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素材库 首页

儿歌在聋儿康复中的实践应用

时间:2019-05-28 17:40:11 网站:公文素材库

儿歌在聋儿康复中的实践应用

儿歌在聋儿康复中的实践应用

【摘要】儿歌在幼儿活动中是很普遍的,根据“医教结合”的聋儿康复理念,结合听觉、言语训练的方法,对于聋儿康复来说也可发挥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了儿歌在听觉训练、言语训练、语言训练中分别应用的经验总结。【关键词】儿歌、聋儿康复作用、经验前言

经过实践,我们认为“医教结合”是聋儿康复教育的基本理念[1]。在聋儿康复中的医学康复是:通过配戴助听器或者植入人工电子耳蜗,对聋儿的听力进行补偿或重建,然后通过听觉康复、言语矫治促进聋儿整体听觉言语功能的恢复与发展,使他们能自然、舒适地发音,并尽可能准确地构音,为学说话奠定基础。聋儿康复中的教育康复是:遵循聋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结合每个聋儿的自身特点,在语言教育的同时促进聋儿的全面发展[2]。长期以来,我国的聋儿康复教育工作者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已获得了许多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们在创设HSL理论与构建1+X+Y模式的过程中,十分注重从理论上对聋儿康复教育经验进行总结与梳理,并将其中优秀的康复教育经验与现代康复理念相结合。

在聋儿康复教育的语言启蒙、生成、提高的过程中,有目的地、有序地、有效地用好儿歌,是康复教师必须着力去实践和研究的问题,尽可能地发挥儿歌的积极作用。实践经验告诉我们,除了要把握好聋儿语言启蒙、生成、提高的各个阶段的重点之外,还要把握好儿歌必须反映聋儿生活、思想感情,被他们接受;把握好儿歌形式短小、言简意明、顺口易学,能有效激发聋儿学发音、说话的积极性;把握好儿歌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往往与聋儿活动、游戏、学发音说话相配合的特点,让聋儿感悟学儿歌的趣味性。还要把握好儿歌可以帮助聋儿认知事物,体察情感,感受韵律节奏的作用。

与此同时,在实践中必须注意:如果运用儿歌的目的性不清楚,儿歌的语言、内容脱离聋儿实际,聋儿只是机械地背诵,不解其意,常用的语言也不见长进,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儿歌在聋儿康复教育中的意义。这种现象必须防止和纠正。一、儿歌与聋儿康复

儿歌是以低幼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的具有民歌风味的简短诗歌。它是儿童文学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体裁形式之一。

在聋儿康复教育实践中,儿歌的运用大致可分为叙事儿歌、游戏儿歌、教诲儿歌、训练语言能力的绕口令等。基于儿歌一般比较短小,句式富有变化,节奏鲜明,琅琅上口,易念易记易传,它对激发聋儿发声、构音、呀呀学语十分有利;基于儿歌表现手法有拟人、反复、重叠、对答、比喻、夸张等,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形象生动,符合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他们乐于听取儿歌这一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幼儿的口味,容易切入他们的心灵,诱发出他们学发音说话的积极性。一般说,儿歌普遍具有以下特征:

1、篇幅简短、节奏明快、浅显易懂,利于幼儿听唱。

2、儿歌大多以某方面的知识作题材,比如,儿歌中有介绍山水草木和鸟兽虫鱼的形象、习性和功能的;有描述日月星辰、四季变化的;有介绍浅显的自然和生活常识的;有介绍简单的数目和时间观念的……因而,大部分儿歌的知识性很强。

3、儿歌是运用现代口语一气呵成的,儿童味很浓。反复吟诵,不仅能帮助幼儿矫正发音、正确认识事物,并能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性。

结合“医教结合”的康复理念,在实践中利用儿歌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学习语言、锻炼言语与听觉技巧的方法,应该充分挖掘儿歌的潜在因素,使儿歌更好地在聋儿康复中发挥作用。二、聋儿康复训练中的儿歌

学龄前聋儿年龄小,天真活泼、好动,身体正在发育成长时期,因此让他们能够接受的儿歌不宜复杂,应简单且贴近聋儿生活,一般选择结构设计短小、方正的儿歌。而由于聋儿康复训练的特殊性,教师在儿歌的选择与编排上可以根据聋儿的具体情况,结合训练目的来改变。例如,在速度处理上一般应适中,如果为了锻炼聋儿的呼吸功能则可适当放慢,或者,为了锻炼聋儿构音运动的灵活则可适当加快。(一)经典儿歌

儿歌伴随着一代一代人成长,至今仍有很多经久不衰的经典儿歌。这些儿歌语言浅显、明快、通俗易懂、口语化,有节奏感,便于吟诵。反复吟诵儿歌,能帮助聋儿矫正发音,正确把握概念,初步认识事物,并能培养他们语言的连贯力和表达力,训练和发展思维,培养和提高他们运用语言的能力。比如,“小白兔,白又白,两只耳朵竖起来,爱吃萝卜爱吃菜,蹦蹦跳跳真可爱”是传唱已久的经典之作,几句话就为聋儿生动地描绘出小白兔的基本特征。“哗啦啦,下雨啦,打雨伞,快回家”也是寥寥数字展现了下雨的场景。(二)改编儿歌

有目的地改编的儿歌是聋儿康复训练中利用最为广泛的一类儿歌,在听觉训练、言语训练、语言训练中都可以运用。改编的基本方式是“替换”,即将已有儿歌中的词语或句子替换成训练所需要的内容。

在1+X+Y模式中,“生成课程”是一种辅助形式,强调在课程形成过程中康复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教学情景,结合聋儿的兴趣和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以师生互动的方式使聋儿获得知识和能力。生成课程明确的目标与指向性,特别是有意识地指向个别化康复内容(听觉功能、言语技能以及认知能力)的生成[3],是改编儿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F-(三)原创儿歌

创作儿歌并不是一件高深莫测的工作。对于一些在训练方面有特殊需要的聋儿来说,康复教师可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为聋儿“量身定做”他们训练需要的儿歌。根据需要,它可以是简单的,如模仿动物叫声儿歌:“小猫叫,喵喵;小鸡叫,叽叽;小狗叫,汪汪;……”也可以是复杂的,如创作练习/l/的构音儿歌:“小鹿来,小驴来,小鹿小驴拉拉手,大家都是好朋友。”

在创作儿歌时,还要注意三个方面:

1、因为是供聋儿听唱的歌,所以语言必须口语化,避免倒装句,要体现口头语言的规范语法;

2、因为对象是学龄前聋儿,所以内容必须体现学前聋儿的年龄特征,适合他们的接受能力;

3、创作的儿歌、歌曲讲究巧妙的构思、凝练的语言以及明晰的音乐性。三、儿歌在聋儿康复训练中的运用(一)听觉训练中的运用

在现有听力基础上,对聋儿进行听觉训练,让其通过后天学习获得感知声音的能力,尤其是感知言语声的能力。从中综合地、协调地调动其他一切能力,使听觉能力经过听觉察知、听觉分辨和听觉识别,最后发展到听觉理解水平。

当幼儿达到听觉识别阶段,教师可让幼儿通过听来模仿声音的大小、长短、高低以及一些简单的节奏。如儿歌《山谷回声》(原创):“山谷回声真好听,我说啥你说啥:呀呀呀(幼:呀呀呀)啦啦啦(幼:啦啦啦)滴滴滴滴(幼:滴滴滴滴)……”在与聋儿互动说儿歌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将儿歌内容向听觉识别训练内容上引导。在模仿过程中观察聋儿对声音的特性是否掌握。

在听觉技能训练中,主要采用分解式听觉技能训练和综合式听觉技能训练两种方法[5]。其中综合式听觉技能训练以聋儿交往活动为主线进行。训练时,要求聋儿快速进行听觉处理,迅速实现音义联结,形成听觉理解,进行口语交流。如儿歌《小手爬》(改编):“小手爬,小手爬,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头发上;小手爬,小手爬,爬呀爬呀爬呀爬呀爬到小脚上;……”教师可以根据聋儿对肢体五官的掌握情况进行。让聋儿在说儿歌的过程中,也能够听明白教师的指令“爬到××上”,形成听觉警惕,做出相应的动作。(二)言语训练中的运用1、呼吸训练呼吸功能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发音质量。呼吸功能低下的聋儿往往表现出较低的气流量和声门下压,呼吸控制也不佳,因而造成发音紧张、费力。对聋儿进行的呼吸能力训练包括生理呼吸训练、生理呼吸到言语呼吸的过渡训练和言语呼吸训练三部分,它能够有效改善聋儿的发音质量[4]。利用原创儿歌“……咕噜咕噜一,咕噜咕噜二,咕噜咕噜三,大家拍手笑哈哈,(吸气)哈哈,(吸气)哈哈哈,(吸气)哈哈哈哈……”,可以将呼吸训练结合哈欠-叹息法,让聋儿在唱儿歌的过程中愉快地得到锻炼。2、发声训练响度训练

许多聋儿在说话时,响度不是过强就是过弱。响度异常不仅影响发音功能的正常发挥,长此以往还会使声带产生小结或息肉,从而造成器质性病变。言语矫治中的响度训练包括增加响度、降低响度和增加响度变化训练。如,教师原创儿歌“我是一只小猫,小猫喵喵喵(小声)。我是一只大猫,大猫喵喵喵(大声)。我是一只小狗,小狗长大啦,汪汪汪汪汪(逐渐增大响度)……”通过声音大小和渐变的模仿让聋儿得到响度的练习。3、构音训练

(1)核心韵母(重要元音)在汉语拼音/a/、/o/、/e/、/i/、/u/、/ü/六个元音中,/a/、/i/、/u/被称为核心韵母。从舌位图上看,/a/处于口腔中下方,/i/处于前上方,/u/处于后上方。发好核心韵母对语言清晰度的提高有很大帮助。《王老先生有块地》就是现成的核心韵母练习儿歌:“王老先生有块地,咿啊咿啊呜,他在地里种玉米,咿啊咿啊呜,种玉米呀种玉米,种玉米。”另外,结合生成课程的理念,教师还可以根据聋儿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引导聋儿思考王老先生还可以在地里干什么,比如把“种玉米”替换成“养小鸡”、“种西瓜”等等,培养聋儿扩散性思维的形成。(2)圆展唇

唇部是构音的重要器官,唇部运动的灵活性直接影响聋儿的语言清晰度。言语矫治中的唇部训练以肌肉刺激为主,主要目的是促进包括口轮匝肌、唇角肌、唇横肌、平行肌在内的唇部肌肉的舒展和收缩,达到提高唇部运动能力、增强唇部运动灵活性的目的[4]。因此,选择含有i、ü、o、e、u、a韵母的儿歌,既可以充满乐趣又可以练习圆展唇。在儿歌“嘀嘀叭叭呜,小兔真糊涂,开车不看路,撞上了熊屁股。”中,反复练习了/i、u、a、e/。在儿歌《小兔子做裤子》中,则让聋儿在唱儿歌的过程中反复进行了/i、u/与不同声母结合的圆展唇及舌前后运动的练习:“小兔子做裤子,量了裤子量肚子,做好裤子提不上肚子。小兔子看裤子,不知是没量准裤子,还是没量好肚子。”(3)构音训练

聋儿的语音清晰度从构音能力上可以直接反映出来。构音器官运动的能力讲求灵活性与协调性,更强调在运动中的精确性。可以选择与《小刺猬理发》类似的儿歌进行音节的构音:“小刺猬,去理发,嚓嚓嚓,嚓嚓嚓,理完头发瞧瞧他,不是小刺猬,是个小娃娃。”其中模仿剪刀剪头发的“嚓嚓”声,可以替换成任何需要练习的音节。如聋儿处于构音第一阶段,可以设计成“哒哒哒”、“哗哗哗”等;如聋儿存在后位聚焦的问题,需练习前位音,可设计成“哔哔哔”;如聋儿需要练习较复杂的复韵母音节,则可设计成“咣咣咣”;如完成口腔轮替运动,可设计成“啪塌喀”……

另外,绕口令作为儿歌的一种形式,也可以用来练习发音。一首绕口令中往往会反复出现一些近似音,所以念起来有些绕口,很容易混淆。如果能快速念起来十分相像,听上去十分有趣,所以也深受聋儿的喜爱。

由于绕口令要用一定的速度进行朗读,这对聋儿的表达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所以说绕口令适宜在4-6岁进行。在学念绕口令时,一定要采用先慢后快、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如在学习绕口令《高高山上一条藤》时,教师可以用语音清晰,速度稍快的方式朗读引起聋儿好奇心,然后帮助他们听清、理解绕口令的内容,接着让聋儿试念,找出并分清、念清、念准这首绕口令中的藤、铜铃、动、停等易混淆的相似音。

然而,由于每个人的大脑言语听觉中枢和言语运动中枢成熟水平不同,有的成熟较早,有的成熟较慢,所以导致了聋儿在言语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如发音的清晰度不同、对词语的敏感性不同等。因此,不能对所有的聋儿同一要求,更不能强求聋儿都用快速来念绕口令,而应创设不同速度的口语表达机会,促进他们的语言获得不断地发展。(三)语言认知训练中的运用

将儿歌运用于语言认知训练中是比较简单的,教师通常会将它作为思想教育的内容,如“排排坐,吃果果,幼儿园里朋友多。你一个,我一个,丁丁不在留一个。”其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丁丁”可以换成其他聋儿的名字。而在聋儿康复中,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分析头脑,了解医教结合及自然生成的涵义,懂得引导聋儿在韵律中学习语言,提高语言流畅度,在听觉理解阶段能够实现句子的整体理解。

它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表演唱”就是很好的方法之一。教师可在聋儿都掌握《两只老虎》后,去掉教具中老虎的其他部位,聋儿通过观察,积极思考老虎少了哪两个部分,然后便可由聋儿自创新的《两只老虎》。

对于语言程度佳的聋儿还可以一起演“双簧”,即一个说一个表演(一方也可由教师完成)。“甲:请你帮我梳梳头。乙:我来帮你梳梳头。甲:请你帮我……”这种形式比较直观,易于聋儿掌握。对程度较好的聋儿则可由教师唱儿歌,让其表演。如教师唱“星期一,我到河边去洗衣,丢了我的布娃娃,我哭我哭我哭哭哭;星期二,我到河边去刷碗,捡到了我的布娃娃,我笑我笑我笑笑笑;星期三,……”聋儿随着教师说的内容表演儿歌中的情景。在此过程中,聋儿不但要听清对方说的是什么,更要听懂说的意思,并把它表演出来,这样的要求比较高,对聋儿的听觉理解是很灵活的检验。也可以采用让聋儿看一方表情,边看表演边唱儿歌,提高聋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四、结语

(一)教师专业化成长与生成意识

教师是聋儿康复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实施者,教师发展水平高低直接决定康复效果的成败。教师专业化成长源自教师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及其对于经验的不断总结、反思。如儿歌《吹泡泡》:“吹泡泡,吹泡泡,泡泡像串紫葡萄。一颗,两颗……我的泡泡大又大,呼噜噜,满天飘。”教师不仅仅可利用其进行数概念的点数练习,还可以强化颜色的分辨,以及/ao/的构音练习。因此,教师专业化成长,应该具有“长方体”素质。“长”,是指教师有鲜明的教学特色与专业特长。在教学中应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勇于创新,苦练教学基本功,提升业务素质,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宽”,是指知识面要宽。聋儿康复本身就是一门交叉的边缘学科,因此更要教师提升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层次。另一方面要利用敏锐的触角和目光,随时关注发展动态,及时捕捉新信息,有效生成,创造更宽阔的思维空间。“高”,是指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要有前瞻的理念与高深的学识。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说:“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绝不可能慷慨解囊,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二)医教结合理念的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康复的内涵更为明确,而且外延不断扩展。目前聋儿康复中的医学康复已不仅仅局限在对聋儿进行听力补偿或重建上,康复教育工作者除了承担聋儿教育康复的任务之外,还要承担聋儿医学康复的任务,如听觉康复、言语矫治等。“医教结合”是国际上聋儿康复中的主导理念,是聋儿康复教育的立身之本。离开医教结合理念,聋儿康复教育的方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论在集体康复教育、个别化康复还是家庭康复中,处处体现医教结合的精神,这样,聋儿康复才能事半功倍。(三)经验与思考:

1、教师要熟悉并掌握“HSL”理论中听觉、言语、语言认知的基本内容,清楚利用儿歌训练聋儿哪方面能力,训练的目的是什么,有效地发挥儿歌的广泛作用。

2、无论是改编还是原创儿歌,都应尽量保持儿歌本身具有的节奏感和趣味性的特质,遵循儿歌贴近聋儿生活、易读易懂、琅琅上口等基本特点。注意词、句的语法结构有利形成聋儿语言能力。

3、结合生成课程的指导思想,在训练中提高生成意识。

4、聋儿最根本的任务是学说话,学会用语言与人沟通交流。把唱儿歌作为康复训练过程中锻炼听觉、言语技能的形式之一,提高他们学说话的兴趣,而不是结果。

在聋儿康复训练中,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进步,在再实践中提高。

扩展阅读:论舞蹈教育在学前聋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论舞蹈教育在学前聋儿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路颜

哈尔滨市盲聋哑学校

聋儿在成长过程中,总要经历一个动作不协调、笨拙、幼稚的阶段。可是一旦他们进入缤纷的舞蹈天地,进行韵律活动、游戏、舞蹈时,动作就会显得特别自然、协调、优美。在手舞足蹈中聋儿能感受音乐节奏,辨别音乐性质,从而获得愉快的情绪与美的熏陶。所以说音乐游戏、舞蹈对聋儿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今,素质高,逻辑能力强,思路清晰,做事情有条理且又快又好的人,是各个领域中的成功者必备的特质。为让许多的学前聋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我们学校也越来越重视这样特殊孩子的素质教育,许多的聋儿家长们也费尽心思,于是,学前聋儿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学校的重中之重。

新时代的特殊教育学校,已不再把培养学习好的学生作为头等大事了,而是希望能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学前聋儿教师在每一个聋儿的成长过程中都起着启蒙教育的举足轻重的作用。3至6岁的聋儿正是思维发展最活跃的阶段,如何能科学有效地,有组织,成系统的进行对聋儿的素质教育对聋儿将来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目前学前特殊教育的重点和当务之急。

舞蹈是一种美的艺术,她有很强的感染力,同时舞蹈教育作为艺术领域的一部分,在其他不同领域的交叉融合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这种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都不能比拟的。因此,通过正确的系统化的舞蹈教学来发掘聋儿的潜能,塑造聋儿健康活泼的个性,促进聋儿全方面的发展。使舞蹈教育真正成为特殊教育领域之间联系的纽带。

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舞蹈教育,他的根本目标是:塑造完美人格,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聋儿舞蹈教育是聋儿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人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舞蹈与音乐的亲密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在聋儿舞蹈活动中,培养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能动作优美地表达感情,并培养聋儿运用动作造型以及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使聋儿在用动作传情达意的舞蹈活动中,感受舞蹈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这就是舞蹈的目的。幼儿期是人一生中生理、心理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而对于失去听力的聋孩子来说他们的幼儿期就明显表现与正常孩子的鲜明的区别,为聋儿开展舞蹈教育不仅可以发展聋儿身体的机能,陶冶聋儿性情和品德。而且可以发展聋儿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借助身体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同时也缩短他们的幼儿期与正常孩子幼儿期的距离。

、舞蹈教育可以增强聋儿体质,促进其健康快乐的成长。

舞蹈是用规范化了的、有组织的、有节奏的人体动作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是用人体动作、造型来抒情的视觉艺术。在构成舞蹈的诸因素中动作是最主要的。聋儿舞蹈也是如此。聋儿舞蹈的动作要适合聋儿的身体条件,反映的生活内容与思想感情也是他们这一阶段的东西。幼儿期是整个人生的开端,在这一时期人的身体生长发育迅速。聋儿经常在幼儿期多参加有计划、有系统的舞蹈训练可以增强他们的体质,增加抵抗力,减少得病的可能。在舞蹈过程中呼吸、心跳、肌肉、骨骼、循环系统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加快其机能的发育,加快新陈代谢,使他们的机体不断生长发育。例如:在新疆舞蹈《尝葡萄》中,手腕花的动作,可以促进腕关节、肘关节的灵活性以及肌肉的协调发展;踏点步、三步一抬、进退步、以及新疆舞的代表动作动脖子,既可促进腿部肌肉的发展,又可促进颈部肌肉和全身的协调。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可使幼儿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身体的各个系统都积极的参加活动。由此可见,学习舞蹈对增强幼儿体质,促进其身体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聋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非常嫩,可塑性非常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如:有的孩子由于习惯于内八字脚形走路导致小腿内侧弯曲或是“X形”腿形,有的孩子凹胸,有的习惯于端肩,还有的轻微驼背等不良形态;有的孩子体质虚弱,经常生病等。这些形体毛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后都能得到矫正和改善。通过文艺表演的排练使聋儿在耐力,形体和柔韧性,平衡性上得到了一定的提高。除了能促进孩子们的身体的健康发展以外,还有利于他们的气质、风度、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根据幼儿生理和心理的特点,组织幼儿经常参加生动、活泼的舞蹈教育的教学活动,可以增长他们的体力,促进幼儿的骨骼、肌肉、呼吸、神经系统和循环的生理机能发育,加快幼儿新陈代谢,使他们的肌体不断地生长发育,同时陶冶幼儿的性情和品格。例如:我教幼儿跳《学做解放军》舞蹈中,表现的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幼儿在愉快的游戏中,模仿解放军的操练等动作,以及学习解放军勇敢的精神。我根据孩子们日常游戏中的形象动作,及幼儿喜欢模仿解放军的操练、打仗等心理要求,把动作加以提炼,变得活泼、夸张;把情节加以编排,表现出孩子们的协调和节奏感,并巩固和发展幼儿走、跑、跳、钻等?

二、学习舞蹈可以陶冶情操,促进聋儿良好性格的形成。

儿童情感、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是培养聋儿成才的关键。我们的聋孩子由于听力的缺失,他们的情感和许多非智力因素都受到严重的影响,和正常孩子相比差距很大。为了能让聋儿也能在诸多的因素中得到更好的发展,积极学习舞蹈,让他们在具有教育意义的舞蹈中,他们在活泼、轻松的气氛中,用身心去感受音乐形象,吸收音乐形象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陶冶了情操。人的性格是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和教育塑造而成的。学前教育阶段开设良好的舞蹈教育活动,可以帮助聋儿形成良好的性格。比如:在学习《小兵学武艺》过程中,小兵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不怕困难,活泼、向上的性格熏陶了聋儿,使他们在表演的同时形成了活泼开朗、热情大方的性格。由此可见,舞蹈是聋儿形成良好性格的重要途径。在聋儿学习舞蹈的过程中也是对意志力的一种锻炼,因为,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如:动作稍难时、感觉不好时或感觉有些累时,就需要聋儿去克服这些困难,在克服这些困难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意志力,使他们增强了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因此,学习舞蹈对聋儿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舞蹈的排练是很艰苦的。每一个动作的成功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而现在的聋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对这样的孩子在家里也格外的照顾,长期以来形成了很多不好的行为习惯。很多聋孩子刚开始练习时,因为苦、因为累、因为酸而掉泪。经常引导他们向周围的哥哥姐姐学习,讲述舞蹈家的生平和体育健将的感人事迹,让孩子们从小就认识到吃苦是为了什么。还告诉他们“苦尽甘来”的道理,只要努力拼搏,汗水、泪水都不会白流,总有一天会换来鲜花和掌声的。很多孩子刚参加排练时,一到下腰就害怕,有的不愿意做,有的则偷懒不用心做。就选出动作做得较好的孩子来作示范,让大家用掌声鼓励她。这一举动激发了每个孩子的好胜心,调动了孩子们的积极性,大家都非常卖力地练。排练时,一个小朋友头一天要在老师的帮助下,才能艰难地下腰,那呲牙咧嘴的痛苦表情都令我不忍用力。一周后,这个小朋友已经自己能轻松下腰了,原来不服输的她周末回到家在请妈妈帮忙地板上练、在床上练,对着镜子练。孩子们都情不自禁地给她鼓掌。当然,也有的孩子当了“逃兵”,被困难吓倒了。但是小朋友们都积极地鼓励她,帮他重塑信心,战胜困难。舞蹈的排练,锻炼了孩子的意志,极大的增强了孩子们吃苦耐劳的精神。

孩子们的心灵纯净如水,孩子的生活无忧无虑,这是对聋儿进行爱心教育的最佳时期,将爱心教育融入舞蹈的形式,让聋孩子通过舞蹈真实地感受生活的美好,再让聋孩子通过舞蹈来表现无限美好的生活,从而激发聋儿爱亲人、爱大家、爱社会、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如舞蹈《泥娃娃》,描述了一个没有爸爸,没有妈妈,也没有家的泥娃娃,谁来关心、谁来爱护它呢?通过这个舞蹈使聋儿体会到自己有爸爸、妈妈,有家,有人关心,有人爱,生活得多么幸福,而泥娃娃是多么可怜,从而激发聋孩子的同情心,自发地表现出关心、爱护的情感,在表演中可以看到孩子爱的情感的自然流露,类似的舞蹈还有很多,都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聋儿明白自己得到了许多人和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爱护,自己也可以去关心、爱护大家,在得到的同时学会如何去回报,献出自己的爱心。

三、舞蹈可以启迪智慧,发展聋儿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以及增强聋儿的自信心。

舞蹈的体裁、主题、表现形式是丰富多彩的,聋儿通过对舞蹈的学习、观摩、排练和表演等活动,既能够锻炼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又能够培养幼儿对音乐舞蹈的感受力、创造力。例如:让幼儿学习聋儿律动的“马跑”动作,教师富有感染力的示范动作和生动形象的语言提示讲解,吸引了聋儿学习注意力,培养对舞蹈学习的兴趣,在欣赏老师的示范动作和学习掌握这一动作的过程中,聋儿必须观察,记忆动作的规律特点。同时在老师的启发下,联想自己所见过的马跑形象,然后经过反复的亲身实践练习,从马跑基本动作的掌握,经过聋儿的思维想象和再创造,这就是聋儿学习舞蹈过程中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

舞蹈表演需要聋儿的步态、手势、动作比日常生活中要夸张一些,在表演一些简单的动作时发挥聋儿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让聋儿自己来选择、自己来设计、自己来表演。让每个聋儿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表演中去,既满足了聋儿的自我表现需要,又让不同发展水平的聋儿都有表现的机会。使平常比较内向、没有表现机会、体会不到自己表现能力的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例如:在舞蹈《铃儿响叮当》中,音乐一响,先让聋儿根据欢快的音乐自己创编动作,选出好的动作编入舞蹈,让幼儿自己教自己编的动作,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既发展了聋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树立了自信心。在表演舞蹈的过程中聋儿要记住动作的顺序及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这样在表演的同时也发展了记忆力,为聋儿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优美动人的舞蹈能调动聋孩子们的无意注意,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从而发展了他们的有意注意,通过高度的指向和集中去感受舞蹈的内在情感、韵律、节奏。在排练舞蹈《江南美》时,优美的歌声及舒展柔美的舞蹈动作,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望,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师的举手投足、情感的流露。在他们的脑海中记忆着舞蹈动作的变化、舞蹈情感的变化,使之融入自身的舞蹈表演当中。而当他们立于舞台上,迎着强而刺眼的舞台灯光,面对台下众多企盼的目光时,没有良好的记忆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怎么能有台下热烈的掌声和成功的鲜花呢?由此可见,参加舞蹈训练演出的聋儿在接受新事物、反映新事物时的综合能力,远远高于同年龄智商水平相当的聋儿。

四、通过对聋儿进行舞蹈教育,引导聋儿学会感知美、表现美,提高审美能力。

《纲要》中多次提到:激发聋儿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实际上聋儿很容易对舞蹈活动表现出热情和兴趣,但是这种表现是浅层的,往往带有情绪色彩,容易停留在“好玩”、“我喜欢”的水平上。这种兴趣很不稳定,容易波动。所以我们要激发聋儿对舞蹈的兴趣,即将其浅层的表现引申,并提高到一定的深度。也就是把聋儿原有的兴致导向内化,将表面的热情转化为主动从事舞蹈的推动力,使之成为积极主动的参加者。

舞蹈有诗意的构思,有美的艺术造型,有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有悦耳动听的音乐旋律。舞蹈艺术通过聋孩子们的内在韵律和形体节奏的揉合,展示多彩的思想感情,在身心自美的过程中给人以美,是一种集内涵外延于一体的理想的美育形式。它通过无声胜有声的美陶冶着聋孩子们的道德情操,美化着聋孩子们的思想感情,让聋孩子们从中去感知美、表现美。

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民间艺术,它们永不枯竭的“生命之泉”闪烁着绚丽缤纷的光彩,舞蹈在这如此丰厚资源的哺育下,正茁壮成长,期待着枝繁叶茂的明天。而今天,聋孩子们表演着具有我们浓郁民族特色的舞蹈,其意在于去感知美,为它添土浇水。在排练中,每个聋孩子都为其表演的角色着迷,但又为其所表演的角色中舞蹈语汇内涵的感知所困扰,但聋孩子们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学着、练着,始终不肯放弃。终于,汗水没有白流,劲儿没有白使,演出的成功使聋孩子们通过表现自己的美来,来真正体验到了舞蹈的美,感受“付出”的美。同时在观看其他班级的聋儿表演的同时,老师也不失时机的讲解,诱导,指出别人的优点,学习别人的经验,提高聋儿的审美和辨别能力。五、通过大家的合作,提高聋儿的整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现在的聋孩子家庭多数也是独生子女,家中老人和父母对他们残疾总抱有同情,怜悯,感觉上总对不起孩子,对他们有深深的愧疚,使他们养成不少娇生惯养,自说自话,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不服从集体的坏习惯。恰恰舞蹈的表演是集体项目,要求整体的整齐划一,步调一致,过分突出的表现反而会影响节目的整体效果。在排练中,老师故意让那些喜欢突出自己的聋孩子观看其他聋孩子的表演,表演不整齐时就适时通过指出个人对集体的重要性,个人主义对集体的危害性,从各个角度引导教育聋儿,从而提高他们的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

通舞蹈的学习可以激发聋儿的爱国热情。有些活动需要合作完成,如集体舞、双人舞等,这就要把个体和群体的合作紧密地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活动中,幼儿人人有任务、个个有责任,每个幼儿都是团体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坚守自己“岗位”的同时,逐渐摆脱自我中心意识,形成了集体主义观念,并分享了合作的喜悦。

聋儿的生理、心理特点为我们提供了对聋儿进行舞蹈教育教学活动的物质与精神。然而聋儿舞蹈教育教学活动又为聋儿身心全面发育成长提供生动、广泛的舞台。作为一名学前聋儿教师就应从聋儿实际接受水平出发,根据舞蹈艺术教育的一般规律和聋儿舞蹈教育的特殊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系统的多种形式的舞蹈教育教学活动。

总之,幼儿期是人生理、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时期,重视让学前聋儿参加适宜的各种舞蹈教育、教学活动,这不仅可以促进幼儿骨骼、肌肉的发展,促进幼儿心脏和呼吸器官的成熟,并有利幼儿神经系统的发育。同时,对发展幼儿的认识力、想象力、审美力和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优良的心理品质,促进聋儿心理健康发展,在聋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中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友情提示:本文中关于《儿歌在聋儿康复中的实践应用》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儿歌在聋儿康复中的实践应用: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儿歌在聋儿康复中的实践应用
由互联网用户整理提供,转载分享请保留原作者信息,谢谢!
http://m.bsmz.net/gongwen/602463.html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推荐专题