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学习心得
出国学习心得
首先感谢集团公司给我们提供了如此难得的机会赴俄罗斯交流学习。我非常庆幸自己能拥有如此不同于别人的如此美妙的学习和生活经历,哪怕只是短短一学年,转瞬即逝。从我知道集团公司有派石油工作人员到俄罗斯学习的那天开始,就期待着能够成为其中一员,去体验异国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体系。在申报、等待、准备、学习等一系列紧张的准备过程结束之后,我的梦想得以实现了。
201*年3月集团公司选拔了一批各个石油基层单位的工作人员在北京石油大学培训6个月后到莫斯科和独联体作为访问学者进修一学年。由于新疆培训中心急需俄语方面的师资力量,尽管本人年龄不符合出国培训人员的要求,可还是有幸被选中,并顺利完成了为期半年出国前培训,于09年10月14号抵达莫斯科古博金大学,接受了为期两个学期的俄语培训。现将本人在莫斯科的学习、生活情况汇报如下:
一:学习方面1.教材
A.《石油专业俄语》教科书共二十课(从10月中旬上到4月)B.节选网上最新有关石油、天然气文章(从4月中旬上到结束)C.《伟大的俄罗斯》共十八课(从4月中旬上到结束)此书主要介绍俄罗斯18世纪至今的杰出人物。D.听力没有教材,主要是在语音室看和听对俄罗斯石油公司领导人的采访、看电影、做语法练习题等。E.读报纸写感受2.教师配备
古博金校方高度重视。入学时,我们“两眼一麻黑”,外办主任嘎琳娜以其干脆利索的方式将我们入学的各道手续一并办完,如学生证、借书证、医疗保险等。第二天就正式上课,由俄语系主任奥利伽和副主任阿拉授课,学习内容是与集团商定的《石油专业俄语》,奥利伽老师身为主任,政务繁忙,但还是兢兢业业地为我们耐心授课,精神着实可嘉;阿拉副主任虽然脾气急,但其幽默的上课方式让学生倍感轻松;代课老师伊琳娜毕业于著名学府莫大,性情随和,学识广泛,用词清晰易懂,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听到下课的铃声。任课老师层次之高,可管窥学校的重视程度。学习体会:
1、我认为极有必要在国内学习和打好俄语基础。由于出国前我的俄语基础就很好,而且又在北京培训半年,所以在国外的课程对我来说进展的很顺利,和老师的沟通也很顺畅。
2、通过这二个学期的集中俄语培训,我的俄语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不仅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对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来龙去脉有了相当的了解,这为我本人对石油工作人员出国前的俄语培训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在学习期间本人的俄语词汇量又向前迈出一大步,尤其是填补了我的石油专业俄语方面的词汇量、提高了理解能力以及流利程度。
3、在课堂上要有自己的见解。在上课时,老师的观点有时对中国不太了解或者是误解,这时我会主动地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说中国有太多的人口和广袤的土地,中国政府所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很多,在中国政策贯彻起来也非常艰难等等。之后又经过课下的讨论,我与老师达成了共识,获得了老师的赞许。
4、课文要提早预习。我们所学的石油专业文章里的专业新词汇很多,而且对我来说又是新的领域,所以我每次在上课前认真地查词典,把所有新单词及用法写在笔记本上,不懂的地方做好记号,此外我们的《伟大的俄罗斯》这本教材是借来的,大多数同学为了能在上面做笔记,都复印了一份,而我呢,即为了练习打字又为了备份电子教学资料,把整个一本书打了出来并把生词进行标注,这使我既练就了比较快的俄语打字,又学习了课文上的知识,一举两得,这既免去了像有些同学那样临时抱佛脚的苦恼,又省出了时间去理解石油、天然气方面的知识。
5、杀鸡要用牛刀。我们在学习期间,有过几次学校组织的旅游活动。每次这种活动我都是穿戴整齐漂亮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并且常常用流利的俄文和汉文充当临时翻译。因为我们在国外代表的不仅仅是自己,还代表着整个国家和集团公司,所以千万不能邋里邋遢、我行我素。这种活动不仅给我提供了锻炼自己的平台,也为老师、导游和学生们解了难。我有一种很自豪的感觉,那就是我没有辜负集团公司破格让我在异国学习的期望并珍惜了这样难得的机会。感觉为祖国和集团公司争得了荣誉!
6、积极地与当地的朋友交流。出国学习,我认为仅靠课堂上那些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和当地的朋友常常交流能获得新的看法。比如,我和我们宿舍周围的邻居们相处的就特别好,在做饭时和他们聊天,还和她们上街购物,一起吃饭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我的口语表达能力又上了级台阶。
7、充分利用电视节目。每天看俄文电视节目对学习俄语的人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项课程。自从来到莫斯科,我坚持每晚做完作业临睡前看2--3小时的电视节目,以前我只能看懂电影,现在我不仅能看懂电影、电视剧,还能看懂新闻报道,笑话等方方面面的内容。二:异国生活
1、住宿。我们被安排在古博金大学宿舍区的三号楼,我和四川来的女同学住在一起,条件简陋,因生活区与教学区相距较远,每天上下课需要2个多小时。
2、饮食。没有中餐食堂,只能自己做饭吃,每层楼有一个供学生做饭的厨房。俄罗斯的食品价钱普遍比中国贵很多,蔬菜水果就更贵了,在超市,最便宜的香蕉平均下来也要一根两三块人民币。3、交通。莫斯科的交通还算是方便,建议办理月票卡会比较省事、省钱,但是交通费比国内基本上贵两到三倍。我们中国学生为了安全期间基本上是坐无规电车上课,很少坐地铁。三、学校特色及可供中国官方借鉴之处1、俄罗斯的大学是以教学为主,后勤部门是分开的。学生上课是五分制,听俄罗斯朋友说,对本国学生要求很严。对外国学生入系后相对较松。
2、预科系只有一学年,大部分中国学生预科毕业后几乎什么都不懂,教师们也叫苦连天,要求中国能否派些爱学习的学生过来,多来些中石油老部长王涛似的学生。
3、为了赚钱,只要交钱,学校现在什么样的学生都接受,这使得我们中国学生的质量大打折扣。
以上就是我在莫斯科的学习和生活状况。最后,再次感谢集团公司为我们提供的如此宝贵的学习机会。
扩展阅读:出国心得
出了国才能知道的十个小秘密
出了国才能知道的十个小秘密
在国内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并不难,然而,认识的误区只有在国外住久了,慢慢地体会才能逐渐消除。下面十个方面如果不出国,我是不会知道很清楚的。
一、英语不努力学,是掌握不了的。出国以前我以为到了国外,有了英语环境,自己会不费力地通过语言关。然而,除了小孩子,成年人欲消除语言障碍谈何容易?难怪许多在国外生活了半辈子的老侨,其英语程度还属初级。
二、从中国出口海外的食品,是给华人吃的。在国内时,经常看到这样的宣传:某某传统食品远销世界五大洲,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到国外才知道,中国的食品绝大部分只有在华人超市里见到,是以华人为销售对象的,西人除了偶尔到中餐馆打打牙祭,平时几乎不买中国食品。
三、在国外完全脱离华人圈,是不大可能的。国内人有这样的误解:到了国外,交的是西人朋友,接触的是西文,吃的是西餐……。其实,除了华人稀少的城镇,以及生活于校园内,或者嫁了老外,在中心大城市,你的生活范围很大程度是在华人社区。
四、频繁变换职业身份,没有什么了不起。本人粗略计算,来加拿大六年多,自己从事过不下十个职业,从快餐店服务员到赌场发牌员,从中文教师到电话推销员,从送晨报的到送比萨饼的,从流水线工人到公司小职员……,频繁地身份转换,而且职业属性五花八门,对于我来说原来是不可想象的,而对于新移民是再正常不过了。
五、汽车洋房,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过去国内报章经常报导某某“海外爱国人士”,如何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放弃汽车洋房,毅然决然回归祖国云云。原来在国外,只要你是劳动者,汽车洋房人人有份。
六、上电视上报纸,每什么了不起。国内媒体是党的喉舌,高不可攀;在国外报纸电视是私营企业,公开透明。所以这里的新闻媒体大家办、大家看,没准一不留神你就成了焦点人物,不信明天你中了649,后天大小报纸都有你的照片。
七、牙齿保健,不能不重视。在国内,什么时候牙痛了才去看牙医,平时根本不在乎,很多人都有用牙咬开啤酒瓶盖的“英雄壮举”。出了国发现西人的一口白牙,似排珠,赛玉贝,咱们真是相形见拙,“难于启齿”,所以花心血让下一代一定爱护好自己的“门面”。
八、西方政要,没有什么可神秘的。我在多伦多大街上见过加国总督伍冰枝,除了有两个粗壮男子五米之外相随,人家伍总督和老公牵手漫步,俨如平民。在一些场合,与市长、省长、议员握个手、合个影,也并不难。而在国内,森严壁垒的政府部门,警车开道的领导出行,相比之下,你会有许多吹牛的资料。
九、与西人交往,并非想象得那么容易。国内人以为我们在国外都有一些西人朋友,其实不然,与西人较深层次地交往,除了语言的差异,更重要的是文化的隔阂。谁都对身边事务的关心程度甚于外域,普通西人热衷中国文化、渴望结识华人朋友的少之又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在哪里都一样。
十、高学历知识分子,做普通工作不新鲜。“龙陷浅滩,虎落平阳”,高知做蓝领在国外司空见惯,我见过印度的哲学博士开出租车,东欧的音乐家干装修,中国的计算机工程师肉联厂杀猪……。人为了生存,要能屈能伸,很多时候学问不能当饭吃。
“要不要出国?”是个错误的问题
提交者:遥远楚天阔日期:201*/12/25阅读:479评分:7.69/16
来源:%3D1摘要:当我们还在犹疑到底要不要出国,出国到底值不值得时,一位美国大学校长斩钉截铁地得出了他自己的结论:一定要出国!出国是否必要无从定论,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有机会到国外走走,对于丰富见识与阅历是有益的。
Tag:出国国际交流文化阅历
我每次回国,很多学生包括我的一些亲属,一些好朋友的孩子都会问我“要不要出国?”我对他们的回答是,从我个人的经历和我的观察,我说,你们不要问这个问题,这不是个应该问的问题,这是一个错误的问题!就是说,出国是一定要的,一定要出国!否则的话,现在在这个世界,你没有出国的经历,你受的教育是不完美的。如果你想真正成为一个人才,不管是哪方面的人才,你一定要出国,要有出国学习的经历。时间长短是另外一回事,是否拿学位也是另外一回事,但是你一定要出去。(出国学习)这是在美国本科教育里的一个基本要求,美国的本科教育,美国主要的,好一点的大学全部要求本科生至少要有一个学期在国外学习的经历,这是他们作为受教育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很多学生他们去欧洲,去拉丁美洲,去专门讲西班牙语的国家,专门为了更adventure,去到东欧的一些国家。当然,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就是越来越多的学生想来中国。我感到非常惊讶的是,这次来(北京)之前为了配合中美关系研讨会,我们学校搞了一个活动,会议开始之前我们举行了一个晚宴,我那一桌坐的都是美国学生,让我非常惊讶的是什么呢?那个桌上有七八个美国学生,有四五个能跟我用非常流利的中文对话,而且其中有两个来北京住过8个月,他们说,这回我真正体会到中国文化,他说我在北京住过8个月,而且住的是北京一个出租车司机的家,我说你怎么能找到的!?他说他对北京的市井文化了解的比较透彻,而且他说话还带点北京的京腔,儿音。后来他说现在我们学校(大学)开的中文课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了,太简单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美国学生作为国际交流遍布世界各地,因为美国大学有要求。中国现在的高等教育94年到201*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我们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高等教育系统,从在校本科生的六万,到在校人数两千五百万,而且学历已经达到了23%,这是一个很大的发展,从原来的6%一直到23%,美国是达到了基本普及的程度。我昨天在人民大会堂高等教育厅谈的时候,也谈到了,中国过去这15年,6%到23%,是非常大的可喜的进步,但是全国的范围还有80%的高中毕业生上不了大学,别说上不了好大学,北京好一点,北京可以达到80%,但是同样我们谈到一个相邻的省山东,山东教育搞得非常好但是山东的入学率只有10%到15%,那就是说十个有八个九个山东的孩子,高中的应届毕业生,他们的成绩是非常好的,上不了大学,而且在中国目前的情况下,上不了大学,对他整个一生的命运影响的非常大。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国GDP每年平均10%的增长,国力的增强,已经取代德国,变成了全世界第三大经济国。高等教育的投入GDP占的比例还是非常低的,比发达国家的低,那如何还要增加投入呢?我们知道现在大学连高等专科都算上的话大约有3000所,比原来是增加了很多,但是中国人的基数太大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在还远远没有达到,所以中国的高教市场虽然现在有2500万人,但是还有很大的潜力,因为咱们这绝大多数人还没有机会上大学,那么我觉得将来肯定有出国的机会,作为受教育的一部分,一定要去。不是去不去的问题,而是去多长时间,怎么去,你到那里去干嘛的问题。
我知道你们很多人去那里读学位,我们那个时候去都是读博士,现在也有读硕士的,读本科生的,还有局部的读高中、读初中的,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什么时候去那比较好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难说的,很难一刀切的,要看你孩子本人的承受能力,经济能力,因为这里涉及到很多费用的问题,还有你未来的职业导向,但是不管你什么时候去,有一些比较基本的要求,第一个首先语言方面,要花大气力,达到一定的水准,不一定讲的非常流利,你要掌握基本的听和写,到美国读学位的话各个大学托福GRE都要有明确的要求,但是你们短期访问什么的,你要努把力,要makesure你的基本的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都要有,作为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第二个去之前要对美国整体的文化有一个了解,就是美国社会整体的运作,文化习俗,就是很多咱们认为非常Natural的事情到那边是很awkward的,就是Basicculture这种literacy,对美国整体文化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另外一个你们去之前,要对你们去美国的目的有一个近期和长期的规划,比如说你只是到那边适应一下环境,将来目标还是回中国发展,这是一个道路,还有一个就是你去的目标是为了在美国有一段工作经历,然后在那边要是工作经历好的话,就在那边接着发展,不好再回来,这又是一种,或者说你到那边读完了之后,将来的目标是跨国公司做海鸥,两边飞飞跑跑,这也是一种,那你最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当然人生有很多不确定性,但是你最好有一点规划,这是比较好的,这样的话你去了之后才能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就是说我这讲的比较概括,当然不同的情况,具体问题做具体分析。但是话说回来,我是从一个人受教育者的角度讲,最好有Internationalexperience,咱们古人都是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假如你有经济条件的话,有机会的话,还是要到世界各地多去看一下,看一下不同的民族。因为我是学地理的,愿意travel。我觉得对培养一个人的心胸、心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我非常主张学习只是一方面,要想办法出去看看,包括出国旅游的机会,假如你们有机会,到澳大利亚去看一看,到欧洲去看一看,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对于你们整个的人生阅历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出国吧,视野的开阔无比重要
提交者:遥远楚天阔日期:201*/01/11阅读:693评分:7.80/10
来源:%3D1摘要:下面这篇文章是一个有志于出国的人写下的对出国留学的看法,许多人对出国仍持有犹疑的态度,许多人在抨击出国,许多人向往出国。以下的看法可能带有主观色彩,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Tag:出国视野海龟思考
最近身边很多出国读研的朋友们陆续回来了,记得几年前他们刚出去时我或多或少带着一丝祝福与
艳羡掺杂的复杂感受,因为毕竟自己也曾经在是否应该出国求学的问题上出现过挣扎。但空想永远不会有结果,只有实实在在的感知和数据才能说明问题,回国后,身边的这些朋友果然不出所料的陷入两种截然不同的境遇。一种是和出国前没有什么区别,回国后四处寻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那种浮躁与不切实际与国内刚毕业的大多数大学生没有两样,甚至连英文也未见丝毫进展,除了蹦出几个当地时髦词汇外,句子的表达依旧青涩,原因是根本没有改变中国人内敛的本色,在国外也坚持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优良传统,到头来问他有没有什么新朋友却发现他在国外的圈子仍然还都是中国人;第二种名校毕业,学历过硬,国外的治学严谨和文化熏陶已使他判若两人,思维的开放与沟通能力的强大让我顿时相信他就是传说中的中华精英。那问题就来了,中国现在每年数以十几万的学生出国留学,已位居全球第一,这中间的成本核算又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呢?
我这里所说的出国留学不是指那种依靠家里花钱出去读高中然后在当地考大学,而是那些实实在在依靠自己实力去国外读本科或者硕士博士学位的人。视野的开阔是无比重要的,中国的教育说句不客气的,从大学开始往后硕士博士的攻读都只是一种学历教育,换汤不换药,特别是文科生的研究生更为明显,简直就是为混一篇论文而生的畸形产物。搞得毕业后不伦不类,该找工作时却发现就业形势已大不如前,剩下的就只能一门心思碰运气似的死磕公务员考试。
这就是现实,我们无法逃避,所以我在自己的班上才会说中国的学历正在贬值,所以考国内的研应该以尽快考上为目标,因为出来后都一样,这种学历不过是敲门砖而已;而国外的学历的贬值比国内的还快,因为大量质量低下的“海龟”以及国外大学的对于中国学生的扩招(实质就是赚中国人钱)使得国内对于刚刚从国外归国的大学生学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土鳖一度胜过海龟。原因很简单,很多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中国学生发现回国后已完全脱节,国内的一切他们已不再了解,而在国外的专业学习也不到位,所以把所花费的每年几十万的学费算进去的话成本的确高了点。因此,我想在这里表达一下我的态度,总结起来就是下面几点,希望能激发大家的一点思考:
1、我坚决鼓励出国留学,但中国国内的机会越来越好,出国是为了回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干。
2、尽量读国外好的大学,好的专业,否则回国后就业也是灾难。一般的野鸡大学哪怕给你全额奖学金也别去。
3、国外的生活学习将使你终生难忘,但若在国外虚度光阴一切将变得很可怕。
4、家庭条件允许的同学可以考虑考雅思去英联邦国家,因为英联邦国家学费高昂,而且不易申请到奖学金;家庭条件一般或比较有毅力的同学可以考虑考托福,GRE,因为只要托福成绩考得够高,美国相对还是比较容易申请到半奖甚至全额奖学金的。
5、不要贪多,很多人就是想法太多,其实大学期间或一个时间段能做成功一件事就很不错了。河南科技大学有个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只看英语,考了三次托福最后一次考了满分,结果去了港大,全奖!他就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的专业想改学经济,而到国外读书不像国内考研还要考专业课,基本只看托福或雅思成绩。这充分证明集中注意力做好一件事就可以使你一鸣惊人。所以我提倡的是学习英语3年计划,你准备好了吗?死磕英文三年,平时配合坚持每周看一部原版英文电影,你想想,这样做真有那么难吗?
6、单身是福。很多人痛苦自己还没经历过甩与被甩的快感,其实大可不必,你有充分的时间和理由来规划自己的未来而不受干扰。
7、洁身自好。国外的一切都是如此美好,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腐朽思想也四处播撒,千万注意甄别!
8、课外兼职,少少亦善。不要听别人胡说八道去了国外刷盘子可以赚多少多少钱,你有没有考虑其中可能损失的机会成本。完成学业才是关键。
真心希望大家从现在开始就好好规划好你的未来,人的一生有很多选择,但选好其中的一条路然后坚定不移的走下去,这才是成功的关键!以下是我一直追求的大学,我最终一定会选择去其中的一所读博,谨以此文大家共勉!
哈佛大学(HarvardUniversity)
香港大学(TheUniversityofHongKong,HKU)
剑桥大学(UniversityofCambridge)
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University)
耶鲁大学(YaleUniversity)
普林斯顿(PrincetonUniversity)
牛津大学(OxfordUniversity)
个人陈述的写作误区
提交者:遥远楚天阔日期:201*/02/22阅读:246评分:8.00/1
来源:%3D1摘要:随着申请者的增多,拥有一个好成绩已经不是申请者的法宝了。如果申请者的语言成绩相差不多的话,机会一定会青睐那些精心准备申请文件的申请者只要能够从正确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篇能够打动对方教授的PersonalStatement是不难写出来的。Tag:个人陈述出国申请
对于申请出国读书的学生来说,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申请文书的写作;对于那些在激烈的竞争大潮中取得offer的幸运儿来说,申请文件无疑是功勋卓著。但是如何写一篇好的PersonalStatement却往往让这些佼佼者煞费苦心。
申请文件真有那么难写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大多数申请者只是没有理解PersonalStatement的真正含义,陷入了误区。只要合理地选取素材,写出一篇好的PersonalStatement并不是很难。
误区一: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
我经常和申请者说“PersonalStatement就是您的替身。它飘洋过海到达异国他乡,代替申请者在大学的评审委员会成员面前展示自己。这个替身可比电影里的替身重要:戏排错了,可以重拍;如果申请文件写得不好,对方大学可不会让你重写。对于申请者来说,机会一年只有一次;他就相当于考状元,所以千万要选个好替身。”
许多申请者误以为既然PersonalStatement是个人陈述,就应该充分介绍自己,于是长篇大论,恨不得把祖宗八代都写上。评审委员会的成员看了半天还不知道你到底要干什么,这样的文件当然没有人感兴趣,经常被抛在一边。要知道,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每天要看几百份申请文件!所以,文章切忌太长,一定要开门见山,让阅读的人尽快了解你。李萍申请的是传媒专业。说了您也可能很难相信,她的PersonalStatement足足写了六千多字!我看了一半就不想再读下去了。她从爷爷、奶奶写起,对爸爸、妈妈也一一作了介绍;轮到写她自己时文章已经写了两千多字了。接下来,她又把自己所有和媒体有关的事情象流水账一样列了出来。
李萍长得眉清目秀而且很有灵气,给人的印象很好。她从13岁起就和电台结下了不解之缘,选择学传媒专业背景是很好的。我相信,如果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见到她本人的话,一定会录取她的。但是她选的那个替身一定不会给她带来好运,因为读了她的PersonalStatement,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个人很罗嗦,没有条理性而这样的人是不适合学习传媒的。我把我的感受直言不讳地告诉了她,她开始很难接受,因为她认为自我介绍就应该从不同角度全面的介绍自己。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PersonalStatement的真正含义是:在有限的篇幅内,挑选有代表性的事例来充分展示自己的优秀。
经过和她交谈,她接受了我的建议:把介绍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部分全部删掉,因为这些信息对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来说根本就不重要--他们需要了解的是申请者本人,而不是他的家庭。这样文章还剩下四千字左右,她后面写的内容缺少细节,只是笼统地叙述自己作了什么,非常乏味。其实一篇PersonalStatement的字数应该在八百到一千字之间。于是,我直接要求她抛开原来的PersonalStatement,给我讲述她认为和传媒有关最难忘的经历。我喜欢这种启发方式,因为难忘的经历里往往有个人经历坎坷与艰辛后最终实现目标的故事。透过这些故事,读者就很容易总结出申请者的优点了而这样的素材也是比较受评审委员会成员欢迎的。我们谈了两个多小时,在交流中我不断向她提问题,帮助她回忆当时的感受。最后,我建议她选择了四个有代表性的事例去写PersonalStatement。
最后写出来的PersonalStatement只有九百字左右,言简意赅,让读者在很短的时间里就能对她有个比较全面的了解。我很喜欢这篇PersonalStatement,它把李萍活灵活现地展示在读者面前。功夫不负有心人,她被美国名牌大学录取而且拿到了三分之二的奖学金。
误区二:不能正确审视自己--当局者迷
人们常常用当局者迷这四个字来形容那些身陷其中,无法正确分析问题、看待问题的人。我认为用这四个字来形容很多申请者是再恰当不过了。应该说大多数申请者都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很多人见到我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没什么优秀点可写的。问题就在于他们不能正确审视自己。很多人在写PersonalStatement时只是泛泛地提一下自己做了什么,却很少展开。其实,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所在意的并不是你过去做的事情有多重要、项目规模有多大,而是想通过你介绍自己做过的事情来发现你的优秀潜质。
邓强大学刚毕业,在大学三年级被一位教授选中参加了一个大型铁路项目。在参与该项目的人中,他是惟一的一位本科生。当然,他的工作只是打打下手而已但这对他来说是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这个事例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整个PersonalStatement的重点;但他却只用两句话就把这个事情写完了。在大三就能参加大型项目,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机会是很难得的;这可以说明邓强很优秀。但这还不够,因为评审委员会成员希望知道他通过这个项目学到了什么。所以,我要求邓强给我详细介绍一下经过。他开始给我讲解这个项目所用到的专业知识,我没想到不善言谈的他讲起这些来竟然是滔滔不绝,但我不得不打断他: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最感兴趣的不是这些专业知识,除非他提到的专业知识能够吸引住他们注意力,但是我相信这是很难的。于是,我问他在这次项目里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他告诉我,学到了一些课本里没有的专业知识。接着,我又问他对自己是个什么评价。他想了一会,说出了负责这个项目的教授对他的评价-敬业、专业功底强、主动。很好啊,我相信任何一位教授都喜欢这样的助手,这就是精髓!于是我问了下一个问题,老师为什么有这样的感觉。如果在PersonalStatement里写出这几个形容词并不能很好地体现邓强的优点,相反任何人都可以用这几个词来形容自己。所以,我希望这几个词根本都不出现在PersonalStatement里而是写一个具体的事例,让评审委员会的成员读完后,脑子里自然出现这几个词来形容邓强。
经过启发,邓强给我讲述了一件事情,后来被当成重点写在了PersonalStatement里:由于他是项目组中惟一的本科生,所以他并不能做什么太具体的技术工作;对他来说,这就是个学习的机会。记得一次大家加班在推导一个公式,这个公式将被利用计算出铁路报警灯要在火车到达前多长时间内鸣笛才能确保行人的安全。当时,为了确保第二天可以完成报告,工作人员加班推算公式。由于过度劳累,负责最后整理公式的人员把一个参数写错了。邓强在旁边看了整个推导过程,发现公式似乎有错误:如果按这个公式计算出来的时间很难保证行人躲过火车。但是他又不太确信,又不好意思过于仓促地把刚刚休息的师兄师姐叫来。于是他开始重新推算公式,算了几遍都证实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第二天他及时把自己的想法和负责公式的师兄说了,他的行为得到教授和大家的认可。通过这件事情邓强也更加自信。
这件事情的可取之处在于:加班到了很晚,大家(包括邓强)都很劳累;当邓强发现问题时完全可以暂时不管,但是他却留了下来。这说明他做事情很认真、主动,适合做学术研究工作。他认真地进行推导而结果也证明他是正确的,这又说明他专业基础好。整个事情的描述没有提到任何夸奖邓强的形容词,但是这些词却已经显示在读者的脑海里了。
邓强得到了美国三所综合排名在前五十名的大学的offer,其中一所大学给了他三万九千美元的奖学金。
误区三:选材不当
对于申请MBA的申请者来说,essays十分重要。商学院要求申请者写几篇essays,那么评审委员会真能通过几篇短文来了解申请者吗?答案是肯定的。申请MBA的申请者大多数都有很丰富的工作经验,要选择恰当的素材,正确审题就成了关键。
周一航是一位MBA申请者,他最初在中国最早一家只有五个人的咨询公司工作,这个公司由五个人发展到六百人,后来他和朋友开了一家公司,经营得很好。记得当时他申请的学校有一道题目是:你最大的一次挑战是什么?
他写的内容是他原来是学习德语的,后来利用两年时间学习英语并顺利通过了TOEFL、GMAT考试。这两年对他来说非常难忘,他把这篇essay的重点放在自己如何克服自身的惰性、坚持学习英语上并举了两个例子。我也认为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周一航很有毅力,但是这个内容并不是最好的素材。
在回答MBA的essay时,应该先考虑professional的素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题目,它的重点实际上在于挑战,可以是各种挑战,周一航写的也是一种挑战--战胜毅力的挑战。但是我还是觉得这道题应该与职业联系起来比较好。经过交谈,我最后选择了这样一个素材,它写的是周一航如何战胜虚荣心、用高尚的职业道德取得申请者的信任。其实,很多商学院都非常重视申请者的职业道德,所以在回答essay时应该考虑对方对什么样的申请者感兴趣。知此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周一航和朋友开的公司主要做销售业务,推销一种数码录像系统。在做销售的前两个月,周一航一张单子也没签,但是还在公司拿着薪水;他总是感到有些不安。后来,一位朋友给他介绍了一家需要换设备的银行。出于对朋友的信任,这家银行的经理很痛快地和周一航签署了十万元的合同;回到公司后,大家为这个单子庆祝了一番。晚上回到家,周一航兴奋得睡不着觉:第一个单子对他来说真的很重要。于是拿出合同又看了一遍,结果发现由于他的疏忽,他为银行介绍了一种错误型号的机器,虽然这种机器很先进,但是如果用在这家银行的话只能实现它一半的功能。相反另一种便宜机器更适用于这家银行。由于不想让大家小看自己、更不想让大家认为自己不够专业并且卖给银行的是新产品,只要周一航不说,没有人会注意的,最后他决定保持沉默。
但是接下来的几天,周一航并没有沉浸在签约的喜悦中,相反却闷闷不乐;最后,他终于战胜自己,来到那家银行经理面前如实地讲述事情的经过。他本以为这位经理会由于怀疑他的专业能力而取消合同,但是没想到那位经理却决定把原定一年的合同改成两年,而且还给周一航介绍了很多申请者,使他签署了大约三百万元的单子。最后这位经理给周一航的评价是:他是值得信任的合作伙伴。自从周一航和他说了事实真相后,他就已经决定要长期和他合作下去。这是一篇非常成功的essay,现在周一航已经坐在顶尖MBA的课堂里完成他第二学年的学业了,我相信他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
其实,每一位申请者的生活都是丰富多彩的;如何恰当地选材十分重要。只要正确分析问题,从恰当的角度叙述事情,一篇成功的essay就诞生了。
误区四:机械套用
在写申请文件时,千万不要去抄袭。套用别人的PersonalStatement,往往会使自己失去机会。很多申请者苦于找不到思路去写申请文件,于是盲目抄袭包老师主编的《申请文书写作》一书。用我们经常开玩笑的话就是,那本书都快被抄烂了。申请者东抄一段,西抄一段,general的内容可以抄,但是具体事例是无法抄的。我经常遇到申请者拿着东拼西凑的PersonalStatement来到咨询处。看着这样的PersonalStatement,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在众多的申请者中又多了一个难兄难弟:评审委员会的成员最不欢迎这样的申请文件,当然不会很认真地看,于是机会就这样与你擦肩而过了。
那么,什么样的文件才会受到评审委员会的欢迎呢?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抓住评审委员的心态,是不难吸引住审阅者的。他们也是人,每天要看几百份枯燥的申请文件,很难保证他们会把每一份申请文件从头到尾认真地看完。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新颖的开头来吸引住读者。当然,文章的内容要有细节--最好有起伏,让读者有兴趣读下去。
大多数申请文件的开头多会总结一下自己的背景,然后指出自己想申请的专业、学校。这样的开头不是不好,但很难一下吸引住读申请文件的人。
黄山是一位申请城市规划的应届毕业生。和很多申请者一样,他也拿着包老师的书一顿神抄;当他把自认为棒的不得了的PersonalStatement放在我的面前时,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眼熟。太眼熟了:他几乎把整本书里的经典句式都抄到了!语言很好,但是文章的连贯性非常差,而且根本没有他自己详细的经历及细节。我记得很清楚,他PersonalStatement的第一段是抄袭了《留学申请文书》中一篇的开头,他只是改改专业及申请学校。象他这么做的申请者太多了,所以本来很好的一个开头对于评审委员会成员来说却成了千篇一律。于是,我把重点和第一步放在了他的第一段。
正是由于黄山机械的抄袭,让我更有一种冲动:一定要启发他写一个新颖的开头。最后,他是以这样一个故事开头的:八年前的一天使他对城市建设的规划产生了兴趣,当然更体会到了它的重要性。那天晚上,他感到整个楼房似乎在晃动,开始以为是地震,但是通过电视他了解到那是一次爆炸事故,其中有23人死亡、180人受伤,原因是由于在建房子时,选择放置危险物品的地点不合理。当时情况非常紧张:由于危险物品量太大,如果再发生一次爆炸的话,整个城市可能就不复存在。这次事故也引起了政府方面的高度重视。开始,年少的黄山只是沉浸在有可能丢掉性命的恐惧中;但后来他开始思考,虽然那时他并不懂得什么叫做城市规划,但是通过新闻他了解到爆炸产生的原因是因为城市规划不够合理:建房子时选择放置危险物品的仓库地点不合适,才导致了这次恶性事故。
选择这段放在开头的好处是:当评审委员会的成员看了许多千篇一律的开头后,很容易被新颖的开头吸引。黄山的这个开头会让读者一开始就想知道事故的原因,从而引发起评审人员的兴趣,读后会觉得这个经历很真实。黄山亲眼目睹了惨剧的发生,在他年少的心灵深处已经牢牢记下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当然读者在读完后会想知道这样的黄山以后会干什么呢?于是,读者就会被吸引着继续读下去。而黄山在后面主要写了他在大学期间如何做老师的助手,写得也很精彩。
黄山的PersonalStatement很成功,最后他被Harvard录取并且顺利地拿到了签证。现在,他正在Harvard的校园里紧张地学习,他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信心。
误区五:泛泛而谈,空话连篇
在写PersonalStatement时,大家往往需要写自己的出国动机。很多人只会机械地写中国在某方面是如何落后,美国是如何强。不是客观地分析问题,而是盲目吹捧美国;写得很空洞,让人读起来有一种崇洋媚外的感觉。这种效果是非常不理想的,美国人一般都很爱国,看了这样的文章往往会很反感,当然也会怀疑你的人品。所以,说话一定要朴实,不要让对方觉得你很虚伪、不踏实。这样的助手,没有人喜欢用的。
李刚大学毕业后工作了两年,主要负责锅炉制造研究。在他PersonalStatement的倒数第二段,写了自己的出国动机。他写的是中国的锅炉制造业很落后,美国发展得很快、科技先进,所以他要去美国学习更先进的专业知识。这个说法虽然没有太贬低中国但却很空洞,让人觉得理由一点也不充分。而且这种说法太空泛,读者会怀疑你这么想可能只是喊喊口号算了。
如果你的出国理由不够充分,象李刚这种说法还不如不说。要写出国理由就应该客观分析问题,闭上眼睛好好想想,自己为什么出国呢?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在看申请文件时不希望只是看到口号、表决心,他们需要了解真实的你。所以,写文章切记花哨。其实,出国动机并不难写,只要你冷静下来问问自己。
当然在咨询中我把李刚的原回答否定了并引导他去思考:原因到底是什么?他告诉我他真正的想法是到美国去镀金,回国挣更多的钱。我相信,这是大多数出国读书的学子共同的想法,更是一句再真实不过的话了;但是这个动机只能放在心里,傻子也不会把它写在PersonalStatement里的。我并不认为李刚去美国留学的原因仅止于此,和他的交谈让我感到他并不是很肤浅的人。他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为什么到了这个问题上却把他难倒了呢?美国一定还会有更吸引他的原因!于是我又进一步启发他。实际上,李刚想到的只是面上的东西并没有深入到问题的内部。经过启发,他给我讲述了他亲身的体会。
在工作的两年中,一家大型公司采用了他所在单位生产的锅炉而这家公司同时也引进了德国、美国的锅炉。李刚他们厂的锅炉经常出现一些小的故障,可以说是在不断的维护中维持下来的;而外国的锅炉一年只需要检修一次就可以了,虽然请一次外国专家进行指导的费用高达每天一千美元。李刚也尝试着和同事们研究锅炉的改进技巧但是总感觉知识不够用,他也深深体会到拥有先进的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所以,他毅然辞掉了工作,决定申请Ph.D;他希望通过学习,能够解决类似他原工作厂家的锅炉的问题,甚至能设计出比美国、德国更好、更先进的设备。
这段话这样写出来就会让读者感到真实可信、言之有物,而且觉得申请者比较有思想。从亲身经历中总结出来的感受往往是最真实的。所以,写申请文件的重点在于申请者本人的亲身体会,千万不要说一大堆空话;与其如此,还不如不说,以免让评审人员认为你在浪费他的时间。
随着申请者的增多,拥有一个好成绩已经不是申请者的法宝了。如果申请者的语言成绩相差不多的话,机会一定会青睐那些精心准备申请文件的申请者。我相信,如果你确保自己不陷入以上五个误区、能够从正确的角度认识自己,一篇能够打动对方教授的PersonalStatement是不难写出来的。请记住:机会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最后,我希望所有的申请者都能够提高对申请文件的重视,要相信付出了必然会有回报。
我们骄傲,因为我们在国外
提交者:遥远楚天阔日期:201*/09/28阅读:429评分:8.44/9
来源:%3D1摘要:出国留学在很多人眼里是一件风光无比的事情,个中酸甜苦辣只有自己能体会。所有的选择都存在机会成本,选择留学的同时,你也要学会面对做出的牺牲。以下是一名留学生真实的内心独白。Tag:出国异乡认可酸甜苦辣
启有人对我说:“你以为你出国就了不起了?”
出国的人,没有什么了不起的,真的,出来有段年头的我也没有觉得出国有什么了不起的。
但是,出国以后,我们每个人都很了不起。如此说是因为,我们有着其他人不能体会的辛酸苦辣,也看过和经过太多气愤无奈。可是从来不愿说起,并不等于我们没有故事,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的故事太多,已经不再为此大惊小怪,或者应该说,我们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再去想如何诉说了。
外国人
不论是自己向往,还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来到国外,从到了异国他乡的第一步,我们就有了一个共同的名字,外国人。外国人,顾名思义就是外面国家的人,一个本不属于本国的人,外面的永远和里面的有着所谓的区别。本国人口头上是很注意回避用“差别”这个词来形容这种所谓的区别,回避使用带有优劣色彩的词汇,然而这又能如何?实际生活中,赤裸露骨的差别何处不在?租房子,进学校,找工作,就连消费都包括在内。外国人这个名字,随时提醒着我们这里不是家,所以不要幻想平等,不要奢望同情,最后能帮自己的只有自己,要渐渐学会自己疼爱自己。
扭曲的心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心是被扭曲的,至少不是正常的,我们生存在一个本来不正常的环境里面。从踏入别人的国门,我们就要学着精打细算,学着兢兢业业,学着洁身自好,学着面对油盐酱醋,面对锅碗瓢盆,面对人间冷暖。摔倒了爬起来,明白了懂事了。摔多了,习惯了,坚强了,也孤僻了。大事小事都要靠自己,所以我们越来越坚强,坚强得不习惯别人的关心;时时刻刻都要保护自己,所以我们越来越自恋,自恋的忘记了还要关心别人。我们的浮躁,我们的自私,逆流而上,让我们孤僻的美丽可怜。这不是歇斯底里,一夜之间自己曾所熟悉的拥有的都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和自己格格不入的世界,谁又会笑得很舒心?天堂不在国外、国外不是天堂,即便说给出来旅游的人们,也不会相信,反而换来的将是一句不知好歹。我们不是来旅游的,我们都明白接着要在国外走过的这几个灰色春夏秋冬将要如何坚强面对,这里没有天使,也不是天堂,至少对于我们这群被称作外国人的群体来说,这里绝对不是天堂。就连我们自己在明白的时候,也已经是在国外翻打许久以后了。
时间
国外的时间流逝得很快,一天分三十六个小时来用都不够,因为我们要花太多的时间精力在一些曾经觉得微不足道的小事情。洗衣扫地,烧水做饭,缝缝补补,我们的理想不算伟大,只期望偶尔某个早上能偷偷地睡个懒觉。夜里打工回来,总会是比较兴奋的,即便是自己想要去睡觉,也睡不着。身体很累想要睡去,精神却还在折腾。于是每天上床睡觉的时候,才发现又预支了第二天好几个小时。
网络
上网侵蚀了我们每天很多时间,这仿佛听起来对于喊着没有时间的我们,很难自圆其说。那是我们仅存的一点侥幸心理在作祟,让在不经意中还渴望有人和自己一样,在地球的某个角落发送着SOS或者渴望着回音。于是我们挥霍着宝贵的睡眠时间,游荡在一个不存在的感情世界里。或许网络里面的我们,才是真实的,因为这里让我们感到安心,这里没有天堂没有地狱,没有国界。在假的世界里有着真的我们,暂时逃避开真的世界里面那个假的自己。
朋友
对于在外面的我们来说,有两群朋友,国内和国外的。每次回国,封印的记忆被打开,见到国内朋友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只是随着在两个不同环境成长的我们和他们之间,共同语言越来越少,当自己满怀激情地要把经历和感受说给他们的时候,反而让朋友们感到莫名其妙,虽然每次朋友都会微笑点头,但是直觉告诉自己,他们不会懂,就像自己很难理解朋友们的许多想法一样。在国外的朋友就不同了。经历相同的事情,接触相同的时间,共同语言就会多许多,然而离得越近,摩擦面也就越大,好在虽然时不时吵到面红耳赤,几个小时以后,大家又都会回到不分你我,因为心里都明白,处一个朋友是如何宝贵的,快乐是因为两个人的快乐,悲伤是因为两个人的悲伤。蝙蝠不会和鸟儿飞翔,也不同于兽类的习性,能和它为伍的只有和自己一样的蝙蝠。
恋爱
国外的爱情,来得太快,走得更快。这里没有亲情,缺少友情,爱情的成分就自然膨胀。脆弱的人把爱情当作良药,坚强的人把爱情当作游戏。这里的爱情就像被饲养的肉食鸡一样,有了目的的成长只是一个简单的程序,几天就可以养肥一只白白胖胖的鸡,几天也可以培养一份看似亲密无间的爱情。结果,和肉食鸡干燥无味的肉质一样,催化起来的爱情也是难以下咽。想家想父母,但是不懂得如何能确切表达。即便在国外学了许多语言,却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越来越差。“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里面的分量,心里明白,也想说,说不出来。想家的感觉很美,就像圆月的深夜,想要沉浸在这个美丽中,却有冷风时时提醒自己,这是外国的月亮。家,对我们来说,是藏在心里最暖的一个寄托,不敢打开这个盒子,一旦打开,眼泪就会有流下来。然而,外国不需要我们的眼泪,只需要我们汗水。亲情也自然就成了一个被禁忌的话题,成了扭着心头的痛。结
我们需要的不是同情,而是认可。
我们
在国外,努力过,成功过,相信过,期望过,欣慰过,失败过,猜疑过,伤心过,失望过,愤怒过,高兴过,糊涂过,领悟过,张扬过,虚伪过,坦诚过,兴奋过,平淡过,堕落过,发奋过,认真过,马虎过,悲哀过,同情过,怜悯过,无奈过,争取过,承受过,美丽过,丑陋过,施舍过,得到过,想念过,忘记过,珍惜过,遗失过,挣扎过,痛苦过,精明过,疯狂过,傻过,哭过,笑过,忧过,愁过,真心恨过,更真心爱过。
有血有肉的我们在国外曾经走过。
所以我们有资格说:我们骄傲,因为我们在国外。
中国留学20年:从精英出国到全民留学
提交者:遥远楚天阔日期:201*/01/17阅读:341评分:8.80/5
来源:%3D1摘要:徐小平表示,他希望留学生能够达到三个目的:获得就业竞争力、获得行业竞争力、引领和启发社会的能力。这第三个目标需要对西方社会有很深入的了解。Tag:出国政策精神留学
20多年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是一种不充分竞争下的、无奈的精英留学;而今天的留学,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的自主留学。
1979年,文革后的中国第一次派出50位年轻人去美国做访问学者。他们首先统一去了位于华盛顿的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到了那边之后,他们开始给各个大学写申请信。
然而,登陆美国的这批留学生,还根本不知道该怎么跟美国的大学联系;甚至对方回复的信件他们也
看不懂当时两个分别来自上海生化所和北大的生物学老师,对分子生物学是怎么回事都不知道。
25年之后的201*年,统计数据显示,改革后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的总数已近82万,回国总数近20万。有人评价说,这一代华人留学生和海归学者对中国所做的最重要贡献,一是打破了思想禁锢;二是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形象;第三才是带动了大陆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一评价显著有别于当年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23人中,那21位早期的留学人员。
饶毅:感谢新政策
允许普通百姓自由出国留学开始于1985年。而今年刚从美国西北大学回国就任北大生命科学院院长的饶毅,有幸最早享受到了这一政策。他在自己办公室为我们讲述了他当年出国的故事,以及当时中国的“留学环境”:“上世纪70年代末期,《大众电影》的封底出现了《灰姑娘》的画面,舆论大哗,认为这是黄色的;电影中第一次出现接吻,也被看成是不得了的事情;而文革中,如果你把学术论文寄给国外的学术期刊,就有可能被打成‘里通外国’。”
“出国留学”的思想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当邓小平提出要送一部分人出去留学时,反对者依然不少;此后出国政策一步步放开,每一步都受到重重阻挠。
一开始是不允许自费出国的,只能是公派,后来开始允许有海外关系的那些学生出去。
饶毅在美国碰到过一个比他早几年出去的女留学生,她是通过考试获得公派出国机会的,可能是改革后第一个在斯坦福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她说,当她当年拿到出国通知时都不敢相信是真的,去问邓子方(邓小平的儿子,改革后最早公派出国的留学生之一):“我们真的能出国去留学了?”
饶毅1978~1983年在江西医学院就读大学,1983~1985年在上海第一医学院读研究生。“我父亲在1982~1984年去过美国,对我了解申请程序有所帮助。”1984年,饶毅开始申请。“当时还需要海外背景,我有亲戚在美国,所以是有审批条件的。现在,只要拿到了美国方面的奖学金,去公安局办护照是很容易的事情。但那时还不行,还要去很多地方申请,需要从自己单位开始层层审批,走一系列很困难的程序。当我拿到美国方面的通知时,政策刚好下来:不需要审批了,允许自由地自费出国留学。”
当时饶毅他们这一批学生都很感激政府:没有这一政策改变,很多人将完全是另一种命运。不过新政策下来之后,一般学生再开始申请,大多数要到1986年才能出去。“1985年享受到不通过审批就办理出国手续的学生显然很少,应该也就是几个人吧,我成为这批留学生中的一位。”
精英层的自觉
出国前,饶毅阅读了大量文献那个年代,30~50岁的人大多数英文不好,他们读文献是比较困难的。“但我的导师张安中教授英文很好,她是著名药理学家张昌绍教授的长女。她有一个女儿大家都熟悉,就是著名电影演员陈冲,当时可就是一个大明星。”饶毅说,导师给了他很好的帮助。
饶毅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个同寝朋友鲁白(现在也是著名的生物学家),他们两个人在学生里面办起了一个文献阅读会,饶毅把分子生物学的知识用在神经生物学,介绍给大家;而鲁白是研究记忆问题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新兴学术方向,大家取长补短,相互交流。
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饶毅选择了分子神经生物学这个方向,因为他很清楚地认识到了其未来的前景;并且,他也很明确,必须出国深造。“那时,对于自然科学的这些领域,要取得成就是必须出国去留学的,国内外差距太大了。”
申请进入正式程序,饶毅开始找人给自己写推荐信。“那时有一批美国科学院院士来中国访问,其中有一个,是斯坦福大学做药理研究的教授A.Goldstein,是我的导师接待的。我就问他,你可不可以帮我写推荐信,他答应了。另一个,也是美国科学院院士,圣迭哥加州大学神经生物学家T.Bullock教授,则是来访时我自己去找他的,他也答应了给我写推荐信。最后一个给我写推荐信的是冯德培先生,当时是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是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他是一个崖岸高峻的人,做学问做得很好。我不敢直接去找他,我的老师张安中把我推荐给冯德培先生认识,他后来也答应了给我写推荐信。”
饶毅自己都为此感到骄傲:能够找到三个美国科学院院士写推荐信的留学生,到现在估计也不多见,或许已经成为一个纪录。
1985年,饶毅被哈佛大学、旧金山加州大学、圣迭哥加州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等四所学校同时录取为研究生。饶毅最终选择了旧金山加州大学。“现在的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只是去网站上看一下排名,就做决定,这是不可取的,必须充分了解你自己所在专业的情况。比如耶鲁,排名很靠前,但它主要是社会人文学科强,理工科要弱很多。”
徐小平:出国理由的困惑
尽管没有像饶毅一样成为全球生物学界知名的科学家,但现在新东方任职副校长的徐小平,在中国大众中的知名度或许并不比饶毅差。
“我是1987年的最后一天出国的。1983年,我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当时已经有了出国留学的意识。中央音乐学院有很多公派留学生,我们其实也想去,于是开始跟一些朋友商量要不要出国。”
徐小平说,当时他们对国内的工作和发展还充满理想和激情,期待着“未来的召唤”。“我们讨论的是:出国会不会损失我们将来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更多考虑自己的创业机会。”而那时,学生毕业后可以选择的道路显然没有现在这么多,“当时北外有一个同学,毕业的时候发问:到底是要做部长还是做教授?似乎可以选择的路除了从政就是做教育。”
徐小平毕业后在北大团委工作,当时有一个同事,托福考了630分,能够被派去哈佛法学院留学,而
最后他决定不出去。“现在,他成了标准意义上的党和国家领导人。我要说的是,25年前,我们有着雄伟的社会理想,在这个理想面前,出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到了201*年,已经回国在新东方工作了七八年的徐小平,提出了“反对盲目留学、提倡有目的的留学,要为了回国而出国”的口号,他认为,这跟他的个人经历有关,跟他当年的心迹是一致的。
徐小平说,上世纪80年代早期,他们的出国热情被社会激情所掩盖,到了80年代中期,出国热情依然不够强。“那时我们完全处于蒙昧状态,出国为了什么?我依然没想清楚,不知道出国能够带来什么。这时有一个朋友现在也是杰出的学者跟我说,出去吧,出去可以解决‘八大件’(冰箱、电视、洗衣机等八种家用电器)的问题。作为北大的一个学者,他当时对出国还有着一种道德上的不安,而从家庭责任方面找到了一种心理平衡。”
“留学重组了我的精神”
徐小平说,他出国之前去换钱,那时国家只能允许一个人换100美元。在换钱的地方,他看到一个美国人,手里拿着1万元人民币的外汇券相当于1.5万元人民币。“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多钱,当时就在想,我要是回北大,每个月最多只能挣到100元,要挣这么多钱,需要150个月,也就是12年!这让我对自己本人、以及整个社会的价值体系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一直说我们优越,至少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优越。”
徐小平带着迷茫和痛苦出国,甚至有一种走投无路的感觉。
10多个小时以后他到了美国,他的一个朋友带他走进一个超市。“超市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水果和奶酪。奶酪有几十桶上百桶,各种乳制品琳琅满目;而来自于全世界的水果这里都有。1987年的中国正处在一个抢购潮,我出国前在上海第一百货,只买到一个20元的收音机。坦白地说,当时我并没有崩溃,我在想,我们美好的制度是一个货架,这个货架上还需要放上东西。”
而走进书店,徐小平看到了各种国内禁止的杂志和书籍。“但我并没有从中看到什么不好:伟大的思想看来可以跟卑微的人性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对徐小平触动最大的还是另一幕场景。
1987年10月,美国经历了黑色星期一,股票市场暴跌,国内对此纷纷做了报道。“我在年底最后一天的半夜到了俄亥俄州的一个小镇,圣诞节的灯景还没散去,每家每户的门前,景色就跟童话世界一模一样。我没有在这里看到悲伤和崩溃,相反,我从小到大梦想中的童话世界就在眼前。这一切与中国只隔了10多个小时的飞机旅程,在这一差距面前,一个30多岁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思想进行了重新组合,就如同山呼海啸一样地剧烈,也奠定了我一生追求的精神基础。”
徐小平说,他学的专业是音乐,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收获不在于本专业,而是对西方社会大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包括语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等有了深刻的了解。中国学生海外实习调查
俞敏洪因为创立新东方而名满天下,但却是一个从来没留过学的“留学教父”。
“不夸张地说,没有新东方的话,今天中国出国留学的学生不会这么多。”俞敏洪说,新东方的出现和发展刚好迎合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潮流,实际上也带动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潮流。
在俞敏洪刚刚开始办托福和GRE班的时候,北京已经有三四家这类学校,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前进学校比新东方要有名得多,当时的学生都是从北往南去上海学托福。“新东方与众不同的是,这里面并非只有教英语的老师,而是汇集了一群乐意去感知社会变化、以及推动社会变化的人这是北大出来的这些人的‘通病’。我们当时已经认识到推动留学潮流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这也是我自己后来一直把新东方做下去而没有出去留学的原因。”
俞敏洪说,他们有意无意地在倡导一种通过留学来改变自己命运的概念,但同时也倡导,假如你留不了学,也可以改变自己命运,两种概念并行。
新东方在辅导、培训英语考试的同时,还做了一项重要工作,那就是告诉学生怎么样出去留学的普及工作。中国很多学生都希望自己出去留学,但不知道该怎么出去,包括一些基本申请步骤、各个国家对待留学生的区别、各个大学颁发奖学金的流程和决策有何不同、读研究生和读博士生的区别在什么地方,等等。新东方的普及工作使得大量学生自己就完成了出国留学的整个过程。“新东方是除了北大图书馆和北京语言大学之外,在当时还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第一家引进美国大学招生简章及其目录的民间机构。”新东方还提倡了一种理念,就是学生应该从中学毕业就去美国读大学。
“现在,从高中去美国读大学的学生越来越多了,这跟新东方的鼓吹有一定关系。我们认为,未来或许是15年以后,最有竞争力的不再是那些从中国大学毕业后再去美国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学生,而是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都在美国读的那些学生。我相信15年后这种状况一定会显示出来,这是不可逆转的一个趋势”现在,新东方从少儿英语一直到出国留学考试培训都在做。
从学生的构成来看,新东方“学员”原先是本科生和硕士生最多,后来逐渐变成以本科生为主,现在则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各占一半。俞敏洪说,从以留学为目标的角度分,中学生已经占到了大约1/3的比例。
新东方:从鼓励出国到号召回国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期,徐小平、王强等人回国之后,新东方开始明确地同时推动出国留学和回国创业两种潮流,提出“出国留学的桥梁,归国创业的彩虹”这样的计划。“1997年以后,我们开始去美国各个大学演讲,从哈佛、耶鲁到普林斯顿,鼓动中国留学生回国创业。”
俞敏洪说,他看到了一种好现象:1997年他们去美国一些大学演讲,问学生毕业后愿意不愿意回国工作,当时最多只有1/3的人举手。“现在呢,我最近去哈佛商学院演讲,结果发现,愿意回国工作的学生几乎达到了100%,只是还不知道回来后该去怎么样的单位,该怎么样去创业,或者从什么样的工作开始入手。”
也就是说,中国国内的创业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善。“这与中国留学生的出国和归国互为因果。坦率地说,如果当时没有那么多学生出国留学,现在的改革和开放速度也许会受影响。因为留学生带来了很多新理念新思想,同时很多留学归国学生参与了这个过程很多‘专家官’都是留学生,而且以后这样的人肯定还会越来越多。”俞敏洪说。
更需要的是“精神留学”
“20多年前的留学,更多的是公派留学,是一种不充分竞争下的、无奈的精英留学;而今天的留学,变成了全民留学、大众留学,人们有选择的自主留学。”徐小平如此概括改革后中国留学环境的变迁。从整体上看,早期出去的人大多是为了学科学、工程,稍晚才有了一些学管理的、学经济的,而拒绝学习人文、社会科学。一直到1995年徐小平回国的时候,还几乎没有出去学法律的。徐小平认为这是一种留学的先天不足,也是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种缺失最初的留学政策导致了留学生专业的不平衡。徐小平记得直到1986年前后有关单位还在强调,鼓励学生出国留学,主要是自然科学和管理科学。政策的倾斜和引导,左右了很多中国留学生的选择。
“这一后果已经在今日之中国显现出来:我们对外宣传、对外谈判的人才很少,懂得西方教育的人也不那么够。我因此鼓励中国留学生朝法律、新闻、人文学科方面去努力。”徐小平说,现在,由于经济能力、政治认可、以及留学生回国后选择的多样化三种因素作用,学人文科学的留学生越来越有了适当的气候和土壤。
徐小平现在给新东方的学生传播这样一种思想:“中国经济有70%涉外,可是中国的人才有70%涉外吗?如果有70%的人才涉外了,那么中国的国家形象、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将会和中国制造一样,有着震撼全球的力量。但我们显然还没有做到这一点,而新东方正在努力去做这就是我们现在的留学理论,作为鼓励当代青年出国的理由之一。”
徐小平表示,他希望留学生能够达到三个目的:获得就业竞争力、获得行业竞争力、引领和启发社会的能力。这第三个目标需要对西方社会有很深入的了解。
徐小平最后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他碰到一个女孩,家里花了一百多万人民币让她出国学习,学的是英语,回国后在一个大学教书。徐小平让她来新东方,跟她描述了来新东方有无限美好的前景之后,她被感动了,激动得脸红心跳,但她最后突然说了一句话:新东方不正统因为新东方是民营的、私有的。
“这个女孩出国学到了什么呢?她学到了英语,学到了技术上的东西,却没有学到现代西方文化里面精髓的东西独立、自由,以及一种观念:个人力量、民间力量在推动社会前进过程中的重要性。她完成了表面上的留学,没有完成精神上的留学。”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出国学习心得》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出国学习心得: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出国学习心得》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598798.html
- 上一篇:迦音学员畅谈出国留学心得
- 下一篇:跟岗中反思,感悟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