪漫主义音乐桥梁的伟人。

艺术作品:九部交响曲如《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艺术风格:终身追求进步和自由,并且具有强烈的反对封建和争取民主的革命精神,洋溢着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的气息。构思广阔,形势宏大,蕴涵着深沉的哲理。

2、印象派音乐(19世纪末,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而出现)印象派音乐受印象派绘画的影响,强调音响和音色。代表: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了《牧神午后?前奏曲》,印象派音乐的创始者。

近代中国

第一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一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一、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1、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英国:

中国英国

政治封建主义,日益腐败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经济落后的自然经济,财政入不敷出完成了工业革命,商品经济发达军事装备陈旧,营务废弛船坚炮利外交闭关自守,愚昧无知殖民扩张

综合封建统治,危机四伏资本主义迅速崛起

2、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②直接原因:英国为扭转贸易逆差向中国输出鸦片,遭严禁后,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战争。3、过程:1840年爆发1841年英军强占香港岛1842.8中国战败,签订不平等条约4、结果:清政府战败,被迫签定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⑴1842英迫使清政府签《南京条约》,获割香港岛、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协定关税等特权。(请结合《南京条约》内容分析它对中国有什么危害?)

《南京条约》的危害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使香港岛从此远离祖国怀抱达百余年之久。

②赔款2100万银元,使清政府的财政更加困难,为了支付战争赔款,清政府不得不加紧搜刮人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巨额赔款也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增加了资本。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便利了英国加紧对华进行商品输出,造成中国东南沿海手工业大量破产,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严重地破坏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⑵1843年迫使清政府签《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为附件,又取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享有租赁土地、房屋及永久居住等特权⑶1844年美迫使清政府签《望厦条约》,获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等特权⑷1844年法迫使清政府签《黄埔条约》,另获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等特权5、失败原因及启示:

①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②主观原因:清政府的腐朽落后。

③根本原因:中国腐朽落后的封建主义无法战胜新兴的资本主义。④启示:落后就要挨打。6、影响:

消极:①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独立发展的道路被迫中断。②中国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中国的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转变,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积极:①客观上瓦解了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客观上使中国的知识分子抛弃自大陈腐的观念,开始注目世界,向世界学习。7、鸦片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1)国内:清政府政治腐败,军备废驰,阶级矛盾尖锐,对外坚持闭关锁国政策,经济远远落后于西方。

(2)国际: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完成,并向法美扩展,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开拓市场,抢占原料产地,并对外扩张。

(3)在西方国家对外扩张而中国腐败落后的情况下,中国成为西方国家的侵略目标,资本主义国家打开中国门户,发动侵略战争,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4)1840年,英国为保护鸦片走私,借口中国的禁烟运动,挑起鸦片战争。8、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

(1)客观原因:英国综合国力强大。英国在19世纪上半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由于科学技术领先,武器装备精良,海军实力强大,战争准备充分,取得胜利实属必然。

(2)主观原因:清王朝的腐朽落后。处在封建社会末期的清王朝,自然经济造成了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军备废驰。长期闭关锁国,不了解西方世界,对于战争的发生没有丝毫的物质及精神准备。在战争中军事指挥失当,又不敢发动人民。虽然有爱国官兵的奋起抵抗,但终不能挽回败局。(3)根本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不能对抗新兴发展的资本主义。9、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及附件、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构成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批不平等条约,其影响包括下列几点:

1.社会性质:逐渐由封建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由独立自主逐渐沦为半殖民地。

2.社会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3.阶级关系上:巨额战争赔款最终都加到人民头上,导致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促成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4.思想文化上: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5.社会矛盾上: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由反封建斗争进入反封建反侵略的两重任务时期。43

201*/07/17

6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高考历史知识点框架总结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57019.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