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和谐社区建设 心得体会

时间:2019-05-28 16:45:23 网站:公文素材库

和谐社区建设 心得体会

爱我街道社区争做“和谐先锋”

为响应《中共中央办公厅转发〈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意见〉的通知》(中办发[201*]12号)精神,我省结合实际,在全省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共产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争做齐鲁先锋活动。

作为一名刚刚踏上工作岗位的年轻的共产党员,这次活动让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的感觉。因为他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让我们的工作有了极强的针对性,从而能够使党群关系工作更加和谐,同时,这次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极为强大的,我的工作热情受到了极大的鼓舞。

文件指出,齐鲁先锋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是,模范履行党章规定的义务,努力做到“五带头”:带头学习提高,带头争创佳绩,带头服务群众,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这是对于所有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我们必须做到并且不仅要限于此,还应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凡事不做则罢,要做就做最好。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不应不满足于做到这些基本要求,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践行共产党员的宗旨,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做名副其实的“齐鲁先锋”。从更深层次讲,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事关党的声望高低,事关党群关系亲密与否。所以毋宁说争先创优,争做先锋是对共产党员更基本的要求。我们的党从来都是实事求是的党,针对不同的岗位,文件作出了不同的指导。

我是一名工作在街道社区的基层共产党员,文件提出,街道社区党员要争做“和谐先锋”。认真落实“三有一化”要求,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党建网格化,探索建立“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多岗位”的党员管理新机制,组织开展党员示范楼院、党员志愿服务、党员分片包户联系居民等活动,推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

可以看出,这些要求旨在发挥党员的先进带头性作用,密切街道社区的党群关系,从而达致自然真实的和谐社区状态。本质上讲,这些都是建立在街道社区党员对于自己工作岗位和社区居民的热爱上的。如果没有对于街道工作的十分热爱,怎么能在工作中投入十分的热情?如果没有与社区居民发自肺腑的真心交流,怎么能换来居民发自内心的坚决支持?我们就是要真正深入居民,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将文件的要求落到实处,建立文明和谐社区!

扩展阅读:涉外和谐社区创建——学习体会卓介江

创建涉外和谐社区,构建和谐社会之基

浅议创建中国特色和谐涉外社区

一.从和谐社区建设入手,有效推进和谐社会的进程

中国的社区建设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吸引了众多关切的目光,社区成为关注热点,不仅仅因为它是催生健康城市的新细胞。老百姓关心它,因为它连接着千家万户的日常琐事和难以诉说的心事;官员们重视它,因为它制约着城市发展、社会稳定、民生安乐;学者关注它,是因为他们从中看到了和谐社会的发育、“社会组织”的崛起以及民主政治的推进。

涉外和谐社区是社区建设的制高点,具有与国际接轨的涉外因素又能预示社区建设未来的走势。研究它发展的经验和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调查,境外人士在上海购租房屋时,往往按照相似的选择标准和居住理念,聚集在某几个内外环境相当的小区,而这些小区就相应成为国际化程度较高的社区,上海涉外社区起源于1984年虹桥古北新区。目前有30多万境外人士在上海工作生活,分别来自119个国家和地区,并已形成50多个涉外社区,通常这些社区里的境外居民占居民总数的3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随着上海国际化进程的加快,预计今后10年内外籍人士可高达80万左右要求营造“国际化社区”呼声越来越高。

(一)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在沟建涉外和谐小区工作上,开创性地做出了极大的努力

社区新闻背景:

1.诞生于1996年上海市长宁区荣华居委会是全国第一家涉外居委会。他们用无国界的服务来凝聚中外居民,用“三位一体”的模式来实施安居工程,用文化交融的方式来营造温馨氛围,用大家共同的理念来创建文明家园。在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包括礼仪公关、服务推进、契约管理、权益代理、民主参与和文化交融等六个社区工作法,跳开了传统居委会的工作套路,赢得了洋居民的认同,参与社区的的各项活动,共同架起了团结和睦的友谊之桥。

2.201*年1月一个全新的国际化社区亮相北京,社区地处首都燕莎商圈,社会单位多达4300余家,拥有众多国际化资源,朝阳区麦子店街道经过半年多的基础调研、规划和实施而诞生的。在创建国际化社区过程中,成立了由国际知名企业代表、专家学者组成的顾问团,建立了地区社会单位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开展国际模特大赛、“中外宝宝健康大比拼”等活动,吸引了社区居民和单位的参与,扩大了社区的影响力。

3.201*年12月9日,两名“老外”最近当选为上海一个大型社区的居委会委员,来自澳大利亚的杰森波汉在“澳大利亚联邦银行”驻上海办事处担任经理,而来自新加坡的吕丽莲是有两个孩子的家庭主妇,他们都居住在上海浦东仁恒滨江园小区。去年12月9日,49位居民代表经过差额选举,从9位候选人中选出7位居委会委员,杰森波汉和吕丽莲这两位“老外”均当选。

(二)和谐涉外社区创建的经验表明,良好的社区服务和文化工作是开启涉外社区工作新局面的钥匙

笔者勾勒出涉外社区的主要特点:

1.和谐社区是一曲交响乐,音符是社区的各个主体,优美旋律是社区各主体在一定的组织下主动参与创建活动。其中社区的居民和单位涉外比例高达3040%。是外籍人士和涉外商务楼集中的“小联合国”。

2.社区工作方法特殊,居民对象、需求不同、社区工作内在要求不同,确立了管理宗旨:文化为媒,服务为先。赋予“高度自主权”和“正当变通权”,对不适合涉外小区的工作方法和指标要求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通。

3.服务网络市场化运作程度高,“没有国界的的服务”。并把这种服务延展成社区文化、社区教育、社区医疗卫生、社区治安、社区环境等。

4.遵循国际管理和各种文化交融的原则,遵守居住国法律准则,遵循“涉外无小事”原则,坚持依法办事的国际社会准则,体现平等、互惠、民主的,以人为本、和衷共济的社区价值观。

5.管理组织形态和党建工作的特殊地位,最终形成社区里党组织、自治组织、社区服务中心、社区志愿者队伍、自娱自乐的文体等五种组织有机配合开展工作。

(三)涉外社区需要现代化的,与国际一流社区服务标准相一致的管理模式

近年来涉外社区发展取得了令人欣喜的变化,但也不容忽视的情况是,目前在一些涉外小区的管理模式还沿用传统的居委会管理模式,工作范围主要是思想道德、文化层面的融通和交流,社区的主体资格还没有显现,社区的体制机制的建立还是没有到位。随着形势的发展,与境外人士入住涉外小区后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难以适应新型国际化社区管理的需要。据笔者本人的不完全观察,在上海乃至全国,严格意义上的国际化社区还没有诞生。根据媒体的调查:

1.和谐友好的邻里关系、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活动已经成为境外人士对社区的普遍要求;

2.涉外社区不能再沿用“上百家门,知百家事,暖百家心”的传统居委会工作方式,因为这些社区不迫切需要解决帮困救助、计划生育、老人抚养、小孩入学入托等传统居委会的问题。

3.境外人士的大部分需求习惯通过市场和其他物业管理途径加以解决,而发源于关注困难群体的传统社区服务,在涉外社区如何开展值得探讨;

4.涉外社区的生活方式私密性和的物业管理高规格,使有关部门对社区安全信息的掌握和社区安全的监控增加了难度;

5.境外人士对社区选择性很大,往往在一个社区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又结伴离去,前往其他社区;

6.现阶段我国的社区发展总体上属于(政府主导型)外推型模式而非内源型模式,公众和非政府组织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参与质量较低已成为制约和谐涉外社区建设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四)把握创建和谐社区机遇,使上海再次获得跨越式的发展机会当代世界的发展汇聚了两股既对立又统一的巨大潮流,即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地域化。正因为人类在经济组织上变得越来越相像,所以在文化上他们就需要坚守越来越独特,愈发显示其不同文化的存在价值。这种现象折射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在经济上垂直型组织的遍布和社区生活的多样化并存。世界性的社区发展运动对经济的推动力作用越来越明显。

上海要成为国际化的大都市,除了一流的经济、金融、服务设施及其配套的供应链之外,还需要构建使外籍人士喜欢入住的与国际接轨的涉外和谐社区,营造他们认同的社区理念和文化氛围。这样才能吸引全世界有抱负有才华的人来上海找事业、找向往的生活。

二.借鉴国际经验,创新和谐涉外社区建设

环顾世界,社区建设方兴未艾,很多国家都把社区建设作为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

1.社区在美国社会中显得非常重要,那里的社区是按照人的经济实力、文化素质、肤色语种等条件,就是他们所谓的“圈子”形成的。不管名流贤达、还是平头百姓,到了社区都是普通一员,都要从社区里寻求服务,为社区尽义务,接受社区的约束和监督。美国人买房子最挑剔的不是位置、户型、面积,而是社区。美国目前已形成了完备的社会化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管理中,四大金刚(政府、社区管理委员会、非营利机构和社区居民)定位合理,职责分工明确,运作规范有序。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任期内把社区发展作为其行政当局的六大政策之一,旨在通过发展社区来消除种族、宗教、性别以及政治上分歧。现任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曾任美国国防部长助理和国家情报委员会主席的JosephSNye教授研究发现:“四分之三的美国人与他们的社区保持联系,并认为他们的社区生活质量很好。根据201*年的调查,大约有一亿美国人在自己的社区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来解决社区问题,有六千万人长期从事志愿社区服务。”201*年美国总统布什在清华大学发表演讲时说,美国最值得骄傲的并不是国防和经济上的成就,而是美国人的“社区精神”。正是由于大多数美国人都乐于为自己的社区无私奉献,才大大降低了美国社区管理的成本。

2.新加坡的现代化建设强调“以人为本”,突出“家庭”和“邻里”,具有浓厚的东方色彩。在每个居住密集区设点建“邻里中心”,每个“邻里中心”都集各种文化、娱乐、商业网点和便民服务于一体,为方圆一公里内的居民提供日常生活中想得到的所有服务。这种模式在我国苏州工业园已被成功引入。201*年初,新加坡政府推出总金额达十亿元的社区关怀基金,主要资助社区援助计划。前总理吴作栋指出:“政府的原则是激励人民工作。不过,由于我们所采取的是自由市场体制,总会有人因为跟不上别人而被抛在后头,需要政府的协助。”

3.澳门社区设立类似我国内地城镇的“居委会”,叫“街坊会”,街坊会没有什么上级领导单位,纯粹是一个民间自发的、致力于民间服务的社会团体。街坊会对居民的问题和困难,一般总会“真诚包揽”和“热情过问”,甚至地区的防水、防火、防盗、治安、木屋居民的安置、经济房屋和社会房屋的申请等等,街坊会均会主动出面替居民向有关政府部门交涉联系,寻求到满意的结果。“澳门街坊会联合会”属下有24个基层组织,75名来自社会各阶层的理事和监事,形成了一个反应快捷、广泛周全、功能多样的社会服务网络。

三.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建设社会和管理社会的过程

在中国,社区建设的社会实践和理论研究已经走过了漫长的脚步,1991年民政部提出了探索社区建设的新课题,1999年民政部开展了“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的试点工作,工作基础比较好的北京、青岛、南京、西安、武汉等26个城区作为社区建设实验区,同时,各地又确定了近100个省(市)级社区建设实验区。近年来,各实验区积极探索,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也对社区建设进行了思考,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的建议。201*年1月,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在北京组织举办了“全国首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专家学者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就构建和谐社区问题进行理论阐述、经验交流和观念碰撞。

(一)社区建设注定要融入城市发展的关键细节,也成为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重点领域

1.社区发展的新思维,集中体现在党中央提出的宏观的理论架构和谐社会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新命题,201*年春节刚过,中央就举办了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在开班式上,胡锦涛同志就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重要原则和主要任务发表了重要讲话。胡锦涛同志又进一步阐明:“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中央的大政方针已定,上海要结合自身特点,扎实开展工作,必须找到有效的工作载体。曾庆红同志指出:社区是社会的细胞,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要坚持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居民自治为方向,以维护稳定为基础,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为关键,努力把社区建设成为各种社会群体和谐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给我们的研究理论和社会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2.“全国首届构建和谐社区高层论坛”与会者认为,和谐社区由以下要素构成:一是居民民主意识强,广泛参与社区事务;二是社区内各主体的共建意识强,社区自治化程度高;三是社区的服务功能比较完善,社会化程度比较高;四是社区邻里友好相处,环境优美整洁,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五是社区管理有序,社会稳定安全;六是社区组织结构合理,各种规章制度完善,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强。在上海同济大学举行“城市管理与社区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提出了“公众参与与社区自治是社区发展的内在动力源”重要观点。认为社区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发展,帮助居民锻炼、提高社区参与和社区自治的能力与水平。从政治层面上看,公众参与与社区自治是城市基层民主的基础和核心内容。

3.和谐涉外社区创建包括社区理念重建、组织重建、能力重建、机制重建等四项重要内容。现代社会最重要的失落是人际关系的失落,社区理念重建的实质是对社区及其传统人际关系的重建,是对社区原理、社区功能和社区精神的再认识、再定位。组织重建包括社区组织机构的建设和社会组织的建设。前者如社区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的建设,是一个区域性实体组织。后者如社区志愿者协会,社区(个体)工商业者协会以及其他各类群众社团。社区能力重建是要恢复社区作为一个完整有机体的活力,使其成员在地域上、语言上、文化上、心理上和生活习惯上保持最高的认同感和归依感。机制重建包括社区运作机制和社区功能机制两方面的建设。社区运作机制包括自主决策机制、利益协调机制、安全保障机制、邻里矛盾疏导机制等方面的建立和形成;社区功能机制的建设包括其经济功能、教化功能、控制功能、监督功能和福利功能的培育和发展。

4.建立和谐社区既是目标又是过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举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具体实践。

从国情出发,我国的涉外和谐社区建设,一般要走过“政府办社区”、“社会办社区”、“社区人自己办社区”三个阶段。初始阶段,依靠政府的号召和干预、社会协力营造社区概念和社区草创各自的模式;当社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就应该通过厘清职能、划定事权、提供资助等途径,社会八方支援和社区组织担当起自己的社会管理职能;而更高级的阶段,就是要实现政府、社区中介组织、社区自治组织和物业公司各司其职、通力合作,社区人自己当家作主。

只在“社区”范围内按照社区理念进行社区管理和社区建设,在它以上的层次和以外的范围仍然沿用旧的管理观念和管理体制,这种新旧不同管理体制、运作方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将会制约和谐社会优越性的发挥,增大新体制的运作成本。这就是说,整个城市都必须要进行相应的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在未来的和谐社区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要三者互动。转移政府职能的最佳去处是社区管理机构和社会组织,由社会组织来承担“无限政府”,政府逐渐从直接政府到间接政府,培育社会组织和其他社会积极力量,做到“小政府、大社会”。

5.充分实现社区自治是涉外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指标。要实现社区经济自治,首先就需要活化、振兴社区经济。将物业管理纳入社区工作,可加强居委会和街道办事处在物业管理中的协调和专业指导作用。社区自治其次还是政治上的,自主选择社区领袖,自主决定社区福利,自主解决社区问题;对外而言,社区组织机构在对外关系和大社会中作为一个独立法人资格发言,作为一个利益主体与其他社会主体在公平、互惠的原则下打交道。社区自治最后还是文化上的,保持地方文化特色和自我认同就是社区文化自治的基本内涵。

四.解放思想,和谐社区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我们的任务,要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管理规律,加强社会管理体制的建设和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笔者以为,所谓的中国特色和谐社区建设,就是党在谋划、政府推动、大众参与,以追求新型人际关系实现公正和民主为目的,让全体民众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以涉外和谐社区的创建为龙头,以建设和谐社区为抓手,全面快速地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而跨越式的发展,要有跨越式的目标和跨越式的发展机制。上海浦东开发开放模式和浦西的旧城改造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体制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浦东高速发展的动力,“小政府、大社会”模式,建立了“精简、统一、高效”新区管理机构;国际化的商务运作仍然大量集中在浦西,“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管理体制下,政府主导的区际竞争带来了活力。总结和学习浦东与浦西的发展经验,可以用来指导和谐社区的创建,关键是把握贯穿于发展中的改革精神。时代在变,发展背景在变,制度环境在变,而大胆创新是不变的选择。

创建和谐涉外社区,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必须要因地制宜处理好的相关的几个关系,或者说为求得自身的健康发展,难免要破解一些难题。

1.和谐涉外社区建设与政府主导推进的关系。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设立创建目标:建立政府调控机制同社会协调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社会自治功能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和社会调解力量互动的社会管理网络,形成对全社会进行有效覆盖和全面管理体系。

2.和谐涉外社区建设与社区党建工作的协调关系。

中共上海市委在作了大量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社区党建全覆盖、社区建设实体化、社区管理网格化”这一新时期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新任务,是社区党建全覆盖,其重点是创新党在社区工作中的领导方式。党建工作在社区建设中要发挥核心作用,但不能代替社区工作,尤其是在涉外小区。

3.和谐涉外社区建设与法律、法规、制度创制的关系。

(1)制度创新构建和谐涉外社区。据笔者了解,除了民政部在201*年11月颁布过一个《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之外,尚没有现存的法律法规可依规范。

上海市民政局已表示,将在总结不同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适时出台一些规定,使国际化社区的管理走向规范化。基本的考虑是,高起点规范管理,充分体现国际性和人性化;宗旨是以文化为媒,以服务为先;在具体模式上则多种方式共存,不求一致。

浦东新区政府社会发展局也透露,将总结现有国际社区居委会试点建设的经验,争取在今年年内制订“浦东新区国际型社区建设和管理的暂行规定”。

(2)社会规范有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在社会生活中大部分行为空间是由习惯习俗、伦理道德、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意识形态、乡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来调整、来约束的。社区文化、精神具有特异性,在涉外社区,我们能否遵从国际惯例,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在工作内容、方法上,在思想上解放一点,甚至可能允许在某些涉外社区有健康的宗教活动和宗教行为。

(3)境外人士在社区管理中的法律主体地位问题也应当解决。国际化社区面对众多的境外人士,他们是否应当参与居委会、是否享有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目前是争论的焦点。

4.涉外社区建设和社区硬件投资、社区产业发展的关系。

目前一些涉外社区公务设施的硬件条件由于先天不足,或投入不够,往往连一所像样的社区中心建筑都没有,更不用谈社区经济和创造就业。

建议结合上海正在进行的一城九镇的建设,做一些涉外社区的试点规划。

上海市政府决定,重点发展“一城九镇”,即:以上海市为中心,发展松江新城、安亭(德国风格)、浦江(意大利风情)、高桥、朱家角、奉城(西班牙地中海风貌)、罗店、枫泾(北美水城)、周浦和堡镇等九个中心镇,使之成为规模适度、功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能体现21世纪国际大都市郊区特色风貌的城镇。

安亭新镇总投资为80亿元左右,于201*年12月26日开工,预计201*年全部竣工。建设者们一开始就把它定位为完整的现代技术集成的“德国小镇”,全部的设计、技术、材料、设施等按照欧洲最新的成果去制造。小镇建设面积2.5平方公里,民用住宅86万平方米,可容纳50000居民;公用和商业面积40万平方米,一块200米宽的公用中心绿带,环型结构绿地70万平方米,小河穿行在建筑四周,每个建筑都能看到一个水景。项目包括一家五星级宾馆、连排的小高层住宅、一定数量的学校、图书馆、一个教堂、一座中等规模的医院、一座大型购物中心和中央花园等等。

新镇建设一开始,便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它不仅对居住、环境、服务、管理等中国传统概念发起了挑战,而且对房产开发、宾馆服务、建筑设计技术及集中供热的节能设施等中国行业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冲击。在这样理想的小区内应该率先建立国际化的涉外社区。5.涉外和谐社区建设如何正名。为了便于涉外社区的管理和操作,假设把社区规模定位在大于居委会、小于街道办事处的某个范围。其组织机构应该有别于传统的居委会,理想状态的是一种社区各主体联合推举产生的权力机构。在这方面,北京、沈阳等地的步子跨得大一点,收到的效果就明显不同;社区管理组织名称也是一个重要方面,中国社会历来看重“名正言顺”,老外对居委会的理解有个过程,而且名称不同,内涵不同,权限不同,操作也不同。上海的村委会改名为居委会的实践,所引发的各类法律和资产问题值得深思。

作者:卓介江上海市工人疗养院党办主任

201*年7月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和谐社区建设 心得体会》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和谐社区建设 心得体会: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和谐社区建设 心得体会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97377.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