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

时间:2019-05-28 17:17:52 网站:公文素材库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

实施社团团建创新拓展素质教育平台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

北京科技大学团委副书记、学生社团团工委书记黄武南

一、社团团建创新的背景: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素质教育的开展和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进行,在弹性学习年限以及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自然班作为学生整体单位的概念将会弱化。与此同时,学生社团蓬勃发展,成为一股新兴的校园学生力量并在大学生素质拓展过程中发挥重要载体作用。她形式灵活、自由、没有太多的局限性,社团人可在其中大显身手,锻炼自己,增长才干。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涉猎广泛,但也是由于社团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社团发展中的一个缺憾,即社团给人的感觉不是一个整合的结构,而是众多但分散的,社团很少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展现出来,共青团对学生社团的主导性作用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二、社团团建创新的目的:

在素质教育环境下,社团要建设发展成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阵地、校风学风建设的阵地、学生素质拓展的阵地;要建设发展成为共青团领导下团结教育青年大学生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在社团尝试进行团建创新,是新形势下对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的探索,也是新形势下对社团发展思路和管理模式的探索;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三、社团团建创新工作思路:1、一个团籍,两种身份,多重覆盖

“一个团籍”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社团成员(团员),他只在班级团支部注册,只有一个团籍。社团团支部暂不涉及注册团籍问题。

“两种身份”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社团成员(团员),他不仅是班级团支部成员,同时也是所在社团团支部的成员,参与两个团支部的活动,具有两种身份。

“多重覆盖”是指对于一个具体的社团成员(团员)的思想教育与管理是来自于多方面的。既有第一课堂的,也有第二课堂的;既有来自于学院的、班级的,也有来自于社团的。2、在共青团组织主导性作用下的民主化、规范化管理

强化共青团对社团工作和社团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建立健全社团团工委领导下的社团联合会体制。社团重大事项均由团工委领导下的学生社团联合会集体讨论决定,一般重要事项由学生社团中心决定并在社团团工委的监督下实施,增强了决策的民主化和决策过程的规范化和透明度。

强化学生社团的规范化管理,在社团联合会设立社团资格委员会、社团项目审批委员会、社团干部考核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对学生社团实施规范化管理。推行社团活动的项目化管理,与团委素质拓展行动计划相结合,申报并开展社团活动,在项目审批和运行的过程中体现共青团对社团的主导性作用。3、达标创优,创明星品牌社团

建立团工委领导下的社团(和社团团支部)达标创优和样板活动评选,评选明星品牌社团。对思想性、实践性强,在推进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所起作用较大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可评为样板活动和明星社团;对思想性、实践性差,在推进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等方面所起作用较差的社团活动和学生社团,可以对其评价为不达标,通知限期整改或注销。通过达标创优,把团员思想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融汇其中,共青团的主导性作用从而体现出来,也逐渐形成社团的品牌。四、社团团建组织结构:

(一)、“一体两翼”的组织结构体系:

“一体”指的是整个学生社团工作,“两翼”指的是“学生社团”和“社团团组织”。组织结构框图:

扩展阅读: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调研报告

戏曲,取道何处?

河南传统戏曲文化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

指导教师张敬源教授

HENANOPERARENAISSANCE

Trend

ofLocalOperasinHenan

AResearchPaperontheCurr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

201*SUMMERUSTBSTUDENTSINSOCIALPRACTICEHenanthePracticeofImprovingtheDevelopmentofLocalOperas

Mission

FacultyAdviser:ProfessorZhangJingyuan

~1~

摘要:传统戏剧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河南省素有“戏曲之乡”的美称,但其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却不容乐观,我调研团以探索河南戏曲发展之路为目的进行了调查研究。期间我们先后走访了河南省艺术研究院、河南电视台、河南卫视“梨园春”栏目组、省豫剧二团、鹤壁市豫剧团等单位,与方可杰院长、周绍成台长、蒋愈红总导演、省剧协李树建主席、豫剧二团丁建英书记、金不换团长等进行了交流,并通过一系列活动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后期,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法,通过科学分析以及与国内外其他传统艺术的对比,分析了河南戏曲目前主要困境,最后提出了“四本”发展思路。我们希望此报告能为相关部门和戏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并借此呼吁广大群众关注戏曲发展,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戏曲现状戏曲剧团艺术对比发展探索Abstract:TraditionalOperasisoneoftheimportantpartsofthe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inourcountry.HenanhasthefameoftheHometownofOperas.However,theexistinganddevelopingstatusesoftheoperasinHenanarenotsatisfying.ThepurposeofourpracticemissionistoexplorethewaytodevelopoperasinHenan.Duringtheexploration,weobtainedgreatquantitiesofinformationanddatabyinterviews,discussionsandquestionnaires.Afterthat,wesummarizedandanalyzedthemaindilemmaoftheoperasinHenaninthemeansofscientificanalysisandcomparisonwithothertraditionalartsathomeandabroad.FinallywebroughtforwardthedevelopmentstrategyofFourBasicElements.

Wehopethatthisreportcandosomegoodtotheworkersofoperasandotherrelateddepartments.Meanwhile,weappealtothegeneralpublictopaymoreattentiontooperasandtopromoteourculture.

KeyWords:intangibleculturalheritages,currentstatusofoperas,operatroupes,comparisonsofarts,explorationofdevelopment

~2~

05一、实践团队及课题简介09二、河南戏曲发展历史13三、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一)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二)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分析

1.内因1)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2)戏曲节奏拖沓,表现形式缺乏创新

目录

CONTENTS

3)部分戏曲追求“贵族化”“高雅化”,远离基础观众群4)剧团体制陈旧,不适应市场化运作

2.外因1)外来文化的出现

2)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3)政府对戏曲投资方向的偏离4)媒体宣传力度的缺乏

(三)针对农村戏曲生存与发展的调查问卷分析

41四、河南戏曲发展建议

(一)戏曲发展与传承的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的独特旗帜,打造戏曲产业,推动中原崛起2.丰富人们的生活,寓教于乐,利于社会稳定

(二)河南戏曲发展道路探索:“四本”发展思路1.资本多种渠道投入资金,加强剧团剧场建设

2.课本加强戏曲教育事业建设,培养年轻观众与接班人3.剧本打造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大众审美的经典作品4.乡本繁荣农村戏曲创作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55六、河南戏曲发展的新希望

57六、我国其他主要剧种的发展现状与河南豫剧的对比64七、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对河南戏曲的启示68八、日本能剧传承经验对河南戏曲的启示72九、结束语72十、参考文献73十一、附件

~3~

引言INTRODUCTION

夏分九州,河南居中,称豫州,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和核心发展区域之一。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系在这里孕育成熟并谱写了辉煌的篇章,艺坛上活跃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在这里也有其深厚的积淀和文化渊源。作为炎黄子孙的生活的寄托与情感的归宿,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根与灵魂。戏曲与古希腊的悲喜剧,古印度的梵剧并成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后两种现在已经从舞台上消失,唯独中国戏曲延续至今,确实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如今其生存现状也不容乐观。

河南被称为戏曲之乡,也是当今公认的戏曲大省,拥有极为丰富的戏曲资源。但是历史的变迁,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外来文化、流行文化的大量出现,加之戏曲发展与传承中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中国戏曲代表性的河南戏曲正日渐走向没落。其剧种数量日益减少,演出市场逐渐萎缩,剧团生存举步维艰,专业人才逐渐流失,与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的距离越来越远,在现代审美眼光之下本熠熠生辉的艺术魅力逐渐丧失。传统的才是民族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我国,民族文化尤其是传统民族文化在国家整个的建设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精神支撑。如今戏曲文化的没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那么传统戏曲这一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究竟何去何从?是固守传统还是改革创新?我们就以探索河南戏曲发展出路为目的,开始了本次的实践活动。

~4~

一、实践简介

(一)实践团队简介

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由八名大二学生组成。团队成员来自吉林、内蒙古、河北、山东、浙江、四川、河南等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怀着对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热爱和责任感,发扬北京科技大学学风严谨的作风,传承崇尚实践的校训,实践团队一行八人来到河南,开始了探索和发现之旅。(二)实践团队组成

成员吴婷婷杨晓瑜潘赵春雨李淑娟李寅池方璐笛孙浩然(三)实践课题简介A.课题背景与意义

主要分工课题总负责课题研究;宣传和外联课题研究;宣传和外联课题研究;财务和医疗课题研究;财务和医疗课题研究;宣传和安全课题研究;后勤和安全课题研究:后勤和交通~5~

自201*年起,6月12日被定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而今年文化部将以非遗保护,人人参与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戏曲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基础最雄厚的艺术形式,也在非物质文化的范畴之内。随着全国众多戏曲剧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戏剧的保护成为戏曲研究与传承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河南省的戏曲因其起源早、品种丰、队伍大、发展快、流传范围广而被称为戏曲之乡,也是当今公认的戏曲大省。但是有关资料显示,作为中国戏曲之乡的河南,地方戏曲剧种约65个,几经兴衰与蜕变,目前仅剩30余个剧种,除豫剧、曲剧和越调仍广泛流传外,其余30多个剧种也已濒临灭绝。从剧目来看,河南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4000多出,时间纵贯上千年,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和丰富的思想内容。但目前绝大多数剧目已经消亡或退出河南。剩下200多出常演剧目,不是归于沉寂,就是后继乏人,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娱乐方式的多元化等原因,中国的传统戏曲距离人民群众尤其是年轻的一代越来越远,正逐渐丧失它的观众群体。另外,河南的戏剧团和戏曲从业人员的数量虽然位居全国第一,但是目前戏曲发展困难重重,众多剧团已奄奄一息,在困难中挣扎,时刻面临着解散的危险。

地方戏曲以其独特的艺术样式和浓厚的文化精神,对人们的思想、道德、信仰、审美产生过重大影响,至今仍存留和传递着久远的人类文

~6~

化记忆和信息,是研究地方语言学、民族学等学科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在此背景下,本实践团队于河南进行戏曲现状的调研以及其发展创新的探索,期望能以当代大学生的视角来发现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能以创新的思维给予其些许活力。我们相信这个已经创造了辉煌的过去的剧种必将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B.课题调研思路

河南的戏曲文化有着怎样悠久灿烂的历史?为何如今的发展举步维艰?今后又该以怎样的道路继续发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北京科技大学戏水长流赴豫实践团奔赴河南郑州、登封、开封、新乡等地进行实地调研。主要的调研内容是:河南戏曲的历史渊源,河南戏曲近几年的发展状况,河南地方剧团的生存状况,以及河南戏曲的受众与传承情况等。在调研过程中,同时开展了以传承河南戏曲发扬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签名活动,呼吁民众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调研活动结束后,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和科学的分析后形成调研报告,并向相关部门提出建议,力争在媒体上进行发表,以扩大实践影响力。返校后,以戏曲讲座、发起倡议等活动形式进行戏曲以及本次实践的宣传。C.课题调研方法

a)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获得第一手资料最直接的方法,因其涉及面广、调查问题数量多,又为不记名填写,故能最真实反映民众的想法。本次实践充分采用此种调

~7~

研方法,分别在城市、农村,分不同地域和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大量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

b)民间访谈:广大的人民群众是戏曲得以生存和发展的载体。实践团通过与最普通的老百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采访,聆听他们对于戏曲发展之道的看法,得到了以朴实百姓的视角看待戏曲现如今的发展的利弊的真实的资料。

c)专家座谈:戏曲是一种艺术一种传统文化,如今有许多从事戏曲的研究与保护的工作者。通过与这些专家以及大师们的座谈,实践团队得到了专业人士对现今戏曲发展的看法,受益匪浅。

d)实地调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团队不拘泥于书面上的文字资料,奔赴河南农村以及河南省级剧团以及地方剧团进行实地调察,获得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e)发起倡议:民众对文化的漠视是传统文化的尴尬之处。实践团队通过发放宣传单、横幅签名等活动形式唤起民众对河南传统戏曲文化的重视和热情,呼吁民众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

f)资料搜集: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同样不可忽视。实践团队不仅通过问卷、实地调察等形式直接获取资料,并且到河南

~8~

省艺术研究院获取了很多珍贵书籍资料,这些资料不仅丰富了队员的戏曲知识,而且为实践的顺利进行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河南戏曲发展历史

河南地处中原,历史上先后有十六个朝代在其域内建都,使河南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成为过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河南还是中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深厚的文化传统,也正因这样,河南在中国戏曲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占据了相当重要的地位。(一)萌芽于先秦,形成于唐,发展于宋金,成熟于元,繁荣于明清

文明的第一缕曙光照耀到中原,戏曲艺术就在这光照中萌芽有关书籍记载,戏曲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先秦是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而中国的唐代是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宋和金是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戏曲到了元代就走入了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

~9~

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是中国戏曲进程中的一个高峰。在元杂剧的声腔系统中,中原曲调占有重要地位。元代杂剧在河南相当普遍,影响十分广泛。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到了明清时期,戏曲艺术已一片繁荣。《如梦录》记载,明代的开封城内,各庙会场,搭台演戏,建醮、修斋,大街小巷,按时不断。至迎春日,庄农、毛女、百二十行,扮作各色杂剧。由于戏曲活动广泛开展,卖头盔、戏衣、梨园枪棒的商店已经在开封出现。其他州府如禹州、汝州、归德、睢州等,戏曲活动也都迅速发展。清王朝建立后,明代已流入河南的昆曲更加盛行。清代初期,河南产生了一些戏曲作家,如王拢、吕履恒等。王钱的《秋虎丘》、《双蝶梦》,吕履恒的《洛神庙传奇》等都是不可多得的戏曲作品。此时也出现大量的戏曲班社。(二)河南梆子异军突起,蓬勃发展于近现代,之后易名为豫剧

鸦片战争爆发之后,河南的戏曲缓慢的发展。而这时,河南梆子却蓬勃的发展起来。在清代末叶,河南梆子流行的主要区域是开封及其周围的封丘、杞县、陈留、尉氏、通许等地,商丘及其周围的宁陵、睢县、夏邑等地,还有密县及其附近的登封、巩县、荥阳、汜水、禹县等地。在这些地域的县城和乡村,已经没有剧种能与之抗衡。

辛亥革命以后,河南梆子更多地进入城市演出。当开封较有名的茶社,均争相邀聘河南子班社,义成班、天兴班、公议班、公兴班等因而活跃一时。此后,郑州、洛阳、信阳、商丘等城市相继出现演出河南梆子的茶社、戏园。在农村,则每逢迎神赛会必演双在一些地区,所演多

~10~

属河南梆子。20年代末到30年代,河南梆子的发展进入一个的阶段。这一时期,开封相国寺先后建立了永安、永乐、永民、同乐四个河南梆子剧场,许多著名艺人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赵义庭、彭海豹等,云集于开封。

1935年初,以樊粹庭为首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改永乐舞台为豫声剧院,陈素真所在的杞县戏班和赵义庭所在的山东曹县戏班均参加了该学社。豫声戏剧学社革除了旧戏班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对表演和舞台美术等进行革新,并演出由樊粹庭创作的《义烈风》、《霄壤恨》、《涂血》等剧目。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采"醒狮怒"之意,改学社为狮吼剧团。常香玉在1936年随周海水班社到开封,演出于醒豫舞台。1937年成立中州戏曲研究社,演出由王镇南编写的《六部西厢》、《哭长城》等古装戏和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现代戏《打土地》。《打土地》是豫剧编演现代戏的开始。与此同时,永安舞台的王润枝、马双枝、鼓海豹、杨金玉等也演出了不少传统剧目。名角云集,促进了豫东调、豫西调的合流,促进了河南梆子的发展和提高。1938年日本侵略军占领开封后,狮吼剧团、周海水的泰乙班,以及常香玉等团体和演员先后到西安,并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城乡演出,扩大了豫剧的影响和流行地区。

30年代,在开封除了义成班组成的永安舞台外,还有两个重要的豫剧团体,豫声戏剧学社和中州戏曲研究社。豫声戏剧学社在豫声剧院演出。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建国前,西安也出现了不少豫剧团体,如樊粹庭领导的狮吼剧团,常香玉为首的香玉剧社,毛兰花为首的凤麟剧团,

~11~

崔兰田为首的兰光剧社。还有孙老七创办的河南灾童戏剧学社(原西藏豫剧团前身)等。

建国后,于1956年成立了河南豫剧院。豫剧拥有一批专业和业余的编剧人才,其中成就突出的有杨兰春等。杨兰春(1921年生,河北省武安人),先后改编和创作(有的是与他人合作)了《小二黑结婚》、《人往高处走》、《刘胡兰》、《朝阳沟》、《冬去春来》、《朝阳沟内传》等。同时他还导演了不少现代戏和传统戏。如《血泪仇》、《赤叶河》、《志愿军的未婚妻》、《秦香莲》、《唐知县审诰命》等河南及全国许多省、市、自治区普遍建立豫剧演出团体。1962年举行了豫剧名老艺人座谈会演,1980年举行了"豫剧流派汇报演出",这一剧种已成为我国流布较广的戏曲剧种之一。

(三)20世纪80年代,河南戏曲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1982年,河南省的职业半职业剧团已有四百三十五个,业余剧团五千多个。豫剧有专业剧团一百二十七个。曲剧有专业剧团四十三个。它们的影响遍及全国。

不仅大中城市现代化剧场大批兴建,广大乡镇、生产大队、生产队也建造了不少可容千余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剧院或可容上万人的露天剧场。如周口地区从1976年末至1982年底新建乡镇剧院就达六十余座。戏曲队伍已是生机勃勃。1982年底,河南省青年演员会演在郑州举行,十一个地市,六百余名青年演员参加了演出。一批青年演员如豫剧的汪荃珍、党玉倩、李金枝、张素贞、陈伯玲、崔小田、陈淑敏、原淑静、李广海;曲剧的乔杏娥;越调的马兰、杜朝阳等,在演出实践中

~12~

脱颖而出。此时,一些以演现代戏擅长的演员如河南省豫剧三团的杜启太、卢兰香、郭建民、张月亭等在观众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

三、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河南戏曲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可以说在它那里,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得到了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在现代传媒介入以前,戏曲对人们的日常生活、政治制度、伦理道德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许多重要的思想、信息、理念都是通过戏曲而得以传播,甚至比那些清规戒律更能深入人心。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听戏成了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获得精神享受的重要途径。在调研过程中,被采访的河南人向我们说起豫剧时候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通过此次的调查我们切身感受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娱乐方式的多样化,戏曲这一传统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冲击。虽然在21世纪的前十年,河南戏曲在创作上实现了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的四连冠,扩大了河南戏曲在全国的影响力,似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黄金期,但是扭转不了戏曲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日渐式微的生存现状,它的生存与发展传承仍然存在着种种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

依据调研过程中从多种途径获取的资料和数据,我们对河南戏曲如今的生存状况做出了如下的分析:

~13~

1.许多剧种濒临灭绝

据查阅有关资料,我们了解到,诸宫调、金院本、元杂剧之后,根据有关记述和各种野史、笔记、小说、诗文等提供的线索,四百年间先后在河南境内存在或流行过的各类剧种大约有78个,其中戏曲剧种60多个,最终形成了以豫剧、曲剧、越调为主体,大平调、大弦戏、宛梆、道情、二夹弦、怀梆、四平调、蒲剧、豫南花鼓戏等多种剧种百花齐放的戏曲体系。而现如今,几经兴衰,几多蜕变,目前仅剩37个剧种,其余均已消亡或退出河南。

回首多少地方剧种,尽在楼台风雨中。豫剧、曲剧和越调是目前仍广泛流传在河南各地的三大地方剧种,除此之外,另外30多个剧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已濒临灭绝。如康乾年间兴起的罗戏、卷戏、大弦戏、怀梆、怀调、宛梆,道丰年间的北调子、二夹弦、落腔、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光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四平调等,这些剧种在河南都有过兴盛的历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蕴含着丰富的戏曲文化积淀。他们丰富的剧目,各有特色的艺术风格,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思想内容、文化特征、审美选择,都是研究戏曲文化、戏曲艺术、戏曲美学的重要资料。但是现在无一例外都陷入了濒临灭绝的境地。

2.新剧目屈指可数,乏善可陈

据资料记载,河南地方戏的传统剧目有4000多出,纵贯时间几千年,其反映社会生活之广阔,思想内容之丰富,是其他民间艺术不可相提并论的。

~14~

20世纪,除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卷席筒》、《七品芝麻官》、《收姜维》、《诸葛亮吊孝》、《风流才子》、《程婴救孤》等传统戏和新编古装剧为河南赢得全国性的荣誉外,在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在全国产生巨大影响和轰动效应的现代戏。例如上世纪50年代的《朝阳沟》、《刘胡兰》、《小二黑结婚》,60年代的《人欢马叫》、《李双双》、《扒瓜园》,70年代的《山鹰》、《前进路上》,80年代的《倒霉大叔的婚事》、《小白鞋说媒》、《儿大不由爹》,90年代的《五福临门》、《都市风铃声》、《老子儿子弦子》,新世纪的《香魂女》、《铡刀下的红梅》、《村官李天成》等。这些优秀的剧目,因其自如地表现现实生活,反映时代风貌,吐露人民心声,因此成为时代生活的见证和沧桑巨变的缩影,成为人们感受时代、感受生活、感受社会的一份鲜活档案。他们为人们增添了一份可供咀嚼的时代记忆,一份可供品味的人生思考,一份生活的感悟。

而21世纪以来,河南戏曲也时有新作品出现,但是像上个世纪脍炙人口、能够经久不衰的作品却寥寥无几。现在编排的一些戏剧为了追求贵族化,耗资巨大,舞台美术、道具、服装、音乐、灯光追求华丽。这样编排的戏剧成本如此高自然导致门票昂贵。面对几百元的票价,老百姓只能望洋兴叹。即使有新的优秀的作品又如何能推广开来而生存下去呢?新剧本得不到民心,许多剧团就几十年如一日地重复旧有剧本,将那为数有限的几个剧本翻来覆去地搬演,导致作品严重脱离当前的现实,与现代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审美需求越来越远。河南的戏曲本是一种草根艺术,所以它在农村还是有着相对旺

~15~

盛的生命力。农村文化生活相对城市来说比较贫乏,遇到唱大戏,还像过节一样,有的还要请附近至亲好友团聚。但此次我们在新乡市长垣县张寨乡木岗村进行调研时发现,村民对剧目的一成不变也感到无奈与失望。当地的村民尤其是老年人普遍表示,每年村里的戏台子上上演的剧目看来看去都是那几出。一张嘴,俺就知道他要唱啥了。一个农村老大爷这样说道。

3.众多剧团在困难中挣扎

经查阅相关资料我们得知,1984年,河南共有专业表演艺术团体227个,约占全国剧团总数的九分之一。农村的业余演出组织,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历年统计从末低于5千个。近年来,戏曲虽处于不景气的状况,但河南的剧团数仍居高不下。大约每30万人便拥有一个专业(国营或民办)表演艺术团体。而豫剧作为河南戏曲的代表,更是拥有众多的剧团。不仅仅是河南,上世纪80年代初,陕西、山西、河北、湖北、安徽、新疆、江苏、山东甚至西藏、贵州、四川等20多个省区都有专业的豫剧团。甚至宝岛台湾也活跃着一支国光剧团豫剧队。而80年代中期以来,在许多地区戏曲的演出市场呈现萎缩状态的同时,国营剧团数量锐减,尚存的国营剧团也多数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时刻面临着停演和解散。省剧团还好,很多地市剧团以及县剧团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名存实亡了。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刘文峰说,国营戏曲剧团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几十年来一直作为党和政府的宣传工具和非盈利性质的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福

~16~

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1998年以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及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仅能发20%-40%,其余主要看演出收入来支付。然而在如今戏曲不景气的情况下,依靠演出的收入不令人乐观。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河南省豫剧一团的年轻实习演员的基本工资只有四百多元,远远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因此,在收入如此拮据的情况下,剧团很难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善艺术生产和演职人员的生活条件,专心致志地从事艺术精品的生产。

另外据了解,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市场的发展,各地又自发地出现一些民营剧团。但是这些民营剧团的经济状况更是捉襟见肘。于是,经营差的剧团纷纷解散,能维持下去的也是困难重重。

4.人才流失,戏曲的传承即将面临后继无人

中原戏曲的大花园里,盛开着一株株艳丽的奇葩。中原戏曲的繁荣兴旺,正是由于一代代具有深厚艺术功力、卓越艺术才华、执著奉献精神,享有崇高威望的表演艺术家。据查阅有关资料,河南的戏曲每个年代,每个剧种,都不乏扬旗扛鼎的艺术大家。老一代的如豫剧名旦六大家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以及唐喜成、牛得草、李斯忠,曲剧的张新芳、马骐、海连池,越调的申凤梅、毛爱莲,四平调的拜金荣等,中年一代的张宝英、王希玲、虎美玲等,青年一带的汪荃珍、李金枝、王惠、李树建等。然而现如今,资料中所称的青年一带的汪荃珍、李金枝、王惠、

~17~

李树建等人也已步入中年,新的一代优秀的接班人却难觅踪影。现今仍坚守在戏曲艺术第一线的青年演员之中,几乎没有什么家喻户晓或者能称得上大师的演员。戏曲的断层现象严重。

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1980年,河南专业演职员为19956人,而参加业余演出活动的人数则高达20万人以上。二者相加,这支22万人的戏曲大军便成为中原7千万农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支柱。1990年统计,河南大约每5千人中即有一名专业演员。

然而此次的调查我们发现,现如今戏曲的人才流失情况不容忽视。以我们实地考察的河南省鹤壁市豫剧团为例,因剧团经济状况拮据,无法保证在职人员基本工资,再加上常年下乡演出生活条件又十分艰苦,不少演职人员尤其是年轻演员看不到前景,难安其业,很多人另谋出路。

另外由于戏曲这一行业待遇低下且其本身发展前途渺茫,不要说有意愿让孩子走上戏曲道路,就连让自己孩子学习戏曲的父母都屈指可数。有这好条件,学歌学影不更出挑吗?这就使戏曲断绝了最重要的发展基础。试想培养一个好演员,要从几岁、十几岁开始,又累又苦,学成之后甚至没有本科文凭,工资又少,又没其他谋生绝活,就算父母支持,大概真心愿意学习的人也少之又少。

《梨园春》戏迷擂台赛第一届年度总擂主赵海梅因为唱戏而改变了命运,但是在我们对她进行采访交流的过程中,问及是否想让同样具有天赋的儿子也学习唱戏的时候,她却稍显尴尬,委婉地表达现在只想让孩子好好学好功课。

~18~

另外,国营院团的萧条和艺校的高额学费也严重影响了戏曲艺术学校的生源。

5.戏曲观众群老化、萎缩

戏曲事业不仅需要专门从事艺术表演的演员,还需要有懂戏、爱戏的受众。如今,观众群的萎缩制约了戏曲的发展,尤其是在城市,听戏、看戏的人越来越少,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戏曲精英人才聚集却无用武之地的窘迫局面。试想,当我们的戏曲表演者站在稀稀拉拉的观众面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而这样的尴尬并非演唱者所独享。

调研过程中,我们现场观看了很多戏曲的演出。过程中我们发现,观众对于眼花缭乱的武戏叫好连连,对精彩却不太讨巧的文戏少有反响。看戏的观众是懂戏的少,图热闹的多。

据调查问卷的资料显示,河南戏曲的观众群主要集中在45岁以上人群,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一代中,戏曲则少有人问津,随便问问我们周围的同龄人,他们自然得把戏曲和爷爷奶奶联系在一起。这些青年人对日韩潮流文化如数家珍,而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却一片茫然。现在年轻人中从未看过一场戏曲表演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人不知豫剧为何物。目前看似数目庞大的受众正在逐渐老去,而新的受众却没有培养起来。观众群的老化和观众数量的不断缩水,导致戏曲市场不景气的状况也越发突出。观众的大量萎缩导致了市场的长期冷淡,而市场的不景气又最终反作用于基层戏曲教育普及。

~19~

(二)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分析

吹拉弹唱,声声曲曲皆有爱。唱念做打,招招式式都传情。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而传统的戏曲文化是其精髓。百年的风雨沧桑在它上面形成了烙印,百年的万千变幻使它更添一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全面、最形象、最精美的体现,在世界大同趋势不断加快的今天,戏曲这一独特的民族文化面临如何生存繁衍下去的难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戏曲如此窘迫的局面?经过多方调查和研究以及资料的分析,我们认为戏曲日渐衰微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1.内因

1)戏曲内容陈旧,时代感不强

戏曲的内容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现在已经进入一个新时代,因此需要适合新时代的新艺术,关于宣扬旧时代伦理道德的内容已经或者即将过时。

比如有不少曲目是表现家庭伦理孝道的,这虽是过去和现在普通人家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一些剧目所表现的仍是恶婆婆或恶儿媳与窝囊儿子的老套式,抑或是后妈虐待养女的陈腔滥调,缺乏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时代情感,有时宣扬这种伦理关系甚至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与现代人们的观念背道。

~20~

一些剧团热衷于搞大制作、热衷于历史剧、政绩剧。可是戏曲本身就是一种民间文化,应该多和老百姓打成一片,不要脱离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好的作品、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即便是古代题材,也应该体现当代人的观念。一些叫座的古装电视剧、古装电影受到热捧是因为其不仅仅拘泥于历史,而是以古喻今,表现的实际上是当代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

有些表现现实生活的剧目,仍然存在主题先行,图解政策,而不注意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营造扣人心弦的戏剧情境。而针砭时弊的作有的流于表面现象和空洞的说教,把握不准讽刺对象,揭示不出深层次原因,显得浮躁、浅近,引不起观众的共鸣。

2)戏曲节奏拖沓,表现形式缺乏创新

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如今时代快速的发展,而一些地方戏曲却仍旧保持着原来的面貌,缺乏形式上创新。比如上文曾提到的濒临灭绝的柳琴戏,虽然200多年来风靡于苏北鲁南,但是因其沿袭多年不变的风格腔调、咿咿呀呀的慢节奏,就深为求新求异的年轻人所排斥。

对于整个戏曲来说,戏曲的节奏是其发展的桎梏。有专家认为戏曲的节奏:即有‘以一当十’的快节奏,也有‘化一为十’的慢节奏。应用起来得心应手,灵活自如的说法,是很片面的。戏曲中的歌舞等表现手段,是可以按照剧情发展和人物感情变化节奏的需要而或快或慢,叙事也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或繁或简,或疏或密。但节奏不单是指如何运用艺术手段,更重要的是指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作

~21~

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问题。比如一般都认为戏曲的时空自由要比话剧优越得多,可以和电影媲美,但实际上戏曲的内容大多数都不如话剧充实,更无法和电影相比。这个内容的当量在观众心目中就是节奏,而且是主要的节奏。

戏曲的歌舞更拖沓,经常是彼此互相重复,舞是歌的附庸,歌又不断在重复动作已经表明了的东西。长长的一段唱,内容大都是单一的,甚至是肤浅的。通观一部戏曲,其中一大半篇幅是唱段,而这许多唱段,除去说明性、叙述性外,最有分量的就是抒情性,用来描绘、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但很少具有思辩性的唱段,能够使观众进入接受美学的境界中去,品尝到现代人所追求的积极参与创作的审美愉悦。

作为一个有生命的机体,戏曲还是应该贴近时代的发展、贴近社会的发展,贴近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出符合当代观众喜爱而又真正体现民族文化精髓的艺术形式来,要形成民族文化艺术良性发展的市场。3)部分戏曲追求“贵族化”“高雅化”,远离基础观众群

戏曲从诞生起就是下里巴人的艺术,是最广大的劳动人民的艺术,具有民间性的突出特点。从思想上看,戏曲表现的是数千年植根于百姓心中的忠教节义等道德伦理价值观,从内容上看表现的是民间奇人奇事奇行,表现形式追求通俗化,一张桌子两张椅子就可以唱出部戏来。但现在一些剧作家抛弃了这种民间性,与普通百姓渐行渐远,高高在上,追求贵族化,图解政治,写出的戏与老百姓的生活不合拍。

而在演出方面,戏曲讲究高雅化。尽管城市观众年年萎缩,但由于条件艰苦,一些戏曲演员并不愿下基层演出。在城市的剧场中,戏

~22~

曲的编排越来越讲究,越来越复杂。戏剧的灯光舞美等都达到了高水平,演出一场就耗资巨大。这直接导致其票价不菲,很多挚爱戏曲的百姓只能望洋兴叹,进剧场的看戏的观众少之又少。而且这些在剧场中耗资巨大的剧目由于场地的限制只能在剧场中演出,得不到推广。河南戏曲最广大的受众群体农民根本无法看到这些新编排的剧目。

调研中,我们曾现场观看河南省豫剧二团《苏武牧羊》的排练。我们被精美且机关重重的舞台所震撼,感叹于印象中落伍的戏曲艺术居然也有如此高科技含量的舞台。可是当时我们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如此,很多新的优秀的剧目无法走向基层接受人民群众的检验,更好推广开去。

加之现在选择与决定创作演出剧目时,很多国营剧团只注重主管部门的偏好,或者只是为了获奖,而不是面对最广大的观众群体,特别是农民。

当前戏曲追求阳春白雪式的贵族化无利于戏曲艺术走出困境。传统戏曲的出路在于民间化,农村和小城镇才是其真正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只有面向最广大的普通民众,甚至深入农村,戏曲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找准了定位,才能拉近情感的距离。地方戏剧只有走出剧场和城市,深入民间,真正还戏于民,才能在基层群众中重新焕发生命力。

4)剧团体制陈旧,运作不适应市场化经济

虽然中国步入市场经济已经10多年,但计划经济的影子至今仍残留在中国很多文艺机构内。目前很多剧团属于国营剧团,由政府直接管

~23~

理。政府对国营剧团所可能具有的宣传教育功能,以及意识形态功能的注重,远远超过了对它作为一个文化企业,必须创作生产出适合观众欣赏、为一般民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这一规律,对它作为大众娱乐业的组成部分,通过为一般民众提供精神愉悦而获得经济回报这一经济学意义上的功能的注重。在某些时期,剧团甚至丧失独立性,它作为文化企业的性质被忽略,成为彻底的宣传教育工具。也直接导致了各地的戏剧表演团体不甚注重对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整体艺术水准下滑;另一方面,在选择与决定创作演出剧目时,只注重主管部门的偏好,日渐丧失面对变幻无常的文化市场不断调整表演风格与剧目的能力。

由于剧团的创作与演出由市场主导转变为政府主导,随着剧团的人员结构日趋老化,剧团的生存越困难,就越依赖于政府所提供的单一目标的需求,它就越是不可能保持作为一个文化企业的独立性。剧团的这种体制,使长期集中在国营剧团中的优秀的演艺人才不能在文化演出市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而由于整个演出市场优秀人才大量闲,也就很难走向真正的繁荣。其实文艺是一种消费品,就像流行歌、电影一样,肯定需要市场操作才是正理。过去旧时代戏曲都是市场化运行,优胜劣汰,大浪淘金,淘出了老一辈艺术家,他们在竞争中争相磨练自己的艺术,才赢得百花齐争春。而目前国营剧团普遍实行的是由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工资制度,它一方面意味着剧团内部主角与配角之间、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另一方面又意味着那些具有很高知名度的主要演职员的收入,在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也只能处于中等水平。这种现象既不能保证相当数量具备优

~24~

良潜质的新生力量加入到演艺界中来,使剧团的整体演出水平不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上,也不能激发剧团内部现有的演艺人员通过勤学苦练和争取尽可能多的舞台实践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2.外因

1)外来文化的出现

18世纪以来,借助强势的经济,西方文明在世界范围内全面扩张。在新中国,曾经有一个时期,我们用扫荡一切的勇气革了传统文化的命。因为经济上弱势的原因,紧接着的开放使传统文化再次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这一点在年轻一代身上表现的更为突出。如果想在肯德基和辣子鸡哪一个更好吃中寻求答案或许很难,但是在年轻人的心目中,肯德基是值得欢呼雀跃的幸福生活,辣子鸡却平庸的令人讨厌。近几年,日韩的文化潮流隔更是席卷中国。比起听一场咿咿呀呀的慢节奏的戏曲表演,年轻人更愿意喝着可乐去翻一本日本漫画。

传统戏曲因形成、发展于封建时代,它的审美、理念、表现内容、艺术手段都是根据农耕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和发展的,无论其内容还是形式,都与现实社会距离较大,距离年轻一代也更加遥远。加之受外来文化影响,社会文化日趋时尚化、流行化和消费化,也使一切对文化艺术品的细细品味、反复把玩、认真比较,成为过时。在年轻一代的心目中,戏曲就是老土的代名词,是爷爷奶奶是农民的专利。他们对传统戏曲文化敬而远之,更乐意接受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外来文化。

~25~

于是,传统戏曲文化在丰富多彩的外来文化的面前显得暗淡无光。2)休闲娱乐等生活方式的改变

外来文化使戏曲受到很大冲击,但关键还是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起了相当深刻的变化。比如战争,过去是用刀枪,现代战争都是导弹、鱼雷;过去的交通工具是坐轿、骑马,现在是汽车、火车、飞机。传统的戏剧手段在反映现代生活时有些力不从心。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对戏曲的冲击也非常大。过去,相当一部分人是到剧场里看戏来进行娱乐,现在以多媒体电脑、卫星电视、英特网为代表的荧屏文化以其快捷方便、舒适自由、内容丰富、选择性、自主性、参与性强而日益赢得受众,迅速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中心,人们大都不进剧场了,使戏曲舞台艺术受到冲击。

虽然戏曲也可以借助更多的方式进行传播和扩大其影响,但是现实的状况却是人们在纷繁的信息和娱乐中抛弃了戏曲。为什么五、六十年代全国各个剧种都名家辈出,而现在却风光不再?往前数二十年,我们除了看戏听戏以外,确实没有什么其他娱乐休闲方式。那时候戏曲占据了人们娱乐生活重要的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电视、电影、卡拉OK等一系列新的文艺、文化样式的出现,丰富和多样化了日常生活,而这必然极大地分流原来的戏剧受众群体。所以戏曲不景气的原因也有其需求的绝对减少。

~26~

另外有专家指出,我国转型期整个社会的浮躁心理和浮躁风气,带来了无创造文化生产与浮躁的文化消费之间的恶性循环,这种状况也非常不利于包括戏剧在内的所有艺术的创造和观赏。

3)政府对戏曲投资方向的偏离

政府的不重视,缺失了对地方戏曲的整理、保护和规划、扶持。思想上藐视,行动上忽视,文化建设,一手软,一手硬,造成了地方戏曲的自生自灭,日渐衰微。

推动戏曲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既需要政府的引导,更需要政府的扶持。特别是对已列入国家级和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戏剧种要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政策上给予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护和承担保护职责的文化自觉性,加上政府扶持才是实现持久地保护与传承地方戏曲的根本。

政府对于戏曲的投资应该是扶植戏曲教育,培养戏曲后备力量,以及抢救老的艺术品和艺术家等方面,但是现在许多省市乃至文化宣传部门,都喜欢把资金投入到排新戏、搞比赛推新人上头,往往一大笔投资搞一个什么大型的演出。这固然很热闹,也有一定推动作用,但对于国家资金而言,却是好刀不用到钢刃上,是急功近利,是包办代替。因为新戏也好,新人也罢,只有通过市场的不断挑选才会成就新品,并不是花了大钱,用最好的演员、最好的服装、最昂贵的舞美、最著名的编剧就一定能打造出最合适观众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老前辈们留下的很多经典之作,都不一定是大制作、大包装,但经过一代代观众的挑剔拣选,经过老艺术家们一次次地去芜存精,仍然成为观众心目中的杰作。

~27~

同样,有些演员条件很好,但不经过市场的洗礼,技艺难于进步,过早地用推的方法把他们捧出来只会使他们不知缺点,不思奋进,不能进步;而许多很好的演员,可能因为一、两次的比赛失败,而失去了大量的演出机会,再也无法翻身,这都是很可惜的。

4)媒体宣传力度的缺乏

现在许多文艺性演出以及电影都有包装和大规模的宣传,以扩大市场,这是必须的。而同样性质的戏曲演出的宣传力度却严重不足,即使是国家投资的演出,与那些歌星演唱会的宣传规模也无可比性,并不符合营销规律。比如,现在很多新戏准备搬上舞台时,在报纸、电视上难觅其宣传的踪影,其剧场上座率低也在可预料范围之内。即使有过小规模的宣传,基本也不在电视上播录象。原因可以理解:一是担心在电视上播出之后现场的上座率不高;二是电视转播时的版权问题。但实际上这两个问题都可以解释或解决。戏曲演出不同于电视转播,现场效果绝对不同,爱看戏的人即使看了电视,如果票价合适,还是要去看戏。而且如果被电视的宣传片段吸引,会有更多人去现场。关于版权,演出单位可以和电视台协商等,不能两方只顾自己利益,结果新戏宣传不到,老戏播到胃口倒。

在媒体对戏曲的宣传方面,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做得非常成功。这档节目以宣传河南的地方戏曲弘扬民族文化为主要内容,不仅仅在地方,甚至在全国都搞得风生水起,还曾经走出国门,把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整个电视界的一大名牌。河南的许多电视台模仿《梨园春》都办起了与此类似的戏曲栏目,形成被人称赞的梨园春现

~28~

象。至少在河南、在一定时期里,《梨园春》改善了戏曲的生存状况。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仅仅靠几个电视节目是远远不够的,电视媒体对于戏曲文化的宣传依然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宣传的另一个途径是传统纸质媒体报纸、杂志,但是现在的报章杂志上戏曲专栏很少,专门的戏曲报纸杂志更是屈指可数。而一些刊物还往往周期过长、信息老旧、文章过于深奥,难于读懂。其实优秀的文艺评论也是推动文艺发展和引导市场的重要手段。曾经一出新戏,众家品评,观者如云,自是受影响;一些专门的戏曲刊物,更是面对专门的受众群,精辟分析、仔细介绍,使戏曲和观众的沟通极其畅通,戏曲焉能不火。但是现在,各类时尚杂志充斥眼目,戏迷们却难得找到一张或一本及时报道演出动向、深入分析戏剧特点、广泛介绍戏曲知识的的报纸和杂志。

(三)针对农村有关河南戏曲生存及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分析

在充分搜集资料的基础上,结合问卷发放地为农村的现实状况,经实践团队充分研究讨论,以及相关专家修改,最终出炉了此调查问卷,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基本达到了调查的目的。

问卷共发放200张,收回191张,有效问卷187张。当地接受问卷调查的群众充分配合,为掌握河南戏曲在农村的真实状况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除问卷所涉及问题之外,团队还通过一对一的采访获得了反应当地农民真实想法的信息。

~29~

第一部分: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

从表中可以看出,当地看戏的以男子居多,男女比例约为13:9。这并不是严重的比例失调,男女比例较小的差距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角色有一定的关系。基本上可以说中国戏曲观众群不存在性别倾向。

从上图可以看出,戏曲的受众群体以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60岁以上的人数比例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68.2%,40岁以上的中老年比例约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6.4%。中老年所占比例大突出反映了在农村戏曲

~30~

的受众的局限性。同时也可以看出戏曲缺少年轻的受众群体。戏曲观众群的老龄化成为戏曲发展的严重问题。

从柱状图可以看出,在农村戏曲观众群普遍受教育程度比较低,绝大多数集中在小学水平,这部分观众也多为老年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伦理道德的观念大部分都来自于从小到大所接触的戏曲。从一方面讲,戏曲文化在农村并不是一种阳春白雪的艺术形式,它贴近生活和百姓,是一种可以被广大群众所接受所理解的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另一方面讲,这一现象也不利于戏曲的发展。观众群文化程度的低下,使得新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剧目无法传播与推广,这无疑是戏曲的一大硬伤。

第二部分:看戏途径

~31~

喜欢的看戏途径

看戏的途径

从此表中可以看出,现在农村中主要是通过电视和邀请剧团搭戏台演出的形式来看戏的。而人们喜欢的看戏的途径中,电视这种方式并没有搭戏台唱戏那么受欢迎,这与之前的调查不谋而合。戏曲以电视为媒介进行转播,例如河南卫视的《梨园春》栏目,有时会受到导演个人对戏曲的理解、现代科技和媒体技术的制约,不能充分展现出戏曲艺术的原有的魅力。这是导致人们更喜欢现场观看而不是通过电视看戏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有了一定提高,收音机已经逐渐被淘汰,不作为大众娱乐的主要手段;网络仍然不够普及,而且在受到农村观众群受教育程度的限制,所以通过网络来看戏不太普及。

从此表可以看出中国戏曲文化要想在农村发展下去应该走什么道路。只有迎合大众的口味,满足大众的需求,贴近群众,剧团回到民间,多组织下乡演出,才能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通过这种方式戏曲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32~

第三部分:看戏时间

因为调查对

象主要以农民为主,而农民这种特殊身份的限制,无论是看戏的日平均时间还是月平均时间,都带有明显的季节性。而调查对象在作答此题时似乎对选项的设有所疑问。这是问卷的不足之处。

但是从第二个图表仍然可以看出,农民群众每天花在看戏上的时间普遍是比较多的。对于广大的农民尤其是中老年人,戏曲在娱乐生活中仍然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由此可见,戏曲在农村依然有着忠实的观众群体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33~

第四部分:对戏曲剧种的喜好

从表中可以看到,在河南,豫剧理所当然成为广大戏迷喜欢的剧种。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河南作为豫剧的源地,历史悠久,豫剧发展充分,从古到今创作的优秀作品被广大民众所熟知;第二,豫剧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其基础在于普通百姓,而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农村人口比重大,豫剧在农村拥有广大的群众基础;第三,豫剧的通俗说法为河南梆子,其语言基础在于河南话,对于河南戏迷来说,通俗易懂。通过调查,一部分喜爱豫剧的戏迷也很喜欢京剧。一方面是因为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发展充分,创作了很多经典优秀的曲目;另一方面,电视媒体对戏曲的宣传主要以京剧和当地戏曲为主,当地民众受文化氛围的熏陶,自然比较偏爱这两种戏曲。而越剧和评剧受关注较低。调查时通过对村民采访得知,大多数人对这两种戏曲不了解,主要表现在听不懂和兴趣低,加之媒体宣传的力度不够,对以豫剧为主要剧种的河南省来说,越剧和评剧缺乏群众基础也是在可预料之内的。通过对比

~34~

我们发现黄梅戏所受关注度最低。接受采访的村民表示,不喜欢黄梅戏,主要是不喜欢其词曲形式。

在对地方小戏的调查分析中,可以看出大平调具有明显的优势,最受当地村民的欢迎。通过查阅资料我们了解到,大平调的唱腔音乐属于梆子腔系统,为板式变化体,在音乐板式结构上与山东梆子和豫剧多有相同之处。201*年5月20日,大平调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古至今,大平调在河南获得很好的发展,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支持和保护大平调的发展。

怀调,落腔,柳琴戏的受关注度较低。从文化角度来看,这主要是因为中原文化存在的不可避免的封闭的、自我满足、隐忍守成、安于现状、以古为式的缺陷和劣根性,也束缚着发展步伐。具体而言,其主要原因主要有,第一,不符合当代的审美标准,在服装、化妆、设备等方面都非常的粗糙,与当代要求精巧细致的审美观点背道而驰。虽然粗浅的剧本,通俗的道白、易懂的旋律、夸张的动作表演等,都符合当时广大农民观众的审美要求,但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

~35~

民受教育的程度不断提高,观众审美又在不断改变的同时,也使观众对戏曲的艺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第二,剧团无竞争力,作为河南的一个地方剧种,流传范围小、投资少、演出人数少、演员年老龄化,基本上无传承人,再加上剧团的设备无法更新、剧本更新的太慢等一些原因,都致使它们无法立足。第五部分:对戏曲类型的喜好

通过调查问卷可知,广大农村戏迷对古代戏情有独钟。经过对农村戏迷的采访得知,以下三方面原因可以基本解释上述现象。

第一,在农村看戏的主要以老年人,文化程度多为小学和初中,所接触的戏剧的故事情节多为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把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搬上戏台增加了观看的趣味性。

第二,在当地看戏的戏迷以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他们长期务农,加之农村相对封闭,接触外界的机会少,由于年龄原因接触新事物的能力有限,对现代剧所反映的故事情节不能充分理解,现代戏不能引

~36~

起农村老年戏迷的足够关注。

第三,一部分村民反映,并不是不喜欢现代戏,而是因为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剧目多为古代戏,如《杜十娘》、《窦娥冤》等。剧本缺乏在时代大背景下的必要创新,无形中缩小了农村戏迷接触现代戏的机会,所以看古代戏有时是无法选择的。

第六部分:对河南戏曲未来发展状况的探索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当地村民对河南戏曲发展状况保持乐观。分析其原因,我们认为:

首先,接受调查的对象大多为喜欢戏曲的老年人,他们自身喜欢看戏,而且经常有剧团来村里进行演出,看戏成为他们休闲娱乐、打发时间的主要形式。对他们来说,戏曲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其次,河南电视台的《梨园春》节目对戏曲的传播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很多戏迷表示,他们主要的看戏方式是收看《梨园春》晚会和村里戏台看戏。电

~37~

视媒体对戏曲的宣传使大多数戏迷认为戏曲发展趋势乐观。

对河南戏曲发展状况持否定态度的人占调查总人数的比例也不容忽视。我们把原因归结于三方面:

第一,由于戏曲的精致化使戏曲由大文化变成了小文化,受众面越来越窄。大制作大投入只注重外包装而不在戏曲本质原则下的创新上下工夫,使得戏曲产生了美学的混乱和哲学上的困惑。戏曲发展至今,距离戏曲本体越来越远。评奖变成了比投资的游戏,普通观众永远看不到评委看戏时的舞台阵容。

第二,逐渐非戏曲化。戏曲的舞台演出日渐衰微,而荧屏上的戏曲尚能存在;商业性演出已极度衰落,而自娱自乐的戏曲活动不绝如缕;通俗大众性的戏曲在逐年减少,而典雅的新作倒时有所见;整台戏的完整演出越来越少,而名家名段尚时领风骚;各种行业的晚会、农村红白喜事中的戏曲演唱、戏曲茶楼是上述几种形式的混合物。

第三,缺钱缺人才。目前的现状是,排戏国家基本不再给钱,剧团排新戏就要到社会上找钱、拉赞助,演出市场越来越小,戏价很低,靠演出挣钱也仅仅是能吃饱饭而已。戏曲不景气,人才也断了,很多人改行去干别的了,很多戏校已经不再招收戏曲学员了。没有人才就没有好戏,没有好戏就没有市场,如此恶性循环,戏曲的不容乐观。

~38~

从图中可以看出,戏曲本身老旧化及演员出现断层是戏曲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团队在采访中得知,目前在农村进行演出的剧团由于经费有限,而排新戏又需要大量投资,剧团拿不出钱来更新演出服装和道具,只能排演老戏旧戏。同时剧团的演员主要以农村家庭困难的青年为主,在城市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在艰苦农村进行的演出工作;戏曲演员的待遇低下,月收入不足千元,并且常年四处演出,多以条件简陋的农村为主;一些中国人仍存有落后的封建观念,认为从事戏曲行业的人属于下九流,社会地位低下,诸多原因导致戏曲演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

从调查分析中可知,其他娱乐方式的出现并不是造成戏曲发展艰难的主要原因。这也证明了戏曲仍有它吸引观众的魅力,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仍占有重要作用,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多种手段发展和传承戏曲对于戏曲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39~

从图中可知,当地村民对戏曲的发展趋势偏向于大众化,舞台演出化。对于接受调查的农村老年戏迷来说,通俗易懂的语言,历史性的家喻户晓的故事更容易接受。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有限,没有大城市的健全的休闲放松场所和机构,而城市剧团的舞台演出丰富了农村戏迷的生活。现在虽然有《梨园春》等电视节目,把戏曲搬上了荧屏,增加了戏迷的看戏途径,但因为电视戏曲节目本身具有局限性,不能使广大戏迷饱足眼福,往往只是一些片段,听到高潮处却戛然而止,不能满足戏迷对戏曲故事完整性的要求。

~40~

通过对广大农村戏迷的采访,不少农村戏迷反映,现代的年青人对戏曲不感兴趣,也听不懂戏里的语言;农村的年青人忙于农活,或外出务工忙于生计而无暇欣赏戏曲,戏曲就沦为农村老年群体打发时间的一种手段。正因为如此,大多数被调查的戏迷认为,戏曲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完全丢弃了也会十分可惜,所以当今年青人对戏曲有了解一下为好。不过没时间没精力也没有兴趣来深入研究戏曲是可以理解的。

四、河南戏曲生存与发展现状的建议

河南戏曲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河南戏曲曾经是当地民众调节生活、改善生活不可或缺的载体。河南三大剧种:豫剧、曲剧和越调更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拥有众多的戏迷。但在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河南戏曲也与其他各地戏曲一样,日渐被边缘化。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织并存的状况下,河南戏曲要长期生存并发展下去,必须采取必要的改革措施。

作为此次调研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虽然没有扎实的戏曲专业基础对河南戏曲发展中寻在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和挖掘,但也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戏曲的感性认识上,我们以大学生独特的视角和思维方法,努力探索中原戏曲文化的前进道路,并通过科学分析和研究形成报告,希望能为河南戏曲的发展贡献出我们的力量。(一)戏曲发展与传承的意义

~41~

与戏曲相同,唐诗宋词也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代表,在中国一定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独领风骚,但如今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只是被用作教育教学的材料或者文学家、历史学家的研究资料,极少有人主动进行创作。但是中国的传统戏曲文化历经风雨沉浮数千年却依旧具有生命力,足以说明在当今社会仍然有存在必要性,其发展与传承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1、利用传统文化的独特旗帜,打造戏曲产业,推动中原崛起。河南得天独厚的历史和文化优势为其经济的发展与崛起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支撑,河南的传统戏曲文化具有代表性。既古老又现代、既传统又创新的戏剧,自其诞生之日起就是与市场、与观众紧密相连的,因此,戏剧其实并不惧怕现代传媒技术的挤压,政府也无需为戏剧市场的脆弱埋单,戏剧有它独特的魅力,有它专有的市场,戏剧产业一定会蓬勃发展。

戏剧产业的成绩在欧美已有惊人的表现,美国音乐剧中最负盛名的《猫》,几十年来历演不衰,包括音像制品等衍生物在内的市场经济效益是十分惊人的。我国的广东省粤东、粤西素有戏剧福地之誉,近年来,每年的年底订戏会,不但吸引省内各剧团前来洽谈,连邻近的江西、福建、广西等省份的剧团也来分一杯羹。从国内外的情况说明,即使在当今娱乐多元化的今天,戏剧依然可以生存,依然有观众,戏剧的市场依然存在。戏剧只要能吸引观众,大力开拓市场,就可以成为一门产业。而且还有助于形成戏曲产业链和带动相关行业发展,因为随着剧目生产的扩大,所需要的演职人员和设备也随之增多,这就使得戏曲人

~42~

才中介机构应运而生,以及产生了生产、销售、租赁戏曲服装、灯光音响、民族乐器等公司,从而形成一条戏曲产业链,另外,由于生产出的众多剧目将会带来演出活动场地的增多,出现了跨市甚至跨省演出,这将会带动相关地区的交通运输、餐饮、旅馆等行业的发展,并活跃了这些地区经济和省际经济。河南电视台的一档电视戏曲栏目《梨园春》依托现代传媒的优势,把传播优秀的河南地方戏曲艺术作为自己栏目的宗旨,在继承中国历史上戏曲文化交流传统的同时,弘扬中原文化,宣传了河南形象,成为河南省一张独特的文化名片。这档栏目的成功就为河南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2、丰富人们的生活,寓教于乐,利于社会稳定。

文化与经济是人类所创造的财富中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即文化是整体,是物质财富、经济财富的总和,经济只是其中之一。只有发达的经济而没有先进的文化,并非真正的强大;如果只谈经济,不谈文化,经济的发展也难以持久。如今,我国的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文化并没有伴随着经济同步前进,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在我国人口众多、人口素质普遍偏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经济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使社会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因素。

大力支持与发展传统戏曲文化,是当今文化建设的一大重要的举措。戏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虽然如今新兴娱乐方式大量涌现,电影、电视、电子游戏等抢夺了戏曲的受众,但其受众群体仍然庞大。戏曲中宣扬的是中国仁义忠孝等优秀的传统道德观念与思想,不仅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教育作用,在当代社会也

~43~

是本绝好的思想教材。闲暇时间引导人们去看戏、听戏,感受真、善、美的熏陶,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这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社会秩序,减少了矛盾的发生。而且戏曲内容涉及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丰富有趣的历史知识,能有效帮助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并丰富其娱乐生活。

(二)河南戏曲发展道路探索“四本”发展思路

在认真分析和总结收集的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探讨和研究,我们将核心建议归纳为简单的四本发展思路,如下图所示:

RURALCONSTRUCTION

CONTENT

EDUCATION

MONEY

1.资本正确合理使用资金,加强剧团剧场建设

戏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和企业在经济上大力的支持,但更为重要的是资金的合理投入与使用。政府和企业投资的正确方向应为加强国营剧团建设、支持民营剧团发展,兴建戏曲剧场群落等方面。

~44~

兴建“剧场群落”支持民营剧团发展

加强国营剧团建设

1)加强国营剧团基础建设,改革经营运作模式

国营戏曲剧团大都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人员的工资、福利大部分由政府财政拨款;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出台了文艺演出团体差额拨款的政策;1998年以来,财政拨款主要用于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医疗费,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险,在职人员的工资仅能发百分之二十到四十,其余靠演出收入来支付。而目前戏曲演出市场的不景气,使许多国营剧团的收入只能勉强维持生存。国营剧团是戏剧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是戏曲继承和发展的主要阵地,政府和企业应予以资金上的大力支持,另外还应加大对剧场、排练场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善剧团的工作环境和演出条件。201*年在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的号召下,中粮集团向河南中华豫剧促进会捐资,天瑞集团、宇通集团6000万元捐款为文艺院团解困。这是河南省企业在政府的倡导下大力支持文艺界的表现。

国营剧团在政府与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还应该加强自身的建设。首先,国营剧团不应该单纯依靠国家补给,应采取企业经营方针,逐步达到自给。其次,国营剧团应经常整理并保存旧有剧目并积极排演新的剧目,以逐渐积累出一套比较优秀的保留剧目,并在表演艺术上和音乐上

~45~

逐步改进和提高。另外,为满足广大群众的艺术需求,国营剧团应主动走出剧场,到工厂、农村或部队巡回演出。最后,国营剧团应改革剧团内部的分配方式。现在实行的职称工资,出现了在舞台上做主演的演员,拿低工资,演不了戏的演员拿高工资的现象,非常不利于调动演员的艺术生产积极性。打破目前以职称为标准领取报酬的分配制度,根据演职人员在具体剧目创作、演出中所承担的任务轻重和所做贡献大小领取报酬,实行多劳多得,将创作和表演水平不同的演职人员的收入拉开档次,充分调动演职人员的积极性。在用人机制上,采取聘任制,竞争上岗,优胜劣汰,使剧团演职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保障剧团健康发展。

(2)大力支持民营剧团发展,制定管理监督规章制度

河南省的民营剧团、业余剧团和家班多得无法统计。目前的民营剧团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寄生型,有大企业养着;二是受助型,有赞助有冠名;三是市场型,专门靠市场演出。民营剧团被称为游击队,而这支游击队却在戏曲不景气、众多职业剧团生存困难的时候,杀出了一条血路,在赢得广大群众青睐的同时,也获得了丰厚的市场回报,显示出极大的发展潜力,逐步成为一支文化生力军。

出来生存发展。专门走市场的民营剧团最多,河南海燕豫剧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年演出将近400场,平均每天一场多,最多时一年在外演出10个多月。一般情况下,民营剧团在创办之初会面临生存困难,但民营剧团经过长期拼搏创业,不仅占领了农村文化的半壁江山,而且拥有了众多观众,许多演员也声名远播、事业有成,获得了骄人的

~46~

殊荣,已成为河南省戏曲事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身处困境的戏曲事业的新生力量和希望所在。但是相比于国营剧团,民营剧团的劣势在于没有国家的固定的资金支持,所以国家应给予其以政策上的支持和资金上的关照,同时以这种方式也能够逐步实现对较自由的民营剧团的管理,有利于进一步制定对民营剧团管理监督的具体规章制度,引导和规范民间职业剧团的演出活动,真正使戏曲艺术沿着先进文化的方向前进,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3)建设戏曲“剧场群落”,营造戏曲文化氛围

剧场群落的兴建一方面可以为专业剧团提供演出场所,增加剧团收入,使逐步走出困境,另一方面可以营造戏曲文化氛围,为百姓提供了更加便利更加舒适的看戏环境、更多看戏的选择,这对戏曲的发展和传承有着重大的意义。

有很多戏曲方面的专家在戏曲的发展方向上建议向荧屏化发展,即借助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来传播与弘扬传统戏曲文化。但是在此次调研的调查问卷中,我们对河南戏曲未来发展方向这一选项做了统计,得到了以下数据:

~47~

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舞台演出化的人数几乎为选择荧屏化的两倍。从这点可以看出,相比于收看戏曲节目,广大的观众更喜欢在现场观看。正如对于很多大制作大场面的电影人们宁愿掏更多的钱去电影院也不愿在家一个人看光碟一样,他们所追求的是一种艺术的氛围。而且现代媒体如电视、网络在传播戏曲过程中,由于技术的局限剪切了戏曲的精华,坐在舞台下面,就不用受导演个人想法而切换镜头的限制,可以尽情地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近距离感受戏曲的魅力。

但是目前戏曲的剧院、剧场数目却相当有限。大城市的情况还好,而在地市大部分的剧场不是因年代久远,早已破旧不堪,就是临时搭建的戏棚,非常简陋,只能上演传统戏、小戏,无法上演新编的大型剧目。有很多剧团也没有自己的专门的剧场,在市区演出要租场,场租贵,得不偿失,只好常年奔波于各个乡镇,但是戏曲服装和灯光、音响设备等剧团演出必不可少的装备在经常性的露天舞台上演出时损耗非常大。文化基础设施的陈旧落后与各地经济的发展和城市面貌极不相称,因此,各地政府要把剧场建设等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事来抓。

剧场群落的建设旨在打造河南戏曲文化载体。将分散的剧场等逐步演进为城乡多样化、区域化的省、市、县、乡剧场群落,并进行阶梯型配,使之成为河南省电影院之外的又一大人文景观。剧院不求大与全,但求观众多、剧目丰富,营造不听河南戏曲不算到河南的氛围,继而提高收益,形成戏曲剧场产业。因此,我们建议政府、企业共同携手,建设戏曲剧场群落。

~48~

2.课本加强戏曲教育事业建设,培养年轻观众与接班人戏曲事业要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就必须抓紧培养年轻戏曲观众培养接班人。年轻人头脑灵活,感情充沛,想象力丰富,创造力更是不可小觑。一旦戏曲行成年轻化、知识化的群体,戏曲一定能重新获得强有力的生命,蓬勃发展。

当今传统戏曲文化的没落,只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没落的一部分。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崇洋媚外,追捧外来文化,而对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敬而远之。这是传统文化的悲哀,也是我们民族的悲哀。现在年轻人对戏曲不感兴趣,甚至带有反感和排斥情绪。出现这种责任不全在年轻人身上,社会的责任也不可推卸。蒋锡武先生在《京剧精神》中指出认同须先认识,河南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方可杰也提过:所谓‘一见钟情’,不见,何谈钟情呢?因此,戏曲应效仿电影的宣传方法和模式,扩大影响力。要引起年青一代对戏曲的兴趣,首先要让他们接触戏曲,才能发现戏曲的魅力,对其产生兴趣;其次由于经典的传统戏曲文化包含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如历史典故等,而唱词很多为文言,这就要求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所以通过教育手段普及戏曲知识,培养戏曲观众与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戏曲观众的断代和戏曲文化的危机。我们建议有关部门以下两方面入手:

1)普通学校

无法赢得年轻观众是目前戏曲发展最大的困境之一,而普通学校的戏曲教育在培养年轻观众、扩大戏曲影响力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49~

A.相关部门可以尝试将戏曲作为一门课程纳入中小学校的教育中去。如从小学一年级起河南省语文教材或者音乐教材中设一章到两章关于河南戏曲的篇章,并像唐诗宋词一样纳入考试内容。戏曲这种艺术不是一接触就能接受,需要一定时间的培养熏陶,所以戏曲艺术的教育要从小开始抓起。通过这一手段,使学生认识到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也为其提供了最直接的接触戏曲、认识戏曲的途径,势必会给河南戏曲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B.除了纳入课堂教学之外,学校可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剧团,参与戏曲的排练、演出及参观演出的化妆等准备工作。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直接接触戏曲,亲身感受其艺术魅力。

C.河南的大学中还可设立有关戏曲的社团、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广泛的接触戏曲了解戏曲的机会。可以定期举办戏曲演唱比赛、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2)专业戏曲学校

保护与传承河南的戏曲艺术,人才是关键。因此,必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在充分调动现有的戏曲艺术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骨干作用外,应充分利用艺术学校优势,建立培养后备人才的戏曲学校是解决人才断档问题和永葆戏曲艺术活力的关键。政府和社会应大力支持和帮助专业戏曲学校的建立与发展。

A.由于目前戏曲的不景气,河南的戏曲艺术学校面临着没有生源的困境。所以国家除了要大力投资戏曲教育之外,还要给予其优惠政策,比如免除学费或者适当的给予补贴等。据了解,一直没有什么生源的上

~50~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北京科技大学学生社团团建工作汇报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041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