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体会

时间:2019-05-28 14:20: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体会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体会

【摘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职业中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长期以来,我国原有的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千人一面,缺乏职业导向和就业竞争力,已经越来越满足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积极探索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具有重大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课程特点学生素质教学模式教学策略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职业中学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学生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不仅能了解计算机各种部件的分类、性能、选购方法,理解各主要部件工作原理、硬件结构、相互联系和作用,并能掌握微型计算机的组装与简单的维护方法,更能为自己独立组装计算机(DIY)和今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很多职业学校已开始把《计算机组装与维护》作为必选课程来开设,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掌握一技之长,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力。然而,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这样几个十分突出的矛盾:一是该课程的技术应用非常广泛,就业前景非常好,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根据就业市场调查的信息表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无论是从事软件开发还是从事软件维护,该技术都占较重要的份量,尤其是就业前景较好的计算机维修师、网络管理、软件维护人员等。业内该课程所占的技术份量都在70%以上,甚至达到100%,但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对这种重要性的认识并不充分,并不把其作为重要课程来看待,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二是该课程技术的外显性强,而学生学习的韧性不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组装、测试、维护、常见故障及诊断等,对此,学生容易产生轻视思想,容易满足于“眼见为实”,钻研不深,一知半解;三是该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强,而学生学习的运用能力较弱。《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一门理论性、基础性、应用性相统一的课程,要学好,需要多方面的理论与技能素质的支撑,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从基本理论素养到动手能力都不相适应,知识运用能力弱。

因此,立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教材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

众所周知,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而我们所使用的教材更新周期通常需要三到五年,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相比严重滞后、与现代技术严重脱节。由于使用这样的教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就必须大量地补充相关硬件的最新知识,而在黑板上也只能列出相关要点而已,大部分学生又不做笔记,只是被动地听一遍、看一遍,课后又不做相应的复习或自学,这样就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本课程的主动性、积极性。

(二)实践教学薄弱,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及调试、软件的安装和常见故障的分析及处理,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操作来实现。然而,我们现有的微机组装实验室的设备基本还是P3、P4时代的产品,已远远不能胜任目前的教学实验需求。由于实验室设备陈旧,再加上职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本来就较弱,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又不强,这样的实作条件就更不能使学生在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专业化的培养和锻炼。

(三)考核方式单一,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观能动性

考核的目的是对学生知识与技术掌握的评价,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评估,然而现有职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考核方式单一,仅有期末笔试和指定的实验的终结性考核,是7+3模式,即理论占70%,实验占30%。单一的考核方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结果轻过程,部分学生只是在准备要考试前才猛地去啃书,而考核的实验有的学生在考试时注意看别人怎么操作,然后自己也照搬来操作,虽然结果是对的,但是根本就没理解操作步骤,这样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及主

观能动性,使得教学效果也很不理想。

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一)发挥现代教学手段优势,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从信息论角度看,人的信道特性触觉信道带宽为1,听觉为100,视觉为10000,所以要交换信息,就要充分利用视觉信息,因此,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借助图像、声音和动画,给学生带来多感官、多种类的刺激,使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让学生在上课的时候更能集中精力听课,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改革中,制作交互性强、操作性强、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结合展示平台、投影仪等先进设备进行知识和技术的讲解和示范,既能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又能加大信息容量的传递;通过图文并茂、视频动画以直观教学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利用人机交互,可以即时获得信息反馈,灵活控制教学内容,使其更加直观形象,更易于理解,从而提高讲课的效率和教学效果,弥补传统教学中语言、文字描述、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与学的多元化。

(二)引入先进的教学策略,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较弱的现状,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抛锚式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抛锚式教学”是一种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教学模式,它首先是为学生创设情景,在实际情景下进行学习;第二,确定问题,选出“锚”,进行“抛锚”,让学生有目的地学习;第三,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并要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四,协作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互相讨论、;第五,效果评价,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这种教学模式,符合《计算机组装与维修》课程“实践性、应用性”的技能教学特点,突出体现了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理论先行,技能优先”的特色,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建构主义的抛锚式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让学习

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例如在“软件系统安装前的准备及硬件系统检查”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⑴创设情景开机启动中常遇到的故障:如插头插座、配件接触、致命性的硬件故障、非致命性的硬件故障。

⑵确定问题引导学生遵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先软后硬”的原则,通过“看一看”(计算机显示的错误信息判断致命性的故障)、“听一听”(计算机发出的声音判断非致命性故障)的方法来确定故障的存在。

⑶自主学习由学生通过掌握的故障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和信息资料,运用技术设备判断故障存在的原因,与同学或教师确诊并着手解决问题。

⑷协作学习将“安装准备及系统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汇总,展开讨论、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不同观点的交锋,补充、修正,加深每个学生对当前问题的理解。

⑸效果评价教师针对学生解决故障的方法给予检测、评价和记录,然后归纳出最简单直接易行的方法,总结本次实验的学习效果。

(三)加强教材建设,增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计划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依据,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重要渠道,也是考核教学成效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职业中学《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相关实验和实训教材的内容明显陈旧,而且我们所使用的教材的更新周期往往需要三至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极不适应,因此,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较为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内容上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其次,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其三,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教师应根据计算机硬件的发展情况,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及时增补最新的硬件知识和装机技术,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术能力。

(四)加强实践教学,增强教学的实用性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基础课程,要求内容新、更新快,对从教人员的要求也很高,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提高。该课程的目标任务是,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和处理各种微机故障,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而要完成这一目标任务,只能通过大量的实践教学去实现,因此,必须建立专门的计算机硬件实验室,制定实验单元的目标、内容和能力测评标准,使学生在专业理论、专业技能方面真正受到职业化的、专业化的培养与锻炼;另外,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只按照课本目录来上课,在充分利用实验室硬件资源的基础上,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实践的教学,采取边讲边练,或者是先练后讲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并加强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为最终具备计算机维护技术人员的职业核心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改革考核方式,增强教学目标的职业性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考核的内容应为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既有基本的理论,又有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有创新思维的意识,因此考核改革应能客观、真实地反应出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以及学生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考核时,应侧重采用职业技能鉴定、完成课程项目、编写项目计划等形式代替原来单一的考核方式,这样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又有利于学生适应不同的需求、增加工作经验。考核内容必须结合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对该职业岗位技术所必需的基础能力、关键能力、核心能力及专项技术或综合技术要求进行考核,为学生今后观念的更新、继续学习的方向、职业的定位和选择提供保障。另外,可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CITT)和职业工种鉴定等,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双证”或“多证”毕业,以此引导教、学双方按培养职业核心能力的需要,突出操作技能和实用技术的训练,全面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因此,懂得计算机的操作、组装及日常维护显得越来越重要,《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程势必也会得到学生的喜欢和重视。为了完善这门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我们今后需要在开设课程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积极地探索与创新,从而使这门课程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屹,祝智庭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2]柳青,郑耀涛计算机组装与维修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苏仲辉中职《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的教学实践[J]中国科技信息,201*,

[4]付刚《浅谈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J]各界科技与教育,201*,

扩展阅读:浅谈在工学结合形势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改革

浅谈在工学结合形势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教学改革

【摘要】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形式多种多样。它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是较为重要的一门基础课,其知识的更新速度较快,课程的综合性较强,学生的运用能力弱,使学生所学与社会所用脱节,针对这些矛盾,需要对该课程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创新。【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改革教育部201*年16号文件指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引导建立企业接收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的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本质是教育通过企业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企业需要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使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使之既要有专业知识,更要有实践技能。因此职业教育应结合市场经济突出实践性教学及技能训练,强调以培养技能

型人才为本位的指导思想,与企业合作。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一般都在第一线从事具体工作,现在社会上各行各业和计算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计算机的普及使每个人都必须要会操作并会简单维护计算机。

因此,立足知识运用能力的提高,树立“学教并重”“学为主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思想,以新的实践性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对《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进行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一、在工学结合模式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在教学过程中有以下特点和矛盾

课程地位的重要性。各地高等职业学校都把它作为各类计算机专业教学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组成及硬件选购;计算机硬件组装;bios设置;硬盘分区和格式化;操作系统的安装;驱动程序的安装;常用应用软件的安装于使用;系统备份和还原;计算机系统的维护及常见故障处理等,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注重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课程。由于该课程的内容与学生购买、使用、维护自己的计算机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息息相关,故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根据就业市场的信息表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是各项工作的基础,无论从事软件开发还是计算机维护、网络管理、软件维护等,该技术都占较重要的份量。课程技术的外显性强,学习的韧性不足。《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硬件设备的外观、性能指标、组装、测试、维护、常见故障及诊断等。对此,学生容易产生轻视思想,容易满足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浅谈《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的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8446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